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738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沁水县革命老区.docx

重点老区

沁水县郑村镇后河村村史资料

一、行政村概况及历史沿革

后河村地处郑村镇东北十五华里偏僻山区,东出马头山进入晋城界内,西至侯节村西沟河一带,南与轩底村搭界,北临决坡、大坪村,境内四周环山,方圆1.71平方公里,下辖西沟、青腰岭两个自然庄。

据2008年统计,全村有土地面积1300亩,310户,总人口数为816人,有劳动力480人,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为654万元,人均收入为3263元。

据历史记载,后河村历代一直隶属沁水县因历史久远,历代农田改造和文化革命已将村内庙宇、古刹、古墓所有的碑文全部毁掉,建村何时,已无法考究。

有据可签的是文革期间村内有四棵古槐,直经均在1米以上,传说是陈氏从洪同移民至此所载。

移民迁居到新居后,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恋,多在新居前栽种槐树以此纪念,由此推断后河村建村应在明朝中期,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后河村隶属山西省沁水县郑村乡(镇)管辖,由后河、西沟、青腰岭三个自然庄组成。

村名由地名而得,因为他是侯村河的发源地,所以叫做后河。

几百年来村名一直沿袭至今未变。

明清时期,基层行政组织实行里甲制,规定一百十户为一里。

后河村属道仁东里,许村为里,后河村为甲。

此基层组织由于没有历史记载,至于何人为里长,何人为甲首现以无法考证。

辛亥革命以后,山西省于1916年废除里甲制,实行区、村、闾制。

1941年12月后河村划归端氏士敏县所辖,固县为区公所,道仁庙为村公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太岳行政区重新调整,后河村又划归士敏县管辖。

1947年士敏县并入沁水县,后河村划归沁水县第七区公所管辖,区公所机关设在丁家村。

1956年后河村划归许村乡公所管辖。

1958年3月后河村归野鹿乡管辖。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阳沁两县合并,端氏为“卫星人民公社”,后河村称阳城县端氏民卫星人民公社后河管理区,下辖五个生产小队,后河村分为第1、2、3生产小队,西沟为第4生产小队,青腰岭为第5生产小队。

1959年阳城、沁水分县,后河村成为沁水县郑村镇人民公社后河生产大队,下属仍为5个生产小队。

1984年,沁水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改行政乡(镇)村制,郑村公社改为郑村乡,后河大队改为后河村,下属的五个生产小队也改为五个村民小组。

后河村为第1、2、3村民小组,西沟为第4村民小组,青腰岭为第5村民小组。

二、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沁水县在后河村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

后河村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军民团结发展生产,勇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前线,前仆后继,英勇牺牲,为抗日战争胜利和全国解放做出了贡献,这是后河村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中共沁水县委机关移驻后河村

1939年3月,中共沁水县委在端氏成立,县委书记史向生,组织部长徐毅,宣传部长张文峰,武装委员王守义、张凤高。

当时县委机关驻端氏蛋厂,由于日军轮番对端氏地区骚扰,为了县委的安全,中共沁水县委机关、第六独立中队于6月份由端氏转移到后河村,总部设在下院和厅房院内,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进入12月份,由于政局恶化,中共沁水县委又从后河村转移到中共晋豫地委驻地晋城高村一带。

《大众报》社

《大众报》是中共晋豫地委机关报。

1939年3月中共晋豫地委由阳城县山头村迁驻沁水县端氏镇东北部的古堆村,《大众报》在端氏蛋厂出版,主编赵培心。

后由于日军对端氏地区的频繁“扫荡”,中共晋豫地委转移至晋城等地,报社由端氏迁往后河村道仁庙。

同年6月沁水县委机关和第六独立中队迁驻后河村后,《大从报》社也从道仁庙迁回后河村,在厅房院南楼上出版。

沁水县第一届党代会在后河村召开

1939年9月,为了贯彻中共晋冀豫区委《六月决定》和《九月指示》精神,中共沁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郑村镇后河村道仁庙正式召开。

