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先秦文学诗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85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先秦文学诗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先秦文学诗经.docx

《2先秦文学诗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先秦文学诗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先秦文学诗经.docx

2先秦文学诗经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概说

一、《诗经》的名称与流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汇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六篇“笙诗”,由于有目无辞,故后人多不提及。

先秦时期,通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武帝时,《诗》被作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其名称就此沿用下来。

汉初民间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齐人辕固传《齐诗》,

鲁人申培传《鲁诗》,

燕人韩婴传《韩诗》,

《毛诗》因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毛公有两人,一为鲁人毛亨,称大毛公;一为赵人毛苌,称小毛公。

齐、鲁、韩三家《诗》于汉文帝、景帝时,先后被立于官学,设博士。

《毛诗》直到东汉时方立于官学。

齐、鲁、韩三家《诗》是用汉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属今文经学体系。

《毛诗》原是用先秦古籀文书写而流传下来的,属古文经学体系。

今文经学讲解诗义,烦琐繁难,穿凿附会,故先后亡佚。

古文经学阐发诗义,通训诂,举大义,传习者日众。

东汉古文经学大师郑玄作《毛诗笺》,释义依据《尔雅》,论事多本《左传》,词贯义通,《毛诗》遂大行于世。

二、《诗经》的编集:

(一)关于“采诗”:

《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译:

宣令的官员摇着木铎在大路上巡行,官师小吏规劝,工匠呈献技艺以作为劝谏。

《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协比、协调排列)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二)关于“献诗”:

《国语·周语下》: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晋语六》:

“古之王者“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诗经》中也有公卿列士献诗或作讽谏、或作歌颂的记载。

《小雅·节南山》: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大雅·崧高》: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采诗”、“献诗”的目的是为了“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诗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用韵也体现了一定的体系规律,这也说明,《诗经》是由周王朝统一规划,经过太师、乐工的整理,协比音律,最后编纂而成的。

(三)关于“删诗”:

“删诗”是指孔子删诗。

司马迁认为: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史记·孔子世家》)

班固认为:

“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列鲁,凡三百五篇。

”(《汉书·艺文志》)

从唐代开始,孔子删诗说被人怀疑,唐孔颖达,宋朱熹都对此说提出异议。

孔子删诗提出异议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二,在《论语》中,孔子只说: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而从未提到删诗的事情。

相反,孔子在《论语》中反复提到“诗三百”,口吻极尽推崇之气,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这证明孔子没有删诗,他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反证。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乐工所奏十五国风及雅、颂的分类、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这说明在季札观乐时,《诗三百》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不学诗,无以言。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诗经》的分类:

《毛诗序》说:

“诗有六义。

《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风、雅、颂是指“诗”的分类,

赋、比、兴是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孔颖达说: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毛诗正义》)

郑樵说:

“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乐府总序》)

郑樵又说: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六经奥论》)

(一)风:

朱熹《诗集传·国风序》说:

“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风”,就是地方曲调,土风歌谣,是各地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民歌。

《诗经》有十五国风,其中有诸候国名,也有地域名,是十五个不同区域的民间乐歌,共计一百六十篇。

朱熹说: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诗集传序》)

(二)雅:

《左传》说:

“天子之乐曰雅。

”(《昭公二十年》)

朱熹说:

“雅,正也,正乐之歌也。

“雅”与“夏”古字通用,周人称王畿(镐京一带)之地为“夏”,所以,“雅”为王畿一带的音乐。

王畿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周人以王畿一带为正,言为雅言,乐为雅乐,故“雅”是朝廷的正音之乐。

“雅”按音乐曲调之差异,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一百零五篇。

“大雅”风格接近“周颂”。

“小雅”中的有一部分类似“国风”。

(三)颂:

《毛诗序》说: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颂”与“容”,古字通用,所以“颂”有“舞容”的意思,指用歌舞来祭祀祖先神明,是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歌。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共计四十篇。

