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文档格式.docx教学反思1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40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文档格式.docx教学反思1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文档格式.docx教学反思11文档格式.docx

《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文档格式.docx教学反思1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文档格式.docx教学反思11文档格式.docx(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文档格式.docx教学反思11文档格式.docx

a:

36:

{i:

0;s:

3454:

"课题:

@#@营养含量@#@预习单见纸质:

@#@@#@《营养含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P44-45内容@#@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或百分数。

@#@@#@教学重点:

@#@能解决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掌握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营养含量,板书课题:

@#@@#@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吗?

@#@@#@说生说:

@#@主要是学习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让学生互相补充说一说。

@#@@#@师:

@#@我们结合一个例子来说明。

@#@@#@二、结合情景,自主学习,汇报交流@#@1、黄豆中营养很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碳水化合物约占25%@#@画图说题@#@

(1)从图中你了解到黄豆有哪些成分?

@#@板书课题:

@#@蛋白质含量@#@

(2)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讨论:

@#@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实际是求250克的36%是多少?

@#@@#@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得出求一个数(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列式解决问题@#@带百分数的算式怎样计算?

@#@@#@能否用以前学过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4)指名回答板书,学生黑板上展示算法:

@#@@#@方法一250×@#@36%@#@=250×@#@36/100@#@=90(克)@#@方法二250×@#@36%@#@=250×@#@0.36@#@=90(克)@#@答:

@#@……@#@2、250克黄豆中脂肪、碳水化合物分别约有多少克?

@#@@#@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问题?

@#@@#@3、想一想,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或百分数指名回答@#@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和分数?

@#@。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________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______移动______位;@#@也可以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______的分数,再写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1、课本45页练一练第一题。

@#@@#@2、算一算,填一填@#@百分数、分数和小的互化练习,完成45页的表格。

@#@@#@3、用不同的数表示图中蓝色部分占整幅图的多少?

@#@@#@4、补充练习:

@#@@#@

(1)把下列百分数化成小数。

@#@@#@38%=(   ) 73%=(   )82.5%=(   )  0.9%=(   )  115%=(   )0.75%=(   )  

(2)某厂男工320人,女工200人。

@#@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几分之几?

@#@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几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营养含量@#@250×@#@36%250×@#@36%@#@=250×@#@36/100=250×@#@0.36@#@=90(克90(克)@#@答:

@#@蛋白质约90克,@#@";i:

1;s:

7066:

"《圆柱的体积》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来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借助观察、操作和演示,通过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它的形状都是圆柱形的(观察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的图形)。

@#@@#@过渡:

@#@在前面两节中,我们分别认识了圆柱并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下面,大家来观察这两幅图片(教材第8页上面的图片)。

@#@@#@2、两幅图分别提出的问题,我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不能)首先柱子和水杯是什么形状呢?

@#@(它们都是圆柱形的)这两个问题实际是求什么呢?

@#@(求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应如何计算呢?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圆柱的体积)@#@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回顾旧知,猜想、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1、什么是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已知底面积和高,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又可以怎样计算?

@#@(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体积,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3、圆柱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并且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体积,那么圆柱也有底面积和高,圆柱的体积会不会也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呢?

@#@)下面我们试着用事实来验证。

@#@@#@4、这里有一些一元的硬币,我们把这些硬币叠放在一起就形成了圆柱。

@#@同学们通过观察叠放硬币的过程,思考叠放的过程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通过叠放硬币,我们发现硬币的底面积是固定的,每增加一枚硬币,高就增加一些,体积也随之增大,由此推出: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我们通过生活中的事实来大胆地验证了我们的猜想,但要想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推理证实。

@#@@#@

(二)回忆转化方法@#@想一想: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再拼凑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再根据长方形与圆中各量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论证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想一想:

@#@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

@#@怎样转化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汇报。

@#@@#@反馈汇报: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所以可以先将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再把这些小扇形沿着圆柱的高切开,最后再进行拼接,可以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补充)@#@2、教师用课件演示分割拼凑的过程。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等份(每份是一个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沿着高切开,并拼接起来,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分成32等份,让学生明确:

@#@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

@#@@#@3、观察分割拼凑的过程后,思考:

@#@@#@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

(2)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的各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再反馈汇报)@#@反馈汇报:

@#@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没变。

@#@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圆柱的体积。

@#@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4、你能根据这个操作过程得出圆柱的体积应如何计算吗?

@#@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就等于底面积乘高。

@#@@#@(通过填空的方式对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进行再次叙述)@#@5、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四)知识拓展@#@小组讨论:

@#@@#@1、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圆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圆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3、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我们先来解决课前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

@#@柱子的体积和水杯能装多少水的问题。

@#@@#@1、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

@#@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2、从水杯里量,水杯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6厘米,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说明:

@#@求水杯能装多少水,就是求水的体积。

@#@想一想先求什么?

@#@已知直径,应先求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3、金箍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200厘米。

@#@这根金箍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已知底面周长,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试一试1、2题,练一练第2题。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i:

2;s:

6145: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得分@#@一、认真读题,准确填空。

@#@20分@#@1.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约是三亿六千一百万平方千米,横线上的数写作()平方千米,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亿平方千米。

@#@@#@2.2.05吨=()千克3小时15分=()小时@#@3.0.8==():

@#@40@#@4.每千克梨a元,买6千克应付()元,付出50元,应找回()元。

@#@@#@5.把30分解质因数是:

@#@30=,30有()个约数。

@#@@#@6.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7.左边两个图形周长的比是(),面积的比是()。

@#@@#@8.一条长3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

@#@@#@9.把一根1米长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切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半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底面直径是()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10.把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得分@#@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

@#@(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5分@#@1.用一条长100厘米的铁丝围成以下的图形,面积最大的是( )。

@#@@#@A、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2.下列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A.101%   B.0.9(·@#@)    C.    D.1@#@3.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表示(  )百分之几。

@#@@#@A.长比宽多B.宽比长多C.宽比长少D.长比宽少@#@4.的分子加上6,如果要使这个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  )@#@A.加上20B.加上6C.扩大2倍D.增加3倍@#@5.一个两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后是10.0,这个小数一定在(  )之间。

@#@@#@A.9.99到10.01  B.9.95到10.04C.9.65到10.04 D.9.01到10.00@#@得分@#@三、明辨是非,判断对错。

@#@5分@#@1.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2.把一个60°@#@的角按1:

@#@10的比例尺画纸上,纸上的角度仍然是60°@#@。

@#@(  )@#@3.盒子里有1000个红球、一个白球。

@#@任意摸出1个球,不可能是白球。

@#@()@#@4.六年一班请假2人,出席48人,这一天的出勤率是96%。

@#@()@#@5.如果3a=4b(a≠0,b≠0),那么=。

@#@()@#@得分@#@四、看清题目,细心计算。

@#@35分@#@1.直接写出得数。

@#@5分@#@①②③④⑤@#@⑥⑦84.6+4=⑧⑨10÷@#@0.05=⑩@#@2.解方程。

@#@(6分)@#@①②@#@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8分@#@①1485+290÷@#@58×@#@16②34.25-1.72-2.28③(2.8+3.85÷@#@3.5)×@#@4.6@#@④⑤⑥@#@②一个数的2.5倍等于40的,求这个数。

@#@@#@①5除4的商,加上1.2与0.5的积,和是多少?

@#@@#@4.列式计算。

@#@6分@#@得分@#@五、动手操作,大显身手。

@#@6分@#@3公顷@#@1.在右图中用阴影部分表示公顷。

@#@(2分)@#@2.根据下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①自来水厂要从水库取水,取水管道怎样铺最短,请在图中画出来。

@#@(1分)@#@②自来水厂到城区的送水管道经测算最短是2000米,请你测算:

@#@自来水厂到水库的取水管道最短需多少米?

@#@(3分)@#@自来水厂@#@城区@#@水库@#@ @#@得分@#@六、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9分(第1题6分,第2、3题4分,4~6每题5分)@#@1.只列式不必计算。

@#@(6分)@#@①一桶油倒出3.5升,还剩1.5升,这桶油有多少升?

@#@@#@@#@②张师傅计划用8天加工12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20个零件,实际比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③一件工作,甲独做需要20天完成,乙独做需要30天完成。

@#@甲、乙两人合做5天,完成这件工作的几分之几?

@#@@#@@#@2.超市运来黄瓜300千克,比运来的西红柿少25%,运来西红柿多少千克?

@#@@#@3.大象最快每小时可以跑35千米,比猎豹的少20千米。

@#@猎豹最快每小@#@时能跑多少千米?

@#@(列方程解答)@#@4.希望小学装修多媒体教室。

@#@计划用边长30厘米的釉面方砖铺地,需要@#@900块,实际用边长50厘米的方大理石铺地,需要多少块?

@#@(用比例知识@#@解答)@#@5.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1.2米。

@#@把这堆沙均匀地铺@#@在一个面积20平方米的沙坑里,沙坑里的沙厚多少厘米?

@#@@#@6.在一个半径4米的圆形花坛边修一条宽1米的环形小路。

@#@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年级数学期末试卷答案@#@一.1、36100000042、20503¼@#@3、4324、6a50-6a@#@5、30=2×@#@3×@#@586、94平方厘米60立方厘米7、1:

@#@19:

@#@5@#@8、3/51/59、4125.610、21.1957.065@#@二.1、A2、A3、C4、A5、B@#@三.1、×@#@2、√3、×@#@4、√5、×@#@@#@四.1、0.154442/94918288.61/122009/20@#@2、45103、156530.2517.942096/195160@#@3、1.410@#@3公顷@#@五.1、2、略@#@3、2:

@#@2000=1:

@#@XX=1000@#@六.1、1.5+3.58-120÷@#@20(1/20+1/30)×@#@5@#@2、4003、1104、3245、206、28.26@#@-5-@#@";i:

3;s:

6610: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密………………………………封…………………………线………………………………………………@#@数学试卷(八)@#@(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得分@#@评卷人@#@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一个九位数,最高位上是1,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4,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亿”位后的尾数是()。

@#@@#@2、1的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是最小的质数。

@#@@#@3、既能被2整除,又有约数3,也是5的倍数的最大两位数是(),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4、2.4小时=(  )小时(   )分  5吨60千克=( )吨@#@5、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5段,每段长()米,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6、():

@#@48=9÷@#@12==()%=(  )(小数)@#@7、商店运来20箱梨和15箱苹果,每箱苹果重a千克,每箱梨重b千克,一共运来水果(    )千克,梨比苹果重(   )千克。

@#@@#@           0  40 80 120千米     @#@8、在一幅地图的比例尺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9、用4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宽、高的比是5:

@#@4:

@#@3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10、把一根长2米的圆柱形钢材等分成4段,表面积增加18.84平方厘米,每段钢材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得分@#@评卷人@#@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一件大衣400元,提价10%以后,又降价10%,这件大衣仍卖400元。

@#@()@#@2、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约等于3.14。

@#@()@#@3、把20克糖放入80克水中,含糖率是20%。

@#@()@#@4、吨表示1吨的,也表示8吨的。

@#@()@#@5、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其直径成反比例。

@#@()@#@得分@#@评卷人@#@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已知=(这三个变化的量均不为0),当一定时,则和成()。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2、绘制全年月平均降雨量统计图,需要绘制()。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3、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存了3年期的教育储蓄10000元,年利率2.6%,到期后可取到本息一共(  )。

@#@@#@A、10780元    B、10078元C、17800元@#@4、下列平面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等边三角形@#@5、一项工程,已完成的与未完成的工程量比是3:

@#@2,已经完成这项工程的()。

@#@@#@A、20%B、40%C、60%@#@得分@#@评卷人@#@四、计算题(共35分)。

@#@@#@1、直接写出得数。

@#@(每小题0.5分,共5分)@#@×@#@=88÷@#@16=100÷@#@10%=+=1-1÷@#@9=@#@×@#@×@#@3×@#@8=1-=6.4+0.6=7-0×@#@=1÷@#@0.125×@#@=@#@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

@#@(每题3分,共18分)@#@0.8×@#@+×@#@80%-4÷@#@5+(0.2+)×@#@4.5×@#@[-(-)]@#@48×@#@(+-)7.5-5÷@#@7-×@#@2-4×@#@÷@#@4×@#@@#@3、求未知数。

@#@(每题3分,共6分)@#@2.5+1.5=4.83-1.8=1@#@4、列综合算式或方程计算。

@#@(每题3分,共6分)@#@

(1)0.5除19个减去3.7的差,商是多少?

@#@

(2)6的比一个数的20%少,这个数是多少?

@#@@#@得分@#@评卷人@#@五、按要求做题(共10分)。

@#@@#@1、看图列综合式。

@#@(每题2分,共4分)@#@

(1)?

@#@吨@#@

(2)40%@#@去年:

@#@@#@比去年多@#@今年:

@#@剩60千米@#@120吨?

@#@吨@#@@#@2、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统计表每空0.5分,问题每题1分)@#@幸福村粮食作物收入统计表(2010-2012)@#@项目@#@金额@#@年度@#@全村总收入@#@(元)@#@其中粮食作物收入(元)@#@粮食作物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数@#@合计@#@720万@#@2010年@#@150万@#@30%@#@2011年@#@135万@#@2012年@#@180万@#@60%@#@

(1)2012年全村总收入比2010年增加()万元。

@#@@#@

(2)2012年粮食作物收入比2010年增加()万元。

@#@@#@(3)2012年该村总收入比2010年增加了()%。

@#@@#@得分@#@评卷人@#@六、应用题(共25分)。

@#@@#@1、学校合唱队有54人,比舞蹈队的2倍少16人,学校舞蹈队有多少人?

@#@@#@2、红光农场收割小麦,3天收割了165公顷,照这样计算,再割12天就能割完,红光农场一共种小麦多少公顷?

@#@@#@3、工程队修一条路,修了后,正好剩下360米,等到修了它的后,还剩下多少米没有修?

@#@@#@4、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是20米,池深2米。

@#@@#@

(1)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

@#@@#@

(2)挖成这个水池,共需挖土多少立方米?

@#@@#@(3)在水池内的侧面和底面抹一层水泥,需要抹多少平方米?

@#@@#@5、暑假期间学校将组织84名优秀队员乘车到玉溪参加夏令营活动,已知中巴车限载18人,车费每辆900元;@#@小客车限载6人,车费360元。

@#@@#@请你设计出至少三种租车方案,并算出各种方案的总车费,从中找出最省钱的方案!

@#@@#@";i:

4;s:

2389:

"3月20日数学作业@#@一、填空题。

@#@@#@1、我们学过的变换图形的方法有()、()、()。

@#@@#@2、图形通过()得到图形。

@#@@#@3.这个图形通过()得到@#@4.图案的基本图形是(),是通过()得到这个图案。

@#@@#@5.下图中有无数条对称轴的是第()幅图。

@#@@#@@#@6.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和(),只改变图形的()。

@#@@#@7.由右图形1到图形2,再到图形3,最后到图形4,是一个()的过程。

@#@@#@8.右图的基本图形是(),它是由基本图形经过()@#@或()设计而成的。

@#@@#@二、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一、@#@三、解决问题。

@#@@#@1、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完成下面的问题。

@#@@#@

(1)A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图形B?

@#@@#@@#@

(2)图形B又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图形@#@(3)你还有什么办法,能将图形A变换得到图形C?

@#@@#@2、以虚线为对称轴作图形A的对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左平移7格得到图形C。

@#@@#@3、淘气和笑笑玩游戏,分别从A、B处出发,沿半圆行驶到C、D。

@#@@#@

(1)笑笑所跑中路线半径为20米,他跑过的路是()。

@#@@#@

(2)淘气所跑的路程的半径是(),他跑过的路程是()。

@#@@#@(3)他俩跑过的路程相差()。

@#@@#@4、一次体育比赛结束时,7名获奖运动员想到握手,如果每2人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

@#@@#@5、实际操作。

@#@@#@

(1)以直线l为对称轴作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形B。

@#@@#@

(2)将图形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3)将图形C向左平移5格,得到图形D。

@#@@#@6、麦田里的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7、

(1)以直线MN为对称轴作图A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形B。

@#@@#@

(2)将图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3)将图形C向右平移6格,得到图形D。

@#@@#@8.请你按照前面三个图形的规律,画出后面三个图形。

@#@@#@4@#@";i:

5;s:

5576: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姓名_____得分_____@#@一、填空:

@#@(26分)@#@1、()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6,其中一个外项是2/3,另一个外项是()。

@#@@#@3、把3.6×@#@1.5=1.8×@#@3改写成比例是()。

@#@@#@4、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

@#@@#@5、如果2.4x=8y,那么x∶y=( @#@)∶()@#@6、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7、小华身高1.6米,在照片上她的身高是5厘米。

@#@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40@#@0@#@80@#@160千米@#@8、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的线段相当于实际距离()千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9、在比例尺是1:

@#@100的建筑图纸上,量得教室的长是9厘米,宽是7厘米。

@#@教室的实际长是()米,宽是()米。

@#@@#@10、3、4、9、12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确定3是比例的第一项,那么这个比例是()。

@#@@#@11、一个零件长10毫米,画在图纸上长5厘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12、在,,4中配上个数,并组成比例()。

@#@@#@13、一幅地图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二、判断题:

@#@(5分)@#@1比例尺是一个比,所以它没有单位。

@#@()@#@2、根据12×@#@2=4×@#@6写成比例是12∶2=4∶6。

@#@()@#@3、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4、实际距离一定比相对应的图上距离要大。

@#@()@#@5、当x∶y=2时,那么2x=5y()@#@三、选择题:

@#@(5分)@#@1、不能与3,6,9组成比例的数是()@#@

(1)2 @#@ @#@

(2)12 @#@ @#@(3)18@#@2、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1)

(2)(3)(4)@#@3、在比例尺是6:

@#@1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1.2厘米,A到B的实际距离是()@#@A、7.2厘米B、2厘米C、0.2厘米@#@4、.能与组成比例的是()A、B、C、@#@5、夏庄小学操场长108米,宽64米,画在练习本上,选()的比例尺比较合适。

@#@@#@A、B、C、@#@四、根据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相信你是最棒的(8分)@#@1、@#@将三角形按1:

@#@3缩小@#@将长方形按2:

@#@1放大@#@2、电影院在中心广场北偏东60°@#@方向,@#@约是240米的地方。

@#@图书馆在电影院的@#@正西方约是200米的地方。

@#@请在图中标出所在地。

@#@@#@五、按下面的条件组成比例(6分)@#@1、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是4/5,一个外项是3/8.@#@2、写出两个比值是2.5的比,并组成比例.@#@3、两个外项分别是12和8,两个比的比值是3/4,@#@六、解比例(8分)@#@25:

@#@7=X:

@#@35 @#@ @#@ @#@ @#@ @#@ @#@514:

@#@35=57:

@#@x @#@ @#@=@#@七.应用题(32分)@#@1、一个半径长是4毫米的圆形零件,画在一幅比例尺是25∶1的图纸上,它的图上半径是多少厘米?

@#@@#@2、一块长方形地长300米,宽20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

@#@5000的图纸上,面积应该是多少?

@#@@#@3、在一幅比例尺是1:

@#@4000的学校平面图上,量得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是4.8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我家里的台钟敲5下用去12秒,如果敲10下用去多少秒?

@#@(比例解)@#@5、甲城市与已城市相距33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

@#@2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6、在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第到乙地的距离是3.6厘米。

@#@如果汽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出发,走完这段路程到达乙地要用几小时?

@#@@#@7、在比例尺是1:

@#@500000的地图上,测得南京与上海的距离是6厘米,在另一幅比例尺是1:

@#@400000的地图上,南京与上海的距离应是多少厘米?

@#@@#@8、把280棵树苗栽在两块长方形地上,一块长15米,宽8米;@#@另一块长12米,宽4米,如按面积大小分配栽种,这两块地分别要栽多少棵?

@#@@#@八、操作题。

@#@(10分)@#@0123米@#@1、下图的比例尺是求这块梯形地的实际面积。

@#@@#@2、@#@

(1)比例尺1:

@#@100是表示()@#@

(2)量一量平面图中玲玲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玲玲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玲玲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玲玲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

(1)比例尺1:

@#@100是表示()@#@

(2)量一量平面图中玲玲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玲玲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玲玲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玲玲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i:

6;s:

23108: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一、填空题(2×@#@14=28分)@#@1.(2分)计算= _________ .@#@ @#@2.(2分)单项式﹣的系数是 _________ ,次数是 _________ .@#@ @#@3.(2分)因式分解:

@#@mn(n﹣m)﹣n(m﹣n)= _________ .@#@ @#@4.(2分)如果2amb2与﹣5a4bn是同类项,那么2m+3n= _________ .@#@ @#@5.(2分)当x _________ 时,分式的值为0.@#@ @#@6.(2分)医学研究中心新发现的一种病毒的切面呈圆形,它的直径为0.000000043米,这个数值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_________ .@#@ @#@7.(2分)如果4x2+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常数m= _________ .@#@ @#@8.(2分)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是 _________ .@#@ @#@9.(2分)已知(xm)n=x5,则mn(mn﹣1)的值为 _________ .@#@ @#@10.(2分)如果,那么am﹣n= _________ .@#@ @#@11.(2分)已知A、B两地相距150千米,甲乙两人都要从A地前往B地.甲所用的时间比乙少1小时,且甲的速度是乙的1.5倍.求甲、乙各自的速度?

