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故事引入导出课题
1.乌鸦喝水的故事。
2.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就会求它们的体积了,那一些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例如:
西红柿、土豆、橡皮泥、石块等等,我们能否求出它们的体积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
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动手操作探索学习
1.出示例1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
西红柿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
所以西红柿的体积是
350-200=150(毫升)=150(立方厘米)
答:
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150立方厘米。
2.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探索:
石块的体积怎么求呢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书本52页的做一做第2题。
2.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厘米上升到6厘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吗?
3.书本54页的第7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书本54页的9、10、11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旬阳坝小学喻茜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本节课的教学意义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明白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
操作和实验贯穿课的始终,是一节很有价值的实践课。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方法。
3.通学习,让学生体会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理解排水法的原理,会求一些物体的体积。
。
二、说学情。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用公式来计算的。
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学生感到很困难,不易理解,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
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我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乐趣,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动手动脑探索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以下对每个环节的教学进行具体的说明。
1、故事引入导出课题
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问学生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把石块放进去水面就上升了。
这样就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石块,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概念,并板书:
不规则物体。
告诉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举例,比如梨、土豆、西红柿…并揭示和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动手操作探索学习
我提出第一个问题:
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索的兴趣,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第一个实验:
用量筒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西红柿的体积。
我让学生先在量筒里倒入一定的水,记下它的位置。
再把西红柿放进去,看看水位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初步明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西红柿的体积=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而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西红柿完全沉入水里后的总体积-原来水的体积。
这也是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排水法”。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强调,测量时要把西红柿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求体积。
3、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这时,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于是我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
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又怎样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我把量筒换为长方体容器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第二个实验,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探索出方法应该问题不大。
这时我让学生观察:
上升的那部分水是什么形状?
学生很容易的看出来是长方体。
那长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呢?
学生很快地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我再问:
那石块的体积呢?
这时学生茅塞顿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石块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X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在练习中,我主要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这两题是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很好的应用,能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练习一是针对第一个实验设计的,练习二是针对第二个实验设计的。
学生有了实验的基础,就能很快地计算出西红柿和珊瑚石的体积。
5、全课小结
我故意提出: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那我们现在用排水法来测量一块不规则的海绵的体积,行不行?
”学生很快就会想到不行,让学生明白我们处理问题时应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课外拓展,请学生应用今天的知识去讨论: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体是一粒小小的黄豆,或是一个不会沉入水里的乒乓球,又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呢?
”这无疑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使学生很有兴趣在课后展开讨论,同时也把这节课向课外延伸,向实际生活延伸,达到一个升华。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旬阳坝小学喻茜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
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
“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
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
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
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
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欠缺,在教学过程还出现了很多失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对于教材的解读与挖掘,我还要多多学习和研究。
教师为了顺利结束课程,以缩短或牺牲学生的学习及讨论过程为代价是极其愚蠢的举动。
若让学生完成他学习、讨论过程的展示,师生们将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都是不一定的。
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