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550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届一等奖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Word格式.docx

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上乘之作。

第二节立意新颖,敢为人先

1.勇于创新的精神。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读者不仅对新鲜的新闻事实感兴趣,而且对新闻事实背后蕴涵的新鲜思想、新鲜见解同样感兴趣。

因为这些新鲜的思想、见解,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启发性和服务性。

2.敏锐的洞察力。

报道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知识与资本结合的新思路和范例,反映出当今社

会人们观念上的重大变化。

第三节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1.产生共鸣。

作为新闻精品,它应该是在发播之后,就很快成为受众“街谈巷议”的内容,新闻精品的新闻市场占有率应该是很高的。

2.传播效率好。

具体表现在发行量、传阅量、引用率、转载量和反馈量等,这些指标越高,表明传播效率就越好。

这篇报道对促进政府部门加速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联

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标题新颖,感染力强

1.悬念式标题。

悬念,是读者关注事件发展和事物命运的紧张心情。

为了增强感染力,在制作标题时,对新闻事实的原因、结果不直接点明,而是利用巧妙的手段,先给读者制造一个一个的疑团,调动起紧张心理,催促人们往下看。

2.使读者“一见倾心”。

这篇消息的标题《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就具有这个功能。

作为新闻精品,这则标题无疑是求新的,达到了使读者“一见倾心”的目的。

多写点信息解读式的深度新闻

——评获奖消息《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彭朝丞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深切地感触到:

在信息时代,信息软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载体的新闻传播,已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是么﹖请看看吧!

.

  2000年2月23日《湖北日报》上刊登了一条500余字的消息《按"

智"

分配造就亿万富翁--张廷璧教授成为荆楚科学家首富》(附文后),消息不仅报道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教授、科学家张廷璧,以科研成果获得红桃K集团10%以上的股份,成为该集团的技术负责人,已拥有个人资产1.3亿元的典型事实;

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精当的背景材料对基本新闻事实的解读,向人们揭示了具有全局意义的价值:

生动地体现了党的十五大提出的"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的方针的威力,是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

这对于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推进知识资本化,推动社会的前进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无怪乎,消息一经刊发,很快就成为人们"

街谈巷议"

、"

单位话题"

的热点,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

《湖北日报》就"

张廷璧现象"

开辟专栏,组织研讨;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新社及加拿大《东方时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50多家知名媒体先后转载或跟踪报道。

许多海外留学生闻讯振奋,表示要回国效力。

国内一些科学家从中看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道路之后,已有4位院士采取技术入股方式加盟红桃K集团。

报道对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联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篇获奖消息不仅引发了人们对知识价值、科技成果转换等深层问题的思考,对众多科技人员的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

同时据资料显示,"

该篇报道也对普通读者的心理和观念产生了很强的冲击。

报道发出后,张教授收到了大量来自海内外的信件和电话。

在信件和电话中,普通读者均对张教授靠知识创出亿万家财称羡不已,认为从他身上看到了知识的价值。

"

在2001年第11届"

中国新闻奖"

评选中,该文荣获消息一等奖。

既要敏于求新,更要善于求深,是这篇获奖消息在写作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启示。

  这篇获奖消息有6个自然段。

起首两个自然段组成的主副导语,奇峰突起的把一个拥有1.3亿个人资产以及豪宅、高级轿车的"

知识富翁"

推在读者的眼前。

接着,又简洁有力地叙述了张廷璧教授以知识为资本、以创业为契机的致富过程。

进而通过客观叙事、提供新闻背景等多种方式,或沉潜或隐含地解读"

的内涵及社会意义。

整则消息的构思、写作,都是立足于求新又求深的基础之上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相互交叉的社会,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出现后,党报新闻的传播功能已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党报的新闻传播信息功能不仅要加强,而且速度要更快;

另一方面,信息的共享和消息来源的多渠道,读者看报纸不再仅仅局限于了解信息,更重要的目的是解读信息。

也就是说,党报要适应新的变化,必须迎接挑战,扬己之长,对重大新闻和重要题材的报道,不能只满足一报了之,起个信息的传播作用,而要逐步把报道重心调整到加强与凸显新闻的理性把握上。

