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7917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

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部分:

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抚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of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自然观:

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

其一,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即系统自然观;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的,即演进自然观;其三,人、自然与社会可以而且应当协调发展,即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系统、系统科学、系统工程:

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

系统科学:

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

系统工程:

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技术。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不断革命模式。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当面对问题时,人们通过提出猜测性的理论,试探性地去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证伪或反驳以排除错误。

如果理论未被驳倒,就可以成立,得到接受;如果理论被证伪,驳倒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上述过程就循环往复。

PP-TT—EE-PP,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

特点:

科学是永不停息的动力系统;问题是科学发展的源泉;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强调科学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

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

某一学科在尚未形成统一范式之前,处于前科学状态。

当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之后,该学科便进入常规科学时期。

常规科学的任务就是不断验证和发展范式,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难以用范式解释的新现象,被称为反常情况。

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便开始怀疑这一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于是就引起危机。

危机后,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从而引起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后,又是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科学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往复的过程。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特点:

科学的创造性,科学需要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科学发展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是一个有组织、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相互联系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

科学的发展就是进化的纲领。

特点:

科学理论是有内在结构的整体;肯定了科学研究纲领之间更替的连续性继承性;科学史是一部研究纲领相互竞争的历史。

科学事实:

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是对观察到的事实和过程相对客观的描述。

科学假说:

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理论:

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是科学假说的转化形态。

技术活动的效率原则:

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本原则,技术活动的轴心就是对技术综合价值或技术效率的追求。

公式:

V=Z-F。

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泛指人们在技术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伦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

技术试验:

在技术方案建构、设计和实施中,为了确认和提高技术成果的功效或技术的经济水平,在人为的干预和控制的条件下,对技术对象进行分析和考查的一种实验活动和研究方法。

技术评价:

是对技术是否可能,可行的真理性评判,以及技术是否合意,正当的价值评价。

高技术:

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处于当代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技术共同体:

以共同的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以技术范式的指导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自然物质系统观:

所谓自然物质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

伪科学:

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

二、辨析题部分:

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哲学:

不对,其一,自然哲学直接对自然界做出判断而不考虑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则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首先着眼于自然科学,是提示自然界的辩证过程和辩证联系的。

其二,自然哲学所依靠的手段或者是直观,或者是猜想、虚构和思辨的方法;自然辩证法则依靠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成果。

其三,自然哲学以建立绝对的‘自然体系’为目标,而自然辩证法把‘体系’打烂抛弃在一旁。

   “社会需要胜过十所大学”对。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恩格斯的话是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得出的。

从古至今的科技发展史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同时,只有内涵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扩大需求。

“自然界可以绝对归一”:

错。

某种还原论和循环论。

古希腊的一种朴素思想。

现代科学证明自然界的无限生成性、演化性。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对,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假说,但非一切科学假说都是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从形成过程看,科学理论都是由科学假说通过检验形成的。

“科学只是工具理性”:

科学还有真理性品质,不能将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绝对化,否则导致颓废主义,甚至宗教复归。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科学万能”:

错,工具理性的体现。

科学研究从问题出发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路线。

错。

二者分别着眼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论的角度;分别致力于具体研究的起点、根本归结点;分别阐释的是阶段性特征、一般性表征。

二者实质上是统一的,科学问题既包含先前实践的认识的成果,又预示着进一步实践和认识的方向。

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并未否定认识论路线,只是将一般的认识论原则具体化于科学研究过程中了。

有人说“技术是物,特别是劳动手段”,有人说“技术不是物,技术中没有一个物的原子”,试简单评析这两种观点。

错,皆片面。

技术有三种形态。

哲学思维无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错。

哲学的辩证思维;哲学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作为方法论。

科学事实就是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

错。

科学事实是人们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的正确描述。

它既不是客观事实本身,也不是科学理论。

而是科学理论与客观事实的结合。

科学事实的五个特点。

非科学即伪科学:

伪科学的突出特征是反科学。

非科学是“非”科学,但非科学不一定反科学。

非科学不等于伪科学,不能将非科学简单归于伪科学。

三、简答题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其一,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其二,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其三,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事物的运动变化性,世界本原的简单性,整体直观性,富于想像,深信和谐,相信守恒,合乎常识。

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局限性?

形成原因是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二者间的关系,自然观的发展水平受到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

形成:

机器的自然图景;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基本观点:

第一,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第二,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第三,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

基本特征: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重大意义:

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5.自然界演进的规律性?

