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600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Word下载.docx

道法自然哲学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

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这一性质的表法。

道法自然哲学是实用主义之最,因为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人的生命还重要。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万物之运作,赏自然之风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观。

第1章述心相

第一章是阐述本原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所以是述心相。

宇宙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

人们常认为自然有界,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那么自然有没有界?

自然到底有多大?

人之道,本维次空间的边界是大到无外,小到无内。

大到近无边无际,小到极小,小的没有里面。

大到极点成了小,小到极点成了大,大而小,小而大。

而人是绝对没能力超越自然出了所谓的“自然界”。

道的运作是按自然规律来进行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绝对的真理,不存在道法神灵之类的事。

人只有与自然共为一体,天地人合一才能有长久的生存道路。

本章阐明了宇宙的缔造者,并告诉了人们如何可以观察到这些大道的。

道可道①,非常道;

名②可名③,非常名。

“无”④,名天地之始;

有⑤,名万物之母⑥。

故常无欲⑦,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⑧。

此两者同⑨,出而异名⑩。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⑪。

①道:

说,阐述。

②名:

名称。

③名:

命名。

④无:

无是指本源。

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无所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

本源产生出了天地。

⑤有:

有是指本原。

本原具足一切法,没有生灭,一直存在。

本原又叫心性。

⑥母:

母体,因为本原产生了一切。

⑦欲:

欲望。

⑧徼:

边界。

⑨同:

同一体。

⑩异名:

这是指名称里所代表的具体实物不一样。

⑪门:

门道,法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是长久不变的大道;

名称是可以来命名的,但它并非是长久存在的名称。

“无”,称作是天地的开始;

有,称作是万物的母体。

所以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

常常有欲望,则观察时就有了边界所束缚。

这本源与本原,两者其实是同一体,但展现出来的却不一样。

都可谓是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道。

解析:

万物都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生命,而灵性最高的就是万物之灵。

万物之灵与其它生命或灵性物不一样,万物之灵可以解脱,有自由,有自主之权。

所以万物之灵给其它存在物都以名称来命名。

本维次世界是以万物之灵的生命为主要表现的,所以叫:

“人之道。

”人只要不着相,就可以心神复归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就知道了本原和本源以及阴阳。

要使自己心神复归大道,就得止欲。

所以常常没有欲望或少欲才能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

常常有欲望,欲望太强,心神就被业力所牵制,不能复归于大道,干的事情就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甚至还会违反人之道。

本原这个本体产生本源,本源又产生阴阳,所以万物是一个整体。

这些世出世间的大道内理给人带来的是庄严感神圣感,带给人一种玄妙的感觉。

玄妙又玄妙,好像可以说得出口,但又说不出来,这正是万法的开始,是众多奥妙的门道。

第2章世界观

这一章是确立正确世界观的述语。

首先观察自然规律的运作,再观人之道的运作规律,然后确定了正确的世界观。

只有明白了悟才可以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

把事迹一直流传在世,从而不会因为时光飞逝而销失匿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①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②,难易相成③,长短相形④,高下相倾⑤,音声⑥相和⑦,前后相随⑧,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⑨。

万物作而弗⑩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⑪。

夫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斯:

于是,就。

②相生:

相互产生。

③相成:

相互对立。

④相形:

相互成形状。

⑤相倾:

相互倾向。

⑥音声:

音是指旋律,节奏;

声是指散发出去的波,声音。

⑦和:

和谐,协调。

⑧相随:

相继跟着,一个跟着一个。

⑨教:

教导,教育。

⑩弗:

不。

⑪居:

居功。

⑫夫:

代词。

天下都知道美所以为美,于是厌恶就呈现出来了;

都知道善所以为善,于是不善就呈现出来了。

有无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法来处理事情,实行不用言语常阐述的教导。

万物运作却不宣告已经开始,生养却不占有,有利于一切的作为却不倚仗它,功业成就了却不居功。

万物只有不居功,所以功迹才不被泯没。

世界观价值观等观都是与其它对比而形成的。

大道无穷无尽,其中适合人的占一部分,把这些大道内理与其它大道内理进行对比,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

