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814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2019.1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

(24分。

8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除非我们在实验状态,否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

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才是最热的地方。

正如燃烧的蜡烛最富于热效率的外部火焰容易被忽略一样,边缘因为离所谓的中心相对较远,往往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也就容易为人所忽视。

其实,恰恰是因为涉足人少,边缘之处反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可能潜藏有更多的希望与机遇。

在某种意义上,边缘是一个最有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所在。

恩格斯曾说:

“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

”科学发展的成果,证实了这一预言的精准。

边缘之所以需要特别重视,是因为事物最活跃的部分也可以在它的边缘——就像鸡蛋最后能够孵出小鸡,离不开小鸡仔的喙突部分对蛋壳的突破一样。

各学科领域的突飞猛进,往往也需要在学科的边缘之处,或在各学科边缘的交叉地带,开发出最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今天热门的量子力学,当年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

以致后来丘吉尔首相在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都赞叹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几个人,却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有学者甚至说:

“新事物往往是被非专家发现的。

”这些或许都在表明,在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边缘领域获得成功,固然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更需要有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以及在可能的边缘化状态中面对孤寂的耐受力。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信息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在不断淡化。

尽管如此,也并不能表明边缘不再存在。

应该说,虽然某些传统的边界概念在消解,但是只要一种事物或认识在发展,就必然会不断衍生出所谓的“边缘”,而边缘又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注所谓的“边缘”,那些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尤其应当重视边缘。

如果一定要说,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弥足珍贵的今天;那么,一定也可以说,谁若忽视“边缘”,谁就可能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取材于肖一兵《说边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供(ɡōnɡ)B.潜(qián)藏C.喙(huì)突D.开拓(t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缘:

远离事物或认识的中心而靠近其边界的区域。

B.生长点:

比喻事物借以迅速增长、蓬勃发展的部分。

C.耐受力:

对某种情况或者变化能够持久忍受的能力。

D.衍生:

指事物发展中逐渐脱离其本质属性的新面貌。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阶段,有时候会让人有些意外。

B.非专家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高度的把握,往往更加准确。

C.专家在研究判定事物发展的趋势时,可能也会出现失误。

D.敢创新而又勇于突破,有利于推进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边缘部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心有相对明显的距离,因此往往少有人问津。

B.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曾经有所局限。

C.边缘部分的希望与机遇,使得这一领域的价值远超事物其他部分的价值。

D.要实现对“中心”的掌握以及对“边缘”的重视,都离不开渊博的学识。

5.结合相关文字,谈一谈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6~8题。

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

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

尊敬,敬重。

C.刑于寡妻刑:

惩罚,管教。

D.度,然后知长短度:

用尺子去量。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为长者折枝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舍瑟而作

D.物皆然,心为甚 // 然则王之所大欲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以“独何与”这样的发问,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二、诗文默写。

(8分)

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选作其中4题)(8分,每空1分)

①群臣吏民,,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侯生曰:

“将在外,,。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④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谨庠序之教,,。

(《齐桓晋文之事》)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

(12分)

阅读《反对党八股》选段,完成10~12题。

(12分。

3小题,每小题4分)

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

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

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

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

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

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10.“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一句中,如何理解“瘦”的含意及其实际表达效果?

11.“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可能给中国语言带来怎样的影响?

请结合文意作说明。

12.选段中的语言运用有比较突出的特色,选择一个角度作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四、经典作品阅读。

(6分)

13.在“文化经典解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中选定1题,完成相应要求。

(6分)

(1)文化经典解读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是《论语•泰伯》中的句子,结合你对《论语》以及孔子思想的了解,简要分析句中所包含的学习态度。

(2)文学名著阅读

《平凡的世界》结尾,孙少平在是回乡还是留城上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简要复述相关情节,并请结合整部作品评价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

第二部分

五、文言文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

(15分。

5小题,每小题3分)

穆天子得八骏

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

乃立天闲、内外之厩。

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

以造父

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

然后以产区焉。

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

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

其士食

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盗起。

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

,望旆而走。

乃参以外厩。

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

“我乘舆之骖服也。

”外厩曰:

“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

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

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

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

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⑥,乃言于王,而召散马。

散马之士曰:

“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

”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

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取材于刘基《郁离子》

【注】

八骏:

传说中穆天子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造父:

古之善御者。

厖(máng):

毛色杂乱。

士食,这里指养马人所得到的待遇。

辟易:

退走。

⑥吉行:

在安定环境中驾车。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备乘舆之阙阙:

空缺,空额。

B.外厩先,盗北北:

败走,败逃。

C.王及大臣皆右内厩右:

亲近,偏袒。

D.王无马,不能师师:

师法,效法。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其奚以先我

B.以驾王之乘舆∥乃参以外厩

C.戎事用之∥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

D.则皆饱而骄∥食充则力强

16.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因此天下的良马没有被排除在外的

B.马之良驽莫能差

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

C.二厩之士不相能

内厩以及外厩的养马人能力都不够

D.食之倍者且不克荷

吃得多一倍的马尚且不能担负战事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穆天子时,八骏以及其它各类良马各称其职,各得其所,天下相安。

B.穆天子驾崩以后,主事者依据出产地以及毛色差异来衡定马的优劣。

C.夷王面临“盗起”的变乱,才发现天下之马竟然都没有征战的本领。

D.“与天闲同其食”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导致夷王“无马”可用。

18.本文借谈“马”来谈“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六、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

(7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9~20题。

曲江二首①(其一)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

细推物理④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

①曲江:

长安城南游赏胜地。

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

②巢翡翠:

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鸟作窝。

③卧麒麟:

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④物理:

事物的变化规律。

19.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借“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极言春意消退之快。

B.颔联中“莫厌”是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

C.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以“巢”“卧”来折射人事的变迁。

D.尾联中用“何用浮荣”,暗示出诗人对于自身境遇的慨叹。

20.结合全诗,简述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分)

七、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

(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1~24题。

到平江路去

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走到哪里去呢?

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

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伸手可触摸,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等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

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己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这就是平江路了。

平江路己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己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

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菉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己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

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早年顾颉刚先生就住在这里,他从平江路着眼,写了苏州旧日的情调:

一条条铺着碎石子或者压有凹沟的石板的端直的街道,夹在潺湲的小河流中间,很舒适地躺着,显得非常从容和安静;但小河则不停地哼出清新快活的调子,叫苏州城浮动起来。

因此苏州是调和于动静的气氛中间,她永远不会陷入死寂或喧嚣的情调。

这是从前的平江路。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走在今天的平江路上,仍然能够感受到昨天的平江路的脉搏的跳动。

我们一边觉得难以置信,一边就怦然心动起来了。

现在,我是踏踏实实地走在平江路上了。

生活在这里弥漫着,走着的时候,很有心情一家一家地朝里看一看。

生活起居就是沿着巷面开展着,你只要侧过脸转过头,就能够看得很清楚——我不要窥探他们的生活,只是随意的,任着自己的心情去看一看。

他们是在过着平淡的日子,在旧的房子里,他们在烧晚饭,在看报纸,也有老人在下棋,小孩子在做作业。

也有房子是比较进深的,就只能看见头一进的人家,里边的人家,就要走进长长的、黑黑的备弄,在一侧有一丝光亮的地方,摸索着推开那扇木门来,就在里边,是又一处杂乱却不失精致的小天地,再从备弄里出来,仍然回到街上,往前走。

渐渐地到了下班时间了,人多了起来。

一个妇女提着菜篮子,另一个妇女拖着小孩问道:

“你考试考得怎么样?