要多发点有分析、有解释的新闻。

  新闻的"

深度"

,像果子中的果核,是包藏在新闻事实中的"

内核"

--即思想意义,具有全局意义的社会价值。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思想来源于实践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思想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但思想又是思考的结晶,是思维的花朵。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记者都是思想家,但每一个记者确都必须学会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

一事当前,最起码应该知道我们为什么要采访某个人、某件事,写某个报道﹖然后将这个经过缜密分析、解读后得出的"

为什么"

,再还原为事实,通过提供背景材料等诸多方式,及时地把这个"

奉献给读者。

有读者说,人脸上最吸引人的是眼睛,读新闻作品往往最抢眼的莫过于新闻事实中包含着的有看头、有学头、有嚼头的意蕴。

  写作这类新闻最要紧的应把握住这样几点:

一是写作目的要敲定在明理上。

平铺直叙就事写事,缺少理性思维、思辨特色,不是深度新闻的写作路数。

二是要在提炼上下苦功。

所谓提炼,就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归纳、分析、概括、升华,把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知。

所以新闻作品的深度--既不只是把生活的原始材料拿来堆放在一起;

也不只是就事论事、一件事一层道理的肤浅。

而是要就事论理,概括、提炼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思想的高度。

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浅到深,给读者以更多更深一些的启发。

所以,新闻作品的"

,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非感性、非浅层次的认知。

  古今中外,新闻作品都被称之为"

易碎品"

,在时间的长河中,它的"

寿命"

很短。

那么,是否可以延长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使之成为相对的长效产品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

新闻作品生命力的长短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性和社会性的强弱与否决定的。

可以这样说,一篇新闻作品若没有必要的理性思维,仅仅满足于表面层次的"

扫描"

,就像擦玻璃那样只是在表面上擦来抹去,就不可能有深度,也就无以言"

长效"

反之,一则新闻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深度,它不仅仅是反映一时、一地、一事,又不是仅仅满足对某个行业、某个专题的局限性与业务性的表述,由此它就必然产生相对长效的功能。

在刊发时,固然是新闻,在事后的影响力、生存力和可传性仍将不断显现出来。

《按"

分配造就亿万富翁》是又一个例证。

  应该说,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无不在于发挥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

价值'

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新闻作品作为一种语体化、书面化的文化,它不像物质产品那样直接作用于衣食住行,其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特定的精神文化需要,社会、读者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价值功能的多样性。

诸如传输信息、传播知识、沟通思想、提供娱乐、交友购物,乃至解决具体问题和处理具体事物等等,而其喉舌、引导、传播、监督等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功能。

新闻,就其本能来说是要解决读者需要知道而又"

不知道"

的信息问题 。

尽可能又多又快地给读者送去"

的信息,这是报纸主要功能之一。

其所以要多,因为读者是一个群体,需要又是多种多样的;

其所以要快,因为新闻传递的信息一旦人们知道了,那么它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而读者的"

知道"

,往往是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

一般情况下是一次性完成的,因而信息的接受具有"

排他性"

因为读者对同一内容的消息看一次就行了,不管这个消息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信息,还需要有舆论来调整相互关系。

如果说传播信息以多、快为特色,引导舆论则是以抓大、求深取胜。

所谓抓大,就是抓大事,即政策上、政治上的大事,改革开放、经济工作中的大事,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事,群众广泛关注、涉及国家人民利益的热点等大事;

所谓求深,则是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要把它的来龙去脉,对各方面的影响,发展趋势,把一个问题、一种倾向、一件事件、一项决策措施讲深讲透。

对此多写点信息解读式的深度新闻实有必要。

  本报讯(记者卢平川)武汉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最近对红桃K集团资产进行了审计。

昨日得出的审计结论表明,该集团技术负责人张廷璧教授个人资产已达1.3118亿元。

  此外,张教授还拥有一幢400多万元的别墅、一辆价值80多万元的豪华轿车。

  在我省众多科学家中,张廷璧是首位拥有亿元资产的科学家。

  今年62岁的张廷璧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1992年前一直在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这一年,他在研究天然植物色素课题时产生了一个科学构想--在中国推广运用德国科学家费舍尔1930年获诺贝尔奖的发明成果卟啉铁,并以生物学方法解决卟啉铁工业化生产这一世界性难题,以较低成本防治缺铁性贫血。

