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804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沭地热普查报告.doc

山东省临沭县南羽阴~羽山后地区

地热资源普查报告

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

二OO五年十二月

36

山东省临沭县南羽阴~羽山后地区

地热资源普查报告

2005年12月

编写单位:

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

编写人:

赵万祥朱德全

审查人:

李振函宋余礼秦丕元

项目负责:

赵万祥

总工程师:

李振函

院长:

李新勇

提交单位:

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

提交时间:

二OO五年十二月

正文目录

第1章绪言 1

1.1目的任务 1

1.2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1

1.3区域研究程度 3

1.4普查依据、普查工作进程及完成工作量 4

1.5普查工作质量评述 5

第2章区域地质特征 10

2.1地层 10

2.2构造 11

2.3岩浆岩 12

2.4区域地热地质特征 14

第3章普查区地热地质条件 18

3.1水文地质条件 18

3.2遥感地质解译特征 20

3.3地球物理特征 23

3.4地球化学特征 29

3.5普查区与区域地热地质条件对比 33

第4章结论与建议 35

4.1结论 35

4.2建议 35

附图目录

序号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01

山东省临沭县羽山地区地热资源普查实际材料图

1:

50000

2

02

山东省临沭县羽山地区地热地质图(附测温工程)

1:

10000

3

03

山东省临沭县羽山地区地温等值线图

1:

20000

4

04

山东省临沭县羽山地区激电联合剖面图

1:

5000

附表目录(合订一册)

序号附表名称页码

附表1民井测温资料统计表………………………………1

附表2钻孔测温资料统计表………………………………11

附表3水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表……………………………21

附件目录(附报告后)

1、地质勘查资格证书

2、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

3、项目财务决算表

第1章绪言

1.1目的任务

地热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广泛用于供暖、洗浴、医疗保健、种植、养殖、发电、烘干等多个方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性能源的日趋紧张,地热作为一种新型矿产,有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

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根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鲁国土资发[2004]190号文批准的山东省临沭县南羽阴~羽山后地区地热地质普查”项目,受临沭县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我院对临沭县南羽阴~羽山后地区开展了地热普查工作。

采用1/5万地热地质调查、1/万地热地质简测、1/5万遥感解译、1/5千物探激电联合剖面测量、测温孔钻探,水样采集、化验等工作方法和手段,大致查明普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及特征,寻找地热异常区及热储盖层、导水、控热构造、圈定地热田范围,了解地表地热显示、观测热储温度、提出热储概念模型,估算地热能与地热流体的资源量,预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地热流体质量以及地热开发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于2005年12月提交《临沭县南羽阴~羽山后地区地热资源普查报告》及相应的附图、附表、附件。

1.2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1.2.1交通位置

普查区位于临沭县东南部的大兴镇一带、北靠新沭河、南邻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西自南羽阴以西,东至涝枝街,地理坐标:

东经118°39′30″~118°42′30″,北纬:

34°40′30″~34°44′00″,面积约25.32平方公里,位于国际分幅1/5万石门幅内。

工作区交通条件良好,沿临沭~东海公路向南约15公里,可达陇海铁路东海站,向西经石门镇可驶入(029)省道莒县~阿湖路段,向北经临沭县城可达兖石铁路临沂站。

普查区内及周边地区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见交通位置图)。

1.2.2自然地理概况

普查区属丘陵地区,南高北低,最高处为羽山主峰,海拔269.8米,北部为山间平地,一般海拔40~50米。

区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历年平均气温13℃,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0.7℃。

年平均降水量851.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553小时,无霜期209天,最多风向为东风,频率为16%。

区内地表水较发育,地表水体较多,主要有涝枝水库、仙人脚水库、羽山后水库、羽山小河,常年有水,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雨季河水流量大,携带能力强,旱季时水流量小,局部地段断流。

地表水由南向北迳流,汇入羽山小河,随河水一同汇入新沭河,流入江苏、石梁河水库。

当地经济不发达,以农业为主,工副业极少。

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工副业有:

