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705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解剖学汇编.docx

正常人体解剖学

绪 论

1.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和目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轴。

2.了解人体的组成,人体解剖学的分科,解剖学发展史。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围。

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基本功能。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古代名医扁鹊曾指出:

“解五脏为上工”。

其意是说掌握认识了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才能成为医术高

超的医生。

清代名医王清任说:

“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 可见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已经把人体解剖学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均来源于解剖学。

故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科学,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恩格斯评价说: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

”由此可见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二、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人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细胞间质。

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问质共同构成组织。

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组织。

由几种组织互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

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便构成一个系统。

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及神经九个系统。

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三、解剖学的分科及学习方法

分科:

大体解剖学:

用刀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

人体解剖学 组织学:

借助显微镜等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细微结构胚胎学:

阐述人体胚胎发育中的形态变化过程

系统解剖学:

按照人体各系统来叙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

大体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按照人体分区(如头、颈、胸、腹、四肢等)叙述各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毗邻关系、血液供应、神经支配、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此外,还有研究不同年龄人体形态结构特征的,称年龄解剖学;应用x线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特征的,称x线解剖学;结合体育运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称运动解剖学;应用各种断面解剖方法来研究经穴断面形态结构的,称经穴断面解剖学等。

学习方法:

1.坚持4种观点:

①进化与发展的观点;②局部与整体的观点;③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2.把握学科特点: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直观性很强,名词多、描写多是其特点,

①分析归纳理解其形态特征;②多观察标本、模型和图谱(插图);③描画和适当练习思考题。

3.联系临床和活体:

①联系功能和临床应用,把形态学学活;②利用自己的身体。

四、解剖学发展简史

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前3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tates)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已进行过动物解剖,并有专著。

加伦(Galen,公元130-201年)古罗马的著名医生和解剖学家,编写了解剖学论著《医经》。

书中有许多解剖学资料,如认为血管内运行的是血液而不是空气,神经是按区分布的等等,但其资料主要是来自动物解剖,与人相差较多。

由于当时宗教严酷统治,禁止解剖人体,致使人体解剖学、医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未能顺利发展。

随着西欧的文艺复兴(15世纪),各种科学都有蓬勃的发展,解剖学也有了相应的进步。

维萨利(A.VeSaliUS,1514—1564)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

著有《人体构造》一书,共七卷,纠正了加伦和前人的许多错误,为医学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

(奠定了解剖学实验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即;系统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

童鹰《世界近代科学发展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8)

哈维(w.Harvey,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为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划分出去开辟了道路。

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研究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从而创建了组织学。

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创立了细胞学。

至19世纪末,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也达到了极盛时代。

进入20世纪,随着胸外科、脑外科、肝外科等外科手术的开展,器官内血管和管道等解剖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X线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简称CT)、磁共振CT(NMRCT)、正电子CT和超声

CT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又促进了断面(图像)解剖学的进步;随着血管、神经缝合术的提高,显微外科的开展,于是有了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建立。

由于各种边缘学科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发展,解剖学等形态学的研究也有走向综合性学科研究的趋势,那种纯形态学研究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知识拓展:

(《人体构造》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同在1543年发表。

《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体系,动摇了基督教神学自然观的天体观的理论基石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是近代科学起义的战斗宣言。

《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自身的结构体系,直接动摇了基督教神学自然观的人体观的理论基石加伦的人体学说。

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是在天文学和解剖学两个学科领域同时拉开的。

童鹰《世界近代科学发展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9)

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即已有关于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广泛记载。

《内经》中提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已明确提出“解剖”一词,并载有关于内脏器官

形态、位置、大小、容积和重量等调查数据。

书中已有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脏器名称,为我国现代解剖学和医学所沿用。

这些资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从事过实地解剖、测量和研究的,根据目前所知的资料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

汉代的华佗,已使用酒服麻沸散作麻醉,为病者进行腹部手术;宋代王惟一铸造的铜人,是历史上最早创造的人体模型;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录》对人体的骨骼作了比较正确的绘图和描述;清代名医王清任曾亲自到义冢进行尸体观察,并著有《医林改错》一书,改正了古代医书上对人体解剖记载的某些错误。

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对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解剖学上积累了不少经验。

我国中医院校解剖工作者在针刺麻醉、经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经穴断面解剖、经穴层次解剖、穴位神经解剖、经穴CT扫描图像解剖学、经穴立体构筑、经穴显微结构、经穴结构电脑图像三维重建、穴位三维结构数字化虚拟人、中医经穴医学工程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并编写出版了针灸腧穴解剖学、推拿应用解剖学、实用骨伤外科解剖学、中医应用局部解剖学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系列解剖学教材。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组化、免疫组化、组织培养、ImP酶标技术、放射性核素示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冰冻蚀刻以及电生理、神经生化、微量元素、医用图形图像三维重建等多种新技术,从多方面阐明穴位等形态结构,丰富了中医应用解剖学内容,为中医学现代化作出了成绩。

