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85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docx

《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

1.《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2008年2月5日,第1版

宁夏文联组织艺术家下基层送温暖

本报讯1月11日,宁夏文联组织30多位艺术家深入海原县曹洼乡脱烈村展开“送欢乐、下基层、促和谐、树新风”慰问活动。

宁夏文联党组织书记、主席,宁夏文联副主席、曲杂协会主席郭刚,宁夏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吴善璋,美协主席宋鸣,摄影家协会主席陈长祥,民协副主席杨永圣、副主席伏兆娥等区市艺术家和中卫、海原县有关领导和脱烈村村民参加了此次送温暖活动。

海原县曹洼乡脱烈村是个只有70多户人家的小自然村。

过去,靠天吃饭,种粮勉强只够口粮的贫困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地带动下,现在井灌区水浇地里全部种上了紫花苜蓿,搞起了养殖业;70多户人家,64户都建起了棚舍,大力发展养殖业。

生活得到改善的村民迫切需要物质文化,为此,曹洼乡成立了社火队和农民书社等新农村文化组织。

春节临近,农民都有贴春联、贴窗花的习俗,但目前市场上的春联多为印刷品,用毛笔书写的春联越来越稀罕,免费送春联活动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艺术家们刚到,群众就兴高采烈地希望拿到艺术家亲手书写的春联。

“猪年已添几多喜,鼠岁更上一层楼。

”“勤俭人家先致富,向阳花木早逢春。

”村民拿着一幅幅对联,笑逐颜开地离去。

一间房里是书法家挥毫泼墨,一间房里是剪纸艺术家彩云飞舞,为群众送出一幅幅对联,一张张窗花送到每一位村民手中。

2007年春节前夕,宁夏摄影家协会组织摄影家们为同心县马高庄赵家树村拍摄了百余幅“全家福”。

今年,为了让海原县曹洼乡脱烈村过上一个祥和、喜庆的新年,宁夏摄影家们走村串户地为全村70多户人家拍摄了“全家福”,送去了温暖。

此次“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活动是由自治区文联根据中国文联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的。

为此,艺术家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他们针对当地农户、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搬迁新居户的需求,现场创作了颇具个性和地方特色的春联和剪纸作品,艺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为群众送上新年的祝福。

宁夏党组书记郑歌平说,中共中内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今年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作出批示,他指出,深入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惠民文化活动,是文艺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实际行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贡献的重要体现。

宁夏文联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组织动员宁夏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来到海原县脱烈村,为他们写剪窗花,写春联,拍摄全家福,送去欢乐和温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为了让人民满意,让群众高兴,参加“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的艺术家约定:

不扰民,不铺张浪费,不给地方增添麻烦,活动结束,就与村民热情告别。

2.《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2008年2月5日,第1版

百花迎春春光美

——自治区文联举行文艺界迎春团拜会

本报讯2008年1月23日,宁夏文艺界迎春团拜会在银川国际饭店举行。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安纯人,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歌平,名誉主席张贤亮,副主席冯明、郭刚、冯剑华以及自治区各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和自治区文联所属10个文艺家协会的文艺家代表300多人欢聚一堂,共贺新春。

下午3点,国际饭店内春意盎然,大红灯笼秀出春的喜悦,百花送上春的祝福。

来自全区各条战线上的文艺工作者共聚一堂,总结成绩,展望明天。

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歌平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的文艺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福。

他说:

“过去的一年里,我区文艺界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党委宣传部的关怀指导下,在各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出人才,出作品为工作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展演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捷报频传。

仅在2007年,就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戏剧梅花奖、音乐金钟奖和舞蹈荷花奖等国家级大奖,还有大量作品、团体和个人获得了专业门类的其他重要奖项,展现了我区文艺界的风采和水平,为我区争得了荣誉。

他指出,2008年,是我区成立50周年的大庆之年,同时还将迎来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

全区文艺界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全国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精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要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按照文联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围绕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开展工作。

要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特性,以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时代风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艺创作为宗旨,开展各种活动,举办各类展览,用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充分展示50年来的宁夏巨大变化和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大力宣传自治区党委领导下的文艺事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着力打造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进一步丰富我区文化的内涵,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