出席大会30余人,代表党员150余名,会议由原县委书记史向生主持。

主要议程是:

一、总结抗战以来全县党的工作;二、分析目前形势,采取应变措施;

三、选举新县委。

史向生当选为县委书记,徐毅(缺席)为组织部长,张文峰为宣传部长,原志清、王维岳、赵培心等为县委委员,这次代表大会对反击闫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保存党的干部起了重要作用。

会后全体代表在道仁庙老白松树下合影,以作纪念。

1986年沁水县县委在道仁庙立碑作为纪念地,将道仁庙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仁庙党员训练班

1939年8月,为了进一步贯彻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发展基础党组织,中共沁水县委在后河村道仁庙举办了区、村党组织骨干训练班,主要是解决巩固区、村政权,建立人民武装,开展减租减息和换契约等工作。

训练班由县委宣传部长张文峰主持,县委组织干事崇兆泰讲课。

参加受训的每个党员,发给1册由《大众报》社编印的《共产党员读本》。

智救特派员

1939年为了开辟革命根据地,沁水县牺盟会特派员(县委委员)原志清同志奉命到后河一带密秘开展工作,晚上住在后河村,由于叛徒告密,驻扎在晋城柳树底的日本警备队一大早就包围后河村,他们破门而入,将正在晚梦中的原志清从被窝里一丝不挂抓走,在押解途中原志清趁敌人下坡滑倒,急中生智脱身逃跑。

由于后河村地形复杂,鬼子摸不清地形追赶不上,原志清一口气溜进了南培圈院。

当时唐有贵正在院子里急忙把他迎进家中,让原志清赶快上楼,再让他把楼梯抽到楼上去将楼口盖住,然后唐有贵倒在炕上装病。

这时鬼子已赶到院里,进入有贵家一看家里没有别人,又看楼上连梯子都没有,就问唐有贵,看见院子里人进来吗?

有贵回答说:

“我在家中生病已好几天没起床了,好象听见有人从窗外跑过去了鬼子信以为真,急忙追赶去了。

唐有贵速迅爬起来,让原志清穿上自己的衣服装成放羊的和他儿子赶着羊混出村外转移了。

鬼子在村里到处乱翻,也没找到原志清的踪影,就对后河人进行报服,当天将后河村70余头牲口全部赶走,幸运的只留下一头毛驴。

虽然后河村人民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挽救了党的干部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英勇参战支持前线

1947年7月士敏县沁水(南)两县合并时,正处于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这时晋南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准备将战争推入蒋管区,实行战略大转折。

刚成立的中共沁水县委所肩负的重任仍然是支持解放战争,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斗胜利”的口号下。

县委首先组织民兵、民工、学生千余人随第四军团横渡黄河、进军中原,后又组织民兵民工和学生支援运城、闻夏、临汾、上党等战役,在此期间后河村人民勇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持前线。

我村先后几十名民兵,民工和军人投入战斗,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后河村赴运城参战的野战民兵有:

王守恭(排长)、唐魁义(班长)、唐黑孩、车锁德、陈春旺等。

后河村赴河南参战的民工有:

陈世勤(排长)、陈麦保、陈王八、陈来义、王小第、闫小路等。

后河村赴临汾参战的民兵有:

陈保旺、陈根明、陈德旺、

陈软狗、

王小宽、

陈德孩、

王松路等。

烈士英名录

烈士姓名

生卒时间

职务

牺牲地点

陈德路

1922—

-1948

15纵队战士

临汾

陈从从

1919—

-1948

15纵队战士

临汾

陈善德

1907—

-1941

16团战士

沁水

陈伟河

1922—

-1948

44团战士

淮海

陈小立

1926—

-1948

10旅战士

榆次

李金太1924一一1947 10旅战士 洪同

三、三中全会前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

自建村以来,后河村人民祖祖辈辈在这古老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代一代用着原始的劳动工具从式农业耕作。

粮食用石磨石碾加工,衣服靠自己种棉,自己纺织,自己缝制。

遇到灾荒就衣不遮体,食不饱腹,过着饥寒交迫,卖儿卖女流离失所的生活。

解放以后,经过土地革命,广大农民分发了土地,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粮食产量也明显提高。

