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594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保健学Word文档格式.docx

究其原因,还是缺乏运动。

到了大学,体育课只剩一星期两节,晨跑也没了。

平时基本上就呆在寝室,大部分时间是坐着的,不运动。

肥胖者增加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达到增加体内脂肪的“支出”,使体型恢复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使身体的各器官得到锻炼,增强体魄。

这是因为运动可以增加脂肪的消耗,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脂肪代谢;

运动可以降低血脂,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减少脂肪在心脏、肝脏、血管中的沉积,减少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从而提高心肌工作能力,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增强了肥胖者的心血管系统对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

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力量,增加胸廓活动范围及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及换气功能,使气体交换加快,也有利于“燃烧”多余的脂肪。

因此,增加运动是非常适宜减肥的好方法。

(三)运动能有效地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骨折的危险

有研究表明,肥胖容易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气管炎等疾病。

如果运动降低了肥胖程度,那么这些疾病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了。

另外,美国政府曾发表一个报告: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减少患结肠癌的危险,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使妇女降低患乳腺癌的危险。

骨折是困扰中老年人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疾病。

在英国.有将近一半以上的70岁以上的妇女曾经骨折过。

5%~20%曾经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在一年内死去,许多人长期残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美国,每年有25万人髋部骨折。

大量研究表明,负重练习有助于保持骨密质。

经常参加运动者,尤其是运动员,其骨密质高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

经常参加体育括动可以使年老时患髋部骨折的危险降低50%。

二、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会使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等心理障碍的产生。

而心理不健康会导致生理上的不适。

于是出现了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

我在大一的时候不太懂调节,除了上课就宅寝室,结果在人际交往和能力锻炼方面都没有什么收获。

这学期我选了网球课,平时有时间就和一些爱好网球的同学去打球,打球过程中,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在与朋友交流打球技巧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周末的时候去练瑜伽,在一吸一吐纳间所有的烦恼似乎都变得轻飘。

运动能消除疲劳。

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

然而,如果在从事健身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

人们参加某项运动并坚持锻炼,不仅能使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

而且会相应地掌握并发展一些体育技术技能。

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个体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传递其信息给大脑,从而产生自我成就感的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

譬如,锻炼者在运动中若能完成自己制订的运动计划。

达到具体的目标,将会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

从而增强自信心。

具有很好的消除心理障碍的效果。

三、要科学运动

在我的体育活动意外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个是初中时练习跳台阶,因为我本身锻炼太少,以至于在运动方面缺乏感觉,所以练习时身体没平衡好,小腿前部靠近脚背的肌肉就被台阶棱角硬生生地撞出一道切迹。

第二个是大学的健美课,练习举重,大概10公斤吧。

太逞强以致伤了右手腕,当时没有及时处理,一直到现在右手不能提重东西,打网球也是选择左手。

有时候尺骨那块地方会痛。

分析上面两次意外,是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方式。

因为平时缺乏体育锻炼,心肺功能和骨关节的灵活性都比较差,因此不宜一开始就大负荷运动,运动量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一般需要2~4周的适应过程。

每次锻炼前应该做一些准备活动,如活动上下肢、腰部,使踝关节、腿部肌肉和肌腱充分活动开,肺的气体交换增加,心脏输出的血液增多,以避免肌肉、韧带拉伤和心悸气短。

当然运动量太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量过大会出现副作用。

运动后肌肉不酸痛,睡眠、食欲正常。

如果出现头痛、食欲不佳、失眠等症状,说明运动过量。

每次运动结束后或运动间歇,做些走动、慢跑、深呼吸等节奏缓慢的活动,使心脏、呼吸、血压等尽快从运动状态恢复正常。

体育锻炼一定要坚持如一,不能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练练停停无益于体育锻炼与健康。

四、结束语

体育运动追求着身体的乃至精神的和社会文化的健康。

人类是生物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同时又是历史的存在,社会的存在。

体育运动与人的健康关系中,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多元综合性。

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身体强壮、健美,使人从外在形体和内在生命素质上,透射出对生活追求的勇气和智慧;

