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591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 上.docx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上

中国十大城市经营模式上

第一节:

城市经营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一、关于模式概念的论断1.西方学者对模式概念的理解波兰著名经济学家布鲁斯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一书中曾列举各家对经济模式的定义,一种认为,模式"意味着国民经济或其中一部分增长或运行的最简单形式的思想结构","在建立一个模式时,必须略去经济的不重要的因素,以便更清楚地表明基本因素"。

另一种则认为,经济理论旨在对抽象规律发生作用及其条件作详细说明,这种说明被称为经济理论的假设,而这类假设的系列被称为理论经济模式,或者说,模式表示经济运行机制的图式(弗·布鲁斯,1986年)。

前者倾向于假设内容的定量化说明,实际上是主张模式属于定量化研究的范畴,和上述区域发展模式研究类型方法切近;而后者则既包括量的抽象,更重要的还在于质的方面的假设。

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布鲁斯基本赞同这样一种界定,即经济模式是对经济系统结构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抽象。

(张敦福《区域发展模式的社会学分析》第50页)2.中国学者对模式概念的理解张仁寿和李红的《温州模式研究》在谈到温州模式时说:

"温州模式,如同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一样,指的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模式。

它是对温州农村经济发展、运行过程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理论概括,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反映了中国农村那些经济发展类似温州地区的经验。

"顾松年认为,经济模式是对已有实践经验的概括,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原则规定和理论假设,是在一定条件下新的实践加以遵循的规范。

和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发展路子相比,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有实在的内容和动态特征。

3.区域发展理论中的模式概念从事国内区域发展模式研究的王贵宸认为: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所选择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农村经济。

4.社会学中的模式概念社会学家费孝通在90年代初认为:

"模式是从发展方式上说的,因为各地的乡镇所具备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条件不同,在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路子。

不同的路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同发展模式。

"他在对温州考察后对"发展模式"概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它的意义是指:

"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

"他说:

"模式这个名词,简单地说就是模型、样式的意思。

""模式"一词并不包含"可供模仿"或"标准样式"的意思,它本身并无任何褒贬含义,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学术概念。

讲一种模式,要讲清楚它是什么条件下搞起来的,今后将如何发展,并不是要其他地方不顾本身条件来生搬硬套。

各地农民所居住的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所开辟的生财之道必定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它们只是解决增加农民收入这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

但是我们要探讨其中的规律性,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则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在各种地区的发展道路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模式研究是从个性出发,同时探索个性中所包含的共性。

个性中所包含的共性,才是其他地区可以借鉴之处。

二、城市经营模式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所谓城市经营模式是指:

"在依托城市经营客体(资源要素)的前提下,能够尽快打开城市发展局面的经营措施或出路。

"其本质是一种城市发展突破口。

城市经营模式概念有以下的特征:

1.特色性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资源要素和不同的经营方式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经营模式。

2.启发性城市经营模式不是城市经营标准,它是一种启发性参考,而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版或示范,更不是可供其它城市刻意效仿和完全套用或照搬的工具。

3.措施性城市经营模式本质是一种城市发展突破口,是打开城市发展局面的经营措施或出路。

因此说,城市经营模式它既不是城市经营的程式化道路更不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内容。

第二节融资渠道多元化经营模式本节以上海市的融资渠道多元化经营模式为城市模板做一分析。

一、经营模式结构多元投资、多元还贷--以地建城、以城养城--全面发展二、城市经营三要素概述

(一)城市经营客体1.土地2.公用设施。

(二)城市经营主体构成1.核心城市经营主体---政府;2.授权型核心城市经营主体--城市建设基金会、城建投资开发总公司;3.从属经营主体---境外投资机构、境内民间投资机构。

(三)城市经营过程概述1.城市概况及发展目标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出海口,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是中国经济及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上海随着浦东的全面开发以来,杨浦大桥、上海大剧院、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内环高架路等城市地标已经构成了上海的新城市景观。

"十五"期间,上海已基本形成国际贸易中心总体框架,加快上海口岸功能建设,重点建设5个中心:

订单和代理中心、中外企业聚集中心、进出口物资集散中心、国际贸易信息交换中心和国际展览中心。

据预测,到2010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8亿吨,集装箱为800至1000万标准箱。