有了正确的自然观才可以正确的处理事情。

自然产生万物时就已经有了对立,对比,矛盾,这是自然本体自有的性质。

举其中的一些例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都是自然对立界永恒的状态。

明白了这些状态所呈现的原因后才知道了如何处理事情。

不要有个人的主观意识,按照自然规律中的完美规律进行运作,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在开示他人的时候,要实行道在不言中,使他人有启发,使他人能觉悟。

只有悟出来的道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只有明白了这些大道内理后才会功业成就却不自我功高居上,所以事迹才不会因为时空的转移而被磨灭掉。

第3章治国

本章阐述的是自然规律人之道治国处世的方法。

治理国家的任务就是如何的服务人民为人民作贡献,以及如何的教化人民。

自古以来上行下效,人民都向统治者看齐,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治国制度,这个国家的国民就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具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

统治者可以一言兴邦,也可以一言亡国。

所以统治者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

实行正确了就可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幸福生活。

实行错了就成了祸国殃民的造孽作乱。

那么就会发生国破家亡,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的事情。

不尚①贤,使民不争;

不贵②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③,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④,实其腹⑤,弱其志⑥,强其骨⑦。

常使民无知无欲⑧,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①尚:

推崇。

②贵:

贵重。

③不见可欲:

不让可以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

见(xià

n),同“现”。

④心:

心里所想要的念头。

⑤腹:

肚子。

⑥志:

过分追求的意志。

⑦骨:

筋骨,体格。

⑧无知无欲:

没有妄知妄欲,或邪知邪欲。

不推崇贤才,使人民不为“贤才”争斗;

不贵重难以得到的珍物,使人民不为珍物而进行盗窃;

不让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使人民的思维不混乱。

因此,圣人的治国方法是:

空虚百姓心里所想要的念头,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实,削弱百姓过分追求的意志,强壮百姓的筋骨。

常常使人民没有妄知妄欲,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有所作为。

这就是无为之道,所以没有治理不了的国家。

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当命存于危机则天道无德。

百姓忠于帝王将相,就是因为他们给了百姓生存之道,把关爱给了百姓。

所以百姓倍受感恩,可以为他们去死,从而效忠于他们。

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会与他人去争斗的,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的。

有德能的人奉献给社会大众却不求回报,功业成就了却不会功高居上自我傲慢。

所以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

推崇贤才的结果是人人都说自己是贤才,要为自己争利益。

而真正有德能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称赞自己的。

真正有德能的人谁愿意去毁谤他人来推崇自己?

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这明显是造恶业,甚至是造孽。

所以不推崇贤才避免了因为所谓的“贤人”而出现的斗争。

再有天下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人们为了那些珍贵的物品常是争得头破血流,不偷盗就抢夺,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实珍物并不珍贵,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作祟。

人生在世,一边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一边是人的欲望业力在牵制,完全弄得人们思维混乱,所以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人民一但有了妄知妄欲,甚至是邪知邪欲,那就给了一些有计谋的野心家实现野心的机会。

这些野心家就会煽动人心制造社会动乱,甚至是做反人道的事。

但是人们却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那些奸贼所利用了,到死的时候都不明白,完全是糊里糊涂的命丧他人之手。

所以只有把这些不该犯的错,不该犯的罪提前制止了,使一切自然了,那才可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这就是无为治国的方法。

第4章述心性

本章是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心性,无阐述从本原产生出来的相。

心性是本性与祸性共融一体的。

本性用一言来概括就是至净圆满的永恒,祸性用一言来概括就是至恶浊劣的永恒。

本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并在产生万法。

而祸性本自浊劣,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并在产生万法。

心性具足一切法,一切都是由心性所变现的。

自然是没有界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

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绝对的真理。

然而神道主义宣扬道法不自然主义,宣扬道法神灵主义。

连最起码的现实都不讲,根本就不讲科学,却大肆宣扬神道主义。

道①冲②而用之或③不盈④。

渊⑤兮⑥,似万物之宗;

