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81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doc

吉林化工学院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吉林化工学院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年处理量为1.5万吨的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

教学院化工与生物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202班

学生姓名刘旭辉

学生学号12340206

指导教师刘洋

2014年5月13日

目录

摘要 I

1概述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1

1.1概述 1

1.1.1换热器的分类 1

1.1.2列管式换热器的分类与特点 1

1.2.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3

2工艺设计计算 6

2.1确定物性数据 6

2.2热负荷及传热面积的确定 6

2.2.1热负荷 6

2.2.2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7

2.2.3初算传热面积 7

2.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的确定 7

2.3.1管径和管内流速 7

2.3.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7

2.3.3壳程数 8

2.3.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8

2.3.5壳体直径 9

2.3.6折流板 10

2.3.7接管 10

2.4换热器核算 10

2.4.1传热面积校核 10

2.4.2换热器内压降的核算 13

3设计结果汇总表 16

4结果与讨论 17

5心得体会 18

6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摘要

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

在石油、化工、轻工、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常常需要把低温流体加热或者把高温流体冷却,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把蒸汽冷凝成液体。

这些过程均和热量传递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均可以通过换热器来完成。

本设计就是利用相关知识,设计出达到工艺所规定的要求,同时强度、结构可靠,便于制造、安装和检修,以及经济上合理的列管式换热器,满足生产需要。

本设计以循环水和热水为介质,按实际设计步骤进行计算、核算和结构设计。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换热器的分类、材料和运用进行阐述,了解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

2、通过查阅换热器设计相关标准得出的数据,对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进行设计,具体分为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核算和结构设计。

3、换热器的外部设计包括它的板管的设计、封头的设计、管箱和折流挡板的设计。

4、换热器的内部设计包括:

它的换热管的尺寸、固定管板的厚度以及折流挡板的尺寸。

关键词:

换热器设计计算固定管板式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年处理量为 2.5  万吨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

2.操作条件

设备型式:

列管式换热器

操作条件:

(1)冷却介质:

循环水入口温度:

22℃,出口温度:

40℃井水,入口压强0.3MPa。

(2)热水:

入口温度:

80℃,出口温度:

60℃

(3)允许压降:

不大于105Pa

(4)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运行

(5)允许压强降:

不大于30kPa。

(6)换热器热损失:

以总传热量的5%计。

3.设计任务

(1)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2)工艺设计计算

包括选择适宜的换热器并进行核算,主要包括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热负荷及传热面积的确定、换热器主要尺寸的确定、总传热系数的校核等。

(注明公式及数据来源)

(3)结构设计计算

选择适宜的结构方案,进行必要的结构设计计算。

主要包括管程和壳程分程、换热管尺寸确定、换热管的布置、折流板的设置等。

(注明公式及数据来源)

(4)绘制工艺流程图

绘制设备工艺条件图一张或设备装配示意图(2号图纸);CAD绘制。

(5)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应符合规范与要求。

1概述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1.1概述

1.1.1换热器的分类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按用途它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

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了广泛使用的列管式换热器以及夹套式、套管式、蛇管式等类型的换热器。

其中,列管式换热器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在许多工业部门被大量采用。

1.1.2列管式换热器的分类与特点

列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

它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挡板等组成。

所需材质,可分别采用普通碳钢、紫铜、或不锈钢制作。

在进行换热时,一种流体由封头的连结管处进入,在管流动,从封头另一端的出口管流出,这称之管程;另-种流体由壳体的接管进入,从壳体上的另一接管处流出,这称为壳程。

列管式换热器种类很多,目前广泛使用的按其温差补偿结构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1.2.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但管外不能机械清洗。

此种换热器管束连接在管板上,管板分别焊在外壳两端,并在其上连接有顶盖,顶盖和壳体装有流体进出口接管。

通常在管外装置一系列垂直于管束的挡板。

同时管子和管板与外壳的连接都是刚性的,而管内管外是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

因此,当管壁与壳壁温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至管子扭弯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换热器。

  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差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

但补偿装置(膨胀节)只能用在壳壁与管壁温差低于60~70℃和壳程流体压强不高的情况。

一般壳程压强超过0.6Mpa时由于补偿圈过厚,难以伸缩,失去温差补偿的作用,就应考虑其他结构。

1.1.2.2.U型管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每根管子都弯成U形,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每根管子皆可自由伸缩,从而解决热补偿问题。

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抽出清洗,管子可以自由膨胀。

其缺点是管子内壁清洗困难,管子更换困难,管板上排列的管子少。

优点是结构简单,质量轻,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

1.1.2.3.浮头式换热器:

 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但在这块管板上连接一个顶盖,称之为“浮头”,所以这种换热器叫做浮头式换热器。

其优点是:

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变壳体约束,因而当两种换热器介质的温差大时,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