在通讯方面,上海港将加速宽带传输平台建设,在已有模拟数字网的基础上,促进全港综合业务数字网建设。

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将通过建立港口船舶运态信息系统,推行港口货物管理系统和实现以集装箱为主的EDI系统。

(《中国城市定位十大误区》)据有关人士介绍,按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外环线外上海郊区总人口约8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60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900平方公里。

按照此次统一规划的总体要求,上海郊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打破现有行政界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实现工业的集聚化、园区化发展。

并在郊区城镇营造特色住宅区,吸引人口导入。

新城、中心镇及一般镇的新建商品住宅区都以低层建筑为主,控制多层及高层建筑。

新建小区必须按每户一辆的标准设置机动车停放场所。

上海郊区城镇将建设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和公交换乘站。

城镇各主要功能区的机动车交通能在15分钟内进入高速公路网后,与中心城连接。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大于10㎡,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运输及处理。

宽带接入网和移动通信网覆盖率均应达到100%。

每个新城及人口规模大的中心镇建设1至2座大型综合超市。

(《上海首次统一规划郊区100个城镇发展蓝图》上海市政府新闻网2002年8月7日)上海城市经营的目标是在2005年人均GDP达到或接近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区域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成为一个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产业集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现代化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中心。

(陈江《以个性的姿态伫立---长三角城市经营众生相》)如今的上海人对自己城市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和赶超香港的决心让所有中国人相信,上海在世界的重新崛起将是迟早的事情。

2.具体经营步骤上海市政府为顺利实现上海市经营目标,在依托本地地理优势和科技资源的基础上,从基础资源要素---土地和公用设施入手,全面锁定港口贸易、高新科技、国际金融、出口加工等城市经营客体。

其总体经营战略为"多元投资,多元还贷--以地建城,以城养城--全面发展",把上海建成一个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产业集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现代化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中心和赶超香港的国际性大都市。

(1)思路和方案准备阶段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1989年11月,市建委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拓宽城建资金筹措渠道的思路及方案,主要包括:

一是实施"以地建城"战略,推行土地批租,开辟稳定的筹资渠道;二是积极利用外资搞城市建设,更多地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国外政府的各种贷款;三是实行"以城养城",征收必要的城建税费,推行市政公用设施的有偿使用。

(2)"自筹、自用、自还"阶段1998年,根据事权和财权一致、权责相结合的原则,市政府批准成立上海城市建设基金会(简称"基金会"),负责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的管理。

为改变资金源渠道单一的问题,1992年初,当时的市长黄菊提出,开拓思路,多方筹措资金,以委办为口子,一个基金会、一个投资公司,实行"自筹、自用、自还"。

同年7月,市政府批准成立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

该公司是政府授权的,对城建资金进行筹措、使用、管理的专业投资开发控股公司。

同时,基金会更名为上海市城市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与城市投总公司合署办公。

此后,城市投总公司通过依靠政策、内外举债等措施,对城建资金实行"自筹、自用、自还"。

3)"多元筹资、多元还贷"阶段90年代中期,上海城市建设进入高潮,仅靠城市投公司一家筹资难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并且城建公司负担过重。

1995年10月,市委书记黄菊指出:

城建投融资要实行"多元投资、多元还贷",要吸引大的企业集团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此后,该市有关大的投资公司开始投资部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4)吸收社会(民间)资金的阶段1998年,市建委在组织延安路高架中段工程建设中就尝试使用5亿元的企业资金,为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社会(民间)资金开了先河。

从2000年起,市政府又组织高速公路等市政工程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商,轨道交通项目实行投资、建设、营运、管理"四个分开"。

至此,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开始逐步加大。

三、融资渠道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启示90年代,上海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1728亿元,占同期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52%,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07亿元)的13%。

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中,有945亿元为城建公司筹得,占总量的55%。

10年中,城建公司累计直接用于城建项目的资金700多亿元,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274亿元。

目前,上海的高架道路、"三横三纵"、轨道交通、污水治理等项目多为城建公司投资建设的。

对此,他们的体会主要有:

(1)转变观念,适度举债以适度举债建设为例,10年来尽管城建公司形成了734亿元债务,目前债务余额仍高达340亿元,但从根本上讲是十分值得的。

一是举债建设同当时经济形势、金融政策相适应,是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不能逾越的发展阶段,并且是今后一定时期内仍需要采取的筹资方式。