要深刻认识搞好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的重要性,紧紧抓住当前所面临的难得的机遇,在大有为之年,创大有为之业,努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弘扬和发展宁夏文学艺术事业,提高宁夏文学艺术创作水平,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让我们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业绩。

迎春团拜会上,自治区文联和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对荣获国家级文学艺术大奖的文艺家进行了表彰奖励,授予话剧《铁杆庄稼》编创演出人员、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郭文斌、梅花表演奖的获得者张晓琴、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获得者“露乐队”、第六届荷花奖编导银奖获得者袁媛“镇北堡西部影城文学艺术奖”;授予在组织创作、评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朔方》编辑部“镇北堡西部影城文学艺术奖”组织奖。

自治区文联对荣获全国性文学艺术专业奖的文艺家张学东、刘洋、宁夏大学合唱团、舞蹈《水之密语》编导、宁夏坐唱《新农村真美气》、演唱组合“白鸽子”、罗贵荣、郭震乾、石坝、柴建方进行了表彰。

同时还对恪守职业道德,勤奋敬业,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刘志海、柳萍、张闽娜、戴秀卿、郭震乾、海洋、郭守中、何克俭、姚新宁、杨洪涛等10位文艺家授予2007年度自治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团拜会上文艺家还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3.《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2008年2月5日,第2版

宁夏文联各协会举办迎春联谊会

“宁夏作家协会2008年新春联谊会”于元月14日在银川召开,150余位作家参加了联谊会。

宁夏作协主席石舒清主持联谊会。

宁夏作协常务副主席余光慧向与会作家汇报了宁夏作协2007年的工作;宁夏文联副主席冯剑华宣读了《宁夏作协主席团表彰2007年度优秀作家作品的决定》;宁夏文联和宁夏作协的领导为2007年度优秀作家郭文斌、石舒清、漠月、季栋梁、李进祥、刘志海、赵华颁发了证书和奖金;青年作家赵华代表获表彰的作家发了言;宁夏作协主席团成员向全区作家拜年;原政协副主席老作家李增林代表作家们向宁夏文联和作家协会对作家们多年的工作表示感谢和祝福。

联谊会上部分作家和邀请的艺术家们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闫宏伟)

 

4.《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2008年2月5日,第2版

石舒清荣获“庄重文文学奖”

本报讯2008年1月4日,经宁夏作协推荐,我区青年作家石舒清荣获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

此次获奖的还有青年作家周晓枫(北京)、戴来(河南)、谢有顺(广东)、温亚军(解放军)、郑小琼(广东)、张者(重庆)。

“庄重文文学奖”是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原庄士机构国际有限公司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顾问庄重文先生于1987年倡议并出资,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一项青年文学奖,该奖以庄重文先生名字命名,其主要奖励对象是近年来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取得优异成绩,年龄在40岁以内的青年作家。

自1988年首届至今,已有169位卓有成绩的青年作家获此殊荣。

我区1991年曾有3位作家获得第二届“庄重文文学奖”。

此次获奖是1991年获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时间相隔17年之久。

(闫宏伟)

 

5.《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2008年2月5日,第3版

浓浓乡土味,淡淡女儿情

——读李进祥的《挦脸》

达文

(xian)这个字,提手旁加一个“寻”字,不太常见,字典里的解释是拔(毛发)。

细究起来,又很有一点意思。

在李进祥的小说里,清水河一带的女儿家正是通过挦脸这门手艺,在出嫁前为自己寻出一片光洁粉嫩来。

因此手艺看似寻常,却是一门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寻找美、创造美的营生。

而作者则是通过《挦脸》(《小说选刊》2008年1期选自《芒种》2007年第12期)这篇小说,为我们在宁夏南部山区淳朴的民间生活中,寻找出本真的美与善来,给我们展示,让我们感动。

看了简介才知道作者是一个已届不惑之年的大男人,但偏偏却心细如发,笔细如丝。

看他的小说,就好像你正同他一起对坐在农家洁净的土炕上,一边安详地喝着炕桌上的盖碗茶,一边听着他淡淡地叙述,看着他娓娓地道来,不知不觉间,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竟把你带到了一片乡间女子无以言说的美好世界。

