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_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6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6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_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_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_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_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_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docx

《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_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_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_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docx

城市交通规划

UrbanTransportationPlanning

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

——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

肖德源 刘瑾

JIANGSUURBANPLANNING江苏城市规划

2015年第2期总第243期

27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慢行系统发展状况的梳理,分析城市老城区现有慢行系统的共性问题,从文化提升、公交整合和资源利用的角度,以苏州环古城河为例探索了构建慢行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慢行系统;老城区;苏州;环古城河

1城市老城区慢行系统的特征

1.1慢行系统的定义

慢行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步行系统就是由城市中与步行行为方式、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由非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构成。

1.2慢行系统的特征

国外的慢行交通更多的重视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支持体系下完善硬件系统;国内则将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建设同步,更重视慢行系统对城市道路的依托,较少建立相对独立的慢行系统。

结合国内外己有的慢行系统建设经验,

慢行系统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第一,慢行交通既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一类独立出行方式,也是其它机动化出行方式不可或缺的衔接组成。

不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何种水平,它都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慢行交通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出行,它更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慢行交通是实现人与人面对面身心交流、城市紧张生活压力的释放、城市精彩生活感受的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活动载体。

1.3老城区慢行系统的现状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城市老城区更新速度缓慢,难以跟上城市扩张的



图1老城区拥挤的交通

步伐,由此造成了老城区普遍存在建筑密集、道路宽度不足、慢行设施缺乏等问题。

慢行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缺乏联系,通常只是简单解决交通功能,对于慢行系统作为城市媒介的考虑不足,在慢行系统的构建上处理手法相对单一,缺乏对整个交通体系建立的综合考虑。

(图1)

同时,由于对城市通勤功能和休闲游憩功能的细分考虑缺乏,因此在老城区慢行线路设置与服务站点布局上缺乏与城市气质的呼应。

当前我国城市的慢行系统在体现地域性特征方面考虑不足,忽略了对地域特殊民俗文化以及气候条件的相关分析,偏重于人文景观资源承载的步行系统建设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步行空间简单、压抑,缺乏与城市特色元素的一体化设计。

2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的构建

2.1项目背景

苏州老城区保持了传统的“水路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都极为丰富,街道空间和尺度非常适宜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的发展。

然而,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以车为本”的路权分配倾向不断凸显,慢行空间遭侵蚀现象严重,大量的人非冲突、机非冲突严重威胁慢行安全,带来了慢行交通环境

图2苏州环古城河现状

恶化,慢行交通出行者利益受损等诸多问题。

作为苏州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最重要一环,

环古城河慢行系统的构建被确立为实现苏州

“低碳、安全、公平、便捷、连续、舒适、优美”交通环境的示范性项目。

(图2)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位于环古城河内侧,总长约

15.5公里,是苏州环古城风貌带保护工程和

“两河一江”工程的延续。

尤其是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含苏州的运河遗产即四条运河故道和七个点段,其中之一便是苏州环古城河。

申遗的成功无疑赋予了环古城河慢行系统全新的意义。

2.2构建慢行系统的意义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10月26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挂牌成立,苏州迎来了旅游大发展的全新格局。

在产品结构转型、特色要素创新、引擎项目打造、产业空间整合、旅游环境优化等旅游发展重点的指导下,文化休闲旅游必将成为苏州旅游发展的亮点。

环古城河慢行系统的建立,可以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休闲旅游方式。

慢行交通系统同时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交通工具、任何目的的出行,起终点均离不开慢行交通。

环古城河慢行交通设施能增进苏州老城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更包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3现状影响因素

2.3.1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

水陆棋盘、桥浜相对、河街并行的“双棋盘”格局是苏州传统城市空间和格局的典

图3古城河边的城门

型特征。

老城区内河网水系密布,河道空间丰富,其上桥梁众多,是欣赏古城水系的景观环廊。

同时环古城河连接许多历史街道,街巷尺度适宜,建筑风貌独特,空间格局完整,淡雅朴素,是生动展示老苏州古朴宁静的历史连廊。

2.3.2历史文化景观要素

环古城河周边历史文化要素众多,古典园林、古城门等,而且保存相对完好,环古城河是体验历史文化的记忆长廊。

但目前对于相关资源的考虑相对缺乏,与相关历史文化要素的链接整合相对不足,对于整个系统特色的体现及文化的提升需进一步强化。

(图3)

2.3.3公共交通分布状况

环古城河临近苏州火车站公交枢纽站、汽车北站公交枢纽站、官渎里公交枢纽站、平四路公交枢纽站等,与其相交的城市道路及临近的内、外环城市道路均有公交站点设置;轨道交通站点包括1号线相门站、养育巷站,2号线苏州火车站站、山塘街站。

现状周边公交服务系统较好。

环古城河旅游游览线路也已环通,现状共有码头13处,其中上下客码头6处,临时码头7处。

上下客码头主要分布在环古城河西南侧,临时码头主要分布在环古城河东北侧。

2.3.4割裂的用地功能

环古城河慢行系统沿护城河基本形成环状,绵延约17公里,其基础较好,大部分段落已建设完成。

但由于局部桥梁及用地权属的割裂影响,部分段落没有贯通,系统需继续完善。

环古城河慢行线路分别经过各类城墙遗址、市民公园、轮船码头、沿河商业地块,各个片区由于用地性质和开发时序不同,建设初期对系统的建设缺乏统筹考虑,导致

图4环古城河慢行系统总平面 图5公共交通衔接示意

对沿线的用地没有预控,部分环古城河内侧建设已贴近河边,没有相应的空间承载慢行系统的贯通建设。

2.3.5狭窄的可建设空间

由于苏州老城区历史遗迹分布较广,加上城市功能承载较为密集,导致构建慢行系统的可利用空间极为有限,部分路段甚至面临无地可用的境地。

目前而言,环古城河现有的慢行系统主要以步行线路为骨架,尚未设置自行车道,方式上较为单一,对于慢行节点、入口的考虑不足。

相关的休憩场所、座椅、停车点、电话厅、商业设施等配套设施也因土地缺乏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2.4构建策略研究