@#@解:

@#@设乙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所列方程为 _________ .@#@ @#@12.(2分)已知,那么= _________ .@#@ @#@13.(2分)计算(x﹣1+y﹣1)÷@#@(x﹣1﹣y﹣1)= _________ .@#@ @#@14.(2分)(2007•聊城)如图,一块等腰直角的三角板ABC,在水平桌面上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B′C的位置,使A、C、B′三点共线,那么旋转角度的大小为 _________ 度.@#@ @#@二、选择题(3×@#@4=12分)@#@15.(3分)下列各式计算结果不为a14的是(  )@#@ @#@A.@#@a7+a7@#@B.@#@a2•a3•a4•a5@#@C.@#@(﹣a)2•(﹣a)3•(﹣a)4•(﹣a)5@#@D.@#@a5•a9@#@ @#@16.(3分)下列代数式不是分式的是(  )@#@ @#@A.@#@B.@#@C.@#@D.@#@ @#@17.(3分)把分式中的x、y的值都扩大2倍,那么分式的值是(  )@#@ @#@A.@#@扩大到原来的2倍@#@B.@#@扩大到原来的4倍@#@C.@#@不变@#@D.@#@缩小到原来的@#@ @#@18.(3分)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旋转对称图形的是(  )@#@ @#@A.@#@B.@#@C.@#@D.@#@ @#@三.解答题(6×@#@6=36分)@#@19.(6分)10x2y3÷@#@(﹣25xy)@#@ @#@20.(6分)计算(x+2)•(x﹣2)•(x2+4)@#@ @#@21.(6分)因式分解:

@#@x4﹣10x2y2+9y4.@#@ @#@22.(6分)因式分解x2﹣y2+2y﹣1.@#@ @#@23.(6分)化简求值:

@#@,其中.@#@ @#@24.(6分)解方程.@#@ @#@四.画图题(7×@#@2=14分)@#@25.(7分)如图,经过平移,小船上的点A移到了点B.@#@

(1)请画出平移后的小船.@#@

(2)该小船向下平移了 _________ 格,向 _________ 平移了 _________ 格.@#@ @#@26.(7分)已知四边形ABCD,如果点D、C关于直线MN对称,@#@

(1)画出直线MN;@#@@#@

(2)画出四边形ABCD关于直线MN的对称图形.@#@ @#@五.综合题(第①小题2分,第②小题4分,第③小题4分,共10分)@#@27.(10分)如图1,小明将一张长为4、宽为3的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如图2),将这两张三角纸片摆成如图3的形状,但点B、C、F、D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点C与点F重合(在图3至图6中统一用点F表示)@#@小明在对这两张三角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时遇到了三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1)将图3中的△ABF沿BD向右平移到图4中△A1FG的位置,其中点B与点F重合,请你求出平移的距离 _________ ;@#@@#@

(2)在图5中若∠GFD=60°@#@,则图3中的△ABF绕点 _________ 按 _________ 方向旋转 _________ 到图5的位置@#@(3)将图3中的△ABF沿直线AF翻折到图6的位置,AB1交DE于点H,试问:

@#@△AEH和△HB1D的面积大小关系.说明理由.@#@ @#@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2×@#@14=28分)@#@1.(2分)计算= x3y3 .@#@考点: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263767@#@分析:

@#@@#@根据积的乘方法则:

@#@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解:

@#@原式=()3•x3•y3=x3y3,@#@故答案为;@#@x3y3.@#@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积的乘方,关键是熟练掌握计算法则,把握指数的变化情况.@#@ @#@2.(2分)单项式﹣的系数是 ﹣ ,次数是 6 .@#@考点:

@#@@#@单项式。

@#@263767@#@分析:

@#@@#@根据单项式系数、次数的定义来求解.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解答:

@#@@#@解:

@#@根据单项式系数、次数的定义可知,系数是﹣,次数=2+1+3=6.@#@点评:

@#@@#@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时,把一个单项式分解成数字因数和字母因式的积,是找准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关键.@#@ @#@3.(2分)因式分解:

@#@mn(n﹣m)﹣n(m﹣n)= n(n﹣m)(m+1) .@#@考点: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

@#@263767@#@分析:

@#@@#@先整理并确定公因式n(n﹣m),然后提取公因式即可得解.@#@解答:

@#@@#@解:

@#@mn(n﹣m)﹣n(m﹣n),@#@=mn(n﹣m)+n(n﹣m),@#@=n(n﹣m)(m+1).@#@故答案为:

@#@n(n﹣m)(m+1).@#@点评:

@#@@#@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准确确定公因式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运算符号的处理,是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 @#@4.(2分)如果2amb2与﹣5a4bn是同类项,那么2m+3n= 14 .@#@考点:

@#@@#@同类项。

@#@263767@#@分析:

@#@@#@由于2amb2与﹣5a4bn是同类项,根据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可得出m和n的值,代入即可得出答案.@#@解答:

@#@@#@解:

@#@∵2amb2与﹣5a4bn是同类项,@#@∴m=4,n=2,@#@∴2m+3n@#@=8+6@#@=14.@#@故答案为:

@#@14.@#@点评:

@#@@#@此题考查了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同类项的两个“相同”,难度一般.@#@ @#@5.(2分)当x =﹣1 时,分式的值为0.@#@考点: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63767@#@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得到x2﹣x≠0且x+1=0,易得x=﹣1.@#@解答:

@#@@#@解:

@#@∵分式的值为0,@#@∴x2﹣x≠0且x+1=0,@#@∴x=﹣1.@#@故答案为=﹣1.@#@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分子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6.(2分)医学研究中心新发现的一种病毒的切面呈圆形,它的直径为0.000000043米,这个数值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4.3×@#@10﹣8 .@#@考点:

@#@@#@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263767@#@分析:

@#@@#@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解答:

@#@@#@解:

@#@0.000000043=4.3×@#@10﹣8,@#@故答案是4.3×@#@10﹣8.@#@点评:

@#@@#@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7.(2分)如果4x2+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常数m= ±@#@12 .@#@考点:

@#@@#@完全平方式。

@#@263767@#@分析:

@#@@#@如果4x2+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对应的判别式△=0,即可得到一个关于m的方程,即可求解.@#@解答:

@#@@#@解:

@#@根据题意得:

@#@4x2+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对应的判别式△=m2﹣4×@#@4×@#@9=0,@#@解得:

@#@m=±@#@12.@#@故答案是:

@#@±@#@12.@#@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完全平方式,正确理解一个二次三项式是完全平方式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8.(2分)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是 6xy2(x﹣y) .@#@考点:

@#@@#@最简公分母。

@#@263767@#@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先得到2和3的最小公倍数为6,按照相同字母(或因式)取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都写在积里得到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是6xy2(x﹣y).@#@解答:

@#@@#@解:

@#@2和3的最小公倍数为6,所以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是6xy2(x﹣y).@#@故答案为6xy2(x﹣y).@#@点评:

@#@@#@本题考查了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字母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9.(2分)已知(xm)n=x5,则mn(mn﹣1)的值为 20 .@#@考点: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263767@#@分析:

@#@@#@由(xm)n=x5,即可求得mn=5,然后将其代入求解,即可求得mn(mn﹣1)的值.@#@解答:

@#@@#@解:

@#@∵(xm)n=x5,@#@∴xmn=x5,@#@∴mn=5,@#@∴mn(mn﹣1)=5×@#@(5﹣1)=5×@#@4=20.@#@故答案为:

@#@20.@#@点评:

@#@@#@此题考查了幂的乘方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整体思想的应用.@#@ @#@10.(2分)如果,那么am﹣n= 16 .@#@考点:

@#@@#@同底数幂的除法。

@#@263767@#@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am÷@#@an=am﹣n可得到am﹣n=am÷@#@an,然后代入计算即可.@#@解答:

@#@@#@解:

@#@am﹣n=am÷@#@an=8÷@#@=16.@#@故答案为16.@#@点评:

@#@@#@本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除法:

@#@am÷@#@an=am﹣n.@#@ @#@11.(2分)已知A、B两地相距150千米,甲乙两人都要从A地前往B地.甲所用的时间比乙少1小时,且甲的速度是乙的1.5倍.求甲、乙各自的速度?

@#@解:

@#@设乙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所列方程为 ﹣=1 .@#@考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

@#@263767@#@分析:

@#@@#@根据题意可设乙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甲的速度为1.5x千米/时,甲从A地前往B地所用的时间为小时,乙从A地前往B地所用的时间为小时,根据关键语句“甲乙两人都要从A地前往B地.甲所用的时间比乙少1小时”可得方程﹣=1.@#@解答:

@#@@#@解:

@#@设乙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甲的速度为1.5x千米/时,由题意得:

@#@@#@﹣=1.@#@故答案为:

@#@﹣=1.@#@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关键是弄清题意,表示出甲、乙的速度,以及甲和乙从A地前往B地所用的时间,根据时间差列方程即可.@#@ @#@12.(2分)已知,那么= 34 .@#@考点:

@#@@#@完全平方公式。

@#@263767@#@专题:

@#@@#@整体思想。

@#@@#@分析:

@#@@#@由题意将x+看为一个整体,然后根据x2+=(x+)2﹣2,把x+=6代入从而求解.@#@解答:

@#@@#@解:

@#@∵x+=6,@#@∴=x2+=(x+)2﹣2=36﹣2=34.@#@故答案为:

@#@34.@#@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完全平方公式的性质及其应用,注意整体思想的运用.@#@ @#@13.(2分)计算(x﹣1+y﹣1)÷@#@(x﹣1﹣y﹣1)=  .@#@考点:

@#@@#@负整数指数幂;@#@分式的乘除法。

@#@263767@#@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a﹣p=,将括号里面的式子化为分式,然后进行分式的除法运算即可.@#@解答:

@#@@#@解:

@#@原式=(+)÷@#@(﹣)=÷@#@=.@#@故答案为:

@#@.@#@点评:

@#@@#@此题考查了负整数指数幂及分式的除法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负整数指数幂转化为分式的形式.@#@ @#@14.(2分)(2007•聊城)如图,一块等腰直角的三角板ABC,在水平桌面上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B′C的位置,使A、C、B′三点共线,那么旋转角度的大小为 135 度.@#@考点:

@#@@#@旋转的性质。

@#@263767@#@分析:

@#@@#@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以及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构成的旋转角相等.@#@解答:

@#@@#@解: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ACB=∠A′CB′=45°@#@,那么旋转角度的大小为∠ACA′=180°@#@﹣45°@#@=135°@#@.@#@点评:

@#@@#@本题考查旋转的性质,要注意旋转的三要素:

@#@①定点﹣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 @#@二、选择题(3×@#@4=12分)@#@15.(3分)下列各式计算结果不为a14的是(  )@#@ @#@A.@#@a7+a7@#@B.@#@a2•a3•a4•a5@#@C.@#@(﹣a)2•(﹣a)3•(﹣a)4•(﹣a)5@#@D.@#@a5•a9@#@考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合并同类项。

@#@263767@#@分析:

@#@@#@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针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解:

@#@A、a7+a7=2a7,此选项符合题意;@#@@#@B、a2•a3•a4•a5=a2+3+4+5=a14,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a)2•(﹣a)3•(﹣a)4•(﹣a)5=(﹣a)14=a14,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a5•a9=a14,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合并同类项,关键是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 @#@16.(3分)下列代数式不是分式的是(  )@#@ @#@A.@#@B.@#@C.@#@D.@#@考点:

@#@@#@分式的定义。

@#@263767@#@分析:

@#@@#@判断分式的依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如果含有字母则是分式,如果不含有字母则不是分式.@#@解答:

@#@@#@解:

@#@,,的分母中均含有字母,因此它们是分式;@#@@#@﹣xy2是单项式,不是分式.@#@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定义,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分式是形式定义,只要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即为分式.@#@ @#@17.(3分)把分式中的x、y的值都扩大2倍,那么分式的值是(  )@#@ @#@A.@#@扩大到原来的2倍@#@B.@#@扩大到原来的4倍@#@C.@#@不变@#@D.@#@缩小到原来的@#@考点:

@#@@#@分式的基本性质。

@#@263767@#@分析:

@#@@#@先用2x、2y代替分式中的x、y,进行计算,再比较大小即可.@#@解答:

@#@@#@解:

@#@用2x、2y代替分式中的x、y,得@#@=2×@#@.@#@故选A.@#@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式的基本性质的使用,以及整体代入.@#@ @#@18.(3分)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旋转对称图形的是(  )@#@ @#@A.@#@B.@#@C.@#@D.@#@考点:

@#@@#@旋转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

@#@263767@#@专题:

@#@@#@常规题型。

@#@@#@分析:

@#@@#@根据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能够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旋转中心.@#@然后对各图形分析后即可得解.@#@解答:

@#@@#@解:

@#@A、绕中心旋转60°@#@能与原图重合,属于旋转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C、绕中心旋转72°@#@能与原图重合,属于旋转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D、绕中心旋转120°@#@能与原图重合,属于旋转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解题关键是对这两类图形的特点进行熟练掌握,属于中档题.@#@ @#@三.解答题(6×@#@6=36分)@#@19.(6分)10x2y3÷@#@(﹣25xy)@#@考点:

@#@@#@整式的除法。

@#@263767@#@分析:

@#@@#@根据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计算.@#@解答:

@#@@#@解:

@#@原式=﹣xy2.@#@点评:

@#@@#@本题考查了整式的除法,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指数的变化.@#@ @#@20.(6分)计算(x+2)•(x﹣2)•(x2+4)@#@考点:

@#@@#@平方差公式。

@#@263767@#@分析:

@#@@#@首先利用平方差公式求得(x+2)•(x﹣2)的值,继而再利用平方差公式求得答案.@#@解答:

@#@@#@解:

@#@原式=(x2﹣4)(x2+4)@#@=x4﹣16.@#@点评:

@#@@#@此题考查了平方差公式.此题难度不大,注意熟记平方差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21.(6分)因式分解:

@#@x4﹣10x2y2+9y4.@#@考点:

@#@@#@因式分解-运用公式法。

@#@263767@#@分析:

@#@@#@直接利用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可分解成(x2﹣9y2)(x2﹣y2),再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二次分解即可.@#@解答:

@#@@#@解:

@#@原式=(x2﹣9y2)(x2﹣y2)@#@=(x﹣3y)(x+3y)(x﹣y)(x+y).@#@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因式分解,关键是熟练掌握二次三项式的分解方法以及平方差公式,注意要分解彻底.@#@ @#@22.(6分)因式分解x2﹣y2+2y﹣1.@#@考点:

@#@@#@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

@#@263767@#@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先分组为x2﹣(y2﹣2y+1),再把后面一组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得到x2﹣(y﹣1)2,然后再根据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解答:

@#@@#@解:

@#@原式=x2﹣(y2﹣2y+1)@#@=x2﹣(y﹣1)2@#@=(x+y﹣1)(x﹣y+1).@#@点评:

@#@@#@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

@#@分组分解法:

@#@对于多于三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先进行适当分组,再把每组因式分解,然后利用提公因式法或公式法进行分解.@#@ @#@23.(6分)化简求值:

@#@,其中.@#@考点:

@#@@#@分式的化简求值。

@#@263767@#@分析:

@#@@#@先通分计算括号里的,再计算括号外的,最后把x的值代入计算即可.@#@解答:

@#@@#@解:

@#@原式=×@#@=﹣,@#@当x=时,原式=﹣=﹣.@#@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通分、约分,以及分子分母的因式分解.@#@ @#@24.(6分)解方程.@#@考点:

@#@@#@解分式方程。

@#@263767@#@分析:

@#@@#@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3),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解答:

@#@@#@解:

@#@方程的两边同乘(x﹣3),得:

@#@2﹣x=﹣1﹣2(x﹣3),@#@解得:

@#@x=3,@#@检验:

@#@把x=3代入(x﹣3)=0,即x=3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则原方程无解.@#@点评:

@#@@#@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四.画图题(7×@#@2=14分)@#@25.(7分)如图,经过平移,小船上的点A移到了点B.@#@

(1)请画出平移后的小船.@#@

(2)该小船向下平移了 4 格,向 左 平移了 3 格.@#@考点:

@#@@#@作图-平移变换。

@#@263767@#@专题:

@#@@#@作图题。

@#@@#@分析:

@#@@#@

(1)将所给图形的各个顶点按平移条件找出它的对应点,顺次连接,即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2)观察图形即可数出.@#@解答:

@#@@#@解:

@#@

(1)所画图形如下所示:

@#@@#@

(2)观察图形即可看出,该小船向下平移了4格,向左平移了3格.@#@故答案为:

@#@4,左,3.@#@点评:

@#@@#@本题考查了作图﹣平移变换的知识,注意利用数学知识对图形的阅读以及理解,做题的关键是作各个关键点的对应点.@#@ @#@26.(7分)已知四边形ABCD,如果点D、C关于直线MN对称,@#@

(1)画出直线MN;@#@@#@

(2)画出四边形ABCD关于直线MN的对称图形.@#@考点:

@#@@#@作图-轴对称变换。

@#@263767@#@专题:

@#@@#@作图题。

@#@@#@分析:

@#@@#@

(1)根据轴对称的性质,作出CD的垂直平分线,即为所求作的直线MN;@#@@#@

(2)先找出点A、B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A′、B′,然后与C、D顺次连接即可.@#@解答:

@#@@#@解:

@#@

(1)如图,直线MN即为所求;@#@@#@

(2)四边形A′B′CD即为四边形ABCD关于直线MN的对称图形.@#@点评:

@#@@#@本题考查了利用轴对称作图,轴对称的性质,找出对称点是解题的关键.@#@ @#@五.综合题(第①小题2分,第②小题4分,第③小题4分,共10分)@#@27.(10分)如图1,小明将一张长为4、宽为3的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如图2),将这两张三角纸片摆成如图3的形状,但点B、C、F、D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点C与点F重合(在图3至图6中统一用点F表示)@#@小明在对这两张三角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时遇到了三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1)将图3中的△ABF沿BD向右平移到图4中△A1FG的位置,其中点B与点F重合,请你求出平移的距离 3 ;@#@@#@

(2)在图5中若∠GFD=60°@#@,则图3中的△ABF绕点 F 按 顺时针 方向旋转 30°@#@ 到图5的位置@#@(3)将图3中的△ABF沿直线AF翻折到图6的位置,AB1交DE于点H,试问:

@#@△AEH和△HB1D的面积大小关系.说明理由.@#@考点:

@#@@#@图形的剪拼。

@#@263767@#@分析:

@#@@#@

(1)根据题意,分析可得:

@#@图形平移的距离就是线段BC1的长,进而在Rt△ABC中求得BC1=3cm,即图形平移的距离是3cm;@#@@#@

(2))先根据∠GFD=60°@#@,得出∠AFA1=30°@#@,即可得出图3中的△ABF绕点按F顺时针方向旋转30°@#@到图5的位置;@#@@#@(3)借助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即可证出△AHE≌△DHB1,从而得出△AEH和△HB1D的面积相等.@#@解答:

@#@@#@解:

@#@

(1)图形平移的距离就是线段BC1的长,@#@又∵在Rt△ABC中,长为4、宽为3,@#@∴BF=3cm,@#@∴平移的距离为3cm;@#@@#@故答案为3.@#@

(2)∵∠GFD=60°@#@,@#@∴∠AFA1=30°@#@,@#@图3中的△ABF绕点按F顺时针方向旋转30°@#@到图5的位置;@#@@#@故答案为:

@#@F,顺时针,30°@#@.@#@(3)△AHE与△DHB1中,@#@∵∠FAB1=∠EDF=30°@#@,@#@∵FD=FA,EF=FB=FB1,@#@∴FD﹣FB1=FA﹣FE,即AE=DB1,@#@又∵∠AHE=∠DHB1,@#@∴△AHE≌△DHB1(AAS),@#@∴△AEH=△HB1D.@#@点评:

@#@@#@此题考查了图形剪拼,是一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旋转的性质、平移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求解的综合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 @#@";i:

7;s:

5005:

"@#@2014—2015学年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水平测试卷@#@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命题人:

@#@肖玉娇)@#@(满分:

@#@100分时间:

@#@7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计@#@分数@#@25@#@5@#@10@#@25@#@9@#@23@#@100@#@得分@#@一、我会填。

@#@(共25分,每空1分)@#@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

(1)、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约6()。

@#@@#@

(2)、教室地面的面积约60()。

@#@@#@(3)、一头水牛大约重1()。

@#@@#@(4)、一个乒乓球重约3()。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平方米=()平方厘米21平方米=()平方分米@#@1000平方米=()平方分米500厘米=()米@#@3、下面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商场自动拉门()上升的国旗()@#@拉动抽屉()走动的钟表()@#@4、36÷@#@5,如果商是三位数最小能填(),如果商是两位数刚里最大能填()。

@#@@#@5、在里填上“>@#@”“<@#@”或“=”。

@#@@#@@#@2吨2000克260平方分米3平方米@#@6、@#@再涂()块就表示。

@#@@#@7、长方形长16厘米,宽12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8、5个与4个的和等于()个,也等于()。

@#@@#@9、19根小棒可以摆()个正方形,还剩()根。

@#@@#@二、我会判断。

@#@(正确画“√”,错的画“×@#@”。

@#@)(共5分)@#@1、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只有一种折法。

@#@()@#@2、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3、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也有无数条对称轴。

@#@()@#@4、三位数除以一们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5、一个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图形大小和位置都不会发生了改变。

@#@()@#@三、我会选。

@#@(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里)(共10分)@#@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A、长×@#@2+宽B、(长+宽)×@#@2C、长×@#@宽@#@2、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B、C、@#@3、一张长方形纸(如图),如果先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在剩下的长方形内剪一个最大正方形,这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8厘米@#@A、8厘米@#@B、5厘米5厘米@#@C、3厘米@#@D、4厘米@#@4、下面分数大于的是()@#@A、B、C、D、@#@5、下面与26×@#@400的积相等的式子是()。

@#@@#@A、206×@#@40B、260×@#@40C、2600×@#@40D、2006×@#@8@#@四、我会算。

@#@(共26分)@#@1.直接写得出得数。

@#@(8分)@#@12×@#@60=404÷@#@4=50×@#@11=204×@#@2=@#@2、用竖式计算。

@#@(带*号的要验算)(8分)@#@45×@#@32=        624÷@#@3=       *564÷@#@5=@#@3、用递等式计算。

@#@(12分)@#@ 14×@#@32÷@#@8                300-306÷@#@3@#@ 1000-25×@#@24              (900-807)×@#@12@#@五、我会画。

@#@@#@1、按要求画图。

@#@(9分)@#@

(1)三角形向左平移4格。

@#@        

(2)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画一个周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计算出它的面积。

@#@(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六、我会解决问题。

@#@(23分)@#@1、美术学院有一个2层的展馆,每层有4个展厅。

@#@在这些展厅里一共放240幅画,平均每个展厅放多少幅?