第一,矛盾是自然界运动与演化的根本动力。

1.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非生命世界运动发展的动力。

2.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第二,自然界演化的两种最基本方式:

渐变与突变。

第三,自然演化具有周期性和无限性。

6.简述自然界渐变和突变的辩证法关系。

第一,渐变和突变的相对性。

第二,层次性。

第三,相互转化。

7.为什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第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第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之中。

第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8.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三、科学是生产力。

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社会建制、文化、方法)

9.科学认识的特征是什么?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10.怎样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一、各门自然科学特有的方法。

二、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方法)三、哲学方法。

11.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

第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它推动着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第二,科学问题在科研中发挥着导向和指导作用。

12.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

一、坚持观察的可重复性。

二、避免先入为主。

三、科学家要实事求是。

四、尽量使用先进仪器。

五、观察中的全面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

13.科学实验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证明科学知识的手段。

二、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和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

14.试述归纳方法的特点和科学意义。

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结论具有或然性。

意义:

一、是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有效方法。

二、便于揭示事物的因果性和规律性。

三、能给科学知识增添新内容,为发现和发展真理提供可能性。

15.为什么说数学方法是当今科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一、为陈述推理和辩证思想的表达提供简洁准确的形式化语言。

二、为科学研究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提供有效的手段。

三、为科学认识提供定量分析和理论计算的方法。

16.科学假说的来源是什么?

一、新旧事实矛盾。

二、旧理论与新事实的矛盾。

三、理论类推。

17..科学假说的特点是什么,它具有什么作用?

特点:

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

作用:

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不同假说的争鸣利于学术繁荣。

18.验证科学假说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一、结论要通过观察实验证实。

二、验证的完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三、验证具有相对性。

四、重要的在于验证未知事实。

19.请阐述科学理论的特点和结构。

特点:

客观真理性,普遍性,系统性,逻辑性。

结构: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学推论。

20.演绎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又有哪些局限性?

作用:

是逻辑证明和证伪的重要工具。

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

是预见科学事实,提出假说,发现新的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

局限性:

大前提必须可靠。

创造性很有限。

不能增加新知识。

21.简述系统科学方法的核心思想。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动态原则。

第三,最优化原则。

第四,模型化原则。

22.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

技术有哪些基本特征?

技术系统由实物形态、操作形态和知识形态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

特征:

自然性和社会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专用性与通用性;差异性与同一性;综合性。

23.如何理解技术的两重性?

技术负面效应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两重性:

社会性和自然性。

原因:

第一,价值论根源。

第二,认识论根源。

第三,科学依据。

第四,经济根源。

第五,社会根源。

24.什么是技术伦理?

当代技术发展带来了哪些突出的伦理问题?

技术伦理,泛指人们在技术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伦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

突出问题:

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工程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

25.科学认识与技术认识的本质差别?

认识目的,认识对象,认识过程,解决问题,知识形态。

26.简述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

类比性预测,归纳性预测和演绎性预测。

27.简述技术创造过程的基本程序。

发展预测,目标设定,效果评估,原理构思,方案设计,方案评价,研制,试验,鉴定等环节。

28.试述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都不是在自然发展条件下而是在人为干预条件下进行。

区别:

实验研究对象是自然客体,试验研究对象是人工创造物。

认识过程不同。

目的不同。

试验同实际应用的关系比科学实验更密切。

29.什么是技术创新?

它有哪些特征?

广义:

始于研究开发,终于创新扩散的活动过程。

狭义:

创新扩散才能形成累积效应。

特征:

技术上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经济上的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技术创新的中介性或者过渡性;技术创造过程的阶段性和周期性;过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30.试述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和结构。

作用:

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知识运用。

结构:

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等、主体活动内部运行机制、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主体活动的环境和背景。

31.什么是高技术?

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处于当代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32.试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

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

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技术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独占性;非普遍性;追求私利;局部独创性;区别:

体制目标不同

3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特点和不平衡性?

新特点:

科技与社会一体化;科技与生产一体化。

不平衡性:

第一,区域空间运行不平衡。

第二,过程时间运行不平衡。

第三,科学运行发展不平衡。

第四,技术发展不平衡。

3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一、保障研发活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二、保障科技发展的决策机构。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

35.如何理解“社会需要胜过十所大学。

”: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恩格斯的话是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得出的。

从古至今的科技发展史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同时,只有内涵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扩大需求。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史角度,说明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人对自然的依赖阶段、人对自然的控制阶段、人与自然关系恶化、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1.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这句话?

