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防治指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589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风防治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风防治指南.docx

《中风防治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防治指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风防治指南.docx

中风防治指南

中风防治指南.txt33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

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

中风防治指南

中风(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卒中,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倒(或不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困难为主要特征。

  中风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组成现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

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困难较多,而治疗药物和方法却较少,严重影响健康和寿命。

  

  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类型:

  

(1)脑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

  (3)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称为小卒中)。

  脑血管病分缺血性,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包括脑溢血、珠网膜下腔出血。

  中风应急救护

  

  中风病人多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一旦发生中风,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即使抢救脱险,也多遗留偏瘫等后遗症,长期不愈。

而早期发现,及早采取措施,常可防止产生严重后果。

那么,中风有哪些预兆呢?

  中风病人往往先出现一侧面部或手脚突然感到麻木或软弱无力,嘴角歪斜,流口水;突然出现暂时性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暂时性的视力模糊或看不见东西;突然感到眩晕或摇晃不稳,甚至晕倒;没有明显原因的嗜睡;个性或智力方面的突然改变;出现无法解释的头痛等。

凡有以上症状的任何一项或几项都应该让病人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不要紧张、激动、恐惧、烦躁,如能叫急救车或请医生来诊查更好。

如没有条件,需到附近医院就诊时,应用担架抬到车上,路上应防止颠簸。

病人不能用力,要躺平,头向一侧歪,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内。

  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的一种病变。

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

脑溢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中风;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属于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狂躁、嗜睡、昏迷或偏瘫;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为半身瘫痪、半身感觉缺失、失语、视觉失常等。

  养生指南:

  一.防治原发疾病:

高血压病越久,血管硬化越明显,极易发生中风。

平时应经常检测血压,坚持服药,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冠心病常因心律失常而造成心脏泵血能力减退,使脑血流缓慢而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

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液粘稠度增高。

糖尿病会使动脉壁硬化及血液粘稠度增高。

二者均可诱发中风。

因此,有效地控制防治原发疾病,是预防中风发生的重要关键。

  二.调畅情志: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有效地防止高血压病等原发疾病病情的加剧。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年青人交谈来分散注意力。

不要看紧张、恐怖的影视。

遇事不可发怒,注意劳逸结合。

早晨空腹上街买菜及锻炼时应先吃些点心,以防止低血糖及脑血栓形成的发生。

天气变化明显,特别是突然变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导致病情恶化。

应多加衣服保暖。

  三.戒烟忌酒:

吸烟及酗酒,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血脂,极易诱发中风。

  四.保持大便通畅:

平时应保持大便通畅,不宜在大便时怒张,以免腹压增高,脑血流量急骤上升而发生脑溢血。

  五.饮食调摄:

饮食宜清淡。

多吃新鲜蔬菜及水产品,如青菜、萝卜、海带、紫菜等。

  宜少食多餐。

要摄入足够的食物纤维及润肠食物,禁食肥肉及动物内脏,不可吃刺激性强的葱、椒、咖啡等。

少吃精制糖、蜂蜜、水果糖、糕点等。

食盐量限制在每天4克以内,能防止水分潴留,减轻心脏负担。

  六.体育锻炼:

选择打太极拳、散步、气功等项目进行锻炼。

不可整日卧床,卧床久则会使血流减慢而产生缺血性中风,亦不利于中风后机体功能的逐渐恢复。

  七.及时就医:

如发现走路不稳、肢体一侧无力、口角歪斜、唇麻、握物落地时,可能有脑血管痉挛或小中风,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中风后的语言恢复李珊主任医师

  半数以上的中风病人不会说话或说话不清楚或虽能自发说话,但答非所问且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等。

这些都是中风引起的语言障碍。

医学上将中风病人的语言障碍分为失语症与构音障碍两大类。

前者又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等。

  运动性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病人虽能听懂别人的语言(口头的、书面的),但不能用口语或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果病人完全不能讲话叫完全性运动性失语症;如果病人只能说简单语句而不会说复杂语句,叫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症。

  感觉性失语症又称接受性失语症,病人虽有说话能力,但不懂别人的话意和自己的话意,讲话内容杂乱无章或断断续续,经常答非所问,用词错误,无法进行正常交谈。

  混合性失语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

病人既听不懂别人说话时的意思又不会说。

  命名性失语病人虽能说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讲出该物品的名称。

有时偶而说出物品的名称,但瞬间就忘记,故又称健忘性失语。

  失语症的病变都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专作用于语言中枢。

积极治疗原发病,大多数病人之失语可随原发病变的好转而逐渐恢复。

特殊的功能训练对失语症病人的顺利康复十分重要。

现在认为语言障碍的康复治疗越早越好,在病后3个月内恢复较快,一年以后则难以再恢复。

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短语训练、会话训练、朗读训练、复诵句子训练、文字辨识、指出物品名称、执行命令以及图片、实物配对练习等。

