等量代换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36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量代换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量代换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等量代换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量代换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等量代换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a:

41:

{i:

0;s:

12687: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2、十进制计数法: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制关系。

@#@@#@3、数数:

@#@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4.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

@#@在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在每级中间的零必须读。

@#@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5.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6.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

@#@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

@#@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7.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8.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

@#@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

@#@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

@#@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第二单元《线与角》@#@一、线 @#@@#@ @#@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只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线段有端点,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2.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 @#@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平行线,只能画一条。

@#@@#@5.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就是他们的距离。

@#@@#@6. @#@相交: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这两条直线叫相交直线。

@#@@#@7. @#@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两条直线互称为对方的垂线。

@#@@#@8. @#@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画一条。

@#@@#@9.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最短,它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10.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线是另一条线的垂线,这时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

@#@@#@二、角@#@11. @#@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12. @#@当角的两边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重合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3. @#@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4. @#@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于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15.认识度。

@#@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16.认识量角器。

@#@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表示1度。

@#@量角器上有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17.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18.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外刻度还是内刻度。

@#@角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线。

@#@@#@第三单元《乘法》@#@1、估算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  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注意,第二个因数的十位要乘三遍,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

@#@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2、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是:

@#@@#@(a×@#@b)×@#@c=a×@#@(b×@#@c).@#@使用时机:

@#@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

@#@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3、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数:

@#@@#@(a+b)×@#@c=a×@#@c+b×@#@c@#@或(a-b)×@#@c=a×@#@c-b×@#@c@#@补充:

@#@@#@1、时、分、日之间的单位互化。

@#@@#@  1时=60分 @#@1日=24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2、了解两个因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最大的;@#@两个因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3、式子的特点:

@#@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

@#@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第四单元《运算律》@#@知识点一: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a+b=b+a @#@@#@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知识点二: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在连加计算中,当某些加数相加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便。

@#@@#@口诀:

@#@连加计算仔细看,考虑加数是关键。

@#@整十、整百与整千,结合起来更简单。

@#@交换定律记心间,交换位置和不变。

@#@结合定律应用广,加数凑整更简便。

@#@@#@知识点三:

@#@减法的运算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

@#@@#@a-b-c=a-(b+c)@#@减法的运算性质2@#@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和里每个加数。

@#@@#@知识点四: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a×@#@b=b×@#@a@#@2.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知识点五:

@#@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在连乘计算中,当某两个乘数的积正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运用乘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便。

@#@@#@运用分解的方法,将某个乘数拆分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使其中的乘数与其他乘数的乘积“凑整”。

@#@@#@乘除的规律:

@#@先乘后除等于先除后乘。

@#@@#@除法的运算性质:

@#@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除法的运算性质:

@#@

(2)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里每个乘数。

@#@@#@知识点六:

@#@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注意:

@#@1、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乘法对于减法的分配律是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

@#@@#@ @#@2、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1、数对的表示方法:

@#@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2、认识方向: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

(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在哪个方向上。

@#@新课 @#@标 @#@第一 @#@网@#@

(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第六单元《除法》@#@1. @#@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 @#@ @#@时间=路程÷@#@速度 @#@ @#@ @#@速度=路程÷@#@时间@#@2、将出意义并能比较速度的快慢:

@#@@#@如:

@#@4千米|时 @#@ @#@12千米分 @#@ @#@ @#@340米|秒 @#@ @#@ @#@30万千米|秒@#@3、了解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商......余数@#@4、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5、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6、@#@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商随着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商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1、 @#@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在温度前面写上“—”号,如“—2℃”“—12℃”通常读作零下2摄氏度、零下12摄氏度。

@#@@#@比较两个零下的温度的高低:

@#@0℃和零上的温度高于零下的温度;@#@零下温度的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2、正数:

@#@比0大的数字都是正数,有的时候我们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5、+20等等,读作:

@#@正5、正20。

@#@@#@负数:

@#@比0小的数字都是负数,我们在负数前面提案上“—”号,如—2、—10等等,读作:

@#@负2、负10。

@#@@#@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八单元 @#@ @#@可能性@#@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

@#@‘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

@#@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可能:

@#@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 @#@:

@#@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i:

1;s:

25880:

"【倍数和因数知识点】@#@1、A×@#@B=C或C÷@#@A=B@#@C是A或B的倍数,A和B是C的因数。

@#@@#@倍数和因数不能单独说。

@#@@#@2、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3、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个,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4、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所以,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相等,都是它本身。

@#@@#@5、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用这个数分别去乘1、2、3、4…得到的积就是它的倍数。

@#@倍数写不完用省略号代替。

@#@但有范围要求的就不要省略号。

@#@@#@6、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用除法一对一对地找。

@#@@#@例:

@#@找36的因数:

@#@36÷@#@1=3636÷@#@2=1836÷@#@3=1236÷@#@4=936÷@#@6=6@#@从小到大排列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7、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0。

@#@@#@8、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5或0。

@#@@#@9、3的倍数的特征:

@#@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10、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个位上的数是0@#@11、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那么它一定也具有2的倍数的特征和3的倍数特征。

@#@@#@12、一个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那么它一定也具有3的倍数的特征和5的倍数特征。

@#@@#@13、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4、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奇数是1。

@#@@#@15、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素数(或质数)。

@#@@#@ 最小的素数是2.@#@16、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 最小的合数是4.@#@17、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18、哥德巴赫猜想:

@#@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20=3+17、40=11+2、8=3+5、10=3+7、12=5+7、14=3+11=7+7、30=23+7=13+17@#@ 19、100以内的素数表: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 20、三个连续自然数(3、4、5),三个连续奇数(3、5、7),三个连续偶数(4、6、8)的和都是3的倍数。

@#@@#@二、倍数和因数@#@ 整数A能整除整数B,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 A÷@#@B=C@#@ A是B的倍数,也是C的倍数,B和C都是A的因数。

@#@@#@ 倍数和因数不能单独说。

@#@@#@ 例:

@#@在算式2×@#@3=6或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 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个,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 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用这个数分别去乘1、2、3、4…得到的积就是它的倍数。

@#@倍数写不完用省略号代替。

@#@但有范围要求的就不要省略号。

@#@@#@ 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用除法一对一对地找。

@#@@#@ 例:

@#@找36的因数:

@#@36÷@#@1=3636÷@#@2=1836÷@#@3=1236÷@#@4=936÷@#@6=6@#@ 从小到大排列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三、2、3、5的倍数特征@#@【例题】从5、0、8、7中选出三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三位数。

@#@@#@

(1)3的倍数:

@#@()@#@

(2)2的倍数:

@#@()@#@

(2)5的倍数:

@#@()@#@

(2)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3:

@#@()@#@(3)同时是2、3、5倍数的最大三位数:

@#@()@#@ 判断:

@#@6的倍数一定是2和3的倍数。

@#@()@#@ 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 既是2的倍数,又是3和5的倍数,最小是30.()@#@四、奇数和偶数@#@奇数:

@#@不能被2整数的自然数。

@#@最小的奇数是()@#@偶数:

@#@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

@#@最小的偶数是()@#@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五、素数和合数@#@素数(质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自然数。

@#@最小的素数是()。

@#@@#@合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

@#@最小的合数是().@#@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 即时偶数又是素数的数是()@#@100以内的素数(共25个):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判断并说明理由: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 @#@) @#@@#@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 @#@ @#@)@#@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

@#@( @#@ @#@ @#@)@#@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

@#@( @#@ @#@ @#@)@#@六、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 两个数什么情况互质?

@#@@#@两个数都是质数时,公因数只有1(互质)。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0除外),公因数只有1(互质)。

@#@@#@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两个相邻的奇数互质。

@#@@#@一个质数,一个合数且不成倍数关系时互质。

@#@@#@自然数@#@自然数@#@例题.@#@1.在0,2,242,6,7,9,12,17,19中,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有(),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有(),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有(),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有(),最小的数是()。

@#@@#@【随堂练习】@#@ 一、 @#@ @#@ @#@细心填一填。

@#@@#@ @#@1.个位上是( @#@ @#@ @#@ @#@ @#@ @#@ @#@)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 11的因数有( @#@ @#@ @#@)个,8的因数有( @#@ @#@ @#@ @#@ @#@ @#@ @#@ @#@ @#@ @#@ @#@ @#@ @#@ @#@)。

@#@@#@ 2. @#@6的倍数中,最小倍数是( @#@ @#@ @#@ @#@),100以内最大的倍数是( @#@ @#@);@#@@#@ 28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位数是( @#@ @#@)。

@#@@#@  @#@ @#@ @#@3.20的所有因数有( @#@ @#@ @#@ @#@ @#@ @#@ @#@ @#@),10的所有因数之积是( @#@ @#@ @#@)。

@#@@#@  @#@ @#@ @#@4.50以内7的倍数有( @#@ @#@ @#@ @#@ @#@ @#@ @#@ @#@ @#@ @#@ @#@ @#@),50以内最大的质数是( @#@ @#@ @#@ @#@)。

@#@@#@  @#@ @#@ @#@5.三个连续的偶数的和是42,这三个数是( @#@ @#@)、( @#@ @#@)、( @#@ @#@)。

@#@@#@  @#@ @#@ @#@6.20以内(不含20)所有偶数的和是( @#@ @#@ @#@ @#@ @#@ @#@),所有质数和是( @#@ @#@ @#@ @#@ @#@ @#@ @#@ @#@)。

@#@@#@  @#@ @#@ @#@7.一个数是48的因数,又是6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 @#@)、( @#@ @#@ @#@)等。

@#@@#@  @#@ @#@ @#@8.□47□同时是2、3、5的倍数,这个四位数最小是( @#@ @#@ @#@ @#@ @#@ @#@ @#@ @#@ @#@),最大是( @#@ @#@ @#@)。

@#@@#@  @#@ @#@ @#@9.两个质数的和是22,积是85,这两个质数是( @#@ @#@ @#@)和( @#@ @#@ @#@)。

@#@@#@  @#@ @#@ @#@10. @#@24的因数中,质数有( @#@ @#@ @#@ @#@ @#@ @#@ @#@),合数有( @#@ @#@ @#@ @#@ @#@ @#@ @#@)。

@#@@#@  @#@ @#@ @#@11.100以内最小合数是( @#@ @#@ @#@),最大质数是( @#@ @#@ @#@ @#@),最小质数是( @#@ @#@)。

@#@@#@  @#@ @#@ @#@1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2,这个数是( @#@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33,这个数是( @#@ @#@ @#@)。

@#@@#@  @#@ @#@ @#@13、一个三位数,它的个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位上的最小的奇数,@#@ 这个三位数是( @#@ @#@ @#@ @#@),它同时是质数( @#@ @#@ @#@ @#@)和( @#@ @#@ @#@ @#@)的倍数。

@#@@#@ 14、30和90这两个数,( @#@ @#@ @#@)是( @#@ @#@ @#@)的倍数,( @#@ @#@)是( @#@)的因数。

@#@@#@ 二、我是小法官。

@#@(对的打√,错的打×@#@)@#@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自然数不是素数就是合数。

@#@()@#@最小自然数,最小质数,最小合数的和是7。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一定大于它的最大因数。

@#@()@#@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素数只有两个因数。

@#@()@#@一个自然数的个位上数字是6,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2是因数,8是倍数。

@#@ @#@ @#@ @#@ @#@ @#@ @#@( @#@ @#@ @#@ @#@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 @#@ @#@ @#@ @#@)@#@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奇数和偶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个质的积一定是合数。

@#@ @#@ @#@ @#@ @#@ @#@ @#@ @#@ @#@ @#@ @#@ @#@ @#@ @#@ @#@ @#@( @#@ @#@ @#@ @#@ @#@)@#@a、b两数都是8的倍数,那么a+b的和也是8的倍数。

@#@ @#@ @#@ @#@ @#@ @#@ @#@ @#@ @#@( @#@ @#@ @#@ @#@ @#@)@#@只要是6的倍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 @#@ @#@ @#@ @#@ @#@ @#@ @#@ @#@ @#@ @#@ @#@( @#@ @#@ @#@ @#@ @#@)@#@大于3的偶数都是合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7和7的倍数的和,一定是7的倍数。

@#@ @#@ @#@ @#@ @#@ @#@ @#@ @#@( @#@ @#@ @#@ @#@ @#@)@#@三、我会选择。

@#@(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一个偶数如果( @#@ @#@ @#@ @#@ @#@),结果是奇数。

@#@@#@  @#@ @#@ @#@A、乘5 @#@ @#@ @#@ @#@ @#@B、减去1 @#@ @#@ @#@ @#@ @#@C、除以3 @#@ @#@ @#@ @#@ @#@D、减去2@#@2.两个连续自然数(不包括0)的积一定是( @#@ @#@ @#@ @#@ @#@ @#@)@#@  @#@ @#@ @#@A、奇数 @#@ @#@ @#@ @#@ @#@B、偶数 @#@ @#@ @#@ @#@ @#@ @#@C、质数 @#@ @#@ @#@ @#@ @#@ @#@ @#@D、合数@#@3.a÷@#@b=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  @#@ @#@ @#@A、a是偶数 @#@ @#@B、b一定是奇数C、c是奇数 @#@D、b是a的因数@#@4.大于2小于40的质数有( @#@ @#@ @#@ @#@ @#@)个。

@#@@#@  @#@ @#@ @#@A、10 @#@ @#@ @#@ @#@ @#@ @#@ @#@B、11 @#@ @#@ @#@ @#@ @#@ @#@ @#@ @#@ @#@C、12 @#@ @#@ @#@ @#@ @#@ @#@ @#@D、13@#@5.2、3、7、11、19都是( @#@ @#@ @#@ @#@ @#@ @#@)@#@  @#@ @#@ @#@A、因数 @#@ @#@ @#@ @#@ @#@B、倍数 @#@ @#@ @#@ @#@ @#@ @#@ @#@C、质数 @#@ @#@ @#@ @#@ @#@D、奇数  @#@ @#@ @#@@#@6.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以厘米为单位的质数,那么周长是以厘米为单位的( @#@ @#@ @#@ @#@ @#@)。

@#@@#@  @#@ @#@ @#@A、质数 @#@ @#@ @#@ @#@ @#@B、合数 @#@ @#@ @#@ @#@ @#@ @#@ @#@C、奇数 @#@ @#@ @#@ @#@ @#@D、无法确定 @#@7、数a能被3整除,()被9整除,数a能被9整除,()被3整除.@#@A、一定能B、不一定能C、不可能@#@8、只有质因数2的数是()@#@A、6B、8C、12@#@9、一个素数有()个因数.@#@A、1B、2C、无数@#@10、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A、合数B、奇数C、偶数@#@ 四、我会找数:

@#@@#@ 3 @#@ @#@ @#@6 @#@ @#@ @#@12 @#@ @#@13 @#@ @#@15 @#@ @#@ @#@19 @#@ @#@24 @#@ @#@31 @#@ @#@42 @#@83 @#@160@#@ 1、上面的数中,3的倍数有:

@#@ @#@ @#@@#@ 合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质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0的因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从下面的四张数字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6@#@ 可以组成的三位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些数中:

@#@奇数有( @#@ @#@ @#@ @#@ @#@ @#@ @#@ @#@ @#@ @#@ @#@ @#@ @#@ @#@ @#@ @#@);@#@偶数有( @#@ @#@ @#@ @#@ @#@ @#@ @#@ @#@ @#@ @#@ @#@)@#@ 3的倍数有( @#@ @#@ @#@ @#@ @#@ @#@ @#@ @#@ @#@ @#@);@#@ @#@ @#@5的倍数有( @#@ @#@ @#@ @#@ @#@ @#@ @#@ @#@ @#@ @#@ @#@ @#@ @#@)@#@ 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练习】@#@一、细心填一填。

@#@@#@1、根据算式25×@#@4=100,( @#@ @#@ @#@)是( @#@ @#@ @#@)的因数,( @#@ @#@ @#@)也是( @#@ @#@)的因数;@#@( @#@ @#@ @#@)是( @#@ @#@ @#@)的倍数,( @#@ @#@ @#@)也是( @#@ @#@ @#@)的倍数。

@#@@#@2、个位上是( @#@ @#@ @#@ @#@ @#@ @#@ @#@ @#@ @#@ @#@ @#@)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 @#@ @#@ @#@ @#@ @#@)的数,都是5的倍数。

@#@@#@3、在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是( @#@ @#@ @#@),最小的质数是( @#@ @#@ @#@ @#@),最小的合数是( @#@ @#@ @#@ @#@)。

@#@@#@4、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最小两位数是( @#@ @#@ @#@ @#@ @#@ @#@ @#@),最大两位数是( @#@ @#@ @#@ @#@ @#@ @#@)。

@#@@#@5、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有( @#@ @#@ @#@ @#@ @#@ @#@ @#@ @#@ @#@ @#@),偶数有( @#@ @#@ @#@ @#@ @#@ @#@ @#@)质数有( @#@ @#@ @#@ @#@ @#@ @#@),合数有( @#@ @#@ @#@ @#@ @#@ @#@ @#@ @#@)。

@#@@#@6、在18、29、45、30、17、72、58、43、75、100中,2的倍数有( @#@ @#@ @#@ @#@ @#@ @#@ @#@ @#@);@#@3的倍数( @#@ @#@ @#@ @#@ @#@ @#@ @#@);@#@5的倍数有( @#@ @#@ @#@ @#@ @#@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 @#@ @#@ @#@ @#@ @#@ @#@),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 @#@ @#@ @#@ @#@ @#@ @#@)。

@#@@#@7、48的最小倍数是( @#@ @#@ @#@),最大因数是( @#@ @#@ @#@),最小因数是( @#@ @#@ @#@ @#@ @#@)。

@#@@#@8、( @#@ @#@)是2的因数,又是2的倍数。

@#@@#@9、1024至少减去( @#@ @#@ @#@ @#@)就是3的倍数,1708至少加上( @#@ @#@ @#@ @#@ @#@)就是5的倍数。

@#@@#@10、质数只有( @#@ @#@ @#@ @#@)个因数,它们分别是( @#@ @#@ @#@ @#@)和( @#@ @#@ @#@ @#@ @#@ @#@)。

@#@@#@11、一个合数至少有( @#@ @#@ @#@ @#@)个因数,一个素数至少有()个因数。

@#@( @#@ @#@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2、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是( @#@ @#@ @#@)。

@#@@#@13、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86,这三个偶数是( @#@ @#@ @#@ @#@)、( @#@ @#@ @#@)、( @#@ @#@ @#@ @#@ @#@ @#@)。

@#@@#@14、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位数是( @#@ @#@ @#@ @#@ @#@ @#@)。

@#@@#@15、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减去它的最大因数,差是( @#@ @#@ @#@)。

@#@@#@16、一个数的最小倍数除以它的最大因数,商是( @#@ @#@ @#@)。

@#@@#@17、一个自然数比20小,它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7,这个自然数是()。

@#@@#@18、( @#@ @#@)是2的因数,又是2的倍数。

@#@@#@二、我是小法官。

@#@(对的打√,错的打×@#@)@#@1、任何自然数(0除外),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3、个位上是0的数都是2和5的倍数。

@#@( @#@ @#@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5、5是因数,10是倍数.(  )@#@6、36的全部因数是2、3、4、6、9、12和18,共有7个.(   )@#@7、因为18÷@#@9=2,所以18是倍数,9是因数.(  )@#@8、100以内的最大素数是99。

@#@( @#@ @#@ @#@)@#@9、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少有两个因数.(  )@#@10、一个数如果是24的倍数,则这个数一定是4和8的倍数.(  )@#@11、15的倍数有15、30、45. (   )@#@12、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    )@#@13、两个质数相乘的积还是质数。

@#@( @#@ @#@ @#@ @#@ @#@ @#@)@#@14、一个合数至少得有三个因数。

@#@( @#@ @#@ @#@ @#@ @#@ @#@)@#@15、在自然数列中,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 @#@ @#@ @#@ @#@)@#@16、17、16是16的因数,又是16的倍数。

@#@ @#@ @#@( @#@ @#@ @#@)@#@17、100以内的最大素数是99。

@#@( @#@ @#@ @#@)@#@18、8的因数只有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任何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

@#@ @#@ @#@ @#@ @#@ @#@ @#@( @#@ @#@ @#@)@#@20、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 @#@ @#@ @#@ @#@( @#@ @#@)@#@2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 @#@ @#@)@#@22、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 @#@ @#@ @#@ @#@ @#@)@#@23、一个数的因数总是比这个数小。

@#@( @#@ @#@ @#@)@#@24、100以内的最大素数是99。

@#@( @#@ @#@ @#@)@#@25、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三、我会选择。

@#@(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15的最大因数是( @#@ @#@ @#@ @#@ @#@ @#@),最小倍数是( @#@ @#@ @#@ @#@ @#@ @#@)。

@#@@#@ @#@ @#@ @#@ @#@ @#@ @#@ @#@ @#@①1 @#@ @#@ @#@ @#@②3 @#@ @#@ @#@ @#@③5 @#@ @#@ @#@ @#@④15@#@2、在14=2×@#@7中,2和7都是14的( @#@ @#@ @#@ @#@)。

@#@@#@ @#@ @#@ @#@ @#@ @#@ @#@ @#@ @#@①质数 @#@ @#@ @#@ @#@②因数 @#@ @#@ @#@ @#@③倍数@#@3、一个数,它既是12的倍数,又是12的因数,这个数是( @#@ @#@ @#@ @#@)。

@#@@#@ @#@ @#@ @#@ @#@ @#@ @#@ @#@ @#@①6 @#@ @#@ @#@ @#@②12 @#@ @#@ @#@ @#@③24 @#@ @#@ @#@ @#@④144@#@4、下面的数,因数个数最多的是( @#@ @#@ @#@ @#@)。

@#@@#@A @#@18 @#@ @#@ @#@ @#@ @#@ @#@B @#@36 @#@ @#@ @#@ @#@ @#@C @#@40@#@5、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以分为( @#@ @#@ @#@ @#@)。

@#@@#@A奇数和偶数 @#@ @#@ @#@ @#@B质数和合数 @#@ @#@ @#@ @#@C质数、合数、0和1@#@6、1是( @#@ @#@ @#@ @#@)。

@#@@#@A @#@质数 @#@ @#@ @#@ @#@B @#@合数 @#@ @#@ @#@C @#@奇数 @#@ @#@D @#@偶数@#@7、甲数×@#@3=乙数,乙数是甲数的( @#@ @#@ @#@ @#@)。

@#@@#@A @#@倍数 @#@ @#@ @#@ @#@B @#@因数 @#@ @#@ @#@ @#@ @#@ @#@C @#@自然数@#@8、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是( @#@ @#@)。

@#@@#@A @#@18 @#@ @#@ @#@ @#@B @#@120 @#@ @#@ @#@C @#@75 @#@ @#@ @#@ @#@D @#@830@#@9、13的倍数是()@#@A @#@合数 @#@ @#@ @#@B @#@素数 @#@ @#@ @#@C @#@也可能是合数也可能是素数@#@10、如果□37是3的倍数,那么□可能是()@#@ A @#@2、5 @#@ @#@ @#@B @#@5、8 @#@ @#@C @#@2、5、8@#@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素数@#@ 9=()+()15=()+()@#@ 21=()+()39=()+()@#@ 40=()+()=()+()@#@";i:

2;s:

4847:

"两个数的比@#@含义@#@写法形式@#@读法@#@表示①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②个数相除@#@①a:

@#@b形式@#@②ab分数形式@#@(比号没有括号的含义而另一种形式,分数有括号的含义)@#@统一读作:

@#@@#@a比b@#@比和比值@#@联系(相当于)@#@区别@#@意义不同@#@表示方法不同@#@结果表达不同@#@比@#@都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

@#@@#@35既可以表示3:

@#@5;@#@又可以表示3:

@#@5的比值。

@#@@#@①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②表示两个数相除@#@比可以用分数表示@#@只有要求时才求出比值@#@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是一个数@#@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本身就是一个数,无需计算@#@不同类量的比:

@#@(路程:

@#@速度)@#@同类量的比:

@#@(相同单位---升:

@#@升;@#@不同单位---升:

@#@毫升)@#@比中的前项和后项是有序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联系(相当于):

@#@a:

@#@b=a÷@#@b=ab(b≠0)@#@区别@#@意义不同@#@表示方法不同@#@结果表达不同@#@比@#@比的前项@#@:

@#@(比号)@#@比的后项(不可为0)@#@比值@#@表示两个量(数)的一种关系(倍比关系或相除关系)@#@比可以用分数表示@#@只有要求时才求出比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表示一种运算@#@除法算式不能用分数表示@#@一般要求出商@#@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①表示倍数关系@#@②表示一个数@#@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本身就是一个数,无需计算@#@化简比@#@整数比@#@最简比(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只有公因数1@#@化简比时的三种最基本情况@#@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其(最大)公因数@#@分数比(前项和后项是分数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其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或者前项乘以后项的倒数@#@小数比(前项和后项是小数时)@#@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比较@#@@#@反比@#@复比@#@连比@#@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比较@#@意义@#@计算或化简的依据@#@方法@#@结果@#@化简比@#@化简比是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的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互质。

@#@@#@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化成最简比;@#@如果所得的整数比不是最简的,还要继续化简。

@#@@#@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

@#@@#@求比值@#@求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比值的意义@#@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就是进行除法运算。

@#@@#@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用整数乘除法解决@#@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是多少;@#@然后求出各部分的数量@#@用分数乘法解决@#@先据比求出总份数;@#@再求出各部分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各部分的数量@#@列方程解决@#@比和比例@#@意义@#@形式组成@#@联系@#@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前项和后项)@#@比号没有括号的含义而另一种形式,分数有括号的含义。

@#@@#@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它有两项@#@任意两个数都能组成比@#@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比的意义@#@。

@#@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比例@#@表示(至少)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有四项@#@(两个内项两个外项)@#@判断两个数能否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是研究相关联的两种量中两组相对应数的关系@#@任意四个数不一定都能组成比例@#@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0除外)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比的性质用于化简比@#@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比例的性质用于解比例@#@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关系式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商)一定(一定)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相对应的两个量的积一定xy=k(一定)@#@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i:

3;s:

12967: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师:

@#@认识这面旗吗?

@#@告诉大家,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五星红旗,而是杨利伟叔叔搭乘神州六号,在太空中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的国旗。

@#@(出示条件:

@#@长15米,宽10米。

@#@)@#@师: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

@#@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

@#@在数学中,长与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

@#@比)@#@二、探究意义@#@1、同类量的比。

@#@@#@

(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

@#@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

(2)交流小结:

@#@(出示图1)@#@师:

@#@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谁来表示一下?

@#@@#@(板书: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

@#@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

@#@15)@#@(3)这个15:

@#@10表示什么意思?

@#@(长是宽的几倍)@#@10:

@#@15呢?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4)说一说:

@#@10∶15和15∶10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能调过来说吗?

@#@@#@(板书:

@#@前项后项比号)@#@(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5)举例。

@#@@#@师:

@#@你能像这样举出一些用比来表示的例子吗?

@#@(教材练习)@#@2、不同类量的比。

@#@@#@师:

@#@老师也找到一个信息(出示图2)。

@#@你能找到相关的比吗?

@#@@#@师:

@#@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有怎么的关系?

@#@@#@师:

@#@因为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比就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也就是速度。

@#@@#@师:

@#@能像上面一样反过来说吗?

@#@(无意义)@#@师: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比,比较它们相比的两个量,这2类比有什么不同?

