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8762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把发展的概念逐步由经济推向社会;

把环境问题由工业污染控制推向全方位的环境保护。

第四阶段:

环境是发展自身要素之一

1992年~至今: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从此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是一次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战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超越工业文明,指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

比较项目

前发展阶段

低发展阶段

高发展阶段

可持续发展阶段

时间尺度

大约1万年以前

农业革命之后(约1万年前—1700年)

工业革命之后(约1700—今)

信息革命之后

(最近40年)

空间尺度

个体范围或部落范围

区域范围或国家范围

国家范围或洲际范围

洲际范围或全球范围

哲学思考

无中心,低智状态

追求“是什么”

追求“为什么”

追求“将发生什么”

对自然的态度

自然拜物主义

自然优势主义(天定胜人)

人文优势主义(人定胜天)

天人互补协同(人地和谐)

社会结构

个体/部落

乡村/民族

城市/国家

宇宙/全球

活动范围

孤立

区域

洲际/大区

全球

人地关系

依附自然

靠天吃饭

改天换地

人地和谐

经济水平

融于天然食物链中

初级水平(农业为主)

高级水平(工业与服务业为主)

优化水平(决策与管理为主)

经济特征

采食渔猎

个体延续

自给型经济

(简单再生产)

商品型经济

(复杂再生产)

协调型经济(高效、和谐、再生)

系统识别

无结构系统

简单网络结构

复杂功能结构

控制调节结构

消费标志

满足于个体延续需要

低维持水平的生存需求

高维持水平的发展需求

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求

生产模式

从手到口

简单技术和工具

复杂技术与体系

智力转化与再循环体系

能源输入

火、人力

畜力、人力

化石燃料

清洁的与可替代的能源

环境响应

人依赖环境无污染无干扰

环境低度与缓慢退化

短期污染与长期生态问题

与环境(与资源再生)协同进化

可持续发展全球背景:

1、人口增长过快,2、自然资源枯竭,3、环境污染加剧、4、生态环境恶化,5、“南北差距”过大

(三)不可持续性产生的根源

1、 

自然观:

认为人可主宰自然,自然是为人类所用的,是征服的对象,可以任意索取。

把自然界描述为静止的、机械的、可以分割的事物,而忽略了自然界恰恰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的系统。

2、发展观:

GNP的使用,使得经济发展倾向于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规模上的扩张,而不是生存质量上的提高,这就更加促使环境问题的加剧。

3、伦理道德观:

人们从眼前的利益和自身的需求出发,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就是对后代的生存不负责任的、缺乏道德的态度。

4、价值观:

认为“资源无价、环境无价”,生物以及矿产等自然资源或水、大气等自然要素都是无价的,在其所属的经济核算体系内,没有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地位。

5、科学观:

认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只注重科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消费观:

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

麦多斯的世界末日模型提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

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

《增长的极限》发挥的作用

(1)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形成了赞成增长和反对增长的两种对立观点。

(2)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科学史上,‘增长的极限’一书是‘最独创的、最雄心勃勃的推断’”。

罗马俱乐部认为该书是一个里程碑。

(3)世界的注意力已经认真地考虑该报告所提出的基本论点,这是最有意义的结果。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的结论:

(1)为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三个纲领性文件:

“我们共同的危机”“我们共同的安全”“我们共同的未来”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

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183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其中有117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大会高举环境与发展的旗帜,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树起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牌;

是一次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战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

《21世纪议程》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资源保护与管理;

第三部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

第四部分,实施手段。

《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人类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正面对着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长期存在的悬殊现象、不断加剧的贫困、饥饿、疾病和文盲问题以及人类福利所依赖的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综合处理并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将会使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护和管理,并给全人类提供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

※从政府主导、制度约束的层面来解读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个千年》的作用:

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和方法——推动有意识的进化,通过“意识革命”进化出能与全球化相适应的“行星意识”,使地球上的每一个公民都能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从而避免人类和地球崩溃悲剧的发生。

 

※从公众参与、文化创新的层面来解读行星意识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的作用:

再次确认了贯彻执行“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敦促发达国家兑现10年前提出的将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实际的步骤。

对过去10年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评估,对世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一)基于人口要素的定义

强调发展过程要保持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内,发展结果要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二)基于资源要素的定义

强调发展过程要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发展结果要保持自然资源库的恒定或稳定。

(三)基于环境要素的定义

强调发展过程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发展结果要保持生命保障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整体功能的良性循环。

(四)基于经济要素的定义

强调发展过程要通过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替代来维持资本库存的动态平衡,发展结果要使人均福利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