湛⑦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⑧之先。

心性,本原。

②冲:

指本体内的运动。

③或:

副词,又。

④盈:

盈满,这里指停止。

⑤渊:

深邃。

⑥兮:

语气词,啊。

⑦湛:

清澈,这里指道呈现清楚的状态。

⑧帝:

造物主。

本体心性不断运作而且自然使它又不会停止。

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

清晰可见啊,好像又不存在。

我不知道心性是由谁缔造的,好像是先于“造物主”前就存在了。

本原没有由任何者创造,本原没有生灭一直存在。

本原具足一切法,所以本原产生出了一切。

道的运作不管是在本原,还是在本原产生出来的相,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作。

在本原上现实就是虚妄,虚妄就是现实,现实与虚妄共为一体。

心性运作的状态是极端的变化莫测,但是由心性产生出来的相则运行的就是现实常规,所以称为:

“科学。

”科学就是心物世界的现实常规。

当世界在以现实常规运作时,自然就正常。

当世界脱离常规时,自然就反常,所以就有了自然灾害。

科学讲的是现实,讲的是客观,讲的是常规。

然而世界的运作规律在某些地方会出现突然脱离常规,但是也是现实的现象,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科学不科学的事。

但是整体来讲,世界自然规律的运作一般是不会出现脱离常规的问题。

阐述世界现实常规的文化就是科学文化。

所以科学有时候是指实物,有时候是指文化。

如果一种文化连最起码的现实都不讲,那就纯粹的是谬论。

本原无穷无尽,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不断产生一切法,这是永恒的状态。

所谓象“帝”之先,其实是间接否定了万物由神灵创造。

人因为自我主观意识强,所以才会按自我主观意识衬托出一个生命者的造物主,这就是所谓的“帝”。

因为这是出世间法,所以用言语辩论不清。

哲学家,科学家当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自我主观意识很强的人是死不承认现实,还要进行无意义的辩解,而且辩解的是头头是道。

有道理未必是真理。

一切都是道,一切道都有理,歪理都是道理。

那何谓真理?

真理的基本是科学,根本是自然。

一种理一但连最起码的科学都不是,那就纯粹是绝对的谬论。

所以开悟的人都说:

“世上没有帝,一切都是按自然进行的。

”而对于不讲客观实际的人,道者也无言。

只能不承认也不否认。

否则就会招来无聊的抬杠。

就算“承认”那也得说:

“道不知是谁之子了,反正是先于帝前就存在了。

第5章述常态

本章是以自然反常来衬托自然常态的。

只有见证了自然反常,才能知道自然正常的珍贵。

自然反常了是非常可怕的,顷刻之间山崩地裂,土崩瓦解,使得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

通过知晓反常的状态来衬托常态的珍贵,才能把握住大道,使得谷灵神盈,人杰地灵。

实现道常就得明明德,即觉悟。

知晓其止在于至善,知止而后言。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③橐④籥⑤乎?

虚而不屈⑥,动而愈⑦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⑧。

①仁:

仁义。

②刍狗:

祭品。

③犹:

如同。

④橐(tuó

):

一种口袋。

⑤籥(yuè

古代管乐器名。

⑥屈(jué

竭,尽。

⑦愈:

叠用,跟‘越……越……’相同。

⑧守中:

守中道,恰当。

天地不仁义的时候,把万物作为祭品来肆虐;

圣人不仁义的时候,把百姓作为祭品来肆虐。

天地之间,难道不是如同一个管乐器吗?