五、解剖学姿势和常用解剖学术语

为便于叙述人体各器官结构的位置关系,人体解剖学规定统一的解剖学标准姿势和解剖学方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在观察和说明人体各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时,都应按照统一的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解剖学方位术语

以统一的人体解剖学姿势为准,规定了下面一些解剖学方位术语,描述各结构的相互关系。

1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描述器官或结构距头或足的相对远近关系。

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 .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描述器官或结构距身体前面或后面相对远近关系。

近腹者为前,也称

腹侧ventral;近背者为后,也称背侧donsl。

3 .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描述器官或结构距正中矢状面相对远近关系。

近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外侧。

4 .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

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

5 .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

近皮肤者为浅,远离皮肤者为深。

6 .近侧distal和远侧radial描述四肢各结构在空间的方位时,以接近躯干的一端为近侧;远离躯干的一端为远侧。

前臂的外侧又称桡侧radial,其内侧又称尺侧ulnar。

小腿的外侧又称腓侧fibular,其内侧又称胫侧tibial。

(三)人体切面术语

1.矢状面sagittalplane 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

若将人体纵切为左、右完全等分的两半,则称正中矢状切面mediansagittalplane。

2. 水平面horizontalplane也称横切面,即与人体的长轴成直角的切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某一器官或结构的横切面,则指与其长轴成直角的切面。

3.冠状面coronalplane也称额状面,即与矢状面垂直,从左、右方向,将人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四)轴

轴axis按解剖学姿势,人体有三种互相垂直的轴。

轴在描述人体某些器官的形态,特别是叙述关节运动时非常重要。

每一关节的运动都可假设围绕着一定的轴来进行。

1 .垂直轴verticalaxis与身体长轴平行,垂直于地面。

2 .矢状轴sagittalaxis呈前后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冠状轴垂直相交。

3 .冠状轴coronalaxis也称额状轴,呈左右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矢状轴垂直相交。

87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了解中医学中对于运动器官的有关记载。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

起杠杆作用运动系统 骨连结:

运动枢纽

骨骼肌:

动力器官

二、运动系统的功能

1.运动: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移动位置,产生运动

2. 支持和保护:

骨骼与骨骼肌共同赋予人体基本外形,并构成体腔的壁(颅腔、胸腔等),保护腔内器官。

第二节骨学Osteology

一、骨学总论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了解骨的理化特性。

骨bone是一种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坚韧而有弹性,有血管和神经分布,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并有修复、改造和再生能力。

成人骨共有206块,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一)骨的形态

骨的形态不一,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长骨longbone呈长管状,分一体两端。

长骨中部细长称体或骨干,体内的腔称骨髓腔,容纳骨髓。

骨的两端膨大称为骺,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

骨干与骺邻接的部分称干骺端。

多见于四肢如股骨、肱骨。

2.短骨shortbone呈立方形,位于连接牢固并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

3.扁骨flatbone呈板状,主要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胸骨、髓骨等。

4.不规则骨irregularbone形状不规则,功能各异,如椎骨和某些颅骨。

在一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和额骨等。

(二)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1.骨质bonesubstans

骨密质compactbone分布于骨的表面,致密坚硬,耐压性较大,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

骨松质spongybone位于骨的内部,呈海绵状,由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

扁骨由内、外两层骨密质板中间夹着一层骨松质构成。

颅盖骨的骨松质称为板障。

2.骨膜periosteum

被覆于骨内、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分布于除关节面以外整个骨外面。

衬于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腔隙内的称骨内膜。

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生长或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3.骨髓bonemarrow

充填于长骨的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分红骨髓redbonemarrow和黄骨髓yellowbonemarrow。

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

黄骨髓:

见于5岁以后的长骨骨干中,含大量的脂肪组织,失去造血活力。

成人红骨髓主要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松质内,如肋骨、胸骨和椎骨等处。

这些地方的红骨髓可终生保持。

临床上常在髂结节、髂后上棘和胸骨等处穿刺取样,检查骨髓。

(三)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

有机质由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组成,它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

无机质主要是钙盐,使骨具有硬度。

骨的无机物与有机物不断变化,年龄愈大,无机物的比例愈高。

因此,年幼者骨易变形,年长者易发生骨

折。

1.以长骨为例说明骨的构造和理化特性。

2.儿童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坐立姿势?

