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631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5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docx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documentisforreferenceonly-rar21year.March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0618(总38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为加强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管理,规范工序管理标准,保障施工安全,结合我标段工程实际,项目部制定了本标段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管理办法》,现印发至各工区,请各工区认真执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工作,规范工序管理标准,保障施工安全,根据武九客专湖北公司下发的“武九客专湖北公司关于印发《铁路建设项目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的通知”,结合本标段工程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地质调查、物探、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坑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含隧底)工程、水文及不良地质等信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条超前地质预报应按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合理选择预报或监测手段,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

各工区要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关键工序进行管理,根据设计地质情况以及施工进展情况及时实施预报工作,各工区应指定专人负责超前预报工作的实施与资料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第二章职责划分

第五条项目部:

审核工区编制的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

审核超前地质预报专业单位的机构、人员、设备资质证明材料、预报业绩、预报方案(细则)。

监督、跟踪隧道作业面的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情况,收集各工区资料上报各级管理单位。

第六条工区:

配合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单位做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完成自行实施的预报工作。

依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动态调整方案,及时编制技术安全措施、施工方案。

工区应将管段内所有隧道作业面确定超前地质预报负责人及实施小组,并将每个作业面的地质预报负责人以及预报小组人员上报至项目部备案。

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资质核备

第七条项目部由安全总监和项目总工程师总体负责标段的超前地质预报,工程部及安质部负责跟踪监督。

第八条

工区由工区安全总监和总工程师负责管段内的地质预报实施,根据地质预报成果分析,采取针对性施工措施,由工程部编制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和预报计划,配合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单位做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并且根据负责预报成果综合分析,将分析成果下发至各架子队并明确施工措施。

第九条超前地质预报设备配置应满足超前地质预报专项设计文件中综合应用地质分析法、物探法和水平钻孔法的要求。

三种方法有机结合、配合应用。

超前地质预报设备应包括:

数码相机、TSP或TRT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红外探水仪、水平地质钻机、地质罗盘、水压表、流量监测仪、雨量计等。

第十条各工区将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和确定的超前地质预报专业单位的机构、人员、设备资质证明材料、预报业绩、预报方案(细则)等报至项目部备查。

第四章分级预报及方法

第十一条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并不限于:

1.有针对性的补充地质调查

2.地质素描

或TRT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4.地质雷达预报

5.超前地质钻孔

6.红外探水

7.钻探

8.水文地质预测预报

第十二条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对工程地质进行地质灾害分级,采用不同的地质预报方案,分级决定调整实施施工方案。

第十三条地质分析法应进行摄影或录像。

隧道内地质素描应随隧道开挖及时进行,地层岩性变化处、构造发育部位、岩溶发育带附近等复杂重点地段每开挖循环进行一次;一般地段每10~20米进行一次。

第十四条超前水平钻孔每循环钻探一般为30~50米,必要时也可钻至100米,钻进过程中,应安设孔口止水装置。

连续预报时前后循环钻孔重叠5~8米。

加深炮眼钻孔,其深度较爆破孔深2~4米,掌子面施作数量原则上不少于5个,现场应配备炮孔深度检查工具。

第十五条物理勘探法预报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5到10米以上。

第五章信息反馈及处理

第十六条各工区根据超前预报成果与现场实际揭示情况填写周分析报告与月报,并将周报及月报及时反馈到项目部。

及时将预报成果向各工点进行交底,适时调整施工措施,保证安全施工。

第十七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显示地质条件与设计文件异常时,及时将情况向项目部总工程师汇报,并及时联系宝鸡指挥部、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制定应对方案,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八条TSP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黄冈至黄梅铁路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TSP法)施工。

2.作业准备

内业技术准备

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隧道施工图有关技术要求、问题,熟悉《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4-2015)及《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等文件有关超前地质预报相关内容。

依据《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结合现场施工作业条件,制定相应安全保证措施及应急预案。

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交底、安全交底,告知危险源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并进行岗前技术、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外业技术准备

做好地质雷达、红外探测器等超前地质预报器材及设备的进场验收合格。

3.技术要求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地层岩性,重点为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等。

地质构造,重点为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

不良地质,重点为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有害气体、高应力等发育情况。

地下水,重点为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针对不同地段地质情况和预报目的,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相互补充和印证,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施工程序

地质预报→数据分析→地质情况及围岩级别判断→开挖及支护(预留搭接长度)→地质预报→数据分析→地质情况及围岩级别判断。

工艺流程

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见图1。

 