这一想法得到谢圣明等创业者的支持,他们果断投入50万元进行研究开发,终于成功生产出了既有高科技含量,又价廉物美的大众化保健品--红桃K生血剂。

  1996年,红桃K集团在明晰产权时,张教授持有集团10%以上的股份,成为集团董事局8位董事之一。

  从1997年至今,红桃K生血剂连续3年销售超过10亿元。

最近,"

红桃K"

被国家工商局评为生物保健品行业惟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原载2000年2月23日《湖北日报》

新闻精品赏析】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

2008-01-1713:

58:

40| 

 

分类:

新闻精品|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核心价值的回归――新闻改革的一个观察视角

(2005-04-2109:

15:

38)

胡思勇(湖北日报评论理论部430077)

新闻改革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研究、回答的问题很多。

这里仅从新闻核心价值的角度谈谈对党报新闻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新闻核心价值的回归:

中国的新闻变革与趋势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首先回答什么是新闻的核心价值这一基本问题,并立足这个视角,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的新闻改革与趋势,并得出结论。

第一,什么是新闻的核心价值。

什么叫新闻?

新闻从业人员人人都能够回答: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客观报道。

可是,不同媒体、不同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有很大差别,即使报道同一事实给人的阅读体验也不一样。

有的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人一瞥了之;

有的好像是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工作总结的“缩写”,干干瘪瘪;

有的触人心弦,令人掩卷长思,甚至引起一些社会组织的关注,转变为社会组织的行动――不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政府、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关注与参与,都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的重要尺度。

那么,导致新闻传播效果出现如此差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新闻呈现能力的差异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大事天天发生,但并不是所有大事或大事的所有部分都可以作为新闻。

由于传媒的迅速发展和信息获取的便捷,人们今天面对的问题已不是信息稀缺,而是信息过剩。

中国传媒已进入“买方市场时代”。

这意味着新闻报道日益受到读者阅读偏好、选择的约束。

换言之,新闻记者手中有笔,但没有随意报道新闻事件的“自由权”。

即使发生的事实可以报道,但记者也没有随意写作的“自由权”。

从劳动过程看,新闻作品是一个记者“思想跋涉”、事实取舍的结果。

从报业竞争的角度看,是一个微观主体的营销过程:

作为记者,他要把握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要观察当前已经或正在发生什么?

这些事情有着什么深刻内涵?

选择什么样的具体事实作为表达的“喷口”?

又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

怎样的“事实剪辑”更有助于“观点暗示”、引起受众注意?

等等。

这样做,事实上就构成了一篇新闻作品的生产链和价值链。

所以,新闻写作总是受着新闻“价值判断”和新闻“价值呈现”的双重约束。

新闻价值是决定新闻作品影响力、报纸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新闻写作、新闻创新必须遵循的核心原则。

这就自然要回答一个问题:

什么是新闻的核心价值?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基础问题,又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新闻学教科书为我们概括了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1.时间的接近性,即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价值越大;

2.距离的接近性,即与远处的新闻事件相比,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

3.著名性,即越是重大事件、著名人物,新闻价值越大;

4.进展性,新闻事件越是不断展开,新闻价值越大;

5.情操性,即越能唤起人们的情感,新闻价值越大;

6.异常性,越是反常,新闻价值越大。

这六个价值要素,构成了判断新闻价值的六个标尺。

从理论上讲,它们可以同时用来作为新闻价值的判断工具,但从事实经验看,一篇新闻不论多么优秀,都很少同时具备这六大要素,并且它们在要素结构上并不均等。

从传体的角度看,媒体制作新闻、报道新闻的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从受体的角度看,购买报纸,是因为对新奇的事情存在“求知欲”。

因此,新奇、反常是连接供需的关键,理所当然地成为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过去,我们对“人咬狗”的提法几乎是全盘否定的。

窃以为不能完全否定。

相反,需要认真研究:

“人咬狗”的本质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主流报纸需要什么样的“人咬狗”?