作品是从细细介绍挦脸这门至今尚在乡间女子中流行的传统手艺开始述说的。

由于能收到“女大十八变,上轿一大变”的效果,这门看似简单的手艺,已成为当地姑娘成人结婚前一道必不可少的仪式。

它在乡村女人之间发生,又在家族女人之间传承。

手艺虽然利惠不大,但掌握了这门手艺的师傅却能受人抬爱,有时甚至能显出些尊贵来。

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叙述,让我们了解了女人挦脸工序的复杂,规矩的重要,更感受到了在乡间女人中那普遍存在的爱美的心性。

随着作品对兰花给昔日情敌菊花挦脸过程的细细铺排和叙写,一个个美丽、善良、生动的农村女性形象相继走了出来,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30出头的兰花,她的挦脸手艺是跟她妈学的。

由于男人弱些,平时的兰花也在人前说不起话。

然而她却坚信女人就应该光光鲜鲜的,光光鲜鲜地嫁人,光光鲜鲜地串亲戚,光光鲜鲜地过日子。

既使是给曾经抢走自己初恋的情敌挦脸,她也是那样地专心、投入,忘掉平日烦琐、庸常的生活,迸发出仿佛弹奏音乐的特殊的激情,进入一种连她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纯净和高贵的境界。

在她身上不仅继承了妈妈的手艺,同时也传承了妈妈的善良和宽容。

她抛开了心底始终不能原谅菊花的恨怨,在菊花那原本灰黄干巴的脸上打造出一片光滑和柔嫩。

最终她在给菊花留下生动和喜色的同时,也给世界、给生活留下了美丽和善良。

菊花长相不算很俊,但她身上一股文弱劲,偏就惹人疼、惹人怜。

在赢得了对象之后,生活却一直是不幸的。

在不得不重新找人家再嫁之前,她也仍然未放弃寻找女人的那一份光鲜。

家里穷得连两个挦脸用的鸡蛋都没有,却让女儿给兰花提来一条质量不错的大双人床单的礼品,在屋里备下了几碟子款待兰花的花生、苹果和水果糖。

十多年后,面对小时候的女伴,她奉上的不仅仅是周到的礼数,也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企盼。

菊花那只有八九岁的大女儿英莲,作者虽然着墨不多,却也面对生活的困窘,活生生地表现出一份可爱的倔强和刚烈。

在对女人挦脸的细写中,作者又通过兰花的心理活动,仿佛不经意间让我们看到了西海固生活的真实。

山区乡间的生活并非是田园牧歌。

一方面是工业化的脚步使得山下通了火车。

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小时候爱掉鼻涕的三虎成了器,在县城摆菜摊,卖水果,居然攒了钱把家都搬到县城去了;另一方面人的陋习和旧的观念却还未发生多大的改变。

