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74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

《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docx

教学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2期

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①

邱蜻玲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

基于联通主义的移动学习环境以知识为中心,通过联结、重组、再造三个子环境构成整个移动学习环境,他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知识碎片能在不同媒体和不同情境中再造。

大学生的移动学习是基于社会联通图式和认知联通图式的双联通模式(SCCS),基于联通主义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体现了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也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联通主义;移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流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5485(2017)02-0115-05

①基金项目: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交媒体时代藏族大学生信息互动过程与模式研究"(16BMZ059)。

作者简介:

邱靖玲(1968-),女,甘肃民勤人,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与传播研究。

由于智能手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社会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与生活之中,更凸显在大学生的移动学习之中。

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是架构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来实施和进行的。

一、联通主义学习观

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

2005年,乔治•西蒙斯首次提出了“联通主义”,“联通主义”在国内也译为“关联主义”“连接主义”“连通主义”等。

联通主义认为“学习是建立网络的过程”。

联通主义认为,学习是“网络建立”“增加新节点”或“创建新中枢路径”的过程。

通常,联通主义主要使用“网络”“节点”以及“连接”三个核心术语来解释学习创建的过程。

无数的节点可以组成网络,网络中拥有知识的个人、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等都可以成为网络中的节点,节点之间相互联接就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化学习环境。

从信息角度来看,节点可以是知识、数据、思想和概念等;从社会实体来看,节点可以是个人、组织甚至整个社会。

连接是网络中学习进行的关键。

根据连接所形成的影响力大小,可分为弱连接和强连接。

弱连接是指那些对学习产生的影响力不大,连接时间比较短的连接,强连接则刚好相反。

西蒙斯指出主要有六大因素影响连接的强弱,即:

动机、情绪及感受、亮相、逻辑、模式化和体验。

二、联通主义视域下的移动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随着微信、微博、QQ等移动通讯工具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更加表现出碎片化特点,不管是在上班的路上、地铁上、公交车上,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张乐乐、黄如民研究了联通主义视域下的移动学习环境设计⑴,构建了基于联通主义的移动学习环境,但笔者认为重组、联结和再造三者的关系应该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联结、重组、再造是当今知识的特点。

基于联通主义的移动学习环境以知识为中心,通过联

结、重组、再造三个子环境构成整个移动学习环境,他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知识碎片能在不同媒体和不同情境中再造⑵。

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共同体、媒体之间相互联通,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共同支撑移动学习的有效实施。

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通过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获取学习资源。

而学习资源则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媒体为学习共同体提供学习支持,并促进学习共同体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不断促进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等教学工具的不断优化与发展;媒体的再造可以创设学习者学习所需的不同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进而更好地促进学习共同体之间进行知识的交互、共享、迁移、转化与内化。

基于此,可以构建出基于联通主义的移动学习环境

联结子环境是支持移动学习实施的基础,在联结环境下,可以实施泛在学习,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都能建立联结实现学习。

学习共同体之间通过无线移动网络实现各个节点的互联互通,利用对分易、蓝墨云班课、微博、慕课(MOOC)、SPOC、QQ、微信、浏览器等平台建立知识的联结,实施相互之间的知识学习与信息交流,也可以进行知识的反馈与评价。

(二)重组子环境

重组子环境是对分散的各种学习资源和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并以多种形式如网页、流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聚合的形式提供给学习共同体,供

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使用。

重组子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要丰富多样,且应具有层次性,以能适应不同的学习者,用于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三)再造子环境

再造子环境是移动学习实现的高层环境,是移动学习环境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联结和重组子环境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才会迁移,才会实现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才能实现真正

的学习。

再造子环境可以使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图式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再造环境实质上是创造一个“场”,也是Nonaka与Konno提出的知识的产生、转移、再造的“知识创新”模型(SECI模型)的创造性应用。

Nonaka与Konno认为SECI模型由4种"场”构成。

这些“场”是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彼此之间动态转化和传输的“源发场”“互动场”“网络场”及“练习场”。

“场”是学习者进行知识交流、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的虚拟空间及应用环境,是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与迁移内化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知识螺旋”(见图2)的充要的条件。

因此,我们要在了解移动学习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适宜的移动学习“环境场”来促进知识的相互转