(五)基于社会要素的定义

强调发展的过程要维护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发展的结果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定义:

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人类通过合理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资本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社会系统的公平性,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同进化。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隐含生物的多样性;

资本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资本结构可以变化,但资本总量则应保持恒定甚至与时俱增;

社会系统的公平性:

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区际公平。

协同进化不是自发的,而是人类自觉的和有意识的广义的进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一)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1、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

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社会公平的发展理念

(二)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1、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永恒发展之路

2、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3、可持续发展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三)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

1、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视环境生产的全面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综合发展模式。

3、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面向未来和面向全球的发展模式。

  

(四)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

1、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生态的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是:

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自然资本的稳定性,保护环境生产的高效性,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严格控制在地球承载力范围之内。

2、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

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使人类的生活福利和生活质量能够与时俱增。

3、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是:

全面提高个体的人的素质,实现整体的社会进步,使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同进化。

三、可持续发展定义中的重要概念

需求:

满足当代人需求

限制:

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一)需求

(1)需求具有本能性

(2)需求具有价值性

(3)需求具有动态性

(4)需求具有区域性

(5)需求具有层次性:

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享乐需求

(二)限制

限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限制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限制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限制的外在性和内在性。

(三)发展

发展的科学度量包括三个表征:

一是发展的动力表征,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

二是发展的质量表征,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及其需求的满足程度;

三是发展的公平表征,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牛文元,2007)。

(四)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或空间的所有生物物种与变异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

可通俗地定义为:

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①遗传多样性:

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在栖居于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包括一个物种内个体之间和种群之间的差别;

②物种多样性:

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种类的多样性

③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一个地区内各种各样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等。

④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

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的不同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遗传多样性提供抗逆性强的作物种类。

②物种多样性提供大量野生的和家养的植物、鱼类和动物产品及其加工物品。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

④生物多样性还由于野生生物和荒野地区提供旅游、娱乐场所。

(五)生态完整性(生态系统完整性)

从狭义上讲,生态完整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自然性、野生性以及美誉度;

从广义上说,生态完整性是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完整性的总和。

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标准:

能够维持所有内部和外部的群落过程和属性;

能够保持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

能够维持自组织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六)可持续性

从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看:

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保障系统的维持、基因多样性的保持,以及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物种和污染等要素的稳定状态的维持。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看:

资源存量的不下降;

人造资本替代自然资本后资本总量的恒定;

环境与经济的整合以及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一定自然系统的生产潜力能够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下持续下去。

可持续性意味着几项可保持性:

单一自然资源的可保持性;

某处整个资源系统的再生能力的可保持性;

人类福利(包括后代的福利)社会结构和自然过程之间关系的全面可保持性。

弱可持续性:

后代人所能利用的资本总

存量不少于当代人现有存量。

强可持续性:

自然资本存量不变。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持续发展系统观:

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区域,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人与资源矛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于人和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

2、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追求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并把系统的整体效应放在首位。

开发与保护统一的生态经济观,为自然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指导思想。

3、持续发展的人口观:

为了资源的持续发展,一定要把人口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同时要注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要采取不同的对策。

5、持续发展的体制观:

可持续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决策失误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能综合调控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信息反馈灵敏、决策水平高的管理体制,这是实现社会高效、和谐发展的关键。

6、持续发展的法制观: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政策、立法之中,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

7、持续发展的群众观:

社会发展工作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和群众组织来完成。

在充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到持续发展工作的全过程中来。

8、持续发展社会平等观:

持续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平等。

9、持续发展的全球观:

当前世界上的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已超越界和地区界限。

我们要达到全球的持续发展,必需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国际社会应给予帮助和支持。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经济发达的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

持续发展的社会

有赖于资源持续供给的能力;

有赖于其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

有赖于自然资源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和社会经济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

有赖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部门之间的协调行为;

有赖于民众的监督与参与意识。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环境承载力:

某一时刻,某种环境状态或条件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域值。

环境承载力可做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与环境协调程度的一个依据。

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

客观性:

一定环境条件下其大小是客观的。

主观性:

其指标及数值将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特别是社会经济行为来改变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控制其变化方向。

(2)区域性和时间性

地区不同,时间、范围不同,环境承载力也不同。

衡量指标:

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

湄洲湾深水良港为例

1、港口资源指标。

岸线长度、可建深水泊位、港口吞吐能力等。

2、水资源指标。

引水投资、可供水量等。

3、土地资源指标。

可供工业开发使用的土地面积。

4、大气输送扩散能力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大气输送扩散能力和效应来表示。

5、海域污染物扩散自净能力指标。

主要用海域污染物扩散自净能力和效应来表示。

6、污染承受能力指标。

在大气污染物中,选SO2作为指标;

