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72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

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

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

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

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

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

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

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

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

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

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的月光  ________的翡翠  ________的交响曲

________的山野  ________的柿子  ________的水墨画

(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________

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

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________

指边唱歌,边跳舞。

形容尽情欢乐。

________

一眼望不到边。

形容十分辽阔。

________

(3)按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

比喻句:

________ 

拟人句:

________

排比句:

________

(4)作者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

(5)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柔和;碧绿;绝无伦比;空旷;沉甸甸;美丽

(2)不甘示弱;垂涎欲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

(3)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4)小伙子、大姑娘唱歌跳舞,蝈蝈们哼着小夜曲;蛤蟆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唱着歌儿;蟋蟀们伴奏,

(5)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

(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性词语)+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柔和、碧绿、绝无伦比、空旷、沉甸甸、美丽

(2)不甘示弱、垂涎欲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

(3)比喻句: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拟人句:

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

排比句: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4)小伙子、大姑娘唱歌跳舞,蝈蝈们哼着小夜曲;蛤蟆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唱着歌儿;蟋蟀们伴奏,

(5)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评】

(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

含笑不(以 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 折)服!

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人,(竟 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

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 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

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

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

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选择文中括号里合适的字。

含笑不________(以 已)    (佩 折)________服

(竟 竞)________然         倒(像 向)________是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3)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4)注意划线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答案】

(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忽然呈现出两片________,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________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________的潇洒,________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①城里街旁,忽然呈现出两片________,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________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月光下________的潇洒,________的朦胧。

(2)用横线画出这两段话的中心句。

(3)这两段话分别从丁香花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4)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雪白;星星般;白;紫

(2)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3)颜色;气味

(4)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雪白、星星般、白、紫

(2)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3)颜色、气味

(4)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昧书屋》(节选)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

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gū gǔ)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

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pū pù)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

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

“以后要早到!

”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1)选出文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花骨________(gū gǔ)朵    当铺________(pū pù)

(2)文段中把“早”字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3)把说明“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来。

(4)鲁迅为什么要刻一个“早”字?

【答案】

(1)gū;pù

(2)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一支小小的火把

(3)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4)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要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

“以后要早到!

”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gū、pù

(2)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一支小小的火把。

(3)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4)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要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

“以后要早到!

”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走哪条路呢?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什么品质?

(2)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

五壮士怎样选择?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________的决心和________的精神。

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________。

【答案】

(1)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定果断、毫不犹豫的品质。

(2)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五壮士向棋盘陀走去。

(3)坚定不移;不畏牺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定果断、毫不犹豫的品质。

(2)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五壮士向棋盘陀走去。

(3)坚定不移、不畏牺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6.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   )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坠________ 落山涧________  拧________ 开  叽________ 哩呱啦

(2)写出“居高临下”、“山涧”的意思。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的________精神。

【答案】

(1)zhuì;jiàn;nǐng;jī

(2)①居高临下:

站在高处向下看,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②山涧:

山间的水沟。

(3)顶峰歼敌

(4)行动;决心;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7.阅读《清平乐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_______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_____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__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__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 “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 “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

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答案】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B

【解析】【分析】

(1)是对词语意思的考查,

(2)是对市局的理解。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南粤: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

他正闭目(观赏玩赏欣赏)_______楼上(优良优美优秀)_______的钢琴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

旅客想。

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

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

来人呀!

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

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

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

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

是贝多芬!

难怪弹得这样好!

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

你不要(搅扰打扰干扰)_______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

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

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

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

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赞美赞颂)_______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中的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填空回答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_______。

(3) 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句子实在事物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分别是什么?

(4)文章通过一位旅客在旅店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贝多芬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

(1)欣赏

;优美

;打扰

;赞叹

(2)住旅店的客人

;贝多芬

(3)实在事物: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高亢

由此产生的联想:

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4)刻苦勤奋,专心弹琴的精神

【解析】【分析】

(1)考查的是对词语的掌握,

(2)考查的是对文中他的理解,(3)考查的是产生的联想,(4)考查的是中心思想。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着皮带(揍 打)了我一顿。

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处理 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 拿起)那条青鱼,拿着鱼嘴直戳我的脸。

伙计们(捉弄 戏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吃的呢,简直没有。

早晨吃一点儿面包_____午饭是稀粥_____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_____至于菜啦_____茶啦_____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_____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

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

我再也受不住了!

……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

(1)“揪”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___,音节是________。

(2)选择括号里运用恰当的词语。

(揍 打)________了我一顿       (处理 收拾)________一条青鱼

(捞起 拿起)________那条青鱼   (捉弄 戏弄)________我

(3)在文中横线上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早晨吃一点儿面包________午饭是稀粥________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________至于菜啦________茶啦________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________

(4)这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方面写出学徒的悲惨生活。

(5)简要说明三次挨打的原因。

①昨晚挨老板一顿打是因为________。

②老板娘拿起鱼嘴直戳“我”的脸是因为________。

③老板随手捞起家伙就打是因为________。

(6)读了这个片断,你想到了什么?

(7)文中画线部分该用________的语感(感情)去读。

【答案】

(1)J;jiū

(2)揍;收拾;捞起;捉弄

(3),;,;;;,;,;。

(4)挨打;挨饿;睡不好觉

(5)“我”摇摇篮时睡着了;“我”收拾鱼时从尾巴上弄起;伙计们捉弄“我”,让“我”偷老板的黄瓜

(6)在沙皇统治下的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儿童的生活境遇很糟糕,现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啊!

(7)乞求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