1953年后河村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人们齐心协力修路打井,安装水车一台,购买扎花车一部,安装水磨两盘,极大地改善了后河的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条件也有了逐步改善。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后河村办起了公共食堂,当年粮食丰收,食堂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可好景不长,1959年1961年连续干旱,农作物枯死,粮食严重减产,公共食堂再也无法维持下去,只好停办。

文化大革命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观念明显转变,导致行动上出现错误的做法,好多人认为集体活干好干坏一样,一天都记一工,出勤不出力照样分粮食。

正因为有这种想法,好多人干活不出力,上地一条龙,干活一窝蜂,休息的时候树下歇晾看队长,队长不睡觉大家有说有笑,除长睡着了大家不说不笑,只怕把队长吵醒了,就这样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打不下粮食集体挨饿。

那时候制度使人们失去自由,劳动致富想都不敢想。

农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刨块荒地,种种自留地,有人说他是搞资产主义,要割他的尾巴;有时天阴下雨不能上地,想到外面去做点生意,有人说他是投机倒巴,要挨批斗。

那时期的人们只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动脑筋瞎胡干,一切由队长说了算,队长有管理能力,社员秋后还能多分点粮食,多得点钱,队长没有管理能力,社员只能跟着闹饥荒挨饿。

到了年终搞结算,差队一工只能分几分钱,好队也就是二三毛钱,一年做上300工,家庭人口少劳力多还能得几十元钱,家庭人口多老力少,光有吃饭的,没有干活的不但挣不到一分钱,而且还要倒贴上百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村民们从多年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有了自己的自主权,大胆开动脑筋,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在短短几年内,家富了,村富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变了。

村里出现了妇女在家管理农田料理家务,男人外出打工挣钱。

有的开着三轮车跑运输;有的成群结队结在外面包工程;有的下海经商做生意,有的在家刹荆条搞编织,没有手艺有力气的干脆下煤窑。

几年过后村里经济番了几番,2000年底人均收入达到2900元,是1980年前的10倍。

2001年野马煤矿在后河村地盘上开矿,村民每人每年可以分到500元钱,50斤大米,10斤油,同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2002年村里集资在后河村修了教学大楼2006年硬化了街道,同时还开拓了青腰岭,西沟两村水泥路。

2007年移动和联通公司先后在村南村北建起了信号塔,家家户户不但安上程控电话,而且好多村民使用了手机,通讯非常方便。

2008年村里又修建了支部室,在村南村北修起凉亭,安装了健身器。

2008年至2009年煤气公司先后进入我村,共钻井43眼,装大了集体经济,村里安上了路灯。

2008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460元。

四、农业生产

后河村人自建村之后,世世代代以农为生,一直沿用落后、简单、原始的耕作方法。

所有的农活主要靠肩挑、锄创、牛拉、驴驮来完成。

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广大农民缺少土地,只能靠租种和给别人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

1947年,后河村实行了土地革命,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

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后,生产资料实行了集体所有,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获得了改善,暂时获得了温饱。

70年代由于人多地少,加之十年九旱,冰雹成灾,农作物欠收,村民大多数粮食不够吃开始闹饥荒。

一开春,村民到青腰岭、王培绿、柏培堆、桃树腰、马腰这些人少土地多的村庄借粮食,等到秋后收了新粮再还。

当时人们还编了几句顺口溜“上地一条龙、干活一窝峰,紧紧忙一冬,年终一场空”。

进入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河村于1982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农业耕作机械化逐步进入农家,科学种田技术也进一步得到推广,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1、种植业

后河村地处黄土高原,土质主要以黄土、白土、沙土为多,大量土地分布在村南,村北和村东。

全村气候处于温带,春季干燥,夏季炎热,秋季湿润,冬季寒冷。

四季温差较大,夏季高达39。

C,冬季最低气瘟在零下十几度。

多雨期多在夏秋两季,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农作物生长期在210天左右,一年可两熟。