在水污染中,主要选取COD、油类、总磷作为指标。

二、从环境质量评价到环境承载力的确定

1、环境的“资源观”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它包含了两层涵义:

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矿产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

二是指与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即"

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质量指标仅仅局限于污染物在环境要素中的含量和浓度上,因此,在实践中目前的环境质量概念只能作为污染程度的同义词来解释。

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估计在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质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它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求满足的程度,但它无法起到判断经济发展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作用。

三、环境承载力的实质内涵

1、从哲学层次上看:

环境承载力是表征环境系统属性的客观量,环境系统活力的表现,是环境系统产出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2、从技术层次上看: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环境限制因子,则可提高环境承载力。

即客观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可因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发生变化。

3、资源承载力动态与组合逻辑斯蒂曲线

(1)指数型增长:

在利导因子起主要作用时,系统只有发展而无平衡机制,是一种不能持久的过程。

(2)逻辑斯蒂型(S型)增长:

随着生态位的迅速被占用,一些短缺性生态因子逐渐成为限制因子。

系统只有平衡而无发展,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发展过程。

(3)组合逻辑斯蒂型(新S型)增长:

生态系统通过改变优势种,调整内部结构或改善环境条件等措施,旧的限制因子又逐渐让位给新的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系统在交替增长中不断演替进化,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出现新的平衡。

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又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能自动跟踪其不断演变着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环境价值论

一、环境价值——环境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一)环境价值的类型与构成

1、环境价值的综合分析

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认为环境资源具有14种价值:

(1)生命支撑价值

(2)经济价值

(3)消遣价值

(4)科学价值

(5)审美价值

(6)使基因多样化的价值

(7)历史价值

(8)文化象征价值

(9)性格塑造价值

(10)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价值

(11)稳定性和自发性的价值

(12)辨证的价值

(13)生命价值

(14)宗教价值

这些价值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

(1)个人偏好价值

(2)市场价格价值

(3)个人善价值

(4)社会偏好价值

(5)社会善价值

(6)有机体的价值

(7)生态系统价值

2、环境的总经济价值(TEV)

环境的总经济价值=工具价值+内在价值

(1)工具价值:

指某物品在使用之时满足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工具价值是使用价值(UV)。

可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非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DUV):

指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价值。

非直接使用价值(IUV):

指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

选择价值(OV,又称期权价值):

为了保存或保护某一环境资源以便将来使用而产生的支付意愿。

(2)内在价值:

某种物品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是一种存在价值,它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

内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NUV)。

TEV=UV+NUV=(DUV+IUV+OV)+NUV

潜在的基础功能:

即环境的原始特征,具有“原始价值”。

它们比我们已知的功能更重要,因为它们将环境的各种因子“胶”在一起,而且这种“胶水”具有经济价值。

因此,环境的总经济价值应该高于其所有单项功能的价值之和。

(二)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

1、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纯公共物品:

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否则代价将非常高昂,如国防、国家安全和法律秩序等。

准公共物品:

介于私人和纯公共之间的物品。

2、环境公共物品与环境价值

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它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但是,环境资源大多数不是纯公共物品,而是准公共物品,因为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趋严重,任何对环境资源的使用都不可能不影响其他人享受环境资源的质量。

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环境价值无法通过竞争性的市场加以反映。

(三)环境外部性

1、外部性: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某个微观经济单位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造成的非市场性(没有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的影响。

Ø

对受影响者不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

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

2、环境影响外部性对环境价值的影响:

环境损失、环境收益都是以“外部性”方式存在的,不可能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环境价值无法通过市场得到反映。

二、正确的价值观

1、环境价值的误区

2、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反应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

(1)主体的需要是客观的,社会的(不是某具体人或集体的),主休需要受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

(2)任何客体,只有当它与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主体活动的一部分时才成为价值的对象。

价值关系的载体是客体与主体两个方面,离开任何一方,价值都无从谈起。

而且,同一个客体,与不同的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不同活动的组成部分时,所形成的价值也会不同。

(3)客体的价值是在自然属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属性。

客体的价值不是自然生成,只有当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中,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在客观对象中展现以后,客体才会显现它的价值。

客体的价值属性不是类似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意义上的纯自然属性,也不是由主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随意赋予客体的,而是在客体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后获得的社会属性。

三、环境价值的体现

1、认识环境价值层次

(1)响应主体(人类社会)需求的价值

(2)符合需求价值(3)满足需求价值

2、环境价值定量化

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不同,所以价值是多维的。

为了便于和现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