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27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docx

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

都昌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增收不仅是扩大内需、保证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动力。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经济基础薄弱、经营体制转型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等原因,我县农民收入虽然在绝对量有所增长的同时,但增收步伐却在减缓,相对量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我县农村人口有68万人,农村劳力中,仅60%左右从事农业,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不发展,农民收入就会受影响,来之不易的农产品供给充足的局面就可能逆转,农民生活就不可能改善,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国家稳定。

一、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十一五”以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年度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只是增速呈现一定的波动。

2006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38元,较2005年的2623元增长8.20%,而近三年多来,在各种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呈现稳步低速增长的态势,到2009年提高到3273元,增长3.71%,2008和2007年较前一年分别增长3.61%和7.25%。

相比之下,增长速度缓慢。

与发达省市相比,我县农民的收入差距非常明显,而且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这些年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本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基本持平趋向于逐渐拉开。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与发达省市相比,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

以浙江省为例,2005年我县和浙江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23元和4940元,到2009年则分别增加到3274元和9258元,在绝对量上由相差2317元扩大到5984元,四年增幅我县为24.8%,浙江省则达87.4%,农民收入增幅是我县的3.8倍。

在相对量上则由只相当于后者的53.10%进一步缩小到35.36%。

2、经营性收入占主体,收入结构相对失衡。

农村居民纯收入来源可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2009年我县农民纯收入中来源于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占50.90%,工资性收入占43.60%,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共占5.50%。

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化情况看,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而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2009年与2005年相比,我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上升了16.5个百分点,而同期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下降了19.87个百分点。

但即便如此,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现阶段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3、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种植业收入仍是主体。

农、林、牧、渔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9年我县的农、林、牧、渔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67.1%,说明这一收入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全部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农、林、牧、渔业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主导地位,2009年我县的种植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均达到60%以上,说明种植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重要途径。

二、影响我县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是反映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参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

因此,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涉及面广,情况复杂。

剖析我县的农民增收情况,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资源利用开发程度低。

我县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多种原因,开发利用率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耕地利用率低。

一是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粮田面积比例小,中低产田比例依然较大。

从农业部门和水利部门调查数据看,我县近年来尽管不断加大了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但目前中低产田比例仍的60%左右,真正旱涝保收的高产双季稻良田面积不足15万亩。

二是复种面积不大,复种指数偏低。

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水田复种指数,我县现有水田面积45万亩左右,双季稻面积30万亩,常年一季稻实种面积在10万亩以上,局部地方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耕撂荒现象,全县常年水稻实际复种面积不足70万亩,按照光热水等资源情况,我县水稻复种面积就达在85万亩以上,还有15万亩的复种潜力可以挖掘。

三是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近年来虽然通过高产创建、科技入户、配方施肥等科技推广服务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耕的产出率,但主攻单产的潜力仍然很大,2009年全县水稻平均单产不足850斤/亩,棉花平均单产籽棉不足600斤/亩,油菜籽平均单产不足200斤/亩,按照现代科技增产能力,水稻至少还有200斤/亩的潜力、棉花至少有150斤/亩的潜力、油菜至少有100斤/亩的潜力。

四是种植结构不协调,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较差,所种植的农产品与市场对接不好,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益提升慢。

⑵山地利用率低。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山地面积大,开发利用少。

我县现有山地面积97.4万亩,真正开发利用的面积很少,初步估计,山地现有开发利用率不足10%。

二是山林面积大,经济林比例小。

全县的97.4万亩山地基本都已形成了林地,但其中经济林比例却非常小,经济林品种单一,仅有少量的板栗、油茶、中药材(黄栀子)等,全县实有经济林面积不足5万亩。

三是宜果山地多,果树种植少。

全县低丘缓坡岗地面积很大,据初步测算,宜果面积在30万亩以上,目前实际种植山地果树不足5万亩。

⑶草地利用率低。

资料分析,全县草场资源达53.85万亩,其中:

林间迹地草场25.62万亩、湖洲草场22.46万亩、农田迹地草场5.77万亩。

经测算,各类草场共可载牛近5万头。

而我县目前实际养牛量不足2万头,山羊、肉兔、肉鹅等草食畜禽饲养也未形成规模。

从这个角度看,全县“三草”资源利用率不足50%。

⑷水面利用率低。

外湖大水面利用基本空白,内湖养殖以“人放天养据多”,养殖效益不高,水产品结构优化、水产品综合加工等问题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