 

第二节《诗经》作品选读

《诗经》六类题材: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

上课讲四类:

爱情诗、农事诗、战争诗、史诗。

一、关雎(周南)

《毛诗序》认为《关雎》是吟咏“后妃之德”,“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现代研究者认为《关雎》是描写恋爱的作品。

司马迁说:

“风诗者,固闾阎风土男女情思之作也。

闾:

里巷的大门;阎:

里巷的小门。

据《墨子》记载,“琴瑟”“钟鼓”这两种乐器都非平民使用之乐器。

本诗背景余冠英定为:

在一个春和日丽的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位贵族男子的思慕。

韩愈: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何谓“兴”?

朱熹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春日水边嘉会:

“关关”是春声,“雎鸠”是春景,“河洲”是春地,“淑女”是春眼,“好逑”是春思。

“流”,流动的意思;

“采”,采摘的意思;

“芼”,择取的意思。

“流之”是写远景,

“采之”是写中景,

“芼之”是写近景。

“琴瑟”和“钟鼓”都是礼乐之器。

乾坤立仪,钟鼓乐之。

思考题: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评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男女相悦是人之常情,但怎样相悦、怎样相爱却是人生的一大要义。

这里表达了诗作者对那些初入情场的人提出的应有的态度,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最使人难以自抑的爱情过程中保持几份理性,通过礼乐之器这些文明的手段来展示自己的技能、展现自己富有魅力的地方,从而吸引美丽女子对自己的青睐,在平和之中达到爱的真纯,这就是君子之爱。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经》所代表的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就是强调冷静反思,重视克制自己,排斥感性狂欢,在理智的监控下有限地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在“和”的中庸尺度下来塑造、陶冶人的情感。

李泽厚称之为非酒神精神

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从一开始就有酒神型和日神型的差异,当然还有其他类型;但以酒神型和日神型最具代表性。

尼采曾提出过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日神型:

节制、冷静、理智、不求幻觉;

酒神型:

癫狂、自虐、追求恐怖、漫无节制……。

二、卷耳(周南)

《拔蒲》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

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彼”有两种解释:

1、指女主人公所思念的人,若这样解释,“周行”就应该解释为周的行列,即在周的军队里。

2、指顷筐,若这样解释,“周行”就应该解释为“大道”,即周广的道路。

陟彼崔嵬,

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

维以不永怀。

译:

登上高高土石山,

我马跑得腿发软。

且把金杯斟满酒,

好浇心中长思恋。

陟彼高冈,

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

维以不永伤。

译:

登上高高山脊梁,

我马病得眼玄黄。

且把大杯斟满酒,

不让心里老悲伤。

陟彼砠矣,

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

云何吁矣。

译:

登上那个乱石冈,

马儿病倒躺一旁。

仆人累得走不动,

怎能解脱这忧伤!

艺术特色分析:

《卷耳》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两点:

1、转换空间的叙述策略。

南朝徐陵的《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变化多端的抒情策略。

《卷耳》第二章和第三章:

以声称不永怀来抒发永怀之情,以借酒忘怀来写忧思深重。

这种词唯心否、欲盖弥彰的委婉抒情手法,具有深长的余味。

最后一句“云何吁矣”,作者一反前面两章的“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的词唯心否的抒情方式,而是敞开心扉,直抒其情,让男主人公直接表白思念妻子的无限忧伤。

然而,所有这些又全是女主人公的想象之词,所以,越是写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之深,就越能表现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的焦渴。

因此,“云何吁矣”与其说是男主人公的喟叹,不如说是女主人公无可奈何的叹息。

三、谷风(邶风)

据考:

邶、鄘、卫三国相与同风,所以《诗序》说:

“《谷风》,刺夫妇失道也。

卫人化其上,淫于新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诗序》的内容包括两点:

一是刺夫妇失道;二是卫君淫荡,国俗伤败,故卫人想通过这首诗感化国君改恶从善。

孔颖达《毛诗注疏》:

“此指刺夫,待其妇不以礼,非谓夫妇并刺也。

”即这首诗是只刺夫而不是夫妇同刺的,而且诗的情感倾向性非常明显。

《诗经》中的《新台》、《二子乘舟》两篇是对这一事件的揭露和讽刺;《左传》、《史记》也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

《诗经·新台》说: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戚施:

蛤蟆)意思说:

“只说嫁给美少年,谁知嫁个驼背爷。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第一章:

诗人先以和煦的东风与滋润万物的细雨起兴,表明女主人公对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的向往之情。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第二章:

女主人公诉说自己残遭遗弃。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第三章:

女主人公自述自己残遭遗弃的原因。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第四章:

女主人公自述自己能力和品德。

能不我慉,反以我为仇。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第五章:

女主人公诉说其丈夫忘恩负义、以怨报德、以德为仇的品行。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婚,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毛诗正义》说:

“穷苦娶我,至于富贵而见弃。

似冬月蓄菜,至于春夏则见遗也。

《毛传》注为:

“洸洸,武也。

溃溃,怒也。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伊:

维;来:

是;构成“维……是……”的句式。

第六章:

女主人公诉说曾遭到的虐待,怨恨其丈夫自食其言。

结构分析:

以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契机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第一章,女主人公首先提出夫妻之间应该怎样生活的准则,然后拿这个准则去衡量她丈夫的行为,衡量的结果使女主人公埋怨她的丈夫不应该自食其言。

第二章,在写女主人公离开家时,举步艰难,心如铅沉。

第三、四两章交代女主人公的忡忡心事:

1、自己由于姿色不及他人而被弃;

2、自己辛勤操持、也善于操持家务,与邻里和睦相处,理应不该被弃。

自己不可为之,他人强求之;

自己可以为之,他人又摒弃之。

女主人公在离开家门时对这两个问题(色、德)的思考,关系到对妇女命运的思考。

在第五章我们看到,其丈夫却以怨报德,把她当作卖不出去的货物。

从女主人公述说她丈夫对她的态度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其丈夫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人物。

这样,在第二章所写的痛苦情状的原因,在此得到了充分地交代。

但是,原因虽然得到了充分地诉说,但内心的痛苦并未因此而减轻,故在最后一章,女主人公想想自己的命运,不禁悲从中来,反反复复地旧事重提,在埋怨中企盼着自己的丈夫能够回心转意。

四、氓(卫风)

《周礼·地官司徒》: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魏源《诗古微》:

“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辏。

人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性,总是跟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男女的恋爱婚姻生活;后人的“郑卫之音”的说法,表明了这一地区的青年在当时的恋爱中是比较自由、比较随便的。

郑、卫一带男女浪漫关系之表现:

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会密约,投李报桃,并常以诗歌互表衷曲。

朱熹在《诗集传》中评《氓》说:

“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一章:

女主人公追述初恋、订婚时的情况。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二章:

女主人公追述热恋、结婚时的情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第三章:

写女主人公追悔当时轻陷情网,并总结出沉痛的教训。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汤汤shāng:

水势盛大的样子。

渐jiān:

浸湿。

帷裳:

车上的帐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

过错,差错。

贰,有两种解释:

一说是二心的意思;还有一说为贰是“貣tè”的误字,貣通“忒tè”,过错的意思,我们不取。

第四章:

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的清贫生活,以及自己被休弃回家时的凄楚情景,谴责氓的负心行为。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五章:

女主人公追述自己婚后那些年的辛酸劳苦,以及被弃以后的无所归依的处境。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畔。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六章:

写女主人公悔恨交加的心情和毅然决然的态度。

艺术特色简析:

1、《氓》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女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揭露了氓的卑劣品质。