花岗石开采、河砂开采、烧制红砖;另有羽山风景区,山势挺拔,景色秀丽,有“殛泉”、“泉王庙”等人文景观,夏季游人不断,旅游的经济收入成为本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1.3区域研究程度

区域地质矿产工作程度较高,主要为基础地质工作和零星的矿产勘查工作。

1958年—1962年北京地院山东区测一大队开展了包括本区在内的1/20万临沂幅区域地质测量,出版有正规的地质图、矿产图及文字报告。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山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队进行了包括本区在内的1/5万以金刚石普查为主的地质测量。

八十年代初,山东省地矿局第八地质队在临沭县刘坞地区进行了重晶石勘查工作。

1991年—1995年,山东省区调队进行了包括本区的新一轮1:

20万临沂幅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

1993年—1996年,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进行了1/5万临沂幅和石门幅区域地质调查,将区内的区域地质研究程度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

2001年,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利用矿产资源补偿费开展了普查区东部西后涝枝瓷石矿普查。

上述工作的开展,为本次地热普查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

1.4普查依据、普查工作进程及完成工作量

1.4.1普查依据

本次普查的依据:

(1)山东省国土资源厅“鲁国土资发[2004]190号文”。

(2)《山东省临沭县南羽阴~羽山后地热普查工作设计》及临沂市国土资源局“临国土资发[2005]195号文”关于对《山东省临沭县南羽阴~羽山后地热普查工作设计》的批复。

(3)该项目合同书。

(4)国家标准《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

(5)原地矿部《地热资源评估方法》(DZ40-85)。

(6)《水样的采取、保留和送检规程》(原地矿部“地发[1986]558号文”)

1.4.2普查工作进程

本次地热普查工作自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历时一年。

2005年1月—2月,根据任务书,收集资料编写设计,审查设计、设计修改、办理勘查许可证;3月收集卫星照片进行遥感解译;4月至11月开展野外工作,包括1/5万地热地质调查、1/万地热地质简测、1/5千物探激电联合剖面测量、测温孔钻探、水样采集及水质分析;12月转入室内资料整理,编写普查报告,并提交报告送审稿。

1.43完成工作量

根据设计要求,结合《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主要投入了1/5万地热地质调查、1/5千遥感解译、1/5千物探激电联合剖面测量、测温孔钻探、水样采集、分析等项工作,完成工作量如下表:

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实际完成工作量

备注

1

1:

5万地热地质调查

km2

200

200

2

1:

5万遥感解译

km2

25.32

322

3

1:

1万地热地质简测

km2

25.32

25.32

4

1:

5千物探激电联合剖面测量

km

测深40个点

6.8

4条

5

测温孔钻探

m

200

290

29个孔

6

民井测温

30

34

7

山泉测温

3

8

钻孔测温

29

9

水化学全分析样

2

15

10

水化学简分析样

50

4

1.5普查工作质量评述

1.5.11/5万地热地质调查

为了解区域地热地质特征而实施。

底图采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并参考利用新一轮1/5万地质图。

工作中主要针对区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体的分布、地质构造、地方机民井、钻孔、山泉等进行调查。

利用GPS卫星定位仪进行定点,在现场及时标注于图上,实地误差一般不大于5米,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有些井点往往进行多次调查。

在遥感解译的地热异常区及其附近地区,加密调查观测点。

对区内所有观测的井孔均按2米的间距进行了水温测量,并及时填写于民井调查表中,其数据真实可靠,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1.5.21/5万遥感地质解译

本次遥感解译工作,我院委托山东省测绘院遥感解译中心完成的。

解译工作采用ETM影像资料,成像时间为2002年10月为本次遥感解译的主要信息源。

为了对区内线性构造及隐伏线性构造的进一步了解,提高解译成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同时选用了1987年5月成像的不同时像的TM影像资料进行配合解译。