”“不知道”,小孩答。

妇女就生气了,“你只知道吃”,她说,小孩正在吃烤得煳煳的肉串,是在小学门口的摊点上买的,他的嘴唇油光闪亮的。

河面上有一两只小船经过的,是在管理城市的卫生,打捞河面上的垃圾,有一个人站在河边刚想把手里的东西扔下去,但是看到了这只船,他的手缩了回去。

生活的琐碎就这样坦白地一览无余地沿街展开。

就这样走走,看看,好像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想头。

但随便地这么走一走,心情就会起一点变化的,好像原本心里空空的,但是这么一走,心里就踏实了,老是弥漫在心头的空空荡荡、不着边际的感觉就消失了。

这一种的生活在从前是不稀奇的,只是现在少见了,才会有人专门跑来看一看,因此在这一个长卷上,除了生活着的平江路的居民,还会有多余的一两个人,比如我,我是一个外来的人,但我又不是。

平江路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不止一两次地去过耦园。

但是我到耦园,不是去赞叹它精湛的园艺,而是因为它是一处惬意的喝茶聊天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温婉的情绪着落点。

也因去耦园的路,不要途经一些旅游品商店,也不要有乌糟糟、吵吵闹闹的停车场,沿着河,踩着老街的石块,慢慢地走,走到该拐弯的地方,拐弯,仍然有河,再沿着河,慢慢地走,就走到了耦园——其实就这样走,好像到不到耦园都是不重要的了。

在宋朝的时候,有了碑刻的平江图,那是整个的苏州城。

现在在我的心里,也有了一张平江图,这是苏州城的缩影。

这张平江图是直白和坦率的,一目了然,两道竖线,数道横线。

这些横线竖线,己经从地平面上、从地图纸上,印到了我的心里,以后我便有更多的时间,有更任意的心情,沿着这些线,走,到平江路去。

(取材于范小青同名散文,有删改)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品记录了一次在平江路散步的经历,其间穿插有对苏州旧貌的回忆,在对比中流露出惋惜之情。

B.文中说“我们失去了财富”,那些承载着苏州记忆但如今已不复见的老街,也是这样一种“财富”。

C.作者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意在感慨时代变化之快,让人无所适从。

D.文中写道,有人想往河里扔垃圾但最终没扔,可见平江路的人都很珍惜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

E.作者喜欢的耦园,不仅仅有精湛的园艺可供鉴赏,更是一处回避纷扰、让人放松身心的栖息之地。

22.作品中说,“平江路己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3.结合文意,解释“我是一个外来的人,但我又不是”这句话的含意。

(4分)

24.作品题目是“到平江路去”,文中也有多处文字关涉“去平江路”这层意思。

联系全文,说说平江路有哪些吸引作者的地方。

(6分)

八、微写作。

(10分)

25.新年刚刚到来,在这一时段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印象深刻的生活片段。

选择一个小题,根据提示,写一段文字。

不少于150字。

①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一个“迎接新年”主题活动的场景。

②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一个“迎接新年”主题活动的安排。

③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就“迎接新年”主题活动的某一设想发表意见。

第三部分

九、文章写作。

(5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推移,一般指时间、形势、风气等方面的移动或发展。

我们也可以借其来表现、介绍或评价我们自己的某一段生活历程。

以“推移”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不少于70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9.1

一、(24分)

1.(3分)D2.(3分)D3.(3分)B4.(3分)C

5.说理方式的选择,说理语言的运用。

评分参考:

对论据的使用特点作陈述或概括,或者就语言的运用作分析,皆可。

6.(3分)C7.(3分)D8.(3分)D

二、(8分)

9.(8分)

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者②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③风华正茂书生意气④童子六七人咏而归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评分标准:

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若5小题全作,以前4题为准。

三、(12分)

10.不够生动活泼,不够切实有力(或:

语言无味,空洞单薄)。

将心理上的嫌恶转化为视觉上的难看,更加富于形象性(或:

照应前文“瘪三”这一比喻,将难读的特点更加形象化)。

评分参考:

2点,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1.一些并不适用的方面可能会混进来。

评分参考:

有“不适用的外语混进中国语言”的意思,即可。

12.参考角度:

①句式;②修辞;③口语化。

明确概括一个角度,并根据这一角度稍加分析即可。

评分参考:

明确角度、简要分析,2点,各2分。

四、(6分)

13.(6分)

(1)根据所示语境,结合相关文字或认识,就“学”的态度作理解、推断或补充;根据需要将答题内容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来呈现。

