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613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

医学

决定

水平

0.55mg/L正常人群参考值范围,95%以上的健康人会落在此范围内

0.55~1.8mg/L低风险,部分人群如孕妇及老年人会出现生理性偏高

1.8~3.6mg/L中等风险

3.6~6.6mg/L高风险

>

6.6mg/L高风险(死亡率增加)

3.D-二聚体如何排查血栓性疾病?

为什么既有健康人群参考值范围又有CUTOFF临界值?

当D-二聚体检测结果小于临界值(<

0.5mg/L),且在验前概率评估结果为中低风险的患者,可排除DVT和PE的风险,无需再做进一步检查。

临界值结果(<

0.5mg/L)是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仅针对PVT和PE有效。

而参考区间(<

0.55mg/L)反映的是当地健康人群D-二聚体的水平,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检测。

4.D-二聚体升高就一定有血栓形成吗?

D-二聚体虽对继发性纤溶有特异性,但继发性纤溶对血栓形成并无特异性。

即发生了纤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

在很多疾病(如恶性肿瘤、外伤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大量的D-二聚体片段产生。

5.为什么住院病人D-二聚体普遍偏高?

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临床大多数学科的疾病都有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

许多疾病在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可能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

产生大量的D-二聚体。

研究发现,78%住院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界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结果的评价思路:

D-二聚体含量升高的原因不一,出凝血疾病、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均可引发D-二聚体升高。

对D-二聚体进行动态检测的过程,就是一个循证的过程。

在对病人D-二聚体评价的时候,可以按以下原则进行梳理,一步步排查疾病:

1、血栓形成、高凝状态、附壁纤维蛋白形成

2、肝脏疾病

3、恶性肿瘤

住院病人D-二聚体阳性结果的应对方法:

住院病人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高是不争的事实,这是由高敏感度的试剂特性所决定的。

对于D-二聚体阳性率高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应对的方法:

1.结合病人群体建立D-二聚体检测的医学决定水平(反应患者罹患血栓的风险程度)

2.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量化国际血栓与止血科学标准化委员会建议,用D-D水平升高的量化来确定DIC的病型。

且实际上对于其它相关疾患亦甚实用。

3.动态检测短期内重复测定D-二聚体含量不仅对诊断有益,还可以窥测病情的动态演变过程。

D-二聚体的临床实践及应用:

1.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的排查

DVT及PE的诊断:

验前概率高风险D-二聚体阳性影像学检查

验前概率中低风险D二聚体阴性排除DVT及PE

D-二聚体检测最大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DVT和PE。

循证医学证实其VTE和PE的排除性诊断价值。

目前临床结合验前概率(pretestprobability,PTP)同时检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来排除DVT和PE。

当PTP评估为低、中风险,D-二聚体检测cutoff值为阴性(<

0.5mg/LFEU),即可排除DVT和PE,无需再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血管造影虽是诊断DVT和PE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有侵入性损伤,同时还受到医院医疗水平的制约。

D-二聚体测定简单便捷,价格低廉,特别适合对门诊病人的常规筛查。

使用D-二聚体结合验前概率可使30%-35%的病人排除DVT/PE,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2.D-二聚体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

DIC实验室指标的选择和应用

◆血小板计数<100*109/L

◆FIB<1.5g/L或>4.0g/L

◆FDP、D-二聚体进行性增高,居高不下

◆PLG/AT/Ⅷ因子活性降低

◆PT缩短3秒以上

由上可见,D-二聚体的进行性增高时检查DIC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DIC的诱因众多:

颅脑损伤、重度感染如脓毒症及多器官衰竭、重度子痫前期、急性白血病及癌症化疗过程等均可引发DIC。

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

D-二聚体与FDP同时测定,可大大提高其诊断效率。

3.D-二聚体对围产期血栓风险的监测

重度子痫前期的病人血管内皮广泛损伤,是一个慢性DIC的病理过程。

建立中止妊娠的实验室指标尤为重要:

产妇三次D-二聚体水平持续性升高,且vWF抗凝高于正常4倍以上,抗凝血酶活性低于50%,预示着DIC发生的征兆,应结合临床指标选择终止妊娠。

4.溶栓治疗的检测

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预示着溶栓治疗是否有效及用药类型及时机是否合适:

1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2倍以上),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

2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或用药类型及时机不适合(如过晚使用东菱克栓酶、爱通立等);

3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

恢复正常水平的D-二聚体是停止溶栓的指征

另外需要注意:

不同疾病的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有所不同。

▲在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1~6hD-二聚体达到峰值,24h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

▲在DVT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24h或以后。

▲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说明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

5.不同外科手术后血栓状态的检测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在达到峰值水平后通常是以6%/d的速度清除,因此通过观察D-二聚体的变化趋评估手术后的血栓风险。

如果术后长时间D-二聚体水平居高不下,预示着病人具有发生血栓疾病的风险。

手术持续时间、术前D-二聚体水平均影响术后水平。

根据各实验室不同的检测系统确定医学决定水平。

6.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白血病的协助诊断

病理原因:

快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对于出凝血系统具有促凝作用,无论实体瘤还是白血病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高凝状态或血栓疾病,从而引发D-二聚体升高。

文献显示,原因不明的突发性D-二聚体升高往往与恶性肿瘤有关。

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病率约在10%~30%左右,高凝状态的出现往往比癌症症状更早的出现。

而癌症患者术后也常见肺栓塞的发生。

临床医生的关注点更多应集中于:

对于癌症患者术后进行抗凝治疗以减少肺栓塞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如应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

7.肾脏疾病(肾炎、肾病综合症、尿毒症)引发的高凝状态的检测

肾病综合症等肾脏疾病导致蛋白C、抗凝血酶等小分子蛋白质随尿液排出。

凝血因子由于分子量大保留了下来,引发高凝状态。

使用D-二聚体检测能有效检测肾静脉血栓及深静脉血栓的病理发展过程,及早发现及治疗由肾脏引发的出凝血疾病。

8.D-二聚体与动脉血栓

D-二聚体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评估作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普遍认为心脑血管患者D-二聚体升高预示着患者的病情严重性。

现已知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如冠脉综合症、冠脉再灌注损伤、慢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均可激发出凝血反应使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部分病例分析:

1.DVT的排查

病情:

患者右侧下肢关节以下部位明显的进行性肿胀。

诊断:

初期内外科均认为是下肢静脉血栓,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为阴性0.26mg/L,与临床诊断结果不相符。

进行彩超进一步检测确认为腘窝囊肿压迫血管导致下肢肿胀,切除后痊愈。

2.易栓症的排查及风险监测

37岁男性,左下胸部疼痛伴坐姿背痛(放射性痛),深吸气和活动后会加剧。

随后出现发热、腹痛、咳血、体温38.3℃。

病人有脑梗(12岁)及下肢静脉血栓史(27岁)

D-二聚体检查阳性8.7mg/L,影像学检查确诊肺栓塞及多处静脉血栓。

进一步检查蛋白S含量为5%(参考值82%-140%)。

患者女儿(7岁)蛋白S含量为12%,确诊为遗传性的易栓症。

均建议定期做D-二聚体及蛋白S监测。

3.恶性肿瘤导致的D-二聚体升高

病人肺部占位,性质未定。

在活检前进行D-二聚体检测达到5.7mg/L,给药低分子量肝素(LMWH)7天后D-二聚体依然维持在4.3mg/L,无明显降低。

停用肝素两天后达到7mg/L。

在恶性肿瘤存在的情况下,病人会出现D-二聚体居高不下的现象。

且低分子量肝素连续给药不能解除风险,停药后D-二聚体水平迅速回到高值。

该病人活检后确诊小细胞肺癌广泛脏器转移。

4.D-二聚体与癌症诊断

康复科病人,椎管内注射止痛药物造成机械性损伤。

在诊疗过程中D-二聚体居高不下(3mg/L),0.4ml低分子量肝素给药七天依旧持续增高。

对病人进行血栓及肝脏检验均正常。

按照D-二聚体评估的原则,在病人无明显血栓及肝脏疾病的情况下,首先考虑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病人肿瘤标志物CA242/CA199高出正常值4倍以上,排除二型糖尿病干扰后,进一步彩超鉴定确诊为早期胆囊癌,切除后痊愈。

5.利用D-二聚体对由白血病诱发的DIC的监测

急性心梗病人(心电图证实),表征明显。

初期血常规正常。

凝血实验PT及APTT均延长一倍以上。

FIB低于0.8g/L(参考值1.8-4.0g/L),D-二聚体3.7mg/L。

介入PCI后6小时再度发生梗塞,D-二聚体含量峰值高达13mg/L,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数急剧增多。

病人凝血实验结果与急性心梗特征不相符,复查D-二聚体含量及白细胞数急剧升高,最后确诊为由突发性急性髓隙白血病导致的冠状动脉梗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