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7632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docx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洪银娴笔记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洪银娴)笔记

读书札记2010-03-0121:

25:

21阅读238评论1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导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

1.国际政治学主要围绕权利、权力、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

任务:

揭示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

2.国际政治学属政治学范畴,但两者根本任务不同。

政治学的特定任务:

研究国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的一般规律。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任务:

研究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的一般规律。

3.国际政治学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突出政治角度,以权利、权力、利益为中心,强调的是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和经济、文化的政治影响。

国际政治学的永恒主题:

战争与和平。

——国际关系学突出研究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的总和,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各种关系的相互关系。

4.国际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社会中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

5.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性阶级政党+世界性民族解放组织+国家[最重要]+国际组织——行为体相互作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系、格局、秩序。

国际社会就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总和。

其中世界经济体系、格局、秩序是联结国际社会的纽带,是国际社会运转的基础。

国际社会行为体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相互作用都具有政治性,因此国际政治体系、格局、秩序即国际社会的集中体现。

6.国际政治主要表现为以权利、权力、利益为核心,以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为依据的种种关系,是战争与和平、强权与民主、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等现象的总称。

||国际政治是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有机整体主要表现为体系,也包括其结构(格局+秩序),是[1]国际政治体系、[2]国际政治格局、[3]国际政治秩序的总和。

(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的三层次:

[1][2][3]—动态范畴)

7.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是历史范畴,世界性国际政治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

||以国家为主要构成体,由世界市场经济所联络。

|| 国际政治体系的最初组成: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以资本主义强制分工为前提的世界生产体系、以资本主义不平等交换为纽带的世界贸易体系、以垄断资本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以帝国主义统治和掠夺为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

——第一次全球化:

以垂直统治和掠夺为特征的全球化。

||——>(两种制度、三类国家竞争共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民族主义国家体系、社会主义国家体系——以世界经济为联结纽带,相互依存、渗透——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全球化潮流。

||【国际政治体系基本特征:

系统性、联系性、不平等性】

8.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

要素:

“主角”、“主要关系”(核心)、“式样”。

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均以军事集团的实力组合为依据,以战争及其结局为标志,以大国控制世界为目标=====>军事实力+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制衡力量,战争方式/和平方式,集团对抗、大国争夺+相互协调合作+反霸与争霸+主权与强权。

9.国际政治秩序是主角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

以主角国家对外战略及实施为基础,表现为主角在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顺序,基本特征是稳定。

国际政治秩序由充当主角的国家设计,经相互作用而建立,带有人为性、主观性,可调整,可突破。

主要内容:

大国控制世界,战争威胁人类,强权政治横行天下,大多数国家、民族处于从属地位。

旧国家政治秩序:

强权+服从。

10.国际政治体系_宏观(全球体系+区域体系)[=天空]——行为体内在联系、规律运动的具体体现——>国际政治格局[=星座]——行为体内在联系、规律运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国际政治秩序_微观[=轨道]

11.国家权益(国家利益),即权利、权力、利益的统称,是国际政治的直接目标、主要表现形式。

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分界线,区分为强权利益、主权利益。

强权利益:

由权力所决定,以实力为依据,超出主权范围,追求霸权、热衷干涉、迷信实力。

主权利益:

即主权范围内利益,符合国际法准则,以主权原则为依据,不以实力为标准,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也不由权力来决定。

是相互平等、互不侵害的,只能靠实力争取、维护,一旦扩大即是强权。

国家权益政治:

即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间的政治、主权利益间政治、强权利益间政治。

国家的三重性(民族性、阶级性、国际性)——>国家权益是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统一、本国利益和各国利益的结合。

[阶级政党利益——>国家权益——全民族性;国家权益为巩固国家社会制度服务——>国家权益总同他国利益相联系(强权利益活动以实力为基础,注意意识形态作用,常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主权利益活动虽有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制度的确定,但主要以国际法为原则,且相互尊重)]|| 国家权益将国际政治区分为三层次:

强权政治(强权利益政治)、民主政治(主权利益政治)、强权与民主间政治,以国际法原则区分正义与非正义。

大国中心逐渐向国际社会中心转移。

12.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理论,立足欧洲舞台,以自由资本主义为依据:

(1)国际社会是一个体系。

确认国际政治包括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两条线,是一个整体。

(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国际社会“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充当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

寓国际关系于阶级关系。

(3)争霸和侵略战争是“国际政治的秘密”。

13.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系统揭示帝国主义时代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

(1)国际社会已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演变为帝国主义“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2)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帝国主义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殖民地民族)。

(3)战争与革命是世界的主题。

(4)两制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和平、和平共处和做生意。

||与马、恩相比的新观点:

(1)立足世界舞台,把国际政治问题与帝国主义体系紧密相联。

(2)以两大类民族为国际政治的最主要行动体,把重点从两大国际性阶级的活动转向两大类世界性民族的活动,紧紧围绕帝国主义战争、世界革命、两制国家间趋势三条线及其相互关系,并随国际形势的变化突出不同重点。

(3)从世界经济与政治间相互关系的角度观察研究国际政治,虽更多重视政治领域,突出政治视野,并以世界革命为主要内容,但日益转向经济基础,使之同经济相结合。

14.毛泽东思想的国际政治理论:

(1)国际社会以两大阵营的对抗为中心,日渐出现“第三种立场”、“第二个中间地带”。

意识形态因素退居次要地位,国家利益突显,并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

(2)现在的世界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

世界战争的前途:

一是战争引发革命,二是革命制止战争。

(3)认清敌友是国际关系的首要问题。

||更重视国际社会中国家这个最主要的行为体。

15.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理论: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维护和平的国家增多;制约战争力量本身的经济发展;世界还未出现新的战争策源地。

(2)霸权主义是践踏别国主权的行为。

(3)国与国间关系应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各国人民都有权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国与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不能由大国垄断,任何国家不得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代之以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等价交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始终以政治同经济的结合为基础,但更多注重经济因素,第一次把生产力标准引进国际政治,认为“经济优先”已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6.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首先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美国。

联邦德国的学者以巴黎和会上的建议作为国际政治学诞生的标志。

17.国际政治学的美国学派:

(1)理想主义学派(盛行20—30s)代表人物:

[英]弗朗西斯'布雷德利(思想家),伯纳特'博赞克特(哲学家)[美]伍德罗'威尔逊(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美国总统)(代表作:

《论国家》,主张“国际关系实现道德理想,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

理想主义理论框架的构成:

重振战后世界秩序的“十四点计划”,及随后补充的“四项原则”、“四个目标”和“五点具体要求”)||主要观点和主张:

公开外交、民族自决、集体安全、自由和平、裁军非战、航海自由、贸易平等、公理正义、保证国际和平。

最大特点:

崇尚法律规范、伦理标准,强调国际事务中法律的权利与义务,相信国家利益的自然协调和“世界舆论法庭”实现和平的功能,认为“道德的原则”、“忠诚的原则”是重振世界秩序的法宝。

评价:

理想主义虽然未能从本质上揭示战争的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势力,有利于战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虽过于理想化,有些脱离现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国家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的愿望,是当时较好的医治战争创伤的药方。

(2)现实主义学派(盛行50s)代表人物:

[美]乔治'凯南,斯坦利'霍夫曼,亨利'基辛格,汉斯'摩根索(芝加哥大学教授)(代表作:

《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系统揭示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现实。

理论核心:

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途径。

国际政治=权力政治,具体表现:

保持权力——维持国际社会权力分配的现状;增加权力——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显示权力——追求国家的威信与声誉||国家利益由权力界定,应同国家实力相对称,一个国家追求的利益应限制在本国国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国家利益中,国家安全居首位,即“高层政治”,其他领域为“低层政治”。

||军事和政治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以权力为基础。

生存、安全的前提是权力,权力冲突是一切冲突的核心。

国际政治=冲突政治。

||重视权力均衡。

权力均势以实力为基础,以追寻优势为目的,以不平等为特征,小国弱国往往被作为大国强国的政治筹码。

权力均势建立五种方式:

将竞争对手分而治之、重新划分领土疆界或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军备竞赛、结盟、大国充当两个对抗力量之间的平衡者。

||评价:

反映冷战历史实际,符合美国国家利益,较准确地阐述了当时世界的突出问题,理论从实际出发;过分强调用权力界定国际利益,又同实力相对称,未提出判断国家利益正当与否的客观标准,易为强权政治利用,成为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过分突出政治,从权力、安全角度出发,认为政治可以改变经济,忽视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较少注意中小国家的权利和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忽视国际政治多样性、利益协调。

(3)新现实主义学派(后行为主义学派/后传统主义学派)(盛行70—80s)代表人物: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琼'斯佩罗,罗伯特'古尔,代表作:

《权力与相互依存——国际政治在演变中》、《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革》。

||认为当前世界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重视全球系统研究、实际政治的问题研究,主张“问题政治”的国际政治观。

把国际政治看作一系列问题领域,开始突出经济问题对政治问题的作用。

认为国际政治除冲突、对抗,还存在沟通、协调、合作。

“复合相互依存理论”、“国际经济政治学理论”。

主张国际社会进行“多渠道联系”,认为军事力量不再起主要作用,关键在国家同市场的关系,强调国际经济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4)行为主义学派(盛行60s)代表人物:

[美]卡尔'多伊奇,莫尔'卡普兰,戴维'辛格,代表作:

《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计量国际政治学》。

主要理论:

系统论、一体化论、功能主义论、博弈论、决策论、沟通论。

特点:

科学方法上创新,主张用实证方法、定量分析解释国际政治行为,强调行为研究、计量研究、实证研究,将自然科学某些理论引入国际政治领域,进行统计分析、模型分析、实证分析。

使研究精确化、系统化的具体步骤:

观察——假设——收集资料——统计分析——证明或发现,=概念、假设形成+用系统的语言进行的解释+“实证研究方法”。

(5)传统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斯坦利'霍夫曼(哈佛大学)把国际关系看作一个历史进程,注重国际关系质的变化,强调对国际政治发展演变、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的研究。

||

 行为主义

传统主义 

 国际政治学是可以解释、预测的科学

政治现象中各种变数、历史偶然性太多 

 国际政治学不涉及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不需进行定性分析

主张明辨是非,涉及价值观念、道德伦理 

 国际政治学可以定量,国际政治事件存在某种相似性

 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问题无法计量

18.***新现实主义学派:

不片面强调计量化或非计量化,主张经验方法与规范方法融合互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兼收并蓄。

基本特征:

强调综合性,突出三个“结合”(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

19.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包括:

(1)以国家权利为核心,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突出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的关系。

(2)把生产力标准引进国际政治领域,确立经济优先观点,注重政治同经济的相互渗透。

判断国际事务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以改革促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弄清稳定与进步的关系。

第一章总论国际政治的总体全貌

1.国际政治=[国家间政治(主要体现)]所有行为体间政治。

世界政治=行为体间政治+行为体内部政治(e.g政党的组织结构与纪律,国家政治制度与法规)。

2.政治的基本特征:

(1)政治产生于阶级社会,是以不同利益为背景的行动体的活动。

是一种自觉的高级决策并付诸实施的活动。

(2)政治是围绕权利、权利、利益进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关系。

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

国家政权机构和实施决策需要的权力。

政治中最重要的东西:

调整利益关系,建立稳定秩序。

(3)政治也是一种上层建筑结构。

决策的形成和实施,需要导向、强制力、合法性,于是形成政治意识、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

3.国际政治,指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和关系的统称。

4.国际政治包含三方面:

运行体系、运行状态、运行体制。

国际政治运行状态:

围绕国家权益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竞争与冲突。

国际政治运行机制:

包括自发均衡机制、自觉调节与控制机制,指行为体间就相互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协商形成的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原则和程序,其目的是维护国际安全、防止事态恶化和冲突升级。

5.国际政治的两重性:

即是围绕权力、权利和利益的矛盾运动,又是追求稳定秩序的过程。

6.国际政治的三个层次:

(1)国际政治是行为体在世界范围内为谋取自身权益而实施决策的一种活动,即外向型活动,是自觉的高级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应变性。

(2)国际政治是行为体实施决策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现象和关系,并联结成独立整体。

(3)国际政治是行为体相互作用呈现出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机制。

7.国际政治的三个规律性现象:

(1)国际政治处于多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2)国际政治以权力、权利和生存与发展利益为核心,超越一切。

(3)国际政治处于竞争、对抗与协调、合作状态,且相互渗透,日渐遵循国际控制和调节机制的制约。

8.国际社会的形成条件:

(1)经济联系密切,既分工,又相互依存。

(2)主权国家为重要组成单位,相互间既对立又统一。

(3)具有共识的准则为纽带,既无序又有序。

(4)主权国家间正常的、直接的、持续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联系。

9.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

(1)国际社会是一个总系统,包括许多子系统。

(2)国际社会充满对立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

(3)国际社会处于多中心状态,有序与无序并存。

国际社会是一个无世界政府的社会,但非无政府主义的社会。

由于公认准则不具备国内法那样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因而反对强权、维护公认准则只能是一个协调、斗争的过程。

||全球化=国际社会化——(具体表现)市场体系、国家体系的强化

10.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1)国际政治以世界经济为基础和根源。

(2)国际政治反作用于世界经济。

(3)国际政治向世界经济渗透。

政治军事化转向政治经济化,使世界经济政治化。

11.国家对外战略(国际战略/全球战略):

国家为了国家权益,从国际全局出发而运用的外交谋划和指导。

包括对国际社会所处时代和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国际格局演变规律的判断、对外关系原则和方针政策的制定。

目的:

实现本国国家权益。

特点:

长期性、全局性。

12.国家对外战略,包括外交政策,但两者区别甚大。

国家对外战略:

对全局的较长期分析认识和综合谋划。

外交政策:

只是实施国际战略的行动手段和具体措施。

国际政治虽涉及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以各国对外战略的谋划、运用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制约、竞争、冲突、协调、合作)为主要内容。

13.国际政治可界定为“权益政治”:

(1)它是政治与经济的统一,既承认政治军事化,又重视政治经济化趋势。

(2)它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既承认权力冲突与实力政策,又突出权利的追求和维护。

(3)它是冲突与合作的交汇,既承认对抗与斗争,又强调协调与合作。

14.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最强,实为不同阶级和不同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念。

15.国际政治是行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表现。

(1)这种“合力”不是国际政治各行为体单个力之和,而是这些“力”相互作用融合的一个整体力量。

(2)这种“合力”不是各行为体意志和愿望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这些意志与愿望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集中表现。

(3)这种“合力”不是由各行为体等同的“力”和固定的“力”组成的,而是无数个“力”形成的“平行四边形”,既不平衡,又可变动。

(4)这种“合力”不是人为的、主观造成的,而是不自主、不自觉的,随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变化。

第二章 行为体论国际政治的诸角色

1.国际政治行为体:

国际社会中拥有自己特殊利益,能参与对外政治活动并发挥与自己职能特性相符作用的实体。

构成“实体”的基本要素:

(1)具有共同利益

(2)以一定规则为纽带(3)由某种组织结构所体现。

2.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条件:

(1)必须是一个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础,并以某种纲领原则为纽带。

(2)必须具有交往“能力”(先在性,非“实力”),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同自己特性和职能相符的作用。

(3)必须参与国际活动,发生外向行为。

——国际政治行为体以实体为依托,以交往能力为基础,以外向活动为标志。

(1)