后河村地下水资料缺少,虽然有一条河,在严重干旱时即干涸断流。

这里怕旱不怕涝,自古一直靠老天吃饭,全村没有水地,主要以山地为主,由于受气候环境影响,农作物种类主要有:

小麦、玉米、高梁、黄豆、棉花、谷子、红薯、土豆、芝麻、菌麻、油菜、花生、蔡花、白菜、白萝卜、红萝卜、瓜类、豆角等。

耕作方式有复种、轮作、间作、混作和套种等。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实行惠农政策,农民实行种地补贴,科学种田技术进行培训,现在粮食产量比过去翻了一番。

小麦产量每亩可达500斤,谷子亩产量达到700余斤,玉米亩产量达到1200斤左右。

2、 养殖业

过去后河村养殖业发展缓慢,走集体化时全村有牲口共100余头,其中有耕牛70多头,骡马、驴30多头,五个生产队共有羊5群700余只。

1982年土地下户,牲口全部户归私人所有。

三中全会以后农业逐步实行了机械化,牲口也逐步被卖掉。

2008年底全村只有一头耕牛。

但是养羊、养鸡、养蜂的人数增多了现在村里有养羊专业户6户,共养羊700只,养鸡专业户一户,共养鸡5000余只,养猪专业户4户共养猪200头。

养蜂专业户2户,养蜂100多群,产品畅销加丰、郑村、端氏和晋城东沟一带代,户均年收入均在2万兀左右。

3、 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后河村从古到今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干旱,全村几乎没有水浇地。

1975年后河村成立了水利专业队,在西沟河打水井一眼,安装水泵一台,用水管抽水浇地。

1975年7月水利队在大坪坡下后底河开始修渠引水,一直修到了山神庙,将河水引到窑背上,计划浇灌庙上长征一片土地,结果效益都不太好,渠因河水遇旱水量太小,无法浇地,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就此搁浅。

4、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村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全社会为“三农”发展开辟的一条绿色通道。

党的十七大以后,农村、农业和农民得到了许多优惠政策,农村信用社也成了农民发展经济的保护伞,农村小额贷款支持农民致富,政府粮食补贴帮助农民购置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等。

健全完善了以县农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乡镇超市和农资店、村级农家店为支点的农村现代化物疏网络,使农民能够在最近距离买到所需要的物质。

2007年村里办起了两家便民连锁店,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率也极大提高。

2008年底全村已有收割机15台,打麦机65台,犁地机80台,播种机85台。

农业社会化服务,真心实意帮助了农民,让农民受益非浅。

五、手工业与交通运输

过去流传着一句话,“艺人不进后河村,进村没有第二回意思是说后河人生得精灵,心灵手巧,什么事一说就懂,什么活一看就会。

凡有艺道人只要进后河村干活,不多长时间他的手艺就被后河人学会了。

解放前,后河村没有什么工业和运输业,只有简单的手工业和经商之人。

解放以后也未获得多大进展。

只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后河村的面貌。

解放前的手工业与运输业

1、 商业

在长征相公坟墓碑上记载,嘉庆年间后河村陈德宽之父在河南省巴屈县板木镇经商,是72家生意的总经理,生意非常兴盛,每月要往后河村发骤一次,虽说不是日进斗金,也算得上家财万贯。

发迹以后,为了光宗耀祖,在后河村修了一进六院,院院相通,外观形如城廊,也是方圆几十里规模较大的商家民居庄园。

雄伟壮观,虽然年久残损,现仍是后河村一大奇观。

2、 砖瓦窑

后河村和其它两个自然村均有旧砖窑遗址,后底河、老鳌盖上的砖窑一直到解放后才停了。

3、 木工

解放前后河村干木匠活的虽说不少,但大多数只能干一些简单的木工和泥水活,只有陈起廷、李海川、王小第比较精通木工,投犁做棺材、装马鞍、修房盖房做家居样样能干。

4、 铜铁匠

后河村唐氏兄弟唐锁保、唐金锁、唐金保三人铜铁匠手艺比较精堪,会打手饰,从小就在晋南一带买艺挣钱。

5、 编织业

后河人住在大山脚下,古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里的荆条成为他们编织的主要材料,村民大多数都会用荆条编罗头、篮子、筛子等,把成品的东西乐销往东河(晋城东沟至下村)一带。