同时,它为社会输送着活力,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导引人们塑造自身,塑造生活。

2如何实施自我监督与消出运动性疲劳

一自我监督

(一)自我监督的目的和意义

自我监督又称自我检查,就是运动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自己健康状态和生理功能变化做连续观察,并定期记录于锻炼日记中,供本人、指导者和医师参考。

其目的在于评价锻炼效果,调整锻炼计划,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性操作发生,更有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

因此是运动医务监督的一个补充方法,是指导者和医师作为掌握和评价运动者情况的一项依据。

经常地自我监督对于增进信心、坚持科学锻炼,防止过量或不足,对提高锻炼效果和养成运动卫生习惯等都有重要意义。

指导者和医师应经常检查自我监督记录表,必要时进行重点检查,采取相应措施。

(二)自我监督内容和方法

自我监督的内容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可依据自我监督表的内容进行实施和观察:

1.运动心情,即运动欲望。

正常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自信心强。

如情绪低落、心情不佳,则厌烦运动,甚至怕练。

2.身体感觉。

正常时自我感觉良好,身体无不适感觉。

如运动中或运动后异常疲劳,有头昏、恶心、呕吐、全身无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时,应详细记录。

3.睡眠。

良好的睡眠就应是入睡快,睡眠深而少梦,晨醒后头脑清醒,精神状态好。

如果入睡慢,容易做梦,睡中易醒,日间无力嗜睡,精力不集中,容易疲劳等,表明睡眠失常。

4.饮食。

参加体育锻炼能量消耗大,所以,食欲会变得好起来,想进食且食量大。

如果运动后不想进食,食量减少,表明运动量安排不当或身体健康状态不良。

5.排汗量。

出汗量如和平时无明显差别时,尿量应无大变化。

当轻微活动就会大量出汗时,表明疲劳或革些功能不良,特别是有自汗和夜间盗汗现象时,表明身体极度疲劳或有其他疾病。

6.心率。

一般在早晨起床前测定晨醒后的脉搏。

脉搏应平衡,锻炼一段时间后会稍有下降。

如出现晨脉增快,或有心律不齐症,可能与疲劳和过度训练有关,应注意观察。

7.体重。

进行耐力运动(中等运动强度)时,体重应该是平稳的。

但在锻炼初期,由于水分和部分脂肪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2~3千克,以后因肌肉体积增加,体重还会稍回升而保持平衡。

如果体重持续下降,表明有严重的疲劳或患有其他消耗性疾病。

8.肺活量。

有条件时,应在运动前做一次肺少量检查。

参加有氧代谢运动后,肺活量会增加一些。

如持续下降则表明肺功能不良。

9.血压、心电图。

在有条件时,或某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要定期检查,并做运动前后对比的试验。

10.锻炼情况及成绩。

记录完成计划情况、训练量和测验成绩等。

11.其他记录。

缺席情况、受伤情况、中断运动时间和气象条件等。

12.指导员和医师的评语。

主要是对运动量、锻炼方法、运动操作和某些注意事项方面给予指导。

二消除运动性疲劳

(一) 

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次性强有力的负荷或持续运动负荷后,靠应力集中的运动器官(关节、韧带、骨骼、肌肉)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脏器和调节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变化为特点的导致运动负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觉不适、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堆积等现象。

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这样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良性过程。

故而一般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和保持并增强人体健康。

(二)、疲劳判断的简易方法

科学的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人体保健有很大实际意义,然而疲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部位也不尽相同,所以,疲劳的判断主要有自我感觉、简易客观的指标及运动者的经验等指标来粗略评价。

主观感觉:

运动时的主观感觉与工作负荷、心功能、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故而运动时的自我感觉对判断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客观性。

 

客观指标1、 

骨骼肌的指标

①肌肉力量,运动引起的肌肉疲劳最明显的特征是肌肉力量下降,一般常以绝对肌力为依据,运动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疲劳,测试时根据不同的运动形式有针对性的测试运动肌肉力量。