所用的不同时相的图像资料信息丰富,色调适中、层次分明、基本上反映了工作区的地质构造概况和地热异常的展布形态,其图像质量可靠,可满足本次地热遥感解译工作的要求。

遥感图像处理以美国RSI公司开发的EIVVI图像处理软件系统为平台,以工作区1:

5万地形图为基础图件。

共选出8个明显的地物标志作为控制点,对不同时相的影像资料分别进行图像校正和配准处理,形成了1/5万影像图,达到线性构造的遥感解译的精度要求。

断裂构造的信息是利用2002年成像的ETM图像进行8波段数据触合专题处理和断裂构造信息提取、ETM453和471波段合成图像、图像信息增强、相互拉伸、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信息提取,图像的解像力较强,精度较高,完全满足本次遥感解译工作的需要。

地热异常解译,采用TM6、TM4、TM2波段组合图像为基础,配合其它波段图像进行特殊模糊处理后,进行地热异常圈定,其质量达到本次地热普查工作需要。

1.5.31/万地热地质简测

底图采用同比例尺地形图,简测范围:

北起谢家岭,南到羽山,西自南羽阴以西,东到涝枝,面积25.32km2。

工作中采用路线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分布的地层、岩体、脉岩、断裂构造、井、泉、孔等均用GPS卫星定位仪进行了定点控制,并进行了较详细的地质描述。

同时对井、泉、孔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温度测量,基本了解了重点工作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及井泉的分布、成井结构、井深、水位埋深、水量、水温在不同深度的变化等。

其质量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1.5.4地面物探工作

本次物探工作,由我院物探组承担,采用激电联合剖面法;对区内隐伏断裂分布区进行了测量工作。

剖面线布置用GPS进行定点,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布设每一个测点,点上用红线条编号标记。

装置采用A0=140m,MN=20m,点距20m。

仪器设备为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ZD—6A多功能电法仪,以2.0千瓦发电机配以整流器作为供电电源。

供电方式为5s×5s,延时0.2s,观测次数为一个半周期。

野外工作选择极差<2mv,内阻<1000Ω的不极化电极配对进行测量,每个装置的观测前后都进行AB和MN导线的对地绝缘电阻检查,从而保证了AB导线绝缘电阻>2MΩ,MN导线的绝缘电阻>5MΩ。

为了保证有足够大的一次场水平,以满足极化率观测精度的要求,在适当增大共电电压的同时,采取了增加供电电极极数,加大电极埋深和适当移动A、B位置,以改善其按地条件等有效措施,增大激发电流,从而提高一次场和二次场水平。

当发现有明显干扰现象,视极化率异常的突变点:

仪器显示超差错误指示时,均进行重复观测,并以合格观测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结果。

其测量质量符合物探规范要求。

1.5.5测温孔钻探

测温孔主要布置于区内无民井分布的地区以及遥感解译的地热异常区内。

孔距不限,以能较均匀的控制区内井、孔的分布为原则。

钻孔施工中严格按《机械岩心钻探规程》中的规定执行。

钻孔上部覆土采用泥浆护壁钻进防止孔壁坍塌,下部风化基岩一般采用清水钻进,每层取出少量的有代表性的岩心作为钻孔编录的依据。

一般在中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终孔。

终孔后水位稳定6—12小时后,测量孔内水位、水温等,其质量完全满足本次地热普查工作的需要。

1.5.6井、孔地温测量工作

区内的井孔测温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在进行1:

1万地热地质调查简测时,对区内已有的井、孔进行测温;二是在新施工的测温孔中进行测温。

工作中采用天津市交通电子仪表试验厂生产的“SDW—A型数字点温仪”,其测温范围在-50℃—150℃,分辨能力为0.1℃,测温精度±0.5%;该仪器读取数可靠,精度较高,符合本次工作要求。

测温温度一般在10米以上,个别钻孔在40—60米。

测温间距为2米,一般自井底向上隔2米测一次水温,连续测至水面为止,个别井孔进行一至二次复测,力求所测地温数据准确、可靠。

通过井孔测温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的地温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其质量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1.5.7水化学样的采集及化验

