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793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docx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

白蕉书法讲述——全集

第一讲书法约言书学在古代为六艺之一,本来是一种专门的学问。

周秦以来,历代都非常重视,尤其是汉、晋、唐三朝。

五千年来,其间书体颇有变迁,不过可以这样概括地说:

我国的书法直到魏晋,方才走上一条大道,钟王臻其极诣,右军尤其是集大成,正好像儒家的有孔子一样。

在书法的本身上说,不侫并无新奇之论。

现在愿诸位在学习书法时注意的有三个字:

第一个是“静”字。

我常说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

我人坐下身子,求其放心,要行所无事。

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功;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

像这样名心既淡,火气全无,自然可造就不同凡响。

第二个字是“兴”。

我人研究一种学问,当然要对所研究的一门要先发生兴趣。

但是一时之兴是靠不住的,是容易完的。

那么如何可以使兴趣不绝地发生呢?

总之,在于有“困而学之”的精神。

俗语所谓“头难、头难”,开始的时候,的确不易,没有毅力的人,不免见难而退,就此灰心。

所以我们先要不怕难,能够不怕,自会发生兴趣。

起始是一种浅尝的兴趣,到后来便得深入的兴趣,有了深入的兴趣,不知不觉便进入“不知肉味”的境界里去了。

将来炉火纯青,兴到为之,宜有杰作。

第三个字是“恒”。

我们要锲而不舍,不能见异思迁,不可一曝十寒。

世界上许多学问事业,没有一种学问、一种事业可以无“恒”而能够成功的。

《易经》恒卦的卦辞,开始就说: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那是说有恒心是好的、是通的、是有益的,如果锲而不舍,那就无往而不利了。

当年永禅师四十年不下楼,素师退笔成冢,可见他们所下的苦功。

又如卧则划被,坐则划地,无非是念兹在兹,所以终于成功。

但是,梁庾元威说:

“才能关性分,耽嗜妨大业。

”不侫平时对书学就有这一点感想。

请诸位也想一想看:

现在通俗的碑帖是谁写的?

他们在当时的学术经济是什么样?

可不是都很卓越吗?

唐宋诸贤,功业文章,名在简册,有从来不以书法出名的,但是我看到他们的书法,简直大可赞叹!

所以我往常总是对讲书法的朋友说:

“书当以人传,不当以书传!

”此话说来似乎已离开艺术立场,然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我人不可不知自勉。

今天我所以又说起此点,正是希望诸位同学将来决不单单以书法名闻天下!

书法约言书法这个问题,讲起来倒也是一言难尽,因为它历史长、方面多、议论杂。

在往年,因为一般的需要,朋友的怂恿,我曾经计划过为初学书法者编写《书法问题十讲》,可是人事草草,未能落笔,至今方能如愿。

在准备研究书法之前,先必须弄明白什么叫书法?

书法二字的界说如何?

同时也因简单了解一下文字、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从历史上讲,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书法。

文字的演进,大别为制作与书法。

六书——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文字组织所归纳的基本原则。

篆、隶、分、草、行、楷的递变,为书法之演进。

制作方面的属于文字学,我们现在所谈的为书法。

所谓书法,就是讲文字的构造、间架、行列、点画的法度。

我国的书法,从来便称为东方的一种美术。

美术是属于情感的一种艺术,能动人美感,所以称为美术。

原来我国的文字是从象形蜕化而来,其初是和绘画不分的,而且一个字的写法,繁简变化不同,有像其静态的;有像其动态的。

这种符号,更确切地讲是一种简化了的美术图画,不正是美而富于情感的吗?

