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8983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docx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

人教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一个热爱祖国的青年,将来都希望成为有用的人才。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D.一个城市居民的良好素养是衡量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2.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枷锁(suǒ)   懈怠(xiè)   戛然而止   纷至踏来

B.羁绊(pàn)   萦绕(yíng)  亭台楼阁   穿流不息

C.斡旋(wò)    追溯(sù)   销声匿迹   不知所错

D.褶皱(zhě)   妩媚(wǔ)   怒不可遏   接踵而至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打造和谐校园,我们全班同学团结友爱,相敬如宾。

B.春晚舞台上,蔡明那幽默滑稽的语言表达,令人忍俊不禁。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4.下边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B.杨志是罗贯中创作的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

C.《陈涉世家》选自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

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________________,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来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______________;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________________。

①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②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③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

④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

⑤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⑥任何一个童话也不能藏匿在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中了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⑥

二、现代文阅读

“厉害了,我的国”

①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一组《还看今朝》全景式画面展示让锦绣河山闪耀荧屏;“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让人流连忘返,引来无数点赞。

由此不禁想到国运这个话题。

②国之运在民之心。

今年3月,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益普索集团发布了对25个国家1.8万人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对未来最乐观,91%的人认为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今天的中国,人们为改革发展而欢呼,为反腐成绩而叫好,为科技进步而击掌。

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处想、劲往一处使,爱这个国家,愿为这个国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就是人心,就是民心,就是国运兴盛的折射。

③国之运在国之兴。

这5年,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奇迹般的宏大工程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感慨:

“中国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实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之一。

”有人说,中国创下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两个奇迹。

何尝不是呢?

一句响当当的“祖国带你回家”,让多少身居海外的中国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强起来的壮丽跨越,国运就在祖国的颜值里。

④国之运在风之正。

这5年,一场没有硝烟的反腐斗争打响,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

这场以“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为特征的反腐败斗争,既是对政治生态的修复和重建,又是对人心的涤荡和重拾。

邓小平同志当年曾说:

“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如今,历经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洗礼,全党全社会风清气爽。

调查显示,92.9%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

“不信东风唤不回”,党心民心军心的更加凝聚让国运乘风而行。

⑤国之运在势之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国运与世界大格局、历史大变局联系在一起。

基辛格说:

“当今的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四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布热津斯基感叹:

“全球力量的中心从大西洋两岸转移到了远东。

”环顾今日之世界,守成国家在徘徊新兴国家在奋起,也还有一些国家在战火中煎熬。

而中国正如方志敏烈士当年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所憧憬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正以更为成熟、稳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国运昌盛的节奏,是国运彰显的昭示。

⑥党的十九大召开,这是决定中国国运的大事。

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要爆发出来。

拿破仑曾预言:

“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

”如今,这头狮子不但醒来了,而且站起来、强起来了。

我们为国运昌盛击掌叫好。

6.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7.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文章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

 请简述理由。

前不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的青年,评出他们心目中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中国“新四大发明”。

8.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9.文章用相同的句式构成段首排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类思想史自古就在追问“什么是好生活”“人应成为怎样的人”。

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②细读身边好人事迹,琐碎而平凡。

但却因为其中蕴含着人性良知最美最深刻的“好人精神”而让人感动。

毛泽东同志说: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是人一辈子做好事。

”中国好人的善行义举塑造了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格形象,并向社会发挥、传递着道德正能量。

③古人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

每个人都有他的道德影响力。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们在行为判断和选择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参照他者行为。

事实上除了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外,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参照他人行为在生活,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程度的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被改变或被塑造。

④我们看到,历年评出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已用各种形式培育生长了诸多“好人”团队和平台,如“好人联合会”,“美德联盟”“爱心团队”“爱心网站”等。

他们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一起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国家社会奉献,发挥了他们的道德影响力,引发了更大的社会道德力量。

⑤好人做好事不是为了扬名,但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应让好人好事尽人皆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新时代社会风气需要大力弘扬好人精神,营造扬善抑恶的好人文化。

倘若力行道德的人得不到肯定,无德之人不受贬斥责罚。

德行成为有德之人的重负,缺德成为无德之人的通行证,有德者默默奉献,无德者坐享他人奉献,这个社会就会陷入善恶不公的恶性循环,社会风气败坏,人性品质堕落。

因此,树立好人榜样的同时,也要完善社会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让寻常模范、礼遇模范、好人好报成为常态社会风尚,这同样也是培育全社会公民道德者素质的有效途径。

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要       。

这样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就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10.阅读全文,结合内容,将第⑥段横线处补充完整。

1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第①段,作者借“什么是好生活”“人应成为是怎样的人”追问引出本篇文章的问题。

(乙)第③段,作者阐述了好人好事的榜样力量以及在社会上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丙)第⑤段,作者提出了完善社会道德风险与回报机制是为了惩罚无德之人。

12.下面是《论语中》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

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文言文阅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①,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②。

环堵萧然③,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④,箪瓢屡空⑤,晏如⑥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释:

①造饮辄尽:

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造,往,到。

②曾不吝情去留:

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去留,意思是离开。

③环堵萧然: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④短褐穿结:

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

⑤箪瓢屡空:

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⑥晏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以为号焉(__________)        ②便欣然忘食(_________)

③性嗜酒(__________)            ④既醉而退(__________)

1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或置酒而招之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渔人甚异之

C.于厅事之东北角

D.何陋之有

15.根据要求,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标在主谓之间)

(2)亦不详其姓字     (标在动宾之间)

16.翻译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简述上文中的五柳先生和《陋室铭》中的刘禹锡在情怀或志趣方面的相似之处。

(不少于两点)

四、句子默写

18.名句填写。

①海日生残夜,________。

(王湾《次北固上下》)

②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⑥遥怜故园菊,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⑦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子罕》)

⑧《秋词》(其一)中写出秋天明艳的景致,表达高远爽朗的意境,毫无悲秋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江村

唐.杜甫

清江①一曲抱村流,长夏②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此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栖身之所。

①清江,指浣花溪  ②长夏,夏天的天长,故云长夏。

③微躯:

微小的身体。

19.杜甫的诗,用词准确、形象,请对首联中的“抱”字作赏析。

20.简要分析此诗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

六、综合性学习

21.请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话。

乘车时希望能有个座位,这无可厚非,坐着毕竟比站着要舒服。

但是,也应该看到,那年纪大的老人,(a)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b)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c)他们会不会因体力不支而跌倒?

车厢内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古人都推崇备至。

我们怎能连古人都不如呢?

面对老弱病残,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1)文中有一个句子由于用语不当造成表述重复,应该删去的是:

     

(2)文中划直线的句子(a)(b)(c)顺序不当,应调整为:

     

(3)文中划浪线的句子表意有缺陷,应为:

         

七、作文

22.《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

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网友对本文所寄托的情感的领悟和评价也各不相同。

请你参考这些说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题为“送别”的记叙文。

网友一:

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

——《目送》真实!

网友二:

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子,有什么好送的。

——《目送》矫情!

网友三:

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

——《目送》超脱!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500字。

(2)文中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文言文阅读

1、

四、句子默写

1、

五、诗歌鉴赏

1、

六、综合性学习

1、

七、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