@#@@#@师:

@#@第一类比是相同量的比,结果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而第二类比是不同量的比,结果是另一个不同的量。

@#@(板书:

@#@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师:

@#@你能像这样举出不同类量的比吗?

@#@@#@3、比的意义。

@#@@#@师:

@#@找出了这么多同类和不同类的比,你能说说到底什么是比吗?

@#@@#@生齐读书上的定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师:

@#@看来比和除法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根据这句话,我们又可把这个比写成怎样的形式?

@#@还可以怎样表达?

@#@(板书:

@#@15:

@#@10=15÷@#@10=15/10)@#@师提醒:

@#@注意这不是一个分数,而应看成是一个比,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师: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几种形式:

@#@比、除法和分数。

@#@请大家比较、交流讨论一下这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名称@#@相互关系@#@表示@#@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分数@#@师生共同填写并讨论:

@#@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4、比与比值。

@#@@#@1、师:

@#@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指黑板)这2个比值分别是多少?

@#@各表示什么?

@#@@#@2、讨论:

@#@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看书。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

@#@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3、练习:

@#@作业本。

@#@@#@三、深化意义@#@1、你认为哪些能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个比表示什么?

@#@@#@

(1)第一小组男生5人,女生4人;@#@@#@

(2)香蕉10元4斤;@#@@#@(3)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从绍兴到上海行驶了2.5小时;@#@@#@区别:

@#@第1小题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2小题的比值表示单价,而第3小题两个数量之间是相乘关系,不能用“比”描述。

@#@@#@师:

@#@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比?

@#@@#@2、你能找到哪些比?

@#@@#@以下是李叔叔一天驾车的行驶记录:

@#@@#@上午行驶2小时下午行驶3小时@#@上午行了120千米下午行了240千米@#@师:

@#@你能写出哪些比?

@#@2:

@#@240可以吗?

@#@3:

@#@120呢?

@#@@#@师:

@#@关于“比”,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生小结:

@#@只有当两个相关联的量具有相除关系的时候,才可以称为两个量的比。

@#@@#@四、延伸拓展。

@#@@#@1、哪杯水最甜?

@#@@#@

(1)(出示:

@#@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

@#@为什么?

@#@@#@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

@#@)@#@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

@#@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2、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如侦破案,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

@#@”(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还有什么问题吗?

@#@@#@比的认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

@#@@#@同类量的比长和宽的比是15:

@#@10=15÷@#@10=15/10=3/2(或1.5)@#@前比后比@#@项号项值@#@宽和长的比是10:

@#@15=10÷@#@15=10/15=2/3@#@不同类量的比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

@#@90@#@@#@《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91-9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且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即学生能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同学们,这是什么字?

@#@(黑板上写“数”)在你的小脑瓜中搜索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什么数?

@#@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说数】@#@预设:

@#@分数、整数@#@看,老师这儿有一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读数】@#@77、1/10、12、34、63、2/5、8/9、100@#@小结:

@#@@#@像77、12、34、100、63这样的数,我们叫做整数。

@#@(板书一两个数字)@#@像1/10、2/5、8/9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分数。

@#@@#@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二、探究新知@#@1、认识小数@#@T:

@#@(出示“3.45”)这样的数见过吗?

@#@在哪儿见到过这样的数?

@#@@#@(出示课本P91上的主题图)看,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细细观察,就能发现。

@#@【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T:

@#@像“3.45、0.85、2.60、36.6、1.2、1.5”这一类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

@#@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它。

@#@(板贴课题)@#@T:

@#@同学们,这些小数跟整数有点像,但又有点不同,你知道不同之处在哪儿吗?

@#@仔细观察一下。

@#@(小数有个小圆点“.”,整数没有)@#@T:

@#@(根据学生所指,用红粉笔标注)对啦,这个小圆点“.”我们叫做“小数点”(板书)@#@【认识小数点】一起说说他的名字。

@#@(齐声读)@#@T:

@#@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他的作用可大了。

@#@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他的家啦。

@#@(指一指小数点的位置)@#@2、读小数@#@T:

@#@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现在你能读“1.2、1.5、36.6”吗?

@#@(板贴)怎么读?

@#@谁会读?

@#@(多叫几个学生读)@#@T:

@#@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做一位小数(板书)。

@#@那“3.45、0.85、2.60”(指一指)呢,你觉得它们应该是几位小数呢?

@#@为什么?

@#@@#@T:

@#@对,小数点右边有两个数字的叫做两位小数。

@#@刚才我们读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两位小数“3.45”吗?

@#@@#@同桌之间自己试一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

@#@(有读错的加以纠正)@#@预设一:

@#@学生都读错,那么教师范读。

@#@@#@T:

@#@这个数读作“三点四五”,(板贴:

@#@读作三点四五),仔细听,再跟老师来读一遍,会了吗?

@#@请你来试一试。

@#@【读小数】@#@预设二:

@#@学生会读@#@T:

@#@真棒!

@#@很准确。

@#@看来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

@#@还有谁也能像他一样来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板贴:

@#@读作三点四五)@#@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认识0.1米@#@T:

@#@同学们认识它吗?

@#@(出示尺子),在这把尺子上也藏着小数呢,我们一起来找找。

@#@@#@T:

@#@(出示长度1米)同学们,这是一把1米的尺子,这样的一份是多长?

@#@(1分米)把米尺怎样分才能得到1分米?

@#@(引导理解“平均分”,板贴)@#@如果用分数表示,1分米就是…..(1/10米)@#@(板书:

@#@1分米=1/10米)@#@其实1/10还可以写成0.1,所以1分米还可以是0.1米(再请学生点一点)(板书:

@#@“1/10米=”0.1米)@#@T:

@#@现在你能在尺子上找到0.1米吗?

@#@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师完善: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

@#@(强调“平均分”、“10份”)@#@T:

@#@谁能像他一样也来说一说0.1米是怎么来的。

@#@(巩固理解)@#@

(2)初步理解“零点几”的含义@#@T:

@#@小朋友们表现真不错。

@#@那你知道3分米是多少米吗?

@#@你是怎么想的?

@#@@#@T:

@#@那9分米呢?

@#@(板书)@#@T:

@#@看,这把尺子上还真藏了不少小数呢!

@#@现在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小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T:

@#@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小数,我发现小数和分数是一对好朋友呢,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联系呢?

@#@。

@#@@#@T:

@#@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在转化成小数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点,谁发现了?

@#@@#@T:

@#@分母都是10,也就是说…..@#@小结:

@#@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练习巩固)@#@(4)走进生活@#@T:

@#@(出示例1)同学们都量过身高,看,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如果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T:

@#@怎样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巩固@#@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小数王国玩闯关游戏,有信心吗?

@#@@#@第一关:

@#@小数小数我会读。

@#@@#@杯子的高度约是0.1米。

@#@铅笔盒的价格是18.18元。

@#@@#@小童跑60米用了10.08秒。

@#@一只萝卜约重0.265千克。

@#@@#@T:

@#@小朋友们,在读小数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建议要对自己的同学说?

@#@@#@小结:

@#@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和小数部分。

@#@小数部分要依次读。

@#@@#@第二关:

@#@分数小数我来填。

@#@@#@第三关:

@#@智慧园。

@#@@#@智慧园里智慧多,下面哪个图形表示的是0.3呢?

@#@@#@第四关:

@#@涂一涂。

@#@@#@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2、如果把这节课最高分定位10分,你觉得你今天的表现能用一个怎样的小数来表示呢?

@#@@#@五、板书设计@#@";i:

4;s:

3101:

"零距离数学班初一学习资料@#@比的应用练习题(难点部分)@#@1、两个相同的瓶子都装满了酒精溶液,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是3:

@#@1,另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是4:

@#@1。

@#@如果把这两个瓶中酒精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酒精和水的比是( @#@ @#@ @#@ @#@ @#@ @#@ @#@ @#@ @#@ @#@)。

@#@@#@2、五角人民币与贰角人民币的张数比为12:

@#@35,那么伍角与贰角的总钱数比为( @#@ @#@ @#@ @#@ @#@ @#@)。

@#@@#@3、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

@#@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

@#@2:

@#@1。

@#@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2:

@#@1,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

@#@@#@5、大、小两瓶油共重2.7千克,大瓶的油用去0.2千克后,剩下的油与小瓶内油的重量比是3:

@#@2。

@#@求大、小瓶里各装油多少千克?

@#@@#@6、甲、乙、丙三位同学共有图书108本,乙比甲多18本,乙与丙的图书数之比是5:

@#@4,求甲、乙、丙三人各有图书多少本?

@#@@#@7、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总和是60厘米,已知三条边的比是3:

@#@4:

@#@5.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8、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4:

@#@5,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9、一瓶盐水,盐和水的重量比是1:

@#@24,如果再放入75克水,这时盐与水的重量比是1:

@#@27,原来瓶内盐水重多少千克?

@#@@#@10、盒子里有三种颜色的球,黄球个数与红球个数的比是2:

@#@3,红球个数与白球个数的比是4:

@#@5。

@#@已知三种颜色的球共175个,红球有多少个?

@#@@#@11、王老师用100元去买了20支圆珠笔和10支钢笔,每支钢笔的价钱和每支圆珠笔的价钱的比是3:

@#@1。

@#@问买圆珠笔和钢笔各花了多少元?

@#@@#@12、甲、乙两包糖果的重量的比是4:

@#@1,如果从甲包取出10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糖果重量的比变为7:

@#@5。

@#@那么两包糖果重量的总和是多少?

@#@@#@13、某小学男、女生人数之比是16:

@#@13,后来有几位女生转学到这所学校,男、女生人数之比变成为6:

@#@5,这时全体学生共有880人,问转学来的女生有多少人?

@#@@#@14、小明读一本书,已读的和末读的页数比是1:

@#@5。

@#@如果再读30页,则已读的和末读的页数之比为3:

@#@5。

@#@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15、运输队要运一批货物,已经运走的和剩下的比是1:

@#@4。

@#@如果再运走4吨,那么运走的和剩下的比为3:

@#@7。

@#@这批货物共多少吨?

@#@@#@16、甲、乙、丙三人的彩球数的比例为9:

@#@4:

@#@2,甲给了丙30个彩球,乙也给了丙一些彩球,比例变为2:

@#@1:

@#@1。

@#@乙给了丙多少个彩球?

@#@@#@比和比的应用@#@";i:

5;s:

10022:

"@#@比例尺@#@1、在一幅比例尺是1:

@#@30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7.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英华小学有一块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比例尺为1:

@#@4000的平面图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3、一个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4、某建筑工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地基,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

@#@2000的平面图上,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这块地基的面积是多少?

@#@@#@6、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04080120160千米,甲乙两城在@#@这幅地图上相距18厘米,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丙丁两城相距66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7、在比例尺是1:

@#@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

@#@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

@#@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8、在比例尺是1:

@#@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济南到青岛的距离是4厘米。

@#@在比例尺是1:

@#@8000000的地图上,济南到青岛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9、在一幅比例尺为1:

@#@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

@#@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0、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

@#@@#@

(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11、在比例尺是1:

@#@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

@#@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

@#@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12、在一幅比例尺为1:

@#@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

@#@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3、甲乙丙三种商品总价值为5800元。

@#@按数量,甲与乙的比是1:

@#@2,乙与丙的比是1:

@#@2.5;@#@按单价,甲与乙的比是3:

@#@2,乙与丙的比是4:

@#@3。

@#@三种商品各值多少元?

@#@@#@14、在一张世界地图上,用6厘米长的线段表示2100千米的实际距离,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如果把这个数字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应该怎样画?

@#@请你画出来。

@#@@#@@#@15、一种机械手表上的螺丝直径是4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3.2厘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

@#@@#@7、在一张图纸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度是6厘米,已知这张图纸的比例尺子是,求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

@#@@#@16、一张地图的经例尺是,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60千米,求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17、一条跑道长200米,如果用1:

@#@5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应画多长?

@#@@#@18、学校操场长60米,宽45米,用1:

@#@15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长和宽应各画多长?

@#@如果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长?

@#@@#@19、一个长方形机件长4.5毫米,宽2.4毫米,按8:

@#@1的比例尽画在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长?

@#@@#@20、一张图纸的比例尺是,图中长方形实验田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这块长方形实验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1、一块长方形地长120米,宽90米,用的比例尺画出这块地的平面图。

@#@@#@22、一块实验田长180米,宽120米,请你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出平面图。

@#@@#@23、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长春到吉林的距离是35厘米,已知一列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这列客车从长春到吉林要行多少小时?

@#@@#@16、在比例尺是1:

@#@2000的图纸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3厘米,这个圆形花坛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取3.14)@#@24、在比例尺是1:

@#@1500的图纸上量得一个操场的长是5厘米,宽是4.4厘米,求这个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5、在比例尺是1:

@#@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0厘米。

@#@两辆26、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12小时相遇。

@#@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7、在比例尺是1:

@#@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0厘米。

@#@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

@#@已知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几小时后两车才能相遇?

@#@@#@28、新立屯计划挖一条排水渠,在比例尺是的设计图上,水渠长80厘米,宽3厘米,深1.5厘米。

@#@按图施工,这条水渠共挖土多少立方米?

@#@@#@29、在一幅比例尺是六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6.5厘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6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0、有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慢车每小时行70千米,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10千米,4小时后两车行全程的。

@#@在比例尺是1:

@#@10000000的铁路运行图上,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31、在一幅比例尺是1:

@#@5000000的地图上,量AB两地的距离是2.2厘米,在另外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

@#@@#@@#@32、在新华小学的校园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30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33、在一幅水电站平面图上,用15厘米的线段表示机房实际长60米,求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34、在一幅地图上,用15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6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35、一个零件长6毫米,画在设计图上是3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36、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20厘米,甲、乙两地实际相距多远?

@#@@#@37、在一幅比例尺是1:

@#@6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相距1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38、在一幅比例尺是1:

@#@1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20厘米,在另一幅地图上,甲、乙两地相距10厘米,求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

@#@@#@39、在一幅比例尺是1:

@#@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镇江到北京铁路的距离约为40厘米,镇江到北京铁路约长多少千米?

@#@@#@40、在一幅比例尺是1:

@#@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成都到北京的距离约为4.8厘米,成都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41、月球的半径是1700千米,地球的半径是6400千米,在一张挂图上地球画成半径6.4厘米的圆,月球在这张挂图上应画成半径多少厘米的圆?

@#@@#@42、在一幅比例尺是8:

@#@1的精密零件图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度是40毫米,零件实际长度是多少?

@#@@#@43、一条公路长20千米,画在一幅地图上是40厘米;@#@一条水渠画在这幅地图上是2厘米,这条水渠实际多长?

@#@@#@44、南京与北京两城市相距大约是900千米,在比例尺1:

@#@30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约是多少厘米?

@#@@#@45、天津离北京120千米,用1:

@#@6000000的比例尺来画图,图上的距离应是多少厘米?

@#@@#@46、一个零件只有5毫米,用10:

@#@1的比例尺把零件画在设计图上,图上的零件是多长?

@#@@#@47、向阳小学校园内,一个操场长200米,画在平面图上是20厘米,操场宽150米,画在图上应是多少厘米?

@#@@#@48、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画在一幅比例尺是1:

@#@5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49、A、B两地相距250千米,画在一幅比例尺是1:

@#@1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50、一块长方形土地,用1:

@#@5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这个图的周长是36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2,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1、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的图上,有一块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稻田,这块稻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2、把一块长与宽的比是5:

@#@2的长方形稻田, 用1:

@#@1000的比例尺画在设计图上,这个图的周长是84厘米,这块稻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3、长江长630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

@#@1000000的地图上,应是多少厘米?

@#@@#@54、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应是多少厘米?

@#@@#@55、一块正方形地的边长是10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的图上,这块地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57、在一幅比例尺是1:

@#@1000的地图上,量得一块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8、一块正方形地的周长是4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

@#@500的图上,这块正方形地的面积应是多少?

@#@@#@59、在一幅比例尺是1:

@#@1000的地图上,量得一座建筑物的长是30厘米,宽20厘米。

@#@这座建筑物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0、红星小学的操场长200米,宽160米,在比例尺是1:

@#@200的校园平面图上,这个操场长应画多少厘米?

@#@宽应画多少厘米?

@#@@#@61、一个零件只有8毫米,用20:

@#@1的比例尺把零件画在设计图上,图上的零件应是多长?

@#@@#@62、小亮拍的照片上,天安门城楼只有29.5毫米长,天安门城楼实际长118米,求这张照片的比例尺。

@#@@#@";i:

6;s:

8309:

"@#@教学设计@#@学科数学授课年级六年级姓名赖正阳@#@章节名称@#@比例@#@计划学时@#@7课时@#@教材分析@#@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比例的应用--比例尺等@#@两种特殊的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內项外项积相等@#@解比例@#@比例的意义--两个比相等@#@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比例@#@(六年级下册)@#@比@#@(六年级上册)@#@比和比例@#@1、宏观上看,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编排作了较大的调整。

@#@将过去教材六年级下册的“比和比例”单元一分为二,在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安排“比和比的应用”,目的是加强比与分数以及除法的联系,为教学圆周率、百分率等打好基础;@#@在六年级下册安排“比例”,同时将比例尺的知识划分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变换”中。

@#@@#@2、微观上看,人教版教材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部分素材编排具有通用性特点。

@#@课本提供了四个现实情境让学生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

@#@在为比例的意义提供较多的教学资源(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的同时,也为学习图形的缩放做铺垫。

@#@通用性还体现在以国旗为素材有助于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探索过程中也选择了本素材中的相关数据。

@#@@#@3、知识的前后联系上看,比例的学习以比为基础,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或化简比,引出比例的意义。

@#@学习比例的意义有助于有效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则是“解比例”的基础,而解比例又是“比例的应用”的核心。

@#@因此,“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在“比和比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4、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与习题设计上看,对于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揭示,都以比的知识作为基础,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得出后,再回到实例中,体现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

@#@习题的设计要求学生具有判断两组比是否构成比例、写比例、在多个数中找出比例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1、学习者知识基础上看,同学们在上一学期“分数除法”章节初步认识了“比”这个概念,及其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能求比值,能写出比的分数形式,之后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比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者心理特点上看,同学们为六年级学生,逻辑抽象思维、探究问题的能力渐趋成熟,能进行较为严谨的思考,较大难度问题更能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无与本课时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例的意义,即构成比例的两个比相等,能判断比例并正确写出比例及其分数形式;@#@@#@2、能熟练找出比例及其分数形式的內项与外项;@#@@#@3、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运用此基本性质找比例与判断比例@#@过程与方法:

@#@以国旗的形状为线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并体会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背景,让同学们了解五星红旗,并熟悉它的制作,以增进同学们对祖国的了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正确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措施:

@#@在探究中发现比例的意义,在运用中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发现比例的现实意义@#@解决措施:

@#@正确合理的引导,逐步接近比例的本质意义@#@教学设计思路@#@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立足学习者实际,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进而依托教材素材,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探究活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发现知识点@#@依据的理论@#@1、课堂实行“双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充分认识到知识的联系性,加强引导,完成知识建构@#@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五星红旗形状一样@#@五星红旗都是形状一样的@#@

(1)在这些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

(2)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3)你们能动手画一面五星红旗吗?

@#@@#@(4)你画的和图片中的是不是一样呢?

@#@@#@(5)到底应该怎么确定一个图形的形状呢?

@#@@#@在充满现实情景的图片中,发现五星红旗都是形状一样的,引发怎样确定一个图形的形状的思考@#@2、引出比例@#@肖像画怎样画的像@#@

(1)同学们,图片上的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

(2)为什么你们认为是他呢?

@#@@#@(3)你们凭什么认为像呢?

@#@@#@(4)这个人你们认为他有什么特征呢?

@#@@#@(5)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从有趣的肖像画出发,引导学生相似的原因是形状相同,形状相同的原因是比相同@#@3、比例的意义@#@

(1)用书上的数据,看看他们的比是怎样的?

@#@@#@

(2)比值相等,那能不能直接写成一个等式呢?

@#@@#@(3)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这样的等式吗?

@#@@#@(4)用比例判断形状是否相同,你掌握了吗?

@#@@#@1、逐步引出比例的意义@#@2、加深对“比例决定形状”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在生活中应用很广,你注意到了吗?

@#@@#@

(2)比例这个新朋友长什么样,有怎样的脾性呢?

@#@@#@(3)把刚才写的比例的外项之积、內项之积分别算出来看看@#@(4)试试它的分数形式,看看是怎样的@#@首先用生活场景使学生更加了解比例的生活应用,之后在“找朋友”中进入比例的性质的学习,活泼有趣,自然衔接@#@5、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

(1)小谢做的是哪个模型呢?

@#@@#@

(2)这四个数,你能快速找出比例吗?

@#@@#@1、设置情景,在生活应用中熟悉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习@#@2、比例基本性质较为抽象的应用@#@小结@#@1、老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比例,知道了两个比相等的是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中的内外项是什么,并且知道了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学会了用这个性质可以更快捷得判断比例。

@#@@#@2、课后作业:

@#@动手制作一面标准规格的五星红旗,长宽自定,按黄金比例画上一大四小五个五角星@#@同学们对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吗@#@动作制作国旗,综合应用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增加乐趣与动手能力@#@课@#@堂@#@教@#@学@#@流@#@程@#@图@#@@#@引导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发现五星红旗形状一样@#@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列式发现比例的意义@#@出示比例的生活化应用@#@从画画相似中引出比例@#@课@#@前@#@教@#@学@#@评@#@价@#@1、教学组织方面:

@#@在充分挖掘教材信息的同时,理解本课知识的特点,立足学生实际,将老师的适时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2、教学内容方面:

@#@以国旗相似为出发点,形状相同作为线索贯穿课堂,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探究知识的自然生成@#@3、情景设置方面:

@#@从知识的生活化场景中发现疑惑,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逐步引导解决问题,引出知识点,整个过程逻辑自然,层层推进接近问题的本质@#@专@#@家@#@点@#@评@#@";i:

7;s:

10154:

"第14页共14页@#@比例中的图形问题@#@【要点点击】@#@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两个三角形@#@若面积相等,则底与高成反比例@#@若底相等,则面积与高成正比例@#@若高相等,则面积与底成正比例@#@【经典题例】@#@例1如左图:

@#@大小两个相交的圆,已知相交部分是大圆面积的,是小圆面积的,@#@求大圆面积和小圆面积的比。

@#@@#@1.如图:

@#@正方形和长方形重叠(阴影部分),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是长方形面积的,@#@求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比。

@#@@#@2.如图:

@#@正方形和圆重叠(阴影部分),重叠部分占圆面积的,占正方形面积的,@#@求圆的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比。

@#@@#@3.如图:

@#@A、B两个平行四边形组成一个图形,阴影部分(重叠)的面积是A的,是B的,@#@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和空白部分的面积比是多少?

@#@@#@例2如右图,小正方形的被阴影覆盖,大正方形的被阴影覆盖。

@#@@#@那么,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中阴影面积的比是多少?

@#@@#@@#@1.如图:

@#@大小两个圆重叠了一部分,重叠部分是大圆面积的,是小圆面积的,@#@那么小圆空白部分与大圆空白部分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2.如图:

@#@小长方形面积的被阴影部分覆盖,大长方形面积的被阴影部分覆盖,@#@求小长方形空白部分与大长方形空白部分的面积比。

@#@@#@@#@3.如图:

@#@三角形和圆的面积部分重合,重合部分的面积占三角形面积的,占圆面积的,@#@已知三角形空白部分比圆空白部分的面积少22平方分米.求三角形的面积。

@#@@#@@#@例3如图:

@#@D是AB的中点,AE是AC的三分之一,DE把三角形ABC分为甲、乙两部分.@#@求甲、乙两部分的面积比。

@#@@#@@#@1.如图:

@#@M是BC中点,N是AC的四等分点,MN把三角形ABC分为甲、乙两个部分,@#@求甲、乙两个部分的面积比。

@#@@#@@#@2.如图:

@#@BE是CE的三分之一,AF是FC的2.5倍,EF把三角形ABC分为甲、乙两部分,@#@求这两部分的面积比。

@#@@#@@#@3.如图:

@#@E是AB的三等分点,EF把三角形分为甲、乙两部分。

@#@已知甲、乙两部分的面积比是2:

@#@9.@#@求线段AF和FC的长度比。

@#@@#@@#@例4已知△ABC的面积是80平方厘米,DE把△ABC分为两块,如下图所示:

@#@AD=BD,CE=4BE,@#@求△BDE的面积。

@#@@#@1.如下图:

@#@已知△ABC的面积是180平方厘米,DE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BD=3AD,CE=2AE,@#@求△ADE的面积、@#@2.如下图:

@#@已知△ABC的面积是90平方厘米,BD=CD,AE=4EC,求△DEC的面积。

@#@@#@3.如右图:

@#@已知△ABC的面积是l40平方厘米,E是BC的中点,AD是BD的2.5倍.@#@求四边形ADEC的面积是多少?

@#@@#@@#@例5如图:

@#@已知一个长方形被分为四个小长方形.其中①号、②号、③号三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分别为4平方厘米,3平方厘米,9.6平方厘米,求④号小长方形的面积。

@#@@#@1.如图:

@#@已知一个长方形被分为四个小长方形,其中①号、②号、③号长方形的面积分别为l5平方分米、18平方分米,9平方分米,求④号长方形的面积。

@#@@#@@#@2.如图:

@#@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被分为四个小平行四边形,其中①号、②号、④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别为l4平方厘米、21平方厘米、35平方厘米,求③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如图:

@#@由9个小长方形组成一个大长方形,按图中编号:

@#@l,2,3,4,5号-长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2平方厘米,3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那么6号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6如图: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l20平方厘米,AE=4BE,CF=3AF.求三角形AEF的面积。

@#@@#@1.如图:

@#@ABCD是平行四边形,F是BD的三等分点,E是DC的中点,如果ABCD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求ADEF的面积。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DM是BD的四分之一,DN是AD的三分之一,@#@求△MND的面积。

@#@@#@3.如图:

@#@已知E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的四等分点。

@#@AF是BF的二分之一,@#@如果四边形BCEF的面积比△AEF多28平方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例7在AABC中,AD垂直于BC,CE垂直于AB,AD=8厘米,CE=7厘米,AB+BC=21厘米,@#@△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在△ABC中,AD垂直于BC,CE垂直于AB,AD=10厘米,CE=8厘米,AB+BC=27厘米,@#@△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等腰三角形腰和底所对应的高分别为6厘米、4厘米。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28厘米,@#@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ABCD的BC边上的高是12厘米,CD边上的高是15厘米,@#@如果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72厘米.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8如图,在梯形ABCD中,BC=2AD,E是CD的中点,F是BE的中点。

@#@梯形面积为6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1.如图:

@#@在梯形ABCD中,BC=2AD,M为AB的中点,N为MC的三等分点。

@#@梯形的面积为72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如图:

@#@在梯形ABCD中,BC=AD,DE=2EC,BF=EF。

@#@梯形的面积是120平方分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如图:

@#@在梯形ABCD中,BC=2AD,AE=3EB,CF=2EF。

@#@已知阴影部分面积为24平方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例9如图:

@#@四边形的面积是52平方厘米,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其中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分别是6平方厘米和7平方厘米,求最大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1.如图:

@#@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70平方厘米。

@#@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其中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分别是5平方厘米和9平方厘米,求最大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2.如图:

@#@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96平方厘米,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其中△ADE和△ABE的面积分别是6平方厘米,10平方厘米,求最大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3.如图:

@#@四边形ABCD中,CE=2AE,BE=3DE,△ADE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例10如图:

@#@四边形ABCD中,△AOB、BOC、COD的面积分别为30平方分米,10平方分米,l2平方分米,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1.如图:

@#@在四边形ABCD中。

@#@△AOB、△BOC和△COD的面积分别为24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2.如图:

@#@在四边形ABCD中,△AOD、△DOC、COB的面积分别为l5平方分米、36平方分米、60平方分米,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3.如图:

@#@在四边形ABCD中,△AOB、△BOC的面积分别为20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0为BD的中点,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例11如图:

@#@AC、DB把四边形分成甲、乙、丙、丁4个三角形,已知AE=30cm,CE=60cm,BE=80cm,DE=40cm,求甲、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是乙、丁面积和的几倍?