@#@(4分)@#@2、一张红纸,做红花用支了它的,做红旗用去了它的。

@#@@#@

(1)一共用去了这张红纸的几分之几?

@#@(3分)@#@

(2)做红旗占的部分比做红花占的多几分之几?

@#@(3分)@#@3、商店的粉笔每箱40元,学校买了35箱,如果再买18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4分)@#@4、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长24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4分)@#@5、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种类@#@航模组@#@书法组@#@舞蹈组@#@绘画组@#@篮球组@#@人数@#@7人@#@9人@#@6人@#@8人@#@5人@#@

(1)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多,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少。

@#@(2分)@#@

(2)喜欢书法和绘画小组的一共有(   )人,占总数的。

@#@(3分)@#@";i:

8;s:

30335: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买新书教学反思@#@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中第四节的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之后学习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材当中提供了《买新书》这样一个情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要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试题的运算顺序。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在实际需要中理解运算顺序,不是强加给学生。

@#@就是希望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是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问题的学习。

@#@在实际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针对《买新书》这一内容既有混合运算,又有数量关系,我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

@#@我觉得本课教学内容我安排的有点难。

@#@所以在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不一定能达到并驾齐驱的水平。

@#@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练习。

@#@@#@2、数量关系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和乘法、除法的意义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降低了难点。

@#@@#@3、我为了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我改变了以往应用题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练习中形式有计算、选一选、说一说算式的意义,有多余信息解决问题等。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兴奋的状态下解决了一个一个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讲故事》教学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包括发现规律学习两个整十数的乘法的口算,没有进位的两位数的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运算三个部分。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是整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前面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发展,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估算能力,能够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通过发现规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法则,能采用多种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并准确地进行笔算。

@#@同时,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环境中学习。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中主题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结合具体的情景展开学习,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重视知识的迁移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意义和算法基本相同,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对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练习,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容关系,形成新的计算能力。

@#@@#@北师大版《找规律》教学反思 @#@@#@课上我通过六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全过程在探索的全过程中突出了一个“找”字。

@#@全课我分五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 @#@ @#@@#@第一环节是通过生活中的动画导入,引出规律。

@#@通过让学生猜测是下一个男生还是女生而引出“规律”并激发学生“找”规律的欲望。

@#@ @#@@#@第二环节是观察主题图,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

@#@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 @#@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分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探索寻找规律。

@#@一是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场景图,从中发现手帕与夹子、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等都是间隔排列的。

@#@二是比较。

@#@引导学生分别数一数这三组物体各有的个数,并对这些个数进行比较,发现每组中两个物体之间相差“1”个。

@#@三是归纳小结规律,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总是多一。

@#@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数字化过程,进一步验证规律。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再次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及个数关系的探究过程。

@#@沟通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联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

@#@ @#@@#@在教学一一间隔,围成圈首尾不同的两种排列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 @#@@#@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发现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

@#@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找规律的教学价值。

@#@ @#@@#@在对“一一间隔,首尾相同,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总是多一” @#@“首尾相连围起来”这个规律的探索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扎实、到位、成功的。

@#@但是在对“一一间隔首尾不同”、“ @#@一一间隔”这两种情况的探索由于时间不够,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太少,对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不够深刻。

@#@ @#@@#@练习的设计有层次,尤其是锯木头这一题,利用多媒体演示锯木头的过程。

@#@学生掌握得比较快。

@#@但是多以口答为主,学生动笔练习的量不够,课堂上的检测太少。

@#@板书突出规律的明显,对探索规律有帮助。

@#@但是遗漏了解题的过程,没有列式,缺少对学生的示范作用。

@#@@#@《电影院》一课为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第三节课。

@#@本节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情景的引入就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从电影院中的座位来引入今天的新课,而且在进行到解决问题的练习中,也不忘了将枯燥、单一的应用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搜集图中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  2、加强学生估算的意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算法,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和计算。

@#@不管是估算还是计算,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方法,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算一算”等系列活动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  3、三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  在掌握算法后,我安排了学生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反馈出学生错题主要是因为抄错数、计算马虎、计算速度较慢等。

@#@主要原因是计算习惯和能力两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设计习题时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争取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多重》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

@#@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

@#@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

@#@“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

@#@@#@  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

@#@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  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数学要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如:

@#@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组内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这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  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  从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

@#@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去表现;@#@才会感觉学习很轻松,思维得到了解放,也有胆量设疑、有信心回答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

@#@@#@  3.适时的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  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扣子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

@#@”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

@#@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  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  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  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及时总结,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1吨有多重》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的教学。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

@#@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

@#@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

@#@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真正落实让数学走进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收到了预期效果。

@#@具体表现在。

@#@ @#@ @#@@#@ @#@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 @#@@#@ @#@ @#@首先利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猜测大象的体重;@#@然后感知并计算周围熟悉物体的质量;@#@最后来计算大象的体重。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 @#@@#@ @#@ @#@2.重视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 @#@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1吨有多重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 @#@ @#@@#@ @#@ @#@3.注重体验,引导学生分享乐趣 @#@ @#@@#@ @#@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通过列举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例子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享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 @#@ @#@@#@ @#@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爱学乐学,意犹未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1吨有多重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分享了学数学带来的乐趣。

@#@ @#@ @#@@#@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

@#@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  今天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  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长方形纸条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  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

@#@@#@  课后听了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足:

@#@@#@  1、在前面讲解物体的表面时,选择的实物有局限性。

@#@在高年级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物体的表面积。

@#@这节课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体,让学生摸它们的表面,并想一想如果给它们穿上衣服,谁的衣服布料多?

@#@那么对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会更透彻。

@#@@#@  2、小组合作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组的办法这个环节比较仓促。

@#@当汇报的学生站在自己座位上讲解时,有些同学并没有理解。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

@#@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

@#@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

@#@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

@#@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

@#@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加强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重视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有关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诱发学生去猜想、去探索的思维活动。

@#@一个好的问题,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

@#@因此,在学生探究之前,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要长乘宽呢?

@#@@#@2、重视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

@#@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进行数学归纳,提升数学思想。

@#@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或直观体验来解决问题,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让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作为老师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拓宽问题的思考空间,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动向,不断的给予启示,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结论,学生才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才会建构。

@#@@#@《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反思@#@三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空间观念较薄弱,他们在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基本上能比划出,但在学习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进行不同面积单位实际换算时,学生就全乱套了,有1平方米=10平方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还有的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反过来,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就不知道。

@#@因此让学生如何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就成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1.第一个问题:

@#@探索并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像1平方米包含100个1平方分米这样的换算关系,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认真探究,活泼向上、个性张扬,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

@#@@#@  @#@ @#@2. @#@第二个问题:

@#@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师不直接告知进率或不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地想像,而让活动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是根据小学生易于接受直观性强的事物而抽象能力又比较差的年龄特点安排的。

@#@脱离活动的想像或者是计算都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其感知也是模糊的、浅薄的;@#@要建立比较具体的数学概念――面积概念,就一定少不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知才是最深刻的。

@#@教师创设充分动手操作平台,使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使的面积单位表象变得明朗具体,从而使以后学习平方千米也有了想像的依据。

@#@活动使得学生的感知是最深刻的。

@#@@#@《小小设计师》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

@#@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能运用所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从给定图案中选取和确定基本图形的能力。

@#@@#@从复杂的图案中确定基本图形是本节课深入学习的基础,在复习环节除了复习三种图形的运动外还通过追问“可以看作由哪个图形经过平移形成了这个图案呢?

@#@”初步感知图案中的基本图形。

@#@在此基础上,在欣赏、分析老师出示的四个图案的过程中,认识基本图形并通过在学具中找出基本图形和在图形运动前先让基本图形重合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基本图形的概念。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图形,不但加深了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通过观察图案寻找基本图形后想象这个图案是由基本图形经过哪种图形的运动形成的;@#@第二,在学生利用基本图形经过图形运动形成四个图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创造相同的图案,在学生熟悉了这四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后,通过创设“利用基本图形和图形的运动自己设计图案”这一活动,既可以进一步使得学生熟悉图形的特征和运动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基本图形经过不同的运动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第三,创设利用组成的图案作基本图形,并用这些基本图形经过图形的运动组成更大的图案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注重学科内不同知识的综合@#@“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课可以既可以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也可以联系本学科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图形的运动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综合起来,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联系不同章节知识的学习习惯。

@#@@#@4、注重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能否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

@#@通过欣赏和动手创作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并不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追问“以前我们只知道它们很漂亮,现在你能用数学的眼睛去分析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美丽吗?

@#@”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且用理性的思维分析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下次执教过程中需要调整。

@#@@#@1、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我认为学生在利用“旋转”这一图形的运动时会遇到困难,但课上学生明显在运用“轴对称”这一知识上出现了困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引导学生经历翻转的活动或者通过课件直观演示都会降低认知难度,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轴对称”这一图形的运动。

@#@@#@2、课堂教学要眼中有“人”@#@张文质老师说:

@#@“教育,让生命在场!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世界。

@#@在课堂教学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两句提问,“谁想当一名小小设计师,请举手!

@#@”“想当一名出色的小设计师的同学,请起立!

@#@”学生起立后饱含激情地走出教室,但是这个教学环节用在这次课上是极不合适的,因为班里有位腿部有残疾不方便站起来的同学,当时她脸上的神情让我懊悔。

@#@“生命在场”,希望我能永远铭记并践行自己的教育信念。

@#@@#@《有趣的推理》教学反思@#@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i:

9;s:

3213:

"化学家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月考试卷@#@班级姓名@#@一、我会填:

@#@(17分)@#@1、200×@#@5的积的末尾有()个0。

@#@@#@2、最小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乘积是()。

@#@@#@3、60÷@#@2,把60看作()个十,然后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十,也就是()。

@#@@#@4、一个数的5倍是200,这个数是()。

@#@6乘80的积再加上80得()。

@#@@#@5、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在算盘上拨珠的运动是(    )现象;@#@@#@(2)自行车的踏脚运动是(    )现象;@#@@#@(3)电梯里的上下运动是(    )现象;@#@@#@  (4)时钟的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是(    )现象。

@#@@#@6、在○里填上“<”、“>”或“=”@#@12×@#@3○21×@#@36×@#@72○62×@#@7@#@60+0○0×@#@6025×@#@0○37×@#@0@#@18×@#@7○17×@#@845×@#@3○3×@#@45@#@二、我会评(对的打“∨”,错的打“×@#@”,10分)@#@1、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一定有0。

@#@()@#@2、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积一定是三位数。

@#@()@#@3、0+1+2+3+4+5+6+7+8+9=0()@#@4、32×@#@45和23×@#@54积一样大。

@#@()@#@5、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三、我会连(6分)@#@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连一连。

@#@@#@ABCD@#@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图形有()个,分别是()。

@#@@#@四、我会算:

@#@(39分)@#@1、直接写得数(11分)@#@40×@#@2=  270÷@#@9= 31×@#@2= 96÷@#@3=560÷@#@7   64×@#@0=  14×@#@5=  100÷@#@5= 280+300=  100-23=5×@#@5÷@#@5×@#@5=@#@2、列竖式计算(前面加★的要验算)(共12分)@#@39×@#@47=53×@#@29=78×@#@69=@#@522÷@#@4=413÷@#@7=★504÷@#@5=@#@3、脱式计算:

@#@(16分)@#@15×@#@6×@#@8105×@#@2×@#@5@#@800-24×@#@5(710+190)×@#@6@#@五、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4分)@#@@#@六、我会解决问题(20分)@#@1、一本书共170页,小红已经看了90页。

@#@@#@

(1)还剩多少页没看?

@#@@#@

(2)剩下的页数,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学校买来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可以放35本书,这些书架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

@#@@#@3、某小学620人去参加社会实践。

@#@1辆大客车能坐58人,11辆大客车够坐吗?

@#@@#@七、画一画。

@#@(共4分)@#@画出平行四边形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形。

@#@@#@@#@@#@@#@虹口家教,@#@";i:

10;s:

3278:

"圆柱和圆锥@#@一、面的旋转@#@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

@#@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

@#@@#@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

@#@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лdh;@#@@#@(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2лrh@#@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表=S侧+2S底@#@或S表=лdh+ð@#@2()²@#@л@#@或S表=2лrh+2лr²@#@@#@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

@#@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3.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

(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

@#@V=Sh。

@#@@#@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лr²@#@h;@#@@#@(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л()²@#@h;@#@@#@(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л()²@#@h;@#@@#@4.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圆锥的体积@#@1.圆锥只有一条高。

@#@@#@2.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

@#@Sh@#@3.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直接运用“v=Sh”这一公式。

@#@@#@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πr²@#@h@#@(3)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π()²@#@h@#@(4)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π()²@#@h@#@";i:

11;s:

4464:

"买菜@#@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

@#@@#@过程和方法:

@#@会主动联系并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并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类比迁移、联想建构的学习方法,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与同伴交流思想,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c@#@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教材第11页“买菜”情景图)l@#@师:

@#@通过这个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1:

@#@一把油菜的价格1.25元。

@#@@#@2:

@#@一把芹菜的价格2.41元。

@#@@#@3:

@#@芹菜的价格比油菜贵。

@#@@#@4:

@#@一把芹菜比一把油菜贵多少元?

@#@@#@5:

@#@买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需要多少元?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老师包里正好有4元零钱,看看能不能够买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

@#@@#@学生回答,够买。

@#@@#@师问:

@#@大家怎么算的?

@#@@#@学生说想法。

@#@@#@师:

@#@大家说得有道理。

@#@@#@教师:

@#@老师还有个问题,老师想买一把芹菜和一把油菜,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学生列式并说明理由。

@#@@#@1.25+2.41=3.66—1.25=@#@2、在计算前,先让学生估算计算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估算的。

@#@@#@3、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

@#@@#@4、汇报。

@#@@#@

(1)分步计算。

@#@@#@可将整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将得数相加。

@#@@#@如:

@#@1+2=30.25+0.41=0.663十0.66=3.66@#@所以:

@#@1.25+2.41=3.663—1=20.66一0.25=0.41@#@2十0.41=2.41@#@所以:

@#@3.66—1.25=2.41@#@

(2)涂一涂。

@#@学生利用方格纸涂一涂并进行计算。

@#@@#@(3)列竖式计算。

@#@(指两名学生板演自己的竖式)@#@1.253.66@#@+2.41+1.25@#@3.662.4l@#@教师: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相互提问,讲清算理)@#@5小结: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只要将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思考:

@#@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

@#@@#@(使学生理解,小数如减法计算中,只有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1、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1题。

@#@@#@

(1)指名板演。

@#@@#@

(2)集体订正。

@#@@#@2、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2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

(2)集体订正。

@#@@#@3、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5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要先求出亮亮站在凳子上的高度:

@#@1.45+0.4=1.85(米),然后再根据题意,求出爸爸的身高:

@#@185-0.05=l.8(米)。

@#@@#@4.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6题。

@#@@#@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

(2)全班交流:

@#@先求出半箱苹果的质量:

@#@46.6—24.3=22.3(千克),然后求出一箱苹果的质量:

@#@22.3+22.3=44.6(千克),最后求出箱子的质量:

@#@46.6-44.6=2(千克).@#@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吗?

@#@@#@2、回家后请帮爸爸妈妈算一算在超市购买商品的总价吧。

@#@@#@五、板书设计@#@买菜@#@两种菜各一把一共多少元?

@#@售货员收的钱对吗?

@#@@#@1.25+2.41=3.66(元)3.66一1.25=2.41(元)@#@答:

@#@两种菜各一把一共3.66元。

@#@答售货员收的钱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对齐各数的小数点,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笔算。

@#@@#@";i:

12;s:

14428: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知识点@#@分数加减法@#@知识点:

@#@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方法要灵活处理,可以先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也可计算三个数中的两个数后,再进行通分的;@#@也有先部分进行通分,算出部分的结果后,再第二次通分的。

@#@注意:

@#@具体的题型具体分析,尽量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整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分数加法中同样适用)@#@3、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用分子除以分母;@#@一种是先把分数化为十进分数,然后再划为小数。

@#@(注意:

@#@第一种是一般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分数化为小数,而后一种是特殊的方法,需要根据分母的数值确定能否运用。

@#@)@#@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的方法: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分数乘法分数乘法

(二)@#@知识点: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

@#@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计算时,应该先约分再计算。

@#@@#@分数乘法

(二)@#@知识点:

@#@1、整数乘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理解打折的含义。

@#@例如:

@#@九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

@#@@#@补充知识点:

@#@打几几折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例如八五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八十五。

@#@@#@分数乘法(三)@#@知识点:

@#@1、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计算结果要求是最简分数。

@#@)@#@2、比较分数相乘的积与每一个乘数的大小:

@#@真分数相乘积小于任何一个乘数;@#@真分数与假分数相乘积大于真分数小于假分数。

@#@@#@倒数@#@知识点:

@#@1、理解倒数的意义: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求倒数的方法:

@#@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3、1的倒数仍是1;@#@0没有倒数。

@#@0没有倒数,是因为在分数中,0不能做分母。

@#@@#@分数除法分数除法

(一)@#@知识点:

@#@1、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

(二)@#@知识点:

@#@1、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比较商与被除数的大小。

@#@@#@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

@#@商等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分数除法(三)@#@知识点:

@#@1、列方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

@#@@#@

(1)、解方程法:

@#@设未知数,这里的单位“1”未知,所以设单位“1”为x,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解这个方程。

@#@@#@

(2)、算术方法:

@#@用部分量除以它所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对应量÷@#@对应分率=标准量)@#@2、判断单位“1”:

@#@①一般来说,某个数的几分之几,“某个数”就是单位“1”@#@②数比谁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比”字后面的数量就是单位“1”@#@③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是”字后面的数量就是单位“1”@#@3、理解打折的含义:

@#@“打折”指的是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把原价看成单位“1”如:

@#@打8折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八,打八五折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八十五@#@长方体长方体的认识@#@知识点: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各部分的名称。

@#@@#@

(1)表面平平的部分称为面;@#@两面相交便形成了一条棱;@#@而三条棱又交于一点,这个点叫作顶点。

@#@@#@

(2)左面的面叫左面,右面的面叫右面,上面的面叫上面,下面的面叫下面(或叫底面),前面的面叫前面,后面的面叫后面。

@#@@#@(3)长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中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

@#@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点。

@#@@#@顶点@#@面@#@棱@#@个数@#@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8@#@6@#@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12@#@可以分为三组,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

@#@@#@8@#@6@#@都是正方形。

@#@@#@每个面是正方形。

@#@@#@12@#@长度都相等。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是长×@#@4+宽×@#@4+高×@#@4@#@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展开与折叠@#@知识点:

@#@1、体会立体图形与展开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

@#@1、表面积的意义:

@#@是指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S长=(长×@#@宽+长×@#@高+宽×@#@高)×@#@2;@#@S正=棱长×@#@棱长×@#@6。

@#@@#@露在外面的面@#@知识点:

@#@1、在观察中,通过不同的观察策略进行观察。

@#@@#@如:

@#@一种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加到一起;@#@另一种是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看每个角度都能看到多少个面,再加到一起。

@#@@#@2、发现并找出堆放的正方体的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体积与容积@#@知识点:

@#@1、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从外部测量)@#@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入体的体积叫做物体的容积。

@#@(从内部测量)@#@注意:

@#@①同一个容器,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时,容积近等于体积。

@#@如果容器壁忽略不计时,容积等于体积。

@#@@#@②几个物体拼在一起时,它们的体积不发生改变(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体积单位@#@知识点: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常用的容积单位:

@#@升、毫升、1升=1、1毫升=1@#@2、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①手指头、苹果、火柴盒体积较小,可用作单位②西瓜、粉笔盒体积稍大,可以用作单位③矿泉水瓶、墨水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④热水瓶等较大盛液体容器、冰箱可用生升作单位⑤我们饮用的自来水用“立方米”作单位。

@#@@#@长方体的体积@#@知识点:

@#@1、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①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体积用V表示,体积可表示为V=abh@#@②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棱长用a表示,体积可表示为V==a×@#@a×@#@a@#@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2、能利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其他两个条件求出问题。

@#@如:

@#@长方体的高=体积÷@#@长÷@#@宽长=体积÷@#@高÷@#@宽宽=体积÷@#@高÷@#@长@#@注意:

@#@计算体积时,单位一定要统一;@#@表面积与体积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单位不同,无法比较大小@#@体积单位的换算@#@知识点:

@#@1、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相邻体积、容积单位间进率为1000@#@1=10001=1000@#@1升=11毫升=1 1升=1000毫升@#@2、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由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由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有趣的测量@#@知识点:

@#@1、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一般都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通过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注意液面是“升高了”还是“升高到”)@#@注意:

@#@在测量体积较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要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物体的体积,再算出一个物体的体积@#@2、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现在液体体积减去原来液体体积@#@列方程解应用题@#@特点:

@#@用字母表示未知量,根据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再解出来。

@#@@#@解题步骤:

@#@ @#@1、弄清题意,找出所求的未知数并用x表示2、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解方程4、检验、写答案 @#@@#@根 @#@据 @#@题 @#@意 @#@找 @#@等 @#@量 @#@关 @#@系 @#@的 @#@常 @#@用 @#@方法 @#@1、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建立等量关系 @#@2、根据已学过的计算公式, @#@3、根据题中的重点叙述句从整体上确定基本的等量关系 @#@4、利用线段图、列表法等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建立等量关系 @#@@#@思考方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一般采用顺向思维,即根据题目的叙述顺序,把未知量用x表示暂时看作已知,同已知数量一样参与列式运算@#@统计图 @#@ @#@@#@ @#@ @#@1、条形统计图 @#@ @#@@#@ @#@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 @#@ @#@@#@ @#@ @#@优点:

@#@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 @#@ @#@ @#@注意:

@#@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 @#@ @#@ @#@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 @#@@#@ @#@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 @#@ @#@@#@ @#@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 @#@ @#@@#@ @#@ @#@ @#@ @#@2、折线统计图 @#@ @#@@#@ @#@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 @#@ @#@@#@ @#@ @#@优点:

@#@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 @#@ @#@@#@ @#@ @#@注意:

@#@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 @#@@#@平均数:

@#@ 基本公式:

@#@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

@#@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1、长度单位有: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2、面积单位有: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等。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3、地积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4、体积单位有: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等。

@#@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5、容积单位有:

@#@升、毫升。

@#@@#@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7、质量单位有:

@#@吨、千克、克等。

@#@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在分数应用题中一般有以下一些等量关系式:

@#@@#@

(1)甲数是乙数的,等量关系式:

@#@甲数=乙数×@#@@#@

(2)甲数比乙数多,等量关系式:

@#@甲数=乙数×@#@(1+)@#@(3)甲数比乙数少,等量关系式:

@#@甲数=乙数×@#@(1-)@#@说明:

@#@在上面的三个关系式中,乙数是单位“1”的量,如果知道乙数,求甲数,就直接用乘法;@#@如果知道甲数,求乙数,就用除法,或者用方程。

@#@@#@5@#@";i:

13;s:

6353:

"@#@四年级下册计算题检测(部分)@#@1、列竖式计算(除不尽时精确到百分位)@#@3.84×@#@75=46.2×@#@4.9=9.12×@#@25=563×@#@6.8=2.4×@#@8.13=@#@64.7×@#@9.5=84×@#@28.7=1.59×@#@34=6.19×@#@4.9=0.89×@#@21.1=@#@2.9×@#@70=0.56×@#@30=3.04×@#@80=0.87×@#@50=460×@#@0.9=@#@450×@#@0.63=4.6×@#@25=0.89×@#@320=620×@#@3.7=320×@#@0.85=@#@2.06×@#@3.9=360×@#@2.5=0.28×@#@30=67×@#@0.10830.8×@#@2.4=@#@24.5÷@#@74=6.48÷@#@66=64.2÷@#@31=790÷@#@3.9=540÷@#@2.7=@#@80÷@#@0.6=8÷@#@40=70÷@#@400=700÷@#@0.8=6÷@#@0.15=@#@3.84÷@#@1.6=11.8÷@#@0.16=7.75÷@#@2.5=23.4÷@#@0.26=39.3÷@#@250=@#@ 2、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5.78+14.3+0.22+5.712.8+89+7.23.57+288+1.43@#@12.9+2.35+17.1+1.65 0.75+0.34+1.25+3.665.8+0.39+4.2+0.61@#@37.8+5.27+0.7312.5+7.5+320153+0.38+1.6216.7+2.89+3.3@#@1.58+39.5+10.58.22+1.97+0.7816.3+32+13.7+268@#@3、减法的基本性质:

@#@@#@15.69-4.88-5.1229.88―13.33―6.673.07-0.38-1.62@#@8-2.45-1.5536.54-1.76-4.5423.4-0.8-13.4-7.2@#@18.3+5.7-1.68-7.3266.86-8.66-1.3473.8-1.64-13.8-5.36@#@4、同级混合中含有括号的简便计算:

@#@@#@82.36-(5.87+22.36)12.7-(3.7+0.84)13.75-(3.75+6.48)@#@15.89+(6.75-5.89)146.5-(23+46.5)9.43-(6.28-1.57)@#@5.48-(9.4-0.52)17.8÷@#@(1.78÷@#@4)(8.8×@#@1.2×@#@9.6)÷@#@(0.4×@#@4.4×@#@4.8)@#@5、“移数字带符号”的简便计算(同级混合):

@#@@#@7.5+4.9-6.53.68+7.56-2.683.25+1.79-0.59+1.75@#@1.23+3.4-0.23+6.67.85+2.34-0.85+4.6613.35-4.68+2.65@#@5.43+2.7-2.7+4.5740.3-25.6+10.715.75+3.59-0.59+14.25@#@5.4×@#@0.75÷@#@1.599.9×@#@88.8÷@#@33.3÷@#@22.2@#@6、小用“凑整替换”法:

@#@@#@13.6+9.823.8+10.531.6-9.717.3-10.8@#@@#@36.4+19.713.84+20.343.6-9.926.3-10.6@#@7、乘法交换结合律

(一):

@#@@#@25×@#@12.5×@#@3.2(15×@#@2.5)×@#@43.8×@#@0.25×@#@435×@#@0.2×@#@0.55×@#@2.89×@#@2@#@0.25×@#@17×@#@4(2.5×@#@1.25)×@#@(8×@#@4)3.8×@#@12.5×@#@8×@#@3(60×@#@2.5)×@#@4@#@1.25×@#@5×@#@8×@#@29×@#@8×@#@12.54.3×@#@2.5×@#@4860×@#@0.25×@#@0.41.25×@#@5×@#@8@#@  @#@8、乘法交换结合律

(二):

@#@@#@1.25×@#@322.4×@#@12.51.25×@#@5.61.25×@#@7212.5×@#@16@#@125×@#@6.42.5×@#@3.62.5×@#@0.320.25×@#@160.25×@#@0.28@#@9、乘法分配律

(一):

@#@@#@  3.4×@#@7.2+3.4×@#@2.87×@#@4.8+7×@#@5.235×@#@3.7+65×@#@3.78.5×@#@82+82×@#@1.5@#@25×@#@.97+25×@#@0.030.76×@#@25+25×@#@0.240.16×@#@1.7+0.16×@#@2.3@#@2.7×@#@36+2.7×@#@64+36×@#@2.76.4×@#@2.3+3.6×@#@2.343×@#@3.6+57×@#@3.6@#@19×@#@6.7+19×@#@3.3+57×@#@3.5+43×@#@3.57.6×@#@27+7.6×@#@174-7.6@#@46×@#@4.6+4.6×@#@543.1×@#@6.9+3.1×@#@3.134×@#@1.3-34×@#@0.3@#@10、乘法分配律

(二)@#@3.8×@#@99+3.875×@#@29.9+75×@#@0.11.02×@#@99+1.023.9+9×@#@3.9@#@99×@#@1.28+1.282.7+99×@#@2.728.6×@#@101-28.62.7×@#@301-2.7@#@11、乘法分配律(三):

@#@@#@12.5×@#@(8+80)(80+4)×@#@0.258×@#@(1.25+9)(20+4)×@#@2.5@#@@#@3.2×@#@(200+3)(100+2)×@#@9.91.02×@#@(100-1)2.5×@#@(40+0.4)@#@(2.5+100)×@#@0.49.9×@#@(100+0.1)(1.25+40)×@#@0.8(12.5+2.5)×@#@0.8@#@0.99×@#@(100+7)0.8×@#@(1.25+7)(30+2.5)×@#@40@#@12、乘法分配律(四):

@#@@#@ 46×@#@10.248×@#@1.019.9×@#@4610.2×@#@4.21.03×@#@3.1@#@10.8×@#@1512.5×@#@8.88.8×@#@1.02102×@#@9.93.9×@#@10.1@#@@#@0.48×@#@1012.01×@#@2430.2×@#@4310.7×@#@1.62.5×@#@4.1@#@  @#@13、积不变规律:

@#@@#@48×@#@0.56+44×@#@0.480.279×@#@343+0.657×@#@2790.264×@#@519+264×@#@0.481@#@9.16×@#@1.53-0.053×@#@91.645×@#@21-50×@#@2.145×@#@1.58+5.5×@#@15.8@#@14、除法的基本性质:

@#@@#@930÷@#@0.6÷@#@563.4÷@#@2.5÷@#@0.4320÷@#@1.25÷@#@83.52÷@#@2.5÷@#@0.4@#@9.6÷@#@0.8÷@#@0.415.2÷@#@0.25÷@#@4(45.9-32.7)÷@#@8÷@#@0.125@#@450÷@#@2.5÷@#@272÷@#@1.25÷@#@8@#@15、商不变的规律:

@#@@#@30÷@#@2.5400÷@#@1.25240÷@#@0.5600÷@#@2.53.2÷@#@50@#@400÷@#@0.251.5÷@#@2.5800÷@#@2.52000÷@#@0.1259000÷@#@1.25@#@16、混合运算@#@672-67.2÷@#@12×@#@7987÷@#@(34.5-29.8)×@#@652.1×@#@[520÷@#@(240-227)]@#@";i:

14;s:

6607:

"@#@天度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五)@#@密@#@封@#@线@#@考试时间:

@#@90分钟@#@题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得分@#@亲爱的同学们,学期末的智慧之旅就要开始了!

@#@只要你一路仔细、认真地分析每一道题,你一定能获得一次难忘的旅途记忆。

@#@准备好了吗?

@#@我们出发喽!

@#@学号:

@#@@#@得分@#@阅卷人@#@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3分)@#@1.在数6,15,24,69,91,0,29中,@#@自然数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偶数有:

@#@_________________@#@整数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数有:

@#@_________________@#@质数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数有:

@#@_________________@#@2.24的因数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平方厘米。

@#@@#@4.用0,1,2,6四个数中任选三个数组成一个三位数,其中:

@#@@#@3的倍数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即可)@#@5的倍数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即可)@#@7的倍数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即可)@#@9的倍数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即可)@#@5.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____________平方厘米@#@6.在“○”内用“>”,“<”,“=”填空。

@#@@#@○○○@#@○○○ @#@@#@7.用分数来表示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用分数表示为:

@#@_____用分数表示为:

@#@_____@#@8.一个数与2006相加的和是偶数,那么这个数是______(填“奇数”、“偶数”)@#@9.两个质数的和是16,这两个质数的积是___________@#@得分@#@阅卷人@#@@#@二、我会判断。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 √”,错误的打“×@#@”。

@#@每小题1分,共5分)@#@1.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

@#@()@#@2.分母是5的假分数,最小的是.()@#@3.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4,分数的大小不变。

@#@()@#@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但1是最小的自然数。

@#@()@#@5.两个数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整数倍数时,那么它们中最大的@#@那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得分@#@阅卷人@#@@#@三、直接写出得数(本大题共6分,每题1分)@#@@#@@#@得分@#@阅卷人@#@@#@四、我会选(选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分数中,最接近“1”的是()@#@ABCD@#@2.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是()@#@A两个三角形B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C两个平行四边形D两个直角三角形@#@3.下列分数中,不与相等的是()@#@ABCD@#@4.以下各数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的是()@#@A1B3C6D9@#@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B整数都比分数大@#@C两个奇数的差一定是奇数D是4的倍数的数一定是偶数@#@得分@#@阅卷人@#@@#@五、、怎样简便就怎么算。

@#@每小题4分,共16分@#@@#@得分@#@阅卷人@#@@#@六、我会解方程。

@#@每小题4分,共8分@#@@#@得分@#@阅卷人@#@@#@七、你会计算同乐学校校园内已绿化的两个地方(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8分@#@@#@@#@得分@#@阅卷人@#@@#@八、在下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请在下面的方格中画出至少3个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

@#@(你会画吗?

@#@好好想一想)4分@#@九、我会解决问题(每题4分,共20分)(任选5道题)@#@1.小明的卧室的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4米和6米,要用边长为40厘米的环保型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2.五

(1)班的同学自发组织了三个环保小组。

@#@其中参加垃圾清理小组和参加废品回收小组的同学的占全班人数的,参加废品回收小组和参加废品归类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参加废品回收小组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五

(1)、五

(2)两班自发组织去中山公园清理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绿化带中的垃圾,它们从绿化带两端同时清理,五

(1)班每小时清理2800平方米,五

(2)班每小时清理2000平方米,多少小时后能够清理完这条绿化带?

@#@清理完这条绿化带时,五

(1)班清理了多少平方米?

@#@@#@4.五年级

(2)班的班主买了一些奖品给一学期以来各方面表现较好和进步较大的同学。

@#@买A种笔记本和B种笔记本共34本,其中A种笔记本每本8元,B种笔记本每本5元,共用去212元,A种笔记本和B种笔记本各买了多少本?

@#@@#@5.一支由两个家庭10人(大人8人,小孩2人)组成的旅行社去某个景点观赏,怎样购票最省钱。

@#@这种方法共需多少钱?

@#@@#@个人票团体票@#@大人60元/人(8人以上)@#@小孩20元/人45元/人@#@6.小明和小强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小明每分钟走40米,小强每分钟走60米,几小时后两人相距200米?

@#@@#@7.用每节载重8吨和每节载重12吨的火车车皮往香港运蔬菜96吨。

@#@需每节载重8吨和每节载重12吨的火车车皮各多少节?

@#@@#@附加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1.一列数:

@#@1491625364964…,从左往右数,第100个数字是____.@#@2.鸡兔同笼,鸡比兔多20只,共有256条腿,问鸡多少只?

@#@兔多少只?

@#@@#@做完了吗?

@#@如果有时间就再检查一下,可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的遗憾呀@#@5@#@小学五年级数学(共4页)@#@";i:

15;s:

483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主要将其分成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认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探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

@#@通过数、剪、移、拼等活动,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在不断的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才能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自主探究等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让学生在数、剪、移、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转化”的魅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及找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

(二)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首先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明白:

@#@求空地的面积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如何求这块空地的面积?

@#@说一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了“铺草坪”的情景,引出“求空地的面积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样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引起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与体验,体会数方格和公式两种度量面积的基本方法@#@活动一:

@#@自主学习(借助方格纸数一数,比一比)@#@先明确要求,根据数一数、比一比的发现,可以帮助学生对不同想法作初步筛选,引发猜想:

@#@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都是底乘高,如何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

@#@通过观察表格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讲释疑(剪拼验证,观察发现)@#@在这里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来研究:

@#@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面积不变的长方形?

@#@2、仔细观察比较,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变了吗?

@#@3、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同时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微课程演示、知识的再现,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四)训练检测,拓展延伸@#@本环节共设置四道练习题,采用的是教材中的练习题。

@#@设计意图:

@#@这样多层次、多样性的练习题,即巩固了本节的知识,也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新理念。

@#@@#@(五)课堂小结,巩固提升@#@请说说你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

@#@@#@【通过回顾式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完整地认识,进一步强化重点。

@#@】@#@五、说板书@#@设计意图: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再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清晰明了有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3@#@";i:

16;s:

5805:

"《倒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概括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拿出作业本帮助你)@#@2/3×@#@3/22×@#@1/2@#@8/11×@#@11/81/10×@#@10@#@7/9×@#@9/77×@#@1/7@#@(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

@#@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生2:

@#@每个算式乘积是1@#@师:

@#@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生:

@#@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二、理解倒数的意义@#@师:

@#@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

@#@倒数@#@师: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倒数(板书)@#@师:

@#@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

@#@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师:

@#@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

@#@两个数(师板书)@#@师:

@#@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

@#@乘积是1(师板书)@#@师:

@#@再举一个例子:

@#@2/3×@#@3/2=1,我们说:

@#@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

@#@互为倒数)@#@师:

@#@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

@#@相互的意思@#@生:

@#@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师:

@#@“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

@#@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

@#@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生:

@#@。

@#@。

@#@。

@#@。

@#@。

@#@。

@#@@#@师:

@#@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

@#@不对@#@师:

@#@你帮老师改正吧@#@生1:

@#@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生2:

@#@。

@#@。

@#@。

@#@。

@#@。

@#@。

@#@@#@三、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主动探究这四组数的特点。

@#@@#@生:

@#@分子分母倒过来了。

@#@@#@师:

@#@那么我们就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吧!

@#@(板书课题——倒数)@#@师:

@#@继续观察这几组数,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

@#@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都为1。

@#@@#@(如学生不能找出这个特点,则可以引导学生做计算比赛。

@#@)@#@2、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观察。

@#@@#@3、概括“倒数”的意义,板书。

@#@(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四、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举例观察,讨论。

@#@(2/5的倒数)@#@师: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

@#@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2、小组讨论,探究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

@#@2的倒数怎么求呢?

@#@@#@生:

@#@把2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2=2/1,所以2的倒数是1/2。

@#@@#@(师生共同总结:

@#@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五、巩固练习,拓展外延。

@#@@#@1、出示“1/5,3/4,5/9,1,3/7,9/5,4/3,7/3”八个数,请学生移动数的位置,找出几组互为倒数的数。

@#@@#@2、剩下“1/5和1”,分别求出1/5的倒数和1的倒数。

@#@@#@3、1的倒数是几?

@#@(1的倒数是1。

@#@)你是怎样计算的?

@#@@#@

(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所以1的倒数为1。

@#@@#@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4、0也是整数,0的倒数是几呢?

@#@@#@

(1)出示0×@#@()=1。

@#@谁上来填一填?

@#@(没人举手)@#@师:

@#@0乘任何数都不得1,这说明了什么?

@#@@#@生:

@#@0没有倒数。

@#@@#@

(2)如果把0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为0/1,那么它的倒数应是1/0。

@#@@#@师:

@#@这样说可以吗?

@#@@#@生:

@#@不可以,因为0不以做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那么带分数呢?

@#@@#@(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6、小数有倒数吗?

@#@@#@

(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

(2)举例说明:

@#@因0.25×@#@4=1,所以说0.25和4互为倒数。

@#@@#@六、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27/100的倒数是(),25/16的倒数是()。

@#@@#@(4)0.7的倒数是()。

@#@@#@2、判断。

@#@@#@

(1)2/9是倒数。

@#@()@#@

(2)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原来小。

@#@()@#@(3)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4)a是整数,所以a的倒数是1/a。

@#@()@#@(5)因为0.2×@#@5=1,所以0.2和5互为倒数。

@#@()@#@七、全课小结。

@#@@#@";i:

17;s:

3838:

"北师大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模拟测试@#@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班级:

@#@________姓名:

@#@________成绩:

@#@________@#@一、我会填。

@#@(22分)@#@1、填一填。

@#@@#@

(1)5个是(),()个是1。

@#@@#@

(2)里面有()个,里面有()个。

@#@@#@(3)18个是()。

@#@@#@2、考考你。

@#@@#@

(1)6枝铅笔的是()支,10铅笔的是4支铅笔。

@#@@#@

(2)一盘苹果的是4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个苹果。

@#@@#@3、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4、()÷@#@()====@#@5、在括号里填上最大的整数。

@#@@#@<<0.5<0.70.85>@#@6、在○里填上“>”“<”或“=”。

@#@@#@○0.66○0.40.099○○0.875@#@二、我会判断。

@#@(10分)@#@1、小贝说自己吃了一块蛋糕的,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21。

@#@()@#@3、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4、的最简分数是。

@#@()@#@5、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三、我会选。

@#@(10分)@#@1、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两天共看了全书的()。

@#@@#@A.B.C.D.@#@2、下面的计算结果不是的是()。

@#@@#@A.+B.1-C.1-D.@#@3、从1里面每次减去,减()次得0。

@#@@#@A.100B.9C.10D.11@#@4、在,,,0.43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A.B.C.D.0.43@#@5、已知a+=b+,则a与b的关系是()。

@#@@#@A.a>bB.a<bC.a=bD.无法确定@#@四、我会算。

@#@(34分)@#@1、找朋友。

@#@(连一连)(8分)@#@@#@@#@2、脱式计算。

@#@(能简算的要简算)(18分)@#@++--+@#@-(-)-(+)+@#@3、解方程。

@#@(8分)@#@@#@五、我会用。

@#@(24分)@#@1、某商店有3种数量相同的冰激淋,星期六的销售情况如下。

@#@@#@@#@售出 售出 售出@#@如果这个商店要进货,应该多进哪种冰激淋?

@#@为什么?

@#@@#@2、有一块布料,做上衣用去米,做裤子用去米,还剩米,这些布料一共用去多少米?

@#@@#@3、某工程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了千米,第二周修了千米,第三周修的比前两周的总和少千米,第三周修了多少?