于悲伤中写欢乐,则悲增一倍,于无情中思有情,则恨添十分。

2、《氓》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勾勒并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个是痴情、大胆、勤劳、善良、刚烈、理智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一个则是虚伪、狡狯、卑鄙、自私、粗暴、无义的氓的形象。

并且,诗作者的褒贬倾向性是极其鲜明的,故而使这首诗具有惩恶扬善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3、就近取譬的贴切生动,比兴手法的运用自如,也大大增强了这首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这首诗具有“低回沉吟,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于《谷风》、《氓》等弃妇诗的思想内容:

第一,这两首诗所要表达的是一种道义的诉求,伦理的诉求,而不是一种爱情的诉求。

第二,喜新厌旧是人类的通病,而不是某一性别的病。

在中国,由于传统保守势力的强大和家庭责任意识的浓厚,多数人用理智克制了喜新厌旧的情绪,维持了家庭的稳定。

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时说:

黑格尔“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第三,永恒的爱情能否存在。

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位名叫哈赞的教授,在两年中调查了37种不同文化背景下5000对夫妇,发现男女爱情的时间最长只能维持30个月左右。

于是哈赞教授就对人体进行医学研究,后来推出了他的研究报告。

据这份报告披露,爱情其实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鸡尾酒”造成的,这种“化学鸡尾酒”是由化学物质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组成,时间长了,人体便会对这三种物质产生抗体,或者说人体中这三种物质渐渐弱化,这时双方再也不为爱情而激动了,如心跳、手心冒汗之类的情状。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之后,男女双方要么分手,要么在责任和道德的规训下凑合着过日子,即使有了孩子,这“鸡尾酒”也不会再起作用——除非有第三者的出现。

(《人生美学》第84页)

五、蒹葭(秦风)

秦俗强悍,乐于战斗。

《秦风》中的一些篇章往往激荡着一种西北边陲的慷慨悲壮的声音,像《无衣》中的“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成为它的典型基调。

《蒹葭》脱尽黄土高原的粗犷沉雄的气息,将人们带到充满水乡泽国的情调之中,它渺远空灵,柔婉缠绵,是秦风中引人注目的别调,也是古代爱情诗中的绝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一开头就展现出一幅清虚旷远、萧瑟冷落的河上秋色图:

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凝为霜。

本诗所抒写的是执着寻求、可望难即的爱情。

“宛在”二字透露出伊人之所在的不确定性,它像是虚无飘渺的仙山琼楼,虽然望之似有,实则渺茫难即。

蒹葭凄凄,白露为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艺术特色分析:

1、形象刻画,描摹传神。

这首诗塑造了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一位在台前亮相,一位隐退帷幕之后。

对前者是刻意铺写,正面描摹,对后者多虚拟想象,反衬烘托。

写伊人:

似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又似乎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在那虚无飘渺,五里云雾之中,她/他若隐若现,神秘莫测。

这样既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令人神往,又使人感到不可及、不可求、不可得,有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咫尺天涯的感伤,令人失望而惋惜。

故写“伊人”是神韵飘逸、风致嫣然。

明·钟惺: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

写台前人物,综合三章,有四层意思:

(1)“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从“露为白霜”到“露珠将干”,通过这位台前人物从清秋霜晨的等待及其时间的推移,揭示了他/她对“伊人”诚挚意真的思念之情。

(2)几次三番地描摹“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现了这位台前人物为寻找“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精神。

(3)在既“溯洄”又“遡游”的往复期间,把他/她热烈执着的追求,企慕思见的情状,写得神采飞扬,历历如在眼前。

(4)先说三个“在水”,再说三个“宛在水”,从“伊人”行踪的不可捉摸之中,描绘出这位台前人物的失望、惆怅和痛苦难言之情。

2、一意三叠,层层递进。

《蒹葭》采用了复沓叠句的形式,反复抒写“可望不可及、可求不可得”的企慕深情。

方玉润说: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

其实首章已成绝唱。

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蒹葭》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景物有变化,时间有推移,情节有发展,感情有深化。