@#@@#@@#@@#@1.如图:

@#@AC、BD把四边形分成甲、乙、丙、丁四个三角形,已知DE=15厘米.BE=45厘米,AE=20厘米,CE=50厘米。

@#@求甲、丙两个三角形和与乙、丁两个三角形面积和的比。

@#@@#@@#@@#@2.如图:

@#@AC、BD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AE=12厘米,EC=30厘米,DE=8厘米,BE=16厘米。

@#@@#@求△ABE和△BCE的面积和是△ABE和△DCE的面积的几倍?

@#@@#@@#@3.如图:

@#@AC、BD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BE是BD的,E是AC的四等分点.@#@求△BCE和AADE面积的比。

@#@@#@例12如右图,ABCD是一个梯形,E是AD边上的三等分点,直线EC把梯形分成甲、乙两部分,@#@它们面积的比是7:

@#@18。

@#@求上底AB与下底CD的比。

@#@@#@@#@1.如图:

@#@ABCD是一个梯形,M是AB边上的中点,CM把梯形分成甲、乙两个部分,它们的面积比是9:

@#@17,求梯形上底与下底的比。

@#@@#@@#@2.如图:

@#@ABCD是一个梯形,BE=2AE,EC把梯形分为甲、乙两个部分,它们的面积比是l2:

@#@17,@#@求梯形上底与下底的比。

@#@@#@@#@3.P是梯形ABCD一条腰CD上的一点,DP=CP,BP把梯形面积分为两部分。

@#@@#@已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比是3:

@#@5,△BPC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例13长方形的长为l2厘米,宽为6厘米,把长分成3等份,把宽分为2等份。

@#@@#@长方形内任一点与分点及顶点连接,如图所示,求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面积比。

@#@@#@@#@1.如图:

@#@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平均分成四份,宽平均分成三份,长方形内任一点与分点及顶点连接。

@#@@#@求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的面积比。

@#@@#@@#@2.如图:

@#@把平行四边形AD、BC边三等份,AB、DC边二等份,求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面积比。

@#@@#@@#@3.如图:

@#@长方形的AD、BC边平均分四份,AB、CD边平均分三份,@#@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比空白部分多20平方厘米。

@#@求长方形的面积。

@#@@#@例14如图四边形ABCD是梯形,上底与下底的比是3:

@#@5,E是AD边上的中点。

@#@@#@求三角形CDE与@#@四边形ABCE的面积比。

@#@@#@@#@1.如下图所示,梯形ABCD的上底与下底的比是4:

@#@7,E是BC边上的中点,@#@求三角形CDE与四边形ABCD的面积比。

@#@@#@@#@2.如下图所示,梯形ABCD的上底与下底的比是4:

@#@9,AE=2ED,@#@三角形CDE的面积是梯形ABCD的面积的几分之几?

@#@@#@@#@3.如下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的上底与下底的比是3:

@#@7,求△ADE与△ABE的面积比。

@#@@#@";i:

8;s:

28779:

"@#@《表面涂色问题》教案之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6-27页“表面涂色的正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同涂色面个数的规律。

@#@@#@2、是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归纳、反思等过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想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同涂色面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分数、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和不同涂色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激趣引入@#@1.、课件呈现一个正方体。

@#@提问:

@#@你对正方体有哪些认识?

@#@@#@小结:

@#@我们知道正方体有完全相同的@#@2、这是一个表面涂上了蓝色油漆的大正方体,如果用刀将它像图上这样切割成一个个小正方体,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3、课件演示:

@#@顶点上的一块小正方体飞出去@#@

(1)这块小正方体有几面涂色的?

@#@它在大正方体的哪个位置上?

@#@在顶点处的这个小正方体,它露出了三个面,所以它有三面涂色@#@

(2)小正方体涂色的面还有其他情况吗?

@#@分别在大正方体的哪个位置?

@#@@#@(3)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几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

@#@(板书课题:

@#@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发现规律1探究切成8个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谈话:

@#@这个大正方体切割成小正方体的个数太多了,研究起来麻烦,我们应该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

@#@动态呈现:

@#@把每条棱平均分成两份的情况。

@#@@#@提问:

@#@如果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照上图的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你是怎么算的?

@#@@#@小组交流:

@#@拿出棱长二等分的魔方,小组观察,讨论一下露出三面(也就是三面能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分别在什么位置?

@#@汇报探究切成27个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

(1)过渡:

@#@刚才研究了每条棱平均分成两份再切开的情况,如果每条棱平均分成份再切开呢?

@#@(课件演示)每个小正方体都是3面涂色的正方体又有几个呢?

@#@分别在什么位置?

@#@拿出棱长二等分的魔方,小组观察,讨论一下三面能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分别在什么位置?

@#@(3)谁能快速地说出每条棱平均分成5份再切开,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说说你的想法.(课件演示)@#@(4)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小结:

@#@只有顶点处的小正方体露出三个面,所以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就等于正方体的顶点数,8@#@

(二)发现规律@#@1、我们再来观察两个面涂色小正方体情况,这个把每条棱二等分的正方体,切开以后有没有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因为把每条棱二等分的正方体只有八个小正方体,所以它涂色的小正方体只有一种情况,都是3面涂色的。

@#@@#@2、那把棱三等分,切开以后有没有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呢?

@#@拿出棱三等分的魔方,看看有几个露出两面(也就是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它们分别在哪里?

@#@(是不是这些呀?

@#@多媒体演示)你们看看,这些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

@#@1条棱上有几个@#@追问:

@#@为什么每条棱平均分的3份而每条棱2面涂色的只有1个呢?

@#@@#@所以1条棱上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就应该是3—2=1对不对?

@#@@#@1条棱上有1个,那一共有多少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呢?

@#@可以怎么样计算?

@#@你能试着列综合算式吗?

@#@@#@3、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再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你能在哪些位置上找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呢?

@#@一条棱上有几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共有几个呢?

@#@可以怎样计算?

@#@@#@4、这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5份再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应该什么位置?

@#@一条棱上有几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共有几个?

@#@@#@5、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什么位置上?

@#@一条棱上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棱的等分数有什么关系?

@#@假如把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n份,那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一条棱上有几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吗?

@#@一共有几个,可以怎样计算。

@#@小结:

@#@两面涂色的正方体都在棱上。

@#@用字母表示12(n-2)@#@(三)发现规律3@#@请同学们看到这些切割了正方体的,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顶点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条棱上。

@#@那你知道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吗?

@#@@#@预设答案:

@#@在中间。

@#@追问:

@#@哪个位置的中间?

@#@面的中间,一个面的中间吗?

@#@不是,6个面的中间。

@#@@#@1、把每条棱三等分的正方体,它一个面中间有几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追问,为什么每条棱平均分的三份,而每个面中间1面涂色的却只有一个呢?

@#@这样的正方体里头一共有几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呢?

@#@说说你怎么算的?

@#@@#@2、把每条棱四等份的正方体,它一个面中间有几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共有几个呢?

@#@3、把每条棱5等份的正方体,它一个面中间有几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共有几个呢?

@#@4、小组讨论:

@#@@#@观察这些数据,结合相对应的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每条棱n等份,你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吗?

@#@@#@5、小结:

@#@@#@一面涂色的正方体在分别在个面的中间。

@#@用字母表示6(n-2)四、解决疑问通过刚才的学习,能回答我们课前遇到的那个问题了吗?

@#@@#@五、延伸拓展:

@#@我们把三面涂色,两面涂色,1面涂色的都剥离后,中间剩下了什么?

@#@我们又怎样知道它的个数呢?

@#@你们能根据前面的方法进行推倒吗?

@#@小组汇报。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看这节课,我们通过化繁为简的方法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规律,今后我希望同学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开动脑筋,相信你们能发现更多数学的美。

@#@现在也请大家来说说你们这节课的感受吧。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与思考@#@之二@#@【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谈话:

@#@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

@#@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

@#@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设计意图:

@#@切成64块,表明正方体木块的棱长为4。

@#@没有先研究棱长为3的正方体,主要是棱长为3的正方体比较特殊,两面涂色的每条棱上只有1个,一面涂色的每个面上只有1个,六面都没涂色的也只有1个,不具有一般性。

@#@而棱长为4的正方体更具一般性,便于探究规律。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提问: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

@#@(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处在什么位置?

@#@(课件显示)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处在什么位置?

@#@(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

@#@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

@#@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引导:

@#@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表1活动记录表@#@序号棱长(长宽高)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六面都没有涂色@#@个数个数计算方法个数计算方法个数计算方法@#@1@#@2@#@3@#@指出:

@#@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

@#@64—8—24—24—8(个),2×@#@2X2=8(d、)。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

(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

@#@同时追问:

@#@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lE方体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

@#@@#@(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

@#@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如表1)序号1所在的行。

@#@@#@引导:

@#@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表达出不能看到的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及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

@#@计算方法的探究主要是为找到通式的规律作铺垫。

@#@实物教具的操作更是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

@#@活动记录表的填写,主要是便于学生比较与归纳。

@#@]@#@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序号2所在的行。

@#@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5、6、1O的正方体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序号3、4、5所在的行,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

@#@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设计意图:

@#@在研究棱长为4的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后,教学棱长为3、5、6、10的正方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其他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情况,丰富表象,进行比较归纳。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提问:

@#@如果棱长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

@#@用字母表示,使学生的认识由特殊推向一般,提高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五)延伸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正方体涂色问题教学设计之三@#@【课前交流】@#@ @#@ @#@ @#@ @#@大屏幕出示课题:

@#@探索图形@#@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什么?

@#@@#@生:

@#@探索图形。

@#@@#@师:

@#@我们今天要探索的图形和什么图形有关?

@#@@#@生1:

@#@正方体。

@#@@#@师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

@#@我从数学书44页看到的。

@#@@#@师:

@#@哦,是不是提前预习课本了?

@#@这个学习习惯非常好,值得大家学习!

@#@还有谁是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的?

@#@@#@生2:

@#@我看到老师为我们提前准备的三个学具都是正方体的。

@#@@#@师:

@#@你很善于观察!

@#@观察与思考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必须的。

@#@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中每个同学都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相信大家会有精彩的表现!

@#@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一、 @#@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师: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生:

@#@魔方。

@#@@#@师:

@#@准确的说是魔方灯。

@#@一个绚丽多彩的魔方灯是由四类小正方体灯箱拼成的,我们来一起看!

@#@(3D动画演示,教师配以介绍)它们分别是:

@#@三面有灯板的、两面有灯板的、一面有灯板的和没有灯板的。

@#@这四类小正方体灯箱按照一定的规律拼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魔方灯。

@#@@#@现在工人师傅准备定制一批下面这些魔方灯,想要快速配发这4类灯箱,你能找出它们的数量规律吗?

@#@(课件出示:

@#@LED魔方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图形,寻找它们的数量规律!

@#@(板书课题)@#@二、 @#@ @#@动手操作,探索规律@#@1. @#@明确问题:

@#@@#@ @#@师:

@#@如果把魔方灯看作是正方体,魔方灯上有灯板的面看做是涂色的面,那么,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就是:

@#@正方体的涂色问题(课件出示)也就是求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

@#@@#@师:

@#@大家先猜猜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跟什么有关?

@#@@#@生:

@#@跟棱长有关@#@生:

@#@跟顶点有关@#@生:

@#@跟面有关(师板书)@#@师:

@#@还挺聪明,想到了正方体的点线面。

@#@是不是像你们猜的这样呢,我们得需要验证。

@#@在验证之前老师送给你们一个词语:

@#@知难而(退),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你就是我讲课的托。

@#@我们要研究大正方体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正方体,求其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比较难,咱们就先退一步,比如说先研究棱长块数是6的,再退一步棱长块数是5、4的,然后呢?

@#@棱长块数是3的,再退一步,棱长块数是2的,还能不能再退了?

@#@为什么?

@#@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棱长块数是2的,然后依次研究棱长块数是3、4、5、6的,行不行?

@#@这跟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有点像?

@#@(植树问题)@#@师:

@#@要研究四类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生:

@#@列表法。

@#@@#@师:

@#@对,我们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类计数。

@#@@#@2. @#@合作探究:

@#@@#@师:

@#@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任务,请大家认真阅读研究记录单。

@#@@#@1、选择你喜欢的两个正方体来研究。

@#@@#@2、组长做好分工,填好研究记录单。

@#@@#@师:

@#@动手之前我给大家点建议:

@#@先别忙着动手拆,要仔细看一看、找一找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拆开后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填一填,最后想一想他们的个数跟什么有关。

@#@@#@师:

@#@下面小组合作开始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适时予以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

(1)初步感悟@#@师:

@#@各小组都已经完成任务了,下面我们就从简单的图形开始汇报吧。

@#@哪一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棱上块数是2的正方体的研究结果?

@#@@#@生1汇报:

@#@(一生用教具演示汇报,另一生板书完成表格):

@#@首先,我们来看三面涂色的块数,我们认为应该是8,因为正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处都是三面涂色的,所以三面涂色的个数是8,那么,其他的都为0。

@#@@#@师:

@#@这组多么善于观察和总结,他们不仅汇报了四类小正方体的块数,还发现了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处,它们的数量和大正方体的顶点数有关。

@#@那棱上块数是3时结果又如何呢?

@#@谁来汇报你们的研究结果。

@#@@#@生2汇报:

@#@(一生用教具演示汇报,另一生板书完成表格):

@#@三面涂色的有8个,因为正方体有8个顶点;@#@两面涂色的有12个,因为有12条棱,每条棱上有1个;@#@一面涂色的有6个,在每个面的中间;@#@没有涂色的就剩1个了。

@#@@#@师追问:

@#@你能解释得再清楚一些吗?

@#@@#@生:

@#@我们也发现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处,所以是8个;@#@两面涂色的在大正方体棱上,每条棱上除去两个顶点后就剩1个了,12条棱,所以就是12个;@#@一面涂色的在大正方体每个面上,除去外面一圈三面涂色的和两面涂色的,每个面上就剩正中间1个,6个面就是6个。

@#@@#@师继续追问:

@#@那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呢?

@#@@#@生补充: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正中心,用大正方体的总块数33减去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一面涂色,就只剩1个了。

@#@@#@师:

@#@解释的非常清楚!

@#@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只要发现它们的位置特点,再寻找数量规律就容易多了。

@#@而没有涂色的虽然看不到,但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数量来计算。

@#@能够有效利用已有信息来解决未知的问题,这个思路很好!

@#@那么,棱上块数是4的结果又如何呢?

@#@@#@生3汇报:

@#@(一生用教具演示汇报,另一生板书完成表格):

@#@因为正方体有8个顶点,那么三面涂色的总是8块;@#@一条棱上本来有4个小正方体,减去2个三面涂色小正方体,剩下2个是两面涂色的,再乘上12条棱等于24,所以两面涂色的就是24块;@#@每个面上原本有16块小正方体,减去外圈的12块三面涂色和两面涂色的之后,还有4块,也就是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有4块,有6个面,所以一面涂色的就是4×@#@6=24块;@#@剩下的没有涂色的块数就是8块。

@#@@#@师追问:

@#@为什么没有涂色的是8块?

@#@@#@生:

@#@因为总共有64块,减去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一面涂色的,剩余的就是没有涂色的8块。

@#@@#@师:

@#@哦,看来你们的方法和刚才的小组相同,哪个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

@#@我们发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内部,是在上下、前后、左右各除去了一层后剩下的部分。

@#@@#@师追问:

@#@除去整个外层之后,是什么形状的?

@#@@#@生:

@#@一个新的正方体。

@#@@#@师继续追问:

@#@这个新的正方体和原来的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仔细观察一下。

@#@@#@生:

@#@原来棱上3块时,新正方体棱上是1块;@#@原来棱上4块时,新正方体棱上是2块。

@#@所以我们发现没有涂色的新正方体棱上块数总比原来大正方体棱上块数少2.@#@师:

@#@棱上块数是5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2小组(一生汇报,一生板书):

@#@三面涂色的在顶点上是8块;@#@两面涂色的棱的中间,每条棱中间有3块,3乘12等于36,两面涂色的就有36块;@#@一面涂色的在面的中间,每个面中间有3×@#@3=9(块),6乘9等于54,一面涂色的就是54块;@#@没有涂色的是个新正方体,块数是3×@#@3×@#@3=27(块)。

@#@@#@师:

@#@是这样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演示,将几组图形继续对比)。

@#@@#@师:

@#@非常感谢刚才几组的汇报,根据他们的汇报,请大家抓紧时间检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有问题的借助模型再数一数,想一想。

@#@@#@(学生检查反思)@#@

(2)小结规律@#@师:

@#@根据大家刚才的研究结果,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三面涂色的@#@师:

@#@我们先来看三面涂色的有什么位置特征和数量规律呢?

@#@@#@生:

@#@三面涂色的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上(师板书:

@#@顶点上),因为大正方体有8个顶点,所以三面涂色的都是8块。

@#@(课件依次出示三幅图形,并闪现三面涂色小正方体)@#@小结规律1: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都是8@#@师:

@#@简洁明了,很好!

@#@@#@※两面涂色的@#@师:

@#@两面涂色的呢?

@#@@#@生:

@#@两面涂色的在棱中间(师板书:

@#@棱中间),大正方体有12条棱,所以用每条棱上除去两个顶点后剩下的块数乘12。

@#@(课件依次出示三幅图形,并闪现两面涂色小正方体)@#@师:

@#@思路很清晰,先找到位置规律,再说数量规律。

@#@@#@小结规律2: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每条棱中间的块数×@#@12@#@※一面涂色的@#@师:

@#@一面涂色的呢?

@#@@#@生:

@#@在正方体每个面的中间(师板书:

@#@面中间),大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用每个面除去外边一圈后后剩下的块数乘6。

@#@(课件依次出示三幅图形,并闪现一面涂色小正方体)@#@师:

@#@说的也很清楚。

@#@@#@小结规律3: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每个面中间的块数×@#@6 @#@ @#@ @#@ @#@ @#@ @#@ @#@ @#@ @#@ @#@@#@※没有涂色的@#@师:

@#@那没有涂色呢?

@#@@#@生1:

@#@用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一面涂色的,最后剩下的就是没有涂色的。

@#@@#@师:

@#@我们刚才的大正方体块数比较少,计算起来还行,如果棱上块数很多,比如24块,算一算试试看吧?

@#@@#@生1:

@#@(很不好意思)好像挺麻烦的。

@#@@#@师:

@#@是啊,这个方法虽然不错,但有的时候用起来还是不太方便,那谁有比较简洁的方法?

@#@@#@生2:

@#@刚才第6小组已经说过,没有涂色的在大正方体的中心,也就是把前后左右上下一圈都剥离一层后剩下的部分,它是一个新的正方体,用它的棱上块数×@#@棱上块数×@#@棱上块数,简单的说就是棱上块数3。

@#@@#@师:

@#@这个方法听起来还不错哦。

@#@用心观察和思考,我们就可以发现新旧正方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简单多了。

@#@@#@小结规律4: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新正方体棱上块数3@#@(3)验证规律@#@ @#@师:

@#@根据我们刚才的研究经验,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棱上块数是6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认真想一想,有困难的话也可以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师:

@#@棱上块数是6的呢?

@#@请研究这样大正方体的小组说一说。

@#@@#@生5:

@#@(一生汇报,一生板书):

@#@三面涂色的有8块,因为正方体有8个顶点;@#@两面涂色的有48块,因为每条棱上有6块,减去顶点上的两块就是4块,4×@#@12=48;@#@一面涂色的块数是96,因为每个面中间有4×@#@4=16(块),有6个面,16×@#@6=96;@#@没有涂色的块数有64块,因为一层是4×@#@4=16(块)有4层,长×@#@宽×@#@高,一共就是16×@#@4=64(块)。

@#@@#@师追问:

@#@这里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生:

@#@都是4。

@#@@#@师追问:

@#@所以,我们还可以说成4的立方。

@#@@#@(4)归纳提升@#@ @#@ @#@ @#@ @#@ @#@ @#@师:

@#@根据我们刚才的这些研究,如果大正方体每条棱上的块数为n,你能找到四类小正方体的数量规律吗?

@#@认真想一想,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师:

@#@好,哪一小组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

@#@@#@生6:

@#@如果棱上块数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是8 @#@,因为不管每个正方体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永远都是有8个顶点,所以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都是8;@#@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是(n-2)×@#@12 @#@,因为n是每条棱上的小正方体个数,减去2就是减去三面涂色的块数,剩下的就是每条棱上两面涂色的块数,它有12条棱,就乘12;@#@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是(n-2)2×@#@6,因为每条棱上的n个小正方体,减去顶点上的2个,它的平方就是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块数,6个面,再乘6就是一面涂色的正方体总数。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是(n-2)3 @#@,因为每条棱上原来有n个小正方体,上下前后左右各剥离一层后,剩下的每条棱上是(n-2)块,所以总块数就是 @#@(n-2)3。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师: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棱上块数是12,结果如何呢?

@#@ @#@ @#@ @#@ @#@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生:

@#@三面涂色的:

@#@8块;@#@@#@两面涂色的:

@#@(12-2)×@#@12=120(块);@#@@#@一面涂色的:

@#@(12-2)2×@#@6=600(块);@#@@#@没有涂色的:

@#@(12-2)3=1000(块);@#@ @#@ @#@@#@师:

@#@如果再大点儿,比如棱上块数是20呢?

@#@能解决吗?

@#@要是再大点儿呢?

@#@@#@在规律面前,再大的数都变得渺小了,这正是探索规律的价值所在。

@#@@#@五、回顾反思,感悟思想@#@师:

@#@回想刚才的探索过程,我们先从简单图形入手进行研究,在发现规律之后再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叫做“以简驭繁”。

@#@在探索四类小正方体的数量规律时,我们还运用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计数”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数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让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简洁清晰,有助于我们发现规律。

@#@@#@六、巩固练习,拓展运用@#@师:

@#@学校德育处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正方体涂色问题,上课前姜校长特意委托我请你们帮助学校一个忙。

@#@我们教学楼里设有多处数学角,我们学校准备购进一些正方体小凳子。

@#@你们能借助刚才的这些活动经验,给这些正方体小凳子图出最美的颜色吗?

@#@(出示正方体)@#@涂一涂,学生动手操作。

@#@@#@七、全课总结@#@师:

@#@我们这节课探索的只是图形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在图形的世界里还有许多有趣的规律等待大家去发现和探索。

@#@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掌握方法,大胆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精彩的发现!

@#@@#@探索图形@#@顶点上(8)棱中间(12)面中间(6)新正方体@#@棱上@#@块数@#@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2@#@8@#@0@#@0@#@0@#@3@#@8@#@1×@#@12=12@#@1×@#@6=6@#@1@#@4@#@8@#@2×@#@12=24@#@4×@#@6=24@#@2×@#@2×@#@2=8@#@5@#@8@#@3×@#@12=36@#@9×@#@6=54@#@3×@#@3×@#@3=";i:

9;s:

2775:

"@#@练习范围: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题数:

@#@100@#@ 月 日 姓名:

@#@ @#@ 分 秒 成绩:

@#@ @#@2@#@20×@#@94-488=@#@19×@#@7+591=@#@1122÷@#@33+277=@#@4662÷@#@63+766=@#@45×@#@71-450=@#@4860÷@#@81+987=@#@95÷@#@5-2=@#@65×@#@59+555=@#@66×@#@59+337=@#@138÷@#@2-51=@#@5840÷@#@73+635=@#@72×@#@36-582=@#@2640÷@#@55-44=@#@93×@#@8-336=@#@80×@#@46-745=@#@450÷@#@45+774=@#@80×@#@65+689=@#@1599÷@#@41+59=@#@94×@#@43-399=@#@55×@#@80+696=@#@1568÷@#@16-40=@#@80×@#@77+92=@#@31×@#@88-593=@#@93×@#@69+8=@#@4320÷@#@90+692=@#@16×@#@54-673=@#@1280÷@#@16-33=@#@5280÷@#@60+193=@#@897÷@#@39+645=@#@42×@#@25-90=@#@95×@#@15+500=@#@2360÷@#@40+343=@#@51×@#@81+937=@#@729÷@#@9-23=@#@2232÷@#@72+742=@#@20×@#@6+547=@#@8×@#@37+165=@#@588÷@#@12+92=@#@2170÷@#@31-17=@#@31×@#@99-354=@#@65×@#@41-468=@#@65×@#@66-356=@#@3843÷@#@61-33=@#@28×@#@41+769=@#@2850÷@#@50+774=@#@1890÷@#@63-20=@#@2880÷@#@48+913=@#@31×@#@81-847=@#@1200÷@#@60+640=@#@3400÷@#@50+546=@#@96×@#@46-364=@#@70×@#@82+674=@#@4950÷@#@55-63=@#@34×@#@59+571=@#@2496÷@#@48+740=@#@1593÷@#@27+662=@#@10×@#@87-813=@#@48×@#@49-560=@#@6693÷@#@69-74=@#@47×@#@3-2=@#@2697÷@#@29+76=@#@4736÷@#@74-14=@#@5456÷@#@88-59=@#@39×@#@30-257=@#@55×@#@84+969=@#@1184÷@#@37+695=@#@3692÷@#@52+963=@#@384÷@#@24+782=@#@52×@#@87-561=@#@5248÷@#@64+776=@#@306÷@#@34+38=@#@91×@#@88+378=@#@61×@#@40-432=@#@59×@#@51-706=@#@3763÷@#@53-46=@#@94×@#@34-311=@#@69×@#@54-751=@#@3519÷@#@51-12=@#@1320÷@#@33+928=@#@5×@#@98+540=@#@2604÷@#@42+103=@#@1134÷@#@14-24=@#@75×@#@89+784=@#@189÷@#@63+235=@#@7626÷@#@82+570=@#@4672÷@#@64+870=@#@80×@#@91-165=@#@2484÷@#@36-0=@#@6336÷@#@88+165=@#@60×@#@24+587=@#@35×@#@82-921=@#@35×@#@57+20=@#@1479÷@#@51-0=@#@57×@#@74+803=@#@61×@#@79+423=@#@17×@#@90+731=@#@90×@#@73+149=@#@83×@#@13+424=@#@88×@#@10-530=@#@34×@#@92+617=@#@";i:

10;s:

2369:

"比和比例拓展练习

(一)@#@(总分100分,时间40分钟)@#@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

@#@(每题5分,共15分)@#@1.一幅地图,图上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2.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如果把它捏成同样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3.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成()比例。

@#@@#@二、选择题。

@#@(每题5分,共15分)@#@4.一台拖拉机,前轮直径是后轮的1/2,前轮转动8圈,后轮转(  )圈。

@#@@#@A.8B.16C.4@#@5.有一根粗细均匀刻有刻度的竹竿,左边的刻度3的塑料袋里放入4个棋子,在右边的刻度2的塑料袋里应放入(  )个棋子才能保证竹竿的平衡。

@#@@#@A.4B.5C.6@#@6.一杯纯牛奶,喝去1/5,加清水摇匀,再喝去1/2,再加清水,这时杯中牛奶与水的比是(  )。

@#@@#@A.3:

@#@7B.2:

@#@3C.2:

@#@5@#@三、解答题。

@#@(7—10题每题10分,11、12题每题15分,共70分)@#@7.在比例尺1:

@#@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是4.5厘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几小时可以到达?