@#@@#@4、课堂上学生做实验用小时,老师讲解用小时,其余的时间学生独立做作业。

@#@已知每堂课是小时,学生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

@#@@#@参考答案@#@一、1、

(1)16

(2)78(3)2@#@2、

(1)2

(2)16@#@3、@#@4、3563560@#@5、4445@#@6、>;@#@<;@#@<;@#@=@#@二、×@#@√√×@#@×@#@@#@三、BBCBB@#@四、1、@#@2、1;@#@;@#@1;@#@;@#@;@#@1@#@3、x=22.6;@#@@#@五、1、第一种,>>@#@2、1米@#@3、千米@#@4、小时@#@";i:

18;s:

763:

"@#@《复式条形统计图》拔高练习@#@1.甲、乙两个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统计表如下。

@#@@#@轿车@#@面包车@#@大客车@#@货车@#@甲@#@28@#@12@#@6@#@4@#@乙@#@24@#@10@#@7@#@3@#@根据上表,请你把下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

(1)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并解答。

@#@@#@2.下面是少年宫舞蹈班的三个小组的人数统计图,本周又有9人(5个男生、4个女生)加入,这9人如何分组?

@#@@#@3.下面是兴化电子仪器厂各类人员的人数统计图。

@#@@#@请你根据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制成统计表。

@#@@#@2/2@#@";i:

19;s:

4864:

"@#@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六单元课堂综合练习题(2017春)@#@(确定位置)@#@班别:

@#@姓名:

@#@评分:

@#@等级:

@#@@#@一、填空。

@#@(18分)@#@1.当我们面对朝阳时,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而当我们看地图时,上面是(),下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2.学校在兰兰家北偏东40°@#@的方向上,那么兰兰家在学校()的方向上。

@#@@#@二、看图填空。

@#@(40分)@#@1.如右图(12分)@#@45°@#@@#@25°@#@@#@35°@#@@#@25°@#@@#@

(1)电视台在学校的@#@北偏方向米处。

@#@@#@

(2)翔宇中学在学校的@#@偏方向米处。

@#@@#@(3)时代超市在学校的@#@偏方向米处。

@#@@#@(4)在学校的@#@南偏西25°@#@方向300米处。

@#@@#@1小格表示200米@#@2.如右图(9分)@#@

(1)学校在区政府面@#@米。

@#@@#@

(2)医院在区政府面@#@米。

@#@@#@(3)商场距医院米。

@#@@#@(4)公交公司在区政府@#@偏°@#@方向米处。

@#@@#@3.下面是地铁2号线线路图。

@#@(11分)@#@

(1)地铁2号线由市医院向北偏°@#@方向行米到达中心广场。

@#@@#@

(2)由中心广场向偏°@#@方向行米到达少年宫。

@#@@#@(3)市立小学在体育馆偏°@#@方向米处。

@#@@#@1cm表示1000m@#@4.看图填一填(注意:

@#@1小格表示300米)(8分)@#@

(1)中国银行在长春公园的()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米。

@#@@#@

(2)第八中学在长春公园()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米。

@#@@#@(3)展览馆在长春公园()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米。

@#@@#@(4)家乐福在长春公园()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米。

@#@@#@三、操作题。

@#@(19分)@#@北@#@1000m@#@1.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

@#@@#@

(1)新华书店距市政府米。

@#@(2分)@#@

(2)奥体大道与湖南路垂直相连,@#@在湖南路西面、在玄武路北面,与@#@玄武路相距1000米,请作图表示出@#@奥体大道。

@#@(2分)@#@(3)汽车站在市政府南偏西60°@#@方向1200米处,请在图中标出汽车站的位置。

@#@(3分)@#@2.据气象卫星观测,编号为F号的热带风暴的中心已移动到漳厦市北偏西65°@#@方向,约720千米的海面上。

@#@请你在下面平面图上标出此刻热带风暴的中心位置。

@#@(4分)@#@  @#@(第2题)(第3题)@#@3.根据下面的描述,在上面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

@#@(8分)@#@

(1)实验小学在凤蝶公园的北偏东75°@#@方向1500米处。

@#@@#@

(2)花卉市场在凤蝶公园的西偏北30°@#@方向500米处。

@#@@#@(3)圣水寺在凤蝶公园正南方向1000米处。

@#@@#@(4)明珠山庄在凤蝶公园东偏南45°@#@方向2000米处。

@#@@#@四、看图填表。

@#@(9分)@#@以市政府为观测点,根据图上距离和所标注的角度填出下表。

@#@(注意:

@#@一小格代表100米)@#@ @#@五、解决问题。

@#@(共14分,其中第

(1)题每空1分,第

(2)题2分)@#@下图中,A、B、C、D、E、F六户人家分布在两个相邻正方形道路的顶点上。

@#@张小辉是一个投递员,他要给这六户人家送邮件。

@#@@#@

(1)以A户人家为观测点:

@#@@#@①B户人家在A点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②C户人家在A点的()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③F户人家在A点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④E户人家在A点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⑤D户人家在A点的()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

(2)张小辉从A户出发,最后把信送到E户或D户(全部用户送完),规定走的路线不得重复,请你设计出张小辉行走的路线,并将你设计的路线写下来。

@#@(写出一种即可)@#@六、附加题。

@#@(10分)@#@小明家在百货商场北偏西40°@#@方向2500米处,图书馆在农业银行南偏东50°@#@方向1500米处,下面是小明坐出租车去图书馆的路线图。

@#@已知出租车在3千米以内(含3千米)按起步价9元计算,以后每增加1千米车费就增加2元。

@#@请你按图中提供的信息算一算,小明一共要花多少元?

@#@@#@4@#@";i:

20;s:

2998: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一、直接写得数。

@#@@#@5÷@#@1=12÷@#@6=18÷@#@6=9×@#@1=2×@#@5=@#@@#@25÷@#@5=6×@#@4=16÷@#@4=18÷@#@3=30÷@#@6=@#@二、圈一圈@#@@#@分走了一半后还剩()只。

@#@@#@三、看图写算式@#@1、@#@乘法算式:

@#@(个)@#@除法算式:

@#@(个)@#@2、@#@@#@是的多少倍?

@#@@#@四、填空@#@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示( @#@ @#@ @#@)里有( @#@ @#@ @#@)个( @#@ @#@ @#@)。

@#@@#@或表示把( @#@ @#@)平均分成( @#@ @#@)份,每份是( @#@ @#@)。

@#@@#@2、在○中填入“>@#@”“<@#@”或“=”号@#@20○4×@#@6 @#@ @#@ @#@ @#@27÷@#@3○10÷@#@1 @#@ @#@ @#@ @#@ @#@40÷@#@5○40-5 @#@ @#@ @#@ @#@ @#@ @#@6×@#@3○12+6 @#@ @#@ @#@ @#@@#@3、下面与32÷@#@8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 @#@)@#@ @#@ @#@ @#@A:

@#@16÷@#@4 @#@ @#@ @#@ @#@ @#@B:

@#@2×@#@4 @#@ @#@ @#@ @#@ @#@C:

@#@28÷@#@4 @#@ @#@ @#@ @#@ @#@D:

@#@40÷@#@5@#@4、在45÷@#@5=9中,45是(),5是(),9是()@#@5、有12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如果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四、画一画,并列式@#@1、○的个数是☆的3倍,请你画出○的个数。

@#@@#@☆☆☆@#@@#@列式:

@#@@#@2、●的个数是▲的2倍,请你画出▲的个数。

@#@@#@●●●●●●●●@#@@#@列式:

@#@@#@五、解决实际问题@#@1.⑴如果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支?

@#@@#@⑵如果每个小朋友6枝,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我今年63岁@#@我今年7岁@#@我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2.⑴一辆大客车坐的人数是一辆面包车的几倍?

@#@@#@⑵5辆面包车可做多少人?

@#@@#@3、⑴一共有只兔子。

@#@@#@⑵每6只放一个笼子,可以放个笼子。

@#@@#@⑶如果平均放在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放只兔子。

@#@@#@4、@#@@#@爷爷小明妈妈@#@

(1)、妈妈今年多少岁?

@#@@#@

(2)、爷爷比妈妈大多少岁?

@#@@#@";i:

21;s:

2140:

"1.二年级同学进行计算题竞赛,一班有19人过关,二班有27人过关,三班有25人过关,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过关?

@#@@#@2.商店运来72筐苹果,上午卖出28筐,下午卖出32筐,还剩多少筐?

@#@@#@3.二年级的同学去秋游,小明不小心把订午餐表格弄脏了,你能帮他把表格补充完整吗?

@#@@#@4.蜗牛从墙根往上爬了34米后,又滑下13米,又往上爬了42米,蜗牛现在位置距墙根多少米处?

@#@@#@5.小丽、小明、小芸三个玩拍皮球,小丽拍了45下,小明比小丽多拍13下,小芸比小明少拍9下,小芸拍了多少下?

@#@@#@6.学校食堂第一次运来36袋大米,第二次运来了20袋大米,第三次运来的大米和第一次同样多,食堂一共运来了多少袋大米?

@#@@#@7.树上原来有29只小鸟,第一次飞走19只,第二次又飞走了6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

@#@@#@8.购物。

@#@@#@9.跳绳比赛,把空缺的数补上。

@#@@#@10.@#@11.@#@12.@#@13.@#@14.@#@15.@#@16.@#@17.@#@18.@#@19.二

(1)班有25名同学去春游,二

(2)班去的人数比二

(1)班多12名,两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春游?

@#@@#@20.@#@应找回多少钱?

@#@@#@21.二年级三个班共为灾区捐款89元,一班捐了32元,二班捐助了27元,三班捐助了多少元?

@#@@#@22.1号车厢有50人,火车到站后,1号车厢下去16人,又上来27人,现在1号车厢里有多少人?

@#@@#@23.@#@24.实验小学足球队有42人,有8名队员已经毕业离队,新加入17人,现在足球队有多少人?

@#@@#@25.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在100米接力赛中,小猴跑了40米,小松鼠跑了27米,最后跑的是小马,你知道它跑了多少米吗?

@#@@#@26.@#@27.@#@

(1)哪个班图书角的书最少?

@#@@#@

(2)二班图书角有多少本故事书?

@#@@#@(3)三班有多少本连环画?

@#@@#@(4)四班科技书有多少本?

@#@@#@28.@#@29.@#@30.@#@31.@#@爷爷今年多少岁?

@#@@#@32.@#@33.游轮上原有82人,在港口有48人下船,又有37人上船,现在船上有多少人?

@#@@#@";i:

22;s:

7:

"@#@4@#@";i:

23;s:

7019: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答案】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答案】1厘米2;@#@1米;@#@1分米2;@#@100米@#@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

(1)我的铅笔长18()。

@#@@#@

(2)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约为450()。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

@#@@#@(4)我家的面积是118()。

@#@@#@(5)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

@#@@#@【答案】@#@

(1)cm;@#@

(2)cm2;@#@(3)km;@#@(4)m2;@#@(5)km2@#@4.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答案】长;@#@宽;@#@边长;@#@边长@#@5.1m2=()dm2@#@6000公顷=()平方千米@#@4000cm2=()dm2@#@50m=()dm@#@70dm2=()cm2@#@【答案】100;@#@60;@#@40;@#@500;@#@7000@#@6.一块长方形草地,长16m,宽5m,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周长是()。

@#@@#@【答案】80m2;@#@42m@#@7.一根16cm长的铁丝,围成正方形后面积是()。

@#@@#@【答案】16cm2@#@8.如图(1格是1cm2):

@#@图1的面积是(),图2的面积是(),图3的面积是()。

@#@@#@【答案】7cm2;@#@3cm2;@#@11cm2@#@9.有一块长12dm,宽4dm的长方形红纸,可以剪成()块边长是2dm的正方形。

@#@@#@【答案】12@#@10.边长4cm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等。

@#@()@#@【答案】×@#@@#@11.用8个1cm2的正方形无论拼成什么样的图形,面积都是8cm2。

@#@()@#@【答案】√@#@12.只有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才是1公顷。

@#@()@#@【答案】×@#@@#@13.用3个边长1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是3cm2,周长是8cm。

@#@()@#@【答案】√@#@14.如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相等,那么肯定正方形的面积大。

@#@()@#@【答案】√@#@三、解答题@#@15.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8分)@#@

(1)@#@

(2)@#@【答案】@#@

(1)216cm2@#@

(2)225dm2@#@16.有一个混凝土底座如图,算一算它的面积。

@#@(单位:

@#@m)(6分)@#@【答案】40m2@#@17.在方格图中画3个面积为6cm2的图形。

@#@(1格为1cm2)(12分)@#@【答案】答案不唯一,例如,可以画长为3,宽为2的长方形。

@#@@#@18.右图是小冬同学的桌面示意图。

@#@请算一算,这张桌面有多大?

@#@合多少平方分米?

@#@(8分)@#@【答案】3600cm2;@#@36dm2@#@19.小芬家的客厅里铺了80块边长为50厘米的方砖,小芬家客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分)@#@【答案】20m2@#@20.王师傅从长50分米、宽30分米的长方形木板上,裁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块木板还剩下多少平方米?

@#@(10分)@#@【答案】6m2@#@21.现有一个5×@#@5的方格表(如右图)。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总和等于多少?

@#@@#@【答案】10@#@22.数一数,填一填。

@#@【本题考查:

@#@面积】@#@

(1)图1占了()个方格,图2占了()个方格,图3占了()个方格,图4占了()个方格,图5占了()个方格。

@#@@#@

(2)在上面5个图形中,面积最大的是图(),面积最小的是图()。

@#@@#@【答案】@#@

(1)4;@#@12;@#@24;@#@8;@#@30@#@

(2)5,1@#@23.比较面积大小。

@#@【本题考查:

@#@面积和面积单位】@#@

(1)@#@

(2)@#@【答案】@#@

(1)左大;@#@

(2)右大@#@24.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

@#@@#@【答案】面积@#@2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答案】统一@#@26.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和()。

@#@@#@【答案】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7.用3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答案】8@#@28.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空。

@#@@#@

(1)作业本封面的面积是4();@#@@#@

(2)小花体重是43();@#@@#@(3)一支钢笔长10();@#@@#@(4)火柴盒面的面积是20();@#@@#@(5)学校种了95()草坪;@#@@#@(6)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0()。

@#@@#@【答案】@#@

(1)平方分米;@#@

(2)千克;@#@(3)厘米;@#@(4)平方厘米;@#@(5)平方米;@#@(6)平方米@#@29.平方分米是常用的面积单位。

@#@()@#@【答案】√@#@30.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答案】×@#@@#@31.大拇指的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米。

@#@()@#@【答案】×@#@@#@32.用一根2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2米。

@#@()@#@【答案】√@#@33.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一定是1平方米。

@#@()@#@【答案】√@#@34.计算一块菜地的面积,通常用().@#@A.平方米@#@B.米@#@C.平方分米@#@D.平方厘米@#@【答案】A@#@35.把4个完全相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周长是一个小正方形周长的().@#@A.8倍@#@B.4倍@#@C.3倍@#@D.2倍@#@【答案】D@#@36.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二者的面积相比().@#@A.正方形大@#@B.长方形大@#@C.一样大@#@D.不能判断@#@【答案】A@#@37.劳动课上陈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腊光纸,要求他们把长方形腊光纸剪成许多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用来做拼图,问:

@#@每个同学最多能剪多少个小正方形?

@#@@#@【答案】@#@(12×@#@8)÷@#@(2×@#@2)=24(个)@#@38.解决问题【本题考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一个长方形花池长16米,宽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周长是多少?

@#@【本题考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有一块菜地长12米,宽8米,如果每平方米收菜30千克,这块地可以收菜多少千克?

@#@【本题考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3)一个正方形,边长60厘米,面积是多少?

@#@周长是多少?

@#@【本题考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4)一个正方形果园,边长20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本题考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答案】@#@

(1)64平方米;@#@40米@#@

(2)2880千克@#@(3)3600平方厘米;@#@周长240厘米@#@(4)4公顷@#@";i:

24;s:

10659: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及使用@#@前期在胡校长的带领下,中心学校教学教研处通过“新教师汇报课”和教学视导,发现了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与老师做了及时沟通。

@#@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有个共识:

@#@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和使用北师大版教材。

@#@现在,我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及使用》谈谈:

@#@@#@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1、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打开北师大一年级数学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我们在得到这一套教材的时候,我们就深深地被其中的情景图所吸引,他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蕴藏在情景图中,而这些情景图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如乘车问题、购物问题等等。

@#@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例中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在教学时多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

@#@@#@2、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给出例题的字样,而是以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例如在教学“十几减8、9”时,我们先创设一个买铅笔的情景,让学生摆小棒等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建立减法这个数学模型。

@#@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征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锻炼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控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我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材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例如在学习一部分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后,再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然后再接着学习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不容易厌烦,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

@#@并且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环节,例如“走进乡村”、“月球旅行”等实践活动,不但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教材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中引进了“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让学生们和这些卡通人物一起学习,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同时还设置了“数学故事”、“你知道吗?

@#@”、“数学游戏”等环节,渗透了数学知识,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之处和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知识,充满趣味的数学游戏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玩这些游戏又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中有玩,玩中有知识,有利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到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

@#@@#@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

@#@@#@本套教材不够系统,尤其是从理论上的方面,没有按照人教版教材给出定义、公式、规律三大理论上的东西进行编排,但这正是此套教材的特点,其实北师大教材是从当前的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选教材方面真正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特点。

@#@对于我来说,全新的教材,全新思维的教学理念,全新的学生的思维模式,更是全新的课堂。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1:

@#@教师要学会读懂教材@#@读懂小学数学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

@#@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

@#@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也才有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可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读懂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非常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寻宝游戏”复习“数对确定位置”,然后引入课题。

@#@“读”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思路。

@#@教师能否在读教材中悟出教学中每一个细节的孰重孰轻、教材处理方式的孰优孰劣,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例如:

@#@在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中,2,3,5倍数的特征的时候,对于我教了好几年人教版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已无从下手了。

@#@他没有给定规律、没有特点。

@#@这时候我意识到不能在用人教版的教法去教了,因为课程有了变化,一个是找倍数,一个是找整除,这时候就应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去找规律、去找特点。

@#@针对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人教版中的定义、规律加以提示,这样教师就有机的整合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取长补短之处。

@#@@#@2、教师要学会备好教材@#@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

@#@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

@#@然而时下,许多老师的备课是抄教案,而教案大多写一些教学流程和习题,对于知识的生成过程较少预设,这样的教案在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用性。

@#@我们应该知道,每一篇有创新的教案的背后都蕴藏着作者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不是简单地用别人的教案可以上好自己的课。

@#@新的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诸多质的不同,从理论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

@#@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

@#@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

@#@@#@3、教师要学会使用教材@#@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

@#@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

@#@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

@#@这种专业自觉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

@#@@#@记得我读小学时,有一次家长看我的作业,其中有1道题“甲乙两水管往水池放水,甲管每小时放水….乙管每小时放水….丙水管从水池往外排水,每小时排水….问多长时间水池的水可以注满?

@#@”妈妈笑着说:

@#@“什么题啊,干嘛要费这样的劲?

@#@”当时的我还小没有明白妈妈的话,只是觉得这样的题我会做,做的正确就行。

@#@现在我成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十几年的教师,暮然回首真觉得这道题好可笑。

@#@我不是在讽刺当时的教材编排,而是觉得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往往有时学生都比我们懂的多,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没有必要去创造数学的。

@#@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多留心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和规律,这也正是北师大教材的特点。

@#@@#@每位教师可能都会觉得北师大教材内容少,覆盖面广。

@#@教学中我们只传授了一点点,却要求学生会的很多。

@#@有些知识老师不讲学生怎么能会呢?

