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854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21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Ⅰ卷(每题3分,共36分。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l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销赃天燃气见危授命付梓(zǐ)骀(dài)荡瑕瑜互见(xiàn)

B.简捷流线形绠短汲深咯(kǎ)血恫吓(xià)妍媸(chī)毕露

C.箴言路由器积重难返湮没(yān)炽(chì)热如蚁附膻(shān)

D.诡秘大杂会除恶务尽饮马(yìn)甲壳(ké)居心叵(pǒ)测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针对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表示,是否降息要根据CPI的快速下降来确定,直到明年年中都有降息的可能。

B.据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艳华看来,“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后将面临市场的残酷。

C.10多年来,宝马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提高发动机效率和降低排放的研发,这种战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已经收到了实效。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保障。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西班牙诗人梅洛鼓励那些处在失望中的人们:

命运的盾牌一面是失意、困惑;另一方面是幸福、快乐。

B.在这次调查中,前三个问题是:

你的月生活费是多少,你平时的买衣标准是什么,你平时的吃饭标准是什么?

C.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优点。

D.时间膨胀不仅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它也是一种时间旅行(一种科学幻想活动,指人离开现在而置身子未来或过去)。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三幅对联称颂的对象分别是诸葛亮、蒲松龄、苏轼。

B、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的完整的艺术形式。

“白”就是道白,起串联唱词、交代心理活动等作用,“科”则是舞台动作、表情的总称。

C、鸣凤和四凤分剐是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和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她们都是黑暗社会里封建大家庭中的牺牲品,她们的死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黑暗势力对年轻一代的摧残。

D、《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分别是法国大仲马、小仲马父子的作品,《简爱》《呼啸山庄》分别是英国夏洛蒂·艾米丽·勃朗特姐妹的作品。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

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会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述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一一“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

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

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6.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三、l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所生母刘无宠,得疾。

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

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

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

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

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

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

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

所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

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

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

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

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

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

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

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

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

帝时亦酣,谓曰:

“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

”稷曰:

“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

”帝捋其须曰:

“张公可畏。

”中丞陆杲弹稷云:

“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

”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

帝将幸稷宅:

以盛暑留幸仆射省。

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

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

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

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

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

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稍有改动)

【注】①兼卫尉:

官职名;②东昏:

侯爵名;③直阁:

官职名。

④率素:

朴素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年庐于墓侧庐:

居住.

B.起家著作佐郎,不拜拜:

拜谢

C,出告反面反:

同“返”,回来

D.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形:

显露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每剧则累夜不寝②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B.①闻玮为清调②为吴兴太守

C.①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②帝以稷清贫

D.①论者荣之②奉禄皆颁之亲故

11.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张稷“孝性”“率素”的一组是

A.①每剧则累夜不寝B.①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

②张公可畏②臣兄弟无名称

C.①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D.①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②下车存问遗老②稷单装径还都下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张稷幼年时就有孝顺的品德,母亲去世后,他忧伤过度,.终身不再听母亲弹奏过的乐曲《清调》。

B.张稷性格随便,担任县官时,平时不问政事,但在山贼作乱之时,能够保全一县平安。

C.作为臣子的张稷在君王面前不卑不亢,敢于争论,深得武帝的喜爱。

虽然有人弹劾张稷不是忠贞之臣,但武帝并没有相信。

D.张稷为官明达,为人宽厚,做太守时政事深得民心,以宽恕被人称道。

Ⅱ卷(54分)

13.将上面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

②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③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乱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

②虚壁:

空荡荡的四壁。

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请具体分析。

(4分)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一悲一愤”的思想感情。

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2),迷花倚石忽已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5),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l6-20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①如果在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你该怎么办?

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能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表征。

②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这样的名句,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

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

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靠人喂养照料。

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

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

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

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

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

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更长久。

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高大、粗壮、漂亮,这才是奇迹呢。

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

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

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

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挺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多么渺小、卑微。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⑦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

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至,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已的宫殿。

⑧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

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

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

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遏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

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

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

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

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

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

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这些。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土;找到左宗棠的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

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

要若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略有删改)

16、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请概括说明。

(4分)

17、第③段“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是什么?