@#@@#@8.甲、乙两个圆柱形水桶,甲桶的半径是10厘米,乙桶的半径是8厘米,高都是25厘米.如果把乙桶装满水倒入甲桶,那么甲桶中水深多少厘米?

@#@(用比例解)@#@9.甲、乙两人身上的钱数的比量4:

@#@3,甲给乙10元后,这时乙人的钱占两人总钱的1/2,现在乙人有多少钱?

@#@@#@10.学校图馆存有一批书,借出40%以后,又买进新书360本,这时存书和原来存书的比是3:

@#@4,原来有图书多少本?

@#@@#@1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小时后相遇。

@#@相遇后客车继续行驶3小时后到达乙地。

@#@如果货车每小时行63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2.一个圆柱的表面积是314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高的1/3,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i:

11;s:

4678: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黄开河小学李晓@#@各位评委:

@#@@#@大家好!

@#@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应用》,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科书创设蕴含着按一定比例交换的数学情景。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

@#@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二说教学目标@#@针对本节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2.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3.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针对以上目标我把比例的应用定为本次内容的重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定为本次内容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无制定了相应的教法学法@#@1.引导法,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已经趋向于成熟,多多利用引导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谈话法,以谈话的形式引入新课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直观法,通过课件的形式能更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内容,加深印象,更容易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设定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首先提出,用什么方式得到想要的物品?

@#@远古时代没有货币怎么办?

@#@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蕴含着一定比例关系教学的情境,揭示课题《比例的应用》。

@#@这一创设过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学紧密联系,力求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出示物物交换的情境图。

@#@@#@先让学生说说情境图中,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的理解,学生会想到8个玩具汽车可以换2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可以换5本小人书。

@#@这时我会提出第二个人问题@#@2.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提出问题之后首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这段时间我会安排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想;@#@然后让学生展示作品;@#@第三步课件演示。

@#@第一种是通过图演示,在演示中,学生感受到4:

@#@102:

@#@5的存在。

@#@第二种是先求14是4的几倍,再求14个玩具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演示中让学生感受到倍比关系的存在,第三种是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尝试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先尝试写出比例,说一说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主要是根据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这两句话写出比例。

@#@@#@3学生独立尝试解比例。

@#@@#@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并学生说出4x=140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何检验答案?

@#@@#@4解比例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练习解比例,并自己验算,比例中出现了一种写成分数的比例,体会解写成分数的比例时,内项积与外项积,只要对角相乘,然后引导学生把X的值带入比例进行验算。

@#@@#@(三)实践应用,巩固所学。

@#@@#@安排教科书中练一练的内容,通过联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反思,概括总结。

@#@@#@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和掌握应用比例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拓展提升。

@#@@#@本次作业我分为两个层次@#@1.基础题为书上练一练第三题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

@#@@#@2.拔高题练一练第五题,要求多种方法解题,其中一种方法用比例思想解题。

@#@@#@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次的说客内容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i:

12;s:

3408:

"第二单元看杂技@#@——表内乘法

(一)@#@告诉你@#@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还记@#@得每句口诀的意义吗?

@#@比如,“四五二十”表示什么意思?

@#@它@#@就表示4个5相加的和是20。

@#@由“四五二十”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

@#@4×@#@5=20或5×@#@4=20。

@#@@#@@#@一、比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0=2×@#@4=3×@#@1=4×@#@3=2×@#@2=4×@#@5=2×@#@3=3×@#@5=@#@5×@#@5=0×@#@2=5×@#@5=1×@#@5=@#@1×@#@4=1×@#@0=5×@#@3=0×@#@0=@#@二、补充口诀@#@()四得八二五()()得九@#@三四()一四得()一五得()@#@三五()()五二十四()十六@#@一()得五三()十二()二十五@#@三、你知道()里应填什么数吗?

@#@@#@3×@#@()=62×@#@()=8@#@4×@#@()=203×@#@()=9@#@()×@#@()=12()×@#@()=0@#@四、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里@#@1.下面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是(  )@#@A.2+5   B.4+4+4   C.2+2+2+1@#@2.用“二五一十”可以计算哪个算式的得数()@#@A.2×@#@5   B.2+5+10   C.2+5@#@3.两个因数都是3,乘法算式是()@#@A.3+3B.2×@#@3C.3×@#@3@#@4.读作2乘4等于8的算式是()@#@A.2+2+2+2=8B.2×@#@4=8C.4×@#@2=8@#@5.4个3相加,结果是()@#@A.7B.12C.21@#@五、在○里填上“+”“-”或“×@#@”@#@3○3=63○5=156○3=3@#@4○5=93○3=95○3=8@#@5○3=155○4=202○2=4@#@六、解决问题@#@1.@#@@#@()○()=()@#@2.@#@()○()=()@#@3.@#@@#@@#@()○()=()@#@4.一件衣服有6个扣子,两件衣服共有多少个扣子?

@#@@#@5.@#@

(1)买5斤香蕉需要多少元钱?

@#@@#@

(2)用20元钱买4斤葡萄,够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列式解答@#@智慧冲浪@#@@#@小立有3本书,兰兰、明明、亲亲的书都和小立同样多,他们一共有多少本书?

@#@@#@乘法口诀(也叫“九九歌”)在我国很早就已产生。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广泛地被人们利用着。

@#@大约在宋朝(公元11、12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代用的一样,即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现在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

@#@@#@你知道吗?

@#@@#@@#@";i:

13;s:

10038:

"·@#@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案例(数学)@#@调查统计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天河区华康小学  何燕@#@【活动背景】@#@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人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

@#@收集、处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调查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活动目的】@#@为学生提供调查统计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统计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学会统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建议使用时间】五年级第二学期。

@#@@#@【表现性任务】        @#@“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任务与指导语:

@#@@#@1、独立向周围的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都喜欢哪些类型的电视节目,并作好原始记录(表2)。

@#@@#@2、小组合作,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制成小组调查结果统计表(表3)。

@#@@#@3、针对你们小组的调查结果,独立阐述以下两个问题(表4):

@#@@#@

(1)从调查统计表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

(2)将你对该信息的看法写下来。

@#@@#@4、仔细阅读表1,认真、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组员的互相评价。

@#@(表5)@#@附:

@#@            表1:

@#@评价指导@#@A级水平@#@B级水平@#@C级水平@#@D级水平@#@情感与态度@#@兴趣大,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

@#@自觉克服困难,有成功体验。

@#@@#@有兴趣,大部分时间积极主动。

@#@能在别人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有时有成功体验。

@#@@#@兴趣较欠缺,但能按要求进行调查统计。

@#@有时能在别人帮助下克服某些困难。

@#@@#@对活动无兴趣,采取应付的态度,随意编造数据。

@#@@#@过程与方法@#@活动步骤明确,条理清晰。

@#@统计方法正确、简便,统计效率高,合作精神强。

@#@@#@活动过程条理基本清楚,统计方法正确,有效。

@#@多数时间能较好合作。

@#@@#@活动步骤较清晰,统计方法有不当之处。

@#@能与人合作。

@#@@#@活动步骤不明确,统计时错误较多,欠合作精神。

@#@@#@结 果@#@数据真实,记录很清楚,能对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数据真实,记录基本清楚,能对数据作出较合理的解释@#@数据真实,记录有部分不清楚,能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解释@#@捏造数据,记录不清楚,对数据难以作出自己的解释@#@表2:

@#@个人的原始调查记录表@#@  调查结果@#@栏目@#@合计@#@男生@#@女生@#@家长(男)@#@家长(女)@#@新闻节目@#@体育节目@#@电视剧@#@文艺节目@#@动画片@#@其 他@#@表3:

@#@小组的调查情况统计表@#@项目@#@人@#@ @#@栏目@#@数@#@合 计@#@学 生@#@家 长@#@男生@#@女生@#@男性@#@女性@#@新闻节目@#@体育节目@#@电视剧@#@文艺表演节目@#@动画片@#@其 他@#@表4:

@#@我的看法@#@我从统计表@#@中获得的信息@#@我对这个@#@信息的看法@#@表5:

@#@评价记录表@#@自 评@#@小 组 评@#@表 现@#@(语言描述)@#@等级@#@寄语与期望@#@【活动程序】@#@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进行调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原始数据。

@#@@#@2、利用课堂上的35分钟时间:

@#@@#@

(1)学生小组合作,将每个组员的数据合计,填写本小组的统计表。

@#@@#@

(2)根据本小组的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对自己的看法作出说明。

@#@@#@(3)学生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并将评价记录在表5中。

@#@@#@3、课堂上的最后5分钟,教师进行活动的总结。

@#@@#@【实施情况及反思】@#@情景一:

@#@在独立调查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积极,踏踏实实地进行了必要的调查与统计,获得了真实的数据。

@#@但从学生的反映中可以得知,其中也不乏那些根本没有调查、胡乱编造数据之人。

@#@@#@反思一:

@#@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人们常常依据调查统计得到的数据进行决策,因此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对决策的正确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小学生限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上面的情景使我反思,并认识到:

@#@1、以往在进行统计知识的教学时,虽然注意到统计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但在使学生感受统计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知道统计的数据是不可以随意编造和涂改的这一方面着力不够;@#@2、在今后的教学、设计调查统计类的表现性任务以及开展这类数学实践活动时,应更多地将调查统计与某种决策相联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会到调查统计求真求实的重要性。

@#@@#@情景二:

@#@活动开始一段时间后,教师发现较多小组的成员都是“各自为政”,只是将自己的数据抄上去。

@#@于是不得不叫大家暂停,教师再一次说明小组的统计表应怎样填写。

@#@@#@反思二:

@#@上面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活动的有效性。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任务中的表格3(小组的统计表)的填写方法,未能交待得很清楚;@#@二地相当部分学生也未认真理解指导语的含义,导致部分小组不知该如何填写本小组的统计表,误以为是将自己的原始记录表中数据抄上去即可。

@#@@#@其实,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心理和经验的限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很可能是比较片面、比较不成熟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指导语和讲解任务的要求时,要力求清楚简洁,适应该年龄段的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任务的要求是否明确、易于让学生掌握,直接关系到表现性评价的成功与否。

@#@同时,从该情景中也促使我发现,在设计好表现性任务之后,最好应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知道任务的内容和要求,观察他们在理解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征询他们的意见,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待形成比较合适的初稿后再予以小范围实施。

@#@@#@情景三:

@#@在小组合作填写小组的统计表时,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的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一人报数,其余人记录;@#@全体组员报完数后大家再一起加”的方式。

@#@能用合作分工的方法统计本组的总数据的几乎没有。

@#@@#@反思三:

@#@针对上述情景,活动结束后有老师提出:

@#@活动的有效性太低,学生未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教师未在方法方面进行相关的指导。

@#@@#@但我认为:

@#@在表现性任务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做的是一个组织者和调控者,而非方法的指导者。

@#@在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角,学生的表现如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自评与小组内互评)以及教师的总结反馈加以指导,但不是在活动进行时告诉学生你应该怎样做效率才高。

@#@相关的方法指导应放在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反馈环节,效能应体现在下一次活动中,这也才能体现出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促进学生思考与实践、在思考与实践中反思、发展。

@#@@#@在开展表现性评价时,如果学生表现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其实也在提示教师:

@#@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从而及时调整自身平时的教学策略,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情景四:

@#@学生在小组合作统计时计算速度相当慢,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最后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对信息的阐释、自评、组员的互评等都显得比较匆忙,并且教师已没有时间进行活动的总结,只好放到第二天的早读再总结。

@#@@#@反思四: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比较费时费力的评价方式,因此在活动时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实践、反思、评价。

@#@在本活动中由于教师高估学生的计算能力,未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所以在计算时浪费了相当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既使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也干扰了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导致在表现性评价中占重要地位的自评与互评的效果都难以得到保障,教师的及时反馈也难以落实。

@#@@#@【结语】@#@在多次的实施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表现性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从内涵上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息息相通。

@#@尽管它有着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对老师要求高、评价结论的一致性相对较差等不足,但在小学生数学实践活动中引进它,将它作为现有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制度的一种补充,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日常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这些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兼、孙晓天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周卫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i:

14;s:

11025: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摘要:

@#@本文从福柯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所提出的全景监狱概念出发,论述了由于无处不在的监督所构建的超级全景监狱,并以此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监督全景监狱超级全景监狱大众媒介@#@Abstract:

@#@ThisarticlestandbyFoucault’sbook“surveilieretpunir”,discussthesuperpanopticonbecauseofthesupervisor,anddiscusstheaffectofmasscommunicationonthesociety.@#@KeyWords:

@#@supervisorpanopticonsuperpanopticonmasscommunication@#@正文:

@#@@#@一《规训与惩罚》概述@#@法国当代最有创意的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的经典著作《规训与惩罚》(surveilieretpunir)成书于1975年,讲述了现代监狱体制形成的历史。

@#@@#@《规训与惩罚》共分为四部分:

@#@酷刑、惩罚、规训与监狱。

@#@福柯具体讨论了如下主题:

@#@罪犯的肉体、酷刑的鲜明性、普及惩罚、温和惩罚、驯服的躯体、正确的训练方法、敞视式监视、完整严格的机构、违法与犯罪、监狱。

@#@在书中一开头就栩栩如生地复述了1757年对谋刺国王路易十五世未遂的罪犯达米安执行五马分尸死刑的实况记录。

@#@紧接着的是引用一座监狱在1830年日常作息的明细表。

@#@显然,福柯试图用这样两个特写镜头的鲜明对比来展现法律制裁机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剧变——从对身体的破坏到对身体的改造、从赤裸的暴力痛苦到隐蔽的驾驭驯服、从正常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并处到两者之间的区隔,因而刑罚的主要对象也就改肉体折磨为心理拷问,并导致强制力与科学知识、权力技术以及包括强制劳动在内的社会化教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

@#@①@#@在福柯看来,这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新型国家权力、一种新型身体处理技术的诞生过程而已。

@#@在监狱中,监视者只要身处中心位置上的瞭望塔,就能够观察到环绕周围的所有房间和窗子里的所有动静,而被监视者无法准确知悉瞭望塔里的实际状态。

@#@这种设计是非常经济的,可以用非常少的人手来控制大量的囚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心理威慑实现无人的自动化控制。

@#@@#@福柯赋予权力一种新的,颠倒了的危险意义:

@#@“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基本上也是在任何社会中,有许多中权力关系渗透到社会机体中,确定其性质,并构成这一社会机体;@#@如果没有某种话语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功能发挥,那么这些权力自身就不能建立、巩固并得以贯彻。

@#@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真理话语的体系并基于这种联系进行运作,就不可能有权力的行使。

@#@我们受制于权力而进行的真理生产,只有通过真理生产,我们才能行使权力。

@#@”②@#@而运行权力的基础就是监狱。

@#@监狱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更道德,但是这一工程的失败是迅速的,而且其失败的价值从一开始就被认识到了。

@#@监狱远不能把罪犯教化成为诚实的公民,而仅仅作为制造新犯罪的场所,并且把罪犯更深地推向了罪恶之域。

@#@”②这是事与愿违的。

@#@监狱是一个怎样的场所?

@#@是一个集合罪犯的场所,所以这种将罪犯集中一处的危险是引发更大的犯罪,罪恶自己蔓延扩散并逐渐取得了自身的权力。

@#@@#@在监狱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监督”,福柯认为,在20世纪后期,监督已是一种新事物:

@#@“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景观的社会,而是一个监督的社会;@#@在图像的表面下,深深掩盖着身体;@#@在交换的大抽象背后,继续着有生力量细致具体的操练;@#@传播环路是知识积累和集中的支柱;@#@符号游戏界定了权力的停泊池;@#@不应说个体的那种美妙的总体性被我们的社会秩序所肢解、压抑和改变,而应说在这一社会秩序中,根据种种力量和身体的一整套工艺,个体被仔细的制造了出来。

@#@”在福柯的观念中,整个社会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全景监狱(Superpanopticon),一套没有围墙、窗子、塔楼和狱卒的监督系统。

@#@而这正是由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所构成的。

@#@@#@二超级全景监狱与大众媒介@#@人民大众已经受到监督的约束,并参与这一过程。

@#@信用卡、身份证以及驾驶执照等等,个人都必须申办、必须随时准备好、并不断的使用它们。

@#@许多情况中,人们自己动手填表,他们便同时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记录器。

@#@而互联网更是构成了这个一体化现象的顶点:

@#@个人电脑与生产者的数据库相连,消费者通过个人电脑订购产品,便在购买行为中将自己的数据直接键入了生产者的数据库。

@#@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被构建为消费者,并且他们作为消费者而参与了对自己的监督。

@#@③@#@可以说,超级全景监狱,是在后现代、后工业化的信息方式下对大众进行控制的手段。

@#@福柯指出了这一令人不快的发现:

@#@全民都参与了这一自我构建过程,把自己构建成超级全景监狱规范化监视的主体。

@#@而在这一过程中,协助权力进行监督的就是大众媒介。

@#@@#@法国政治学家阿历克谢曾对大众媒介作过这样一番描绘:

@#@媒介就像一双充满权力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生活,这形象地揭示了目前的一个基本事实:

@#@即当人们日渐依赖大众传媒与其生存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的同时,权力因素正活跃于人与媒介无法回避的联系之中。

@#@福柯指出:

@#@“权力不是一个机构,不是一个结构,也不是某种确定地赋予给我们的力量,权力是人们为特殊社会中的复杂策略境遇所取的名字。

@#@”④@#@在水门事件中,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究竟会对尼克松总统构成大的威胁。

@#@但从最终结果看,在促成总统辞职的各种压力中,媒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原因在于媒介对事件的参与及由于他们的参与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即局部事件的公众化,而这种公众化恰恰是置总统于不利的环境中,因为其在选民中的威信,其在维护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观念中所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在党派之争中的地位都将会因为媒介的报道发生改变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毫无疑问,总统因其自身行为问题,在各种关系的综合评价中必然处于劣势,媒介却因掌握调控和公开这种力量对比关系的能力而处于优势。

@#@某种意义上,媒介此时掌握着总统的命运,权力也就自然成为整体关系综合较量后对优胜者支配作用名义上的肯定。

@#@@#@三大众传媒的影响@#@这里就涉及到了传媒的话语权,即媒介话语对公众话语的影响,对意见市场的支配作用。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发要求人们对他们陌生的环境作出决断,人们也更迫切地需要获得信息支撑,而大众媒介在诸种途径中扮演了主导性角色,倍受公众的信赖。

@#@由于信息主要源自媒介,公众对外界的了解,思想的触点也主要局限于媒介话语的界限之内,在缺乏额外的意见参照系的情况下,媒介控制了受众的看法,导演了受众的意见。

@#@正是因为媒介的态度往往能够在受众之中激发同向的反应,所以一旦事物成为媒介话语所谈论的对象,便同时被抛入公众的话语之中而被迫接受公共意见——舆论的处置。

@#@⑤因此,对于大众传媒真正需要担心的可能不是它自己看到了什么,而是到底向公众说了些什么。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所以媒介运用权力时是否妥善愈发关系重大。

@#@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规则,不仅是媒介权力正当行使的必然,也是日渐成熟的受众的正常要求。

@#@施拉姆早已表明,“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是人”。

@#@这意在证明人才是传播的本体,一切传播活动的惟一标准和前提乃是人的利益。

@#@⑥如果沉迷于权力的效力,致使人的利益得不到落实,媒介就失去了存在的目标,变成了与我们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不可否定,针砭时弊,倡导社会公共价值是媒介一直继承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对大众传媒的未来走势所寄予的厚望。

@#@所以媒介工作人员应该要受制于一定的道德约束,可我们总是发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支配着他们轻松地逾越这道规范。

@#@在媒介和社会还没有平衡关系,特别是媒介在受众中极具市场的情况下,这种背景常被个人利用,公众权力流落于个人手中,服务于私人目的。

@#@有偿报道、假公济私、歪曲事实等情况屡见不鲜。

@#@在媒介仍然把持着传播特权,人又是操作者的现状下,一旦违背传播本初理想的非道德心态被带入媒介,都将极大地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

@#@@#@在社会关系如此错综复杂的今天和更加繁杂的未来,寻找出可以完全遵循的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能够实现的现实对策是很有限的。

@#@对于媒体最主要的力量支点——政府,应该要在不断的磨合中,逐步调整与媒体的关系,在培养媒体独立品格的同时,给予媒介活动以有效的监督;@#@而对于媒体最广阔的基础——受众而言,则意味着摒弃恐怖和盲从。

@#@要建立成熟、冷静的独立个人观念,幼稚的、逆来顺受的受众是无法造就成熟的媒介的。

@#@当然,在传媒神话依旧盛行的今天,这个要求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

@#@对于传媒自身来说,自律是种层次更是种境界。

@#@@#@参考书目:

@#@@#@①《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法]波埃尔.莫内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②《规训与惩罚》[法]米歇尔.福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③《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波斯特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④《大众媒介:

@#@权力的眼睛》刘斌(《现代传播》2002年第二期)@#@⑤《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⑥《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美]戴维.阿什德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真实,人文的宿命——思想传播叙述意义》彭逸林著重庆出版社2005年@#@";i:

15;s:

6666:

"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姓名:

@#@考号:

@#@原就读学校联系电话:

@#@@#@成都七中2001年小升初试题@#@(考试时间:

@#@10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五@#@六@#@得分@#@得分@#@评卷人@#@一、判断。

@#@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X。

@#@(5分)@#@1、a、b是自然数,是假分数,是真分数。

@#@那么,a、b一定是互质数。

@#@()@#@2、直径一定,圆周长与π成正比例。

@#@()@#@3、a与b是互质数,a、b的积只有四个约数。

@#@()@#@4、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都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5、比的后项和比值互为倒数,这个比的前项一定等于1。

@#@()@#@得分@#@评卷人@#@二、填空。

@#@(共分)@#@1、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3、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a,这三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

@#@@#@乙@#@甲@#@4、用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形,表面积减少1平方分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丁@#@丙@#@5、如右图,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四个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甲、乙、丙、丁四个长方形周长之和的比是()。

@#@@#@6、货车和客车同时从甲城开往乙城。

@#@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客车在中途停留两小时,但仍比货车早到30分。

@#@甲、乙两城相距()千米。

@#@@#@7、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5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面积的和是2平方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8、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到B地,当甲行全程的时,乙行全程的。

@#@照这样计算,甲到达终点时,乙行全程的。

@#@@#@9、大小正方形如右图。

@#@小正方形边长a厘米,@#@阴影面积是()平方厘米。

@#@@#@10、分数的分子,分母加上同一个数,使新分数约分后为,那么加上的数是()。

@#@@#@11、向明对一个六位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她选用由小到大的质数进行试除(如下图所示)。

@#@ @#@a、b、c依次是()()()。

@#@@#@XYZXYZ@#@a@#@b@#@c@#@XYZ@#@12、甲、乙、丙、丁四个养猪场,平均每个猪场养猪30头,甲养的头数是乙的,乙养的头数是丙的1,丁比甲多养3头。

@#@丙猪场养猪()头。

@#@@#@13、一本故事书有50个故事,每个故事的页数从1到50各不相同,如果从书的第1页开始印一个故事,下一故事总是从新的一页开始印。

@#@那么,故事从奇数页起头的最多()个,最少()个。

@#@@#@得分@#@评卷人@#@三、选择。

@#@下面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的番号填在括号里。

@#@(分)@#@1、下面四个分数都是最简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A、B、C、D、@#@2、一件衣服打九折出售,现在售价是180元,降低了()元。

@#@@#@A、20B、18C、162D、16.2@#@3、数a除以数b,商17,余20,当数a,数b同时增加3倍时,余数是()。

@#@@#@A、3B、20C、60D、80@#@4、两种变化的量A与B,当=时,A与B()。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无法判断@#@5、甲、乙、丙都是腰为a的等腰三角形,顶角分别为锐角、直角、钝角。

@#@三个图形@#@面积比较()。

@#@A、甲大B、乙大C、丙大D、相等@#@乙@#@a@#@a@#@a@#@a@#@a@#@丙@#@甲@#@a@#@得分@#@评卷人@#@五、求末知数x。

@#@(写出简要过程)(共分)@#@1、:

@#@0.05=1:

@#@x2、4.02×@#@8.1×@#@÷@#@(0.6×@#@0.81)@#@得分@#@评卷人@#@六、计算。

@#@写出必要的过程(共分)@#@1、999999999×@#@888888888÷@#@666666666@#@2、(1+)×@#@(1-)×@#@(1+)×@#@(1-)×@#@(1+)×@#@(1-)×@#@……×@#@(1+)×@#@(1-)@#@得分@#@评卷人@#@七、图形题。

@#@(分)@#@水池平面图比例尺:

@#@1:

@#@1000@#@A@#@B@#@C@#@D@#@E@#@F@#@上图是一个水池的平面图,ABCDEF是它的边沿线.@#@⑴、想计算水池的面积,请在边沿线上选择()@#@线段(只能选一段),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为()厘米@#@(按四舍五入到整厘米数)。

@#@@#@⑵、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式计算水池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π取3)@#@得分@#@评卷人@#@七、应用题。

@#@(分)@#@1、甲骑自行车,乙步行,两人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甲比乙多行驶10.5千米。

@#@甲所行路程的与乙所行路程的相等。

@#@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成都外国语学校初一年级二班有女生18人,其中12人家住成都市,其余6人来自市外。

@#@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少,但比女生的多,来自市内、外男生人数相等。

@#@今年全班同学参加义务植树,女生平均每人种4棵,男生平均每人种5棵,全班共植树多少棵?

@#@@#@3、甲仓有粮食170吨,乙仓有粮食90吨,经过调整,乙仓粮食吨数的1倍等于甲仓的75%,是怎样调整的?

@#@@#@4、一只猎狗发现在离它18米远的前方有一只狐狸在跑,它马上紧追。

@#@猎狗跑2步的路程狐狸要跑3步,而猎狗跑5步的时间,狐狸可跑7步。

@#@猎狗跑多少米能追上狐狸?

@#@@#@5、A和B都是高度为1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如下图所示),底面半径分别为1厘米和2厘米。

@#@一水龙头单独向A注水,用1分钟可以注满,现将两容器在它们高度一半处用一个细管连通(连通管的容积忽略不计),仍用该龙头向A注水。

@#@问:

@#@@#@A@#@B@#@⑴、2分钟时,容器A中水的高度是多少?

@#@@#@⑵、3分钟时,容器A中水的高度是多少?

@#@@#@6、李师傅要在下午三点上班,他临走时看屋里的钟在十二点十分就停了,他上好发条却忘了拔针,匆忙走到工厂离上班还有十分钟。

@#@夜里十一点下班,他马上离厂回家,一看钟才九点整。

@#@如果李师傅上班和下班在路上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他家的钟停了多少时间?