(咨询水产局后再定)

2、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均衡与结构失衡并存,主要表现为普通农产品多、名特农产品少,低端农产品多、高档农产品少,传统农产品多、新特优农产品少。

具体来说有:

一是粮食产品供求结构存在失衡。

我县2009年的粮食种植面积达98.87万亩,占其农作物总面积的70%,粮食总产量也达到8.1亿斤,但这些粮食仍是以普通水稻为主,对生产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的优质水稻的种植,还相对较少;二是林、牧、渔业产品供求结构存在失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县城乡居民对林、牧、渔业产品的需求量已越来越大。

但发展这些产业的投资大、技术高、周期长,且易受流行性疾病的影响,对农民来说风险过大,因此当地对其进行大规模种植、养殖的农户和基地尚不是很多;三是绿色、特色农产品供求结构存在失衡。

近些年来,不少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

虽然这类农产品的需求大、价格高,但因其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也较高,当地农民对这类农产品也相对较少涉足。

如临汾市各类水果的种植已有一定基础,但其绿色环保意识不强、重复雷同种植严重、发展程度普遍偏低,影响了当地农民增收。

3、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费用相对较高。

如2009年2月我县稻谷价格为1.84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5%;而同期该市的复合肥、尿素价格分别是2800元/吨和2000/吨,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5%、5.4%。

除此之外,机械作业费用也普遍攀升,水田机耕、机收每亩平均费用为70-80元,汽、柴油价格更是一路上扬。

生产成本的过快增加,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低迷不振。

二是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创新不够。

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县的农村不仅农技人员少,知识结构老化,而且整个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3、一些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弊病突出。

具体表现为:

一是土地矛盾和纠纷严重。

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原有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土地制度已弊病丛生,对农民增收已构成严重羁绊。

在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尚未探索成型之前,这一问题显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二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

我县水果、水产的产量虽然较大,但其储藏、运输及营销体系的建设却相对落后,致使水果、水产大多只能低价出售;三是农业生产链条短,附加值小。

因此,现在各行各业都千方百计地延长产业链条,以增加其附加价值。

如销售鱼、果类产品,经过包装、加工后的售价,会比销售原果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虽然我县的农产品产量大、质量好、价格低,但却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或初加工制成品的形式销售,经过深加工的尚不多见,制约了当地农民的有效增收。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一是金融惜贷。

由于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各种金融机构大多不愿贷款给农民。

近年来,我县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种类普遍较少,贷款额度也较低,且过程和手续繁杂,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二是财政支农力度不够,渠道不畅。

虽然这些年来,中央、省、市、县都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财政支出,但其力度还远不够。

同时,在农资补贴、家电下乡等支农惠农活动中,由于体制不畅,宣传不够,监督不力,不少名额被关系多、背景深、根子硬的人占有。

造成政策扭曲,资源浪费,延缓了农民的增收进程。

5、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我省已把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为了保护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在我县建立了省级湿地保护区,实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政策,相当于间接地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事实上,这些问题如解决不力,补偿政策不到位,将不仅不利于当地农民的增收,甚至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三、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

当前农民增收面临诸多新的情况,尤其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后,在高起点上增加农民收入难度加大。

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7%的目标,需要做好内挖潜力、外拓空间的文章。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壮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的重点区域,拓宽农民增收的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具体要通过九项措施,力争全县农民来自农业的总收入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8亿元,人均增收2600元以上。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调整结构增收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广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加快优化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一批品牌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民增收5.75亿元。

1、发展优质水产业:

水产是我县的优势产业,在发展常规水产的基础上,发展珍珠、两虾、网箱和名优产品。

使珍珠、两虾、名优产品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10万亩、3万亩。

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6万亩,使示范区亩单产达到1.5吨,发展网箱养殖面积----m2,年产优质鱼----吨,农民年增收2.5亿元。

2、发展奶水牛产业:

我县有草山、草洲、草坡地等90多万亩,加之无灌旱地面积大,且有发展草食动物的优势,发展草食动物,配套建设加工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潜力。

