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621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节1土建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建筑等级分类

1.2.1建筑根据其重要性分四类

甲类:

特殊要求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等,必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

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

丙类:

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

丁类:

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等。

1.2.2建筑按防雷要求分三类

第一类防雷:

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起火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者;

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二类防雷: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

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和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者、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的建筑物;

预计雷击次数>0.06次的部、省办公及其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           共建筑物;

预计雷击次数>0.3次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第三类防雷: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和省级档案馆;

预计雷击次数≥0.012次,且≤0.06次的部、省级办公及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预计雷击≥0.06次,且≤0.3次,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预计雷击≥0.06次的一般工业建筑物;

确定防雷的21、22、23区火灾危险环境;

在平均雷暴日>15,高度≥15m的烟筒、水塔和在平均雷暴日≤15,高度≥20m的烟筒、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1.2.3根据建筑抗风设计的原则和地面粗糙程度将建筑物按地理位置分四类

A类:

海面、海岛、海岸、湖岸、沙漠地区。

B类:

田野、乡村、丘陵、房屋比较稀疏的中小城镇和大城市郊区。

C类:

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

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高层建筑(幕墙)主要位于B、C、D三类地区,荷载规范给出的基本风压是10m高度上的,不同高度上的风压要乘以高度系数(μz)。

1.2.4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高度、防火等级、结构体系、用途等),建筑物可以分很多类。

1.3建筑基本结构体系

1.3.1高层建筑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其结构体系主要有:

框架结构:

由杆件(梁、柱)组成,用于不考虑抗震设防、层数少的层间高大的建筑,见a。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中,纵横方向的墙体组成抗侧力体系,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见图b。

框架-剪力墙结构:

在框架结构中适当布置剪力墙可以组成框架_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既具有框架结构布置灵活、方便使用的特点,又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强的抗震能力,适用于公共和旅馆建筑,见图c。

筒体结构:

平面剪力墙可以组成空间薄壁筒体;

框架通过减小柱距,形成空间密柱框筒。

这些以一个或多个筒体来抵抗水平力的结构。

筒体结构框筒结构(由外框筒承受水平荷载,内柱主要承受楼面竖向力。

框筒柱距一般在3m以内,框筒梁较高,开洞面积一般在60%以下,见图d。

筒体-框架结构(以内筒为主抵抗水平荷载;

外框架柱距大,刚度小,主要承受楼面竖向荷载,见图e。

筒中筒结构(由薄壁内筒和密柱外框筒组成,具有很好的抗风、抗震能力,见图f。

多筒体结构(在平面内设置多个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适用于复杂平面的布置要求,另一方面,设置角筒有利于加强结构的整体性,见图g。

成束筒结构(由若干个筒体并联而成,有很大的刚度和很高的强度,用于高度很大的高层建筑,,见图h。

多重筒(巨型)结构(筒中筒结构进一步发展,圆形平面建筑物中常采用,见图i。

1.3.2高层建筑由两级结构组成:

第一级结构超越楼层划分,形成跨若干楼层的巨梁、巨柱(超级框架)或巨型桁架杆件(超级桁架),以这巨型结构来承受水平力和竖向荷载。

第二级结构是楼面,只承受竖向荷载并将荷载所产生的内力传递到第一级结构上去。

图a框架图b剪力墙图c框架-剪力墙

图d框筒图e筒体-框架图f筒中筒

图g多筒体图h成束筒图I多重筒

1.3.3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

上层和下层结构类型转换:

用于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的框架,创造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

转换层按结构功能分

上、下层的柱网、轴线改变:

上、下层结构形式没有改变,但是通过转换层使下层柱的柱距扩大,形成大柱网,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层形成较大的入口。

同时转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布置:

上部楼层剪力墙结构通过转换层转变为框架的同时,下部柱网与上部柱网轴线错开,形成上、下不对齐的布置。

1.3.4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

1.3.4.1抗侧力结构体系的选择见表1和表2(注: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檐口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部位。