@#@(上发条时间略不计)@#@";i:

16;s:

19173:

"一、填空@#@1.完成下面的表格:

@#@@#@商品@#@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原价/元@#@480@#@( @#@ @#@ @#@)@#@2500@#@4000@#@( @#@ @#@ @#@)@#@折扣@#@七折@#@七五折@#@( @#@ @#@ @#@ @#@ @#@)@#@八八折@#@七五折@#@现价/元@#@( @#@ @#@ @#@)@#@600@#@2125@#@( @#@ @#@ @#@)@#@2400@#@考查目的:

@#@理解打折的含义,已知原价、折扣和现价中的任意两项求另一项的计算。

@#@@#@答案:

@#@336 @#@800 @#@八五折 @#@3520 @#@3200@#@解析:

@#@几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利用“原价×@#@折扣=现价”“现价÷@#@折扣=原价”“现价÷@#@原价=折扣”这三个数量关系式分别计算即可。

@#@@#@2.按要求改写成百分数或成数、折扣。

@#@@#@七成( @#@ @#@ @#@ @#@ @#@) @#@ @#@ @#@ @#@ @#@ @#@ @#@ @#@ @#@ @#@六成五( @#@ @#@ @#@ @#@) @#@ @#@ @#@ @#@ @#@ @#@ @#@ @#@ @#@ @#@ @#@九五折( @#@ @#@ @#@ @#@)@#@35%( @#@ @#@ @#@ @#@ @#@)(成数) @#@ @#@ @#@ @#@100%( @#@ @#@ @#@ @#@ @#@)(成数) @#@ @#@ @#@ @#@ @#@45%( @#@ @#@ @#@ @#@ @#@)(折扣)@#@考查目的:

@#@成数、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

@#@@#@答案:

@#@70% @#@65% @#@95% @#@三成五 @#@十成 @#@四五折@#@解析:

@#@根据“成数”“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几成即百分之几十;@#@打几折,即按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

@#@要注意成数和折扣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例如35%表示为成数是三成五,如果表示为折扣则是三五折。

@#@@#@3.某服装店一件休闲装现价200元,比原价降低了50元,相当于打( @#@ @#@ @#@)折。

@#@照这样的折扣,原价800元的西装,现价( @#@ @#@ @#@)元。

@#@@#@考查目的:

@#@用折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

@#@八;@#@640。

@#@@#@解析:

@#@打几折,也就是求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

@#@200÷@#@(200+50)=80%,相当于打八折。

@#@照这样的折扣,原价800元的西装,现价是800×@#@80%=640(元)。

@#@@#@4.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小李叔叔上个月的工资总额为2480元,按照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超过2000元的部分要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请你算一算:

@#@小李叔叔上个月实得工资( @#@ @#@ @#@)元。

@#@@#@考查目的:

@#@税率知识的实际应用。

@#@@#@答案:

@#@2456。

@#@@#@解析:

@#@根据题意,超过2000元的部分要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先求出小李叔叔上个月工资总额中超过2000元的部分,计算出该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再加上2000元,即480×@#@(1-5%)+2000=2456(元);@#@也可以计算出需缴纳的税款,再从工资总额中减去,列式:

@#@2480-480×@#@5%=2456(元)。

@#@@#@5.2014年7月1日,军军把自己的10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

@#@如果按年利率3.65%计算,到2017年7月1日,军军将得到本金( @#@ @#@ @#@)元,利息( @#@ @#@ @#@)元。

@#@如果利息按20%纳税,军军实际可以从银行取回( @#@ @#@ @#@)元。

@#@@#@考查目的:

@#@利率、税率知识的实际应用。

@#@@#@答案:

@#@1000;@#@109.5;@#@1087.6。

@#@@#@解析:

@#@本金不会发生改变,根据“利息=本金×@#@利率×@#@存期”算出利息是109.5元,利息按20%纳税,则实得利息为109.5×@#@(1-20%)=87.6(元),军军实际可以从银行取回的钱即本息合计:

@#@1000+87.6=1087.6(元)。

@#@@#@ @#@ @#@ @#@二、选择@#@1.“十一”黄金周,商场为促销开始打折,设商品原价为元,则打折后的售价可以表示为( @#@ @#@ @#@)。

@#@@#@A.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D.0.1@#@ @#@@#@考查目的:

@#@理解打折的含义。

@#@@#@答案:

@#@D。

@#@@#@解析:

@#@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打折的含义。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打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即0.1。

@#@本题还考查了列代数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2.小英把1000元钱按年利率2.45%存入银行,存期为两年,那么计算到期时她可以从银行取回多少钱(不计利息税),列式正确的是( @#@ @#@ @#@)。

@#@@#@A.1000×@#@2.45%×@#@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1000×@#@2.45%+1000)×@#@2 @#@ @#@ @#@ @#@ @#@ @#@ @#@ @#@@#@C.1000×@#@2.45%×@#@2+1000 @#@ @#@ @#@ @#@ @#@ @#@ @#@ @#@ @#@ @#@ @#@ @#@ @#@ @#@ @#@ @#@ @#@ @#@ @#@D.1000×@#@2.45%+1000@#@考查目的:

@#@利率知识的实际应用,计算利息和本息合计。

@#@@#@答案:

@#@C。

@#@@#@解析: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不计利息税则两年后应得利息为1000×@#@2.45%×@#@2。

@#@根据题意,到期时她可以从银行取回的钱包括本金,应再加上1000,也就是总共可取1000×@#@2.45%×@#@2+1000。

@#@@#@3.苏果超市和华联超市以同样的价格卖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

@#@为了促销,两家超市打出优惠广告(如下图所示)。

@#@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苏果超市的便宜@#@B.华联超市的便宜@#@C.两家超市折扣相同,到哪家买都可以@#@D.两家超市折扣相同,但在苏果超市要买3瓶以上才有优惠,应买华联超市的@#@考查目的:

@#@结合生活实际,用折扣的知识解决问题。

@#@@#@答案:

@#@D。

@#@@#@解析:

@#@苏果超市买三赠一,就是花3瓶的钱可以买到4瓶,以此求出现价是原价的75%,当购买3瓶、6瓶、9瓶……这些3的倍数的数量时,相当于打七五折出售;@#@华联超市降价25%也是打七五折。

@#@两家超市的折扣相同,但联系实际分析,苏果超市要购买到3瓶的倍数时才能享受到七五折的优惠,所以应到华联超市购买。

@#@@#@4.“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至3500元,一级(1500元以内)税率降至3%。

@#@”这是国家新出台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案,细心的王叔叔马上计算出自己要缴纳的税收为36.9元,请问现在王叔叔每月的收入为( @#@ @#@ @#@)元。

@#@@#@ @#@ @#@ @#@考查目的:

@#@税率知识的实际应用。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只要先求出王叔叔工资中需要交税的部分,再加上3500元即可。

@#@列式:

@#@36.9÷@#@3%+3500=4730(元)。

@#@@#@5.张远在银行存了10000元,到期算得税前利息共612元,根据以下利率表,请你算出他存了( @#@ @#@ @#@)年。

@#@@#@A.5 @#@ @#@ @#@ @#@ @#@ @#@ @#@ @#@ @#@ @#@ @#@ @#@ @#@ @#@ @#@ @#@ @#@ @#@B.3 @#@ @#@ @#@ @#@ @#@ @#@ @#@ @#@ @#@ @#@ @#@ @#@ @#@ @#@ @#@ @#@ @#@ @#@C.2 @#@ @#@ @#@ @#@ @#@ @#@ @#@ @#@ @#@ @#@ @#@ @#@ @#@ @#@ @#@ @#@ @#@ @#@D.1@#@考查目的:

@#@利率知识的实际应用。

@#@@#@答案:

@#@C。

@#@@#@解析:

@#@根据“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可以采用试算的方法:

@#@存入五年可得利息10000×@#@4.14%×@#@5=2070(元);@#@存入三年可得利息10000×@#@3.69%×@#@3=1107(元);@#@存入二年可得利息10000×@#@3.06%×@#@2=612(元)。

@#@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估算的方法得出正确结果。

@#@@#@三、解答@#@1.2014年1月,小刚爸爸的公司净利润是12万元,他打算把其中的30%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利率是5.4%,存款利息按5%的税率纳税,到期后实际可得利息多少元?

@#@@#@考查目的:

@#@百分数解决问题,利率、纳税知识的实际应用。

@#@@#@答案:

@#@120000×@#@30%=36000(元) @#@36000×@#@3×@#@5.4%×@#@95%=5540.4(元) @#@@#@答:

@#@到期后实际可得利息5540.4元。

@#@@#@解析:

@#@先计算出存入银行的钱是12万元的30%,即36000元,再按照利息和纳税的知识计算出实际可得利息。

@#@@#@2.某公司有50辆摩托车要出口到其他国家,每辆摩托车售价为12000元,按规定要缴纳10%的关税,为鼓励出口,海关实际按应征税额的八折征税,这批摩托车实际交税多少元?

@#@@#@考查目的:

@#@纳税、折扣知识的实际应用。

@#@@#@答案:

@#@12000×@#@50×@#@10%×@#@80%=48000(元) @#@@#@答:

@#@这批摩托车实际交税48000元。

@#@@#@解析:

@#@理解题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题中综合了纳税和折扣的知识,只要先求出按规定应征的税额,进而求出应征税额的80%,即得实际缴纳的税款。

@#@@#@3.个人所得税税率表(部分):

@#@@#@根据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当月工资-2000元。

@#@某公司一职员的月工资为3500元,那么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该职员实得月工资是多少元?

@#@@#@考查目的:

@#@结合实际解决纳税问题。

@#@@#@答案:

@#@500×@#@5%+1000×@#@10%=125(元) @#@3500-125=3375(元) @#@@#@答:

@#@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25元,该职员实得月工资是3375元。

@#@@#@解析:

@#@由题意可得,先从3500元工资中减去2000元,然后把应纳税所得额分成两个部分,按两种税率纳税。

@#@分析讲解中,可引导学生将3500元分成2000元、500元、1000元三个部分,这样的方法既能清晰地理解题意,又能简化计算的过程。

@#@@#@4.某居民小区的房价原来每平方米5000元,现在上涨了20%,求:

@#@@#@

(1)现在房子的售价是每平方米多少元?

@#@@#@

(2)买房还需缴纳1.5%的契税,该小区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按现价买,应纳税多少元?

@#@@#@(3)如果全款用现金购买,可以享受九五折的优惠,优惠后实际购买这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共付房款多少元?

@#@(不计契税)@#@考查目的:

@#@百分数解决问题,利用纳税和折扣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

@#@

(1)5000×@#@(1+20%)=6000(元) @#@@#@答:

@#@现在售价每平方米6000元。

@#@@#@

(2)6000×@#@120×@#@1.5%=10800(元) @#@@#@答:

@#@这套房子按现价买应纳税10800元。

@#@@#@(3)6000×@#@120×@#@95%=684000(元) @#@@#@答:

@#@实际购买这套房子共付房款684000元。

@#@@#@解析:

@#@

(1)利用“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计算;@#@

(2)根据“应纳税额×@#@税率”计算出应缴纳的契税;@#@(3)用房子的成交价乘以折扣计算出实际支付的房款。

@#@@#@5.水果店进了某种水果1000千克,进价为7元/千克,售价为11元/千克,售出一半后,为了尽快售完,准备打折出售,如果要使这批水果能赚到3450元,那么余下的水果应按原售价打几折出售?

@#@@#@考查目的:

@#@利用折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

@#@(3450-500×@#@4)÷@#@500=2.9(元) @#@ @#@(7+2.9)÷@#@11=90%@#@答:

@#@余下的水果应按原售价打九折出售。

@#@@#@解析:

@#@由题意可得,先卖出的一半每千克赚4元,共赚了2000元;@#@剩下的一半共需赚到3450-2000=1450(元),则每千克售价应比进价高1450÷@#@500=2.9(元);@#@根据折扣的意义计算可得(7+2.9)÷@#@11=90%,即应按原售价打九折出售。

@#@@#@一、填空@#@1.完成下面的表格:

@#@@#@商品@#@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原价/元@#@480@#@( @#@ @#@ @#@)@#@2500@#@4000@#@( @#@ @#@ @#@)@#@折扣@#@七折@#@七五折@#@( @#@ @#@ @#@ @#@ @#@)@#@八八折@#@七五折@#@现价/元@#@( @#@ @#@ @#@)@#@600@#@2125@#@( @#@ @#@ @#@)@#@2400@#@2.按要求改写成百分数或成数、折扣。

@#@@#@七成( @#@ @#@ @#@ @#@ @#@) @#@ @#@ @#@ @#@ @#@ @#@ @#@ @#@ @#@ @#@六成五( @#@ @#@ @#@ @#@) @#@ @#@ @#@ @#@ @#@ @#@ @#@ @#@ @#@ @#@ @#@九五折( @#@ @#@ @#@ @#@)@#@35%( @#@ @#@ @#@ @#@ @#@)(成数) @#@ @#@ @#@ @#@100%( @#@ @#@ @#@ @#@ @#@)(成数) @#@ @#@ @#@ @#@ @#@45%( @#@ @#@ @#@ @#@ @#@)(折扣)@#@3.某服装店一件休闲装现价200元,比原价降低了50元,相当于打( @#@ @#@ @#@)折。

@#@照这样的折扣,原价800元的西装,现价( @#@ @#@ @#@)元。

@#@@#@4.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小李叔叔上个月的工资总额为2480元,按照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超过2000元的部分要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请你算一算:

@#@小李叔叔上个月实得工资( @#@ @#@ @#@)元。

@#@@#@5.2014年7月1日,军军把自己的10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

@#@如果按年利率3.65%计算,到2017年7月1日,军军将得到本金( @#@ @#@ @#@)元,利息( @#@ @#@ @#@)元。

@#@如果利息按20%纳税,军军实际可以从银行取回( @#@ @#@ @#@)元。

@#@@#@ @#@二、选择@#@1.“十一”黄金周,商场为促销开始打折,设商品原价为元,则打折后的售价可以表示为( @#@ @#@ @#@)。

@#@@#@A.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D.0.1@#@2.小英把1000元钱按年利率2.45%存入银行,存期为两年,那么计算到期时她可以从银行取回多少钱(不计利息税),列式正确的是( @#@ @#@ @#@)。

@#@@#@A.1000×@#@2.45%×@#@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1000×@#@2.45%+1000)×@#@2 @#@ @#@ @#@ @#@ @#@ @#@ @#@ @#@@#@C.1000×@#@2.45%×@#@2+1000 @#@ @#@ @#@ @#@ @#@ @#@ @#@ @#@ @#@ @#@ @#@ @#@ @#@ @#@ @#@ @#@ @#@ @#@ @#@D.1000×@#@2.45%+1000@#@3.苏果超市和华联超市以同样的价格卖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

@#@为了促销,两家超市打出优惠广告(如下图所示)。

@#@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苏果超市的便宜@#@B.华联超市的便宜@#@C.两家超市折扣相同,到哪家买都可以@#@D.两家超市折扣相同,但在苏果超市要买3瓶以上才有优惠,应买华联超市的@#@4.“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至3500元,一级(1500元以内)税率降至3%。

@#@”这是国家新出台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案,细心的王叔叔马上计算出自己要缴纳的税收为36.9元,请问现在王叔叔每月的收入为( @#@ @#@ @#@)元。

@#@5.张远在银行存了10000元,到期算得税前利息共612元,根据以下利率表,请你算出他存了( @#@ @#@ @#@)年。

@#@@#@A.5 @#@ @#@ @#@ @#@ @#@ @#@ @#@ @#@ @#@ @#@ @#@ @#@ @#@ @#@ @#@ @#@ @#@ @#@B.3 @#@ @#@ @#@ @#@ @#@ @#@ @#@ @#@ @#@ @#@ @#@ @#@ @#@ @#@ @#@ @#@ @#@ @#@C.2 @#@ @#@ @#@ @#@ @#@ @#@ @#@ @#@ @#@ @#@ @#@ @#@ @#@ @#@ @#@ @#@ @#@ @#@D.1@#@三、解答@#@1.2014年1月,小刚爸爸的公司净利润是12万元,他打算把其中的30%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利率是5.4%,存款利息按5%的税率纳税,到期后实际可得利息多少元?

@#@@#@2.某公司有50辆摩托车要出口到其他国家,每辆摩托车售价为12000元,按规定要缴纳10%的关税,为鼓励出口,海关实际按应征税额的八折征税,这批摩托车实际交税多少元?

@#@@#@3.个人所得税税率表(部分):

@#@@#@根据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当月工资-2000元。

@#@某公司一职员的月工资为3500元,那么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该职员实得月工资是多少元?

@#@@#@4.某居民小区的房价原来每平方米5000元,现在上涨了20%,求:

@#@@#@

(1)现在房子的售价是每平方米多少元?

@#@@#@

(2)买房还需缴纳1.5%的契税,该小区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按现价买,应纳税多少元?

@#@@#@(3)如果全款用现金购买,可以享受九五折的优惠,优惠后实际购买这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共付房款多少元?

@#@(不计契税)@#@5.水果店进了某种水果1000千克,进价为7元/千克,售价为11元/千克,售出一半后,为了尽快售完,准备打折出售,如果要使这批水果能赚到3450元,那么余下的水果应按原售价打几折出售?

@#@@#@";i:

17;s:

11425:

"塔城地区建设系统城市燃气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一、总则@#@1、目的@#@为了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地处置有可能发生在城市燃气系统的重大事故,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和保障经济发展,制定本预案。

@#@@#@2、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工协作。

@#@在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相关部门、燃气管理机构、供气企业、咨询机构等职责,依法确定应急工作程序,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

(2)统筹安排、协调配合。

@#@以县燃气重大事故应急指挥部为主体,统筹安排政府相关部门、管理机构、供气企业、咨询机构应急工作任务,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信息共享、形成合力。

@#@@#@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城市燃气管理办法》、《成都市燃气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塔城地区规划区从事城市燃气新建、改建、扩建和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连续停止1千户至0.5万户居民供气12小时至24小时以下(不含24小时)的燃气事故,一次死亡1人至3人的重大事故。

@#@具体包括:

@#@@#@

(1)燃气加工、处理、输送过程中遭遇非正常情况,导致城镇气源或供气设施中气质指标严重超标;@#@@#@

(2)液化石油气储罐发生垮塌等事故,致使城镇气源终止。

@#@@#@(3)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气源输送受阻或者液化石油气储灌站、灌装站淹没,机电设备毁损;@#@@#@(4)城市主要供气和输配气系统管网发生干管断裂或突发灾害,影响大面积区域供气;@#@@#@(5)调度、自控、营业等计算机系统遭受入侵、失控、毁坏;@#@@#@(6)爆发传染性疾病,影响大面积区域供气。

@#@@#@二、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任务@#@在塔城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领导下,设立塔城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燃气重大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完善和实施城市燃气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指导、监督区域内供气企业制定企业供气系统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

@#@@#@1、建设局燃气重大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组长:

@#@卢振亭地区住建局局长@#@副组长:

@#@于发君地区住建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加尔肯地区住建局副局长@#@张伟国地区住建局副局长@#@肖祖文地区住建局副局长@#@任为民地区住建局纪检组长@#@成员:

@#@郭刚地区住建局办公室主任@#@杨东波地区住建局城乡建设科科长@#@王江地区住建局建筑业管理科科长@#@杜秀琴地区住建局房产科科长@#@陆长根地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王艳云地区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站长@#@孙志英地区住建局抗震办主任@#@王建东塔城市建设局局长@#@李光亮乌苏市建设局局长@#@宋才吉沙湾县建设局局长@#@薛建胜额敏县建设局局长@#@李金典裕民县建设局局长@#@李小宁托里县建设局局长@#@赵小宁和布克赛尔县建设局局长@#@地区指挥小组成员出差在外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由所在单位(科室)按职务排序递补。

@#@@#@地区指挥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现场工作组。

@#@@#@2、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与事故设备(设施)使用(管理)单位或个人联系,弄清燃气设备(设施)的损坏程度、准确位置、燃气泄漏点等情况;@#@@#@

(2)根据安全管理准则和现场情况,制定燃气设施抢修(险)方案,并及时报告现场总指挥;@#@@#@(3)负责具体实施燃气设施抢修(险)方案;@#@@#@(4)随时注意掌握现场险情的变化,准备好应对措施;@#@@#@(5)负责准备抢险所需的工具、设备。

@#@@#@3、燃气管理机构的职责@#@起草预防燃气重大事故的有关技术性文件;@#@根据燃气重大事故应急指挥部的指示,组织城镇燃气专家赴事故发生地协助当地的供气应急工作;@#@指导事故发生地开展供气设施的应急检修、抢险、排险、快速修复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按照燃气重大事故应急指挥部的指示,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事故发生地进行对口技术支援;@#@负责核实上报情况;@#@组织事故调查。

@#@@#@4、各燃气企业的应急组织与职责@#@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燃气重大事故应急指挥部制定的抢险应急预案,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抢险应急预案。

@#@建立抢险组织机构,成立抢险队伍,配备必要的仪器机具,交通通讯工具,并定期组织演练。

@#@对燃气用户开展事故应急知识宣传,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1、各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城镇供气系统运行的监测、预警工作。

@#@确定信息监测方法与程序,建立信息来源与分析、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明确影响的范围、信息渠道、时限要求、审批程序、监督管理、责任制等。

@#@@#@2、各县(市)燃气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研究城市燃气安全抢险应急工作,指导规划区域内抢险应急组织及抢险应急队伍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城市燃气安全的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3、各燃气企业,应定期检查本单位抢险预案、交通、通讯、仪器、抢险工具、专业人员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抢险应急演练,并设专人对抢险器材、设备等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能随时处于工作状态。

@#@落实巡查、巡线、入户检查制度,切实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四、应急响应@#@1、先期处置@#@城市燃气发生重大事故后,坚持属地处置为主的原则,供气单位和管理部门立即进行先期处置,除应立即拨打110、119、120求助外,还应立即向县燃气重大事故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组织相关人员抢险、控制事态发展。

@#@@#@2、情况报告@#@

(1)基本原则@#@迅速:

@#@最先接到事故信息应立即报告,并最快的速度到达事故现场处置。

@#@@#@准确:

@#@报告内容要客观真实,不得主观臆想。

@#@@#@直报:

@#@发生重大燃气事故,1小时内电话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2小时内书面报告。

@#@@#@

(2)、报告程序@#@①燃气事故发生后,现场人(目击者、单位或个人)有责任和义务向供气企业应急电话报告。

@#@燃气重大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指令相关部门派员前往现场初步认定是否属于重大事故。

@#@@#@②重大事故一经确认,燃气事故应急指挥部立即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重大事故直接上报市有关部门。

@#@@#@(3)、报告内容:

@#@@#@①事故单位的详细名称、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及地址;@#@@#@②事故单位的经济类型,生产、加工、处理、输配规模、存储设备座数及储量、气源地、处数;@#@@#@③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类别;@#@@#@④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⑤事故的简要经过;@#@@#@⑥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判断;@#@@#@⑦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⑧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⑨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⑩其他需要上报的有关事项。

@#@@#@3、应急响应程序@#@

(1)启动住房和恒心建设局建设局应急程序,供气企业启动供气救援预案,企业内部救援组织自救。

@#@同时报告请救支援。

@#@@#@①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态扩大。

@#@@#@②严格保护事故现场。

@#@@#@③迅速派人赶赴事故现场,负责维护现场秩序和证据收集工作。

@#@@#@④服从地方政府统一部署和指挥,了解掌握事故情况,协调组织抢险救灾和调查处理等事宜,并及时报告事态发展趋势及状况。

@#@@#@⑤因人员救护、防止事态扩大、恢复生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好标志,采取拍照、摄像、绘图等方法详细记录事故现场原貌,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

(2)根据事故和应急情况提出城市供气系统的抢险抢修,临时供气等建议方案,启动分片区供气的应急气源方案。

@#@@#@4、应急支援@#@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协助做好抢险救援工作,研究事故处置对策,协助事故调查,及时向政府报告,按职能协调其他部门的抢险工作。

@#@@#@城市供气企业立即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通知供气影响地区的群众和单位,全力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工作。

@#@同时协助有关部门保护现场,维护现场秩序,妥善保管有关物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和收集证据。

@#@@#@5、新闻发布@#@按政府和有关新闻发布规定,建设局或政府审查城市供气系统突发事故应急信息稿件,视情发布。

@#@@#@五、应急保障@#@

(1)接受、显示和传递事故信息,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

(2)确保通信畅通,保障事故抢险,救援工作上行下达。

@#@@#@(3)供气抢险设备、物资和储备,调配方案,供气企业储备的常规抢险机械、设备、物资应满足抢险急需。

@#@@#@(4)预案的培训演习@#@建设主管部门和供气企业要进行应急演习,同时指导、监督供气应急演习,确保突发事故时的应急抢险,事故处置的实施。

@#@@#@(5)宣传教育@#@加强燃气事故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公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确保供气安全。

@#@@#@六、应急终止@#@

(1)遵循“谁启动,谁负责”的原则,应急终止命令下达,通知相关单位和公众。

@#@特殊情况报县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

@#@@#@

(2)后期处置@#@①整理和审查所有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

@#@@#@②总结和评价导致应急状态的事故原因和应急期间的主要行动。

@#@@#@③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以城市供气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等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3)各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在城市供气系统突发事故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疏忽职守、不听指挥、不认真负责或者临阵脱逃,擅离职守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

@#@@#@";i:

18;s:

11241: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30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师:

@#@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吗?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出示课件──儿童乐园的一角)@#@

(2)、师:

@#@儿童乐园的景色多美呀,你看到了什么?

@#@@#@有湖水和小船。

@#@远处有高高的摩天轮。

@#@还有一些小朋友。

@#@@#@(3)、师:

@#@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

@#@)@#@2、动手操作,摆一摆。

@#@@#@

(1)师:

@#@你们会摆吗?

@#@你们会摆什么呀?

@#@(学生踊跃回答)@#@

(2)、师:

@#@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

@#@(生:

@#@好!

@#@)@#@(3)、师:

@#@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4)、师: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l:

@#@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

@#@我摆了2颗星星。

@#@@#@生3:

@#@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

@#@我摆了4棵小松树。

@#@@#@[评析:

@#@摆小棒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操作活动,我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公园里小朋友们做摆小棒游戏的情境,引出“你们会用小棒摆什么?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而设计了恰当的学习活动。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观察图形,初步探究乘法的意义。

@#@@#@1、师: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

@#@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

@#@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

@#@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

@#@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7+7+7+7=@#@3+3+3+3+3+3+3+3+3+3=@#@……@#@3、师:

@#@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一样的数。

@#@@#@4、师:

@#@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

@#@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还能列出算式吗?

@#@(生:

@#@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5、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

@#@@#@生l:

@#@算式很长。

@#@@#@生2:

@#@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

@#@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

@#@写起来太麻烦了。

@#@@#@……@#@6、师:

@#@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

@#@那你们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

@#@例如黑板上同学列的这个10个3相加算式,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代替这个加法算式呢?

@#@@#@7、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想法最简便。

@#@@#@8、小组讨论@#@9、汇报。

@#@各小组派代表将想法写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并讲明理由)@#@

(1)、师:

@#@刚才这些小朋友都是把几个加数合并起来,列出了一个新的加法算式,这些新的加法算式都要比原来的简短。

@#@你们想的很好。

@#@@#@

(2)、生4:

@#@这个加法有10个3加在一起,我就写“十个3相加”。

@#@@#@(3)、师:

@#@你说出了这个算式的意思,用语言表示比写出这个算式要省事多了。

@#@你很聪明。

@#@@#@(4)生5:

@#@我想用省略号。

@#@我语文课上学了省略号,我先在前面写上几个3,中间写上省略号,最后再写几个3。

@#@@#@(5)师:

@#@你说我写出来好吗?