②肌肉硬度:

肌肉疲劳时收缩机能下降,而且放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

③肌电图:

肌电图是肌肉兴奋时所产生的电位的变化,也可反映肌肉兴奋收缩程度,运动过程中的肌电图变化可确定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机能状态,通过肌电图可反映出肌肉是否疲劳。

(三)消除运动性疲劳

1改善代谢

此类方法,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常用方法有:

整理活动,水浴,蒸气浴,理疗,按摩等。

1、整理活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一般是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即刻进行,主要内容有两部分、A 慢跑和呼吸体操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

B 肌肉、韧带拉伸练习此方法对减轻肌肉 酸痛和僵硬,促进肌肉中乳酸的清除有良好作用,拉伸则以主要活动肌肉和韧带为主,常采用静力性拉伸方式。

2、按摩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

3、温水浴

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为10分钟左右,勿超过20分钟以免加重疲劳,也可在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度为15度,热水温度为40度,冷浴1分钟,热浴两分钟,交替三次。

4、桑拿浴

利用高温干燥的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使人体大量排汗,体内的代谢

产物从而能及时排出体外,桑拿浴一般不要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进行,以免造成脱水和加重疲劳。

2调节神经系统法:

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加强机体的合成代谢功能,使机体尽快恢复。

方法主要有:

1、睡眠:

良好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且经济的好方

法,人体进行睡眠时,大胜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2、放松练习

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运动员有意念来调动肢体,通过对高级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改善呼吸和循环系统,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

3、音乐疗法

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来放松神经系统,使练习者心情舒畅,身心放松,作为一种辅助方法,配合其他消除疲劳的方法,以增强疲劳恢复的效果。

3补充法

通过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消除,可分为:

1、营养物质补充法:

营养物质补充法是补充法的基础,即从人体所需的供能物质,和对生理功能调节的维生素及维量元素入手进行补充糖、脂肪和其他所须物质。

糖的补充不仅仅在运动后,而应当贯穿整个运动全过程,这既可推迟疲劳的出现,同时又利于消除疲劳。

运动前补糖宜安排在赛前数日和赛前1.5—2小时,运动中补糖(以运动饮料形式)每隔15到30分钟或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运动动后补糖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不要超过6小时。

对蛋白质的补充最好以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为主。

脂肪对消除疲劳没有明显的作用,不必专门补充,可适当补充一些磷脂。

2、中医药的调理:

运用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主要通过健脾益肾、抗疲劳专用方剂和药物型运动

饮料等方面进行,为了提高运动人员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尽快消除疲劳,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药物和食物,所以传统的中医补充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很有必要,也是对营养物质补充的促进作用。

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很多,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是很局限的,必须综合应用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因为疲劳的发生的原因诸多,而又有个体的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对疲劳的分析必须整体综合考虑。

运用消除疲劳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具有针对形的进行。

3详述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PR).心肺复苏(CPR)术,亦称基本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在4~6分钟内所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

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坏死(四分钟以上开始造成脑损伤,十分钟以上即造成脑部不可逆之伤害),因此施救时机越快越好。

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之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

一心肺复苏操作标准流程

(一)单人心肺复苏徒手的程序

A.(assessment+airway)从判断意识是否存在至判断有无自主呼吸,即以下第

(一)~(五)项。

 B.(breathing)口对口吹气,即以下第(六)项。

C.(circulation)判断脉搏是否消失、胸外心脏按压,即以下第(七)、(八)两项。

(一)判断患者有无意识与反应轻拍患者肩部,并高声呼叫:

“喂!

你怎么啦?