科学假说的定义、如何上升为科学理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假说,但不能反过来说。

2.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一、实验标准。

可检验性。

二、逻辑标准(简单性、自洽性、相容性)。

3.简要评析“科学万能”这一论点。

工具理性的体现。

4.如何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去把握科学的含义?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作为科学活动、作为社会建制、作为文化、作为生产力、作为方法等。

5.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特性?

第一,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第二,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够成为有机统一整体的。

第三,由这种内在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组成的物质系统,必然具有其特殊的功能。

第四,自然物质系统的特殊功能是在其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6.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7.自然科学研究者是否需要人文精神?

为什么?

需要,科学需要人文的价值理性引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得益彰

8.简单说说归纳法的价值和缺陷?

价值:

利于提出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为演绎推理提供大前提;利于知识的增长。

缺陷:

结论的或然性

9.自然观的概念?

对自然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的含义?

自然界存在客观规律性

1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12.科学家的社会作用?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作用:

行为规范:

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13.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

(中国人)主要包括:

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逻辑上自恰)、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西方人主要包括:

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14.怎样看待生态危机?

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其次,它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再次,囿于传统发展观所致;最后,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50.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有哪些主要观点?

如何对它们进行评价?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不断革命模式。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当面对问题时,人们通过提出猜测性的理论,试探性地去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证伪或反驳以排除错误。

如果理论未被驳倒,就可以成立,得到接受;如果理论被证伪,驳倒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上述过程就循环往复。

PP-TT—EE-PP,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

特点:

科学是永不停息的动力系统;问题是科学发展的源泉;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强调科学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

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

某一学科在尚未形成统一范式之前,处于前科学状态。

当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之后,该学科便进入常规科学时期。

常规科学的任务就是不断验证和发展范式,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难以用范式解释的新现象,被称为反常情况。

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便开始怀疑这一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于是就引起危机。

危机后,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从而引起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后,又是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科学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往复的过程。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特点:

科学的创造性,科学需要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科学发展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是一个有组织、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相互联系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

科学的发展就是进化的纲领。

特点:

科学理论是有内在结构的整体;肯定了科学研究纲领之间更替的连续性继承性;科学史是一部研究纲领相互竞争的历史。

51观察渗透理论给我们有哪些认识论上的启示?

①观察不仅是(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工信息的过程;②观察陈述总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而科学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或“导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客体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是什么。

科学问题的概念、特征和来源各是什么?

科学问题:

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得到解决的矛盾。

特征:

时代性、指向性、应答域

∙来源:

(1)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2)理论自身的非自洽性;

∙(3)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4)各个知识领域的空白区也会产生新问题;

  (5)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等。

52归纳法与演绎法有何区别和联系?

∙  区别:

∙1.思维的进程不同:

个别到一般与一般到个别

∙2.结论与前提所断定的范围不同:

超出与不超出

∙3.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不同:

或然与必然

∙4.对知识的作用不同:

增长知识或保证知识的必然性

∙  联系:

∙ 归纳推理的结论往往构成演绎推理的大前提;

∙ 演绎推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归纳推理的结论

53技术预测“失灵”的现实原因和对策分别是什么?

∙  现实原因:

1客观情况不断变化,人的认识相对滞后;2突变、偶然、意料之外的事件;3现实运动的复杂性,而预测总是试图简化客观情况。

∙  对策:

1预测的资料来源上:

核实资料是否可靠,建立常用数据库;2预测的方式应科学,如采用集体评定;3应改进预测技术,如懂技术的专家预测法

∙  注意的问题:

1通过预测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2找出基本问题;3预测应具有可检验性;预测对象应具有稳定性。

四、论述题部分:

1.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功能;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状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在人类哲学认识史上有何意义?

人类自然观方面、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科学技术观方面都有划时代变革

3.试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两朵乌云。

二、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4.如何理解演化,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1)演化是进退相依的统一2)演化是秩序之展开3)演化的周期性、无限性4)启示:

认识社会的进化发展

5.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史的角度,说明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人与自然历经人对自然认识极少、人对自然的极依赖的古代到人为自然立法的近代到自然遭受理性伤痛、批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倡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科技的正负效应

7.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一致性?

我国应如何实施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建设中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文明保障科学发展观的实施(物质生产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思想观念方面)

8.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原则?

学习这些原则你有哪些体会?

原则:

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

9.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请联系实际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