二、骨学各论

(一)躯干骨

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位置与功能。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3.掌握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4.熟悉肋的一般形态和分类。

了解第1肋、第11~12肋的形态特征。

包括椎骨、肋和胸骨。

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结构成脊柱。

胸椎与12对肋相连接。

肋前端连胸骨,形成骨性胸廓。

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接构成骨盆。

1.椎骨vertebrae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

位于椎骨的前方,呈圆柱形

椎骨 椎弓:

连于椎体后方,呈板状。

前部为椎弓根,有椎骨上、下切迹。

后部为椎弓板。

突起:

7个,横突一对,上、下关节突各一对,棘突一个。

同一椎骨的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部椎孔相连成椎管。

椎管内容纳脊髓。

上、下两个相邻椎弓根的椎骨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根、血管通过。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cervicalvertebral椎体小,椎孔大。

横突根部有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

①第1颈椎(寰椎)atlas,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

前弓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侧块有上、下关节凹(面)。

②第2颈椎(枢椎)axis,椎体向上伸出一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形成寰枢关节。

③第7颈椎(隆椎)vertebraeprominens,棘突长,末端不分叉。

为骨性标志,下方为大椎穴。

2)胸椎throacicvertebrae

①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彼此掩盖成叠瓦状。

②肋凹:

椎体肋凹与肋头相关节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

3)腰椎lumbarvertebrae椎体肥厚,椎弓发达,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棘突间空隙较大。

4)骶骨sacralbone呈倒置的三角形,由5个骶椎愈合而成。

岬:

底前缘中份向前突。

为女性测量骨盆的标志。

骶前、后孔:

骶骨前、背面各有4对孔(内有骶神经前支、血管通过)。

骶管裂孔:

由骶椎椎孔连接成骶管。

骶管向下的不规则开口

骶角:

骶骨背面下部的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

2.胸骨sternum属于扁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胸骨柄:

上缘正中有颈静脉切迹。

(为针灸取“天突穴”的骨性标志)上缘两侧有锁切迹。

胸骨体:

侧缘接2─7肋软骨

胸骨角sternalangle:

柄和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凸

前面:

两侧连第2肋软骨。

为记数肋骨的标志。

后面:

正对第4胸椎下缘。

剑突:

幼年时为软骨,老年后骨化。

3.肋ribs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

一体:

内面下缘处一浅沟称肋沟。

体的后份急转处称肋角。

肋骨 前端:

接肋软骨

两端

后端:

膨大叫肋头,与胸椎体上的肋凹相关节。

肋头后外方有肋结节,其上有关节面,与横突肋凹相关节。

上7对肋骨 借肋软骨连于胸骨,称真肋。

第8-10对肋骨借软骨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costalarch,称假肋。

第11、12对肋 前端游离,称浮肋。

3.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颈静脉切迹在胸骨柄上缘,左、右锁骨内侧端之间,与第2胸椎体下缘线平齐。

(2)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结处微向前凸的角,两侧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后方与第4胸椎体下缘平齐。

(3)肋弓由第8-10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左右肋弓。

是临床上腹部触诊的重要标志。

(4)骶管裂孔在骶骨背面正中的下端,左右两骶角之间,为骶管向下的开口,是脊髓骶管麻醉穿刺的部位。

相当于“腰腧穴”位置。

(5)第7颈椎棘突头向前俯屈时,在项下部正中最突出处,可作为确定椎骨棘突序数的标志。

(二)上肢骨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及位置。

2.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

3.熟悉手骨的组成,腕骨的排列顺序。

4.掌握上肢骨以下主要形态结构:

肩胛冈、肩峰、关节盂、喙突、肱骨头、大小结节、外科颈、桡神经沟、内外上髁、尺神经沟、鹰嘴窝、桡骨头、桡骨粗隆、桡骨茎突、滑车切迹、尺骨头、尺骨茎突。

上肢骨由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组成。

1.上肢带骨包括肩胛骨和锁骨

(1)锁骨clavicle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与胸骨柄两侧构成胸锁关节。

外侧端:

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

功能:

对固定上肢、支持肩胛骨、便于上肢灵活运动起重要作用。

临床:

锁骨中、外l/3交界处易发生骨折。

(2)肩胛骨scapula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是三角形的扁骨,可分为3缘、3角和前、后2面。

上缘短而薄,外侧有喙突

3缘 外侧缘肥厚内侧缘薄而长

外侧角有关节孟(与肱骨头相关节)

3角 内侧角(上角)平对第2肋

下角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

2面 前面为肩胛下窝;后面有肩胛冈和肩峰。

2.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1)肱骨humerus为典型的长骨,可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有半球形的肱骨头。