其缺点为结构复杂,造价高。

1.1.2.4.填料函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

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应处理易挥发、易燃、易爆和有毒的介质。

1.2设计方案的选择

1.2.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热流体进口温度80℃,出口温度60℃;

冷流体进口温度22℃,出口温度40℃。

两流体平均温度差(-)=39小于50,根据列管式换热器的分类与特性表,结合上述工艺要求,故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1.2.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1.2.2.1流动空间的确定

工艺设计计算在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中,冷、热流的流程,进行合理安排,一般应考虑以下原则。

①易结垢流体应走易于清洗的侧.对于固定管板式、浮头式换热器,一般应使易结垢流体流经管程,而对于l一I钾换热器,易结垢流体应走壳程。

‚有时在设计上需要提高流体的速度,以提高其表面传热系数,在这种情况下,应将需要提高流速的流体放在管程。

这是因为管程流通截面积一般较小,且易于采用多用管程结构以提高流速。

③其有腐蚀性的流体应走管程,这样可以节约耐腐蚀材料用降低换热器成本。

④压力高的流体应走管程。

这是因为管子直径小,承压能力强,能够避免采用耐压的壳体和密封措施。

⑤具有饱和蒸汽冷凝的换热器,应使饱和蒸汽走壳程,便于排出冷凝液。

⑥粘度大的流体应走壳程,因为壳程内的流体在拆流板的作用下,流通截面和方向都不断变化,在较低的雷诺数下就可达揣流状态。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要求常常不能同时满足,在设计中应考虑其中的主要问题,首先满足其中较为重要的要求。

由于当液体温度升高时,粘度随着减小,故有循环水走壳程,因为壳程内的流体在拆流板的作用下,流通截面和方向都不断变化,在较低的雷诺数下就可达揣流状态。

在两流体的粘度力看,应该使热水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但是由于循环冷却水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的增长速率,使换热器热流量下降,所以,从总体考虑,应该使热水走壳程,循环冷却水走管程。

1.2.2.2流体流速的确定

流体的流速对传热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在滞留层的传热是一热传导为主,热传导的传热速率小于对流传热。

所以如果流速太小它形成的滞留层会很厚,会大大减小传热速率,又因如果流速太小杂质会在壁面沉积也会导致传热速率的下降,提高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可以增大对流体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加,所需要传热面积减少,设备费用降低。

但是流速增加,流体阻力将相应加大,使操作费用增加。

所选择流速时应该综合考虑。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

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

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

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下表列出工业一般采用的流体流速范围。

表1-1

介质

循环水

新鲜水

低粘度油

高粘度油

易结垢体

一般液体

管程m/s

1.0-2.0

0.8-1.5

0.8-1.8

0.5-1.5

>1.0

0.5-3

壳程m/s

0.5-1.5

0.5-1.5

0.4-1.0

0.3-0.8

>0.5

0.2-1.5

根据流体在直管内常见适宜流速,管内循环冷却水的流速初选为=1.0m/s,管子选用的较好级冷拔碳钢管换热管(换热管标准:

GB8163)。

2工艺设计计算

2.1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

壳程热水的定性温度为

T=℃

管程循环冷却水的定性温度为

t=℃

表2-1

热水在70℃下有关物性数据循环冷却水在31℃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密度

定压比热容定压比热容

导热系数导热系数

粘度粘度

2.2热负荷及传热面积的确定

2.2.1热负荷

考虑到热损失为5%

2.2.2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查得温度校正系数

平均传热温差: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2.2.3初算传热面积

假定总传热系数K=800w/(m℃)

2.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的确定

2.3.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10),取管内流速为1.0m/s。

2.3.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冷却水用量

根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要的传热管的长度为:

管程数: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太长,采用多管程结构,现取传热管长

传热管总根数:

2.3.3壳程数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2.3.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A) (B)(C)(D)(E)

图2-1换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

(A)正方形直列(B)正方形错列(C)三角形直列

(D)三角形错列(E)同心圆排列

正三角形排列结构紧凑;正方形排列便于机械清洗;同心圆排列用于小壳径换热器,外圆管布管均匀,结构更为紧凑。

我国换热器系列中,固定管板式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浮头式则以正方形错列排列居多,也有正三角形排列。

采用三角形排列,取管心距=1.25d0,则=

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的一排管中心距离为:

各程相邻管心距为2Z=44。

2.3.5壳体直径

列管换热器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管板的直径,可由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D=a(-1)+2(2-9)

式中D-壳体内径,mm;

-最外层六边形对角线上的管子数;

-最外层管子中心到壳体内壁的距离,一般取=(1~1.5)mm;若对管子分程则D=f+2

f值的确定方法:

可查表求取,也可用作图法。

根据管子排列方式一般在程内采用正三角形排列,而在程与程之间采用正方形排列管间距根据最小管间距选择的原则。

由作图法求得壳体内径为220mm。

圆整到300mm。

表2-2

壳体内径

300

400~700

700~1000

最小壁厚

8

10

12

所以壳体直径为316mm。

2.3.6折流板

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0%,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