评分参考:

引用及分析,4分;语言表达,2分。

(2)根据题目提示,就相关情节作简要复述,结合整本书对人物形象作鉴赏评价;根据需要将答题内容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来呈现。

评分参考:

复述及评价,4分;语言表达,2分。

五、(15分)

14.(3分)D

15.(3分)B(B项中的“以”均为介词,拿。

A项中,前“其”为代词,那些;后“其”为助词,提示反问语气。

C项中,前“之”为代词,它们;后“之”为结构助词,的。

D项中,前“则”为表转折的连词,却;后“则”为表顺承的连词,那么)

16.(3分)C

17.(3分)C

18.(3分)文章以“马”来比喻人才,以“马”的不同境遇来讲统治者(主事者)对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管理。

评分参考:

2点,第1点,1分;第2点,2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六、

19.(3分)B

20.(4分)看到春花飘落,春意消退,诗人油然而生惜春之情;想到花将飘尽,人生无依,愁情难消。

看到小堂废弃,墓石倒卧,内心充满无奈;想到自己为功名所牵绊,却又仕途不得志,内心惆怅。

评分参考: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思想感情,不必拘于引用原诗。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七、

21.(4分)BE(答对一项,给2分)

22.(4分)承接前文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牺牲等表述,流露出因为这种牺牲而产生的失落;也包含着对平江路能够得以保存而感到的庆幸,为下文写承载着苏州历史记忆的这一老街区作了铺垫。

评分参考:

2点,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23.(4分)“外来的人”是指我不是在平江路出生和长大,不是平江路的居民;“又不是”是指我生长的地方原本也如平江路一样(走一走平江路就像走进了自己的过去),有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评分参考:

2点,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24.(6分)答案示例:

①平江路是苏州最后一个保存着原样的街区,那里能唤起对古城的记忆。

②平江路既是静的,又是生动活泼的,代表着苏州旧日的情调。

③平江路展现了普通人绵延不断的日常生活,在那儿走走,让人心里感到踏实。

④平江路有许多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富有文化气息。

评分参考:

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意思对即可。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八、(10分)(略)

九、(50分)(略)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周穆王得到八匹骏马,(驾着它们)去拜谒了西王母,归来时又(驾着它们)去讨伐徐偃王,结果消灭了他。

(周穆王认识到马的重要性,)于是修建了天闲厩、内厩和外厩三种马厩。

八骏马喂养在天闲厩里,每天供料一石;那些稍次一等的马喂养在内厩里,每天供料八斗;再次一等的马养在外厩里,每天供料六斗;那些比不上这三等(标准)的马被称作散马,每天供料五斗;更差一等的马,称作民马,不在官马的饲养之列。

周穆王又任命造父为司马,所以天下良马没有一匹被排除在外(埋没在民间)。

穆王驾崩了,造父去世了,八骏也死了,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

此后只好按出产地以及毛色来区分。

冀州北部一带出产的纯色马,被看作上等马,养在天闲厩,用它们驾驭周王的车队;那些毛色驳杂的马,被列为中等马,养在内厩,用来弥补天闲厩良马的不足,战争时征用为战马;冀州以南,济水、黄河以北地区(出产的马),养在外厩,供诸侯、周王的公卿大夫驾车使用;长江、淮河以南出产的马定为散马,供传递消息、运送东西和干各种杂活时用,重大的任务不让它们承担。

那些养马人的待遇,依据他们所养马匹的等级,像造父过去的做法一样(分出等级)。

到了周夷王时期,出现盗贼的变乱,内厩的马应当参战,这些马却都养得肉满膘肥,十分骄懒,听到钲鼓声就吓得后退,望见旌旗就逃跑,于是用一些外厩的马来补充。

内厩、外厩的养马人彼此不和睦。

内厩的养马人说:

“我们的马是专给天子驾车用的。

”外厩的养马人说:

“你们的马吃的草料多而干的活儿少,为什么(打起仗来)反而让我们的马冲在前头呢?

”双方争执不下,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