直到秦汉时代,书法的形式统一以后,绘画才成为独立的艺术。

书法的结构、间架、行列、点画与所用的工具,虽然渐渐和绘画分了家,可是其中所包含的形象的美和情感的美,还是存在的。

一般的人说起书法,总是说正、草、隶、篆,要知道这个次序,是排得与书体发展的历史不相符合的。

我们现在研究书法,先得要把这一点弄清楚。

第一,我们熟知我国造字的圣人是黄帝时的史官叫做仓颉,他始作书契——文字,以代替结绳(当然这决不是他一个人所造得出的)。

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变,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古文。

到周宣王时的史官——史籀又作《大篆十五篇》,与仓颉的古文颇有出入,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大篆——这里所称的“作”,当然不是指创作,而是指史籀把当时流行的文字做了一番收集、整理和改良工作。

那时他之所以做这种工作,大概是想整齐划一天下文字的缘故。

可是那时不像现在,交通不便,不曾能够通行,而且平王东迁,诸侯力政,七国殊轨,文字乖舛。

直到秦始皇打平六国,统一天下,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中国的文字才告统一,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小篆。

可见我国的文字,自从黄帝以后,直到战国末年、秦始皇时代,这二三十年间所通行的文字,只有篆书。

虽统称为篆书,其中大别,还分为古文、大篆、小篆三种。

第二,社会进化,人事方面也一天一天繁起来,写篆书像描花一般,渐渐感到费事。

秦始皇既统一天下,统一文字,官职的事,实在太多了,这时候有个姓程名邈的人,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之方圆,作隶书三千字,趋向简易,拿给秦始皇看,秦始皇便起用他为御史。

但当时仅官司刑狱用之,其他方面还是应用小篆。

直至汉朝和帝时,贾鲂撰《滂喜篇》,以仓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世称三仓,都用隶书来写,隶法从此而广。

为什么叫隶书呢?

原因是那时的人,因程邈所作的字是方便于徒隶的,所以叫做“隶书”;它的写法便捷,可以佐助篆书所不及,因此又叫做“佐书”;汉初萧何草律,以八体试学童,八体中隶书最切时用,所以选拔其特出的好手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因此汉人亦名隶书为“史书”。

从篆到隶,这是我国书体上的一大改革。

第三,章草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

解散隶体,粗略书之,存字之梗概。

损隶之规矩,纵任奔放,赴速急就,字字区别,实在是隶书之捷写,适应时代所需要,救济隶书所不及的产物。

其后百年,有杜伯度、崔瑗、崔寔,是当时有名的精工章草的书家。

到了后汉弘农张芝,因而转精其巧,面目又不同起来,即后世所称今草之祖,其草又为章草之捷。

行书是后汉颍川刘德昇所作。

魏初钟繇是他的弟子。

讲到楷书,史称是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但这是说八分之祖,不是今日的正楷书。

八分别于古隶,由于用笔有波势。

今日的正楷书,在汉末已经成立,到魏晋这一个时期内,始集大成,而应用亦日广。

所以书体在汉代变样最多。

所以约言起来:

“自仓颉以来,字凡三变。

秦结三代之局,而下开两汉。

三国结秦汉之局,而下开六朝。

隋结六朝之局,而下开唐宋,遂成今日之体势。

”我国书体的变迁系统表如下:

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白看出书体变迁的顺序与相互间的关系,应把世俗所说的次序恰恰颠倒过来才对。

至于当时所用工具的变迁大势是:

废刀用笔(注二),废竹用帛,废帛用纸。

而促使书体变迁的动力,是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事日趋繁复而要求书法日务简便。

书法在古代为六艺之一,本来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在汉代就有考试书法的制度。

到了晋代、唐代,且有书学博士的专官,可见当时重视书法的一斑了。

唐太宗酷嗜王羲之书,帝王书中,他是唐代首屈一指的。

他常对朝臣说:

“书虽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事,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明代项穆说:

“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

资不可少,学乃居先。

古人云:

‘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可见书法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世俗说:

“字无百日功”,这话不是成功的人说的,唐时徐浩已讥为“悠悠之谈”。

宋代苏东坡有二句诗: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这是说胸中有书本子,笔下自然不俗。

可知在写字本身之外,还有别的有关联的重要事呢!