二是举债所建成的基础设施是上海的发展所必须的,对于城市功能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整个城市超常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发展水平越高建设成本就越高,举债建设充分运用货币时间价值,打了"时间差",有效降低了成本,形成的资产还可以进一步盘活。

四是从经济的运行角度看,举债建设确保了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方针的贯彻实施,对于上海GDP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及结构调整、就业保障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外,经济越发展,债务所占比重就越小。

10年前上海GDP是894亿元,如果340亿元债务放到那时候看,超过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在当时确实是个天文数字。

可2002年上海GDP是4551亿元,340亿元仅占7%。

如果按2005年上海GDP达到7300亿元计仅占4%。

(2)坚持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公司在机制转轨和超常规发展的条件下,依靠改革创新和政策扶持,采取了各种能够采取的筹资方式,大胆地试,大胆地创。

除政府少量的直接投入(以前是6亿,去年开始是10亿)部分政策性收费之外,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发行贷款、债券,共筹集资金400多亿元。

二是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的直接投资,共筹集资金21亿美元。

包括德国、美国等外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逸仙路高架工程还直接利用外资进行投资、建设和营运管理。

三是盘活资产存量。

从1996年开始,上海通过采取部分基础设施专营权作价出让或者作为BOT的抵押等各种形式,共直接吸收外资16亿美元,出让项目同外方合作,所吸收的资金则可再建设新的项目。

四是开展资产经营。

199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价值700多亿元的基础设施资产涉及全资企业9家、控股公司14家、参股企业13家,由城市投公司授权经营,使资产负债率从79%下降到50%,筹资能力明显增强。

五是充分吸纳社会(民间)资金。

(3)立足现实,发扬光大上海的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相比,同"十五"上海城市建设的投资规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仍有不相适应的一面。

主要问题是:

财政对城市建设的直接投人仍然不足,项目的还贷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成本与支持基本平衡的公用事业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城建投资公司的内部运行机制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是,在新形势下上海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广泛吸收社会(民间)资金的投融资格局正在形成并将逐步完善。

(《中国城市经济》2001年第7期)第三节环境品牌经营模式本节以辽宁省大连市的环境品牌经营模式为城市经营模板做一介绍。

一、经营模式结构城市规划--环境改善---品牌提升--产业发展。

二、城市经营三要素概述

(一)城市经营客体1.城市环境2.城市品牌。

(二)城市经营主体核心经营主体--政府。

(三)城市经营过程概述1.城市概况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又是欧亚大陆的东桥头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海滨风光与山水风光共存,大陆性季节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兼有,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商贸往来频繁。

原有的城市规模大,城市基础好,城市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在城市环境的营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全国卫生城市的排头兵和旅游文化的倡导者。

在中国第一个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并将城市作为最大的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着。

凭借城市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最佳投资环境和最宜人居环境,吸引了国内外商家投资和境内外游客来观光、游玩和购物,为大连市的城市建设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实力,继而带动了整个大连城市的总体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依托城市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的前提下,大连市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服装节和国际啤酒节以及诸多国际展览会,在城市旅游观光方面可谓一枝独秀,其会议经济和旅游经济已成为大连市的支柱经济。

大连1992年全市的可支配财力是21亿元,其中可用于生产建设的资金只有8000多万元。

到1999年,大连可支配财力已发展到90亿元,可用于建设的资金比例近40%。

如果以1992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1993至1999年的7年间,大连就多挣多花了268个亿,新增的资金主要是靠经营城市得来的。

大连市区有200多万人,而在过去的七八年间,其中100万人住进了新房,有45万人自己没有花钱,完全靠政府运作乔迁新居,住房面积还平均增加了40%。

这45万人的房子,投资成本就是120多亿元,如果以90年代初期的财力来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

只是因为近年来大连城市整体增值了,才有可能组织开发公司来盖房,政府把土地效益让利给百姓去盖房,开发公司也少赚点,好事就做成了。

再举个例子,大连在过去的七八年间,将市区内90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迁走,少数销号,多数搬到郊区重建,实现了再生,而搬迁企业的建筑费、设备费、运输费、补发职工的工资、劳保、医疗费,以及分流部分职工的安置费,从何而来?