水样采集:

水化学样的采集分别在山泉和水井中进行。

采样方法严格按《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执行。

在泉水中采样,首先对聚乙烯塑料桶净化,再用所取山泉水涮冼数次,将样桶浸入水中,桶口距水面约10~30cm,然后掀开桶盖,使水样缓缓注入容器内,防止砂粒、污物、有机物带入瓶内,水井中采样,先将水管中的水排净、抽出井中新水,将净化后的聚乙烯塑料桶用井中水涮数次,后将水样灌入样桶中,重量约2L。

将了取好的水样立即用石腊密封塑料桶口,并贴好样签,一般在2日内送化验室分析。

其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化验分析:

水样分析为本院试验承担。

分析方法执行DZ8110—09地下水分析方法规程,分析质量检查按、执行DZ01304—93规范。

样品分析测试后质量经审核检验,符合规范要求。

所用仪器设备及计量器具,经试验主管部门检验核准。

其分析数据准确,质量可靠,完全满足本次地热普查工作之需要。

第2章区域地质特征

2.1地层

区域地层主要分布第四系山前组、临沂组、沂河组,其次分布少量白垩系青山群八亩地组,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白垩系青山群八亩地组(KqB)

区域内主要分布于1:

5万石门幅的东北角,位于大兴镇以北芦庄、李格庄、大高埠一带。

地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倾向南东,倾角20°~30°,与下伏基底岩系片麻状二长花山岗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度近千米。

其岩性组合下部为灰紫色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底部为薄层细砂岩和砾岩,中部为灰白色粗安质泥灰岩、安山质泥灰岩、夹薄层含砾中粗粒岩屑杂砂岩;上部为灰紫色安山岩。

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和新沭河两岸,分布面积较大,由老至新可分为山前组、临沂组、沂河组。

分述如下:

山前组(Q):

主要分布于1:

1万石门幅南部,位于石门、西泉子埠、南羽阴、荣观堂、涝枝、西莲子湾一带,主要岩性为残坡积含砾砂质粘土,局部有洪冲积沉积物。

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均较大,有较大的穿时性,地势低洼处厚度可达2—3m,垅岗坡地厚度一般在0.5—1.00m之间。

临沂组(QL):

主要分布一新沭河两岸的一坡阶地上。

位于1:

5万石门幅中部的刘巡会、徐岔河、花园、西尧、古龙岗等地。

岩性主要为黄褐色、棕黄色粘土、细砂土、粉砂土、粉砂等。

厚度2—10m,局部可达20m以上,沉积物有下粗上细的特点,其下伏地层为黑土湖组,二者界线清楚。

沂河组(QY):

主要分布于新沭河及较大支流的现代河床、低沙漫滩中,丘岭地区沿水系呈树枝状展布。

岩性主要为灰黄色—灰白色砾石、中粗砂及中细砂,少量粉砂。

沭河河床内砂砾石的粒度相对较小,一般2—10mm,个别可达100mm。

砾石成分为长石、石英及花岗岩层,形状呈次棱角状~浑圆状。

在河床及河漫滩中,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

沉积物厚度一般为0.5—2m,沭河及两岸可达10m。

2.2构造

本区位于沂沭断裂带以东,胶南隆起南部边缘。

区域构造主要分布断裂构造、节理、裂隙构造。

其中断裂构造有昌邑~大店断裂和朱仓~石门断裂,节理、裂隙构造主要分布于晚元古代老岩体中。

昌邑—大店断裂

该断裂为沂沭断裂带的四条大断裂之一,区域上规模宏大,控制着沂沭断裂带的东部边界,分布于石门以西地区。

总体走向北东2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60°~70°。

断裂带宽度一般在10~20m之间,最大宽度40余米,沿断裂带的走向见大量的花岗质碎裂岩、构造角砾岩、构造片岩。

构造角砾岩大小不等。

形状多为棱角状—次棱角状,有些大角砾内包有小角砾,说明断裂具多期多次活动的特点,力学性质为左行压扭性。

断裂东侧大面积分布甄家沟单元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断裂西侧分布着中生代大盛群砂岩、砂砾岩及砾岩;青山群八亩组火山岩及白毛旄单元石英正长斑岩。