现在我和诸位一起学习书法,姑且不谈篆、隶、分、草,因为我们先要讲实用。

篆、隶、分、草或者放在后面作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再讲。

讲到正、行二种书体,晋朝人算是登峰造极了,尤其是王羲之,历来被推为书圣。

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都是渊源于他。

凡是求一种学问,我们都应记得从前人有一句话: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

”我往年常对及门诸弟子说:

“假如你们欢喜我的字,就来学我,这便是没有志气。

那么应该怎样才好呢?

简单地说,我看你们应当先寻着我的老师,你们来做我的同学,将来的成就,也许就会比我好。

自然喽,路子怎么走法,我可根据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指示给你们参考。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

因为诸位想吧:

俗语常常有“青出于蓝”一句话,但是青出于蓝是何等事?

怎么可以说得如此容易呢!

从来学习者就不见有青出于蓝的。

譬如学颜真卿、柳公权的,有见到比颜、柳好的么?

学苏东坡、米襄阳的,有比苏、米好的么?

学赵松雪、董其昌的,有见到比赵、董好的么?

我们必须要明白其中道理。

孔门弟子三千人,高足有七十二人,七十二人中,称为各得圣人之一体的有几位?

在书法方面讲,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也仅是各得右军的一体啊!

所以假使你欢喜王字的话,就应得以欧、虞、褚、薛四家为老同学,你做小弟弟,他做老大哥,老大哥来提挈小弟弟。

当然,一个人傲气不可有,志气是不可低的!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我人固然要取法乎上,但不能一蹴而就。

书法讲实用,应当从楷正入手;学楷正应从隋唐人入手。

为什么要从隋唐人入手呢?

因为隋人的楷正已有定形,唐人的写字是很讲法则的,有规矩准绳可循。

我们学书,需要打根底、下苦功、用长力。

譬如造高房子先要打深厚的地基,房子越高,地基越要深厚。

所以先学楷正,正是“先学走,慢学跑”的一个当然道理,亦是一个普及的办法。

前人用兵有“稳扎稳打”的一句话,写字也应如此,才不致失败。

注一:

隶书的名称,从来就很“混”,古人所谓的隶书,是说现今的楷书(王应麟说:

“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

欧阳公《集古录》始误以八分为隶。

”);现今的隶书,古人叫做“八分”。

但“分”的名称,又没有精确的分辨。

关于“隶”和“分”的辩论文字,除《佩文斋书画谱》所已著录之外,翁方纲有一篇专论,叫做《隶八分考》。

其他如刘熙载的《艺概》及包世臣、康有为等都曾经说到过这个问题,各有主张。

包氏在《历下笔谈》中所言近是,简明可取,兹录于后:

“秦程邈作隶书,汉人谓之今文。

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世所传秦汉金石,凡笔近篆而体近真者,皆隶书也。

及中郎变隶而作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

魏晋以来,皆传中郎之法,则又以八分入隶,始成今真书之形。

是以六朝至唐,皆称真书为隶。

自唐人误以八分为数字,及宋并混分隶之名。

窃谓大篆多取象形,体势错综;小篆就大篆减为整齐;隶就篆减为平直;分则从隶体而出以骏发;真又约分势而归于遒丽。

相寻之故,端的可循。

隶真虽为一体,而论结字,则隶为分源,论用笔,则分为真本也。

”注二:

近代发现甲骨文字,在甲骨上漏刻的地方,发现朱书、墨书,证明书写的工具为毛笔。

又铜器铭文亦是用毛笔先写而后刻,那么可见毛笔、墨已流传于三千年前。

而鲁孔庙中的石砚,认为是孔子的遗物,亦不是不可信的了。

朱注《离骚》,兰分今古,启后人聚讼。

然考亭又有五言兰花诗,云: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考。

”则其今古之说,有自疑也,为之一噱。

花易叶难,笔易墨难,形易韵难,势易时难。

势在不疾而速则得笔,时在不湿而润则得墨,形在无意矜持而姿态横生则韵全。

复翁自道甘苦之言,如是云云。

执高腕灵,掌虚指活,笔有轻重,力无不均。

四语自谓颇尽撇叶之秘。

或问:

“写兰如何乃佳?