头外侧和前方有大结节和小结节。

体后面中份有由上内斜向下外的桡神经沟

内侧部有肱骨滑车、内上髁、尺神经沟下端外侧部有肱骨小头、外上髁

后面有鹰咀窝,前面有冠突窝

解剖颈头周围稍细的部分(形态特征明显)。

外科颈体与上端交界处,为临床骨折易发生处。

(2)尺骨ulna

上端前面有滑车切迹,其下方和后上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冠突和鹰咀,冠突外侧有桡切迹。

下端称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

(3)桡骨radius

上端称桡骨头,上面有关节凹,头周围有环状关节面。

内侧面有尺切迹,下面有腕关节面

下端

外侧部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

(4)手骨boneofhand分为腕骨、掌骨、指骨

1)腕骨carpalbones8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

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口诀: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2)掌骨metacarpalbones5块,近侧端为底,中间为体,远侧端为头。

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5掌骨。

3)指骨phalangesoffingers共14块,除拇指两节外,余均3节。

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中节和远节指骨。

每节分底、体和头三部分。

3.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肩峰在肩部的最高点,是测量上肢长度的定点。

(2)肩胛下角对应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确定肋骨序数的标志。

(3)肱骨下端的内上髁、外上髁与尺骨上端的鹰嘴,三者在伸肘时同在一直线上,而屈肘时三者连线成等腰三角形。

(三)下肢骨

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及位置。

2.掌握髋骨、股骨、髌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结构。

3.熟悉足骨的组成,跗骨的排列。

4.掌握下肢骨以下主要形态结构:

髋臼、闭孔、髂嵴、髂前及髂后上棘、髂结节、坐骨结节、耻骨结节、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臀肌粗隆、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股骨内上髁和外上髁、腓骨头、腓骨颈、外踝、跟结节。

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1.下肢带骨

髋骨hipbone是不规则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愈合而成。

在三骨愈合处的外侧面形成深陷的髋臼。

(1)髂骨ilium位于髋骨的后上部,分体和翼两部分。

髂骨翼内侧面称髂窝,窝的后下方有一斜行隆起线,称弓状线;其后上方有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

髂骨翼上缘称髂嵴,其前端为髂前上棘,其后端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向后5-7cm处向后外突起,称髂结节。

(2)坐骨ischium位于髋骨后下部,分体和支两部。

坐骨体下份后部肥厚粗糙,称坐骨结节。

坐骨体后缘有坐骨棘,其上、下方分别有坐骨大、小切迹。

(3)耻骨pubis位于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

上支的上缘锐薄,称耻骨梳,向前终于耻骨结节。

耻骨上、下支移行部的内侧,有椭圆形的耻骨联合面。

2.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1)股骨femur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球形的膨大称股骨头。

头的外下侧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

体呈圆柱形,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粗线。

体上部外侧有臀肌粗隆

下端形成两个膨大,称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间有髁间窝,两髁侧面的突起称内、外上髁颈、体交界处上外侧的隆起为大转子。

下内侧隆起为小转子。

(2)髌骨patella是人体最大的一块籽骨,位于膝关节前方,包于股四头肌腱内,略呈三角形,上宽下窄。

前面粗糙,后面光滑。

(3)胫骨tibia

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关节面之间的骨性隆起称髁间隆起体为三棱柱形。

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胫骨粗隆

下端膨大形成内踝,下端下面和内踝外面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

(4)腓骨fibula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下端膨大为外踝。

(5)足骨:

由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

跗骨tarsalbones7块,属短骨,分成前、中、后三列。

后列为跟骨和距骨,跟骨后端有跟结节。

距骨上面有距骨滑车。

中列为足舟骨。

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及骰骨。

口诀:

一二三楔骰内舟;上距下跟后出头。

跖骨metatarsal有5块,其后端为底,中部为体,前端为头。

趾骨phalangesoftose共14块,各节趾骨的名称和结构均与手指骨相同。

3.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髂嵴是髋骨的游离缘,其前、后端有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是骨盆测量的标志。

(2)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两者作测量骨盆之用,两者连线中点为坐骨神经经过的位置。

(3)腓骨头在小腿上端的外侧,稍下方有腓总神经通过。

1.上、下肢骨有哪些重要的体表(骨性)标志?

2.联系功能比较上、下肢骨的主要区别?

(四)颅skull

1.掌握颅的构成、分部和脑颅、面颅的组成。

2.掌握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了解蝶骨和颞骨的形态结构。

3.掌握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和重要结构。

了解颅底外面观。

4.熟悉眶的构成、形态及孔裂。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