化、知识迁移及知识创新。

图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

三、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的移动学习特征

(一)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的移动学习是基于网络情景的学习

联通主义学习情境是一种网络化的学习情境。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观念,尤其是对于新技术新观念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积极探

2

索性,也容易凝聚知识爱好.形成学习共同体调查发现.就微信公众号学习而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喜欢“校园百态”“逻辑思维”“大学生征途”等,而对于藏族大学生来说“圣地高校,,,,Tibet影音”“镜雪域”等都是深受藏族大学生喜爱的、被他们津津乐道的微信公众号。

学习者在这种学习情境中易于进行知识建构,便于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与不同的学习者建立连接,进行交流与互动。

(二)交互是基于联通主义的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核心与关键

交互是基于联通主义的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核心与关键Downes认为网络中的知识是在交互中生成的‘。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学习风格,交互有同步交互、半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等方式,他们在学习时更加依靴于同行之间的交互,喜欢相互的学习,喜欢与同学一起就有关学习的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从乔治•西蒙斯创建的“技术、教师和学生交互生态系统”'(如图3所示)中可以看出:

在联通主义学习中,交互与创造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是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基础和关键。

在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中,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是知识生产者、传播者、受传者和创造者,他们的工作就是与抽象的或具体的制品之间的交互以及创造的过程。

从其学习环境观来看,社会和技术网络让终端用户在访问信息和创造交互空间时有极大的控制权,聚合与策展等活动都离不开交互。

这种交互包括围绕学习者制品的交互、学习者与课程材料和阅读、学习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与整合服务、RSS阅读器、gRSShoppers相互之间的交互。

个人学习环境和个人网络环境的创建与运用.从本质上讲都是在创造交互实施与开展的空间。

在联通主义学习中,以媒



四、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的移动学习模式

有■研究显示,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沉浸在网络技术中。

尼斯比将等人(Nisbettetc.)的研究发现,社会变化影响认知过程。

人们成长的环境和文化,影响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过程远比以前更有町塑性。

此外,科技已经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风格,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ic,MEG)提供的证据也向研究者们表明,“经由经验大脑结构可以重组””,学生“趋向于团队合作,体验活动”等,并利用技术进行学习,其优势包括多任务,目标取向和协作式学习等我们将大学生的移动学习模式进行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移动学习也是基于社会联通图式(Thesocial-connedetlnessschema)和认知联通图式(Thecognitive-connectednessschema)的双联通模式(SCCS)(如图4所示)七

图4大学生移动学习SCCS双联通模式

社会联通模式主要是基于学习者自身与他人之间建立联结的能力和意愿。

Brown9用连接(Link)、默观(Lurk)、捷取(Lunge)三种行为方式来描述学习者的社会联通行为

比如,学习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爱好加入相应的QQ兴趣群或微信群,与群里的学习共同体进行社会联通从而学习知识;在这个联通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也可以进行默观,观察别人是如何操作和学习的,从而改变自身学习行为,也可以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积极地参与讨论、发帖、上传资源、下载资料、交互学习等行为,在没

-3-

有指导教师的情况下,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式。

社会联通模式强化了学习者创设和适应物理的、虚拟的和混合社交网络环境的能力。

sees提供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间的桥梁。

教师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数字导航素养和经验,基于发现型学习,并根据资源做出推理判断;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把知识连接起来、默观、捷取,最终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在第一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是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持久的理解与把握活动,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结的基础。

第二阶段,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形成和总结性评价等专业评价水平,以评估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帮助他们促进学习转移。

教师可以使用图表,如专门知识结构栏目,定位到与评估的单元具体结构,不是所有的形成和总结性评价必须由第二阶段完成。

第三阶段,如模型的右侧所示,教师从4C/ID模型质采用的策略序列和搭脚手架,将资源提供给学生,由学生选择、组织和整合(SOI)[nl这些资源,收集信息,教师将继续序列和脚手架学习活动方式,使学生纳入新的信息到他们现有的图式之中,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4C/ID模型强调了学习任务的四大教育要素以及提供支持性信息、程序性信息和部分任务实践的重要性。

游戏设计元素被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以激励学习者的社会和认知图式的联通更充分。