(2)(3)决定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

稳定(来源于有组织的实体、共同利益基础、联结纽带)、外向(表现为“参与”和相互联系、制约、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体主要包括:

国际性阶级政党、世界性民族解放组织、国家、国际组织。

按性质分:

国家行为体(更加突出)、非国家行为体(种类增多、数量增大、作用增强)。

4.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诞生,标志着主权国家的建立,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主权国家之所以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最重要、最活跃的作用,充当基本的行为体,关键在于它是稳定的政治经济实体,拥有主权,并能以其他行为体所不具备的强大能力和组织手段平等参与和决定世界事务。

5.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

定居的居民、固定的领土、健全的政府组织、完整的主权。

6.主权:

一个国家固有的属性,指国家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包括管辖权、独立自主权、自卫权、平等权——对内享有管理本国人民、资源和政治经济生活的权力,不容他国染指;对外享有独立处理国家关系和制定外交政策的自主权,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不准他国插手;国防上享有抵抗外来侵略和维护领土完整的自卫权,不许他国干涉。

主权的最基本特征:

完全的独立自主性、最高的权威性、无可非议的合理性。

7.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最重要行为体的主要表现——

(1)主权赋予国家独立的内外职能,即对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进行独立的、有组织活动的职能。

(2)主权要求国家建立庞大而严密的由各种机关和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即国家政权机构(主要包括:

国家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国家管理机关(行政机关)、法院和检察机关(执法机关))、官吏(国家政权机构的管理者)、常备军(国家政权机构的主要支柱)),保证国家成为稳定行为体。

(3)主权使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8.国家的三重性:

阶级性、民族性、国际性。

|| 国内政治中的国家,把阶级性放在首位,强调阶级利益、民族利益的统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把民族性放在首位,突出国家利益及其与别国利益的相互对等性。

||国家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主导意识形态上。

国家的民族性,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意志为标志,显示出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完整。

国家的国际性表现为:

它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1)处于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之中,其生存和发展必然受世界体系和全球利益的制约;

(2)处于国际社会的监督之中,其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国际法的公认准则,并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3)处于同其他成员国相互作用之中,国家离不开世界,其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尊重别国生存与发展权益为前提,必须同世界接轨。

|| 国家的三重性,以主导的意识形态为代表的阶级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性、以主权平等为界标的国际性,显示出国家的三重凝聚力,是国家行使基本行为体作用的源泉和保证。

9.国家权益(国家利益/“国权”),是国际政治的动因和直接目标,是各国参与国际政治活动和扮演行为体角色的出发点和归宿。

包括:

(1)国家安全权益[第一位的根本利益],即国防安全(领土安全、领空安全、领海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主要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侵犯的权益。

(2)国家政治权益,即独立自主管理内政外交的权益,维护各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影响的权益。

(3)国家经济发展权益,即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权益。

(4)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互利权益。

10.国家权益=国家生存与发展权益。

生存权益:

国体的存在、民族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存权益。

发展权益: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权益。

11.判断国家权益正当与否:

(1)国家权益应以国家本质属性(三重性)为依据,正确处理好阶级权益与民族权益的结合、本国权益和别国权益的统一。

(2)国家权益应符合国际法公认准则,正确区分主权范围内外的权益。

界标:

国际法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原则。

(3)国家权益必须相互对等,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12.国家力量(综合国力)的组成:

(1)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

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文教力。

(2)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

社会制度、政府效能、国民意志、民族凝聚力、外交战略决策的水平。

13.国家力量中,经济与科技力是基础,处于中心地位。

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相互依赖的加深——>经济与科技力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力量的主要象征——产生国际影响力——对外施加影响和追求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甚至超军事力。

14.阶级的活动,往往是通过政党和民族解放组织表现出来的,因为政党和民族解放组织既是阶级的政治组织,也是阶级成熟的标志。

党际关系是阶级关系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