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791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6 大小:1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6页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6页
亲,该文档总共1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docx

《长度单位》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课题: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时间:

8月26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刻度尺硬币曲别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1、数学书8页1题2、查找身边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教后反思

本节通过观察及动手实践认识1厘米的长度,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但有个别学生上课不爱发言,学习效果不好。

 

课时计划

课题:

长度单位

第2课时

时间:

8月27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尺测量身边的物体。

教学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课堂总结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测量身边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后反思

通过动手实践认识1米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计划

课题:

长度单位

第3课时

时间:

8月28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准备:

刻度尺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

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

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

(生:

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

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

演示:

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

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

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

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

为什么?

4、小结:

线段是直直的。

(板书:

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

(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两个)(板书:

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

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

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

生:

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

(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

(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师演示方法:

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

要求非常准确。

(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

线段有长有短。

(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

(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

(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

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

一样长。

(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

如:

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   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数学书6页做一做

教后反思

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

课堂气份活跃,参与面比较广。

课时计划

课题: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时间:

8月29日

教学目标:

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难点:

加深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梳理知识。

    1、想一想:

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一一列举所学的长度单位。

    老师跟随学生叙述板书: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一比:

这五个长度单位谁大谁小呢?

你能用手势表示吗?

    3、排一排:

如果把这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排排队,你能排出来吗?

    4、记一记:

这些长度单位相邻两个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你能说出来吗?

    板书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对5个长度单位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梳理,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排一排、记一记等方式,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二、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看下面一则数学日记,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数学日记:

      2008年3月10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2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

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300毫米。

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

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在学生修改这篇数学日记的过程中,形成长度观念,既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动手操作,内化能力。

    1、量一量:

量出你的七巧板里各图形的边的长度。

    2、画一画:

画出指定长度单位的线段。

    在练习上画出5毫米.1厘米.1分米的线段。

4、撕一撕:

撕 出指定长度单位的纸条。

四、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数学同步综合练习

教后反思

多数学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后进生需要强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关注对后进生的辅导。

 

课时计划

课题:

不进位加

第5课时

时间:

9月2日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会用竖式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准备:

小棒图、大客车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课件)

二、探究新知

例3、二年一班有学生35人,老师同2人,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学生自己审题,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老师指导

35+37=

3、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说给同桌听

4、、集体交流

5+2=730+7=37

4、试着用竖式解答,老师点拔

5、根据刚才的学习,请大家想一想列竖式计算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

全班交流: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教师板书。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下面我们打开书第12页,看做一做,大家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教学例2(同上)

四、全课总结

 师:

今天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说说看。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同步训练《不进位加》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时计划

课题:

进位加

第6课时

时间:

9月3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选择合理的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4页主题图。

问:

(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人?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学生汇报。

   

3、完成P15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数学同步《进位加》做完

教后反思

教学中发现学生能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但计算不够准确,平时多加强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

 

课时计划

课题:

练习

第7课时

时间:

9月4日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3、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

这些计算对吗?

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

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

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

指名汇报。

8、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6题。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书上5题,用竖式完成

教后反思

通过练习,学习对已学的知道有所巩固,后进生也得到了提高。

课时计划

课题:

不退位减法

第8课时

时间:

9月5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

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板书算式:

36-23,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小组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

2、小结:

先自己归纳,再得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随堂练习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20页1、2题

教后反思

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基础之上,能正确计算,但个别学生还不够认真。

 

课时计划

课题:

退位减法

第9课时

时间:

9月9日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

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美国比中国少多少票?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

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3、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分小组交流想法。

并汇报: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

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20页4题,用竖式计算

教后反思

本节课对中下等生有点难度,发现此类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不好,以后还要加强复习。

课时计划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第10课时

时间:

9月10日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

总结得非常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

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

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怎样求还剩多少个?

指名回答。

板书算式:

32-11。

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

同桌两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汇报。

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

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

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5、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

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

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

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

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

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指名汇报。

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

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数学同步《两位数减两位数》综合练习

教后反思

练习中发现学生不够认真,经常抄错题,计算也不准确,在以后的练习中加强培养其抄写和计算能力。

 

课时计划

课题: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第11课时

时间:

9月11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

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

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

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

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指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