@#@(生:

@#@3+3+3+……+3+3=)你能利用语文课上的知识,用一个符号代替那么多3,想的很好。

@#@@#@(6)生7:

@#@可以用乘法,写5乘6。

@#@因为两个3是6,有5个6。

@#@@#@(7)师:

@#@你说的有道理,看来你已经了解到了有关乘法的一些知识。

@#@你知道的可真多。

@#@@#@10、师:

@#@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老师看得眼花缭乱,你们的想法都比原来的算式要简便,你们可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你们知道吗,数学家们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和小朋友们一样想出了许多方法来表示这么长的连加算式。

@#@后来,他们决定用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板书:

@#@10X3=3X10=)@#@11、看到这个算式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是怎么想的吗?

@#@@#@12、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议论议论。

@#@@#@13、学生汇报。

@#@@#@生:

@#@10就是10个3,3就是算式里的那些3。

@#@@#@师:

@#@大家同意吗?

@#@(生:

@#@同意)@#@

(二)认识乘法@#@1、认识乘号。

@#@@#@

(1)师:

@#@你们真聪明,连数学家们是怎么想的都知道。

@#@对,因为有10个3相加,所以数学家们就在l0和3的中间用这样的符号连起来(指“X”)。

@#@3就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3,10就是算式中3的个数。

@#@写的时候也可以先写3,再写10。

@#@这种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中间这个符号我们把它叫做乘号(板书),读作“乘”。

@#@你知道乘号是怎么来的吗?

@#@(生:

@#@不知道)乘号是l7世纪英国的一位叫欧德莱的数学家最早发明使用的。

@#@大家看,乘号的样子像什么?

@#@(生:

@#@像叉号、像拼音X、斜着看就是加号了。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因为乘法是由加法得来的,乘法就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所以欧德莱就把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人们一直在使用它。

@#@@#@

(2)师:

@#@现在,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l:

@#@比原来简单了。

@#@@#@生2:

@#@比原来简单多了。

@#@要是100个3相加,就写100乘3就可以了。

@#@@#@(3)师:

@#@是啊,许多相同的数加在一起,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乘法的读法和写法@#@(4)师:

@#@现在你能把黑板上的其他连加算式写成乘法吗?

@#@(生:

@#@能。

@#@)@#@(5)你的作业纸上还有其他的连加算式吗?

@#@请你把它们改成乘法。

@#@(学生练习)@#@[评析:

@#@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同数连加算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像:

@#@“如果大家继续摆下去摆了100个作品,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

@#@”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真会非常麻烦。

@#@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

@#@”的想法,这时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人类创造和发现“乘法”原始过程的认识状态,探索出了不同的合并加数的简便方法。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乘法”,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乘法的含义。

@#@这样设计,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1、师:

@#@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大家不仅列出了加法算式,还通过合作探索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

@#@真了不起!

@#@现在我们再到儿童乐园的别处看看吧。

@#@@#@(课件出示儿童乐园的场景。

@#@)@#@2、师:

@#@儿童乐园是小朋友们最喜欢来的地方,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好玩的。

@#@你能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摩天轮上有多少人?

@#@”“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3、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

@#@你可以选一个问题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4、学生自主练习,并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5、(出示课件)看!

@#@动物王国正在举行运动会,动物们的队伍多整齐呀。

@#@你能算算每个代表队有几只动物吗?

@#@@#@6、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提问结果。

@#@@#@7、完成做一做。

@#@(课本46页)@#@四、全课小结@#@师:

@#@今天我们到儿童乐园去游玩,大家有什么收获啊?

@#@(学生回答略)@#@[评析:

@#@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教师注意了过程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水平,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并通过练习环节的设计(提供信息资源丰富的游乐园场景),学生提出了多个数学问题,并用乘法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双基得以落实,能力得以发展。

@#@]@#@";i:

19;s:

3297: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简便方法计算练习题@#@姓名:

@#@成绩:

@#@@#@一、连乘。

@#@@#@方法:

@#@@#@第一步,找到个位是5的因数;@#@@#@第二步,找到2或4或6或8;@#@@#@第三步,将它们相乘放在()里,再乘另一个因数。

@#@@#@67×@#@25×@#@4@#@8×@#@9×@#@125@#@15×@#@17×@#@6@#@二、一个数乘几十五。

@#@@#@方法:

@#@@#@第一步,找到个位是5的因数;@#@@#@第二步,分出2或4或6或8;@#@@#@第三步,将它们相乘放在()里,再乘分出的另一个因数。

@#@@#@32×@#@25@#@16×@#@15@#@24×@#@125@#@三、两数和乘一个数:

@#@(甲+乙)×@#@丙=甲×@#@丙+乙×@#@丙。

@#@@#@方法:

@#@@#@第一步,因数甲×@#@因数丙;@#@@#@第二步,因数乙×@#@因数丙;@#@@#@第三步,两积相加。

@#@@#@(100+2)×@#@45@#@(40+8)×@#@125@#@(20+6)×@#@15@#@四、两数差乘一个数:

@#@(甲-乙)×@#@丙=甲×@#@丙-乙×@#@丙。

@#@@#@方法:

@#@@#@第一步,因数甲×@#@因数丙;@#@@#@第二步,因数乙×@#@因数丙;@#@@#@第三步,两积相减。

@#@@#@(100-2)×@#@45@#@(40-8)×@#@125@#@(20-6)×@#@15@#@五、一个数乘九十几。

@#@@#@方法:

@#@@#@第一步,把九十几写成100-几,放在()里;@#@@#@第二步,因数甲×@#@100-因数甲×@#@几;@#@@#@第三步,计算(两乘积相减)。

@#@@#@67×@#@99@#@53×@#@98@#@15×@#@97@#@六、一个数乘百零几。

@#@@#@方法:

@#@@#@第一步,把百零几写成100+几,放在()里;@#@@#@第二步,因数甲×@#@100+因数甲×@#@几;@#@@#@第三步,计算(两乘积相加)。

@#@@#@42×@#@101@#@68×@#@103@#@15×@#@104@#@七、乘积加乘积:

@#@甲×@#@丙+乙×@#@丙=(甲+乙)×@#@丙。

@#@@#@方法:

@#@@#@第一步,找到相同因数,乘在()外;@#@@#@第二步,找到不同因数,加在()里;@#@@#@第三步,计算(先算括号里,再算括号外);@#@@#@32×@#@27+32×@#@73@#@27×@#@45+55×@#@27@#@46×@#@28+46×@#@72@#@八、乘积减乘积:

@#@甲×@#@丙-乙×@#@丙=(甲-乙)×@#@丙。

@#@@#@方法:

@#@@#@第一步,找到相同因数,乘在()外;@#@@#@第二步,找到不同因数,减在()里;@#@@#@第三步,计算(先算括号里,再算括号外);@#@@#@32×@#@48-32×@#@28@#@27×@#@45-15×@#@27@#@46×@#@103-46×@#@3@#@九、一个数乘99再加上这个数。

@#@@#@方法:

@#@@#@第一步,把这个数写成它本身×@#@1;@#@@#@第二步,找到相同因数,乘在()外;@#@@#@第三步,找到不同因数,加在()里。

@#@@#@36×@#@99+36@#@85×@#@99+85@#@15×@#@99+15@#@十、一个数乘101再减去这个数。

@#@@#@方法:

@#@@#@第一步,把这个数写成它本身×@#@1;@#@@#@第二步,找到相同因数,乘在()外;@#@@#@第三步,找到不同因数,减在()里。

@#@@#@67×@#@101-67@#@42×@#@101-42@#@59×@#@101-59@#@";i:

20;s:

3337:

"乘法口诀表(大九九)11=112=213=314=415=516=617=718=819=9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一五得五一六得六一七得七一八得八一九得九12=222=423=624=825=1026=1227=1428=1629=18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13=323=633=934=1235=1536=1837=2138=2439=27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14=424=834=1244=1645=2046=2447=2848=3249=36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15=525=1035=1545=2055=2556=3057=3558=4059=45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16=626=1236=1846=2456=3066=3667=4268=4869=54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78=5679=63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89=72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乘法口诀表(小九九)11=1一一得一12=222=4一二得二二二得四13=323=633=9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14=424=834=1244=16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15=525=1035=1545=2055=25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16=626=1236=1846=2456=3066=36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乘法口诀表11=1一一得一12=222=4一二得二二二得四13=323=633=9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14=424=834=1244=16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15=525=1035=1545=2055=25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16=626=1236=1846=2456=3066=36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i:

21;s:

140:

"010111112121020212122222030313132323040414142424050515152525060616162626070717172727080818182828090919192929101020203030";i:

22;s:

17752: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培优教材@#@初中数学勾股定理培优教材@#@一、探索勾股定理@#@【知识点1】勾股定理@#@定理内容:

@#@在RT△中,@#@勾股定理的应用:

@#@在RT△中,知两边求第三边,关键在于确定斜边或直角@#@典型题型@#@1、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c,则下列关于a,b,c的关系不成立的是()@#@A、c²@#@-a²@#@=b²@#@B、c²@#@-b²@#@=a²@#@@#@C、a²@#@-c²@#@=b²@#@D、a²@#@+b²@#@=c²@#@@#@

(2)在直角三角形中,∠A=90°@#@,则下列各式中不成立的是()@#@A、BC²@#@-AB²@#@=AC²@#@B、BC²@#@-AC²@#@=AB²@#@@#@C、AB²@#@+AC²@#@=BC²@#@D、AC²@#@+BC²@#@=AB²@#@@#@2、应用勾股定理求边长@#@(3)已知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10cm,BC=8cm,求AC的长.@#@(4)在直角△中,若两直角边长为a、b,且满足,则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3、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5)已知以直角△的三边为直径作半圆,其中两个半圆的面积为25π,16π,求另一个半圆的面积。

@#@@#@(6)如图

(1),图中的数字代表正方形的面积,则正方形A的面积为    。

@#@@#@(7)如图

(2),三角形中未知边x与y的长度分别是x=   ,y=   。

@#@@#@(8)在Rt△ABC中,∠C=90°@#@,若AC=6,BC=8,则AB的长为()@#@A、6B、8C、10D、12@#@(9)在直线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4所示)。

@#@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_____________。

@#@@#@【知识点2】勾股定理的验证@#@推导勾股定理的关键在于找面积相等,由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并结合图形利用代数式恒等变形进行推导。

@#@(等积法)@#@拼图法推导一般步骤:

@#@拼出图形---找出图形面积的表达式---恒等变形—推出勾股定理。

@#@@#@(10)用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按图拼法。

@#@@#@问题:

@#@你能用两种方法表示下图的面积吗?

@#@对比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1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按下图拼法,论证勾股定理:

@#@@#@3、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重难点)@#@(12)如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前有多高?

@#@@#@(13)两棵之间的距离为8m,两棵树的高度分别为8m、2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顶飞到另一棵树的树顶,这只小鸟至少要飞多少米?

@#@@#@【基础检测】@#@1、在Rt△ABC中,∠C=90°@#@,若AB=13,BC=5,则AC的长为()@#@A.5B.12C.13D.18@#@2、已知Rt△ABC中,∠C=90°@#@,若cm,cm,则Rt△ABC的面积为(  )@#@A.24cm2 B.36cm2 C.48cm2 D.60cm2@#@3、若△ABC中,∠C=90°@#@,@#@

(1)若a=5,b=12,则c=;@#@@#@

(2)若a=6,c=10,则b=;@#@@#@(3)若a∶b=3∶4,c=10,则a=,b=。

@#@@#@4、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半圆,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不取近似值)@#@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20cm @#@,且两直角边长度比为3:

@#@4,求两直角边的长。

@#@@#@6、一个长为10m为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为8m,梯子的顶端下滑2m后,底端向外滑动了多少米?

@#@@#@【培优突破】@#@1、折叠问题@#@

(1)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BE的长为(  )@#@A、4cmB、5cm@#@C、6cmD、10cm@#@

(2)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线段EC的值@#@2、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如图,为了测得小水坑两边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C点设桩,使∠ABC=90°@#@,并测得AC=20m,BC=16m,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对少?

@#@@#@3、分类讨论(已知直角△的两边,求第三边)@#@(4)在△ABC中,AB=15,AC=20,BC边上的高AD=12,则BC的值为()@#@A、25B、7C、25或7D、不能确定@#@(5)已知3,4,a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则的值是多少?

@#@@#@(6)在直角△ABC中,AB=15,AC=20,BC边上的高AD=12,则BC的值为多少?

@#@@#@4、利用方程解题@#@(7)如图,△ABC中,∠C=90°@#@,D是BC上的一点,已知BD=7,AB=20,AD=15,求AC的长.@#@(8)如图,已知△ABC中,AB=AC=20,BC=32,D是BC上一点,且AD⊥AC,求BD的长。

@#@@#@【培优训练】@#@一、选择题@#@1.在Rt△ABC中,∠C=90°@#@,AC=9,BC=12,则点C到AB的距离是(  )@#@A、B、C、D、@#@2.若三角形ABC中,∠A:

@#@∠B:

@#@∠C=2:

@#@1:

@#@1,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则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  )@#@ @#@A.@#@a2+b2=c2@#@B.@#@a2=2c2@#@C.@#@c2=2a2@#@D.@#@c2=2b2@#@3.如图,∠AOC=∠BOC,点P在OC上,PD⊥OA于点D,PE⊥OB于点E.若OD=8,OP=10,则PE的长为(  )@#@A、5B、6@#@C、7D、8@#@4.如图在直角△ABC中,∠BAC=90°@#@,AB=8,AC=6,DE是AB边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交边BC于点E,连接AE,则△ACE的周长为(  )@#@A、16B、15@#@C、14D、13@#@5.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边与对角线BD重合,折痕为DG,则AG的长为(  )@#@A、1B、@#@C、D、2@#@6.已知△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D=8,则边BC的长为(  )@#@A、21B、15C、6D、以上答案都不对@#@7.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D,已知BC=8,AC=6,则斜边AB上的高是(  )@#@A、10B、5@#@C、D、@#@8.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矩形,它的面积是(  )@#@A、@#@B、@#@C、D、@#@9.张大爷离家出门散步,他先向正东走了30m,接着又向正南走了40m,此时他离家的距离为(  )m@#@ @#@A.@#@30@#@B.@#@40@#@C.@#@50@#@D.@#@70@#@10.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64,且BD:

@#@CD=9:

@#@7,则点D到AB边的距离为(  )@#@A、18B、32@#@C、28D、24@#@11.如图所示,是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1个小正方形镶嵌而成的正方形图案,已知大正方形面积为49,小正方形面积为4,若用x,y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x>y),下列四个说法:

@#@@#@①x2+y2=49,②x﹣y=2,@#@③2xy+4=49,④x+y=9.@#@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填空题(共2小题)@#@12.如图,等腰△ABC中,AB=AC,AD是底边上的高,若AB=5cm,BC=6cm,则AD= _____ cm.@#@ @#@13.如图,直线L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B,点A、C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1和2,则正方形的边长是 _________ .@#@14、如图所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D是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DE⊥DF,若BE=12,CF=5.@#@求线段EF的长。

@#@@#@ 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识点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如果△的三边满足关系满足,则该△为直角三角形。

@#@@#@

(2)△的三边,假设c为最长边@#@①,则该△为三角形@#@②,则该△为三角形@#@(3)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用途@#@典型题@#@

(1)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可作为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4,5,6B.2,3,4@#@C.11,12,13D.8,15,17@#@

(2)若线段a,b,c组成直角三角形,则它们的比为(  )@#@A、2∶3∶4 B、3∶4∶6 @#@C、5∶12∶13 D、4∶6∶7@#@(3)下面的三角形中:

@#@@#@①△ABC中,∠C=∠A-∠B;@#@@#@②△ABC中,∠A:

@#@∠B:

@#@∠C=1:

@#@2:

@#@3;@#@@#@③△ABC中,a:

@#@b:

@#@c=3:

@#@4:

@#@5;@#@@#@④△ABC中,三边长分别为8,15,17.@#@其中是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个.@#@A.1B.2C.3D.4@#@(4)若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5)已知a,b,c为△ABC三边,且满足@#@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6)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同时扩大同一倍数,得到的三角形是()@#@A.钝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7)若△ABC的三边长分别长a,b,c,且满足,试判断△ABC的形状。

@#@@#@(8)△ABC的两边分别为5,12,另一边为奇数,且a+b+c是3的倍数,则c应为,此三角形为。

@#@@#@(9)求:

@#@@#@①若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7,24,25,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是度。

@#@@#@②已知三角形三边的比为1:

@#@:

@#@2,则其最小角为。

@#@@#@【知识点4】勾股数@#@

(1)勾股数是正整数@#@

(2)满足的关系条件@#@(3)勾股数的n倍(n≠0),仍然满足@#@(4)常见勾股数@#@三、勾股定理的应用@#@1、与图形展开的有关计算(注意展开方式)@#@

(1)某楼梯的侧面视图如图3所示,其中米,,,因某种活动要求铺设红色地毯,则在AB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为 @#@ @#@ @#@ @#@ @#@ @#@ @#@.@#@

(2)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B’C’D’的表面上,求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3)如图一个圆柱,底圆周长6cm,高4cm,一只蚂蚁沿外壁爬行,要从A点爬到B点,则最少要爬行cm@#@(4)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地有四个村庄A、B、C、D,且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2、航海问题@#@

(1)一轮船以16海里/时的速度从A港向东北方向航行,另一艘船同时以12海里/时的速度从A港向西北方向航行,经过1.5小时后,它们相距________海里@#@

(2)如图,某货船以24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从A处运往正东方向的M处,在点A处测得某岛C在北偏东60°@#@的方向上。

@#@该货船航行30分钟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的方向上,已知在C岛周围9海里的区域内有暗礁,若继续向正东方向航行,该货船有无暗礁危险?

@#@试说明理由。

@#@@#@(3)如图,某沿海开放城市A接到台风警报,在该市正南方向260km的B处有一台风中心,沿BC方向以15km/h的速度向D移动,已知城市A到BC的距离AD=100km.@#@①那么台风中心经过多长时间从B点移到D点?

@#@@#@②如果在距台风中心30km的圆形区域内都将有受到台风的破坏的危险,正在D点休闲的游人在接到台风警报后的几小时内撤离才可脱离危险?

@#@@#@3、网格问题@#@

(1)如图1,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网格上的三角形ABC中,边长为无理数的边数是()@#@A.0B.1C.2D.3@#@

(2)如图2,正方形网格中的△ABC,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是()@#@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答案都不对@#@(3)如图,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A.25@#@B.12.5@#@C.9@#@D.8.5@#@@#@(4)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每个小格的顶点叫格点,以格点为顶点分别按下列要求画三角形:

@#@@#@①使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在图甲中画一个即可);@#@@#@②使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且面积为4(在图乙中画一个@#@即可).@#@@#@4、折叠问题@#@

(1)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BC=8,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CD等于()@#@A.B.@#@C.D.@#@@#@

(2)如图所示,已知△ABC中,∠C=9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M,交AB于N,若AC=4,MB=2MC,求AB的长.@#@(3)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DC=5,在DC边上存在一点E,沿直线AE把△ABC折叠,使点D恰好在BC边上,设此点为F,若△ABF的面积为30,求折叠的△AED的面积@#@(4)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将△ABC沿AC对折至△AEC位置,CE与AD交于点F。

@#@@#@①试说明:

@#@AF=FC;@#@@#@②如果AB=3,BC=4,求AF的长@#@(5)如图2所示,将长方形ABCD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正好落在BC边上F点处,已知CE=3cm,AB=8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_______.@#@(6)如图,将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A与CD边上的点M重合,折痕交AD于E,交BC于F,边AB折叠后与BC边交于点G。

@#@如果M为CD边的中点,@#@求证:

@#@DE:

@#@DM:

@#@EM=3:

@#@4:

@#@5@#@勾股定理参考答案@#@一、探索勾股定理@#@

(1)C

(2)D@#@(3)没有确定斜边的情况下,需要先确定斜边。

@#@6或@#@(4)根据非负数的性质,b=4和,解得a=3,根据勾股定理,斜边=5@#@(5)这类型题目(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所作的同类型图形,如正多边形、半圆等),均满足(如图中所示)S1=S2+S3,S3=9π@#@(6)25(7)10,12(8)C,斜边AB=10@#@(9)4,根据全等三角形和勾股定理,S1+S2=1,S2+S3=2,S3+S4=3,S1+S2+S3+S4=1+3=4@#@(10),@#@结论:

@#@@#@(11)@#@结论:

@#@@#@(12)h=9+@#@(13)10m@#@【基础检测】@#@1、B@#@2、A,解:

@#@,@#@3、

(1)13,

(2)8,(3)6,8@#@4、72π@#@5、12,16解:

@#@根据题意,本题中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为3:

@#@4:

@#@5,三边分别为3x,4x,5x,5x=20@#@6、作如下辅助图:

@#@BD=CE=10,AB=8,@#@BC=2,AC=6@#@根据勾股定理:

@#@AD=6,@#@AE=8@#@DE=AE-AD=8-6=2m@#@@#@【培优突破】@#@

(1)B@#@

(2)3cm,注意翻折构造全等,勾股定理@#@(3)12m@#@(4)C,如右图@#@@#@(5)25或7,在没有确定直角或斜边的情况下,需要讨论确定斜边。

@#@@#@(6)25,AB一定是直角边,想想:

@#@BC是否一定是斜边呢?

@#@BC边上的高为12,不是15,所以BC一定是斜边@#@(7)12,解:

@#@设DC=y,根据勾股定理有:

@#@@#@,即@#@解得:

@#@y=9@#@AC=12@#@(8)7,解:

@#@作AE⊥BC与E,设BD=X@#@则AE=12@#@DE=16-x@#@DC=32-x@#@如图,根据勾股定理有:

@#@@#@即@#@@#@解得:

@#@x=7@#@【培优训练】@#@1、A,三角形的面积计算@#@2、B@#@3、B,@#@4、A,@#@5、C@#@6、D,如右图,BC的长21或9@#@7、C8、A9、C10、C@#@11、B,充分利用完全平方公式与勾股定理的证明@#@12、413、@#@14、连接AD,则△BDE≌△ADF,则△ADE≌△CDF,则AE=CF=5,AF=BE=12,∴EF=13@#@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典型题答案@#@

(1)D

(2)C(3)D(4)C@#@(5)C(6)C@#@(7)直角三角形@#@解:

@#@@#@@#@所以:

@#@a=6,b=8,c=10@#@(8)直角三角形。

@#@分析:

@#@设三边分别为a,b,c,有a+b+c=5+12+c=17+c,根据条件有:

@#@@#@@#@解得:

@#@c=13,所以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为Rt△@#@(9)①90°@#@,②30°@#@@#@三、勾股定理的应用@#@1、与图形有关的计算@#@

(1)

(2)(3)5@#@(4)设:

@#@正方形的边长为a@#@方案一:

@#@S=3a@#@方案二:

@#@S=3a@#@方案三:

@#@S=@#@方案四:

@#@S=(1+)a,分析:

@#@a,,,@#@所以:

@#@方案四最节省电线@#@2、航海问题@#@

(1)30

(2)CD=,无暗礁风险@#@(3)①台风中心经过16h从B点移动到D点@#@②14h内撤离才可脱离危险@#@3、网格问题@#@

(1)D

(2)A(3)B(4)如图:

@#@不唯一@#@4、折叠问题@#@

(1)C

(2)8@#@(3)DE=X,则在直角△EFC中:

@#@FG=1,EF=X,EC=5-X,@#@有:

@#@@#@解得:

@#@x=,S△AED=16.9@#@(4)①提示:

@#@角平分线+平行线,构造等腰模型@#@②设AF=X,则,解得:

@#@x=25/8@#@(5)30@#@(6)证明提示:

@#@设:

@#@DM=X,DE=y,则:

@#@正方形边长为2x,AE=2x—y,满足:

@#@,解得:

@#@3x=4y.,则可设:

@#@y=3k,x=4x,则正方形变成为8k,则AE=5k,所以:

@#@DE:

@#@DM:

@#@EM=3K:

@#@4K:

@#@5K,@#@即:

@#@DE:

@#@DM:

@#@EM=3:

@#@4:

@#@5@#@";i:

23;s:

2139:

"@#@初中数学之求阴影面积方法总结@#@一、公式法@#@这属于最简单的方法,阴影面积是一个常规的几何图形,例如三角形、正方形等等。

@#@简单举出2个例子:

@#@@#@二、和差法@#@攻略一直接和差法@#@这类题目也比较简单,属于一目了然的题目。

@#@只需学生用两个或多个常见的几何图形面积进行加减。

@#@@#@攻略二构造和差法@#@从这里开始,学生就要构建自己的数学图形转化思维了,学会通过添加辅助线进行求解。

@#@@#@三、割补法@#@割补法,是学生拥有比较强的转化能力后才能轻松运用的,否则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还是会无从下手。

@#@尤其适用于直接求面积较复杂或无法计算时,通过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割补等,为利用公式法或和差法求解创造条件。

@#@@#@攻略一全等法@#@攻略二对称法@#@攻略三平移法@#@攻略四旋转法@#@小结:

@#@

(一)解决面积问题常用的理论依据@#@1、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部分。

@#@@#@ @#@2、同底同高或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其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部分。

@#@@#@ @#@4、同底(等底)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

@#@同高(或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底的比。

@#@@#@ @#@5、基本几何图形面积公式: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梯形、圆、扇形。

@#@@#@6、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7、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含义@#@8、在直角坐标系中函数图像构成的图形面积常常利用图形顶点的坐标构造高去求面积@#@

(二)证明面积问题常用的证题思路和方法@#@ @#@1、分解法:

@#@通常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三角形。

@#@@#@2、补全法:

@#@通过平移、旋转、翻折变换把分散的图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基本图形@#@ @#@3、作平行线法:

@#@通过平行线找出同高(或等高)的三角形。

@#@@#@";i:

24;s:

3884:

"《除法估算解决问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除法估算》,这部分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估算,与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估算的编排相同,先学习口算除法,在学习笔算除法,最后学习除法估算,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进行估算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以及个体的计算思维习惯,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

@#@@#@二、学情分析:

@#@@#@笔算除法已经学习了近三周的时间,同学们对笔算除法的学习比较熟练,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估算,学生们容易理解。

@#@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说教法@#@这节课我的总设计思路是为了加强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协助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伙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地数学活动经验。

@#@@#@四、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

@#@@#@德育目标:

@#@培养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是: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是:

@#@选择不同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教学程序拟定为“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引入情境,激发兴趣---巩固练习,提升认识---互动总结,梳理反思---布置作业”几个环节。

@#@@#@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本环节我先复习了口算除法,之后复习了一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因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估算的基础上,这两小题都是为了本节课做铺垫。

@#@接下来我在以给本班两位同学买衣服作为生日礼物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入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例8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步骤去完成,先阅读理解,(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重点理解“大约”的意思,让学生知道这道题不要求我们准确算,只要求估算,接下来思考与解答(怎样列式解答,找出等量关系),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最后回顾与反思(检验答案对不对),通过检验,两种答案都正确,虽然结果不同,但是都采用了估算,而且计算简单并且与准确钱数相差不多。

@#@让学生感受根据不同的思维习惯,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

@#@@#@3、总结方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总结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一般方法。

@#@(课件出示)@#@4、巩固练习(由易到难)@#@第一题:

@#@估一估得数和哪个整十数接近?