6、运输业

解放前,村里没有运输工具,货物质运进运出全靠人工担挑和牲口驮运。

二、解放后的手工业和运输业

解放后,后河村因各种条件所限,工业、手工业和运输业发展不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河村的工业、手工业和运输业才有了飞跃,真正改变了后河村几百年的落后面貌。

1、 砖瓦窑

1962年,大队核算时期,后河村集体在后底凹新建了砖瓦场,由于没有煤炭,烧砖瓦主要依靠木材,为了运柴方便,从村北大培脑岭头通往砖场的地方架起了钢丝,把山上的柴由上向下滑实行空中运输,大大节省了人力。

当时砖瓦效益可观,壮大了集体经济。

2、 木匠和石匠

合作社时期因制度受限,但村内学艺的人成群,半把斧木匠不计其数。

干石匠活的人也大有人在。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后,后河村就有40多人从事建筑,他们七八个人一组,十来个人一伙,经常在周边村庄以及晋城东沟、下村一带修房、垒磊、承包工程。

3、铜铁匠

解放以后村内铜铁匠的人比解放前明显增多了,村中的大小活都能干了。

大至钢刀、犁拐、钎厥拚锄、小到培把、铁钩、钉、勺、火柱,不需要出村请匠人。

4、 毡房

70年代,后河村实行了小队核算,一队、二队、三队各建毡房一所,从事羊毛加工、当时后河村毡房产的羊毛毡很有名气,方圆几十里的村民孩子结婚都要到后河村定做毛毡。

5、 纸厂

70年代初后河村办起了小型的纸房,主要是用手工捞棉纸。

后来到了1975年集体投资在后书房办起了纸厂,机器代替了手工作业,主要制作包装纸,产品销往晋城、沁水、阳城、高平和河南一带,壮大了集体经济。

6、 粉房

1976年后河村办起了粉房,主要制作干粉大粉和小粉,同时也做豆腐,方圆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到后河村用粮食兑换。

7、 编织业

70年代,村里多种高梁,高梁杆是编织席的主要材料。

河南一匠人姓王,在后河村编席,不久村里的年轻人都学会了他编织席的手艺,秋天人们把高梁收了,农闲时用高梁杆加工席子,拿到集会上去卖。

90年代初,晋城东河下村一带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私人打煤窑,开铁矿、建铁炉炼铁,需要大量的篓和锣头不篮,后河村民靠山吃山有了发财的机会,好多人上山刹条,编成篓和罗筐卖出去,收入相当可观,当时还编了一段顺口溜“现在挣钱不用愁,刹回荆条编成篓,一担送到大东沟,百元钞票拿到手,两个小菜一瓶酒,晕晕糊糊往家走

8、 粮食加工

60年代,后河村利用河水的有利条件,在村北河畔上安装了水带动轧花车加工棉花,在轧花房对面还安装了水车抽水浇菜地。

随后又在村东河畔修建了房屋安装水磨两盘,解决了村里粮食加工困难。

1968年在上级政府的资助下,村里买上了柴油机一部,“一风吹”、钢草机各一台,相续又增加小钢磨、碾米机,彻底解决了社员的粮食加工。

9、 运输业

解放以后,后河村的运输业没有多大发展,只是在建国初期村里增加了少量的牛拉铁轮车和马车,1960年山泽水库完工以后分给村里两辆小平车。

1978年村里买来50马力四轮拖拉机。

截止2008年底全村共有汽车15辆,客运中巴2辆,小骄车19辆,三轮车125辆、摩托车170余辆,村民出行非常便利。

六、农村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前,后河村还是贫穷落后,面貌依旧,人民生活水平处于低极阶段。

衣食住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穿的是补钉衣,吃的粗茶饭,住的是木制房,出门靠双脚,干活凭力气,仍然使用着简单古老的劳动工具,收入低下,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孩子就不起学,有病看不起医。