”云间曰:

“先不问佳。

”曰:

“既若能矣,于昔贤,宜安从?

”曰:

“古人何所师?

”曰:

“如何得神?

”曰:

“行所无事。

”蕙一箭数花,出梗之法,昔人多顺出,总不得力,花多时,看去尤支撑不住。

不如逆入用笔,作顿势,全得茁壮之天然也。

第二讲选帖问题现在讲到选帖问题了,这是一个初学者最需要及早地、适当地解决的问题。

初学者往往把这个问题去请教“先进者”是必要的,但问题就在于把这件事解决得适当不适当。

在过去,也许是风会使然吧,一般老辈讲到书法,总是教子弟去学颜字、柳字,颜是《家庙碑》,柳是《玄秘塔》之类。

大家同样地说“颜筋柳骨”,写字必须由颜、柳出身。

他们不复顾到学习者的个性近不近,对于颜柳字帖的兴趣有没有,他们是很负责的、教条式的规定下来了。

那么,这办法究竟通不通呢?

正确不正确呢?

这里我不加论断。

我想举几个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请诸位自己去分析、去判断。

譬如说,你们现在问我到南京去的路怎么走法?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路子很多:

京沪铁路可以到;苏嘉铁路也可以到;京杭国道也可以到;航空的比较快;水路乘长江轮船也可以到,只是慢些。

同样,写字也是这样,我所取譬的各条路线,正好比你们从各家不同的碑帖入手,同样可以到达目的地——把字写好。

譬如说,你们现在面对着我,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也只看见我一个面孔,而我却可以看见你们许多面孔。

我在自问,在你们中间可有两个面孔相同的没有?

没有。

古人说: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真不错,面孔是各人各样的:

有鹅蛋脸、瓜子脸、茄子脸、皮球脸等等,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特征也是各样的。

在外貌方面如此,在个性方面也自然是各样的,可以说:

“个性之不同,如其面焉。

”诸位想吧:

有些人性情温和,有些人性情暴躁;有些人豪爽慷慨,有些人谨小慎微;有些人性急,有些人性缓等等,等等。

人们在嗜好方面也大有差别:

有些人喜欢穿红着绿;有些人喜欢吃臭豆腐干;有些人不喜欢吃鱼;有些人喜欢吃狗肉而不吃猪肉等等,等等,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无法统一的。

我想,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个力量能把各种各样的个性、嗜好都放在一个模型里,即使是无锡人做的“泥阿福”,也不可能做得一式一样。

再譬如说吧,把做栋梁的材料去解小椽子,这是聪明木匠吗?

胖子的衣服叫瘦子穿是不是好看?

长子的裤子叫矮子穿能不能走路?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方法,“夫子循循然善诱”,是颜回说孔子的善于教导,这两句话也许大家都听到父母师长讲起过的。

想一想吧,如果教子路去学外交;游、夏去学打仗……那就不成其为孔子了。

那么对于选帖问题到底应该如何适当地、正确地解决呢?

我的回答,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在讲牛头不对马嘴的话,甚至在老前辈听来也许会认为有些荒谬。

好吧,为了我不愿作教条式的规定;为了譬方得确切起见,我的回答很简单:

“自由选择”——譬如婚姻的自由恋爱,说得对不对,要诸位自己去估量。

如果估量不出,可以再去请教诸位的父母兄姐,他们一定可以给你一个正确的答复的。

为什么我要这样譬方呢?

我的见解和理由如下:

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身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有主意。

世俗有一句话,说是:

“衣裳做得不好,一次;讨老婆不着,一世。

”实在讲起来,写字的路子走错了,就不容易改正过来。

如果你把选帖问题去请教别人,有时就好像旧式婚姻中去请教媒人一样。

一个媒人称赞柳小姐有骨子;一个媒人说赵小姐漂亮;一个媒人说颜小姐学问好,出落得一副福相;又有一个媒人说欧阳小姐既端庄又能干。

那么糟了,即使媒人说的没有虚夸,你的心不免也要乱起来。

因为你方寸中一定要考虑一番:

不错呀,轻浮而没有骨子的女子可以做老婆吗?