  对完全性失语症病人的康复训练要像教小孩学说话一样从学发音开始,如让病人发“啊”音或用嘴吹口哨诱导发音。

然后再说常用单字,如吃、喝、好、行等,或出示卡片,让病人读出上面的字。

再依次教双音词、短语、短句、长句等。

训练时说话与视觉刺激结合起来,如说“吃”时与饭菜结合起来,或以看图识字方法,说与看图结合起来。

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病人,能说出一些单字、词组、句子或说话不流利,病人常常有词汇贫乏、讲话缓慢、重复语言等。

对这类病人要耐心地教,反复复述阅读的故事,练习灵活性,锻炼语言的运用技巧。

  感觉性失语症病人的训练要比运动性失语困难些。

可运用视觉逻辑法、手势方法进行训练。

如给病人端上脸盘,放好毛巾,并对病人说“洗脸”,病人虽不理解“洗脸”二字之意,但从逻辑上他会理解你是让他洗脸。

如此反复多日进行,久之就会使语言与视觉结合,语言功能得以恢复。

手势方法即家属或陪护人用手势与语言结合的方法来训练病人。

如让病人“吃饭”,训练者拿筷子以吃饭的动作多次示范,病人很快就会理解,从而主动拿筷子吃饭。

  混合性失语症的病人功能训练更困难,必须采取说、视、听三结合的方法反复多次进行。

如让病人穿毛衣,则必须既说“穿毛衣”让病人听,又要指着准备好的毛衣,并作出手势示意让病人看。

  中风引起的另一类语言障碍为构音障碍,主要表现为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语速及节奏等异常以及鼻音过重等。

康复方法必须尽早进行发音训练,包括开始发音、持续发音、音量控制、音调控制等;发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如唇、舌的运动以及软颚抬高等;发音节奏训练,包括重音训练、语调训练以及停顿练习等。

这类病人多出现全身肌肉过度紧张,包括咽喉语言肌肉的过度紧张,通过呼吸训练、呼吸控制及其他松弛疗法,降低咽喉语言肌肉的紧张度,可为呼吸及发音打下基础。

通过心理行为或药物进行松弛疗法,降低语言肌的紧张度,也是这类病人的重要康复方法之一。

  免费医院网天天健康报编辑部

  

  脑血管意外即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表现为同侧的手足瘫痪,即偏瘫。

严重的可昏迷,抽搐,甚至丧命。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

  缺血性中风包括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

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占中风病人的60%。

动脉硬化后血管变为狭窄,血管壁不光洁,血流缓慢以致凝结,使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

这种中风常见于高龄的老人,并常在睡眠时发生,一觉醒来,发现手足不听使唤,起病后病情常有逐步发展的趋势。

脑栓塞是因其它部位形成的“栓子”,随血液流到脑血管中阻塞脑血管,使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

常见的“栓子”,如心房颤动的病人从心房中脱落下来的血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从心脏瓣膜上脱落下来的细菌栓子;长骨骨折时,进入血管的脂肪栓子;患潜水病时的气栓等。

脑栓塞的病人,都有其它疾病的基础,发作突然。

  出血性中风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

高血压脑出血见于长期高血压病患者。

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大脑中动脉等处破裂发生脑出血,使部分脑组织坏死。

这种中风多见于长期高血压而未妥善治疗者,并常在饮酒、激动、发怒或用力等情况下发作。

脑出血病人常可迅速进入昏迷,如在桥脑部位出血,并多伴有高热。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脑底部的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这种出血常见于中青年人,甚至少年儿童。

发作前可能有些头痛,发作时剧烈头痛、昏迷、抽搐。

  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不难,作腰椎穿刺检验脑脊液中有无血液,对鉴别是哪一种中风很有帮助。

  脑血管意外发作时,应就地治疗。

对缺血性中风,主要治疗措施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阿司匹林等药物。

对于出血性中风,主要治疗措施是降低颅内压力,消除脑水肿,常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药物。

若疑为脑动脉瘤破裂,在病人情况允许时,可作脑血管造影检查,有时可作手术治疗。

  手足偏瘫是中风的主要后遗症,需及时应用针灸、推拿、导平疗法等治疗,加上适当锻炼,可使病情改善。

  预防中风,主要在于治疗高血压病,控制血压在基本正常范围之内。

患者精神要乐观,保持情绪的稳定。

对年迈的老人宜作适当活动,不要长时间卧床。

有短暂脑缺血症状发作的人,应服些潘生丁或阿司匹林等,以预防脑血栓形成。

  