里面空虚然而却不竭尽,运动不止而且还不断涌出。

话说的太多了,不如守中道,恰如其分。

人道世界的运作状态常常是呈现正常的状态,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

但是自然规律一但反常了,那真是灭绝人性,敢任意肆虐万物,使得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

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圣人也会做不符合常规的事,如为了皇位而弑亲。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非直观说圣人不仁义。

这是排比句式。

其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然反常的状况。

哲学家的心神是常常在大道上驰骋的,所以大道泛兮,哲学家的心神也泛兮。

哲学家这一瞬间心神在这一大道,下一瞬间又在其它大道,所以哲学家所阐述出来的大道内理是变化莫测的。

所以才会给人一种感觉:

哲学文章的内容好似上文不接下文,但是又很有水平很有层次。

用比喻的方法把天地比作管乐器,里面是空虚的,但又不竭尽,不断地运动并还产生出了美。

然后又复归于人生之道,人话说的太多了不如守持中道。

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简言精语,庄严神圣大道其中。

第6章述心性

这一章还是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心性。

重在于说心性的不生不灭,具足一切。

心性是一切的根源。

谷①神②不死,是谓“玄牝③”。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④若⑤存,用之不勤⑥。

①谷:

山谷,这里是指大的意思。

②神:

本命。

③玄牝:

玄是不可思议的意思。

牝是雌性的意思。

④绵绵:

连续不断地样子。

⑤若:

如,像。

⑥勤:

指道不断地运作,不会停止。

伟大的本原自然体不会死亡,所以称为“玄牝”。

玄牝这不可思议的生育门,称作是天地的根源。

好像是连续不断式的存在,自然使用它是永不会停止的。

本原没有生灭,一直存在。

本原是呈现永恒的状态。

而从本原产生出去的相就出现了时间。

所以在世界所为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然而回归到了本原就成了永恒的状态。

第7章人生观

这一章阐明了人生观。

人生在世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从何处而来?

人向什么看齐?

那就是向自然完美的大道看齐。

自然在何处?

天地就是自然。

首先得明悟天长地久的道理,然后才能有了正确的人生观。

故建言有之:

人不为己,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②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③,故能成其私④。

①不自生:

不为自己所生。

②身:

自身,自己。

③私:

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

④私:

自己的事业。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不为自己所生,所以才能长久存在。

同理,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然而又受众人的推崇在于众人之先。

不以个人为中心并把自己置于众人之外从而保全自己,因为没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所以最终成就的还是自己的事业。

人之道,必以是利人才能利己。

人之道,是共生的一体。

如果人人都损人利己,则天下就危矣。

所以觉悟的人们常常想着为大众求福报,而不会以个人为中心,为利益而争斗。

仁人志士们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为给大众有所奉献,所以得到大众的认可,最终成就的其实还是自己。

第8章处世

本章讲述的是处世方法。

人生在世必要经历很多事情。

如何处理好各种事情很重要。

会处理事的人可以功成身遂,名扬天下。

而不会处事的人则是茫茫从事,碌碌无为,不断受挫。

一个人会处世的大道之理是什么?

那就是在于这个人的本质,这个人的修为,还有这个人所处的环境。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②;

与善仁③,言善信④;

政善治,事善能⑤,动善时⑥。

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①几(jī):

将近,接近。

②渊:

指程度深。

③仁:

仁人志士。

④信:

诚信,信用。

⑤能:

允许的,可以的。

⑥时:

时机。

⑦尤:

过失。

上善的本质如同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居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灵很善良;

与仁人志士结交,言语就诚信;

治理国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可以做的事,行动时把握好时机。

只有不争夺,所以才没有过失。

一个人与一个人的本质都不相同,本质是上善的人是最庄严神圣的。

上善之人的本质就是本性。

在本原里本质是上善的生命是无数,然而在现实的人之道上,本质是上善的人,那真是全人类都没几个,甚至都没有。

上善的本质就是至净圆满的永恒。

上善本质的人比圣人都高万倍不止。

上善之人天生就有慧根,与众不同,不会伤害众生,对于名利毫不动摇,完全做到了见素抱朴,清净为天下正。

上善本质的人比明心悟性的哲学家都高万万倍不止。

但是如此本质的人从古至今都没几个,所以向如此本质的人学习是一般行不通的。

如此一来,那就只能是一个感慨而已矣。

第9章观自在

观心性,观天地,观人道,观自然,自然有所观。

所以观一切都很自在。

拿得起放得下,看得破想得开。

常常随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何乐而不为?