SOI等模型与4C/ID模型联盟可以帮助教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小的部分来监控和预防学习者认知过载,允许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实施重新教学和搭脚手架。

五、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的移动学习流程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具有在开放网络环境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特征,且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学习都是非正式学习。

加拿大学者Kop认为基于网络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学习流程可以被可视化[121,结合“体验式学习理论”(Experientiallearning)可以建构出基于联通主义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流程(如图5所示)。

基于联通主义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3】,体现了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也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

基于联通主义的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往往是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

所谓“真实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在临走上工作岗位前,对自己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等需求的实际问题。

与其他情况相比,这时候,他们表现出更强的积极主动性。

大学生通过亲历和参加一定的学习活动,完全投入到当时实际体验活动之中;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反思实际体验活动和经历,聚焦自己关注的问题;与其他观察者进行探讨和交流,并与自身的实际经验和经历建立成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反馈和综合,并根据需求发布和接受反馈,进行评估,如此循环往复,学习者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另外,根据加拿大学者Garrison等人提出的“探究性团体”理论皿,有效的在线学习只有在当“认知临场感”“社会存在感”和“教学临场感”等三个要素都具备时才会发生。

大学生的学习与其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他们置于这种教学临场感与认知临场感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绩效会大大提升。

移动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

基于联通主义环境,建立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将个体零散的、无序的知识碎片汇聚、串联、整合起来,形成最有效的认知图式和知识脉络,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而且满足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乐乐,黄如民.联通主义视域下的移动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

(2):

115-119.

[2] [加]G•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詹青龙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8.

[3]DownesS.ConnectivismandConnectiveKnowledge:

EssaysonMeaningandLearningnetworks[EB/OL].http:

//www.Downes.ca/files/books/ConnectiveKnowledge-19May2012.Pdf.

[4]Siemens,G..Orientation:

SenseMakingandWayfindinginComplexDistributedOnlineInformationenvironments[M].Aberdeen:

UniversityofAberdeenDoctoraldissertation,2011.

[5]Keegan,D..ReintegrationoftheTeachingActs[J].TheoreticalPrinciplesofDistanceEducation,1993,(4):

113-134.

[6]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

(1):

13-20.

[7]O'Boyle,M・,andH.Gill.OntheRelevanceofResearchFindingsinCognitiveNeurosciencetoEducationalPractice[J].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1998,10(4):

397-409.

[8]李新房,李静,孙淑文.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双联通模式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8):

34

[9] Brown.J..GrowingupDigital[J].Change,2000,32

(2):

11-20.

[10] vanMerrignboer,J.,P.Kirschner,andL.Kesterer.TakingtheLoadoffaLearner*sMind:

InstructionalDesignfbrComplexLearning[J]・Psychologist,2003,38

(1):

5-13.

[11] Mayer,R.DesigningInstructionforConstructivistLearning[J].Instructionaldesigntheoriesandmodels,1999,

(2):

141-159.

[12] 田富鹏,田斐予.基于联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PLE)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72-78+107.

[13] 朴圣玉,戴冰.“认知发现说”理论指导下的体验式教学——基于体验式英语教学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9):

77-79.

[14] Garrison,D.R.,Anderson,T.,Archer,W..CriticalInquiryinAText-BasedEnvironment:

ComputerConferencinginHighEducation[J].TheInternetandHigherEducation,1999,2

(2):

87-105.

(责任编辑:

于翔;责任校对:

李作章)

StudyontheMobileLearning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Connect!

vism

QIUJingling

(XizangMinzu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712082)

Abstract:

Knowledgeisthecenterunderthemobilelearningenvironmentandconstitutestheentiremobilelearningenvironmentofconnectivismbasedonconnection,reorganization,reconstructionofthreesubenvironment,whicharemutualintegrated,influenced,complementedandmutualrestricted.Theknowledgefragmenthasitsowncharacteristicsandcanbereengineeringedindifferentmediaandsituations.Mobilelearningofcollegestudentsisthesocial-connectednessschemaandthecognitive-connectednessschema(SCCS),anditisalearner-centeredlearning.Itnotonlyreflectstheprocessofonlinelearningforcollegestudents,alsoisaconcreteapplicationofuexperientiallearningtheory

Keywords:

connectivism;mobilelearningenvironment;mobilelearningproc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