不能干,如何把家呢?

没有学问,语言无味,对牛弹琴,也是苦趣;是啊,不漂亮,又带不出门……啊哟!

正好为难了。

事实上在一夫一妻制度下,你又不可能把柳、赵、欧、颜几位小姐一起娶过来做老婆的呀!

那么,我告诉你吧,不要听媒人的话,还是自由恋爱比较妥当,最要紧的是你自己要有主意,凡是健康、德性、才干、学问、品貌都应注意,自己去观察之外,还得在熟悉她们的交游中做些侧面访问工作。

如此,你既然找到了对象,发生了好感,就赶快订婚,就应该死心塌地去相爱,切莫三心二意,朝秦暮楚。

不然的话,我敢保证你一定会失败。

否则还是求六根清静,赶快出家做和尚的好。

在这里,也有一种左右逢源的交际家。

譬方说是一个某小姐,星期一的下午是约姓张的男朋友到大光明去看电影;星期二的晚上与姓李的男朋友有约,到老正兴去吃饺子;星期四的上午约姓王的男朋友去逛复兴公园;星期六的晚上约姓赵的男朋友到百乐门跳茶舞,安排得很好,他们各不碰头。

下次有约,也是像医生挂号一样。

她与他们个别间都很熟悉,可是谈到婚姻问题,张、李、王、赵都不是她的丈夫,还是没有结果的不是吗?

有些同学笔性真好,无论什么帖放在面前,一临就像样,一像就丢弃,认为写字是太容易了,何必下苦功,结果写来写去还是写的“自来体”,一家碑帖都未写成功。

就等于谈情说爱太便当了,结果大家都容易分手一样。

由于如上的见解、理由,所以对取为师法的碑帖方面,我是主张应该由自己去拣选。

父师兄长所负的指导责任,只是在指点给你们有哪几位名家,哪几种碑帖可以学;同一种碑帖版本的高下,哪几种是翻刻的,或者根本是伪造的;学某家应该注意某种流弊,以及谈些技法方面的知识等等,就是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而已。

在这里,另一种问题还是有的。

譬如说,你的笔性是近欧阳询的;或者是近褚河南的;或者是颜真卿的,你是决定学欧或褚或颜字的了。

可是欧、褚、颜三家流传下来的名碑帖,每家都不止二三种,尤其是鲁公最多,那么主要的到底应该学哪一本呢?

你跑进了碑帖店,不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吗?

还有些同学,楷书是学过某几家的,行书又爱好某一家,自己觉得学得太杂了,但又舍不得放弃哪一家。

在这个时候,指导者给他作正确的指导或者替他作有决定性的取舍,我想是应该的。

我在第一讲里说过,初学者应先学正楷书,而正楷书应先从隋唐人入手,这是一般合理的考虑,是“走正路”的说法。

隋代流传下来的碑版,大都没有书者姓名。

(见后附参考碑帖目录)唐代四大家中,欧、虞、褚三家书迹流传多有名拓本,薛(稷)最少,笔力也自不及三家。

此外,如颜真卿、柳公权都可以取法,在我并没有成见。

凡是学问都没有止境,也就是说没有毕业的时候。

如果你说,我对于某一种学问是已经学成功了,那便是等于宣告自己不会再进步了。

在书学方面,拿速成来说,正楷的工夫至少也要三年;既然已选定了碑帖,至少要把这部碑帖临过一百遍,才有根底可说,才能得到他的气息。

所谓下工夫,应当在临、摹、看三者之外,还要加上“背”的工夫。

这些工夫的作用,摹是要得到其间架;看是要得到其神气;临可以兼得间架与神气;背则能使所学习的东西更为熟练,加深印象。

往年旧式家庭教子弟习字,从把手描红而影格、脱格——脱一字起至一行,相等于现在幼稚生至初小、高小程度(年龄自五六岁至十一二岁),再进一步然后是临帖(初中程度起),这办法是很合理的。