位于Ⅳ类场地的建筑或不规则建筑,表中高度应适当降低。

超过表中高度,设计时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措施。

表1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框架

现浇

60

55

45

25

装配整体

50

35

框架-剪力墙、

框架-筒体

130

120

100

90

70

现浇剪力墙

无框支墙

140

部分框支墙

80

筒中筒及成束筒

180

150

表2适宜采用的结构体系

用途

高度

50m以下

50m以上

住宅

剪力墙、框架-剪力墙*

旅馆

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

公共建筑

框架-剪力墙、框架*

框架-剪力墙、筒体

注:

标*的表示尽量少用。

1.3.4.2楼面体系的选择(注:

幕墙的连接件、层间封修等问题与楼面体系关系密切)

平板体系(单向或双向板):

非预应力平板不宜超过6m,预应力平板不宜超过9m。

无梁楼盖:

合适跨度(普通钢筋混凝土楼面6m以内,预应力混凝土楼面可达9m。

密肋楼盖:

肋距常为0.9~1.5m,一般为1.2m,现浇混凝土密肋楼盖跨度一般不超过9m,预应力混凝土密肋楼盖的跨度不超过12m。

肋形楼盖:

梁板式肋形楼盖应用最广,现浇梁板一般用定型模板施工。

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一般厚度不小于180)的现浇楼面:

建筑物高度超过50m;

设防烈9度;

屋面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且整浇刚性屋面有利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受力;

平面十分复杂、应力集中严重;

上下层刚度变化很大等。

1.4建筑荷载和地震作用

1.4.1.高层建筑由于很高,使得水平力(风力与地震作用)成为第一位的、起控制作用的荷载,而竖向荷载的作用成为第二位的作用荷载。

1.4.2.竖向荷载结构自重(恒载):

由构件截面尺寸、长度、装修材料等直接计算,建筑材料单位体积重量按荷载规范取值。

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使用荷载(活荷载):

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按荷载规范取值。

在荷载规范中未作规定的,按表3取。

表3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

项目

活荷载标准值

(2)

准永久值系数ψq

备注

酒吧间、舞厅、展览厅

3.0~4.0

0.5

荷载较大时按实际情况。

屋面花园

4.0~5.0

0.8

贮藏室

5.0~8.0

饭店厨房、洗衣房

健身房、娱乐室

3.0~4.5

1.4.3.风荷载(按现行国家规范102-96要求计算,对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应乘以放大系数1.1、1.2)

1.4.3.1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计算主要承重结构:

βzμsμ0

计算围护结构:

βμsμ0

——风荷载标准值,2;

βz——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μs——风载体形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w0——基本风压;

β——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幕墙可取2.25)。

1.4.3.2w0=0.5ρυ02,按荷载规范中《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的规定采用。

(ρ为空气密度;

υ0是当地比较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m高统计所得的50年一遇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

◆μz应按下表数据采用:

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m)

地面粗糙度类别

A

B

C

D

5

1.17

1.00

0.74

0.62

10

1.38

15

1.52

1.14

20

1.63

1.25

0.84

30

1.80

1.42

40

1.92

1.56

1.13

0.73

2.03

1.67

2.12

1.77

1.35

0.93

2.20

1.86

1.45

1.02

2.27

1.95

1.54

1.11

2.34

2.02

1.62

1.19

2.40

2.09

1.70

1.27

2.64

2.38

1.61

200

2.83

2.61

2.30

250

2.99

2.80

2.54

2.19

300

3.12

2.97

2.75

2.45

350

2.94

2.68

400

2.91

≥450

◆μS与体型、平面尺寸有关,一般按下列规定采用:

建筑体型

μS

圆形、椭圆形

0.8

正多边形、直角三角形(n为多边形边数)

μS=0.8+1.20.5

矩形、鼓形、十字形(除细高的塔式建筑外)