  什么叫中风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华耀松

  中风通常指急性脑血管病,亦称脑血管意外、脑卒中。

中风常分为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及混合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 包括: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症状通常24小时内完全消失;2.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病情多呈进行性加重;3.脑栓塞,发病急骤,多为心脏或心脏以外的栓子突然脱落经血流至脑组织中,堵塞了血管;4.腔隙性梗死,为颅内小血管堵塞,病人症状都不很严重,或无临床症状,常为多发,预后好。

  出血性中风 包括:

1.脑出血,多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并且进展迅速,常伴有意识障碍,多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失语等局限性体征;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于先天性脑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硬化出血引起,出血都在脑表面蛛网膜下腔中,起病多为剧烈头疼或伴有呕吐,或有意识障碍,常为一过性颈部僵硬而无瘫痪等局限性体征或不明显。

  混合性中风 指头颅CT扫描时或相继出现出血和梗死的新鲜脑血管病灶。

此种病人较少见。

  

  中风是可以治疗的,也有恢复的可能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华耀松

  中风在各种疾病死亡原因中列第一或第二位,幸存者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残废,疾病又易复发,故人们对中风往往产生恐惧感。

  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后,病变脑组织的中心坏死区血流基本中断,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但对坏死区周围的缺血区(半暗带)却是可以治疗的。

故治疗中风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坏死区,抢救半暗带,因此,治疗就必须提倡一个“早”字。

短暂性脑缺血和腔隙梗死病人通过适当的治疗,同时应用神经保护剂,疾病是可治愈的。

有些脑梗死病人在急性期(24小时内),超早期(3~6小时)行介入治疗,病情有可能迅速恢复。

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可致病因素,采取针对性规范治疗,就能达到事半功倍及预防复发的效果。

  对脑出血病人及时治疗脑水肿及采用其他基础治疗,有可能度过危险期达到康复的目的。

对出血量较大或有血管畸形、动脉瘤的病人应及时请外科医师行相应的手术治疗,亦可达到转危为安的目的,而且有可能得到根治。

  

  当代抢救脑中风的概况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杨露春

  以往对脑中风预后的认识很悲观,医患双方大都默认为得了脑中风多半不是死亡就是严重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对本病的病理、病理生理、生化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先进的脑中风诊断手段的发明,如脑CT、核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等的相继问世,使快速而安全的确诊手段得以实现。

同时,由于神经内科、外科的治疗及康复治疗的不断进步与提高,使脑中风的预后大大地改观了。

有些病人在经过及时、确当的治疗后,恢复健康,仍可继续工作,致残率也较以往有所减少。

  基于快速、安全的确诊手段的建立,使得以往等待确诊的过程大大地缩短了,于是当代救护脑中风要尽可能地快速、及时,要像救护心血管疾病那样,绝不浪费时间的原则得以实现,所以,国外有些专家倡导救护脑中风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这在发展中国家多数地区可能还做不到,但这是方向,应当争取。

在我国,有条件的地区大都已有抢救脑血管病的救护中心(即所谓IntensiveCareUnite,ICU),其成员包括神经内外科医师、普通内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而且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如在接病人的过程中,应给予入院前救护,施行急救ABC,即要在送院的途中,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其正常呼吸;保持其正常的血液循环。

这虽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却是尔后开展进一步抢救的先决条件。

病人进入ICU病房后,神经内科医师应立即以其娴熟的专业知识,了解全面的病史及作全面的临床检查,需要时即与神经外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决定,是作CT还是其他特殊检查,并共同阅片以确定是哪一类中风,需要用何种治疗。

同时,给予监护装置。

  在此期间,根据病史及体检结果,即应考虑合并症的问题,需要作哪些检查,如胸大片、心电图、尿常规、肝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等。

  如已确定为缺血性中风而考虑要作溶栓治疗时,应立即考虑到治疗时间窗(Timewindow)问题,因为发生脑梗死以后,梗死区如果血液再通,会增加发生脑出血的危险,而且脑组织一旦已梗死,即使恢复其血流,亦难望恢复其功能,所以要争取在局部脑血流量已经减少,但尚未完全梗死时溶栓才可能有疗效。

因此,当代国内外专家都主张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宜在起病后3~6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最为合适,尤其是动脉溶栓。

当然时间窗并非是绝对一成不变的,还应该综合患者全面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决定。