朱仓~石门断裂:

该断裂分布于石门北东,大于科、西林、北月庄等地,总长度约30公里。

走向25°~30°,倾向西,倾角50°~70°,断层线平面上呈舒缓波状,断层面可见擦痕和阶步以及挤压透镜体,断裂性质为左行压扭性断裂,属多期活动断层。

节理、裂隙构造

区域上节理、裂隙构造,广泛发育在晚元古代荣成超单元甄家沟单元片麻状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内,对岩体起破坏作用。

节理构造按其展布方向分为北东和北西两组,其中北东向的一组较北西向的一组发育,沿走向延伸数米到上百米,产状近于直立,横向上间隔距离不等,几米至十几米。

节理面平直光滑。

普遍有铁质薄膜。

北西向一组较北东向一组发育较差,沿走向延伸几米至数十米。

它切割了北东向节理,在形成时间上要晚于北东向节理。

节理面较平直光滑,黄褐色铁质物沿节理面大面积分布,局部地带形成铁质薄膜。

裂隙构造主要分布于甄家沟单元二长花岗岩体的表浅部位,主要为风化裂隙,伴有少量的构造裂隙。

岩体表面到5米深度的范围内裂隙最发育,向岩体的深部裂隙逐渐减少,到25米~30米部位仅见有微裂隙。

裂隙的发育程度受自然风化作用和地质构造作用的双重影响,当风化作用和构造作用强烈时,裂隙发育程度亦越强烈,反之裂隙则微弱。

2.3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发育,主要分布中元古代四堡期,晚元古代晋宁期和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

中元古代四堡期海阳所超单元老黄山单元(hLν22):

该岩体主要分布于羽山北、羽山西地区,平面形态呈椭圆形、长轴方向近于东西向,分布面积数百平方米,与围岩接触关系不太清楚。

岩性为斜长角闪岩。

岩石变质、变形较强烈,脉状构造发育,地表风化较强烈,多呈砂土状。

晚元古代分布晋宁期荣成超单元甄家沟单元、铁山单元、曹界前单元和磨山单元。

荣城超单元甄家沟单元(rηγ23)

区域上广泛分布,分布面积数百平方公里,主要呈岩基状产出,少量呈岩脉或呈枝状,岩体变质、变形较强烈,片麻状构造发育,在其内部分布有较多的荆山群变质地层残留体和残留的海阳所超单元老黄山单元岩体。

局部见不同方向的后期侵入的石英脉、花岗斑岩脉、正长斑岩脉。

岩体的主体岩性为片麻状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风化较强,地表新鲜面较少见。

铁山超单元曹界前单元(tCξo23)

区域上分布在曹界前、刘疃、西港头一带,分布面积约13km2,呈岩株状产出。

岩体呈脉动式侵入,变质、变形较强、条纹状构造发育。

岩性为条纹状细粒含磁铁矿正长花岗岩,地表风化较强,新鲜面较少见,与围岩界线仅在局部见到。

磨山单元(tMkγ23)

该岩体分布在羽山新龙岗、南晨一带,分布面积约6平方公里,呈岩株状产出,分为三个小岩体,其中羽山岩体最大,出露良好,其它二个岩体地势平坦,出露较差,仅在局部见有露头。

岩体变质,变形较强,其内有较多的老地层残留体,局部有石英脉侵入。

岩性为弱片麻状中细粒含霓石碱长花岗岩。

岩体地表风化较差,新鲜岩面分布面积较大,局部形态呈悬崖、陡壁,景观奇丽,美不胜收。

中生代燕山中期郭家岭超单元西石棚单元(gXηγ52)