图1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图

5.施工要求

施工准备

长距离预报

长距离预报主要采用地质分析法,根据地面测绘和其它基础资料对隧道通过区的地质界线、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围岩级别、储水构造、富水规模、岩溶发育规律及特征、其它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发育情况进行长距离、宏观预测预报,预报距离一般在掌子面前方200m以上,并根据揭示的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正。

地质分析法,包括地质素描法、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法、地质作图法等。

中长距离预报

中长距离预报是在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TSP、深孔水平钻探等对掌子面前方30~20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作进一步的预报,如溶洞、暗河的位置、规模、充填情况等作较为详细的预报。

在复杂地段应增加TSP预报次数,TSP每次预报有效长度100m左右,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10m

以上,以便前后两次重复地段对比分析,另随着预报距离的增大,地质异常带的位置和宽度误差也在增大。

短距离预报

短距离预报是在中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掌子面素描、红外探测、地质雷达和超前钻孔等方法进行预报,比如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有无水、在哪个方位有水、掌子面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岩溶发育情况等,对以上判断可能有突泥、突水和其它有害地质情况的地段进行钻孔验证。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工艺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专门为隧道和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研发的目前世界上在这个领域最先进的设备。

它能方便快捷地预报掌子面前方较长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它弥补了传统地质预报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预报的缺陷,为更准确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它不仅可以及时地预测预报隧道前方工程地质条件,为隧道施工工艺制定提供依据,从而加快施工进度,而且可以减少隧道施工中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为隧道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TSP203+每次可探测100~200m,为提高预报准确度和精度,采取重叠式预报,每开挖100m~150m预报一次,重叠部分(不小于20m)对比分析,每次探测结果与开挖揭示情况对比分析。

1预报原理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地质状况的,TSP方法属于多波多分量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法。

地震波在设计的震源点(通常在隧道的左或右边墙,大约24个炮点)用小量炸药激发产生,当地震波遇到岩石波阻抗差异界面(如断层、破碎带和岩性变化等)时,一部分地震信号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

反射的地震信号将被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接收,数据通过TSPwin软件处理,就可以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性质(软弱带、破碎带、断层、含水等)和位置及规模。

⑵设备

采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系统主要组成:

①记录单元:

12道,24位A/D转换,采样间隔μs和125μs,最大记录长度为,动态范围120dB。

②接收器(检波器):

三分量加速度地震检波器,灵敏度为1000mV/g±5%,频率范围为~5000Hz,共振频率9000Hz,横向灵敏度>1%,操作温度0℃~65℃。

③TSPwin软件:

数据采集和处理集于一体。

⑶测线布置

①接收器孔位置:

在隧道边墙(面对掌子面),距离掌子面大约50m。

数量:

2个,隧道左、右边墙各一个。

直径:

φ43-45mm/孔深2m。

布置:

沿轴径向,用环氧树脂固结,向下倾斜10°左右。

高度:

离地面1m。

②炮孔位置:

在隧道的右边墙。

第一个炮孔离接收器16m,其余炮孔间距为。

数量:

24个直径:

38mm/孔深。

布置:

沿轴径向,向下倾斜10-20°(激发时水封填炮孔)。

高度:

离地面约1m。

⑷数据采集与分析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分为洞内数据采集和室内分析处理两大部分。

①洞内数据采集

洞内数据采集主要由接收器、数据记录设备以及起爆设备三大部分组成。

洞内数据采集包括打接收器孔、爆破孔、埋置接收器管、连接接收信号仪器、放炮接收信号等过程。

a、钻接收器孔2个,见测线布置。

b、钻爆破孔24个,见测线布置。

c、埋置接收器管:

将环氧树脂放入接收器孔中,然后将接收器管旋转插入孔内,15分钟后环氧树脂、接收器管与周围岩体就能很好地粘结在一起;

d、装药:

每爆破孔装药量大约75g(岩石2#乳化炸药),根据围岩软硬完整破碎程度与距接收器位置的远近而不同;

e、联线:

将设备各组件及爆破导火线联接好;

f、放炮、接收信号

g、拆线、清理设备。

②室内计算机分析处理

采集的TSP数据,通过TSPwin软件进行处理。

TSPwin软件处理流程包括11个主要步骤,即:

数据设置→带通滤波→初至拾取→拾取处理→炮能量均衡→Q估计→反射波提取→P-S波分离→速度分析→深度偏移→提取反射层。

通过速度分析,可以将反射信号的传播时间转换为距离(深度),可以用与隧道轴的交角及隧道工作面的距离来确定反射层所对应的地质界面的空间位置,并根据反射波的组合特征及其动力学特征解释地质体的性质。

