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8271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docx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1.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赌博,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

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

因此后两句词人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全面展现。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稍难。

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

下片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

第四、五句作者借用典故翻出新意:

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

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

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蓄积而出。

 

2.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1)哲学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

而王夫之认为诗缘于情,理缘于性,未必一定分辕反驾。

而朱熹这位大哲学家的诗集中确有一些“不堕理障、富于情趣”的作品,《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篇。

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往探访。

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

可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注重了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外界景物,在作诗之前,引发作者的灵感;作诗之时,影响其情感;诗成之后,又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清丽动人,心物相感,情景交融。

(2)诗人折梅遥寄,想到友人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进而联想到大宋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使大好河山,未能收复,但在诗中又不便明加指斥。

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志士失气,作者难免在落寞惆怅、若有所失之际,想到梅花凌寒傲雪,受尽折磨与摧残,依然节气不改的高尚品质。

大宋金瓯残缺,治国者偏安一隅,令作者内心如焚。

“相思应恨劫成灰”,沉郁苍凉,悲不可胜,正如他在《赋水仙花》中所写:

“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

”作者把心头种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以至寒冬里,在梅树下徘徊良久,沉吟思索,不觉已是日落寒枝,归鸦乱鸣,暮色四合,遥望柴门白屋,踽踽而归。

宋室南渡,中原已尽入金人掌握中,诗翁未曾北上,却又怎能于此游玩吟赏?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唯其感情深沉,方能状此深远之境,也唯有如此意境深远之作,方能寓先生深沉之情。

但从内心情感的流露,到作品意境的形成,往往有待外界景物的触发,作者咏梅,来寄托其对国势的担忧,故沉郁苍凉。

 

3.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1)第二联上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雅之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诗人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下句写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诗人静观外物,体察入微,写得自然清丽,别有意趣。

(2)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结合诗中意象分点分析。

诗人心志清隽,爱好闲雅。

他身处竹轩,轻掩柴门,漫步小径,品茶焚香,或倦卧,或闲吟,悠然自得。

竹轩之中四时皆佳趣,赏竹,观雪,品梅,均非别处所能领略,亦足见诗人的清雅之趣。

 

4.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

(1)结合“凉”来理解“嫩”的含义。

(2)结合大鹏、丹凤、北海、太阳、书剑、路茫茫等意象的内涵及其营造的意境作答。

(3)结合例子指明虚写和实写的内容,以及词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即可。

[赏析]

此词上阕前两句为秋季的环境描写,用词清新,环境清爽。

接下来两句词人运用想象为廓之加油祝福,“禹门”“桂”都是考试得中的意象。

下阕词人运用大鹏、丹凤等豪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还塑造了一个儒雅刚健、很有气概的书生形象,把辛词的豪放风格充分表现了出来。

最后两句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真挚表达了对应考者廓之的美好祝愿。

 

5.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

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1)首联写皎洁的月亮慢慢升起到山顶,月光如银,轻泻在山中的小溪上,水汽飘浮在溪水上,又弥漫在山间。

颔联接着写到,月光照耀下的水汽如同天上的白云,轻轻地飘到诗人所居住的山寺前。

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烟”的洁白,又用一“流”字点出了“烟”飘流的动态。

(2)颈联写诗人开门观赏山中美丽的夜色。

一“惜”字写出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

接着诗人从这种陶醉中醒来,想到自己无家可归,只能孤独地在这山中荒寺内辗转难眠。

一“独”字写尽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不眠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一是思乡。

 

6.答案:

(1)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

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1)韦诗题中“独”字已透露出情感指向。

月光皎洁,如烛影摇红,秋风时至,竹声飒飒。

夜半时分,山鸟惊啼,于恬淡宁静的氛围中衬出窗间独宿的诗人内心的孤独。

赵诗作为和诗,用韵与韦诗相同,而意象和情感则同中有异:

冷月残烛、深竹夜雨、无宿惊鸟等意象,较韦诗明显凄冷,显见二者心境之不同。

(2)应分别指出修辞手法,并分别赏析。

韦诗首句以烛喻月,有“孤灯相伴”“今夜月同孤”之意。

赵诗首句“晕”字本指日月周围的光环,此处以“晕”代月,属以特征代本体,可联系“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谚语来解读。

 

7.答案:

(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这是一道从“炼”字角度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进行考查的题,答题时可以联想到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从二者同与不同中体会出这首诗中的“绿”字的妙处。

(2)第三联是对友人到家时情景的想象,第四联则是对友人归乡后生活的设想。

答题时首先要对诗句进行散文化解读,然后指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8.答案:

(1)B

(2)(示例)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是极度的推崇。

“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时,鲁仲连却笑着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

李白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解析:

(1)“后世仰末照”句是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遗忘。

(2)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在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答出“辅弼天下”“建功立业”与“不慕名利”“功成身退”这些要点即可。

[赏析]

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

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起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芒照耀到了世间。

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英名和功绩,令后人敬仰。

他是一个视功名富贵为草芥的义士,诗人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

李白在诗中以鲁仲连自比,表达了渴望既建功立业又能淡泊名利的理想,且首尾呼应,感情真挚。

 

9.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出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

(1)“山静似太古”一句,用太古时期,万物沉静,仿佛一切都不存在来形容此时的“山静”,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山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名利的诱惑、人事的烦扰,仿佛一切都沉静下来,都已凝固,作者借写山间宁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如这宁静的山峦一片澄静,一尘不染。

(2)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如“世味”指的是世道人心,世态炎凉,“门常掩”意为“世味进不来,远离人间是非”;“簟”为“竹席”,“时光簟已便”是说盛夏虽炎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

