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8654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docx

将相和doc表格式教案

《将相和》教学案

单位:

水集中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设计者:

左磊时间:

2012.09

课题

将相和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并理解:

侮辱、鼓瑟、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

2、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二、课堂导问导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三、讨论(搞清联系)

  

 

四、当堂检测

1.解题

 2.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一、填字成词。

  (绝)口不(提)(攻)无不(克)

  无(价)之(宝)(战)无(不)胜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A)

  A.全,完整B.完结C.完成D.消耗尽

  2.负荆请罪(B)

  A.依仗B.背C.享有D.遭受

  3.理直气壮(B)

  A.挺直;使笔直B.公正的,正义的

  C.直爽,直截D.简直

简介背景

 

朗读课文

学生用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浏览课文,带着问题读课文。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答题

交流订正

了解背景便于分析人物特点

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了解了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这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培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意义。

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    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  勇敢机智 忠贞爱国  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

             蔺相如  不顾个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 失和的原因

             廉颇   知错就改       言和的基础

 

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将相和》教学案

单位:

水集中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设计者:

左磊时间:

2012.09

课题

将相和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2.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教学重点

3.通过重点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二、课堂导问导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通过重点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二、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五、总结全文

 

六、当堂检测

 1.思考题: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

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2教师提问:

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

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

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

“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

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

  3.教师小结 

  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教师适时点拨:

  3.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3.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

(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板书:

言行

品质

  教师总结:

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一、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

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2)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 改成转述句:

蔺相如说,秦王离他只有五步远。

秦王不答应,他就跟秦王拼了。

二、问答题: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小精

1.默读第一段。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

言行→品质)

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

学生读议

 

1.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2.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

指名朗读这一段。

  

  。

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学生讨论交流

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

 

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学习第二段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章节,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

 

长文短讲,精心设计,引导写法特点

附板书设计:

板书: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嘴!

     (知错就改)

言行

品质

                      

教后反思:

关注“负荆请罪”,以“和”为契机,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

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

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创设“负荆请罪”这一情境,通过抓文眼空白,以“你是一名百姓或官员,目睹这一幕,会说些什么?

”这一焦点为写话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合理想像,加深了对人物品质的理解,深化了个性阅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再造想象,以课文的空白为契机,以想象的语言使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从另一侧面变得更丰满。

这种情境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品质的透视,培养了创造能力,而且丰富了课文的内蕴,在课文的诱导空间中超越了文本。

这便是“来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草船借箭》教学案

单位:

水集中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设计者:

左磊时间:

2012.09

课题

草船借箭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二、课堂导问导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学习对话,理解人物内心

 

 

四、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五、当堂检测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

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

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审题。

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

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草船借箭的原因:

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

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

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

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1)学习第一轮对话。

师问:

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

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3)过渡:

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1、这几个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他们来到了我们五(3)班,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他们呢?

请大胆地提出来。

   ①选择班上的几位同学扮演罗贯中、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②其他同学当

 

 一、比一比,再组词。

  诸( ) 虚( ) 妙( )

  都( ) 虑( ) 沙( )

  著( ) 虎( ) 炒( )

  援( ) 惩( ) 饮( )

.二、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草船借箭准备(         );草船借箭的过程是(      );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

 

 

学生揭题、读题

 

学生讨论回答

 

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

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

“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

“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

“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①选择班上的几位同学扮演罗贯中、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②其他同学当小记者向这几位提问。

学生交流,同桌互批

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通过重点句子、词语揣摩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的设计,极富现场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与答,说与听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深化对课文内容的领会和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草船借箭

                  识天象       大雾弥漫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利       顺风顺水

教学反思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先引出“神机妙算”,解词后,抓住“诸葛亮预测到了什么,有哪些巧妙的谋划和安排”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然后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中互相启发。

全班交流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如学生找到“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样一句,说明诸葛亮算到了天气,老师追问:

光看这一句,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会不会是恰巧碰上的?

再让学生联系上文的句子,这样,通过有联系的句子,引学生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案

单位:

水集中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设计者:

左磊时间:

2012.09

课题

将相和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3.学习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特点。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二、课堂导问导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学习写法特点

 

二、学习诸葛亮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

 

 

三、学习“知鲁肃”,感悟人物形象

 

四、朗读鉴赏

感情升华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检测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

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

)指名回答。

师: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1.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2.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

指名读句: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

指名读句: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

(出示小黑板:

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

“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

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

相符吗?

(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

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

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

点拨指导

 

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1.摘录三个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诸葛亮为什么要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呢?

  3.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4.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

 

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

(全文末尾一句。

指名2人对读。

 

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

齐读。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齐读句子体会。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悟人物形象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附板书设计: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教后反思

除了给了自由读书时间,小组合作讨论之外,学生们自主、自学没有落到实处。

还没有更多更好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自学。

也许是有老师听课的原因,学生显得还有些拘谨,不像平时在课堂上那样放松,有些平时该出自他们自己口里的问题,却变成了由我来问,课堂气氛不如我预想中的活跃,学生的自主参与不明显。

《景阳冈》教学案

单位:

水集中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设计者:

左磊时间:

2012.09

课题

景阳冈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难点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二、课堂导问导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二)初读课文,要求:

 

(三)整体感知

 

(五)精读赏析

1.默读课文第一段,理清层次。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3.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当堂检测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出示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尽:

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

勿:

别,不要。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及反衬手法的运用,来表现武松的无畏勇敢。

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店家道“:

我家的酒(      )是村里的酒,(      )比得上老酒得滋味。

  2、店家(      )说(      )摇著头,走进店里去了。

  3、(      )店家怎样劝武松不要上冈,武松(      )不听,执意上冈。

  4、(      )武松不把老虎打死,(      )会被老虎吃掉。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水浒传》中的人物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小组讨论

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学生交流,班级订正

 

简介背景,加深了解

 

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并且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材,主动积累。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还学生自主性。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去体验,这样才能加深对课文重点的理解

 

以“小组合作”为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

从而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研读“武松”这一人物形象,学会客观评价一个人。

 

领会作者的谋篇布局、写作等的精妙,从而习得写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

    

20  景阳冈

打   虎

机智勇武

上冈                     下冈

喝酒

倔强豪放

教学反思:

此文本课篇幅较长,同时又是一篇阅读课文。

为此,我采用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启发、诱导、点拨,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教学时,我先是让学生先理清思路。

然后,我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