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41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3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Word格式.doc

比例有什么特点?

师:

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

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

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

2.4∶1.6=;

60∶40=。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

2.4∶1.6=60∶40,也可以写成。

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做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

两个比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教师用课件显示: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找比例。

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

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

第二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备课人:

审核人:

教材第41页内容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

乐趣。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教师:

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2.4∶1.6=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两个外项的积是2.4×

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

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

∶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

=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

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3×

15=5×

9。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两种方法:

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5.巩固练习:

教材第4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解比例

审核人:

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

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

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色圃中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一、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

解比例。

二、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

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110或模型高度:

实际高度=1∶10。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x∶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

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

学生回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

师接着板书:

10x=320×

1。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

注意:

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小结:

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

解比例: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

2.4x=1.5×

6

x=

x=3.75

提问:

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

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x应等于。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

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5.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正比例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

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

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的量。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

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

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

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

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

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5.教师: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6.教学正比例图像

(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数都看作一个数对,引导学生在格子纸上描点,然后连线。

(2)观察图,,发现什么规律?

(3)根据图像判断,如果买9米彩带,总价是多少?

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7.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1、举一举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的例子。

2、完成46页做一做

8.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正比例练习课

教学第46页内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

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成正

比例的量。

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观下图表,回答问题:

时间(时)

1

2

3

4

5

7

米数

22

44

66

88

110

132

154

上表中()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的变化而变化的,()一定,时间和米数是()的量。

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并说理。

1、白糖单价一定,白糖数量和总价;

2、稻谷的出米率一定,碾成大米重量和稻谷重量;

3、一个人的身长和体重;

4、订《小学生世界》报份数和总价;

5、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5、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三、练习:

1、请举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⑴、圆周长与圆半径;

⑵、圆面积与圆半径;

⑶、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四、练习九的第1-7题

1题,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然后计算和比较几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最后,根据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作出判断。

2题,引导学生根据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定义判断。

3题,引导学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4题,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成比例关系的定义来列出比例式。

5题,使学生知道: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前提下,任何物体的高度与他的影子的长度都是成正比例的量。

6题,让学生通过填表,描点,连线发现,n是自然数,2n表示的是偶数,2n和n也是成正比例的量,比值等于2是不变的,图像也符合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7题,重在引导学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五、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六课时反比例

教材第47页内容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

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

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

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

1、

(1)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①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和面积

②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③圆的周长和半径

④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量。

二、明确目标,探究新知

师:

老师提供给大家一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例2中表格。

杯子的底面积

(平方厘米)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厘米)

小组讨论:

①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什么规律?

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交流汇报

3、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

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阅读P47内容小组讨论说说:

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5、.组织学生说一说:

反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

6、.完成48页做一做

四、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①7﹕x=y﹕15,x和y成什么比例关系?

②小明从家到学校已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是成反比例吗?

③甲数和乙数互为倒数,甲数和乙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五、课堂反馈思考,拓展应用

第七课时正反比例的量练习

教材第31-32页例1及相关教学内容

1.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

例,成什么比例.。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列表,关系式,画图等),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

例。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以及说理能力,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

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

反比例量的能力。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时间

40

80

160

200

320

8

表二  

速度

120

90

时间

9

12

1.说一说。

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

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

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

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学生汇报:

速度×

时间=路程

 师: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

正比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关系式X×

Y=K(一定)

4.小结;

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三、完成练习九第8-16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八课时比例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

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

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

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教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体

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

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

在地图上。

师:

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自学课本第53页中的例1上面的知识,把重要的地方画上线,不懂的问题用铅笔标在书上。

并思考下列各题。

  1、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 

 

)。

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有( 

)比例尺和( 

)比例尺。

  2、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的形式。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

在每一幅地图都有比例尺。

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1:

500是什么意思?

生1:

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