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9326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docx

七年级历史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

七年级历史2022年上期单元测试附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

A.西周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选项C.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选项D.商朝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

电视剧《封神演义》里有这样一个镜头:

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你由此回忆起的历史事件是()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夏、商、西周的兴亡的相关内容。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周武王”“击败商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可知是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

A项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之战。

B项是商汤公元前1600年,战胜夏桀,建立商朝。

C项是武王和纣王的一次决战,最后周军攻入商都,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D项是西周后期的周厉王在位时期,政局混乱,发生的国人暴动。

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选择题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1939年,在安阳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A是西周毛公鼎,B是司母戊鼎,C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D是四羊方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选择题

郭沫若说:

“一片甲骨惊天下。

”这是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一片甲骨惊天下。

”体现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商代文字、选项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选项C字母文字的起源,不符合史实;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选择题

人们常说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而都江堰为“天府之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修建于(  )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选项A符合题意;其余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选择题

《道德经》是中国的一部哲学作品,其内容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书记载的是谁的言论(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孔子的言论记载于《论语》;选项B.墨子的言论记载于《墨子》;选项D.庄子的言论记载于《庄子》;所以选项AB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选择题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儒家学派主张(  )

A.进行改革,提倡法治

B.顺应自然和民心

C.实行“仁政”“礼治”

D.“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进行改革,提倡法治,这是法家的思想;选项B顺其自然和民心,是道家的思想;选项D.“兼爱”“非攻”,互助互爱,这是墨家的思想;所以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选择题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社会大变革

C.学术繁荣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列举题

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1)公元前841年,________与民争利,引起了“国人暴动”。

(2)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________。

(3)____________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答案】

(1)周厉王 

(2)晋国 (3)百家争鸣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了“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因此填写周厉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因此填写晋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填写百家争鸣。

列举题

农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

(2)春秋后期,________农具和________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3)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规定废除________,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答案】

(1)水稻 

(2)铁制 牛耕 (3)井田制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因此填写水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填写铁制、牛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因此填写井田制。

列举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

(1)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家是________。

(2)战国时期的思想家________主张实行“仁政”治国。

(3)他提出“兼爱”“非攻”,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他是________。

【答案】

(1)韩非 

(2)孟子 (3)墨子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因此填写韩非。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治国。

因此填写孟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因此填写墨子。

判断题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晋文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错误 “晋文公”改为“齐桓公”

(2)正确 

(3)错误 “春秋时期”改为“战国时期”

(4)错误 “老子”改为“孔子”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任用管仲为相的是齐桓公而不是晋文公。

因此错误,将“晋文公”改为“齐桓公”。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因此正确。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战国时期,而不是春秋时期。

因此是错误,将“春秋时期”改为“战国时期”。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的大教育家是孔子,而不是老子。

因此错误,将“老子”改为“孔子”。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次变法?

(2)结合所学知识,在下面的示意图中补写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            ↓            ↓

①________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④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3)材料二是后人称颂谁的诗?

请你简要介绍他的成就。

(4)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两个人物,一位是著名的改革家,一位是著名的水利专家,你认为他们哪些精神非常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商鞅变法。

(2)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④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李冰。

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创新精神和为国为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秦孝公),商君佐之,内立法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为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商鞅变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因此填写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④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根据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意思是现在才知道李太守治水的功绩,连当年的大禹也无法与他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赞美战国时期李冰。

公元前256年,李冰担任蜀郡郡守时,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两个人物,一位是著名的改革家,一位是著名的水利专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是著名的改革家,公正无私、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值得继承;李冰作为著名的水利专家,都江堰工程体现的创新精神同样值得学习和传承;因此他们创新精神和为国为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材料三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馀各以次受封。

(1)材料一和材料二社会现象分别与什么制度有关?

这两种制度有何不同?

(2)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制度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1)材料一:

禅让制。

材料二:

世袭制。

不同:

禅让制是民主推举,王位世袭制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制度。

(2)分封制。

宗亲和功臣。

(3)制度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创新等。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天下为公”和材料二“天下为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以后,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可知“天下为公”描述的是禅让制。

材料中“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这两种社会现象分别与禅让制、世袭制有关;因此材料一是指禅让制,材料二是指世袭制。

这两种制度的不同点,在于禅让制是民主推举,王位世袭制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制度。

(2)根据材料三“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

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有周王子弟、同族、亲戚、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

(3)根据三则材料反映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再到分封制,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要与时俱进,要顺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综合题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君主,他们的行为,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

阅读资料,探究问题。

(漫画“暴君”)

(1)图(a)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的缩影,请你说出这一君主是谁?

他有何暴政行为?

(2)图(b)是一幅漫画,近几年,有人评价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越”。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史实来说明。

(3)漫画中两个君主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邮票“名君”)

(4)上面两枚邮票中的人物分别是商朝和西周的建立者,请你写出他们的名字。

这两位君主之所以能够建国安邦,都得益于名臣的辅佐,请你列举一例。

(5)通过上述君主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

(1)桀。

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

(2)不同意。

商纣王是一个暴君,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因此他不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越”的君主。

(3)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4)图(c)是商汤,图(d)是周武王。

如商汤得到伊尹的辅佐,周武王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

(5)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图(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暴虐无道。

夏桀统治时期,奢侈残暴,他把人当坐骑,用武力伤害百姓;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

(2)根据图(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漫画,有人评价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越”。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因为商纣王是一个暴君,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因此他不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越”的君主。

(3)根据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君主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夏桀的残暴统治,导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汤灭亡;商纣的残暴统治,导致公元前1046年,商朝被周武王灭亡。

(4)根据两枚邮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建立者图(c)是商汤,西周的建立者图(d)是周武王。

这两位君主之所以能够建国安邦,都得益于名臣的辅佐。

汤在建立商朝的过程中曾得到伊尹的辅佐;周武王在建立西周的过程中曾得到名臣吕尚的辅佐等。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汤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这两位君主都勤政爱民,则国家兴盛;而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失去民心,国家灭亡。

因此历史告诉我们,君王爱民,则国家兴盛;君王虐民,则国家衰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