H=0.2×300=60

取折流板间距h==60mm(0.2D

折流板数目:

2.3.7接管

根据表1-1,选择流速为,则接管内径

根据《食品工程原理》第二版附录二的冷轧无缝钢管的标准规格选择规格为φ28mm×1.2mm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

取接管内热水的流速为,则接管的内为:

根据冷轧无缝钢管的标准规格选择规格为φ32mm×2.5mm

2.4换热器核算

2.4.1传热面积校核

2.4.1.1管程传热膜系数

(出自化工原理第四章)

管程流体流通截面积:

管程流体流速:

雷诺数:

普朗特数:

2.4.1.2壳程传热膜系数

可采用克恩公式:

(化工原理第四章)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传热当量直径:

壳程流通面积:

壳程流体流速

雷诺数:

普朗特数:

黏度校正:

由于热水被冷却,取

2.4.1.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管外侧污垢热阻:

m2℃/W

管内污垢热阻:

m2℃/W

碳钢在此条件下的热导率为:

50W/m·℃

已知管壁厚度为:

2.4.1.4计算总传热系数

平均直径:

2.4.1.5传热面积校核

所计算的传热面积是:

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是:

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

所以传热面裕为21.8%,传热面积裕度合适,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2.4.2换热器内压降的核算

2.4.2.1管程流体阻力

管程压力降计算的通式为,出自《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

可知管程流体呈湍流状态。

取管壁粗糙度,,。

参考图双对数坐标图得,流速,所以

管程流体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2.4.2.2壳体阻力

由于壳程的流动状况较复杂,所以计算壳程流体压力降的表达式很多,计算结果也相差很大。

这里用埃索法来计算壳程压降。

出自《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

式中

△P1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强降,Pa;

△P2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Pa;

FS压强降的结垢校正因数,

FS=1.15,Ns=1

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出自《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

u0——按壳程流通面积A0计算的流速,

上面已求得

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出自《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

其中折板间距,

总阻力<30kpa

通过以上压力降核算可知,管程和壳程压力降都小于所要求的30kpa

核算结果表明,所选换热器可用。

3设计结果汇总表

参数壳程管程

流量3156.573694.37

进/出口温度/℃80/6022/40

压力/0.3—

定性温度/℃7031

物密度/977.8995.37

性定压比热容/4.1874.174

粘度/4.06

设热导率/0.6680.618

备形式固定管板式壳程数1

参壳体内径/316台数1

数管径/管心距/mm32

管数目/根12折流板数/个49

传热面积/2.826折流板间距/mm60

管程数1材质不锈钢

主要计算结果管程壳程

流速/1.0490.2264

表面传热系数/4204.422592.6

污垢热阻/0.000171970.00017197

压降/28.4126.025

热流量/kw77.10传热系数888裕度/%21.8

4结果与讨论

1.由计算得管长=3m,壳体内径D=30cm,,在6-10之间符合要求。

2.传热温差校正系数0.96>0.8,符合要求。

3.壳程流体流速符合要求。

4.~1.25,符合要求。

5.管程压降阻力。

6.壳程压降阻力。

7.在1.15~1.25之间,符合要求。

5心得体会

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让我们对食品工程原理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这门学科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觉得课程设计时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一门学科,也是让我们能更好的去了解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

学会了什么东西,课程设计一开始,我觉得茫然,不知道要去做什么,也不知道我们做成什么,不过一点一点慢慢来,当图纸画满线条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成功的,成功的完成了绘图,成功的学到了以前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生活中的好多事要我们去学习的,从一点一滴的学习当中我们能感到自己的成长,也能不断地充实自己。

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应该多动动脑子,这样才能劳有所获,以后的生活中,我应该注重这些,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此次设计让我们学习了更多化工原理基础知识,培养了化工设计能力,通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使我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查询和正确使用技术资料,能够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增强了我的工程观念和实践能力。

最后也特别感谢李飞老师和刘洋老师给予我的指导,以及隋老师和尹老师等专业老师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导,还有本组同学热心的帮助。

感谢您们,有了您们的帮助我才得以顺利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

6参考文献

(1)李云飞,葛克山.《食品工程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

(2)王志魁,刘丽英,刘伟,《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

(3)任晓光,宋永吉,李翠清,《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二月,第一版;

(4)方书起,魏新利,《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九月,第一版

附录

下标

C─冷流体;h─热流体;

i─管内;m─平均;

o─管内;s─污垢。

’-理论;

希腊字母

─对流传热系数,;─有限差值,

─导热系数,;─密度,;

─粘度系数,;─校正系数。

英文字母

h─折流板间距,m;─努赛尔特准数;

C─系数,无量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