@#@@#@第二题:

@#@应用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5、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6、布置作业:

@#@练习六@#@";i:

25;s:

2041: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知识整理@#@ @#@@#@具体内容 @#@@#@口算除数@#@⒈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 @#@@#@⑴用表内除法计算:

@#@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⑵想乘法,算除法:

@#@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 @#@@#@⒉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口算方法:

@#@@#@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 @#@@#@⒊@#@三位数除以一位的估算方法:

@#@@#@⑴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 @#@@#@⑵拆数估算法:

@#@把三位数拆成几百几十加几或几百几十加几十(拆成的数一般都是一位数的倍数),然后再把除得的商相加。

@#@⑶想口诀估算:

@#@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 @#@@#@笔算除法@#@⒈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 @#@先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 @#@@#@⒉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并且在余数右边一位写下被除数在这一位上的数,再继续除。

@#@@#@ @#@@#@⒊@#@除法的验算方法:

@#@ @#@@#@⑴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

@#@商×@#@除数=被除数;@#@@#@ @#@@#@⑵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i:

26;s:

7772: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大英县隆盛学区永前小学2017年上期三年级半期测试@#@数学试题@#@(总分100分80分钟完卷)@#@一、书写2分。

@#@@#@二、认真思考,对号入座。

@#@(每空1分,共25分)@#@1、早上,小东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前面是()方,后面是()方,左面是()方。

@#@@#@2、12的3倍是(),()的5倍是65.@#@3、在□56÷@#@8这个算式中,要使商是三位数,那么□中最小要填();@#@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4、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验算时,先把()和()相乘,再加上(),看结果是不是和()相等。

@#@@#@5、()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6、12乘30得()个十,积是()。

@#@@#@7、学校准备将303本科技书平均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大约分()本。

@#@@#@8、你能快速的计算下面各题吗?

@#@@#@25×@#@4=()25×@#@8=()25×@#@16=()@#@9、估一估,465÷@#@6的商的最高位上的数是()。

@#@@#@10、地图通常是按上()下(),左()右()绘制的。

@#@@#@11、()÷@#@7=20……(),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时(),余数最小时,被除数是()。

@#@@#@三、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7分)@#@12、一个因数的末尾有一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13、45的9倍是多少?

@#@列式是45÷@#@9。

@#@()@#@14、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中,除数是2,商是125,余数一定是1。

@#@()@#@15.一个三位数除以9,商一定是三位数。

@#@()@#@16.被除数的中间有0,它的商中间也一定有0。

@#@()@#@17、两个数的积一定大于两个数的和。

@#@()@#@18、25×@#@40的积与24×@#@50的积相等。

@#@()@#@四、快乐的选择,我要最准确的一个。

@#@(每小题1分,共6分)@#@19、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

@#@@#@ A、两位数B、三位数C、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20、503÷@#@5的末尾有()个0.@#@A、0B、1C、2@#@21、刮风时校门前的彩旗向西北方飘动,说明刮的是()风。

@#@@#@A、西北B西南C东南@#@22、()个算式的商最接近70.@#@A、254÷@#@5B、492÷@#@7C、400÷@#@6@#@23、在8□9÷@#@6的商一定是()位数。

@#@@#@A、三B、两C、一@#@24、197×@#@5的积大约是()@#@A、950B、980C、1000@#@五、计算(32分)@#@25、口算(12分)@#@300×@#@6=   300÷@#@6=   137-19=309÷@#@3=@#@280÷@#@7=  0÷@#@60=   20×@#@50=   55÷@#@5=@#@24×@#@3=789×@#@9≈440÷@#@9≈359÷@#@6≈@#@26、列书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

@#@(打的4分每题,其余3分每题,共20分)@#@294÷@#@7=   624÷@#@6=   38×@#@24=@#@542÷@#@3=   41×@#@52=58×@#@85=@#@六、解决问题,我最棒!

@#@(每题4分,共28分)@#@27、帮小动物找家(4分)@#@北@#@小鸡的家@#@小狗的家小鸭的家小猪的家@#@小猫的家@#@

(1)小鸡的家在小鸭的家的()面,小猪的家在小鸭的家的()面。

@#@@#@

(2)小猪的家在小鸡的家的()面,小鸡的家在小猪家的()面。

@#@@#@28、一本故事书小明一个星期看完,前四天看了124页,后三天看了100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29、三年级有340,每两个人用一张课桌,需要课桌多少张?

@#@如果把这些课桌放在5个教室里,平均每个教室放几张课桌?

@#@@#@30、小丽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92米,要走15分钟,她每天要走2个来回,她一天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米?

@#@@#@31、张伯伯今天摘了256千克苹果,每8千克装一盒,每4盒装一箱,这些苹果可以装多少箱?

@#@@#@32、水果店购进30箱橘子,每箱24千克,一共购进多少千克橘子?

@#@如果每千克橘子买4元,一共能买多少钱?

@#@@#@33、学校共有故事书和童话书200本,故事书是童话书的4倍,故事书和童话书各有多少本?

@#@(可以利用线段图分析哦!

@#@)@#@永前小学2017年上期三年级半期测试数学试题@#@考号:

@#@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一、书写2分。

@#@@#@二、认真思考,对号入座。

@#@(每空1分,共2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7分@#@12、【∨】【×@#@】13、、【∨】【×@#@】14、【∨】【×@#@】15、【∨】【×@#@】@#@16、【∨】【×@#@】17、【∨】【×@#@】18、、【∨】【×@#@】@#@四、快乐的选择,我要最准确的一个。

@#@(每小题1分,共6分)@#@19、【A】【B】【C】20、【A】【B】【C】21、【A】【B】【C】@#@22、【A】【B】【C】23、【A】【B】【C】24、【A】【B】【C】@#@五、计算(32分)@#@25、口算(12分)@#@300×@#@6=   300÷@#@6=   137-19=309÷@#@3=@#@280÷@#@7=  0÷@#@60=   20×@#@50=   55÷@#@5=@#@24×@#@3=789×@#@9≈440÷@#@9≈359÷@#@6≈@#@26、列书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

@#@(打的4分每题,其余3分每题,共20分)@#@294÷@#@7=   624÷@#@6=   38×@#@24=@#@542÷@#@3=   41×@#@52=58×@#@85=@#@@#@@#@【@#@@#@30、@#@六、解决问题,我最棒!

@#@(每题4分,共28分)@#@27、帮小动物找家(4分)@#@北@#@小鸡的家@#@小狗的家小鸭的家小猪的家@#@31、@#@小猫的家@#@

(1)小鸡的家在小鸭的家的()面,小猪的家在小鸭的家的()面。

@#@@#@

(2)小猪的家在小鸡的家的()面,小鸡的家在小猪家的()面。

@#@@#@28、@#@32、@#@33、@#@29、@#@";i:

27;s:

5144:

"2012年春五年数学期末复习卷

(2)@#@姓名班级成绩@#@一、“认真细致”填一填。

@#@23%(第8题3分,其余各题均为2分)@#@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8()一个教室大约占地48()@#@一辆小汽车油箱容积是30()一盒伊利牛奶250()@#@2、16的因数有(),40以内6的倍数有()。

@#@@#@3、3个连续奇数的和是57,这三个数中最小的那个数是()。

@#@@#@4、把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

@#@@#@5、如果自然数A是B的6倍,则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6、把30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30=()+()=()+()@#@7、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分数,>()>。

@#@@#@8、的分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

@#@@#@9、一个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10、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50立方分米,宽和高都是5分米,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11、有26个苹果,其中25个一样重,另有一个质量轻一些,用天平至少称()次才能保证找出这个苹果。

@#@@#@二、“对号入座”选一选。

@#@(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5%@#@

(1)甲每小时做7个零件,乙每小时做8个零件,做一个零件(   )@#@A、甲用的时间多   B、乙用的时间多    C、两人用的时间同样多。

@#@@#@

(2)冬冬每天早晨都要喝250(    )牛奶。

@#@@#@A、升   B、毫升   C、千克 D、克@#@(3)至少用( @#@ @#@ @#@ @#@ @#@)个同样的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A、 @#@4 @#@ @#@ @#@ @#@ @#@ @#@ @#@ @#@B、 @#@8 @#@ @#@ @#@ @#@ @#@ @#@ @#@ @#@ @#@C、 @#@6@#@(4)在分数,,1,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有()个@#@A1B2C3@#@(5)下面图形不是正方体展开图的是()。

@#@@#@A、B、C、@#@三、 @#@判断对错。

@#@5%(对的打“√”,错的打“×@#@”) @#@@#@

(1)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2条对称轴。

@#@()@#@

(2)把一块饼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块饼的。

@#@………()@#@(3)分子和分母是不同的质数,这个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4)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它的体积大。

@#@()@#@(5)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四、“神机妙算”对又快:

@#@30%@#@1.直接写出得数:

@#@10%@#@+=1-=-=0.9×@#@100=+=@#@0.64÷@#@16=10-9.12=0.7÷@#@3.5=0.4×@#@125=+=@#@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2%@#@

(1)8.11++2.89+      

(2)-+- @#@(3)-+(4)3.25×@#@1.6+1.6×@#@6.75 @#@@#@@#@3、列式计算。

@#@6%@#@

(1)从里面减去与的和。

@#@差是多少?

@#@@#@

(2)一个数的2.5倍比12.2多2.8,这个数是多少?

@#@@#@五、“动手操作”显身手。

@#@5%@#@⑴画出图中左边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⑵先将图中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后,再向右平移6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A@#@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34%(5+5+6+6+6+6)@#@1、小红帮妈妈打一份稿件,先打了这份稿件的,又打了这份稿件的。

@#@还剩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没打?

@#@@#@2、做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玻璃鱼箱,棱长是6分米,做这个鱼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3、从龙腾小学步行到坝下工艺城,小明花了小时,小青比小明少花小时,小王比小青多花了小时。

@#@小王花了多少时间到达坝下工艺城?

@#@@#@4、一个养鱼池,长28米,宽15米,深1.8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最多可畜水多少立方米?

@#@@#@5、有三根钢丝,长度分别是12米、18米和30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长度相同的小段,但每一根都不许剩余,每小段最长是多少米?

@#@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6、下面是两个同学8次数学成绩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第一次的成绩小华是(),小明是()。

@#@第四次的成绩小华是(),小明是()。

@#@@#@2、请你根据统计图,用简短的话,分别评价一下小华和小明的数学学习情况。

@#@@#@";i:

28;s:

6744: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归纳小学奥数1周前点上方蓝字小学奥数小学奥数可加关注关注后上网课网课、下资料资料、一起期末复习一起期末复习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希望能对各位学员有所帮助。

@#@其他版本、科目,敬请期待.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除法除法1、横式、横式2、竖式、竖式3、注意、注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除数余数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试商方法:

@#@试商方法:

@#@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4、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可分为两种类型: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可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

@#@商需要类型一:

@#@商需要加加1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题目特征:

@#@题目特征:

@#@需要把人或东西装完、运完或凑齐等字眼特征:

@#@字眼特征:

@#@至少、最少等典型题目情境:

@#@典型题目情境:

@#@租船、租车、分组、分桌子、存钱、装物等例题:

@#@例题:

@#@21个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有23个同学参加赛跑,每5人一组,至少分为几个小组?

@#@小明每周可存4元钱,他要买一本27元的书,至少需要存几周的钱?

@#@淘气有20张光碟,每个盒子能装6张,最少要多少个盒子?

@#@类型二:

@#@商不用类型二:

@#@商不用加加1就能得到答案的情况就能得到答案的情况题目特征:

@#@题目特征:

@#@按照要求使用材料制作、购物等字眼特征:

@#@字眼特征:

@#@最多、可以、能够等典型题目情境:

@#@典型题目情境:

@#@买东西、制作衣服、剪绳等例题:

@#@例题:

@#@淘气有20元钱,每朵花6元,他最多能买几朵花?

@#@每条船每时租金3元,10元最多可以划几时?

@#@有43个扣子,每件衣服要用4个扣子,可以做几件衣服?

@#@2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方向与位置1、方向板、方向板2、地图上(东、南、西、北)、地图上(东、南、西、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教室里(东、南、西、北)、教室里(东、南、西、北)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东对西,南对北。

@#@3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生活中的大数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从右起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即:

@#@2、读数法则、读数法则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读;@#@千位是几读几千,百位是几读几百,十位是几读几十,个位是几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比较大小、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

@#@最高位相同,比下一位。

@#@4、写数法则、写数法则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几千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5、其他、其他999再添1就是一千。

@#@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4第四单元第四单元测量测量测测量量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1米=100厘米或1m=100cm1米=10分米或1m=10dm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一张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公共汽车两站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米和厘米的实际长度:

@#@米和厘米的实际长度:

@#@11米:

@#@米:

@#@张开双臂;@#@11厘米:

@#@厘米:

@#@食指的宽度;@#@5第五单元第五单元加与减加与减1、加减法、加减法加减法整百数的口算加减法直接用百位上的数字相加减,末尾保留相同个数的零。

@#@三位数笔算加法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进位加法连续进位加法三位数笔算减法不退位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退一当十退位连续退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列竖式计算加减法、列竖式计算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当10.3、公式、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6第六单元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认识图形7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时、分、秒时、分、秒1、认识时钟、认识时钟钟面上有3根针:

@#@时针、分针和秒针,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走1小格才是1分,秒针走1大格是5秒,走1小格是1秒。

@#@1时=60分代表:

@#@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12个大格,也就是1圈;@#@1分=60秒代表:

@#@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60小格,也就是1圈。

@#@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秒针走一圈是60秒。

@#@2、时间常识:

@#@、时间常识:

@#@1天有24小时晚上睡觉大约9小时1节课有40分钟课间休息有10分钟洗脸刷牙大约要6分钟吃饭大约要25分钟写作业要花40分钟1分钟心脏可跳动70下3、根据计算说出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根据计算说出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用后一个时间减前一个时间(分减分,时减时,“分”不够减可向“时”借位);@#@如果后一个时间过了中午1点则要先加12时,再减前一个时间。

@#@例如:

@#@从上午8:

@#@40到上午12:

@#@20,可以用12:

@#@20-8:

@#@40来计算,并且可以竖式计算:

@#@8第八单元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调查与记录1、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

@#@举手、投票;@#@2、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

@#@画“正正”字。

@#@最多(最大的数)最少(最小的数)一样多求和(+)求差(-)";i:

29;s:

9251:

"@#@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7+6=7+4=7+5=@#@6+9=6+8=6+7=@#@6+6=6+5=5+9=@#@@#@5+8=5+7=5+6=@#@4+9=4+8=4+7=@#@3+9=3+8=2+9=@#@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7+6=7+4=7+5=@#@6+9=6+8=6+7=@#@6+6=6+5=5+9=@#@@#@5+8=5+7=5+6=@#@4+9=4+8=4+7=@#@3+9=3+8=2+9=@#@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7+6=7+4=7+5=@#@6+9=6+8=6+7=@#@6+6=6+5=5+9=@#@@#@5+8=5+7=5+6=@#@4+9=4+8=4+7=@#@3+9=3+8=2+9=@#@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7+6=7+4=7+5=@#@6+9=6+8=6+7=@#@6+6=6+5=5+9=@#@@#@5+8=5+7=5+6=@#@4+9=4+8=4+7=@#@3+9=3+8=2+9=@#@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7+6=7+4=7+5=@#@6+9=6+8=6+7=@#@6+6=6+5=5+9=@#@@#@5+8=5+7=5+6=@#@4+9=4+8=4+7=@#@3+9=3+8=2+9=@#@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7+6=7+4=7+5=@#@6+9=6+8=6+7=@#@6+6=6+5=5+9=@#@@#@5+8=5+7=5+6=@#@4+9=4+8=4+7=@#@3+9=3+8=2+9=@#@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7+6=7+4=7+5=@#@6+9=6+8=6+7=@#@6+6=6+5=5+9=@#@@#@5+8=5+7=5+6=@#@4+9=4+8=4+7=@#@3+9=3+8=2+9=@#@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7+6=7+4=7+5=@#@6+9=6+8=6+7=@#@6+6=6+5=5+9=@#@@#@5+8=5+7=5+6=@#@4+9=4+8=4+7=@#@3+9=3+8=2+9=@#@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7+6=7+4=7+5=@#@6+9=6+8=6+7=@#@6+6=6+5=5+9=@#@@#@5+8=5+7=5+6=@#@4+9=4+8=4+7=@#@3+9=3+8=2+9=@#@9+6=9+5=9+4=@#@9+3=9+2=9+7=@#@9+8=9+9=8+8=@#@8+7=8+9=8+6=@#@8+5=8+4=8+3=@#@7+9=7+8=7+7=@#@";i:

30;s:

4732: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时分秒@#@复习要点:

@#@@#@1、认识钟面@#@钟面@#@有3个针:

@#@@#@时针:

@#@又粗又短@#@分针@#@秒针:

@#@又细又长@#@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即60小格,1时=60分。

@#@@#@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1分=60秒。

@#@@#@2、读钟面上的时刻时,先读时针,再度分针。

@#@时针过了数字几,就读几时多,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一、填空@#@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和(),其中()是最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分针走了()分;@#@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小格,是()分。

@#@@#@4、1时=()分1分=()秒@#@60秒=()分60分=()时@#@1小时=()分118秒=()分()秒1分12秒=()秒90分=()时()分100分=()时()分1时=()分@#@2小时=()分2分=()秒@#@65秒=()分()秒75秒=()分()秒@#@80分=()时()分1时5分=()分@#@1分21秒=()秒1时35分=()分@#@1分70秒=()秒@#@5、填<、>和=@#@1时()100分60分()1时@#@60秒()1时1分()10秒@#@2时()120分300分()3时@#@5分()500秒240秒()4分@#@1时()60分1分()100秒@#@10分()1时4时()4分@#@二、看图@#@1、填一填@#@2、从8:

@#@40到9:

@#@30经过了()时()分@#@从2:

@#@30到4:

@#@40经过了()时()分@#@从6:

@#@10到6:

@#@45经过了()分@#@从3:

@#@30到4:

@#@50经过了()时()分@#@从7:

@#@50到8:

@#@40经过了()分@#@从5:

@#@30到6:

@#@40经过了()时()分@#@从4:

@#@55到5:

@#@30经过了()分@#@3、连一连。

@#@(5分)@#@@#@1时15分 4时00分 7时05分 10时25分@#@4:

@#@00@#@10:

@#@25@#@1:

@#@15@#@7:

@#@05@#@4、根据所给的时刻,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

@#@(9分)@#@@#@7时30分 9时 12时55分@#@5、写出经过的时间。

@#@(8分)@#@( )@#@( )@#@三、应用题:

@#@ @#@@#@1、 @#@ @#@ @#@欢欢做一朵花用了8分钟,王畅在30分钟内做了5朵花。

@#@欢欢做一朵花所用的时间比王畅做一朵花所用的时间多几分钟?

@#@ @#@@#@2、 @#@ @#@ @#@王师傅每分钟做8个零件,从8:

@#@00到8:

@#@15分,一共可以做多少个零件?

@#@ @#@@#@3、 @#@ @#@ @#@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40分钟,在7;@#@30到学校,小明在什么时间从家出发?

@#@ @#@@#@4、老师从9时40分开始开会,开了40分钟,会议应在什么时间结束?

@#@@#@5、某钟表显示的时间是8:

@#@45分,它比准确时间慢了5分,你知道准确时间是几时几分吗?

@#@ @#@ @#@@#@6、小红5分钟拔了40个萝卜,小明1分钟拔7个萝卜,在相同的时间内,谁拔的萝卜多?

@#@ @#@ @#@ @#@@#@8、小兔子采蘑菇,从上午8:

@#@25到8:

@#@30,一共采了20个,你知道它平均每分钟采多少个吗?

@#@@#@四、根据提示解决问题(18分) @#@@#@学校上午的作息时间如下:

@#@@#@早读:

@#@8:

@#@10—8:

@#@50 @#@课间休息:

@#@10分钟 @#@@#@第一节课:

@#@9:

@#@10—9:

@#@40 @#@课间操:

@#@9:

@#@40—10:

@#@00 @#@@#@第二节课:

@#@10:

@#@00—10:

@#@40 @#@第三节课:

@#@10:

@#@50—11:

@#@30 @#@@#@1、早读时间是多少分钟?

@#@ @#@ @#@@#@2、课间操时间多少分钟?

@#@ @#@ @#@@#@3、每节课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要通过计算回答)@#@4、二、三节课之间休息了几分钟?

@#@(计算再回答) @#@ @#@@#@5、9:

@#@30和9:

@#@50同学在干什么?

@#@@#@";i:

31;s:

2748: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一、填空:

@#@@#@1、2元=()角10分=()角30角=()元@#@1元=()角1角=()分5角=()分@#@2元=()角90分=()角30角=()元@#@27角=()元()角6角5分=()分@#@1元=()角=()分33角=()元()角@#@2、1张可以换()张或者()张。

@#@@#@3张+2张+1张=()元@#@3、每枝铅笔2角钱,2元钱能买()枝铅笔。

@#@@#@4、5元8角比6元少( @#@ @#@ @#@ @#@)角。

@#@ @#@@#@5、7元5角比5元多( @#@ @#@ @#@ @#@)元( @#@ @#@ @#@ @#@)角。

@#@@#@6、比48少19的数是(),48比19少()。

@#@@#@7、算一算:

@#@@#@@#@二、判断:

@#@@#@1、2个10元和10个2元一样多。

@#@()@#@2、一件连衣裙的价格是78分。

@#@()@#@3、一张一百能换十张二十元()@#@4、1元=10分。

@#@()@#@5、100张1角钱可以换一张100元。

@#@()@#@三、选择题@#@1、26+50+18=()@#@A、92B、84C、94D、95@#@2、一瓶大可乐的价格是()@#@A、6元5角B、65元C、6角5分@#@3、1张1元+1张5元=()元@#@A、8元B、10元C、11元D、6元@#@四、竖式计算@#@56+21+18=57+22﹣45=48+32﹣16=@#@39﹣13+47=96﹣34﹣35=100﹣69+25=@#@@#@五、应用题@#@1、商店原有89台电脑,卖出35台后,又运进18台,现在商店里有多少台电脑?

@#@@#@2、一瓶醋1元5角、五香粉2元5角。

@#@@#@

(1)买一袋五香粉可以怎样付钱?

@#@@#@

(2)2元买1瓶醋,应找回多少钱?

@#@@#@3、@#@@#@38元23元54元35元@#@

(1)买一个台灯和一本书一共需要多少元?

@#@你会这样付钱?

@#@@#@

(2)小明爸爸买了一件裙子和一个小汽车,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4、三个小朋友跳绳比赛@#@姓名@#@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合计@#@淘气@#@25@#@30@#@35@#@笑笑@#@34@#@29@#@96@#@小明@#@23@#@30@#@

(1)淘气一共跳了多少下?

@#@@#@

(2)笑笑第三次跳了多少下?

@#@@#@(3)小明得了第二名,他的总成绩可能多少下?

@#@他第二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i:

32;s:

953:

"打电话练习设计@#@1、金帆管乐团共有54人,寒假期间有一个紧急的演出,韩老师需要尽快通知每一个人。

@#@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个人,请帮老师设计一个能够快速通知每一个人的打电话方案。

@#@@#@2、金帆管乐团共有54人,寒假期间有一个紧急的演出,韩老师需要尽快通知每一个人。

@#@用打电话的方式,每3分钟通知一个人,请帮老师设计一个能够快速通知每一个人的打电话方案。

@#@@#@3、下班后电信公司老板要召开一个紧急会议,需要叫78个员工回来开会,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通知一个人要半分钟,最少要多少分钟才能通知完?

@#@@#@4、下班后电信公司老板要召开一个紧急会议,需要叫78个员工回来开会,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通知一个人要2分钟,最少要多少分钟才能通知完?

@#@@#@";i:

33;s:

3421:

"二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课堂综合练习题(2017春)@#@(第四单元:

@#@测量)@#@班别:

@#@姓名:

@#@评分:

@#@等级:

@#@@#@一、我会填。

@#@(共21分)@#@1、测量惠州到北京的距离,通常用()作单位比较合适,可用字母()表示。

@#@@#@2、小阳的身高是8分米,再长()分米,他的身高正好是1米。

@#@@#@3、淘气家到学校大约是3000()(填“米”或“千米”),合()千米。

@#@@#@4、1厘米中有()个小格,每小格的长是()。

@#@@#@5、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明身高11()花瓶高约30()@#@小刀长5()火车每小时行驶120()@#@一本数学课本的厚度约1()一根跳绳长约3()@#@自行车每分钟约行500()一栋楼房高45()@#@6、在○里填上“>@#@”、“<@#@”或“=”。

@#@@#@8分米○2米50毫米○3厘米4000米○4千米@#@700厘米○7米800米○1千米37分米○3米7分米@#@二、用竖式计算。

@#@(8分)@#@58÷@#@6=29÷@#@5=47÷@#@8=35÷@#@7=@#@线@#@三、单位换算。

@#@(共18分)@#@600厘米=()米3米=()分米7千米=()米@#@20毫米=()厘米5000米=()千米4米=()厘米@#@5000米=()千米8厘米=()毫米80分米=()米@#@四、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共12分)@#@1、数学课本宽约145厘米。

@#@()@#@2、1千米=10米,1米=10分米。

@#@()@#@3、明明的身高是150cm,就是15dm。

@#@()@#@4、飞机每小时飞行800米。

@#@()@#@5、1枚厚约2厘米。

@#@()@#@6、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380米。

@#@()@#@五、读一读,量一量,画一画。

@#@(11分,其中第3题5分)@#@这个橡皮长()毫米。

@#@@#@1、@#@2、量一量它有多长。

@#@@#@@#@()厘米()毫米@#@3、画一条长35毫米的线段。

@#@@#@六、从大到小排列。

@#@(12分)@#@56毫米2米4厘米5毫米1千米1002米32分米@#@@#@七、解决问题。

@#@(18分)@#@1、小军的身高是1米45厘米,小强的身高是1米65厘米,小强比小军高多少厘米?

@#@@#@2、一块花布长60分米,做一套衣服用9分米,最多能做几套衣服?

@#@@#@3、妈妈把一条彩带剪成相等的小段,剪了4次,每段长8分米,这条彩带长多少分米?

@#@合多少米?

@#@@#@八、附加题。

@#@(10分)@#@下面是5个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拉紧后的图形,这5个连在一起拉紧的铁环长是()。

@#@@#@第2页(共2页)@#@";i:

34;s:

6315:

"四五单元基础题@#@一、填空@#@1、我读你写@#@八百零六()九千零三十()四千八百()@#@一千一百()两千五百()九百六十()@#@七千零二()四千零五十()三千二百八十四()@#@2、找规律填一填@#@

(1)388389()()392393@#@

(2)32603270()3290()3310@#@(3)57255825()()6125@#@(4)1002()()()()997@#@(5)820()620520()@#@(6)685695()715()@#@(7)225250275()()@#@(8)32553155()()2855@#@3、100里有()个十,1000里有()个百,10000里有()个千。

@#@@#@4、307中7在()位上,表示()个()@#@5、383494885719976991004@#@

(1)那些数在300和500之间?

@#@()@#@

(2)哪些数比500大?

@#@()@#@(3)哪些数与1000比较接近?