通过“门常掩”这一动作,“簟已便”这一感受,传达出此刻厌恶“世味”官场、世嚣,追求恬淡、舒适生活的心境。

(3)从题干“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来看,需结合文本谈哪些是平淡简约之笔,其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

诗中有“馀花”“好鸟”等美好闲适的意象,给人一种简约淡雅之意,虽春意阑珊,花已凋零,只剩几朵留在枝头,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也不妨碍诗人酣眠,将门关上可以挡住官场的污秽和世上的诸多烦扰;躺在凉席上便感到舒适、顺畅。

这首诗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是从最后一句可知,诗人内心仍有幽愤不平之气,“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忘筌”一语双关,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拈笔又忘筌”表现乍得忽失的惆怅,这首诗又是作者在谪居惠州时醉后所作,可见诗人平时生活虽平淡、舒适,但总掩饰不住内心的愤愤不平之气。

 

10.答案:

(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有一定难度。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结合注释对诗歌进行分析概括。

词人贬任异乡,同第友人远道来访,词人回顾过去金銮同第,意气风发;而如今官老天涯,久别之喜、宦海沉浮之悲自然托出。

而朋友又将赴任阆州,离愁难尽。

其情其感尽显。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形象,理解关键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较难。

解题时要从写法效果及景情的关系角度入手,对词作进行赏析。

下片承上片宦海之悲、离多聚少之愁写起,由“闻说”而入传说,对友人远去之地赋予神话般的美丽,以虚幻之景慰藉友人,同时又以远望不见君家而寄离恨,其飘逸之感、灵动之意全面展现。

 

11.答案:

(1)桃花流水鳜鱼肥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解析:

(1)此题为名句填空题,所填写的内容是考生在高中以前就学过的内容,依靠题干中的提示,考生不难写出。

(2)这是一道以炼字题形式出现的语言赏析题,主要抓住“净”字在词句中的含义,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作者的内心世界。

首句为写景句,“净”字表现为芳菲凋尽的状况;而景语即情语,联系“绿”字以及“好染衣”可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纯净。

(3)分析诗歌情感一般都要联系诗中的意象,分析表现手法,以揭示诗人的情感。

实际上,第一题与张志和诗句的联系已经暗示了本词的思想情感的方向,即对隐居生活的喜好,而第二题又引导考生去分析词人纯净的内心世界,第三题的理解分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文中还用到了“忘机”的典故,见于《列子·黄帝》,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鸥鸟下来跟他一起游玩,在他手中吃食。

一天他父亲对他说:

“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他就存了捉鸟的心,这鸥鸟就飞而不下。

而“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道家常用它来指甘于淡泊,忘掉世俗,与世无争的思想。

如能明白这一典故,就更容易了。

 

12.答案:

(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1)此题考查识记能力,此诗出自初中教材,难度较小。

(2)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题目要求赏析诗歌对比艺术的特色,答题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内容的对比,可结合结构层次条分缕析;②对比的艺术效果,关键点为前十四句,其层层铺叙、渲染都是为结尾两句作铺垫,使前后对比强烈,震撼人心。

[赏析]

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题作“伤阌乡县囚”。

这首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近,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尖锐对立关系。

《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

因为“冻死”二字已尽显囚犯之惨状,因此这两个字用得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靡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所谓“囚犯”,实际是无力交纳赋税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惨死,正是因为封建官吏的残酷迫害。

诗人把这些“囚犯”的悲惨遭遇与统治者的奢侈糜烂相对照,越发反衬出“囚犯”遭遇的悲惨;而“囚犯”的悲惨遭遇,又更加反衬出统治者的奢侈糜烂。

对比越是强烈,越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样比仅仅描写某一个方面,更加深刻有力。

这首诗不仅前后两个部分能形成对比,在前一部分中,也有不少能形成对比的地方。

除了诗中的“贵有”两句之外,歌舞宴饮的豪华热闹场面与开头所写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景象,也是一种对比。

对比的层次之多,形式之丰富多样,足以见出诗人的艺术功力。

 

13.答案:

(1)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

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

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

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明确了范围是“上片”,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借景抒情”,答题时应注意:

①思路清晰,有条理;②三个方面必须答出,即借什么景(意象),用什么方法,抒什么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及写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诗歌类型,确定主旨情感,然后根据词中的形象及形象构筑的画面分析概括。

本词下片侧重抒情,表现的是故园及故国之思。

[赏析]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恻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劳劳燕子人千里。

落落梨花雨一枝。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此句说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浮萍,随波逐浪。

“落落梨花雨一枝”,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时说: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

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

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

下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节日。

“故乡惟有梦相随”,一个“惟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

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

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

 

14.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的意象内涵,能力层级为D。

阅读辛词时最大的障碍应是词中多而杂的意象。

但为了便于准确解读,出题人有意给出注释②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利用注释提供的信息可以联想到屈原惯用“兰”“蕙”“菊”等香花香草来比喻(象征)美好的品德和志节。

词人正是借用屈原的高尚情趣和志节自况在困苦处境中坚定地持其“内美”,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品格和光明磊落的精神。

(2)此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阅读辛词时的障碍还有辛词“好用书卷”。

运用典故曲折地表明心志,这原是辛词的一大特点,但有时过于晦涩。

“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

词人借接舆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的典故抒发了自己虽有满腔“长恨”却无人理解的悲愤,“狂”字更突出作者不肯苟合的磊落情怀。

“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的“质性自然”“不慕荣利”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也不想在那里久留,因为“帝乡不可期”啊!

先从反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结句“归与白鸥盟”再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