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80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4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业单位公基课程讲义-历史人文.docx

第九篇历史人文常识

第一章中国历史

第一节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

(一) 原始人群

1・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共计左右门齿两颗,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这一古人类被命名为“元谋人”,是我们己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会利用自然火进行熟食,考古学家认为元谋人是处在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

2 .蓝田人

因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故命名为“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

3 .北京人

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故被命名为“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

“北京人”己会制造石器,已能使用天然火。

(二) 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生活距今约30万年到5万年之间。

我国境内发现的早期智人遗址很多,以丁村人最具代表性。

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因发现地点,这一古人类被命名为“丁村人”,其生存年代距今约1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期中期。

“丁村人”使用的仍然是打制石器,但较“北京人”有很大进步。

“丁村人”摆脱了原始群居,不再是乱婚,进入到血族群婚阶段,即同辈男女包括兄弟姐妹才能结婚。

这种“血缘家族”是由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过渡的重要环节。

(三) 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其生活年代距今5万年到1万年之间,处于旧石器末期与新石器时期的初期。

晚期智人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几乎都有其生活的足迹,其中山顶洞人是“新人”阶段的代表。

“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人”的故乡,居住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一个山洞里,处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距今约1.8万年。

“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使用钻孔、磨光新技术,制造石器、骨器,懂得人工取火。

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稳固、持久的集团,过着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

(四) 氏族公社时期

1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母系氏族是以母系血缘计算,人们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男子外婚到另一个氏族,女性是生产活动、公共财产的主持者。

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最突出的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前者代表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后者代表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其中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面貌的是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1)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海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这一时期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2)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东北,是距今约六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母系公社的典型代表。

河姆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

(3)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半坡村,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址。

半坡氏族的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能够制造和使用弓箭;种植蔬菜和粟;饲养猪、狗、牛、羊等;己使用彩陶;会建造房屋。

半坡氏族的人们形成村落,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2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1) 龙山文化遗址

192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黑陶和其他器物,故龙山文化也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

龙山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过来的,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情况。

(2) 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距今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从其遗址墓葬可以看出,己出现了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二、 夏朝

(一) 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破坏了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惯例,自己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朝。

(二) 二里头文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陆续发现了一批宫殿遗址,其地域和距今年代正和史籍上记载的夏朝相符。

这一文化代表被称为“二里头文化”。

三、 商朝

(一) 商朝的建立

夏朝末年,夏桀残暴无道,商汤起兵讨伐,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亳(b6)城(今商丘)。

(二) 殷墟

商朝建立前期,多次迁都,公元前1298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安阳),商朝从此稳定下来。

后殷都因年久废弃,称为殷墟。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三) 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代的文字主要是刻记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上,其中以刻记在甲骨上为最多,用于占卜记事。

刻记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中国巳知最早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四) 商朝的灭亡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乘商朝内乱,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纣,激战于商都郊外的牧野,史称“牧野之战气商兵阵前起义,引周兵攻入商都,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四、 西周

(一)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以后,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北),史称西周。

(二) 周朝的制度

1.分封制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

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初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 .宗法制

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是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 .礼乐制

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4 .井田制

井田制是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中间属于公田,周围属于私田,私田需要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以天下宗主身份,将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国的国君在封地范围内又有最高的权力。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完备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西周的衰落和灭亡

周厉王时期,国内矛盾日趋尖锐。

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

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

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并死于该地。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王室日趋衰微。

周幽王继位以后,宠爱褒姒,引发内乱,太子宜臼逃奔申国。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

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五、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弃镐京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从这一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时期为东周时期。

东周时期大致分为两段(史学界对两段时间划分说法不一):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一)春秋

1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周王室日渐衰落,大国诸侯先后称霸。

春秋初,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发生战争,战胜的诸侯,迫使其他诸侯承认其领袖地位,成为“霸主”。

这一时期先后取得霸主地位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2 .重大史实

(1) “尊王攘夷”

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经过改革,富国强兵。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并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齐桓公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2)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晋国获胜,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3) “楚王问鼎”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进兵中原,并派人向周王询问九鼎的轻重。

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此举意在表示他有吞周企图。

(二) 战国

1 .战国七雄

(1) 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将晋公室土地瓜分。

史称“三家分晋

(2) 田氏代齐。

公元前386年,齐国田和自立为国君。

同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

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

(3) 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混战,形成七个主要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2 .商鞅变法

(1) 变法背景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 变法内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等。

(3) 变法的影响

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国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 .重要战争

(1) 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

(2)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

次年,齐国救援韩国,与魏国交战,其中最著名的是“马陵之战气齐国大败魏国,魏国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

从此,魏国霸权衰落,齐国崛起。

(3)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国于长平大败赵国,赵括战死,秦将白起坑杀赵军40万,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文化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主

要有儒、墨、道、法等诸家。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主要派别

主要人物

代表思想及作为

儒家

孔子

“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法家

李悝、商鞅

韩非、李斯

“法治”的思想

道家

老子、庄子

“清净无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第二节秦汉魏晋

一、 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一秦

(一) 秦的统一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

秦朝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1.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创立皇帝制度。