天苍苍野茫茫,一切想要的欲望太渺茫。

妄想很久,原来都是一场空。

那什么是现实的?

修下的福是现实的,积下的功德是现实的;

造下的业是现实的,犯下的罪而造下的罪孽是现实的。

功德是回归至净圆满永恒的中介物,罪孽是回归至恶浊劣永恒的中介物。

此大道内理是出世间法。

只要心神复归于道即可悟出。

所以大道内理并非“玄理”,“玄理”不玄,皆为万物原理。

本自不玄,只因未进入境。

身临其境,万物奥妙尽掌其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①。

揣②而锐③之,不可长保。

金玉④满堂⑤,莫之能守。

富贵⑥而骄,自遗⑦其咎⑧。

功遂⑨身退,天之道也。

①已:

停止。

②揣(chuǎi):

藏在衣服里。

③锐:

犀利。

④金玉:

泛指珍宝。

⑤满堂:

充满厅堂。

⑥富贵:

拥有了财富和地位。

⑦遗(wè

i):

赠与,送给。

这里指招来的意思。

⑧咎:

灾祸。

⑨遂:

成功,成就。

把持的满满的,不如趁早放弃。

把犀利的东西藏起来不可以长久的保存。

一大家子的珍宝也没有能够守得住的。

有了财富和地位就唯我独尊,狂妄自大,这是故意给自己招来灾祸。

功业成就了自我退下,这是自然的规律。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法喜充满,以功德心来处世。

所以能了悟大道的真谛,明白人生的意义。

世道是短暂的。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致虚极,守静笃,大道无形,行者无疆,体悟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有慧根的人可以通达世出世间法,所以放得下自我意志,做的事就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人即使放不下也得放下,因为有一天你放得下也得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

第10章自省

世上哪些是真实存在的?

哪些只是短暂的存在?

看透了才能觉悟。

觉悟的人常常会自省,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短暂的,什么是长久的,什么是永恒的。

载营魄①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②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③除玄鉴④,能无疵⑤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⑥乎?

天门⑦开阖⑧,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①魄:

本命,生命。

②专气:

生命运作的气息。

③涤:

洗。

④鉴:

镜子,这里指内心世界。

⑤疵:

缺点,瑕疵。

⑥无为:

按照自然完美的规律进行作为。

⑦天门:

把道比作生命体,而天门就是指道产生其它的器官。

⑧开阖:

打开关闭。

本命与身心共融一体,能够不离开吗?

生命运作的气息达到柔顺,能够如同婴儿一样吗?

洗涤内心世界的尘埃,能够没有瑕疵吗?

热爱人民治理国家,能够按照自然完美规律来进行作为吗?

产生万物的器官打开关闭,能是雌性的吗?

明白知晓通达四方,能够保持冷静认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吗?

贤者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而对于哲学家来讲每日自省的更多。

只有把事考虑周全了,才能行事尽其善美。

研究哲理的人经常自省,所以才能把持大道,然后才能做到为天下正。

第11章人生所需

本章阐述了人生在世的需求,需求有必需的和所需的。

必需的就是实用主义,所需的就是有用主义,无需的就是无用主义。

无用之用不可所缺,实用主义最为重要。

人在没有的时候才知道了什么是需要,但在有的时候和过多的时候,常会感到多而无用。

所以世物的生产都得有量有度,否则就会浪费资源。

无用之用就是不是很有价值,但又不能缺少的;

而实用主义就是以创造现实价值为根本目的的,以推动改善国计民生为根本目的的。

世物的生产即使是实用主义的也不能过度,因为需求是有限的。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③埴④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⑤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⑥,无之以为用⑦。

①辐(fú

车轮的辐条。

②毂(gǔ):

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

③埏(shān):

用水,用土来和成泥。

④埴(zhí

粘土。

⑤户牖:

门窗。

⑥利:

指轻松自在,没有压力。

⑦用:

需要。

三十根车轮的辐条汇聚在车轮中心上,当没有这些辐条的时候,才知道了车子需要它。

用粘土和泥做成器具,当没有这些原料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