全村只有一部有线电话,每院只有一个碗大的拉叭,更谈不上什么现代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后河村的人民从多年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村民有了自主权,生产力也得到了发展,劳动创造财富。

家富了,村富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

村民们开始修房盖房,向现代化生活方式进军,高档家居开始进入农家。

1995年村里安上了程控电话,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

2007年移动和联通公司先后在后河村南和村北架信号塔,村里18-45岁以内的人员90%用上了手机,人们不出门方知天下事。

通讯条件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目前高档电器也进入了农家,据2008年统计,全村共有电脑35台,电冰箱72台,洗衣机120台,空调12台,生活水平正在向高消费方式发展。

人民生活

—、物质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河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自由,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短短三年内,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服饰

过去人们穿衣主要是为了遮体,保温御寒,选料上争求牢固耐磨,颜色搭配也很单调,追求庄重、朴素大方,不太讲究美观华丽。

进入21世纪,女人服饰由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而遭到批判的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又从新展现在妇女身上。

男人穿衣讲究的是贵面美,只要是名牌就好。

青年人结婚没有十万八万办不了事,大姑出嫁是没有嫁妆不离娘,没有“三金”不嫁郎。

从衣着上看农村与城市人没有多大的差别。

2、饮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饮食逐步改善。

80年代用汽水、香槟、健力宝,90年代是桔子、山楂、柠檬汁,2000年以使用成子红茶、牛奶、核桃露。

保健品还有黄金搭档、娃哈哈、生命1号、脑白金。

饮酒习惯也改善了,过去除节日喜庆才吃酒,现在不少人喜欢独饮,冬季白酒御寒,夏季啤酒解渴,晚上红酒健力。

吃饭一般是一日三餐。

95年以前,农村白面,大米和杂粮比例为4:

6,以后大米白面比重不断上升,至2003年以后,后河村村民食用粮食品种以白面、大米为主,杂粮为辅。

吃菜,家庭多为混菜,夏季自己种一些豆角、夏瓜、西红柿、青椒、黄瓜、茄子等,随吃随摘,非常新鲜。

冬季以储菜为主,萝卜、白菜、土豆、酸菜、老瓜、干豆角等。

进入21世纪,农村冬季基本上也能吃上新鲜蔬菜。

付食以肉、蛋、豆腐、粉条为主,许多家庭吃饭上桌,一食多菜围桌而吃。

食用油也成倍上长,城乡已无差别。

3、 住宅

改革开放以后,后河村村民建房已不再建四合院,全部改成独家小院,结构是四间出檐两层楼房。

建筑材料多用砖木结构,中棚用预制板。

90年代,村民建房开始使用钢筋水泥木材用量逐渐下降,门首先用吕合金,后又发展为塑钢,墙面贴瓷砖,地上铺地板,窒内装潢也很讲究豪华。

截至2008年,后河村共修建新房70余座。

4、 行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出行频繁,近路一般骑自行车或摩托车、三轮车,远程则坐汽车。

进入21世纪,外出观光旅游的人逐渐增多,离退休人员多在春秋,工作人员多在双休日或“五一”、“十一”长假出去旅游。

农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在农闲时,夫妇双双或全家老少,或自愿结伴或由旅行社组团,自带相机,有的甚至开着自家的小骄车,拉着自己的亲人出去娱乐开心,自由自在,其乐无穷。

5、 通讯

后河村地处山区,山高沟深,信息闭塞,改革开放以后,通讯仍靠书信传递,一但有了急事,联系非常困难。

一直到了1995年后河村才安上光缆,家家户户买上电视机,1996年村民陆续安上了程控电话,2007年村里安上信号塔,大多数人使用了手机,现在通讯非常便利,在家不出门,方知天下事。

6、就医

过去村民没有医疗保障,看病非常艰难,加之经济困难,小病不吃药,大病不住院,延误病情,至人死亡久有发生。

进入本世纪,国家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后,农民就医有了保障,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人数越来越多,2006年后河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