二根一伙干着趴火车的无本生意,直到有人一头栽在车轨上,被火车压得只剩几根脖颈。

做了两年牢出来的二根到小煤窑打工又遇到事故丧命。

由于生的三个都是女孩,窑上赔的6万元命价,公婆没给菊花一分。

贫穷仍然是困扰生活的主因,住在已经歪嘴塌鼻的旧房里的菊花,想找两个挦脸用的鸡蛋都不容易。

两个五六岁、三四岁的小女儿站在兰花的面前,都黄咩咩的。

西海固的生活或喜或忧,而女人的生活往往是忧大于喜,悲苦多于欢乐,但是她们却坦然承受着,认为这都是缘分,都是命,都是真主造定的。

作者从所写的人和事中透出的不是女人对生活的恨怨,而是真实的对美与善的追寻。

尼采说要爱命运;真主说多行善功,她们都做到了。

谁都有生活和对生活的感受,李进祥在小说创作中始终把握住了写作的本源,这就是为人生寻找善美的方向。

再加上作者对当地语言的熟练运用和对细节准确细致的刻画,就使得作品很耐看,很鲜活。

浓浓的乡土味,淡淡的女儿情,淳朴善良的人性,使这篇表现西海固乡间女性生活的作品传递出一种诗性的东西。

这正是这篇题材不大、篇幅不长的小说感染人、打动人的地方,哪怕你是一个城里人。

6.《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2008年2月5日,第3版

人情悲歌与宁静的痛

——了一容中篇小说《野村》读后

杨森

在相当一段时间对了一容小说的追踪阅读体验中,《野村》(2007年4期《朔方》)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小说以简洁清丽的白描手法写曼斯这个村子的人和事,“曼斯是一个看起来心灰意冷面目萧条的村子,充满悲凉的气息,农民们那一间间寂寞低矮的蛋黄色的土屋,静静地坐落在重重山峦之间的黄土沟沿上”,不枝不蔓,引人入境,恰到好处地迎合了文章整体浓郁萧条人心悲凉的氛围。

作者又着意选取一个颇具生活内涵的传说——为了占用风水宝地,早当皇上,杀了亲生母亲后,夙愿不成而自尽,以这个传说或传说的悲剧性结局反衬曼斯村民的勤劳、善良、淳朴、顺从、隐忍,当然还有孤独,切实朴素中时时见出其丰富和深刻性,引人深思,并为后文的全面展开做好美学方向上的铺垫。

模子是小说的主人公,花女儿是陪伴他的一头草驴,小说就是围绕模子和他的花女儿展开,作为一曲爱情的悲歌自然也少不了女主人公——模子的心上人环环。

这是个自然环境恶劣,生长着绝望、潜伏着危机的村子,这里经常没粮吃,没水喝,村民期望着雨水的到来,但往往是雨中挟带着核桃大的冰雹,让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模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落寞地生存着、坚守着,以求生的本能承受着大山般的压力。

欣喜的是,模子期待着心中的爱情,这也是对苦难生活的一个盼头,模子看到鸟巢里出进的两只鸟时,他就想一定是一公一母,同时他就想到了他的环环,使他的心里涌动着说不出来的力量和振奋。

但想归想,环环毕竟是干部家的子女,而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放在哪里都会被人遗忘和淹没”,他的花女儿都比他好多了,在家备受他人的喜爱,在外享受到了爱情(即寻驹),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出了他的落寞无助。

机缘巧合成就了模子的梦,他积极响应党的政策,退耕还林,被树立为榜样,联合国的人都和他合影,一时名声大噪。

引起了环环的好感,这也是模子一生中最幸福最荣耀的时候,可好景不长,他们的爱情还没有来得及开花就被环环的父母残酷地扼杀了,环环嫁给了有钱人家。

当村里的人逐渐增多时,又砍树毁林伐草种庄稼,庄稼收成不好,老鼠成灾,河里的水也干涸了,留给模子的还是无边的痛楚,而这段迟来早去的爱情就像一个讽刺一样一头扎进他的心窝。

作者描述生活的线条是素描式、剪影般的人和物,贫穷的一间一歇、名声的忽高忽低、爱情的先喜后悲,在主人公模子的世界里来回搅腾着,但主人公渐渐地把这些看作是对自己继续存在于人世的考验。

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孩子,让他们幸福,即使再清苦再艰难,这是他心底的最高理想,然而,也是他生命中最边缘、最闪烁不定的心念,因为一次次的失望使他认识到现实和理想的距离。

小说正是以朴实的文字凝成个性化的语言和结构模式,将主人公模子悲酸的人生化为艺术化的知觉,敏感而细腻地深入到一些不易为人察知的隐喻层面,作者浓笔淡墨描绘主人公精神奔突的心理历程,在苍茫的现实中,模子无时无刻不处在晦暗不明的生存困境中,经受着灵魂撕裂的巨大隐痛,但往往有一种力量,能够支撑起这些伤痛,这力量是来自作者的内心。

以爱情的悲欢离合、人的生活和生存困境为主题的作品在80年代以来逐渐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图景,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创作不断书写的主题,这些作者追求的是对生活的融入、体验和理解。

了一容作为一个新锐作家,他的新作《野村》无疑具有了这种写作趋向,也使得读者对这个实力不俗的作家充满了不竭的期待。

7.《宁夏文艺家》总第146期,2008年2月5日,第3版

罗曼沟的“罗曼”与“挣扎”