@#@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其实北师大教材安排内容从浅到深,注重探究过程,特别是练习题每一道都不白给,需要我们引领学生认识知识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层层递近。

@#@在教的同时,学也很重要。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个知识传授者必须拥有的精神。

@#@现在的世界十分精彩,言论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多了,这一切都要求身为人师的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i:

25;s:

9573:

"@#@常外正衡真题精选答案及解析@#@1、@#@【答案】2@#@【分析】@#@因为要求减去n个42后,剩余的座位正好能被20整除,所以n只能取1或11.@#@即只有两种租车方案.@#@2、@#@【答案】7@#@【分析】@#@最多的一面有四个:

@#@1种;@#@@#@最多的一面有三个:

@#@4种;@#@@#@最多的一面有两个:

@#@2种;@#@@#@所以,可以组成1+4+2=7种不同的正方体.@#@3、@#@【答案】40@#@【分析】@#@设10个城市为:

@#@ABCDEFGHIJ@#@1)任选三个城市,其中包含AB,且AB不相连@#@高速路数量:

@#@@#@2)在剩下八城中任选三个城市,其中包含CD,且CD不相连@#@高速路数量:

@#@@#@3)在剩下六城中任选三个城市,其中包含EF,且EF不相连@#@高速路数量:

@#@@#@4)在剩下4城中,GH不相连@#@高速路数量:

@#@@#@累计可得:

@#@.@#@4、@#@【答案】@#@【分析】@#@A+B+C=180.@#@解得:

@#@A=.@#@5、@#@【答案】周长80cm;@#@面积186@#@【分析】@#@

(1)cm@#@

(2).@#@6、@#@【答案】10或9@#@【分析】两种情况讨论.如果有一边和8相同,那么剩下的边为:

@#@;@#@如果剩下的两边相同,那么此边为cm.@#@7、@#@【答案】B@#@【分析】展开后折痕如下图所示,孔关于折痕对称,得到图形为B.@#@8、@#@【答案】16.82@#@【分析】利用容斥原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扇形AFB和扇形BCD的面积和减去长方形AECB的面积即:

@#@平方厘米.@#@9、@#@【答案】@#@【分析】@#@圆(空白)正方形(空白)@#@[圆(空白)+阴影部分][正方形(空白)+阴影部分]@#@圆正方形@#@10、@#@【答案】523或516@#@【分析】把这个五位数表示为,因为,则这个五位数应该整除4,根据整除4的性质,末两位要整除4,故B只能取2或者6;@#@五位数还要整除9,则各位数数字和要整除9,若B取2,则要整除9,A只能取1,五位数为37251,最后商为516;@#@‚若B取6,则要整除9,A只能取6,五位数为37656,最后商为523.综上,这个数除以72的商为516或523.@#@11、@#@【答案】A@#@【分析】有7个因数,现只要6个,因为,所以要构造一个因数,增加,经试验可知只有满足条件,则这6个因数为:

@#@3、7、15、23、19、31.故最大数+最小数=.@#@12、@#@【答案】9@#@【分析】因为所有数的每位数字之和都为:

@#@,45是9的倍数,所以所有的数都能被9整除,又因为,所以最大公约数不会超过9,最后可知最大公约数为9.@#@13、@#@【答案】2@#@【分析】111111除以7的余数是0,把原数从左往右依次每6个1分为一组,则,有332组余下5个1,11111除以7的余数为2.则原数除以7的余数就为2.@#@14、@#@【答案】7小时54分@#@【分析】把1小时排水和1小时进水看作一个周期,一个周期中排水1小时比进水1小时多排水,又因为,即8小时以后,水池的水全部排完,并且多排了一池子水的,排一池子需要3小时,排一池子水的需要小时,所以实际需要小时=7小时54分.@#@15、@#@【答案】12天@#@【分析】开始时甲队拿到元,甲、乙的工资比等于甲、乙的工效比,即为;@#@甲提高工效后,甲、乙总的工资及工效比为.设甲开始时的工效为“2”,那么乙的工效为“3”,设甲在提高工效后还需天才能完成任务.有,化简为,解得.工程总量为,所以原计划天完成.@#@16、@#@【答案】3240@#@【分析】如下表:

@#@@#@完成时间@#@每小时加工零件数@#@甲@#@t@#@a+9@#@乙@#@t+30@#@a+3@#@丙@#@t+60@#@a@#@1)甲与乙工作总量相同,所以有:

@#@,设则二者相差6份,相差30分钟,所以一份=5分钟,所以;@#@@#@2)由于甲与丙工作总量相同,所以有:

@#@,设则二者相差9份,相差60分钟,所以一份为,所以;@#@@#@这两种形式都是表示的甲的工作时间,所以有:

@#@,解得.@#@从而;@#@所以零件总数为:

@#@.@#@17、@#@【答案】384米@#@【分析】设计划x天完工,如果每天多修8米,x-4天多修8(x-4)米,则计划每天修米,如果每天少修8米,x+8天少修8(x+8)米,则计划每天修米,列方程:

@#@@#@解得x=16,@#@则计划每天修8(x-4)/4=2(x-4)=24(米)@#@所以这条水渠的长度=16×@#@24=384米.@#@18、@#@【答案】8点分钟@#@【分析】8点整的时候,时针较分针顺时针方向多240度,设在满足题意时,时针走过x度,那么分针走过240-x度,@#@所以时针、分针共走过度.@#@于是,所需时间为分钟,即在8点分钟为题中所求时刻.@#@19、@#@【答案】15千米@#@【分析】@#@因为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所以第一小时小船还没到达B地,如到达图中的C.第二小时从C到B再到A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因为从C到B还在做逆水运动,和从A到C的速度一样,所以在同样的这段时间里无法多行驶,只能在B到A做顺水运动时多行驶6千米,则顺水的时间为:

@#@,水速度为:

@#@.设船的静水速度为,有:

@#@,解得,两地距离为:

@#@.@#@20、@#@【答案】540千米@#@【分析】如果速度提高,原速度与提高后的速度比是,所用时间之比为10:

@#@9,因此按照原速度走完全程需要(小时),同样,速度提高,原速度和现速度之比等于6:

@#@7,所用时间之比为7:

@#@6,因此按照原速度走完剩余路程需要(小时),所以行驶167千米需要小时,则原行驶速度等于(千米/小时),总路程等于(千米),所以两地相距540千米.@#@21、@#@【答案】11时50分@#@【分析】@#@本题为一个主体,两次运动,但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两个主体,两个运动的追及问题.@#@以速度快的主体为对象,设从甲到丙用时,从丙到乙用时.@#@从甲到丙:

@#@速度差速度(慢);@#@@#@从甲到丙:

@#@速度差速度(慢).@#@所以,,即从甲到丙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总时间为:

@#@13时10分-10时10分=3小时=180分钟,@#@从甲到丙用时分钟.@#@因此,到丙地的时间为:

@#@10时10分+100分钟=11时50分.@#@22、@#@【答案】乙、丙、丁、甲@#@【分析】对于此类问题学会找突破口.四个人说的话中,甲和乙的话是一致的,同为真或同为假,所以,甲、乙都对.还剩下两个人,可分情况讨论:

@#@@#@①丙说的真,丁说的假.丙说他考的最好,也就是第一名,且甲为第四名,那么,由此可知丁说的为真,从而与①矛盾.@#@②丙说的假,丁说的真.甲为第四名,丁<@#@丙,丙又不是第一名,从而乙一定是第一名@#@综上可知,四人的实际成绩由高到低为乙、丙、丁、甲.@#@23、@#@【答案】@#@【分析】由一个四位数和9相乘,得出结果是一个五位数,根据9的整除方法,可知这个五位数的数字和也是9的倍数.因为,,,可知这个五位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是,由,可以得出被乘数是5283.@#@24、@#@【答案】16@#@【分析】设有奇数A,C偶数B,D.,即,因为B、D是偶数,所以左边的分母AC至少要乘以2才能和右边的BD同值,即,其中,,.必为偶数,所以为4的倍数,则也必然是4的倍数.@#@如果两个偶数之和为4,则两个真分数为,不符合“不同的真分数”这一条件;@#@@#@如果两个偶数之和为8,则两个真分数为时两个分母是奇数的分数只有,不符合“不同的真分数”这一条件;@#@@#@如果两个偶数之和为12,则两个真分数为,则两个真分数为或,不符合要求;@#@@#@如果两个偶数之和为16,则两个真分数为或或,@#@经计算只有,所以,这两个偶数的和为16.@#@25、@#@【答案】72@#@【分析】箱子边长长宽高分别为6分米、3分米、4分米,所以最多装入.@#@26、@#@【答案】132@#@【分析】假设有A、B两个钟叠放在一起,A以正常的速度运转,B以12倍的速度运转。

@#@因此,B的时针将永远与A的分针重合。

@#@每当B的分针与A的时针重合时,A此时所指的时刻就是有歧义的。

@#@而B的分针比A的时针快144倍,因此A的时针转了一圈后,B的分针转了144圈,因此B的分针与A的时针重合了143次。

@#@但是,这其中有11次是同一个钟的时针和分针本身就重合的,不会导致歧义,因此真正会导致歧义的有143–11=132个时刻。

@#@@#@27、@#@【答案】66@#@【分析】去掉的两个“L”形的具体位置分两种情况:

@#@@#@①两个“L”形都没有占据中心小立方体;@#@@#@②有一个“L”占据了中心小立方体;@#@@#@论证:

@#@情况①中,每个“L”形最多可为总表面积加6,故答案理论值为66;@#@情况②中,占据中心的小立方体最多可为总面积加10,另一个“L”形的可能位置有4种不同情况,但枚举发现最多可为总面积加2,故答案理论值仍为66.@#@构造:

@#@①得到66的例子如左图(唯一),②如中间图和右图:

@#@@#@28、@#@【答案】120@#@【分析】枚举法分析@#@29、@#@【答案】50@#@【分析】浓度中的十字相乘法分析@#@30、@#@【答案】11@#@【分析】分别计算图中边长为1,根2,2倍根2,根5的正方行的个数。

@#@@#@ @#@";i:

26;s:

23141:

"商品购销合同@#@甲方: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工矿(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及有关规定明确甲乙双方在商品供销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增强双方的责任感,经双方充分协商,特订立此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第一条合同内容@#@

(一)商品@#@品名货品数量货品单价货品总金额@#@交货时间:

@#@年月日交货地点:

@#@@#@运输方式:

@#@费用承担:

@#@@#@交货方式:

@#@1、甲方提货2、乙方送货@#@

(二)付款方式及要求:

@#@@#@1、甲乙双方约定对账后天,甲方按以下方式向乙方支付货款。

@#@(1)当月15日前(15天付款)@#@(2)次月15日前(45天付款)@#@(3)当月30日前(30天付款)@#@(4)次月终日前(60天付款)@#@(5)其它2、乙方在对账的天前,须将增值税发票交到甲方的业务主管部门。

@#@3、乙方需凭纳税率为%的增值税发票与甲方结算。

@#@@#@4、甲方有权根据交易行为中乙方欠甲方的债务抵冲本定购单下乙方的应收款项,而不管产生此一债务的交易与本交易是否有关。

@#@@#@5、为便利解决售后服务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双方协商,乙方撤柜后,货款应延期个月付清@#@(三)供货方式及要求@#@乙方所提供商品以甲方的商品订单为准,乙方在接到甲方订货单后,须天内将商品送达甲方指定交货地点,因乙方原因不能及时供货,乙方应在收到订单@#@后二天内书面通知甲方,否则,每逾期一天,须向甲方交纳违约金(违约金为订单金额的10%)@#@(四)其它约定事项@#@1、乙方提供盖有公章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卫生许可证”复印件、盖有公章的报价单、法人代表人授权书、商品质检报告或其它附件。

@#@@#@2、乙方提供销售奖励或返利活动:

@#@@#@(1)以月为单位:

@#@返利为个月付款额(含税)%@#@(2)以年为单位:

@#@返利为年付款额(含税)%@#@3、乙方须交纳的管理费和赞助费:

@#@@#@(1)入场费@#@(2)堆头费@#@(3)其它费用@#@(4)节假日促销或商品统一进行的促销活动按结算额的一定比例,一次性支付元促销费。

@#@@#@(5)交付时间:

@#@年月日@#@4、乙方应采取活动来增加其市场的占有率。

@#@@#@5、合同期限:

@#@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6、合同有效期内,双方订货、发货以授权签字的委托人签字或者盖公章的清单伙准,本合同之任何条款不得任意修改。

@#@@#@7、为保证共同发展,甲方承诺在其连锁店中优先安排乙方商品,乙方承担甲方新店首批订单%的折扣。

@#@@#@8、甲方全力销售乙方商品,在甲方方圆km之内,乙方不得与第三方签订销售合同。

@#@@#@9、其它@#@第二条购销细节@#@

(一)商品质量:

@#@@#@1、乙方商品的质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商品有保质期的,乙方应在保质期内对其所提供的商品负全部责任,不得提供以接近失效或超过保@#@质期的商品,临近保质期的商品,乙方包换、包退,同时乙方应向甲方提供商品的真实情况。

@#@包括价格、产地、等级、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商品售后服务(售后出现的质量问题)由乙方负责,并对出现质量问题和商品破损进行包退、包换、保修,由此造成消费者和甲方的损失,由乙方负责。

@#@@#@2、如乙方提供之商品属于假冒伪劣或其它严重不合格商品,售出后造成严重后果的(如果被媒体披露;@#@消费者投诉或起诉;@#@工商、技术监督、卫生、海关、税务等部门查处),甲方将没收其货款、商品以赔偿,因此而造成甲方的损失,乙方承担全部金额。

@#@@#@

(二)商品数量@#@以甲方采购部门出具的采购单为准,乙方不得多付货或者少付货,对于同一采购单所列商品不得分批交付。

@#@如果多付,甲方可以拒绝接受多付部分,也可视情况代为保管。

@#@对于小付部分,分批交付,甲方视需要可要求乙方继续履行,但乙方要承担因此给甲方造成的一切损失。

@#@@#@(三)商品价格@#@乙方提供的商品价格不得高于本地区商业销售网点的最低供货价。

@#@如果甲方发现同类商业销售网点的同种商品比乙方提供的价格更低时,乙方应承担违约金,金额为进货金额的%,并负担高于其它商场的差价金额。

@#@@#@(四)商品包装:

@#@乙方提供的商品应按照内包装和外包装分开的包装方式包装,并且在包装上应具有以下标识:

@#@@#@1、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2、中文表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3、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表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等。

@#@@#@4、商品的包装费用由乙方负担,如乙方不按时对商品进行包装,甲方有权拒收,由此给甲方造成的一切损失由乙方承担,甲方需及时通知乙方。

@#@@#@(五)商品检验:

@#@@#@甲方在货到后对商品按合同规定进行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商品甲方有权拒收,经检验合格的商品,甲方保留对质量提出异议的权利。

@#@@#@(六)商品所有权:

@#@@#@1、自甲方验收后,结算日前,商品的所有权仍属于乙方所有,结算日后,商品@#@所有权归甲方所有;@#@@#@2、所有权转移前,由于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第三条索赔@#@对乙方提供的货品品质不良,数量缺少或形态、尺寸、色泽、包装不符合要求等与合同规定不符合的一切行为,甲方将对乙方提出索赔。

@#@乙方必须在收到甲方书面通知后二十天内到货品运送地输办理。

@#@退回货物将由乙方自行运回,所发生的一切损失及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第四条价格保证@#@乙方保证以在装日以前的当时生产厂商和乙方自行降价或最低合法竞争下确定的市场最低价向甲方提供商品,如果在最后装运日以前,乙方以比本订单更低的价格或更优惠的条件向第三方出售与本订单项下品种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货物,则本订单的条款或条件得作最低价格或优惠条件执行,并由甲方根据调整后价格进行支付,在甲方有权获得该低价格但实际上已支付超出部分时,乙方应及时将差价退还给甲方。

@#@@#@第五条@#@甲乙双方的交易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对增值税的有关规定,不得借用,冒用第三者的增值税发票。

@#@乙方违反本条款应承担全部责任,并承担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第六条@#@甲方视乙方商品销售状况如何,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合同,乙方负责未销售的库存商品,包括其所属商品的欠损、灭失及不可抗力所造成的一切损失和风险。

@#@@#@第七条争议的处理:

@#@@#@1、合同期满,乙方若有意再续约,须于本合同到期前三十天向甲方申请,经甲方同意后另签。

@#@@#@2、本合同履行期内如发生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诉请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裁决。

@#@@#@3、本合同一式四份,甲方三份,乙方一份,本合同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警告:

@#@我们的企业和员工与众不同,为了维护厂商的权益,乙方不得请甲方员工吃饭、娱乐或给予任何形式的馈赠,一经发现将立即解除本合同。

@#@甲方人员未经甲方书面授权,不得向乙方借钱,借物和在商场之间调货,如有发生,视为其个人行为,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甲方:

@#@(盖章)@#@单位地址:

@#@@#@法定代表人:

@#@@#@电话:

@#@@#@乙方:

@#@(盖章)@#@单位地址:

@#@@#@法定代表人:

@#@@#@电话:

@#@@#@签订日期:

@#@年月日篇二:

@#@超市商品购销合同@#@商品购销合同书@#@合同编号:

@#@________________签订地点:

@#@________________签字日期:

@#@____年___月___日供应商:

@#@__________________零售商:

@#@__________________@#@商品购销合同@#@甲方(供应商):

@#@@#@乙方(零售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就商品进货购销事宜协商订立本合同。

@#@@#@一、订购商品@#@1、商品的名称、条码、数量及单价等详见本合同《附表》:

@#@@#@合计人民币金额(大写):

@#@伍拾壹万伍仟伍佰叁拾肆元伍角(小写:

@#@515534.5)其他事项:

@#@@#@2、甲乙双方在本合同签订时,应当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自身主体资格的证明。

@#@甲方同时提交有关商品生产、代理、批发或进口许可等有关附随文件,其购买价格有权保密,乙方不得以此拒绝接收相关文件。

@#@@#@3、上述商品价格已经双方确认,如因原材料价格、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关系等变化导致合同期内商品价格变化,要求价格变动一方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通知对方,经对方书面确认后方可调价。

@#@价格变动自确认之日起生效,适用于确认之日后的新订单。

@#@4、乙方对本合同中所列商品特别指定原料或样式等专门条件时,需在签订本合同的同时向甲方提交指示说明书或样式说明书。

@#@5、甲方所提供商品的外包装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中文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与厂址、规格、等级、采用的产品标准、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使用说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期、警示标志及其它说明等。

@#@商品应当使用正规条形码,以便于pos机识别;@#@无条形码的商品应当在《附件》其他事项中说明,同时向乙方购买内部条形码贴于商品外包装上。

@#@6、甲方应当保证其所提供商品的质量符合本合同或订单约定的质量标准;@#@甲方提供有关商品质量说明的,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

@#@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二、订货@#@1、乙方向甲方订货,应当提前3个工作日或7个工作日发出订单,双方约定的订单形式为:

@#@@#@

(1)传真

(2)订货合同(3)其他____________@#@2、订单应当明确商品的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规格、计量单位、品牌、质量、产地、数量、单价、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具体内容。

@#@@#@3、甲方收到订单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对能否接受订单予以明确答复,答复形式同订单形式一致;@#@不予答复的,视为不接受订单。

@#@如答复中对订单具体内容有修改的,乙方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表示是否接受,乙方不接受则视为订单无效;@#@乙方不予答复的,视为接受修改的订单。

@#@篇三:

@#@超市商品购销合同@#@甲方(供应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

@#@____________电话:

@#@____________@#@联系人:

@#@____________电话:

@#@____________@#@单位全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

@#@____________电话:

@#@____________@#@联系人:

@#@____________电话:

@#@____________@#@本合同签订地点:

@#@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市@#@相关合同范本@#@·@#@标准产品购销合同书表格范本·@#@酒水购销合同·@#@电缆购销合同@#@·@#@电脑计算机产品购销合同·@#@服装购销合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的原则下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一、[主体资格]@#@甲、乙双方在本合同签订时,应当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自身主体资格的证明。

@#@@#@二、[合同标的]@#@1、供应的商品种类、品名、品牌、规格、生产厂厂名及厂址、等级、质量标准、包装要求、计量单位及单价等,详见本合同附件一《购销商品确认单》。

@#@在合同期内,调整商品及价格时,以双方确认的《购销商品确认单》为准。

@#@@#@2、甲方应当按《购销商品确认单》提交相关商品生产、代理、批发、进口、专项经营等许@#@可或证明文件以及相关质量检验证明。

@#@有专利、注册商标标识的,还应提供国家颁发的有关证明。

@#@@#@三、[商品质量]@#@1、甲方供应的商品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质量标准。

@#@@#@2、甲方所提供商品的质量应当符合本合同或订单约定的质量标准;@#@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执行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

@#@@#@3、商品若以甲方在订货前所事先提供的样品或双方在订货前约定质量、品种及规格的,则必须与样品或约定的相符。

@#@@#@4、甲方所提供的商品保质期一般不得少于商品明示保质期的。

@#@@#@5、商品出现质量问题的,甲方应给予退货,因此而产生的损失由甲方全部承担,由乙方自身过错造成的除外。

@#@@#@6、因商品的售后服务所产生的费用,乙方先行垫付的,经甲方确认后,方可在甲方货款中直接抵扣或由甲方直接给付。

@#@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7、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贯彻国家食品、化妆品等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乙方可对甲方提供的商品进行次的定期抽检,由此产生的检验费由甲方承担。

@#@乙方也可进行不定期抽检,抽检商品质量合格的,检验费由乙方承担,不合格的则由甲方承担,乙方应出具检验报告单。

@#@@#@商品在销售过程中由政府专门机构依有关规定进行的质量检验,如检验部门收取费用的,抽检商品质量合格的,检验费由双方共担,不合格的则由甲方承担。

@#@@#@由消费者投诉而送检的商品,检验后不合格的,检验费用由甲方承担。

@#@@#@上述检验应由甲方承担的费用,乙方需提供政府专门检验机构合法收费凭证,并以凭证金额向甲方结算。

@#@@#@四、[包装、条码]@#@1、甲方所提供商品的外包装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中文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与厂址、规格、等级、采用的产品标准、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使用说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期、警示标志及其它说明等,外包装上显示注册商标或专利号的,应提供相关知识产权证明。

@#@@#@2、乙方根据卖场情况就商品提出特殊包装的,甲方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自第一范文网,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3、商品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条形码,并经由乙方设备验证可用。

@#@如需乙方代编条形码的,应在本合同后附加代编码服务条款,甲方承担相应费用。

@#@@#@五、[交货及验收]@#@1、双方约定的交货地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方将订单列明的商品,按照约定的时间、运输方式交付到双方约定地点,由________承担运输费用。

@#@@#@2、乙方应当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在到货后按照订单对商品的种类、规格、产地、数量、包装等进行初步验收,并出具收货凭证;@#@如商品不符合本合同及订单要求的,可以拒绝接收。

@#@对于特殊情况下无法在______小时内验收完毕的,应当出具收货待验收凭证,同时告知验收完毕的具体时间。

@#@@#@3、自交付、验收后,商品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乙方承担。

@#@@#@4、甲方应保证所供商品在保质期内______%合格率,如在实际销售中发生该批次商品部分质量不合格,乙方应及时对未销售的该批次商品实行______%退换货,同时甲方应对此负全部责任。