(4分)

18、第⑥段中加点词“本意”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2分)

19、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

(4分)

20、第⑩段划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阅读体验来谈谈对此关系的理解。

(6分)

六、(12分)

2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哲学的追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欲追根究底,这就是所谓终极关怀。

在这一点上,。

然而,哲学却不肯满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而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回答。

在这一点上,。

灵魂的提问,而让头脑来解答,这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

正是这一点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宗教和科学更伟大的东西。

①哲学与宗教相似

②哲学与科学相似

③哲学又和科学一样

④哲学又和宗教一样

⑤哲学面对科学,敢思宗教之不思,又立足宗教,敢疑科学之不疑

⑥哲学面对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22、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

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4分)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应对:

23、下面是苏州留园内的一副对联,请根据语境,补足上下联中空缺的部分。

(4分)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A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B定自称花里神仙

A

B

六、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学院正门一侧的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

这个门只有l.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想要进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

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抄袭。

天津耀华中学xx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附加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

①今天,未必所有人都能拥有一个价格不菲的电子阅读器。

但当你在拥挤的地铁里打开手机阅读一本传奇小说,或者对着电脑用鼠标拖动一本畅销书节选时,电子阅读正不可避免地降临到普通人的生活里。

数字出版,特别是电子书出版领域暗流涌动,纷纷“试水”电子阅读器;而民营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步伐更大,继盛大以999元的“震撼价”推出电子阅读器Bambook后,万榕书业称,今后所有图书将在纸、手机、Pc、阅读器上同步出版,万榕书业由此成为全国第一家全媒体出版商。

②甚至,关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谁更可读的争执,也已经展开。

有人表示,自己仍然无法接受间读电子书,而更喜欢传统纸质书在手指间翻过的感觉。

纸质读物的优势,首先就是一本书自有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毕竟当自己使用了一些资金把书买下之后,它就是属于你的东西,而且那种时时洋溢着翰墨书香的纸质阅读对阅读者在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巨大而难以言传的熏陶作用,是电子阅读永远不可能代替和削减的。

但也有人坚称,传统出版物定将消亡,电子阅读代表未来的希望。

白于环保的概念在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宣传、所以纸质读物的存在价值已经慢慢在走下坡路毕竟纸质的东西还是需要通过砍伐树木来实现自身的存在,而且由于纸质读物的重量问题,也不方便携带,再加上数字化信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更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这不仅避免了砍伐树木的问题,还正好利用起了这个3G时代的信息量。

故而纸质书何去何从的确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③听上去,似乎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开始。

新年伊始,中国第一次电子书产业论坛召开,出版商和销售商纷纷参与讨论,规划中国电子书产业的未来。

另一则引人关注的新闻是,作家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试图同时发行新书的纸版和电子版,由此产生版权纠纷。

《古炉》的纸质书还未面世,其电子版却提前“首发”,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网易读书频道的这一做法提出了异议。

对于出版社而言,“首发”问题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该社事先并不知道贾平凹将作品的电子版权授予网易读书频道。

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社在签下《古炉》版权时,合同里也包含了电子版权的条款,因此《古炉》的电子版权应该归属于该社。

不过,网易读书频道主编则表示,网易拥有《古炉》的电子版权是无庸置疑的,而且是经过贾平凹本人授权的独家、首发、全本电子版权。

这场纠纷,口口把它看作一个版权归属问题,口口说是为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断裂提供了佐证。

④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阅读方式的孰优孰劣。

唯有那些重视“阅读”内容本身的人,才可能体会一个浅显的道理:

阅读的本质.,是不会随着工具的变化而转移的。

⑤无论是在蕴含最新科技手段的电子阅读器上,还是在乎实或装帧华丽的传统书本里,一本书不会教会人不同的东西。

如果说阅读所追求的本质是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是由油墨印刷在纸张上,或是由“电子墨水”显示在电子屏上,又会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工具改变的是阅读者的附带体验。

喜欢传统书籍的人,或者是习惯了书本的翻读方式,或者是重视由纸感、墨香等组成的文化气质。

而电子书痴迷者,可能为携带方便、查阅简单等原因而感到满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阅读器的出现给人更多选择,也带来更多新意。

但它只能做这么多。

在纸张上还是电子阅读器上读书,既无法改变一个人对于图书内容本身的汲取和理解,也无法改变读者由读物本身所得到的学识和智慧在完成将内容传递给读者这一工具性作用之后,阅读手段就退隐了,主的本质作用开始显现。

⑥当然,读书历来是一件掺杂着多种复杂情感的事。

所以,坚持传统阅读的人和将传统书本换成一个薄薄的电子阅读器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

这些理由都是私人性的,都值得尊重。

如若将这些私人选择对立起来,显然很不明智。

⑦作为产业的电子出版,是出版商和销售商占领市场的一种新策略。

但对读者而言,过分纠结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的优劣,恐怕不是件好事。

但愿对阅读方式的过度关注,不会掩盖阅读内容本身。

因为毕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

(原文载2011年l月25目《中国青年报》)

第①段“试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根据第②段文意,分别概括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点。

(4分)

3.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不是就是B.与其不如C.宁可也不D.要么要么

4.下列关于第④段含义和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段承接上文,进一步阐明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各自优劣。

B.这一段提出观点,强调阅读工具不以阅读本质的变化为转移。

C.“其实”表示文意转折,一下文将着重阐述阅读的本质是内容。

D.“唯有”表明能体会那个浅显道理的原因,是重视阅读内容。

5.根据文意,推断第⑤段画线句所要“显现”的是。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