2.4.1营造水陆联动的独特慢行空间

苏州的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与苏州古城的空间格局与城市风貌是互相渗透的,慢行系统的建立应强化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建立与城市地段与功能相适应的慢道类型。

(图4)规划充分利用其水陆并行的优势,结合现有的水上交通游线和游船码头,以滨河公园绿地为依托,营造独特的水陆联动的慢行空间。

2.4.2旅游观赏与文化体验的综合载体

环古城河沿线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要素及景点,还有与其相交的纷繁的河流及街道,慢行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提供环古城慢行休

闲通道,而且也是观赏周边水景、街景等的景观廊道,更是感受周边历史文化的文化环道。

方案引入了苏州古城代表性的城墙文化、水文化、古桥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元素,依托浮雕、小品、指示等文化展示载体,将环古城河慢行系统打造成为集休闲旅游、文化感知、景观观赏于一身的综合载体。

2.4.3零距离、多层次衔接公共交通

慢行系统作为一种独立的交通系统,必须考虑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与换乘,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率与功能。

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作为一种短距离的出行方式,对于古城交通体系的完善,强化古城交通效率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次规划倡导“慢行+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模式,根据苏州轨道交通、城市公交、水上交通等相关规划,优化慢行系统入口及节点设置,建立“陆-陆”、

“水-陆”良好的接驳与换乘系统。

在系统的构建上协调与周边城市道路的关系,做到无缝接驳,充分发挥其“最后一公里”的效应及补断作用,构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与周边交通相适应的步行系统。

(图5)

2.4.4因地制宜、合理贯通

环古城河慢行系统地处苏州老城区,受现状用地影响非常大,步行线路贯通有非常大的难度。

此外,经常用于慢行系统连接的人行天桥的建设手段在苏州老城区无法顺利

使用,一是征地困难,二是人行天桥对于古城的整体景观有较大的影响。

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尽量采用涵洞下穿和架设水面栈道来协调与相交城市道路的关系,保证系统的贯通。

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对于岸边空间条件满足要求的采取直接下穿的方式连通系统;对于岸边空间条件有限,桥下空间及河道空间条件较好的,建设栈道贯通;对于岸边空间条件、桥下空间及河道空间均受限的,采取依托城市道路转换的方式进行连接。

2.4.5集约打造公共节点

公共节点的设置是影响慢行系统有效使用及整个系统舒适性的关键环节,需要与周边交通有效衔接,且需要一定的场地空间安排相应的配套设施及景观设置,还要结合区域的服务半径统筹考虑布点的设置。

苏州环古城河慢性系统公共节点的选择秉持了三步走策略。

首先,便利的交通可以保证慢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有效衔接与接驳,保证系统的使用,是系统存在的基础。

因此,规划结合地面交通、轨道交通对周边适合作为公共节点的地段进行首次选择。

其次,合适的公共节点的区域位置可以保证其对整个系统的有效服务,是整个系统使用方便的基础。

因此,规划结合交通,以区域位置为条件对公共节点进行分级筛选。

最后,环古城河周边场地条件紧张,场地空间是保证公共节点布置的现实条件。

方案切实把握周边场地建设状况,对于有条件拆除部分建筑满足交通及区域条件的场地积极沟通,做好用地控制;对于确实没有空间的选点,结合场地就近选择。

2.4.6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配套

苏州环古城河已经建设了一批具有良好基础的慢行系统配套设施,规划在此基础之上完善了标识系统、休憩设施、地面铺装等设计。

标识系统对于进入慢行系统,引导慢行流线及周边景点,明确区域配套等有重要作用,本次规划的指示系统包括以下三类:

交通诱导标识、慢行系统路线指引标识、景点及配套设施引导标识。

交通诱导标识主要结合周边主要道路及公交节点设置,慢行系统路线指引标识、景点及配套设施引导标识主要结合慢行道路及慢行节点设置。

休憩设施着重体现场地的景观特色,传

承苏州古城区的精神、文化和风俗。

适宜的设施可以使人们体验特色的景观氛围,也起到调节环境色彩、人群心态与视觉感受的作用,使游客充分感悟当地的风貌与特色。

道路铺装以修缮填补为主,其铺装材料因地制宜,体现各片区的风貌特色。

在穿越人流量大的商业文化区时,铺装选用规整的石材、板材并配以古典的拼花图案;而穿越古城墙等文化遗址区,新建步道除了选用石板材料外,还加强了对金山石等具有古朴纹理石材的利用;沿河公园区,选用透水砖、鹅卵石铺装,透水性、保水性非常强。

3结语

慢行交通曾经是我国的城市出行主流,因机动车出行的增加而逐渐衰落。

但随着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和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又成为城市交通的发展目标。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城市中文化的点滴更适合通过慢行交通的方式去细细品味。

本文通过对慢行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的梳理,分析城市老城区现有慢行系统的共性问题,从文化提升、公交整合和资源利用的角度,以苏州环古城河为例探索了构建慢行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期望能对国内其他类似城市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陈双燕,卢波.苏州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索与实践.江苏城市规划,2014,(07).

[2]杜力.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几点思考.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

肖德源,苏州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师

刘瑾,苏州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所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