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14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周口中英文学2012—2013学年度上期高一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范围:

必修一(1—4单元)试题分数: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郡县制     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

2.夏曾佑认为: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3.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B.宗法世袭制C.礼乐制度D.封建社会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上述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

A.实行郡县制B.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C.设立中外朝制度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下列中枢机构的出现排序正确的是

①②

③④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6.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行省制

7.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8.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9.温家宝总理曾说:

“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

”“中国式的民主道路”的制度保障是(  )

A.多党合作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我国人口特别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位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是包括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当家作主

D.少数民族人民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1.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2.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提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当即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条新路”在建国初期表现为(  )

①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一国两制”

A.①②③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

“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

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

A.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B.庆祝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刘某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4.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

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的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

秋菊打官司能够成功和能够打赢官司,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纪80年代中期

15.我国经济特区与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

A.主权归属不同B.经济政策不同

C.外交方针不同D.社会制度不同

16.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东方跟西方的文明,邂逅了冲劲,繁荣这里,遇上安定;……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几句歌词。

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  )

A.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B.中国用治权换主权的方式

C.“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D.英国用主权换治权的方式

1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D.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18.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

“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

”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

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

19.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

“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20.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锐额

21.“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这是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A.对鸦片战争失败的痛心B.对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的不满

C.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D.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歌颂

22.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

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

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3.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十块大型浮雕的第一块,纪念碑上雕刻的历史情景反映了中国人民

A.敢于反抗外来侵略

B.用于维护领土完整

C.积极打击走私贩毒

D.努力维护清朝统

2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媒体大多采用临时增刊的形式,大量报道日本从满洲事变到全面侵华的照片。

下列报道与史实不符的是

A.占领海南B.贺南京陷落C.救民于水火D.欢呼胜利

25.下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

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准确的是

A.日本法西斯势力不堪一击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抗日力量占据绝对优势

D.日本侵略势力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二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26小题14分,27小题2428小题12分共50分)

2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宪法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4分)

(3)材料三中图示的基层民主形式有何特点?

保障这一民主形式实施的是哪部法律?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4分)

27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现,外交舞台纵横捭阖、风云变幻。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史更是跌宕起伏,几经波折,回首这段历史,令人深思。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曾几何时,我们遭受着外国列强的侵犯;曾几何时,我们饱受困苦的饥荒。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是一段令人反思的历史,弱国无外交,记住这个硬道理。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魏史言的《尼克松访华》中有如下记载:

毛泽东主席在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时,对基辛格说:

“你跑中国跑出了名了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

请回答: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

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4分)

(3)促使基辛格“跑中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分)

(4)图一、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参加的哪两次国际会议?

在图二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6分)

(5)图三反映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其意义如何?

图四中的美国领导人是谁?

中美及中日关系的改善有何影响?

(6分)

(6)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

(4分)

28、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请回答: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哪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

该权益的取得得益于哪次战争?

从经济角度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3)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

与此前的多次战争相比,昭和时代的那场战争结果是什么?

(2分)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要地位?

(2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CBADBBDBCC11-20CBCDDCDABB21-25CDACB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6.答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4)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呈现出制度化、法律化的特点。

27.答案:

(1)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国侵略。

(2)新中国成立后。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

(5)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尼克松。

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6)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保证。

28答案:

(1)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2分)

(2)资本输出,开设工厂(2分);甲午中日战争(2分)

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2分)

(3)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或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等符合题意亦可)(2分);

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