@#@@#@六、[退、换货]@#@1、考虑到商品的自然损耗和季节性差异,双方同意本合同项下商品退、换货率为______%,或在《购销商品确认单》中就不同商品约定不同的退、换货率。

@#@@#@2、乙方退换货应当向甲方发出退换货书面通知,甲方应当于收到后______天内对所退换商品进行核实并书面确认,______天内负责更换或者收回所清退商品。

@#@逾期不答复或书面确认后未在@#@天内负责更换或者收回所清退商品的,乙方有权自行处置该商品,并在对账结算时予以扣除。

@#@@#@3、对于存在保质期、有效期的商品,乙方应当在保质期、有效期尚存1/6的期限内提出退换货。

@#@@#@4、下列情形下,甲方有权拒绝退货:

@#@@#@

(1)乙方因自身原因造成商品污染、毁损、变质或过期的;@#@@#@

(2)乙方以调整库存、经营场所改造、更换货架等事由的。

@#@@#@七、[商品损耗]@#@甲乙双方都认同,商品在到达乙方后的仓储、上架、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自然损耗(不含乙方的自身过错)及质量抽检的样品损失,甲方愿意与乙方共同承担一定比例的损耗,双方约定由甲方承担的本合同项下损耗为购销金额的______%。

@#@@#@八、[对帐]@#@1、对帐方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双方确认的对帐周期为:

@#@每月______次,对帐日期为每月______日,对帐日______天。

@#@@#@3、双方按照确认的书面对帐单按时进行对帐,如因乙方原因在规定的日期不能提供对帐单的,在甲方开具发票后,乙方应当依据销售清单和本合同先行给付无争议部分的货款。

@#@甲方如遇特殊情况未能在规定的时段对帐,可与乙方协商解决。

@#@@#@4、对帐日前天,甲方应当按照进货、销售、退货等清单载明的数量及数额向乙方提供《商品对帐单》,乙方持相关单据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无故不确认的,视为认可《商品对帐单》的内容。

@#@@#@九、[结算]@#@乙方以下列方式结算货款:

@#@□现金□银行转帐@#@甲方开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帐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方确认的结算周期为:

@#@@#@货到:

@#@□7天□15天□30天□45天□60天□天(国家规定的60天内);@#@@#@十、[反商业贿赂约定]@#@甲乙双方均反对索贿、行贿及其它不正当交易行为。

@#@甲方承诺,不向乙方人员提供赠送礼品、现金、样品、餐饮等任何形式的利益。

@#@@#@若甲方被发现以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及其他不正当方式取悦乙方工作人员,以获取订单、更有利的价格、货架资源,或虚报送货量,或降低商品质量,或缩短付款期限时,乙方将立即停止与其的商业合作关系或订单,并向有关执法部门举报。

@#@@#@如有乙方工作人员要求甲方给付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甲方有义务向乙方书面检举,并提供@#@相关证据。

@#@对甲方的检举,乙方应给予保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直至送交司法机关。

@#@甲方的检举信寄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合同的解除]@#@1、在一方没有违约的情况下,另一方提出解除本合同的,应当提前______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如双方达成一致,合同自双方协商确定的日期解除。

@#@@#@2、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双方仍应当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对账与结算。

@#@结算完毕后,乙方可留存该结算期内结算数额@#@______%或______元的货款作为商品质量保证金,自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起______天内,如甲方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保证金退还甲方;@#@如存在质量问题,保证金在抵扣乙方受到的损失后退还甲方,若保证金不够抵扣,甲方应根据乙方有效单据支付。

@#@@#@十二、[违约责任]@#@1、甲乙双方均应当全面履行本合同的约定,一方违约的,应当向另一方支付违约金,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甲方应当保证其所提供的商品不存在任何知识产权的瑕疵。

@#@如甲方或其供应商因为侵犯第三方的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肖像权、商业秘密或其他民事权利而产生争议,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甲方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并承担因此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3、甲方承诺对所供商品的质量全面负责。

@#@如因甲方商品出现质量问题,造成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害,第三方要求赔偿或发生诉讼的,由甲方承担全部责任。

@#@甲方除负责赔偿由此引起的一切损失外,还应向乙方赔偿该问题商品该次销售总额的______%。

@#@@#@4、甲方逾期交货的,每延误一天,按逾期交货总额的%支付违约金。

@#@甲方拒不送货、中途断货或不能保证供货的,按本次订单商品总额的______%支付违约金。

@#@甲方应达到95%的商品品种到货率,如达不到,按缺货品种计算,每缺少一个品种,乙方有权从甲方货款中扣除______元作为违约金。

@#@@#@5、乙方逾期验货的,每延误一天,按逾期收货总额的%支付违约金。

@#@乙方拒不收货的,按本次订单商品总额的______%支付违约金。

@#@@#@6、甲方应当确保提供的各种证件和发票符合国家规定。

@#@如因甲方提供假证件、假发票等,使乙方受(本文来自第一范文网,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到牵连,被执法部门处罚或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甲方应当承担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乙方有权直接解除合同。

@#@@#@7、甲方根据乙方要求专门定制的特殊包装或特供商品,乙方违约的,应当支付违约金______,但甲方应立即止损,并不得就故意扩大部分的损失要求赔偿。

@#@@#@";i:

27;s:

658:

"圈一圈,列出算式:

@#@@#@1.@#@@#@把这些小旗平均分给4个组,@#@每组分几面?

@#@@#@2.装饰展板,@#@@#@每人剪6个,需要几个人?

@#@@#@3...@#@@#@平均养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有几只?

@#@@#@4.@#@@#@分给4只小白兔,每只小白兔@#@分几个?

@#@@#@5.@#@@#@@#@每个窝里游3只小白兔,共()窝?

@#@共有多少只小白兔?

@#@@#@6.@#@@#@@#@每只小兔采了6朵蘑菇,有()只小兔。

@#@共采蘑菇多少朵?

@#@@#@7.画图:

@#@表示出4×@#@3的两个意义。

@#@@#@8.画图:

@#@表示出15÷@#@3的意义。

@#@@#@";i:

28;s:

7765:

"4.1乘法的初步认识@#@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100以内加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游乐园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用已学的加法解决问题比较麻烦时,便渴望有一种简便的方法能够取代,这时乘法便呼之欲出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洁性和学习乘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出示主题图(课本第46页)。

@#@@#@师:

@#@秋天到了,我们最喜欢的秋游活动快来了。

@#@快看,这个学校的同学们正高高兴兴地在游乐园玩。

@#@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

@#@@#@学生活动:

@#@@#@观察画面: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有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转椅)@#@这么多好玩的项目,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吧!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教师出示小飞机情境(课件)@#@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项目——小飞机。

@#@@#@学生活动:

@#@@#@数一数:

@#@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

@#@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边写上人数。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上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说一说:

@#@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每份数量相同)@#@师:

@#@你真善于观察,我们把这个发现的结果一起说一遍:

@#@每架小飞机上坐了3个人,有5架小飞机。

@#@@#@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师:

@#@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任务,肯定是有目的的,因为老师要统计人数,不然有的小朋友走丢了,老师都不知道呢。

@#@那么问题来了,请你们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师:

@#@(老师点名学生回答)下面你说我写。

@#@哎呀,好像写乱了,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

@#@(这是5个3相加)@#@师:

@#@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

@#@(板书3+3+3+3+3=15)你们把算式写在小飞机下面的第一条横线上。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经验@#@师:

@#@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加数相同,都是3)@#@师:

@#@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

@#@(板书,在算式下面写5个3)@#@师:

@#@这里的3是什么?

@#@5是什么?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教师出示小火车情境图(课件)@#@师:

@#@看完了小飞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项目——小火车!

@#@请同学们@#@数一数:

@#@请同学们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数,每节车厢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

@#@请同学们将每节车厢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边写上人数。

@#@@#@说一说:

@#@请同学们说一说,每节车厢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每份数量相同)@#@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图中将每个车厢里的6个人圈起来。

@#@我们把这个发现一起读一遍:

@#@每节车厢上坐了6个人,有4节车厢。

@#@@#@师:

@#@接下来老师又要统计人数啦!

@#@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

@#@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

@#@(4个6相加)@#@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6+6+6+6=24),你们把算式写在小火车下面的第一条横线上。

@#@@#@师:

@#@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加数都相同)@#@师:

@#@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6相加吗?

@#@(板书,在算式下面写4个6)@#@师:

@#@这里的6是什么?

@#@4是什么?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教师出示过山车情境图:

@#@@#@师:

@#@看完小火车,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项目——过山车!

@#@@#@请同学们@#@数一数:

@#@请同学们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数,每节车厢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

@#@请同学们将每节车厢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边写上人数。

@#@@#@说一说:

@#@请同学们先对照一下你们的发现是一样的吗?

@#@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节车厢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每份数量相同)说一说这是几个几?

@#@(7个2)@#@师: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请把算式写在过山车下面的第一条横线上(2+2+2+2+2+2+2=14)@#@师:

@#@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加数都相同)@#@师:

@#@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2相加吗?

@#@(板书,在算式下面写7个2)@#@师:

@#@这里的2是什么?

@#@7是什么?

@#@@#@师:

@#@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

@#@@#@师:

@#@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

@#@20个2相加呢?

@#@……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

@#@你有什么需要吗?

@#@(学生想象发明新的符号,借助卡片)@#@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认识乘号@#@师:

@#@你太厉害了,跟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

@#@再过十几年你也可能成为数学家(出示乘号相关资料)@#@师:

@#@7个2相加,可以写成7×@#@2=14,这里用了乘号,我们把这个算式叫做乘法算式,读作:

@#@7乘2等于14,也可以写成2×@#@7=14,读作2乘7等于14(板书算式)请你们把乘法算式写在过山车下面的第二条横线上。

@#@@#@

(2)算式对比,再次感受用乘法算式表示的简洁性,并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算式的练习@#@师:

@#@将上面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进行对比,说说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师:

@#@加法算式中没有7,乘法算式中的7是怎样来的?

@#@@#@(3)课堂练习,巩固乘法的意义@#@师:

@#@你能把上面的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

@#@请你把乘法算式分别写在小飞机和小火车下面的第二条横线上。

@#@@#@师:

@#@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吗?

@#@@#@六、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1.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1题。

@#@@#@2.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乘法算式:

@#@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告诉我们这是几个几,可以用哪个乘法算式表示。

@#@@#@3.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3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3+3+3+3+3=153×@#@5或5×@#@35个3相加@#@6+6+6+6=246×@#@4或4×@#@64个6相加@#@2+2+2+2+2+2+2=142×@#@7或7×@#@27个2相加@#@作业布置:

@#@说一说乘法与加法的联系@#@";i:

29;s:

1268:

"《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练习题@#@一、直接写出得数@#@80×@#@3-23=60×@#@5+34=17×@#@5=58+45=@#@90-3×@#@10=60+70=30×@#@2-34=140-80=@#@45+36×@#@8=54-17=89-23×@#@3=16×@#@4-45=@#@二、填空@#@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应先算(),@#@再算()。

@#@@#@2.90减36乘2的积,差是多少?

@#@列式是()。

@#@@#@3.16乘5的积加28,和是多少?

@#@列式是()。

@#@@#@三、先画出每道题先算的部分,再计算。

@#@@#@14×@#@8+65200-17×@#@778+22×@#@9@#@四、脱式计算@#@16+32×@#@472×@#@2-12335×@#@4+24@#@480+30-15572-8×@#@914+6×@#@30@#@五、解决问题@#@商店里有笔记本、钢笔、文具盒和铅笔,每本笔记本5元,每支钢笔14元,每个文具盒8元,每支铅笔3元。

@#@请你列综合算式解答下列问题。

@#@@#@买5本笔记本和一个文具盒,应付多少元?

@#@@#@买1支钢笔和4支铅笔,应付多少元?

@#@@#@买2支钢笔,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路,甲队每天修70米,乙队每天修85米,11天正好修完。

@#@甲队比乙队一共少修多少米?

@#@@#@";i:

30;s:

2637:

"一一得一1x1=1一二得二二二得四1x2=22x2=4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1x3=32x3=63x3=9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1x4=42x4=83x4=124x4=16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1x5=52x5=103x5=154x5=205x5=25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1x6=62x6=123x6=184x6=245x6=306x6=36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1x7=72x7=143x7=214x7=285x7=356x7=427x7=49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1x8=82x8=163x8=244x8=325x8=406x8=487x8=568x8=64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1x9=92x9=183x9=274x9=365x9=456x9=547x9=638x9=72九九八十一9x9=81乘法口诀表11=1一一得一12=222=4一二得二二二得四13=323=633=9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14=424=834=1244=16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15=525=1035=1545=2055=25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16=626=1236=1846=2456=3066=36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乘法口诀表11=1一一得一12=222=4一二得二二二得四13=323=633=9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14=424=834=1244=16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15=525=1035=1545=2055=25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16=626=1236=1846=2456=30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17=727=1437=2147=2857=35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18=828=1638=2448=3258=40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19=929=1839=2749=3659=45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66=36六六三十六67=4277=49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68=4878=5688=64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69=5479=6389=7299=81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乘法口诀表";i:

31;s:

12528:

"崇明县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卷@#@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装………………○………………○………………订………………○………………○………………线………………○………………○………@#@八年级数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2分,满分12分)@#@1、函数的图像在轴的截距是……………………………………………………(  )@#@(A) (B) (C)2 (D)@#@2、一次函数的图像不经过…………………………………………………………(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3、下列方程中,有实数根的是………………………………………………………………(  )@#@ (A) (B) (C) (D)@#@4、将一个圆盘分为圆心角相等的8个扇形,各扇形涂有各种颜色,如图,任意转动转盘,停止后指针落在每个扇形内的可能性大小都一样(当指针落在扇形边界时,统计在逆时针方向相邻的扇形内).则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  )@#@(A) (B) (C) (D)@#@D@#@C@#@A@#@B@#@(第5题图)@#@红@#@红@#@红@#@黄@#@黄@#@蓝@#@蓝@#@黄@#@(第4题图)@#@5、如图,在□中,等于………………………………………………………(  )@#@(A) (B) (C) (D)@#@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  )@#@ (A)矩形 (B)菱形 (C)正方形 (D)等腰梯形@#@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3分,满分36分)@#@O@#@y@#@x@#@(第9题图)@#@7、把直线向下平移4个单位,所得的直线解析式为        .@#@8、方程的解是             .@#@9、如图,点,在直线上,且,@#@比较和的大小:

@#@     .@#@10、二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两个一次方程,这两个一次方程是:

@#@@#@             .@#@11、已知方程,如果设,那么原方程可化为关于的整式方程是@#@             .@#@12、5把钥匙中有2把是开房门的钥匙,则第一次就把房门打开的概率是    .@#@13、如果一个边形的内角和等于,那么.@#@14、对角线长为的正方形面积等于.@#@15、如图,是的中位线,是梯形的中位线,若,则    .@#@16、如图,已知菱形中,是钝角,垂直平分边,若,则    .@#@17、如图,已知梯形中,,,点在上,且,若梯形@#@的周长为24,则的周长为    .@#@(第18题图)@#@D@#@C@#@A@#@B@#@D@#@C@#@A@#@E@#@B@#@(第17题图)@#@D@#@C@#@A@#@E@#@B@#@(第16题图)@#@A@#@D@#@F@#@B@#@C@#@G@#@E@#@(第15题图)@#@18、如图,菱形由6个腰长为2,且全等的等腰梯形镶嵌而成,则菱形的对角线AC的长@#@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题,满分52分)@#@19、(本题满分5分)@#@解方程组:

@#@@#@20、(本题满分5分)@#@如图,在□中,点是边的中点,设,.@#@

(1)写出所有与互为相反向量的向量:

@#@;@#@@#@

(2)试用向量、表示向量,则;@#@@#@(3)在图中求作:

@#@、.(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但要写出结果)@#@B@#@C@#@E@#@A@#@D@#@21、(本题满分5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点、是对角线上两点,且.@#@C@#@A@#@B@#@D@#@E@#@F@#@求证:

@#@.@#@22、(本题满分5分)@#@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6月中旬我市某展览馆进行党史展览,把免费参观票分到学校.展览馆有2个验票口A、B(可进出),另外还有2个出口C、D(不许进).小张同学凭票进入展览大厅,参观结束后离开.@#@

(1)小张从进入到离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进出方式?

@#@(要求用树状图法或列表法)@#@

(2)小张不从同一个验票口进出的概率是多少?

@#@@#@出口C@#@出口D@#@验票口A@#@验票口B@#@展览大厅@#@@#@23、(本题满分6分)@#@y(千米)@#@x(时)@#@1@#@5@#@9@#@10@#@0@#@200@#@E@#@C@#@F@#@D@#@·@#@@#@·@#@@#@·@#@@#@·@#@@#@某物流公司的快递车和货车每天沿同一公路往返于A、B两地,快递车比货车多往返一趟.下图表示快递车与货车距离地的路程(单位:

@#@千米)与所用时间(单位:

@#@时)的函数图像.已知货车比快递车早1小时出发,到达B地后用2小时装卸货物,然后按原路、原速返回,结果比快递车最后一次返回地晚1小时.@#@

(1)两车在途中相遇的次数为      次;@#@@#@(直接填入答案)@#@

(2)求两车最后一次相遇时,距离地的路程@#@和货车从地出发了几小时.@#@24、(本题满分6分)@#@某工程队中甲、乙两组承包一段路基的改造工程,规定若干天内完成.已知甲组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时间比规定时间的2倍多4天;@#@乙组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时间比规定时间的2倍少16天;@#@甲、乙两组合做24天完成.请问甲、乙两组合做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5、(本题满分8分)@#@A@#@D@#@F@#@G@#@B@#@E@#@C@#@  已知:

@#@在梯形中,,,,点是的中点,点是的中点,联结交于点.@#@

(1)求证:

@#@;@#@@#@

(2)求证:

@#@四边形是菱形.@#@26、(本题满分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点是轴上一动点,以线段为一边,在其一侧作等边三角形.当点运动到原点处时,记的位置为.@#@

(1)求点的坐标;@#@@#@

(2)当点在轴上运动(不与重合)时,求证:

@#@;@#@@#@A@#@B@#@O@#@P@#@Q@#@y@#@x@#@(3)是否存在点,使得以、、、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

@#@@#@若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B@#@O@#@y@#@x@#@备用图

(1)@#@A@#@B@#@O@#@y@#@x@#@备用图

(2)@#@2012年6月崇明县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卷@#@八年级数学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2分,满分12分)@#@1、B2、D3、C4、B5、B6、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3分,满分36分)@#@7、8、9、10、@#@11、12、13、814、115、816、417、16@#@18、@#@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题,满分52分)@#@19、(本题满分5分)@#@解:

@#@由方程,得或.……………………………………1分@#@将它们与方程分别组成方程组,得@#@(Ⅰ)或(Ⅱ)…………………………1分@#@方程组(Ⅰ),无实数解;@#@……………………………………………………1分@#@解方程组(Ⅱ)得…………………………………2分@#@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20、(本题满分5分)@#@解:

@#@

(1)…………………………………………………………………2分@#@

(2)……………………………………………………………………1分@#@(3)略(注:

@#@作图痕迹并写出结果各1分,共2分)@#@21、(本题满分5分)@#@C@#@A@#@B@#@D@#@E@#@F@#@O@#@证明:

@#@联结BD交AC于O点………………1分@#@∵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OB=OD………………………1分@#@又∵AE=CF@#@∴OE=OF…………………………………1分@#@∴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1分@#@∴∠EBF=∠EDF…………………………………………………………1分@#@22、(本题满分5分)@#@

(1)解法一:

@#@用树状图分析如下@#@∴小张从进入到离开共有8种可能的进出方式………………………………3分@#@出@#@解法二:

@#@用列表法分析如下:

@#@@#@进@#@A@#@B@#@C@#@D@#@A@#@AA@#@AB@#@AC@#@AD@#@B@#@BA@#@BB@#@BC@#@BD@#@∴小张从进入到离开共有8种可能的进出方式………………………………3分@#@

(2)P(小张不从同一个验票口进出)=………………………………2分@#@23、(本题满分6分)@#@解:

@#@

(1)4次;@#@………………………………………………………………2分@#@

(2)由题意分析可知E(6,200),C(7,200)……………………1分@#@如图,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图象过(10,0),(6,200),@#@∴∴@#@∴①…………………………………………1分@#@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图象过(7,200),(9,0),@#@∴∴@#@∴②……………………………………………1分@#@解由①,②组成的方程组得@#@∴最后一次相遇时距离A地的路程为100km,货车从A地出发了8小时.…1分@#@24、(本题满分6分)@#@解:

@#@设规定时间为天,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1分@#@…………………………………………………3分@#@解得:

@#@,@#@经检验都是原方程的根……………………………………1分@#@但不合题意,舍去,@#@由24<28知@#@甲乙两组合做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

@#@甲乙两组合做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分@#@25、(本题满分8分)@#@

(1)证明:

@#@∵点E是BC的中点,BC=2AD@#@∴EC=BC=AD…………………………………………………………1分@#@又∵AD∥BC@#@∴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1分@#@∴AE=DC………………………………………………………………1分@#@

(2)证明:

@#@联结DE@#@∵E、F分别是BC、CD的中点@#@∴EF∥BD……………………………………………………………1分@#@∵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AE∥DC@#@∴四边形EFDG是平行四边形……………………………………1分@#@∵AD∥BE且AD=BE@#@∴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又∠ABE=90°@#@@#@∴平行四边形ABED是矩形……………………………………………1分@#@∴AE=BD@#@∴GD=GE………………………………………………………………1分@#@∴平行四边形EFDG是菱形……………………………………………1分@#@25、(本题满分12分)@#@解:

@#@

(1)过点B作BC⊥y轴于点C,∵A(0,2),△AOB为等边三角形,@#@∴AB=OB=2,∠BAO=60°@#@……………………………………………1分@#@∴BC=,OC=AC=1…………………………………………………1分@#@即B()……………………………………………………………1分@#@

(2)当点P在x轴上运动(P不与O重合)时,不失一般性,@#@∵∠PAQ=∠OAB=60°@#@,@#@∴∠PAO=∠QAB…………………………………………………………1分@#@在△APO和△AQB中,@#@∵AP=AQ,∠PAO=∠QAB,AO=AB@#@∴△APO≌△AQB…………………………………………………………1分@#@∴∠ABQ=∠AOP=90°@#@………………………………………………………1分@#@(3)由

(2)可知,点Q总在过点B且与AB垂直的直线上,@#@可见AO与BQ不平行。

@#@@#@①当点P在x轴负半轴上时,点Q在点B的下方,@#@此时,若AB∥OQ,四边形AOQB即是梯形@#@当AB∥OQ时,∠BQO=90°@#@,∠BOQ=∠ABO=60°@#@@#@又OB=OA=2,可求得BQ=……………………1分@#@由

(2)可知,△APO≌△AQB,∴OP=BQ=…1分@#@∴此时P的坐标为()………………………1分@#@②当点P在x轴正半轴上时,点Q在点B的上方,@#@此时,若AQ∥OB,四边形AOBQ即是梯形,@#@当AQ∥OB时,∠ABQ=90°@#@,∠QAB=∠ABO=60°@#@。

@#@@#@又AB=2,可求得BQ=……………………………1分@#@由

(2)可知,△APO≌△AQB,∴OP=BQ=…1分@#@∴此时P的坐标为()…………………………1分@#@综上,P的坐标为()或()@#@八年级数学共6页第10页@#@";i:

32;s:

10993:

"初中地理课学生多元智能评估的策略研究@#@夏枫@#@摘要:

@#@当前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培养“高分低能”畸形人才的弊端,多元智能评估是重视个体智能差异的、以智能强项带动智能弱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把多元智能评估应用于初中地理学生的评价工作,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

@#@地理学生多元智能评估策略@#@一、评价新理念与传统评价方式的矛盾@#@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传统的地理评价,往往是在阶段或整个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闭卷考试,考试的题目基本上是把教材的某些文字或图片照搬到试卷上,而后用卷面分数代表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造成的直接危害就是:

@#@从上到下一致狠抓分数,严重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即很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这样的所谓“人才”显然是不符合以“合作、创新”为主旋律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为此,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迫切地感到必须改革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能评估──重视个体智能差异的评估@#@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

@#@该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就其结构来说,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8种智能,即: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各人在智能强项和弱项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他还指出:

@#@以纸笔为手段的智力测验,检测的主要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对其它智能的检测却无能为力,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估极易导致学生片面、不健康的发展,它使得那些在语言或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因而是十分有害的。

@#@@#@多元智能评估是重视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估。

@#@这种评估并不是否定测验,它甚至还借助测验,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并由此对症下药、开展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强项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样就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进而利用这些强项的展示带动其它弱项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地理多元智能评估的策略@#@正是本着“重视个体智能差异、发展个体多元智能、培养实操型的地理人才”的原则,笔者尝试建立了进行学业评估的二元评价模式,在该评价模式里,学生的学期成绩由考试成绩和活动题两部分组成,它们各占50%,对于由市或区统一命题的考试部分的建议此处略。

@#@对于活动题,可在开学初,即告知学生关于新的学业评估方式即学期成绩=考试成绩*50%+最高次的活动题成绩*50%,这学期计划安排的几次活动题,具体布置的周次、它们的主题、大致的表现方式、准备的时间等;@#@帮助学生按座位划分小组,自行推荐小组长一名。

@#@下面仅以本人对七年级下册的活动案例的安排和评价设计为例,提供给大家参考。

@#@@#@

(一)注重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水平,给音乐、运动智能强项的同学一个展示的舞台@#@案例一:

@#@@#@收集亚洲不同国家有特色的文化风情资料,并就其中一种特色说说该文化风情反映出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特征。

@#@@#@作业要求:

@#@1、不能离题。

@#@请注意“亚洲”和“文化风情”两个词。

@#@@#@2、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喜好,展示自己的作品。

@#@@#@3、确定一个主题,比如:

@#@关于某个国家的几种文化特色,或几个国家的某方面文化特色的对比(或建筑或服饰或歌舞)等。

@#@@#@4、图片或文字请统一用A4纸打印或誊写或粘贴。

@#@并且在纸的反面画上老师给出的评价表,并在评价课前先填上自评的分数。

@#@@#@5、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要求各有表现。

@#@@#@6、准备时间为两周。

@#@@#@设计目的:

@#@通过完成这一活动题的过程,以及利用一堂课的时间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特点会对人类活动带来深刻的影响;@#@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等多方面的智能;@#@并且拓展知识面,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附评价表:

@#@(总评=自评*30%+互评*35%+师评*35%)@#@ @#@@#@切题@#@(5分)@#@主题鲜明@#@(5分)@#@主题创意@#@(10分)@#@色彩或字迹或表演@#@(15分)@#@说明正确@#@(15分)@#@自评@#@ @#@@#@ @#@@#@ @#@@#@ @#@@#@ @#@@#@互评@#@ @#@@#@ @#@@#@ @#@@#@ @#@@#@ @#@@#@师评@#@ @#@@#@ @#@@#@ @#@@#@ @#@@#@ @#@@#@总评@#@ @#@@#@ @#@@#@ @#@@#@ @#@@#@ @#@@#@

(二)注重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案例二:

@#@@#@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设计旅行路线,利用地图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特色景观或旅游胜地。

@#@@#@作业要求:

@#@1、全班6个组,每个组长挑选一个除南极洲之外的不同大洲中的国家,作为目的地。

@#@@#@2、每个组员都应有相应的任务,可在组内商量分配。

@#@不参与的组员没有分。

@#@@#@3、根据老师给出的评价表,把涉及到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在或画在或粘贴在A4纸上,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

@#@@#@4、评价交流课时,先由小组长说出小组自评的分数,再由各组给出评价意见和分数,最后教师点评学生的态度、合作精神、作业的准确度等,按下面公式给出总评。

@#@@#@5、准备时间为一周。

@#@@#@设计目的:

@#@在学习了除了极地的分区地理之后,安排一次这样的活动题,既可以检测学生从地图上提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各国地理要素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完整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存在、观察、等多方面智能,还可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附评价表:

@#@(总评=自评*30%+互评*35%+师评*35%)@#@ @#@@#@目的地的位置特点分析@#@(5分)@#@目的地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10分)@#@旅行路线的设计@#@(10分)@#@途经的主要国家和城市名称@#@(10分)@#@沿途观赏的主要旅游点或景观(10分)@#@合作精神@#@(5分)@#@小组自评@#@ @#@@#@ @#@@#@ @#@@#@ @#@@#@ @#@@#@ @#@@#@各组互评@#@ @#@@#@ @#@@#@ @#@@#@ @#@@#@ @#@@#@ @#@@#@师评@#@ @#@@#@ @#@@#@ @#@@#@ @#@@#@ @#@@#@ @#@@#@总评@#@ @#@@#@ @#@@#@ @#@@#@ @#@@#@ @#@@#@ @#@@#@(三)注重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绘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观察智能@#@案例三:

@#@@#@写一篇有关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方面的文章(可以是诗歌、幻想小说或各种体裁的文章);@#@或者画一幅反映人与资源或人与环境现状的漫画。

@#@@#@设计目的: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在认识完世界区域之后,安排这一活动题,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发动学生从现实中寻找素材,创作符合题意的作品,以此呼吁大家要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

@#@@#@作业要求:

@#@1、不得抄袭、要独立完成。

@#@@#@2、不能离题,必须是关于人口与资源或环境的关系。

@#@题目自拟。

@#@@#@3、诗歌、幻想小说的字数不限,其他各式体裁的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4、漫画可以是黑白或彩色等@#@5、用A4纸打印或誊写或作画,作品背面画上评价表,并填上各项自评分数。

@#@@#@6、准备时间为三周。

@#@@#@附评价表:

@#@(总评=自评*30%+互评*35%+师评*35%)@#@ @#@@#@切题@#@(5分)@#@题目吸引力@#@(5分)@#@字迹工整或画笔清晰@#@(10分)@#@文笔优美或画笔流畅@#@(10分)@#@构思创意@#@(20分)@#@自评@#@ @#@@#@ @#@@#@ @#@@#@ @#@@#@ @#@@#@互评@#@ @#@@#@ @#@@#@ @#@@#@ @#@@#@ @#@@#@师评@#@ @#@@#@ @#@@#@ @#@@#@ @#@@#@ @#@@#@总评@#@ @#@@#@ @#@@#@ @#@@#@ @#@@#@ @#@@#@另外,对于活动题的设计及评价,本人有以下建议:

@#@@#@1.在开学初,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规格统一的地理档案袋。

@#@(我的做法是:

@#@地理档案袋的封面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每个同学在里面存放10张A4纸,为完成活动题准备的。

@#@)@#@2.活动题的设计要与该阶段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3.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活动题灵活地安排在课前或课后,如:

@#@可在《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课前安排关于日本部分产品价格、保修期、售后服务等的社会调查活动。

@#@也可在《中国的人口》课后安排关于本地区近十年来的人口数量、教育程度、人均收入、生育观念等变化的社会调查活动。

@#@@#@4.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5.为了让学生的活动题完成的质量更高,可以进行作品举例或给出搜集资料的途径、网址或印发一些相关的资料供给学生参考。

@#@@#@6.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用多种形式完成活动题;@#@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地完成活动题。

@#@@#@7.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原则。

@#@@#@8.最后,所有学生的作品,用地理学习档案袋装好,在学期结束时发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

(1)《课程?

@#@教材?

@#@教法》2005.2──多元智能评估的主要观点及操作要领@#@

(2)《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i:

33;s:

3170:

"圆梦家教培训中心@#@数学逻辑推理练习题@#@1、三个朋友住进了一家宾馆。

@#@结账时,账单总计3000美元。

@#@三个朋友每人分摊1000美元,并把这3000美元如数交给了服务员,委托他代到总台交账,但在交账时,正逢宾馆实施价格优惠,总台退还给服务员500美元,实收2500美元,服务员从这500美元退款中扣下了200美元,只退还三客人300美元,三客人平分了这300美元,每人取回了100美元,这样,三个客人每人实际支付900美元,共支付2700美元,加上服务员扣的200美元,共计2900美元,那么这100美元的差额到哪里去了?

@#@@#@2、逻辑推理:

@#@谁打破了玻璃@#@四个小孩在校园内踢球,“砰”的一声,不知是谁踢的球把课堂窗户的玻璃打破了,王老师跑出来一看,问:

@#@“是谁打破了玻璃?

@#@”@#@小张说:

@#@“是小强打破的.”@#@小强说:

@#@“是小胖打破的.”@#@小明说:

@#@“我没有打破窗户的玻璃.”@#@小胖说:

@#@“王老师,小强在说谎,不要相信他.”@#@这四个小孩只有一个说了老实话.请判断:

@#@说实话的是谁,是谁打破窗户的玻璃?

@#@@#@@#@3、硬币游戏@#@如果你和你的对手准备依次轮流地将硬币放在一个长方形桌子上,使得这些硬币不重叠。

@#@最后放上硬币的人为胜者,在开始时你有权决定先放还是后放。

@#@为了能赢得这场比赛,你决定先放还是后放呢?

@#@@#@4、高速问题@#@一个人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到达B地,问他从B地回到A地@#@的速度要达到多少?

@#@才能使得往返路程的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60公里?

@#@@#@5、登山问题@#@某人上午八点从山下的营地出发,沿着一条山间小路登山,下午五点到达山顶;@#@次日上午八点又从山顶开始下山(沿同一条小路)返回,下午五点又到达了山下的营地。

@#@问:

@#@是否能找到一个地点来回时刻是相同的?

@#@@#@6、我有一堆绳子,这些绳子之间粗细长短各不相同,每一条绳子本身各处的粗细长短也各不相同。

@#@但是每条绳子的燃烧时间都是60秒,试问我要测量15秒的时间,我该如何做?

@#@@#@7、有一堆垃圾,规定要由张王李三户人家清理。

@#@张户因外出没能参加,留下9元钱做代劳费。

@#@王户上午起早干了5小时,李户下午接着干了4小时刚好干完。

@#@问王户和李户应怎样分配这9元钱?

@#@@#@8、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

@#@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

@#@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

@#@但是街坊後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

@#@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9、我有两只桶,一只可以盛3升水,另一只可以盛5升水,试问我想要四升水,我应该用什么办法?

@#@@#@";i:

34;s:

10429: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不同之处@#@河南省信阳市张宜玉@#@升入初中后,常听身边一些同学说“这题怎么这么难啊”一类的话,而且原本在小学数学成绩不错的同学纷纷“马失前蹄”不幸落于马下,而且一落就再也起不来了。

@#@因此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似乎减了几分,对数学几乎是躲之不及,更别提什么兴趣了。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过渡,许多同学没有抓住这一点,结果就导致了对知识不理解、成绩下滑、学习热情不高等情况频频出现。

@#@这是因为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着许多大的差别。

@#@我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一、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小学数学中,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也就是正有理数。

@#@而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负数”。

@#@负数的计算、正负号的变化想必已经让同学们吃尽了苦头,而接踵而至的就是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一些问题,遇到一些难题时更是无从下手。

@#@而到了初二上学期又引入了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概念,与其相关联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填空题、选择题都是考试中易失分的地方。

@#@例如:

@#@@#@选择:

@#@

(1)有理数不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2)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3)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4)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5)无理数是小数。

@#@其中正确的说法的个数是( @#@ @#@)@#@A.2 @#@ @#@ @#@ @#@B.3 @#@ @#@ @#@ @#@ @#@ @#@ @#@C.4 @#@ @#@ @#@ @#@D.5@#@其中

(2)(4)(5)三项正确,所以应选B。

@#@@#@有些同学就会问了:

@#@

(1)不也是正确的吗?

@#@但是请注意,“有理数不是开方开不尽的数”的意思是“有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而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我们知道,无理数包括开方开不尽的数、π这种用字母表示的数,以及0.01001000100001……这类数,所以有理数应该不包括这三个方面,而题目上只说了“开方开不尽”,没有包括后两项,所以说是不正确的。

@#@而且这样说也只能是在实数范围内,因为将来要讲的“虚数”和实数又是一对意思相对的词。

@#@@#@还有些同学可能会对(5)提出异议。

@#@在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里,小数的定义是有小数点的数。

@#@而到了初中后,我们应该明白:

@#@小数和实数的概念是一样的。

@#@这是因为在一个整数后面添加一个小数点,并且小数点后只有几个0的话,这个数的值是不会改变的;@#@而且按照小学知识来看,无理数也是有小数点的,即使是像12345678910111213……这样的“整数”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小数”可以和“实数”划等号的原因了。

@#@@#@从小学的“自然数、分数”直接到初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对于刚进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来说无异于一条深深的鸿沟。

@#@因此,同学们需要认真理解概念、多做习题,才能将这条鸿沟一点点填满,因为这可以说是初中代数的基础,基础不打好的话,学习后面的内容完全是一头雾水,到了那时再回过头来学习就太晚了。

@#@@#@二、从“数”到“式”@#@小学六年学习的主要是具体的数以及具体的数之间的运算,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起了代数概念。

@#@在我们看来,“代数”,就是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数,但实际上绝非如此。

@#@代数分初等代数和高等代数,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初等代数的真正含义是非常复杂的,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初一的数学先是讲了“用字母表示数”,然后就开始深入到了“方程”,再由此展开了“包含字母的式子”这一概念,然后又开始了关于“函数”的学习。

@#@@#@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初中里学习的内容多是小学内容的扩展。

@#@这在“数”与“式”的变化中尤为显著。

@#@例如整数和整式,两者之间的差别,说白了,也就是后者比前者多了几个字母当作分子;@#@分数和分式也一样,只不过字母多在分母上;@#@等式和方程、方程与函数式也基本如此——这说明,其实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衔接点是很多的,只不过就要看老师和学生是否能发现并加以应用了。

@#@同样的还有小学阶段的方程和初中阶段的不等式,相差的不就是一个符号和几条规则么,明白了这一点,学习初中数学定是如虎添翼,想学不好都难了。

@#@@#@在小学里,我们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但在初一上学期时又学了一遍——许多同学因此而大意,认为已经学习过而不认真听,可是到了初二上学期学二元一次方程式就犯迷糊了;@#@而下学期又学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分式,更是听得云里雾里——这是因为小学时所讲的概念大多都不全面,初中时补充的内容更多,而且初中数学的内容并不像小学那样的零散,而是一环扣一环,一个知识点没有听懂就会影响下面的内容的吸收,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结果还是得从最开始学起。

@#@而相反地,如果最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学好了的话,那么上面提到的其他方程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基本上不足为惧了。

@#@下面有题为证:

@#@@#@一个批发兼零售的文具店规定:

@#@凡一次购买铅笔300枝以上(不包括300枝)可以按批发价付款;@#@购买300以下(包括300枝)只能按零售价付款。

@#@小明来该店购买铅笔,如果给八年级学生每人购买1枝,那么只能按零售价付款,需用120元;@#@如果多购买60枝,那么可以按批发价付款,同样需用120元。

@#@@#@

(1)这个学校的八年级学生总数在什么范围内?

@#@@#@

(2)若按批发价购买6枝,与按零售价购买5枝的款相同,那么这个学校的八年级学生有多少人?

@#@@#@解这道题先设这个学校的八年级学生有x人,于是求出第一小题答案为:

@#@240<@#@x≤300。

@#@而在第二小题里,同学们列出了形式不同但解相同的方程:

@#@@#@可以看出,这几个方程中有整式方程,也有分式方程。

@#@小学所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与初二才涉及的分式方程在这道题中很好的融合,这就说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实际上是有很多关联的。

@#@这道题能想出用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两种方法来解的学生,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

@#@@#@所以,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也为后面的更多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考试面前不乱阵脚,游刃有余。

@#@@#@三、从“算术法”到“方程”@#@小学的应用题大多都可以用算术法来解题,所谓“算术法”就是指一个全部由数字和符号构成的式子,因为计算简便,成了小学六年来学生们解题的“主菜”,即使小学里学习了方程,但也只能算是“配菜”而已。

@#@可进入初中后就不同了:

@#@自从初一上学期详细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渐渐的,凡是应用题第一反应就是设未知数列方程,而对原先的“算术法”没什么印象了。

@#@这是因为,用算术法来解应用题大多要用逆向思维,而方程所用的大多是正向思维,两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下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鸡兔同笼: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意是:

@#@笼子里面有一些鸡和一些兔子,共有35个头,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小学的话用算术法是比较简单的:

@#@@#@(只)为兔数,(只)为鸡数。

@#@@#@而放到一元一次方程中就有些麻烦了:

@#@@#@设鸡有只,兔有只,列出方程:

@#@@#@解得:

@#@(只)@#@在二元一次方程中就更复杂了:

@#@@#@设鸡有只,兔有只,列出方程组:

@#@@#@解之得:

@#@@#@这样看来,用方程解题似乎比算术法更“麻烦”一些,但认真分析就会发现,用方程解题的话,方程简单易懂,不会在理解上出问题,比如用二元一次方程就是完全顺着题目所给条件来解,这样方程一目了然,解题中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

@#@一元一次方程也是如此。

@#@相对来说,式子简单的算术法却因不易理解,有时即使计算对了仍是一头雾水。

@#@而且这道题用算术法作比较“简单”完全是因为题目的“便利”,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笼中也只有两种动物,所以比较简单。

@#@如果另选一道相同类型但条件中所给数字不同的题,情况就逆转了:

@#@@#@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

@#@绳长、井深各几何?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

@#@用绳子测量水井的深度,如果将绳子折成三等分,一份绳长比井深5尺;@#@如果将绳子折成四等分,一份绳长比井深1尺。

@#@绳长、井深各是几尺?

@#@@#@这道题再用算术法和方程解,哪个更“简单”,就留给大家自己探索了。

@#@@#@由以上三点看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知识范围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要学好初中数学,一定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富逻辑性,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此以来,初中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

@#@当然,在学习时,我们要借助老师、同学或家长的帮助,这样既可以全面理解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也可以因此而又快又准地完成数学作业,何乐而不为?

@#@或许到那时同学们就会发现:

@#@原来数学世界是如此奇妙!

@#@@#@";i:

35;s:

1651:

"《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中坝小学:

@#@梁依彩@#@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因为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

@#@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

@#@@#@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下几点:

@#@@#@1、复习引入,发现问题。

@#@教学开始,我让学生练习了几道能够整除的口算除法,又练习了几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回忆估算方法,这样顺势利导,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的估算你会吗?

@#@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

@#@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

@#@@#@这节课学生虽然掌握了“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但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还是把握不到位的,所以估算要在具体的环境中考虑,要结合实际取最合适的近似数,然后再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迫切的感觉到估算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了估算的应用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