其实影格便是摹,脱格便是临。

关于临、摹二者的一般过程,姜白石说:

“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

”又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摹和临的不同与其于学习进程上的关系,姜白石说得很明白了。

但在摹的一方面,古人还用双勾和响拓的死功夫,这真是了不得。

所谓双勾就是:

有些时候见到名拓或者真迹,因不能占有它,于是用水油纸把它细心勾摹下来,自己保存,以备临习时参考。

(水油纸即等于古代所谓硬黄纸一类,透明、吃墨而不渗)所谓向拓就是:

在暗室中向阳处开一小孔,把所欲拓者在孔的漏光中取之。

这个法子是用于名拓或真迹原本,色暗而不清晰者。

临书的时候,要力求其似,应当像优孟学孙叔敖,动止语默,须惟妙惟肖。

孙过庭说: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这是说临而先看,因为看是临的准备。

但是我说的看,不仅仅是说临习前须看得仔细,我的意思是即使不在临写,在无事的时候,正须像翻心爱的画册、书本一样,随时看之。

至于背,就是说在临习某种碑帖有相当时期之后,其中句读,也熟得可以背诵默写,于是可以不必打开碑帖,把它背临下来。

除了正课用功之外,无论你在晚上记零用账,或在早上写家信,只要是你拿起墨笔来的时候,所写的字只要是帖上所临习过的话,就非得背出来不可。

若是觉得有错误或者背不出的笔画和结构,不妨打开帖来查对一下。

像这样随时留心,进步便自然而然非常之快。

下次我准备讲执笔问题,执笔问题,实在是书学中的一个紧要关键。

关于本讲方面,现在将碑帖目录简要地选写一些出来,在附注里略述我的意见,以备诸位参考。

刘彦和说:

“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

”学习者初无定识,倘使不走正路,喜欢旁门侧径,自欺欺人,到日后,痛悔正恐不及呢!

昔人云:

“魏晋人书,无蹊径可寻,唐人敛入规矩,始有门径可循。

而魏晋风流,一变尽矣。

然学魏晋,正须从唐入。

”予谓从欧、虞、褚三家上溯钟、王,正是此路。

楷法自以欧、虞为最难。

凡学一家书,先以一帖为主,守之须坚。

同时须收罗置此一家之各帖,以备参阅。

由楷正而及行、草,以尽其变化,见其全貌,得其全神,此为最要。

世俗教子弟学书,老死一帖,都不解此。

譬如观人于大庭广众之间,雍容揖让,进退可度,聆其言论,可垂可法。

又观其燕居独处,种种作止语默,正精神流露处,方得其全也。

至大楷冠冕,南朝当推崇《瘗鹤铭》之峻爽;北朝当推崇《郑道昭》之宽阔,小楷方面则须学唐代以上。

因学者入手,不宜从小字,故不复例举。

李邕书如干将莫邪,自言:

“学我者病,似我者死。

”其书如《端州石室记》,应属楷正。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李秀残碑》、《岳麓寺碑》,俱赫赫著名,都属行楷。

其他如《少林寺戒坛铭》、《灵岩寺碑》,知名稍次。

其余行草尺牍见阁帖中。

初学入手,从李终身,不复能作楷正。

其流弊为滑、为俗、为懒惰气,故不入目录中。

复翁附识 楷正参考碑帖目录朝代:

隋《龙藏寺碑》:

此碑为欧、褚之先声而未拘于法度。

丁道护《启法寺碑》:

无六朝余习,为欧、褚先河。

《苏孝慈墓志》:

学欧、褚可参考。

智永《千字文》:

智永所书《千字文》有多本,正草相对,其书有法度,但偏于阴柔方面。

《董美人墓志》:

紧密深秀而微病拘。

欧阳询《姚辩墓志》:

学欧书之辅,可资参看。

朝代:

唐欧阳询《皇甫君碑》、《虞恭公温彦博碑》、《姚恭公墓志》:

此三种与姚辩墓志一样,皆为学欧书之辅,可资参看。

至于正书《千字文》与《黄叶和尚碑》皆系伪充。

《九成宫醴泉铭》:

结体较散,不及《化度》紧密,而规矩方圆之至。

学欧入手由此,转而学《化度寺》。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

欧书极则。

结体极紧。

其他欧书尺牍行楷见阁帖中,草书有《千字文》,能用方笔。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虞书之极则。

有二本:

山东城武本,元至元间所刻;陕西长安本,宋王彦超所重刻。

今印本最佳者为有正所印临川李氏藏唐拓本。

日本书道博物馆所藏二本可旁参。

《孔祭酒碑》,学虞书者所仿,甚秀。

《昭仁寺碑》,虞早年书或是王叔家书。

行书尺牍见阁帖十九行。

行楷《汝南公主墓志》,疑属米老狡狯,然秀丽非凡。

褚遂良《孟法师碑》:

褚书冠冕。

骨力最胜,体力最端重。

学唐人书由此入,比欧、虞更少流弊。

《房梁公碑》、《伊阙佛龛记》、《倪宽赞》:

以上三种,学褚者俱可参阅。

《伊阙》字最方大,略见板滞,《倪宽赞》多笔病。

《三藏圣教序》:

有同州本、雁塔本两种。

同州本严正,雁塔本放逸。

学褚由此入手,转写《孟法师碑》,旁参《龙藏寺碑》。

临王有绢本兰亭真迹,其他行楷尺牍见阁帖中。

《枯树赋》也为米老用力之帖。

《善才寺碑》:

此碑据考证系魏栖梧书,亦为学褚者旁参之资料。

薛稷《信行禅师碑》:

薛书极少传世,阁帖中亦仅有孙权一帖传是薛书。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书法茂密,学大欧从小欧入,北碑最示门径。

张旭《郎官石柱记》:

结体气息在一般唐楷之外,然其深而有力则不及欧、虞老到,功夫之异也。

敬客《王居士砖塔铭》:

学欧书若呆板时,可检阅或临写三、五通,以其体势飞动,可豁心目,然不必专学,学之易入甜媚一路。

颜真卿《浯溪中兴颂》、《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颜氏家庙碑》、《郭家庙碑》、《扶风孔子庙碑》、《颜勤礼碑》、《东方朔画像赞》、《元结碑》、《麻姑仙坛记》、《广平文贞公宋璟碑》:

楷正颜书少韵味,取其气魄大,学者须去其病弊(见第七讲“书病”)。

颜书流传碑版最多,如《多宝塔感应碑》实类经生书吏之书,极工整,而科举时代多尚之,实同《干禄字书》。

余如《八关斋会报德记》、《鲜于氏离堆记》、《竹山记游诗》、《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等,皆可参阅。

行书如《送刘太冲叙》、《三表》、《争座位》、《告伯》、《祭侄稿》、《蔡明远》、《马病》、《鹿脯》诸帖。

《告伯》、《祭侄》、《竹山记游》等,日人有真迹影印本。

《麻姑仙坛记》为颜书楷正之最佳者。

余如《李元靖》、《颜氏家庙》、《郭家庙》、《颜勤礼》诸碑及《东方朔赞》均需参临。

柳公权《玄秘塔铭》、《李晟神道碑》:

学柳书须去其病弊(见第七讲“书病”)。

《金刚经》、《魏公先庙碑》:

若论习气少则《金刚经》实胜《玄秘塔》。

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

《玄秘塔》以学者多,面目愈见俗气,学柳不如以此为主而旁参诸帖。

此碑书者裴休疑为柳公权代笔。

徐浩《大证师碑》、《不空和尚碑》:

徐书甜俗,行书为龙城石刻等。

殷令民《裴镜民碑》:

书在欧、褚之间。

王知敬《卫景武公李靖碑》薛稷《升仙太子碑阴》:

有钟绍京、薛稷、相王旦等书。

又《武后游仙篇》薛稷书。

窦皋《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