1.3

V形、Y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L形、槽形、

高宽比大于4,长宽比不大于1.5的矩形、鼓形平面建筑

1.4

风荷载并不是均匀的,在验算墙板、女儿墙、窗玻璃、玻璃幕墙、广告牌、挑檐、阳台等构件的承载力和连接件的强度时,采用局部加大风力。

迎风面墙面

1.5

背风面和侧风面墙面

-1.5

檐口、雨篷、阳台、遮阳板等水平构件上浮风力

-2.0

迎风面积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当平面形状复杂需要更准确地决定风载体型系数时,可进行风洞模型试验。

βz反映风力作用下的动力性质,当建筑物高度不超过30m,且高宽比小于1.5时,建筑物刚度较大,β1.0。

高度超过30m、高宽比大于1.5的高层建筑,β1+(Hi/H)×

(ξυ/μz)。

—第i层标高;

H—建筑总高度;

ξ—脉动增大系数,按荷载规范取值;

μz—风压高度系数;

υ—脉动影响系数(按荷载规范取值),当建筑物高度不小于宽度的2倍时,可取下列数值: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A类时υ=0.48;

B类时υ=0.53;

C、D类时υ=0.63。

◆β计算围护结构风荷载时的阵风系数一般按下表确定:

离地面高度(m)

地面粗糙度类别

1.69

1.88

3.21

1.78

2.10

2.76

1.60

1.72

1.99

1.58

2.39

1.64

1.83

2.21

1.51

1.73

2.01

1.49

1.94

1.48

1.66

1.89

1.47

1.53

1.85

1.81

1.46

1.43

1.44

1.50

1.40

1.55

1.39

1.41

1.37

1.4.4地震作用

1.4.4.1高层建筑一般在6~9度范围内进行抗震设防,6度设防时一般不必计算地震作用,只采用必要的抗震措施,7~9度设防时,要计算地震作用。

1.4.4.2建筑结构考虑地震作用的原则:

一般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地震力应全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质量与刚度不对称,明显不均匀,产生显著扭转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力扭转的影响。

有斜交抗侧力结构时,应按各斜交方向进行验算。

1.4.4.3地震作用采用的几种计算方法:

高度≤40m,以剪切变形为主,刚度与质量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建筑物,采用底部剪力法。

高度>40m,一般可采用反应谱振型组合的方法。

刚度与质量分布特别不均匀的建筑物;

甲类建筑物;

高度≥80m,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Ⅰ、

Ⅱ类场地的建筑物;

高度≥60m,设防烈度8度的Ⅲ类场地、Ⅳ类场地和9度的建筑物。

采用直接动力法进行分析。

地震作用时,建筑物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即:

恒载的全部、雪载的50%、一般楼面活荷载的50%、藏书库和档案库活荷载的80%)

1.4.4.4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等级选用:

结构类型

设防烈度

6

7

8

9

框架结构

高度(m)

≤25

>25

≤35

>35

框架-剪力墙

≤50

>50

≤60

>60

<50

50~80

>80

剪力墙

≤80

<35

35~80

80~100

一般剪力墙

底层大空间

不宜

采用

不应采用

筒中筒结构

成束筒结构

60~180

60~150

60~80

60~70

(注:

对于四级抗震等级,除上述规定外,均按非抗震设计)

1.5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

1.5.1温度缝(缝以少设为好),通常高层建筑结构温度-收缩缝最大间距采用下表:

施工方法

最大间距(m)

装配式

75

外墙装配

65

外墙现浇

装配式大板

在较长的距离上不设温度-收缩缝要采取以下结构和施工措施:

在温度影响较大的部位(顶层、底层、山墙、内纵墙端、开间等)提高配筋率,一般≥0.3%。

直接阳光照射的屋面应加厚隔热保温层,或设置架空通风屋面。

顶层可局部改变结构形式,如剪力墙结构顶层改为框架,或顶层分长度较小的几段。

施工中留后浇带(每隔40m留700~1000宽,贯通结构整个横截面,选择对结构受力影响最小的部位通过,采用高标号的混凝土充填),见下图。

1.5.2.沉降缝用来划分层数相差很远、荷载相差很大的高层建筑各部位,避免沉降差异使结构产生损坏。

主楼与裙楼要留后浇带(构造见右图),等沉降稳定后在浇筑,但钢筋可以直通,不必搭接。

1.5.3防震缝是考虑相邻结构单元有相向振动的可能性,所以缝的净宽不应小于相邻单元水平位移之和(按较低的结构单元顶部标高处位移计算)。

除了设置温度-收缩缝和沉降缝时必须按防震缝的要求设计三缝合一之外,在下列情况下,要单独设置防震缝:

结构平面布置的平面尺寸和突出尺寸之比()大于1,而无有效的构造措施时。

各部分结构刚度相差很远,采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体系时。

各部分质量相差很大、有较大的错层时。

防震缝的最小宽度()

结构类型

410

735

1080

H表示相邻的单元中较低单元的屋面高度(m),不包括突出屋面的部分。

3.59

4.24

630

8.568

2.87

3.53

525

755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沿全高设置。

凡是要设缝,就要分得彻底,凡是不设缝,就要连接牢固。

1.6现场的测量与放线

1.6.1幕墙是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通过预埋件和转接件等结构件与主体结构连结,由于幕墙的高精级特征,所以对土建的要求相对提高,(土建施工的误差与建筑结构的难易、施工单位的水平等有着密切关系),这就造成幕墙施工与土建误差的矛盾。

1.6.2解决上述矛盾的唯一途径是对结构误差进行调整,这就需要对主体已完或局部完成的建筑物进行外轮廓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确定幕墙的调整处理方法。

1.6.3现场测量的工作程序:

熟悉建筑结构与幕墙设计图幕墙施工图、土建图、结构图了解,主要立面变化的位置、标高、变化的特点,对照实际施工进行。

整个工程进行分区、分面一般以立面划分为基础,以立面变化为界限的原则,全方位测量。

确定基准测量轴线即建筑物的基准线,幕墙要与土建共同确定基准轴线或复核土建的基准轴线。

确定基准测量层对每个区进行测量,首先找到关键层:

一般在全区的最高部位、在立面变化复杂的上下层、每个复杂立面层、影响周围环境的层次等,关键层是垂直方位的定位层。

放线从关键点开始,先放水平线,用水准仪(或水平管)进行水平线的放线,一般的铁线放线用花蓝螺丝收紧,然后吊线,放线时风力不宜大于4级。

高层、超高层建筑一般用仪器放线而不用铁线吊线的方法。

确定关键点在关键层寻找,但不一定在基准轴上,且不低于两个。

记录原始数据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对照建筑图进行误差寻找得出误差结果。

测量根据放线后的现场情况,对实际施工的土建结构进行测量:

注意(多把米尺同时测量时米尺的误差,测量前要对尺;

测量点要统一;

测量结果随时记录。

更换测量立面(或层次)

重复上面的工作程序

出测量成果图立面、剖面(层高)、平面图、处理误差详图及说明。

处理数据对数据整理后,要对误差大、需调整的位置提出处理方案,报设计部。

1.6.4现场测量的器具:

冲击钻、电焊机、经纬仪、水准仪、水平管、卷尺、花蓝螺丝(紧仔)、吊锤、铁线固定用角铁或钢筋头等。

1.6.5幕墙施工时,建筑物外轮廓测量的结果不但对预埋件、连接件、转接件的安装和竖梁定位放线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施工的全过程都离不开现场的准确测量。

在施工现场找准预埋区域

熟悉图纸(找出主导分格,可调和不可调尺寸)

1.6.5.1预埋件安装:

打水平或检查土建水平(水准仪按规范使用,水准仪定位时考虑安全、摆正放稳,定点间距大致相等)

找出准确的定位点(不得少于两点)

找出定位轴线(与实际施工现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