  现在主张病情不十分严重和没有重要合并症时,不用长期卧床,宜早期就有序地开展康复治疗,如训练语言、瘫痪肢体的按摩、被动运动理疗等。

  

  脑梗死后应及时治疗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张天林 杨露春

  脑梗死俗称脑中风,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

主要危害在于其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脑梗死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病人预后较以往大为改善。

但这一切均有赖于疾病早期的及时治疗。

  成人脑只占体重的2%~3%,血液需求量却占全身血液供给的15%~20%,耗氧、耗糖量分别占全身供给量的20%和25%。

可见脑对氧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

科学研究证明,正常人在常温下,脑缺氧2分钟脑活动停止,缺氧5分钟脑细胞开始出现死亡,产生永久性损伤。

然而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使死亡的脑细胞再生。

因此,脑梗死后能否及时治疗,恢复脑血流供应,就成了决定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国内外较为公认的脑梗死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后3小时以内。

要想达到早期治疗,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脑梗死的早期表现,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脑梗死一般起病突然,常有的症状为半身麻木、无力或瘫痪、嘴歪、语言不清或不能讲话、不能听懂他人讲话,有的病人还可以有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

严重的可以出现意识不清,甚至昏迷。

当病人出现上述症状或上述症状之一时,应当马上送到医院,由专科医生进行系统检查,并做必要的仪器检查,如头CT、MRI(磁共振)等。

确诊后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曾遇到有些患者由于对本病早期表现不了解,或对不太严重的病情不重视,自认为能够自行恢复,而延误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病情加重的。

因此当患者或家属等怀疑有脑梗死可能时,应立即就医,不要延误。

  

  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李 潇

  中风也称作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属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所谓“三高”疾病。

因此,了解和认识中风的危险因素、诱发原因及先兆症状,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减轻致残率有着重要意义。

  脑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当这两个系统的血管受损时,就会导致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脑出血或脑缺血。

  一、中风的危险因素:

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特别是出现心律失常时)、高血脂、高血粘度等,中风的发病年龄主要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肥胖的人更容易发生中风。

  二、中风的先兆症状:

有以上病史的中老年人在出现以下先兆症状时,应引起注意。

中风的先兆症状包括:

1.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突然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眼前发黑,如伴有一侧肢体的麻木、无力,常预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2.反复发作的说话不清、视物模糊、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沉重感、软弱无力、活动不灵活或轻瘫,是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典型表现,而常为发生脑梗死的先兆;3.突然视物旋转、耳鸣、呕吐、语言不清、取物不准、走路不稳、四肢麻木无力甚至突然摔倒,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预示该系统将要发生严重的缺血性中风。

  三、中风的诱发因素:

中风的诱因有很多,例如,情绪激动、过度兴奋、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酗酒等)、剧烈运动、大便用力过大、气候变化(如气温突然下降或气温过高)、服药不当(如降压药服用不当,导致血压不降或降得过低、过快等)。

  这些诱因都与血压的波动和动脉硬化有关。

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避免或消除这些诱因,有利于预防中风。

  四、中风有遗传性吗?

答案是肯定的。

有研究表明,一般父母一方有中风病史,其子女患中风概率是正常人的4倍。

所以,有这方面病史者要加强预防。

  五、中风会复发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所以,中风病人应定期到门诊复查,监测血压及检验血粘度学指标,必要时要调整相应的药物。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杨 丽

  近十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与确诊率均明显升高,人们通过自己或亲戚朋友的患病经历,已经认识到该病的危险性及其后遗症给患者和家属乃至社会造成的身心及经济负担,不少人开始注意预防该病,或调整饮食结构,或戒除烟酒嗜好,有的求助于医生的帮助。

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预防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了解一些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的治疗措施,这对于抢救患者生命,减少患者伤残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脑梗死的治疗,我们应首先了解一些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及病理机制。

大约80%以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或供应脑部血液的颈部动脉内有血液凝块,血液凝块堵塞血流,造成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突发缺血,在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在几分钟之内即发生不可逆的坏死,而围绕中心坏死区的神经细胞虽然生物电活动已经终止,但在一定时间内仍保持离子平衡和结构上的完整,也就是说细胞本身还没有死亡,此区域称为半暗带,若及时增加血供,这些神经细胞功能有可能恢复。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尽快溶解栓子,改善缺血区的血液循环,抢救半暗带,从而减轻后遗症。

溶栓治疗就是通过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从而尽快恢复梗死区血液循环。

曾经有一位63岁的老年患者,在吃晚饭时突然右肢无力,摔掉碗筷,遂被其子送来我院,患者过去健康,当时查体神清,血压170/100毫米汞柱,言语含糊,口角左偏,右侧上下肢体只能在床面移动,头CT扫描未见高低密度影,头MRI扫描在左侧基底节可见T2略低信号,出凝血功能正常,诊断为左侧基底节脑梗死。

在征求家属同意后即刻给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第二天早晨,患者已能讲话,肢体可以抬离床面。

两周后患者可步行出院。

由此看,脑梗死的超早期溶栓治疗确实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但是不是对所有脑梗死患者都适用呢?

