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795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之欧阳历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带内不仅盛产橡胶和锡,还集中了马来西亚大部分城镇,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内均占绝对优势,堪称国家之精华所在。

17.太平洋带状工业带: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地区。

主要有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名古屋为中心),阪神(大阪--神户),濑户内(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区。

18.黑海海峡:

土耳其海峡,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又叫恰纳卡莱海峡),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是西亚、北非和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海上交通要道。

19.东南亚最大的炼油中心: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

新加坡位于新加坡岛的南岸,作为城市国家,有“花园城市”的美誉。

20.瓜达尔港:

瓜德尔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瓜德尔城南部,南临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位于霍尔木兹海峡湾口处。

瓜德尔深水港是巴基斯坦第三大港口,“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港口。

21.苏格兰“硅谷”:

苏格兰中部从爱丁堡至格拉斯哥,主要从事电子工业

22.伯明翰:

英国第二大城市,在英格兰中部,伦敦至利物浦的铁路干线上;

英国主要制造业中心之一,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的“黑乡”和“世界车间”。

23.阿伯丁:

苏格兰第三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东北部,北面顿河与南面底河的河口之间,北海海滨的主要海港,以石油工业为主,有“北海油都”“欧洲油都”之称。

24.曼彻斯特:

英国第二繁华的城市,世界第一座工业城市,英国棉纺织业工业的发祥地与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业、金融、文化中心;

位于英格兰西北部平原,东临奔宁山脉。

25.斯肯索普:

位于英格兰东北部,行政上属于北林肯郡;

英国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基地。

26.泰晤士河:

英国第二长河,英国母亲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从西穿过伦敦,经诺尔岛注入北海。

27.塞文河:

英国第一长河,发源于威尔士普林利蒙,经英格兰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峡。

28.考文垂:

英国英格兰西米德兰郡城市,地处英格兰中心。

曾以纺织业驰名于世,是英国汽车工业的发祥地,现为雷达生产中心。

29.格拉斯哥:

苏格兰第一大城市,英国第三大城市,位于苏格兰西部的克莱德河河口。

30.勒阿弗尔:

法国西北部,塞纳河口,法国第二大港口,集装箱运输占法国首位,也是重要的石油进口港,法国最大的炼油基地。

31.敦刻尔克:

法国北部的钢铁基地,有法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齐诺尔;

造船工业发达;

法国第三大港,也是重要的军港和渔港。

32.福斯:

位于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海滨,罗纳河口左岸地区;

石化工业发达,有法国第二大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33.里昂:

位于索恩河和罗纳河交汇处;

法国第三大城市,法国最大的武器制造中心,也是重要的机械制造业基地,综合纺织工业中心;

香水、丝绸等著名。

34.马塞:

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海滨;

法国最大的修造船基地;

法国最大的港口;

石化工业发达。

35.法国“硅谷”:

索菲亚智慧城,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靠近法、意边境地区。

36.巴黎:

法国首都,位于巴黎盆地中央,跨塞纳河两岸,是法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也是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37.图卢兹:

位于法国西南部,新兴的航空航天工业生产中心,“空中客车”飞机和阿利亚纳火箭的集中生产地。

38.罗纳河:

也称作隆河,是欧洲主要河流之一,法国五大河流之首,地中海流域尼罗河之后第二大河。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伯尔尼山的罗讷冰川,先由东向西流经日内瓦湖后进入法国境内,转向南流,穿过汝拉山后又转向西流,至里昂后又转向南流,最后在马赛以西50公里处注入地中海。

39.圣彼得堡:

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

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曾改名为“列宁格勒”,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工业城市。

40.马格尼托格尔斯克:

意思为磁山城,俄罗斯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

城市位于位于南乌拉尔山东麓,车里雅宾斯克州内,同时是南西伯利亚铁路与乌拉尔河交会处。

41.贝阿铁路:

全称贝加尔—阿穆尔铁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太平洋沿岸的第二条铁路。

西起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泰舍特,经勒拿河畔的乌斯季库特、贝加尔湖北端的下安加尔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尔州的滕达、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州的乌尔加尔、共青城,迄于苏维埃港。

42.库兹巴斯(煤田):

俄罗斯煤炭生产基地,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东南部的托木河流域。

43.库尔斯克:

州名。

在俄罗斯西部,西南邻乌克兰。

首府库尔斯克。

地处中俄罗斯丘陵区,富铁矿,是世界著名的库尔斯克地磁异常区主要分布地。

44.秋明油田:

俄罗斯第三大油区,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秋明东北部中鄂毕河流域。

45.叶尼塞河:

起源于蒙古国,朝北流向喀拉海(北冰洋),其流域范围包含了西伯利亚中部大部分地区。

叶尼塞河是俄罗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亚洲北部,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分界,平原在其西,高原在其东,是西伯利亚河流中水量最丰盈的河流以及流入北冰洋的最大的河流。

46.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圣弗朗西斯科湾南部的圣克拉拉谷地,硅谷地区云集了上万家大大小小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多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诞生地和发展中心。

47.“汽车城”:

底特律,位于密歇根州东南部,底特律河西岸,是重要的铁路和水运枢纽,汽车研制中心。

48.休斯顿:

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南沿海,美国南方第一大城市,全国最大的石油中心和第三大港。

49.大古力水电站:

位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斯波坎市附近,是哥伦比亚河干流在美国境内最上游的一座梯级、综合型水电站。

50.波士顿:

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是马塞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51.纽约:

位于美国东海岸东北部,哈得孙河入海口,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美国最大的金融、政治、通信、时尚和文化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

52.美国经济地理横轴:

芝加哥到纽约州匹兹堡的铁路

53.波士华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高度城市化地区,从新英格兰的新罕布什尔州一直绵延到弗吉尼亚州的北部,从北往南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著名的大城市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小城镇。

54.美国两大铁路枢纽:

芝加哥、圣路易斯

55.洛杉矶:

位于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的西南部太平洋沿岸一狭小平原上,美国第二大城市,西海岸最大的经济中心,世界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娱乐中心之一。

56.“喷气城”:

西雅图,位于华盛顿州太平洋沿岸西北部的运输、工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波音公司飞机制造的主要基地。

57.“128”号公路:

环绕波士顿郊区的公路,是美国仅次于硅谷的高技术产业带被称为“东北硅谷”或“硅路”。

58.拉斯维加斯:

拉斯维加斯是美国内华达州最大的城市,位于内华达州的沙漠边缘;

位居世界四大赌城之一,是一座以赌博业为中心的旅游、购物、度假的世界知名度假城市,拥有“世界娱乐之都”和“结婚之都”的美称。

59.伊塔比拉:

位于巴西东部米纳斯吉拉斯州,世界上储量最大的优质铁矿之一。

60.伊泰普水电站:

位于巴西和巴拉圭之间的界河——巴拉那河上。

61.圣保罗:

位于巴西克里斯利诺高原东部,靠近大西洋,是圣保罗州的首府,巴西乃至南半球最大的城市。

62.马拉开波湖:

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沿海,石油资源丰富,有“石油湖”之称。

63.贝洛奥里藏特:

位于巴西东南部,是米纳斯吉拉斯州政府所在地,该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西第四大城市。

64.里约热内卢:

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地区,巴西里约热内卢州首府,巴西第二大城市,最大的海港,全国的经济中心,又被称为第二首都,“狂欢节之城”。

65.亚马逊平原:

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脉,东濒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

66.单一商品经济:

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的经济。

67.尼罗河:

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布隆迪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68.加丹加高原:

中非高原的一部分,包括扎伊尔东南部和赞比亚中北部地区,是刚果河(扎伊尔河)和赞比西河流域分水岭。

铜矿资源丰富。

69.开普敦:

位于开普半岛的北端。

开普半岛拥有一直向大西洋方向伸展的山脊,以好望角为终点。

南非第二大城市,南非立法首都,西开普省省会。

70.东非高原:

东非高原在非洲东部,指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刚果盆地以东,赞比西河以北的高原地区。

包括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和布隆迪等国的领土。

东非高原是非洲湖泊最集中的地区,有“湖泊高原”之称。

71.东非大裂谷:

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有“地球伤疤”之称。

是世界最长的不连续谷。

东非大裂谷的详细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个点来描述的话,南点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点则远到苏丹约旦河,北点则可进入死海。

中间有相当多个湖泊、火山群。

72.阿特拉斯山脉:

非洲最广大的褶皱断裂山地区。

阿尔卑斯山系的一部分。

位于非洲西北部。

西南起于摩洛哥大西洋岸,东北经阿尔及利亚到突尼斯的舍里克半岛。

呈东北东-西南西走向。

73.赞比西河:

又名利巴河,方言意为“巨大的河流”。

是非洲第四大河流,也是南部非洲第一大河。

赞比西河发源于赞比亚西北部边境山地,干流流经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等国,支流流经马拉维,干流注入莫桑比克海峡。

最后注入印度洋。

74.尼日尔河:

位于西非,是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的第三大河,西非最大河流。

发源于几内亚境内的富塔贾隆高原靠近塞拉利昂边境地区的丛山之中,干流流经几内亚、马里、尼日尔、和尼日利亚等国,注入几内亚湾。

75.加那利寒流:

北大西洋暖流的南分支,经加那利群岛附近,最后成为大西洋北赤道洋流的补偿流。

加那利寒流对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使本干旱的地区更加干旱。

76.皮尔巴拉(地区):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濒临印度洋的地区。

主要包括哈默斯利山区及其周围。

铁矿资源丰富,矿体厚、规模大、连续性好、矿石品位稳定。

77.韦帕:

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约克角半岛的西缘,有超大型红土型铝土矿床。

78.墨累河-达令河:

是澳大利亚主要河流,也是澳大利亚一条唯一发育完整的水系。

它发源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注入印度洋的因康特湾。

79.大自流盆地:

亦称“澳大利亚大盆地”是世界第三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偏东。

介于东部高地与西部高原之间,自卡奔塔利亚湾向南,直至达令河上源和艾尔湖盆地,在澳大利亚,地下广布着承压水层,上覆盖着不透水层,东部多雨,形成受水区。

80.卡尔古利:

是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中南部主要矿业城市和商业中心,附近为重要金矿区。

铁路交叉点。

81.墨尔本:

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南沿海,隔把巴斯峡与塔斯马尼亚岛相望;

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首府、澳大利亚联邦第二大城市,澳洲文化、工业中心,是南半球最负胜名的文化名城。

被华人称为新金山。

82.珀斯:

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西南沿海,西面是浩瀚的印度洋,东面是澳大利亚内陆地区。

地中海式气候。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亚第四大城市。

以轻工业为主,造船业较重要。

83.悉尼:

又名“雪梨”,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东面太平洋,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及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澳大利亚经济、金融、航运和旅游中心,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84.巴斯海峡:

位于澳大利亚东南端突出部分与塔斯马尼亚岛之间,东连塔斯曼海,西通印度洋,是沟通南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的重要航道。

海峡上多岛屿。

85.布里斯班:

或者布里斯本,位于澳大利亚本土的东北部,北缘阳光海岸,南邻国际观光胜地黄金海岸市。

靠近太平洋,东面滨临塔斯曼海,是全国重要的海、陆、空枢纽和军事基地;

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是澳大利亚人口第三大都会,

全球篇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地理格局

(一)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南北差距扩大;

2.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石油输出国——>

金砖四国——>

农矿原料出口国——>

最不发达国家)

3.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二)世界经济的三极格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三)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1.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对世界其他地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大国;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地位不断提高;

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2.中国还不是经济强国: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资源禀赋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来看,目前的中国都称不上经济强国。

二、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地理大发现”与产业分布的变化

a)结束了新旧大陆间的相互隔绝,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统一整体,出现了世界联动。

b)为欧洲主要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开辟了新的来源

c)是新旧大陆农畜产品种类得以相互交流,引起世界产业分布的变化。

d)使世界贸易航线和贸易中心发生很大变化,逐步从地中海移向大西洋沿岸。

2、第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分布的变化

a)它使人类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了,明显的改变了产业分布的条件

b)生产的部门分工与地域专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c)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

d)国际经济联系的形成和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

3、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布局的显著变化

a)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重工业在世界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b)促进了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c)产业分布开始有了进一步改变,产业地区分布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形成两大工业带——西欧与美国)

d)资本主义经济区形成

e)世界性的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少数发达国家VS广大发展中国家)

4、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生产力的新发展

先导:

原子能时代;

核心:

电子时代

显著特点:

是一场脑力革命;

是知识、信息的革命;

是多学科、跨领域的革命。

七大领域:

电子、生物、光电、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空间开发技术

5、当今科技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技术群落成主导

2.生产要素发生质变:

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劳动者素质发生质变,生产工具彻底革命,不仅解放人的体能,而且扩展人的智能。

3.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融合

4.可持续发展

三、世界人口增长

(一)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

1.从发展中地区和发达地区来看:

发展中地区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发达地区;

发展中地区〉世界平均〉发达地区。

2.从世界各大洲来看:

非洲、拉丁美洲增长率最高;

亚洲;

大洋洲:

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0年代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欧洲、北美:

速度最慢。

(欧洲:

低于世界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美国:

低于世界水平,但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世界人口增长模式

1.原始型——“三极型”:

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以极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三极”的“原始型”。

2.传统型——“高高低型”:

表现为以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高高低”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3.过渡型——“高低高型”:

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高低高”的“过渡型”。

4.现代型——“三低型”:

表现为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三低”的“现代型”。

四、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三大人种,特别是白种人)

(一)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全球人口分布具有指向性:

中低纬度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1.人口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中纬地带;

2.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各国之间相差悬殊;

3.人口密集带和人口稀疏区差异更为显著:

(密集带——亚洲:

东亚、东南亚、南亚;

欧洲:

欧洲中部60°

N以南地区;

N以南地区。

稀疏带——非洲的撒哈拉,西亚;

俄罗斯、加拿大北部;

亚马逊河、刚果盆地;

青藏高原、非洲一些山地)

4.各大洲人口都有集中于沿海的趋向。

(二)世界人口的种族和民族分布

人类的种族,也称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面型、鼻型等)的人群。

蒙古种族(亚美人种)——黄种人;

欧罗巴种族(欧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白种人;

尼格罗种族——黑种人;

澳大利亚种族——棕色人。

黄种人:

中亚部分、东亚全部、东南亚、北美及拉丁美洲土著

白种人:

欧洲、北美洲大部分、大洋洲大部分、西亚、南亚、中亚部分、北非大部分

黑种人: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土著、北美洲部分、拉丁美洲部分

民族是人口群体的社会共同体的特殊形态,它是由许多共同的特征综合起来组成的人群。

它有四个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气候、海拔、土壤、水、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条件:

(。

自然界只是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于人口分布的作用,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食动、植物的分布。

在人类驯服了野生动植物,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后,人类对自然的驾驭能力大大增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类分布范围也随之扩大。

如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灌溉水平的提高,原来认为不能发展农业的沙漠和干旱地区也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开始有人居住。

在现代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采掘业的从业人口日趋减少,城市制造业和各种服务行业日益兴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愈加向城市集中,各国工商业中心往往也是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造成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在农耕时代,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布局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

此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并促使交通沿线的人口日益稠密。

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其他社会经济因素,诸如重大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变动、战争、灾荒、疫病、传统观念等,均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五、国际人口迁移(人力资源?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移民规模没有战前那么大;

政治产生的国际迁移比战前规模更大、更复杂;

外籍劳工形式的移民发展很快;

国际迁移的流向发生变化;

国际前一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人力资源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具有推动社会发展,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们的总称。

必须包含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

只有那些通过一定方式投资而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具有价值的“资源”。

世界人力资源的流动: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参与国际流动的人力资源素质较高。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

产业篇

世界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作物分布(小麦、水稻、玉米)

1、小麦——世界的粮食(小麦是种植面积最广,分布最广,消费人口最多的粮食作物)主要集中在五大地带:

a)西起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南部至西伯利亚平原南部;

b)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耳其、伊朗到印度河-恒河平原;

c)北起中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

d)北美洲中部的大平原,自加拿大中南部至美国中部;

(“世界面包筐”)

e)南非、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和东南部、新西兰的坎特伯利平原以及南美阿根廷的潘帕斯平原。

(不连续)

2、水稻——亚洲的粮食

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温带以及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美洲和地中海沿岸也有一定的生产。

3、玉米——(粗)粮、饲料+其他用途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现在大多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

世界玉米生产有三大“黄金地带”:

a)美国中部的玉米带;

(“世界谷仓”)

b)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

c)欧洲南部平原,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塞尔维亚知道罗马尼亚。

区域篇

一、欧洲一体化(英国、法国)

1、欧洲人口地理主要特征

a)人口总数居各大洲第三。

b)城市人口远>

农村人口(80:

20),城市人口比重与北美洲并列位于世界第一。

c)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一洲,人口构成日趋老化。

2、分析促进欧洲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发祥地的地理因素

i.内因

生产力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要使资本主义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A、劳动力商品化:

供有产者雇佣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B、货币高度流通:

使财产集中为大生产提供资金。

欧洲从14世纪起,城市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封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