我县的目前水牛是役牛,经过技术改良成为奶水牛,每头奶水牛年可产乳1600-2300Kg,产值达1.12-1.61万元,纯利在5000元以上。

在全县发展奶水牛3万头,农民年可增收1.5亿元。

3、抓好传统产业优化改造:

建设20万亩绿色大米基地、10万亩优质棉基地、5万亩标准果园、1万亩有机蔬菜、1万亩中药材。

健全畜禽良繁体系,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和标准化规模畜禽场改扩建,提高畜禽产品品质。

抓好优势花卉品种开发,推行食用菌集约化和循环型生产。

推广中药材和粮食、林木间作2万亩。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产品认证管理,鼓励创建和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比较效益。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0个。

可为农民增收1.75亿元。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增加农业后劲,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本项工程可促进农民增收1.94亿元。

1、农田水利建设。

“十二五”期间,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通过加固水库堤坝、完善灌溉渠系、开展塘堰清淤、修建提灌泵站、在局部灌溉死角增打灌溉机井等措施,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可增产稻谷1亿斤,产值1.2亿元,新增籽棉1000万斤,产值5000万元,农民可直接增收1.7亿元。

2、中低产田改造。

“十二五”期间,投资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按亩增稻谷200斤计算,可增产稻谷2000万斤,产值2400万元。

(三)大力实施农业丰产工程,实现扩量增产增收

大力实施农业丰产工程,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升品质,实现农民增收1.42亿元。

1、主攻粮、棉、油单产。

按水稻亩年增产50斤稻谷、棉花亩增产30斤籽棉、油菜亩增产20斤菜籽计算,每年可增产稻谷4000万斤、增收4800万元,增产籽棉360万斤、增收1800万元,增产油菜籽700万斤、增收2100万元。

本项共增收8700万元。

2、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因地制宜发展冬季蔬菜、瓜果、鲜食蚕豆、马铃薯、花生、芝麻、黑豆等经济作物,发展山地果树药材、水生蔬菜、特种养殖,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草洲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项增收5000万元。

3、稳步发展畜牧业:

新建畜禽生态养殖小区(规模场)100个,通过果园套种蔬菜、食用菌、养殖等,新增果园综合利用面积。

扩大生态畜牧养殖。

推行科学饲养方法,强化动物疫病防控,降低死亡率1个百分点,提高生猪出栏率2个百分点。

此项增收500万元。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深度开发增收

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水平,继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全面拓展农业功能,开发鄱阳湖生态乡村旅游业,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可带动农民增收3.7亿元。

多渠道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对接,进一步引导订单农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新建订单基地20万亩。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降低农产品保鲜、运输消耗。

抓好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宣传推介,争取全县休闲观光农业产值增10%。

(五)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实现省工节本增收

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经营等模式,推广轻型栽培,积极发展涉农服务业,使农民在运用技术和专业服务中省工节本5000万元。

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机化示范县、乡镇、村,力争水稻、油菜等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

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扩大农机装备和技术在主导产业的应用,提高主要作业环节和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

(六)积极招商引资,实现外向拓展增收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加强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促进农产品出口,带动农民增收1.5亿元。

继续组织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外贸公司赴国外、境外参加国际农产品(食品)博览会,有效巩固出口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到资源有优势、市场有潜力的地区,投资开发农业,外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外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外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农业“走出去”跨区经营规模。

深化浙台农业合作,加强农业“走出去”跟踪服务,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世博会商贸洽谈,争取全县农业引进外资增收5%以上。

(七)积极争取并落实惠农政策,实现政策支农增收

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强农惠农政策,抓好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落实。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推行环保节约型饲料。

积极争取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1亿元。

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实好新增加的油菜、奶牛等农业保险险种,完善生产经营风险救助机制。

加强救灾种子、农药储备,切实抓好抗灾救灾技术措施落实,降低自然灾害损失。

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八)进一步完善机制,实现财产盘活增收

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1亿元。

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着力减少耕地常年抛荒,增加农民土地经营权收益,力争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新增10万亩以上。

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新增股份经济合作社10个,鼓励集体资源开发和资产营运,有效利用留用地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5%。

加强集体经济管理,大力推进财务公开,组织开展“万村审计”活动,防范集体资产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