该岩体分布于创巡会、小沈家埠、古龙岗等地,出露面积约5平方公里。

分三个小岩体,多分布于地势低洼地带,第四系覆盖较严重。

岩体侵入于甄家沟单元和磨山单元内,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岩体内部局部见甄家沟单元体和北东向正长斑岩脉侵入。

岩性为斑状中粒含角闪二长花岗岩,岩石地表风化较强,颜色灰白色,新鲜岩石为灰色。

2.4区域地热地质特征

按照山东省地热地质条件分区,工作区属于鲁东热储区之胶南热储分区。

北为沂沭断裂带热储区、南靠江苏省东海热储区。

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多样、新构造运动强烈(见图2-1),第四系岩浆活动频繁,为地下热水的形成、储存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时空条件,区域地热地质条件良好。

主要分布汤头温泉和江苏省东海温泉(见图2-2)。

现就两温泉区的地热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汤头温泉区:

汤头温泉位于临沂市汤头镇一带,属地下热水天然露头。

受沂沭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次级断裂的控制。

断裂的长期活动为温泉提供了充足的地下热源,也为地下热水的运移提供了储存空间和通道。

温泉区地表第四系大面积覆盖。

第四系之下主要分布早寒武纪变质花岗质岩石,中生代火成岩、砂页岩。

岩层受构造作用影响,破碎程度较高,为地下热水的补给提供了通道,加之沂水~汤头断裂是沂沭断裂带的一条深大断裂。

它不但切割了地壳,而且深入到了地幔,地球内部的热能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对地下水加温,从而形成了高温地热带。

地热为深循环对流型。

热储类型为裂隙型带状热储,热储岩性为中生代火山碎屑岩、砂页岩。

目前该温泉水量较从前减少,不能自然喷涌,只能通过深井泵抽取地下热水,供温泉疗养区使用,经济效益较好。

东海温泉区:

东海温泉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罗庄一带,与工作区毗邻,相距约十几公里。

属地下热水天然露头,产于罗庄二长花岗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受岩体接触带的严格控制。

区内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厚度2—4米,以风化残坡积物为主,岩性为含砾和铁锰质结核的亚粘土。

第四系之下为晚元古代晋宁期荣城超单元甄家沟单元二长花岗岩。

构造以隐伏断裂构造为主。

据前人地质资料,温泉区发育7条断裂构造,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其中近南北向断裂规模较大,延伸数十公里,控制着区内中生代岩体和地层的分布。

北东向断裂发育程度差,由数条断裂组成,其中的F8断裂由罗庄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通过,对区内温泉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

北西向断裂规模小、数量少、形成时间较晚,它错断了北东向断裂,又被近南北向断裂所切。

温泉区岩浆岩均赋存于第四系之下,大面积分布,主要有晚元古代晋宁期荣成超单元甄家沟单元弱片麻状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生代燕山晚期中酸性二长花岗岩,另外在老岩体内分布少量的煌斑岩脉、石英斑岩脉、花岗斑岩脉、石英脉等。

其中燕山晚期的二长花岗岩之罗庄岩体,侵入于晚元古代晋宁期老岩体中,其接触带部位是断裂构造和地热活动的有利部位。

为地热的形成和运移提供了储存空间和通道。

东海温泉区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新构造运动频繁,特别是中生代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是带状热储赋存的有利部位。

地下热源主要来自岩体的余热和断裂活动产生的磨擦热,沿岩体的接触带和断裂破碎带传导、运移,对地下水进行不断加热循环,形成了高温地热带、地热流系统为深循环对流型,热储类型为接触带破碎蚀变岩型带状热储,热储岩石为碎裂状二长花岗岩、碎裂状蚀变岩及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等。

目前该温泉开发规模较大,地下热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是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的一大支柱产业。

随着地下热水开采的逐年增加,目下温泉已不能自然喷涌,地下热水主要通过深井泵进行抽取,水量较从前大为减少,但能够满足疗养区地下热水供应,经济效益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