不是的。

有的时候,家属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医生拒绝给其患者溶栓治疗。

其实,溶栓治疗是有严格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的,这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和溶栓药物的药理机制有关。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坏死的脑细胞增多,脑组织水肿,血管壁受到压迫、坏死,此时若血管再通,则容易发生脑出血,这是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

另外,溶栓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后者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但是溶栓药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时,也会破坏全血的凝血功能,有其他脏器出血的危险。

  当然,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最初应用此方法时,脑出血或其他脏器出血的发生率还是较高的,针对这一现象,科学家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发病6小时以内行溶栓治疗,能明显地降低出血的发生,遂将急性脑梗死发病6小时以内定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对于溶栓药物的研究,也有一发展过程。

目前我们可以用到的溶栓药物有两类,其中尿激酶、降纤酶为非血栓选择性,也就是说,这类药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时会降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并破坏一些凝血因子,使机体凝血时间延长,易引起出血。

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为血栓选择性,它对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作用远远超过对血浆中游离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作用,故溶栓效果好,并发症少,但价格昂贵。

  医生在为每位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是非常慎重的,要综合考虑患者过去的身体状况,此次发病的病史及目前的身体条件甚至家庭经济状况后才能确定,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来说,凡是发病时间超过6小时,发病时血压超过200/120毫米汞柱,凝血时间延长,或有血液系统疾病,近期有脑出血或手术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是不适于溶栓治疗的。

  大多数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能够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那么,是否到此为止即完事大吉呢?

当然不是。

作为患者和家属应警惕再次脑梗死的危险,可以在临床测凝血功能的前提下使用抗凝剂,并应用脑保护剂、促脑代谢剂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同时尽早启用康复治疗,使患者尽快并尽可能地恢复到相应的健康水平。

  

  急性中风常合并便秘吗,临床研究情况如何?

  

  急性中风患者常有大便秘结,因此临床医家们对急性中风的便秘引起了高度重视,针对大便秘结,许多学者应用通下法治中风,取得了较好效果。

  邵念方观察了100例中风患者,发现有腑证占36%,其中,属中腑者占11%,治以通腑泻热法,方用通腑汤:

酒大黄、石菖蒲各9~12克,厚朴9克,葶苈子15~18克,全瓜蒌30克,生山楂15~30克,取得满意疗效。

邓振明认为,通腑泻下法是中风急性期重要治法之一,收治中风250例,其中痰热腑实者150例,占55.7%,以通腑化痰为法,方拟蒌星承气汤,药用瓜蒌、胆星、生大黄、芒硝,并认为以大便通泻,涤痰除热祛积为度,不宜过量。

汤宗明认为,通腑法只能用于中风之热证和闭证;徐景藩认为釜底抽薪,通腑泻热为救治脑出血之要法,随症选用凉膈散去薄荷,或小承气汤,羚羊钩藤汤或用礞石滚痰丸去沉香。

王子耀则以大承气汤化裁,治疗脑出血取得较好疗效,药用大黄、芒硝(冲)、黄芩、石膏、枳实、川朴、连翘心、丹参、石菖蒲等。

司文忠认为通腑法主要适应于脑出血属中医闭证者,该法有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透性,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减少伤面渗出,改善毛细血管脆性,降低颅内压,使溢血吸收,增加脑血氧供应。

  

  急性中风病人便秘如何治疗?

  

  中风在急性发病时,主要有两类型:

一是肝阴上亢,内风肆扰;二是痰热壅盛,蒙窍阻络。

内风肆扰则抽搐瘛;蒙蔽清窍则昏仆不知人事,横窜经络则斜不遂,肢体偏瘫;痰热内盛则面赤烦躁,喉中痰鸣,大便难。

至于治疗,就笔者临床体会,凡见大便秘结,头胀而痛甚则昏谵、面赤目红,烦躁口干,口秽喷人,舌质红苔黄糙腻者,是内有痰热、熏胃扰心之征,应急于通腑泻热,化痰通络,往往收效较好。

  有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