可从两点来认识:

(1)从物象、时间来看:

第一章“白露为霜”,写出了晨露凝霜的浓重,暗示气温较低,时间尚早,是东方欲晓之时。

第二章“白露未晞”,气温已有回升,凝霜化露,滴沥尚未结束,说明时间已推移,天色已破晓。

第三章“白露未已”,露水尚未在草叶上退去湿痕,但已霞光万道,日出在即。

这就是“景物有变化,时间有推移”。

(2)从“伊人”的居处看:

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随着方位的细微变动,我们能够捕捉到“伊人”所处的地点

由泛指(在水一方),

到概指(在水之湄[湄:

水草交接处]),

再到特指(在水之涘[涘:

岸边])。

是一个逐渐明朗的过程。

与此相呼应的是:

“宛在水中央”(泛指),

“宛在水中坻”(概指,在那个水中小沙洲上),

“宛在水中沚”(特指,在那个水中小沙洲的沙滩上)。

三章回环往复后给人的启示是:

阳光在逐渐加强,目标在逐渐明朗,希望在向人招手,光明就在前方。

《蒹葭》韵味独特,其艺术成就主要是以上两点;除此之外,还有几点,简述如下:

1、以秋景起兴,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烘托了人物意绪,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造景写情,意在笔先。

3、诗情画意,臻于妙境。

沈德潜:

“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说诗晬语》)

王国维:

“最得风人情致”。

姚际恒在评“宛在水中央”时说:

“在”字前面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

这都是体味很深的的评。

六、采薇(小雅·鹿鸣之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第一章:

叙述离家远戍的原因,是为了抵抗猃狁的侵略。

简言之:

远戍之因。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第二章:

叙说与家人音讯隔绝,饥渴劳苦,归心迫切。

简言之:

饥渴思归。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第三章:

叙写王事劳苦,唯恐不得生还,有生离死别之感。

简言之:

生死难卜。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尔:

借作“”,花盛开的样子。

维:

语助词,但可帮助判断,有“是”的意思。

常:

通“棠”,指棠棣。

华:

花。

路:

通“辂”,指大车子。

斯何:

同“维何”,“是什么呀”的意思。

君子:

将帅。

译:

那盛开的花是什么?

是棠棣的花呀;那高大的车子是谁的?

是将帅们的呀。

第四章:

叙述紧张的战斗生活。

简言之:

战斗紧迫。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

第五章:

叙写在战争中对猃狁的进攻和防备。

简言之:

攻防有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第六章:

抒写在归途中的感触和悲哀的心情。

简言之:

归途抒怀。

《采薇》结构分析:

本诗有六章,前五章是倒叙,是诗人在回家路上的回忆,突出地抒写了出征以来军中劳苦紧张的战斗生活。

到最后一章才写到“现在”的所见所感。

《采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构呢?

诗中主人公“我”的一个心里疙瘩,即一种情结,这就是“为什么光荣的付出竟然招致悲惨的结局?

本诗以“痛中思痛”为心理活动的内在逻辑来组织全篇的。

名章佳句的魅力:

这首诗在艺术上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它创造出千古传颂的佳句。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妙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短短四句诗,不假雕琢,却充满着强大的情感力量。

在这里,同是一个“我”,但有“昔”与“今”之分;同是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之别,而所有这些,又都是在一“往”一“来”中变化生成的。

这是时间的往来,是生命的往来,也是欢乐与痛苦的往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家出征时是生气勃勃的春天,亲人相送,杨柳似乎也有惜别之情;但在这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衬托出征人出征时斗志昂扬、为国杀敌的精神面貌,一派豪气,有着热切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战争结束,侥幸生还时是萧瑟凄凉的冬季,衬托出远归的征人痛中思痛、悲伤愁苦的心境。

“今”“昔”两句放在一起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