许艺

在火会亮众多乡土题材的作品中,《罗曼沟》是令人惊喜的一篇。

这篇作品中,不仅作者以一贯之的乡土气息更加浓重,而且对黄土地上的农民的挣扎作了更真切的描写。

作者将这一切附在了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又伴以忧伤的回忆笔调,读来令人格外感动。

小说以“制服”开篇,为故事的发展拟定了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空间。

虽然“制服”作为此篇的一个重要“道具”在后文依然有重头戏,但作者的这种叙事却丝毫不让人产生功于设置的嫌疑。

情节的展开舒缓自如,且与全篇忧伤回忆的叙述情感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作品对“改香”这个农村女孩的塑造非常成功。

她的形象完全超越了文学作品中农村女孩以天真淳朴为标签的人物谱系,而以突出的成熟、干练、复杂标志着自身的独异性,虚假的乡村经验和田园牧歌的乡土幻影被一同逐出了场地。

这个15岁的女孩不仅一后晌能挣6个工分,而且会从容镇定地来相亲,甚至在羞赧的男孩的“脸腮上放肆地摸了一把”。

改香是美的,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夭夭一样拥有洁净纯美的心灵,贪恋着“抓五子”这样童稚的游戏。

可她又是苦的,当生存的担子压向她精瘦的肩头吱呀作响时,她依然会摇晃着站起来,咧开嘴给我们一个流淌着汗水的咸涩笑容。

她会喊苦吗?

不,这赤贫的土地从未给予过她任何苦难之外的富饶馈赠。

改香的苦不是生与死的绝境,却又实在是为着生存的挣扎。

作者将西海固土地上残酷的生存挣扎推向这个不堪承受的瘦弱少女,使她的身上涌动着一种别样的美,那是一种因坚硬而悲怆的美,一种关乎生命的庄严的美,乃至一种挣扎着微笑的凄凉的美。

仙人掌的一抹暗绿使沙漠拥有了永恒的诱惑,这是生命最慎重的内涵。

罗曼沟这一群倔强的生命以真实的生存讲述着属于他们的绿色传说,挣扎中自有他们独特的“罗曼”,这绝不是一群在生存行动中迷失了灵魂的生命。

改香订婚一节的描写,凸现出的是黄土地上的人们对“礼”的恪守。

他们的虔诚分明地折射着一种庄严的生活态度。

贫穷?

可怜?

愚昧?

文及此处你会发现你无法将这些僵硬的词语吐出,因为他们的虔诚让你倏然间看到的竟然是自己的苍白与贫穷、流浪与可怜、迷失与愚昧。

果园叙话是极精致的一段。

在那样一个简陋的园子里,两个完全不知晓婚姻含义的孩子却展现给我们一副绝美的爱情画卷。

那懵懂的亲吻和淳朴的誓言令人心动沉醉。

纯粹、本真、朴然天成的人性之光瞬间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华美。

立在山沟两畔声声唤着“我亲你哩”的孩子,俨然是一对人间的天使,正主持着一场丰盛的精神之飨。

在结尾处小说写道:

“这一年的秋天,她一个人驾驶着装满麦捆的车子朝山下走,半道上,脚被滑落在地上的拉绳套住了,车子一声呼啸冲下山沟,她也像一只小鸟一样被裹碾着飘向沟底。

”没有更多的话语,西海固人生长在他们的土地上,与生一起,与劳作一起,与爱一起,与死一起。

火会亮是那种有着贴着土地呼吸的生活经验的作家。

他不是通过写作训练成为作家,而是被生活击打然后又沉入反思的写作者。

如果将其作品悬置起来而以他的创作活动为观察对象,会清晰地感觉到创作活动本身正是他对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或者,这正是作家本人所说的“让写作回归内心吧”。

作品《罗曼沟》中,美所带来的欢娱总是被生存带来的悲怆所牵绊,形成了一种欲放还敛的独特阅读体验。

这种“放”与“敛”的效果确是源于作者的叙述,而又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使然。

改香的“罗曼”与“挣扎”背后,俨然还有着作者的挣扎,那该是一种思索着的心灵的挣扎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