(二)启动EMS系统(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患者如无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及时启动EMS系统。

如现场只有一名抢救者,应同时高声呼救、寻求旁人帮助。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如发现患者无反应,应立即打电话,启动EMS;

但对于溺水、创伤、药物中毒及8岁以下儿童,先进行徒手CPR一分钟后,再打急救电话求救。

(三)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如患者是俯卧或侧卧位,迅速跪在患者身体一侧,一手固定其颈后部,另一手固体其一侧腋部(适用于颈椎损伤)或髋部(适用于胸椎或腰椎损伤),将患者整体翻动,成为仰卧位,即头、颈、肩、腰、髋必须同在一条轴线上,同时转动,避免身体扭曲,以防造成脊柱脊髓损伤。

患者应仰卧在坚实的平面,而不应是软床或沙发;

头部不得高于胸部,以免脑血流灌注减少而影响CPR的效果。

(四)开放气道当心搏停止后,全身肌张力下降,包括咽部肌张力下降,导致舌后坠,造成气道梗阻。

如将下颌前推移,可使舌体离开咽喉部;

同时头部后伸可使气道开放。

如发现口腔内有异物,如食物、呕吐物、血块脱落的牙齿、泥沙、假牙等,均应尽快清理,否则也可造成气道阻塞。

无论选用何种开放气道的方法,均应使耳垂与下颌角的连线和患者仰卧的平面垂直,气道方可开放。

在CPR的全过程中,应使气道始终处于开放状态。

常用开放气道方法如下:

1、压额提颏法如患者无颈椎损伤,可首选此法。

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向下压迫;

同时另一手食、中指并拢,放在颏部的骨性部分向上提起,使得颏部及下颌向上抬起、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2、双手拉颌法如已发生或怀疑颈椎损伤,选用此法可避免加重颈椎损伤,但不便于口对口吹气。

站立或跪在患者头顶端,肘关节支撑在患者仰卧的平面上,两手分别放在患者头部两侧,分别用两手食、中指固定住患者两侧下颌角,小鱼际固定住两侧颞部,拉起两侧下颌角,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3、压额托颌法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向下压迫;

同时另一手拇指与食、中指分别放在两侧下颌角处向上托起,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在实际操作中,此法优于其他方法,不仅效果可靠,而且省力、不会造成或加重颈椎损伤,而且便于作口对口吹气。

(五)判断有无呼吸开放气道后,立即将一侧耳部贴近患者的口鼻部,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来判断患者有无呼吸。

判断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并应以看为主。

一看即用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运动。

二听即用耳朵听患者是否有呼吸音。

三感觉即用面颊感觉患者是否有气流呼出。

(六)口对口吹气口对口吹气是一种快捷、有效的人工通气方法。

空气中含氧气21%,呼出气体中仍含氧气约16%,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如口腔严重损伤,不能口对口吹气时,可口对鼻吹气。

1、确定患者无呼吸后,立即深吸气后用自己的嘴严密包绕患者的嘴,同时用食、中指紧捏患者双侧鼻翼,缓慢向患者肺内吹气两次。

 2、每次吹气量700~1000ml(或10ml/kg),每次吹气持续2秒钟,吹气时见到患者胸部出现起伏即可。

 3、如果只进行人工通气,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分钟。

吹气过程中,应始终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运动。

吹气时如无胸部起伏或感觉阻力增加,应考虑到气道未开放或气道内存在异物阻塞。

4、专业人员也可选择其他通气方式,如球囊-面罩、气管插管等。

(七)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非专业人员在进行CPR时,不再要求通过检查颈动脉是否搏动,但对于专业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

检查脉搏应用食、中指触摸颈动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而绝不可选择桡动脉。

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如不能确定循环是否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八)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是重建循环的重要方法,正确的操作可使心排血量约达到正常时的1/4~1/3、脑血流量可达到正常时的30%,这就可以保证机体最低限度的需要了。

1、按压原理通过按压胸骨,使胸腔内压力增高,促使心脏排血。

放松时,胸腔内压力降低,且低于静脉压,从而使静脉血回流于右心,即“胸泵原理”;

另外,心脏直接受到直接挤压也产生排血。

放松时,心腔自然回弹舒张,使得静脉血回流于右心,即“心泵原理”。

多数学者认为,胸外心脏按压能导致人工循环是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2、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1)操作时根据患者身体位置的高低,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的任何一侧均可。