@#@()@#@(4)把这些数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6、填上合适的单位(十、百、千)@#@

(1)实验小学二年三班约有学生五()人@#@

(2)某小学约有学生八()人@#@(3)某县约有小学生九()人@#@7、填上合适的单位@#@一棵大树约高10()火车没时行120()@#@飞机每时行800()桥长约400()@#@床长约2()数学书厚5()@#@课桌高约7()一拃长约15()@#@一栋楼高约25()小红身高是138()@#@北京离天津约120()小明每秒跑3()@#@一支铅笔长约( @#@ @#@ @#@) @#@ @#@ @#@ @#@ @#@ @#@ @#@ @#@ @#@数学课本厚约( @#@ @#@ @#@)@#@一栋楼高约25( @#@ @#@ @#@) @#@ @#@ @#@ @#@ @#@ @#@ @#@ @#@一根筷子长约2( @#@ @#@ @#@)@#@8、1cm=( @#@ @#@ @#@ @#@)mm @#@ @#@1m=( @#@ @#@ @#@)dm @#@ @#@ @#@ @#@ @#@1km=( @#@ @#@)m @#@@#@4km=( @#@)m @#@ @#@ @#@ @#@ @#@ @#@ @#@2000m=( @#@ @#@ @#@)km @#@ @#@ @#@ @#@9dm=( @#@)cm @#@ @#@ @#@ @#@ @#@ @#@ @#@ @#@ @#@@#@500cm=( @#@ @#@ @#@)m @#@ @#@ @#@30mm=( @#@ @#@ @#@ @#@)cm @#@ @#@ @#@7cm=( @#@ @#@)mm @#@ @#@ @#@@#@9、在○里填上>、<或=。

@#@@#@14cm○20mm @#@ @#@ @#@ @#@ @#@100mm○10cm @#@ @#@ @#@8毫米○7厘米 @#@@#@1m○8dm @#@ @#@ @#@ @#@ @#@ @#@ @#@ @#@2千米○2100米 @#@ @#@1厘米○10毫米@#@10、判断。

@#@@#@

(1)一张床长约22d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明明的身高150cm,红红的身高15dm,两人一样高。

@#@ @#@( @#@ @#@)@#@(3)测量一段路的长度,可以用km,m做单位。

@#@ @#@ @#@ @#@ @#@ @#@ @#@ @#@ @#@ @#@ @#@ @#@( @#@ @#@)@#@(4)飞机每小时飞行800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操作题@#@1、画一条长65mm的线段 @#@ @#@ @#@ @#@@#@2、画一条比5cm长25mm的线段@#@12、计算@#@口算。

@#@@#@9×@#@9= @#@ @#@ @#@ @#@ @#@ @#@85—35= @#@ @#@ @#@ @#@ @#@ @#@7×@#@8= @#@ @#@ @#@ @#@ @#@ @#@ @#@ @#@3×@#@5+7= @#@@#@45÷@#@9= @#@ @#@ @#@ @#@ @#@45+20= @#@ @#@ @#@ @#@ @#@ @#@ @#@100—60= @#@ @#@ @#@ @#@ @#@21÷@#@3+4=@#@8×@#@5= @#@ @#@ @#@ @#@ @#@ @#@26+34= @#@ @#@ @#@ @#@ @#@ @#@ @#@36÷@#@9= @#@ @#@ @#@ @#@ @#@ @#@ @#@8×@#@6—9=@#@63÷@#@7= @#@ @#@ @#@ @#@ @#@66—45= @#@ @#@ @#@ @#@ @#@ @#@80+50= @#@ @#@ @#@ @#@ @#@ @#@ @#@81÷@#@9+1=@#@用竖式计算。

@#@@#@ @#@90—38= @#@ @#@ @#@ @#@ @#@ @#@ @#@ @#@ @#@ @#@ @#@ @#@78+34= @#@ @#@ @#@ @#@ @#@ @#@ @#@ @#@ @#@ @#@25÷@#@5=@#@ @#@@#@50÷@#@7= @#@ @#@ @#@ @#@ @#@ @#@ @#@ @#@ @#@ @#@ @#@ @#@ @#@ @#@63÷@#@9= @#@ @#@ @#@ @#@ @#@ @#@ @#@ @#@ @#@ @#@70÷@#@8=@#@8@#@";i:

35;s:

3133:

"大德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后进生辅导计划@#@李建美@#@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今年我担任五年级班的数学,这个班本学期的学生总人数有23名这个班的后进生有:

@#@王洪涛、冯辉、李学凯。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总的特点是智力一般,学习依赖思想严重,没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遇到较难的题便等老师的答案等,王洪涛同学尤为严重。

@#@他又是无父无母的孩子,生活学习上更需要帮助,在学习中他存在的问题如下:

@#@@#@ @#@ @#@1、上课精神不集中。

@#@@#@ @#@ @#@2、练习、作业书写不规范,连简单的符号和数字也写不好。

@#@@#@ @#@ @#@3、平时不认真审题,读不懂题目的要求。

@#@@#@ @#@ @#@4、交作业不按时或作业没完成。

@#@@#@ @#@ @#@5、基础知识不扎实。

@#@@#@二、补差措施。

@#@@#@ @#@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使他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利用课余时间,“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

@#@具体方法如下:

@#@@#@ @#@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

@#@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 @#@ @#@2、立足课堂,多提善问。

@#@“后进生”的共性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害怕老师提出问题,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将把多数时间留给“学困生”,对他们多提善问,针对他们的疑难问题“对症下药”,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 @#@ @#@3、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边改边向学生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对优点要及时表扬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直到弄懂为止。

@#@@#@ @#@ @#@4、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往往在上课40分钟里,真正能听进去的知识并不多,在加上基础差,所以,要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

@#@@#@ @#@ @#@5、合作学习,多方帮教。

@#@确定结对帮扶人员名单。

@#@每一名学困生搭配一到两名成绩优秀的学生,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

@#@@#@ @#@ @#@6、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总之,要想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转化“学困生”,单单做到以上六点还远远@#@不够。

@#@我们要在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必须以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关心去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进取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016年9月4日@#@";i:

36;s:

3635:

"@#@认识时、分、秒@#@时针@#@秒针 @#@分针@#@1、秒针最(),时针最()。

@#@@#@2、钟面上有()个大格,有()个小格。

@#@@#@3、时针走一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小格是()分,走一大格是()分。

@#@@#@4、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5、秒针走一圈,是()秒,合()分。

@#@@#@6、分针走一圈,是()分,合()时。

@#@@#@7、1分=()秒;@#@1时=()分。

@#@@#@8、时、分、秒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一、单位换算@#@小单位——大单位变小除以进率@#@大单位——小单位变大乘以进率@#@2时=()分8分=()秒60秒=()分@#@3时=()分5分=()秒4分=()秒@#@120分=()时60分=()时@#@1时15分=()分2时10分=()分@#@80分=()时()分1分25秒=()秒@#@73秒=()分()秒92分=()时()分@#@二、认识时间。

@#@@#@方法:

@#@先认时针,再看分针、再看秒针,依次写出他们相对应的数字,中间用“:

@#@”隔开。

@#@@#@@#@@#@@#@@#@@#@三、给下面各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2.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课间休息10()。

@#@@#@3.小明吃饭用了20()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4.爸爸每天工作约8()王艳跑50米用了10()。

@#@@#@5.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6.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夏天午睡大约1()。

@#@@#@四、比较大小,在()填<、>或=。

@#@@#@1时()100分60分()1时@#@60秒()1时1分()10秒@#@2时()120分300分()3时@#@5分()500秒240秒()4分@#@1时()60分1分()100秒@#@10分()1时4时()4分@#@五、计算时间。

@#@@#@从8:

@#@40到9:

@#@30经过了()时()分@#@从2:

@#@30到4:

@#@40经过了()时()分@#@从6:

@#@10到6:

@#@45经过了()分@#@从3:

@#@30到4:

@#@50经过了()时()分@#@从7:

@#@50到8:

@#@40经过了()分@#@从5:

@#@30到6:

@#@40经过了()时()分@#@从4:

@#@55到5:

@#@30经过了()分@#@六、应用题计算。

@#@@#@1、某钟表显示的时间是08:

@#@35分,它比准确时间慢了5分钟,你知道准确时间是多少吗?

@#@@#@2、小白兔一分钟可以拔7个胡萝卜,小灰兔5分钟可以拔40个胡萝卜,谁快?

@#@@#@3、菲菲的爸爸每天早上8:

@#@30上班,下午5:

@#@00下班,他的爸爸一天工作多少小时?

@#@@#@4、王师傅每分钟可以做8个零件,从8:

@#@00到8:

@#@15分,王师傅一共可以做多少个零件?

@#@@#@七、其他练习@#@1、1点20分,时针和分针形成角;@#@@#@2、3点50分,时针和分针形成角;@#@@#@3、10点整,时针和分针形成角。

@#@@#@4@#@";i:

37;s:

17223:

"大学生期末个人小结-个人总结@#@时间就如手中的细沙一样无论怎样努力都抓不住得从指缝中滑落,进校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感觉像是做了一场美好的梦,然后醒来后发现自己已到了另一个世界,让人不由自主得感叹道时间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抓住它的流向。

@#@随着时间的逐渐流逝我学会了许多,体会了许多,了解了许多,应该说自己经过了这一年的大学生活后已经比以前更加成熟了,重新认识了自己——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自己。

@#@。

@#@。

@#@。

@#@。

@#@。

@#@。

@#@过去的我总是以一种玩乐的心态来面对学习,而现在的我则已经学会了用谨慎的态度对待它,因为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都是纸上谈兵,从实践方面来讲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而大学里的知识不一样都是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后要用到的,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学好的话就影响到自己将来的前途,所以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混水摸鱼,得过且过,只求一个及格的分数就好,而是要打起十二倍的精神抓住每门功课中的知识点,始终牢记于心,并学会如何去熟练得运用这些知识才是关键。

@#@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和自己专业有关的课外知识,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并时时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动态,为毕业后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避免以后让人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草包。

@#@因此大学里的学习不再是单纯得为了分数而战,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战。

@#@@#@朋友因该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中如没有了朋友就好比我们周围缺少了空气一样,让人窒息难受,最后导致死亡。

@#@过去的我对于朋友的理解就是单一的玩伴,即一起逛街,看电影,吃饭,聊天的伙伴。

@#@现在的我对于朋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朋友是你风雨中的一把伞,帮你遮挡风雨的侵袭;@#@朋友是黑暗中的烛光,帮助你照亮前方的路,虽然微弱但却温暖着你的心;@#@朋友是与你一起在大海里划着一叶小舟的同伴,否则你一定会感到寂寞难耐;@#@朋友是一个温暖的环抱,随时敞开着等着你去靠近;@#@朋友是一面镜子,教会你如何更好得做自己。

@#@朋友之间会一起分享秘密,朋友之间会耐心得听对方诉苦,朋友会义不容辞得帮对方排忧解难,朋友会指出你身上的不足之处,朋友会在你做错误决定时及时提醒你,朋友会一直在你的身边默默支持你,朋友会与你分享幸福。

@#@@#@我觉得我这一年来我最大的体会应该是学会了独立吧!

@#@不再像以前一样一遇到烦心的事就去向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去救来替自己解决,而是靠及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会自己去思考,去解决,而其中有许多都是自己不曾做过的,如此一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成熟了,正一点一点得改变着,人生的经历也在不断地丰富着,逐渐了解到了生活的真正含义。

@#@通过了这一年的历练,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合理得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会如何更好得照顾自己,学会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学会去体谅身边的人,不再做那个只会整天待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

@#@同时,我也渐渐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苦心,渐渐了解到了他们对我的关心照顾其实是一笔无价之宝,即使有时我感到那些关心照顾,些令人烦厌。

@#@我想我今后一定会好好回报他们的,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我现在读书的一种动力。

@#@@#@此外,我在这个学期里也参加不少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

@#@对此,我也受益不少,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也让我的大学活充满了意义,不再只是看这天待在寝室里看看电视,聊聊天,打打牌,或是拼命地看书,而是劳逸结合,做一些即不影响学习又能让自己得到放松的事情。

@#@我想我因该会牢记这些美好的时光吧!

@#@毕竟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只有一次,所以因该要好好利用和享受这一生只有一次的经历。

@#@篇二:

@#@大学生学期个人总结1000字@#@学期个人总结@#@来到大学,转眼间一学期就在忙碌的日子里过去了。

@#@回顾这一学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失去与所得,我从中学会了许多,感悟了许多。

@#@@#@刚刚开始对大学感到十分的迷茫,找不到目标,没有方向。

@#@但我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大学不可以那么浑浑噩噩的过完,我一定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于是我选择参加各种挑战,竞选班委,学生会面试。

@#@庆幸我的挑战都通过了,在这些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何展现自己,如何让别人记住自己,如何与人沟通等。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我加入了学生会团总支秘书处这个部门。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参加复试时,让我感动的流下泪水的场面。

@#@那时候,我感觉到团总支秘书处真的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家的壮大而努力付出。

@#@@#@回想起最初的自己,什么都不懂。

@#@在加入学生会团总支秘书处后,我的生活与别人不一样了。

@#@每个月部长们给我们每个人分配了任务,并且很有耐心的教我们如何做事,如何为人处事。

@#@很多事都是第一次做,但是,我从没有担心害怕自己会做不来、做不好。

@#@部长告诉我们不懂就问,要大胆一些。

@#@我也一直坚信,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渐渐地,我对部门工作熟悉了。

@#@似乎开始的一个月,我总在忙碌,一开始学打资料,当别人都睡觉了,自己还在弱弱的灯光下奋斗。

@#@那样的生活很充实,我有目标,我有自己的事做。

@#@当别人在寝室无聊,或者溜街,我依然在为自己部门工作忙碌着,我的时间没有荒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问心无愧。

@#@@#@在这一学期里,加入学生会真的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团总支秘书处每个人的温情,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和睦温馨,还有部长们的嘘寒问暖,对我的关心,温暖着我的心。

@#@让我对工作更加充满了信心。

@#@@#@在学生会这段时间里,给我的感觉就是组织有序。

@#@每个月开两次例会,加强了我们内部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学姐学长们也传递了经验,教会了我们如何处理学生会的事情。

@#@作为学生会干事,首先,我们就要以身作则,这样可以更好的约束自己,让自己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无所是事游手好闲。

@#@做好学生会的工作不仅是为同学们做实事,也是在自我提高,培养自己的能力。

@#@无事须感叹你付出的没有回报,做好了事情的那种成就感,就是心灵的收获。

@#@在无形之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

@#@@#@总的来说,工作是忙碌的,辛苦的。

@#@但感到的是充实和欣慰,跟着学姐学长们一起奋斗,一起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是那么辛苦,但大家都不畏艰难,开拓进取。

@#@见证了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我为自己能在学生会这样一个大家庭和大家一起工作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在下学期,我相信我们部门会发展的更好,能把学生会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会和学姐学长们以及小伙伴们一起更加努力学习、工作、成长,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建工系学生会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好!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五日篇三:

@#@大学学年个人总结@#@从一开始,我就告诉自己“在大学里,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个地方都是我的课堂,每个时间都是我的学期,大学不只是学习的地方,还是锻炼自己素质的地方。

@#@无论我的大学怎样,我都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盘,走出迷惘!

@#@”@#@时光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学年就过去了。

@#@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

@#@刚迈入大学的时候对一切似乎都充满新鲜感,于是到处跃跃欲试,结果碰壁较多.不过吃一堑,长一智,大一学年我除了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利用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摆脱现在大学生最流行的郁闷日子。

@#@现将我上一学年的总结@#@一、在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我知道一个受社会肯定的优秀大学生,除了有个性有特长外,最起码的就是要有知识文化的功底,所以,我至始至终都把学习摆在第一位这个学期开的课不多,正因为这样,只有珍惜每一节文化课,坚决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才对得住自己的大学生涯!

@#@@#@在做作业上,我每次都是自己的作业就自己做,不抄袭不作弊,同时我还坚持每个月分别写一篇英语和汉语作文,希望以此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课余时间,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抓紧时间阅读各方面的书本知识,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多方面的考虑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养成不好的思考习惯。

@#@还有要说的一点就是选修课,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综合会计和数据库的应用,前一门课程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通过综合会计,我了解了一个公司记账的最基本的方法,对我了解和认识不同公司的经济实力奠定了基础。

@#@我想这对我以后出来工作是有一定帮助的,毕竟在现代这个社会,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是很必要的,会计对于各个行业都是有用的。

@#@即使我以后不从事这个行业,我相信我都可以从这里得到一定的启发。

@#@其次就是数据库,这次的学习也是我比较早的了解了数据库的不同凡响,也更激起了我对计算机的兴趣!

@#@毕竟现在社会计算机遍及各个领域,学习计算机对我将来的工作用处也是很大的。

@#@在学习上,我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学习态度!

@#@我以前对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常常都是“得过且过”,不过现在好多了,我开始养成一种谦虚、勤问的学习态度。

@#@学习上的东西来不了弄虚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

@#@孔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不懂就要问———这对我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在生活上,我基本上都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和睦共处,互帮互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独立自理自立的良好品德。

@#@宿舍是一个大集体,八个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面,但是各自的生活习性都不相,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和迁就,只有这样才能和平相处,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大学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作为一个步入社会的缓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好多的东西。

@#@大学里时间比高中充足多了,这样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在外面打工,尤其是五一,十一,我通过打工也知道了许多工作中的细节和与老板、同事间的处事的细节。

@#@最重要的是通过打工,我认识到了在与陌生人相处时,平等是第一位的,在与人交往中要将一些身份、地位去除-——这样既有利于交往,又是尊重别人。

@#@@#@三、在娱乐上,我上学年积极参加各方组织的各项活动。

@#@比如:

@#@院系、班级组织的秋游、春游,还有认识山东古老建筑文化的游览学习,班歌比赛,班级内乒乓球比赛;@#@学校里征集赞美学校、大学、大学生活等文章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黄河浮桥车流量统计等等。

@#@通过参加有些活动,我的眼界开阔了许多,认识到了许多东西;@#@而有些,则使我更加了解、热爱我们的学校、班级,加强了集体观念!

@#@@#@四、在其他方面,上一学年,我积极参加适宜自己的社团——英语协会、青协、交友协会。

@#@同时大学里丰富的讲座也早已成了我的必修课,通过听讲座,我认识到了许多不同的东西,比如;@#@现在中国的形势、求职面试技巧、英语四六级考试技巧等。

@#@我还积极参加学校里各个组织的竞选活动。

@#@在工作上,我还积极完成年级学生会里交给的各项任务,处理好各项事务,其中包含我们学习部为文艺部写的小品稿。

@#@通过在年级学生会里工作,也是我学会了怎样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提高了素质。

@#@@#@学年总结@#@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大学生活的又一个年头。

@#@我们即将面对的是找工作或者是再过一次独木桥---考研。

@#@没有人知道一年后我们又会在什么地方,就像谁都没有想到三年前我们会从四面八方相聚在南林。

@#@大学生活已经步入尾声,而我们的人生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

@#@一些必须由我们自己来掌控,自己来负责的人生正无可逃避地向我们走来。

@#@@#@名牌大学、名牌专业,都是我当初上大学的梦想,如今我就要面临毕业。

@#@虽然我上的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不是一流的大学,但是回顾我的大学生活,我发现是充实、丰富多彩的,自己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亲戚朋友和所有支持关心我的人。

@#@因为他们,时刻教导着我,时刻支持着我,时刻鼓励着我,所以我在校的三年多,一直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和学习,使我更加的自信,使我更加的进取。

@#@@#@还好,我已经不是三年前那个懵懂的少年,大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和感悟。

@#@在过去的一年,也就是人们称之为本该“呐喊”的大三,我学到了很多。

@#@现将各方面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一个人的价值能否实现,决定于这个人的思想好与坏。

@#@我深深的意识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必须从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开始。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为大学四年以及以后的学习工作指明方向。

@#@因此,我在刚入学不久便向敬爱的中国共产党党组织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从那时起,我就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如今虽然离党组织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学习身边党员们的优良作风。

@#@在同学当中,戒骄戒躁,严于律己,尽职尽责,乐于助人,积极进取。

@#@@#@二、学习技能方面:

@#@@#@大学生只有不断的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遗弃,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出色,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此,我从大一起就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一直努力的学习;@#@大二,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这以后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学的更深入、更专业;@#@大三结合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这一学年,是我感觉比较累的一年,但同时,也是最充实的一年。

@#@虽然不喜欢往回看,但看的时候,还真觉得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这学年也是我们专业感到最忙的时候了。

@#@但是学无止境,重在积累,持之有恒,而且日后还得继续奋斗前进。

@#@@#@三、工作生活方面:

@#@@#@大一的时候,我就加入了学生社团,大二的时候成为了院里的体育部部长和职业发展协会会长。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它的职责是为同学们服务,没有任何利益的目的,这是不可置疑。

@#@我明白学生干部的职责,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吃苦耐劳,认真地完成各项工作,以服务更多的同学。

@#@在这三年中,我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比如说“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以及“学生会积极分子”,这也算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总结过去,是为了提醒自己把握现在和未来。

@#@过去的荣誉是用来鼓励现在的,我会更努力进取,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每一次的总结,都是一个新的一点。

@#@放远目光,坚定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i:

38;s:

5108:

"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2学情分析评论.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

@#@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掌握成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想看吗?

@#@可是看完动画,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可以吗?

@#@课件演示成语,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一则什么成语:

@#@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小结:

@#@也就是说船的高度随水面的变化而变化,在数学上,我们就把这样的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两种量(板书)@#@2、考考你,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吗?

@#@@#@A、小明买《新少年》,买的数量和总价。

@#@@#@B、圆的直径和周长。

@#@@#@C、放羊人的羊龄和羊的只数。

@#@@#@3、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生活式学习中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吗?

@#@@#@4、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在许多相关联的量,寻这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

@#@它们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出示课件书41页每一个问题及表格。

@#@@#@A、请同学读题。

@#@@#@B、打开书41页,把上而的表格填好,@#@C、组织汇报。

@#@@#@2、课件出示。

@#@@#@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生:

@#@正方开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说比值一样,南明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

@#@@#@师小结。

@#@@#@3、课件出示书41页,第二个表格。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

@#@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A、请同学们把书41页每2个表格填好。

@#@填好的同学把低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B、组织汇报。

@#@@#@C、观察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小结:

@#@对,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们在数学领域中叫做“一定”。

@#@板书“一定”。

@#@@#@4、从上面两个例题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有什么不同呢?

@#@@#@师小结:

@#@说的非常好,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人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正比例”板书课题。

@#@@#@5、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6、课件出示。

@#@@#@A、是不是所有相关联的两种量都成正比例?

@#@@#@B、是不是所有成正例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

@#@@#@7师小结:

@#@要想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它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A: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个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B:

@#@它对应的对值相等。

@#@@#@8、练一练@#@三、运用知识,巩固提高。

@#@@#@1、填空@#@自来每吨2.7,小明家3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小明家3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的()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

@#@@#@2、书42页第二题。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A、神州6号在轨道上习行的速度是一定的,飞行的路程与飞行的时间。

@#@()@#@B、长方形的长是一定的,它的宽与面积。

@#@()@#@C、孙胜超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D、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E、被减数一定,减数与差。

@#@()@#@F、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4、下面谁能举出例子,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

@#@@#@5、思维拓展@#@在括号里填“成”或“不成”@#@A、已知4x=y,那么x和y()正比例。

@#@@#@B、4︰A=5︰B那么A和B()正比例@#@C、已知3︰x=y︰6,那么x和y()正比例。

@#@@#@四、总结收获@#@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正比例中还有许多奥秘,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五、板书@#@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

@#@@#@";i:

39;s:

4447:

"@#@密@#@封@#@线@#@考号:

@#@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六年级上期数学竞赛试卷@#@一、填空(14分)@#@1、一条线段长5cm,以一端为圆心,以线段长为半径所画圆的周长是(),面积是()。

@#@@#@2、甲数是乙数的倍,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

@#@@#@3、六

(2)有38名同学,每两名同学握一次手,共握()次手。

@#@@#@4、40m增加它的20﹪后是()m.@#@5、如果从揭阳去北京途经广州,从揭阳到广州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坐大巴,从广州到北京既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坐大巴,还可以乘飞机,那么从揭阳到北京一共有()种不同的乘车方法。

@#@@#@6、立才中英文学校中学部有8个班级,一次篮球比赛,如果采取淘汰赛决出冠军、亚军,一共要比赛()场。

@#@@#@7、把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m.@#@二、判断(对的在题后括号里打×@#@,错的在题后括号里打√6分)@#@1、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

@#@()@#@2、一件商品按六五折出售,就是比原来降低了65%。

@#@()@#@3、直径是10cm的半圆形的周长是15.7cm。

@#@()@#@4、把10g糖放入100g水中,糖占糖水的10%。

@#@()@#@5、一件商品先提价10%,再降价10%,结果还是原价。

@#@()@#@6、从甲地到乙地,小明要4分钟,小刚要5分钟,小明和小刚的速度比是4:

@#@5。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后括号里,4分)@#@1、一半圆形的半径是r,这个半圆形的周长是()。

@#@@#@①r②(+2)r③r+r@#@2、六年级女生40人,是男生的40%,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列式为()。

@#@@#@①40÷@#@40%②40÷@#@40%+40③40÷@#@(1+40%)@#@3、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①10②40③20@#@4、把一根木头锯成4段需9分钟,锯成6段需()分钟。

@#@@#@①18②15③13.5@#@四、计算(24分)@#@1、直接写得数(4分)@#@1÷@#@10%==0.99÷@#@101==@#@==1÷@#@0.125==@#@2、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0分)@#@%+2×@#@0.8%@#@@#@3、解方程(10分)@#@X=2.6+30%x5×@#@(2x-3)=3×@#@(x+2)@#@@#@@#@@#@五、看图求周长和面积(10分)@#@1、求出下面几个圆的周长和。

@#@(单位:

@#@厘米)@#@2、求下面环形的面积。

@#@@#@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

@#@@#@·@#@@#@六、按题目要求做题(6分)@#@1)把图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形B。

@#@@#@2)把图形绕Q点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C。

@#@@#@3)以MN为对称轴作图形C的轴对称图形D。

@#@@#@七、解决问题。

@#@(36分)@#@1、小亮是一名小学生,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小亮获奖的名次、分数、年龄的积是2134,小亮今年几岁?

@#@这次竞赛得了多少分?

@#@获得了第几名?

@#@@#@2、把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锯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最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从A地到B地,甲需要5小时,乙需要6小时。

@#@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4、下图是学校的运动场,跑道宽5米。

@#@笑笑跑内道,淘气跑外道,@#@

(1)两人各跑一圈分别跑多少米?

@#@@#@

(2)两人要在这样的跑道上比赛,要经过一个弯道,终点一样,那么两人的起跑点要相距多少米才公平?

@#@@#@5、现有含糖20%的糖水300克,要变成含糖40%的糖水,需要加糖多少克?

@#@@#@6、一包糖,奶糖的块数占总快数的,放入18块水果糖后,奶糖的块数占总块数的,这包糖中,奶糖有多少块?

@#@@#@";i:

40;s:

1070:

"等量代换练习题@#@1、1瓶饮料的价钱=4个橘子的价钱@#@5瓶饮料的价钱=1个蛋糕的价钱@#@3个蛋糕的价钱=()个橘子的价钱@#@2、△+□=40△=□+□+□△=()□=()@#@3、△+□+□=21□=△+△+△△=()□=()@#@4、一只足球相当于两个排球重量,一只排球重量相当于90只乒乓球重量,一只乒乓球约重3克,那么1只足球相当于多少克?

@#@@#@5、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共用12元,一支钢笔的价钱可以买5支圆珠笔,每支圆珠笔和钢笔各多少元?

@#@@#@6、2头猪可换4只羊,3只羊可换6只兔子,5头猪可换几只兔子?

@#@@#@【例4】甲乙两数之差是16.65,如果将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与甲数相等,求甲、乙两数。

@#@@#@【例5】用两台水泵抽水,小水泵抽6小时,大水泵抽8小时,一共抽水312立方米。

@#@小水泵5小时的抽水量等于大水泵2小时的抽水量,两种水泵每小时各抽水多少立方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