基于什么标准来选择“人咬狗”?

从1883年到20世纪初,西方新闻史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以煽情为主的报道时期。

特别是美国的一些报纸,如《世界报》、《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等,在内容上充满凶杀、色情和丑闻,在报道方式上特别注意渲染细节,反正越反常、越离奇越好。

例如主办《纽约日报》的赫斯特就说他办报的哲学是:

“让读者一打开报纸,就‘啊’地惊叫一声。

”在当时,读者能不能惊叫,是衡量报纸办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

显然,这样的“人咬狗”不论在动机上,还是在传播效果上,都不是今天我们主流媒体所需要的。

但问题是,“人咬狗”一直没有被人们遗忘。

人们谈论新闻的时候,都要把它作为“通俗的解释”。

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个比喻尽管存在缺陷,但也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新闻的核心价值和新闻规律,即揭示了新闻供需之间、主客体之间、传体和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人咬狗”反映了传体的“卖点”所在,反映了受体阅读报纸的“求新、求异”心理。

正常、平凡的事情无所不在,如普通上下班、每日三餐、自然地生老病死等等,毫无必要报道;

即使报道了,也是无效报道。

其实,新奇、反常从来就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其表现也有多样。

即使擅长以耸人听闻、煽情报道和展现暴力来扩大报纸发行、追求“每一期要有一条爆炸性新闻”的约瑟夫·

普利策,也同时坚持以“真理的喉舌”作为办报方针,倡导社会改革。

他说: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从新闻史看,煽情报纸所强调的“耸人听闻”固然是一种新奇、反常,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欣赏品位已大大提高,对新闻事件的“反常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些读者更多的是立足社会发展趋势来观察“离奇”、反常;

新闻见报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为了逗引人们发出“啊”的一声惊叫,而是通过报道“意外”让人们心头一沉:

如此反常的事情为什么偏偏发生?

比如,感冒是一种极为平常的小病,过去两元钱一盒的“速效感冒丸”就能治疗。

可是,当你听说在武汉市某医院,看个“咳嗽”要花1065元时,会是什么反应?

人们打开报纸也可能发出“啊”的一声:

感冒药怎么这么贵啊?

但是,读了新闻之后肯定还会引起感慨和联想: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学生的学费不是一年一个价地暴涨吗?

农村的“三提五统”不是年年在喊减而又年年在增加吗?

一家商店刚刚开门,不是收税的刚走,城建、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又找上门来了吗?

所以,这篇新闻与其说是将“大处方”背后的“医药回扣”黑幕撕开,不如说是把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一些社会服务部门和公共管理部门的扭曲行为坦露在阳光之下。

显然,新奇性、反常性成就了《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这篇新闻。

它精心制作的标题不仅表示了对新闻事件的震惊,而且制造悬念、吸引受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起到了新闻的“眼睛”和“广告”作用,主流媒体理性观察、监测社会的职责也得到了彰显。

所以,不管是大众报纸还是主流媒体,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反常性、新奇性都始终是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是新闻的心脏。

如果我们把它作为理论工具,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变革,就会发现:

我国新闻改革的实质是新闻价值的回归――其中当然包括核心价值要素新奇性、反常性的回归。

第二,中国新闻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媒体――报纸的兴起与西方媒体――报纸的兴起有着很大差别。

在西方,报纸是经济发展内生的,即当贸易发达的时候,人们需要了解商品信息,于是出现了报纸。

报纸的兴起是为了适应商业活动的需要,并且最早的文体是消息。

比如当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因为自由贸易而成为“世界性商场”的时候,它也就成为“信息的股市”,提供信息成为“经济的和政治的一般信息的商务信函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主要舒适旅店的价格。

”鉴于传播这些商业信息有利可图,一些商人和商业机构就创办了报纸。

例如《荷兰通讯》、《阿姆斯特丹通讯》,等等。

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

革命斗争是我国报刊兴起的原动力。

近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段矛盾,使报刊一开始就成为政治斗争的主战场之一。

因此,最早出现的新闻体裁是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