2.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公: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3.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4.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三) 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残酷暴虐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1.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伐无道诛暴秦”。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

2.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此后,刘邦与项羽进行了四年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最后,项羽垓下被围,兵败自刎。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

二、 强盛的汉朝

(一)汉朝的建立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长安(今西安),国号汉,史称“西汉气西汉初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为恢复生产,汉高祖刘邦在政治上推行黄老“无为而治”,在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兵士复员归农、流亡山泽的人士各归本土,以饥饿自卖为奴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轻徭薄赋缓刑。

(二) 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

经过几十年努力,到景帝末年,西汉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安定,国库财政充裕,国家由贫变强,史称“文景之治”。

(三) 汉武盛世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

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汉朝到达极盛时期。

1. 推恩令

政治上,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得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统一。

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学培养贵族子弟,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3 .北击匈奴

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国。

4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武帝为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派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各国,各国派人随汉使到汉朝回访,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道路开通,商业往来频繁。

中国的丝绸品,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

这条商旅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气

(四) 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五) 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公元25年6月,刘秀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汉国号,后定都洛阳,因洛阳在长安以东,史称东汉。

刘秀称帝后,经过10余年的奋战统一全国。

与此同时,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大力恢复生产,精兵简政,释放奴婢,减租屯粮,安抚流民,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统治阶级极度腐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皇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地方势力迅速崛起,政局开始走向分裂。

(一)三国分立

1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10多万大军在官渡决战。

曹操亲率5千精兵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军粮,并乘胜追击,大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企图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5万联军在赤壁决战。

孙刘联军使用火攻,曹军大败,退守北方。

这一战役史称“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率军讨伐东吴。

东吴陆逊利用火攻大败刘备,史称“夷陵之战气夷陵之战之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4 .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二) 西晋的短期统一

三国后期,随着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魏国力量逐渐强大,而吴、蜀日趋衰落。

263年,魏灭蜀。

265年,魏权臣司马炎发动宫廷政变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发兵灭吴,重新统一南北。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亡。

西晋的统一前后仅36年。

(三) 东晋与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相继建立了许多国家,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

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个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四) 15水之战

经过一系列征战,氐族人逐渐统一北方,建立前秦。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讨伐东晋,东晋在谢安等领导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史称“潴水之战”。

滩水之战稳定了东晋政局,从长期看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

(五) 南朝和北朝的兴替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东晋皇帝,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的近170年间,南方又先后出现了齐、粱、陈三个朝代,都城均在建康,史称南朝。

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

6世纪,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后来,东魏和西魏又各为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北方的这五个朝代总称北朝,南朝和北朝并存,称南北朝。

(六)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统治,北魏孝文帝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于485年进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颁布均田令,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为接受汉族文化,494年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着汉服,学说汉话,采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的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节隋唐时期

一、 隋朝

(一) 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全国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周自立,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即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南北实现统一。

(二) 隋朝的制度

1 .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和隋炀帝统治时期,改革官制,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尚书省掌管行政、统领六部。

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意义:

(1)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既加强了皇权,同时又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2)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3)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2 .科举制度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意义:

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既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又稳固了政权的统一。

这一制度被一直沿用到清末。

二、 唐朝

(一) 唐朝的建立

隋炀帝继位以后,滥用民力,滥行诛杀,人民赋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迫使农民不断起义。

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其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大业十三年(617)三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义宁二年(618)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李渊即唐高祖。

(二)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从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代。

在此期间,由于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

(三)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平息了统治集团内部动乱,稳定了政局;任用姚崇、宋璟为相,重视地方官员人选。

在唐玄宗的治理下,社会政治比较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由于这个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因此,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气

(四)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渐腐败。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乘唐朝内地兵力空虚,政局混乱,在范阳起兵叛乱,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

直至763年,唐朝才平息叛乱。

这场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第四节五代辽宋夏金元

一、 五代十国

从907年节度使朱全忠(朱温)废唐建立后梁,到960年北宋建立,黄河流域相继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更替,统治北方长达50多年,史称五代。

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出现过10个割据政权交替并存,总称十国。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二、 契丹的兴起与辽国的建立

(一) 辽国的建立

契丹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后迁至长城以北开始建造城郭和农耕。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于916年称帝,建契丹国。

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制定典章制度,创制契丹文字,他就是辽太祖。

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二) 藩汉分治

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南北地区的汉族和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

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

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民族。

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 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1.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 .统一全国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在巩固了原后周境内的统治后,开始了统一南北的事业,逐步消灭其他割据政权。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攻陷北汉,十国中的最后一国终被征服,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局面终告结束,全国重归统一。

3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在一次酒宴上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交出兵权,此次历史事件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二) 澄渊之盟

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

危急之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据守渣洲的宋军士气大振,于阵前射杀辽军主将,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要求,宋真宗接受。

第二年,双方订立和议,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浪渊之盟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双方经济往来频繁,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摆脱统治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主要内容有: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等。

影响和结果:

经过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四、 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今银川)。

西夏政权建立后,与北宋多次发生战争。

五、 女真的兴起与北宋的灭亡

(一) 金国建立

女真是我国东北的古老少数民族,过着渔狷生活,契丹建国后,受契丹的剥削和压迫。

12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