必要时,应将脚下垫高,以保证按压时两臂伸直、下压力量垂直。

(2)按压部位按压部位原则上是胸骨下半部,常用以下定位方法:

①用触摸颈动脉的食、中指并拢,中指指尖沿患者靠近自己一侧的肋弓下缘,向上滑动至两侧肋弓交汇处定位,即胸骨体与剑突连接处。

②另一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中线上,并触到定位的食指。

③然后再将定位手的掌根部放在另一手的手背上,使两手掌根重叠。

④手掌与手指离开胸壁,手指交叉相扣。

(3)按压姿势两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不得弯曲,肩、肘、腕关节成一垂直轴面;

以髋关节为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及肩、臂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

(4)按压深度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4~5cm,约为胸廓厚度的1/3,可根据患者体型大小等情况灵活掌握,按压时可触到颈动脉搏动效果最为理想。

(5)按压频率100次/分钟,不要<

100次/分钟。

(6)口对口吹气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比例为2:

15,即每做2次口对口吹气后,立即做15次胸外心脏按压。

单人操作为2:

15,双人操作为1:

5。

 3、胸外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

(1)确保正确的按压部位,既是保证按压效果的重要条件,又可避免和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以及心、肺、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

(2)双手重叠,应与胸骨垂直。

如果双手交叉放置,则使按压力量不能集中在胸骨上,容易造成肋骨骨折。

(3)按压应稳定地、有规律地进行。

不要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不要间断,以免影响心排血量。

(4)不要冲击式地猛压猛放,以免造成胸骨、肋骨骨折或重要脏的损伤。

(5)放松时要完全,使胸部充分回弹扩张,否则会使回心血量减少。

但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壁,以保证按压位置的准确。

(6)下压与放松的时间要相等,以使心脏能够充分排血和充分充盈。

(7)下压用力要垂直向下,身体不要前后晃动。

正确的身体姿势既是保证按压效果的条件之一,又可节省体力。

(8)最初做口对口吹气与胸外心脏按压4~5个循环后,检查一次生命体征;

以后每隔4~5分钟检查一次生命体征,每次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二).双人心肺复苏的徒手操作

双人徒手CPR时,对患者的评估及基本操作与单人CPR相同。

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

另一人保持气道通畅及人工通气,并检查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

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按压/通气比为15:

2。

CPR操作开始的第1分钟后检查一次生命体征,以后每4~5分钟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三)儿童心肺复苏的徒手操作

 由于儿童的解剖、生理及发育等与成人不同,儿童与成人CPR的徒手操作有较大差异。

可将儿童分为出生28天内为新生儿、0~1岁为婴儿、1~8岁为儿童三个组。

8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徒手CPR基本相同。

二方法介绍

(一)概述

心脏由于某些临时发生的原因,突然停止搏动或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以致不能维持血液循环,尤其是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应该立即进行正确、积极的复苏抢救,不然病人将在短期内因全身缺氧而死亡。

心肺复苏方法心跳、呼吸停止后,必须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最简单的人工呼吸是口对口有节律的吹气。

吹气时,可用手捏鼻孔,如有条件,在维持口对口吹气的同时,赶紧准备气管内插管,接上麻醉机或呼吸机,使能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二)胸外按压

心脏按压分胸外按压和开胸按压两种。

过去多作开胸心脏按压,近年来则大多首先采用胸外心脏按压。

只有在胸外按压不见好转时才改用开胸心脏按压。

在胸部严重外伤,发生心脏停搏时,宜作胸内心脏按压,以便同时解除可能存在的胸内损伤。

在开胸手术过程中发生心脏停搏时,可立即进行胸内按压。

在开腹手术过程中发生停搏时,则立即切开横膈作胸内心脏按压。

一、胸外心脏按压术

将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上,头部不要高于心脏水平面,以利按压时增加脑部血流,双下肢抬高15°

,利于下肢静脉回流,以增加心脏排血量。

急救者站在病人左侧,右手示、中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