大家知道,凡是搬迁的企业,一般都是很困难的企业,厂房、设备已值不了几个钱,但由于大连整体增值,老厂屁股底下的那块地值钱了,所以,90多家老厂的搬迁改造就成为可能。

据统计测算,大连的土地价格,1999年比1994年增长了5倍,而大连市建成区160多平方公里,土地整体增值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据统计,大连市区拥有实物资产也由1992年的760亿元增长到1999年的2600多亿元。

所以,投资于环境建设是有账可算的,城市增值的潜力是巨大的,经营城市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

(薄熙来《市长经营什么?

经营城市》)2.具体经营步骤

(1)树立城市经营理念"用经营的眼光看待整个城市资源",薄熙来是第一个"把整个城市资源当作国有资产"来经营的。

那么发展城市急需的钱从何而来呢?

薄熙来认为,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城市本身也是国有资产。

政府挣钱,不仅可以通过征收企业的税收,也可以通过经营城市使财政增收。

城市市长,首先是一市之长,市长经营什么?

经营城市!

他的第一责任无疑是抓好城市本身。

而城市只能由市长来管,市长如果不管城市,城市就无人去管。

市长需要懂得什么是自己最重要的资产。

城市本身是国有资产,是值钱的,而且可以通过经营城市这份国有资产来挣钱。

城市不仅值钱,还可以增值。

(2)锁定城市经营客体大连市政府根据大连市的地理状况和区位优势,审时度势地把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作为突破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和最宜人的居住环境,以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吸引国内外商家来此投资,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观光、游玩和购物。

(《大连城市网》《以旧城改造为着力点实现经营城市》)(3)确立城市环境经营战略薄熙来认为城市经营一靠良好的环境,二靠吸引外资。

环境加外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就能增值。

环境经营模式的特点是将城市作为最大的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和最宜人的居住环境,以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吸引投资、旅游和消费,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的是"城市规划---环境改善---品牌提升--产业发展"这样一种发展道路。

(逸丹《重在因地制宜》载《经济日报》)(4)确立城市经营目标1990年大连市政府提出了、把大连市建设成为经济中心功能为主、开放性强、吸引力大的社会主义国际性城市;1994年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建设八字方针;1999年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商贸、会展名城;2000年提出用5年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名城。

(杨丽《城市品牌与品牌城市》《中国经济导报》2002年1月19日)(5)环境经营从规划开始一些比较有眼光的城市经营者从很早就开始用整体的思路去经营城市,打造城市全新形象。

大连在这方面是入手比较早的城市,从1993年开始,大连就开始了整体的城市规划,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拆迁使大连在城市建设方面很快就走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前面,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星罗棋布的城市广场、女骑警风采、魅力市长、花园式绿化、规范的城市管理、服装节、足球,这些新的形象和标识构成了大连的新名片。

今天的中国城市,宣传意识已经大大加强,在全国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投放形象广告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大连的城市形象广告诉求其美丽的城市风光和海滨城市形象,为旅游业开道。

三、环境经营模式的启示第一,大连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让世人认识到,城市是一笔资产,是可以经营的,尤其在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方面,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样板。

第二,在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城市经营是有很强的阶段性的,也就是说在城市经营初期往往以土地、基础设施或城市环境为突破口,到了中期主要还是以发展城市产业为主。

因为一个没有产业的城市其发展后劲是难以为继的。

第三,城市经营从地产业经营开始,绝不是说要永远停留在地产上或是只能一味地围绕土地和地产原地踏步走。

环境经营模式说明它只是打开城市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第四节工业品牌经营模式本节对山东省青岛市的工业品牌经营模式概况做一介绍。

一、经营模式结构依托工业品牌---带动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全面发展。

二、城市经营三要素概述

(一)城市经营客体城市工业品牌。

(二)城市经营主体1.核心城市经营主体---政府。

2.从属城市经营主体--企业集团。

(三)城市经营过程概述1.城市概况青岛市工业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口皆碑的,已经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青岛的"五朵金花"--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等5个全国驰名商标,占全国驰名商标总数的1/30。

青岛城市产业集团的日益崛起为该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青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成为青岛城市的重要标志。

日益崛起的城市工业品牌、旅游经济与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拉动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

套用青岛市市长杜世成的话那就是:

青岛市集山、海、城于一体,风光之美,乃世之罕见,人气旺,商机盛,宜于发展旅游经济;拥有年实际吞吐量逾亿吨的天然良港和全国港口发展最具潜力的胶州湾西海岸新港区,海岸线绵长730余公里,湾、岛、滩涂条件布局良好,拥有全国实力最为雄厚和最为完整的海洋科研体系,宜于发展海洋经济。

在经营城市中大力发展旅游、港口和海洋特色经济,旅游方面以山、海、城、人、商为主题,实行了社会化多层次旅游资源的开发。

2001年吸引国内外游客1550余万人来旅游,总收入达117多亿元;港口方面通过积极的港区联合、港口发展工程以及以港口为核心的海运、航运,发展修造船业和集装箱修造业,不但在实力上跻身世界亿吨大港和集装箱运输世界20强之列,而且使青岛口岸去年进出口总值接近280亿美元;在海洋方面通过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介入中试过程,充分发挥海洋科技资源优势,全面扩大海水养殖业,去年的海洋产业产值高达286.6亿元。

如今的青岛城市景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沿海的新经济城市已经形成。

今天的青岛宣传意识已经大大加强,在全国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投放形象广告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客户参加其每年都举行的博览会、啤酒节等重大展会,直接服务于经济。

2000年青岛的GDP达到了1151.2亿元,创造了年平均12.3%的高增长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地方财政收入为80亿元;199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82元。

2.具体经营步骤:

(1)大连的启示青岛市"学大连、赶大连",一直学到新世纪。

从1994年当时的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提出向大连学习以来,青岛人每日不息。

7年前的青岛,城市结构、工业结构虽与大连相似,但综合经济实力远远不及大连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岛与大连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转变。

2000年青岛的GDP达到了1151.2亿元,大连为1110.8亿元,青岛并且创造了年平均12.3%的增长,在全国名列前茅;地方财政收入,青岛为80亿元,大连为77.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青岛多年来居大连之上,据1999年统计,青岛为7282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2位,而大连为6274元,居第19位。

在2008年申奥活动中,青岛击败大连,成为北京惟一合作伙伴,到时将在青岛举办海上奥运项目的比赛。

青岛人的这种历史性超越印证了中国古典成语--"青出于蓝"和"后来者居上"。

青岛赶超城市品牌大连的事实带给人们深刻的启迪。

一般说来,产品经营模式投资少,见效慢,后劲却很足;而环境经营模式投资大,见效快,却后劲不足。

近年来"大连模式"所显露出来的后劲不足(即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没有齐头并进,"强市"与"富民"的关系处理得不是最佳,大连市居民收入偏低导致最终消费水平不高,最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青岛的赶超便是最好的实证。

产品经营模式一般适合于成长初期和成长中的城市,此时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城市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大规模环境投资建设,通过上项目、出产品,尽可能取得经济效益。

相反,环境经营模式则适合于成长中后期或走向成熟的城市。

此时,城市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已趋向高级化,各种城市病日益严重,城市面临继续发展的问题,通过环境战略,增强其后劲和潜力,维系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在现阶段,两种经营模式中产品经营模式更具有根本性。

因为只有产品及其依托的产业才能维持城市的生产性功能,才具有再生性,产业是经济的灵魂。

但是,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产品经营模式需要环境经营模式来提升,而环境经营模式则需要产品经营模式来作为根基和依托。

(逸丹《重在因地制宜》)从以上角度出发,大连和青岛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具有必然性。

在我国目前城市现代化的道路上,既要注重城市的消费性功能,又要注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每座城市要从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和妥当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杨丽《城市品牌与品牌城市》载2002年1月19日《中国经济导报》)

(2)制定城市经营战略青岛市政府在依托本市工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依托工业品牌、带动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推动青岛市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

具体就是以工业产品为龙头,通过创造工业品牌和发挥相关产业的网络效应和聚积效应功能,为本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其发展模式为"产品品牌--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逸丹《重在因地制宜》载《经济日报》)(3)立法保护城建文化,积极兴建新旧城区青岛市政府在立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努力寻求历史风格和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

确立了青岛市城市建设六项原则,这就是"经济发展拉动、规划先导、生态标准、突出特色、经营城市、综合平衡"。

并以立法方式对旧区采取了严加保护的措施。

自80年代后期以来,先后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风貌保护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