通过TSPwin软件处理,可以获得P波、SH波、SV波的时间剖面、深度偏移剖面、提取的反射层、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各反射层能量大小等成果,以及反射层在探测范围内的2D或3D空间分布。

⑸提交资料

室内分析处理一般在24小时内完成并可提交正式成果报告,报告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①工作概况

②探测的方法、设备及原理

③测线布置

④对测试结果的初步分析

⑤结论

TSP报告中应附的成果图表:

①现场数据记录表

②岩石参数曲线图(横坐标为里程)

③岩石参数表

⑹与隧道施工工序衔接

打炮孔和接收器孔可与隧道施工平行作业,由作业公司完成,届时预报单位以工程联系单形式书面就钻孔的孔位、孔深、倾斜等具体要求与作业公司联系。

为洞内数据采集接收信号时减少噪音,一般要求45分钟左右短暂停工。

⑺预报范围一般预报距离为150m,在地质情况同复杂地段,如岩溶发育、断层、煤层采空区、煤层瓦斯等特殊地段,为提高精度,采用连续重叠式预报,按平均每次预报120m考虑。

6.劳动组织

劳动力组织方式:

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

表1作业人员配备表

名称

技术人员

工人

职责

TSP203仪器的探测

2

1名爆破工,1名技工

负责TSP203现场数据的采集和室内数据的分析及预测报告的编写

7.材料要求

所有设备必须能满足现场检测所需的精度。

8.设备机具配置

超前地质预报所需设备见表3。

 

表2主要机具设备仪器表

TSP地震波超前预报探测仪

1台

SIR-20地质雷达

1台

DQY-1型地质罗盘仪

2台

计算机

2台

打印机

1台

越野汽车

1辆

照相机

1台

放射性、瓦斯探测仪

1台

9.质量控制及检验

质量控制

在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性施工组织所制定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严格技术交底,做到目的明确、清晰地开展预报工作,进行预报工作,使预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切实保证预报的精度和质量。

各种方法的质量要求如下:

在掌子面后方边墙一定范围内布置一排爆破点(间距1.5米),进行微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在隧道前方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界面两侧岩石的强度差别越大,反射回来的信号、返回的时间和方向差别越大,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信号也就越强。

返回信号被经过特殊设计的接收器接收转化成信号并进行放大,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位置及方位。

在各项现场采集工作结束后,内业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报告编写应及时,成果报告应有编制、复审核。

成果报告及时提交,做到信息化施工。

把预报、检测结果与实际开挖情况进行比对,不断总结,调整各种参数、方案组合等,对预报做出修正,提高准确性。

质量检验

洞身开挖前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应在每一次开挖后及时观察、描述开挖面地层的层理、节理、裂隙结构状况、岩体的软硬程度、出水量大小等,核对设计地质情况,判断围岩稳定性。

地质素描的内容应真实可靠,应有文字和数码影像。

超前地质预报采用的方法、预报范围、频次等应符合设计要求规定。

超前地质预报施作里程、位置、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规定。

超前地质预报施作后,应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归纳总结预报结果,核对设计地质情况,判断围岩稳定性。

10.安全及环保要求

安全要求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应考虑下列主要危险源、危害因素:

⑴工作面坍塌;

⑵找顶不彻底;

⑶高处作业台(支)架失稳、安全防护失效;

⑷突泥、突水。

对于地质复杂和较复杂的隧道工程,应由建设单位组织统一招标,选择有经验的队伍承担超前地质预报;对于地质中等复杂和简单的隧道工程,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超前地质预报。

对位于区域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根据区域地质勘测资料,选择以钻探法为主,结合物探法、地质调查法的多种不同原理的预测预报方法,并对所测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达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提高预报准确率。

超前地质预报人员必须经过隧道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并掌握安全操作技术和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

特殊地层及存在高地温、地应力问题的隧道进行地质预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对含可燃气体、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等特殊地层的隧道及存在高地温、地应力等地质问题的深埋隧道,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分析判断。

⑵对含瓦斯和天然气的隧道,应遵守国家现行《煤矿安全规程》和《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等的有关规定。

隧道通过煤系地层、金属和非金属矿区中的采空区时,应查明废弃矿巷与隧道的空间关系,分析评价其危险程度及对隧道的影响程度。

地质预报工作必须在隧道找顶作业结束后(高地应力区隧道应待工作面支护完成后)进行,开始工作前应观察操作空间上方、周围有无安全隐患,特别是钻探开挖工作面附近是否还有危石存在,确保预报人员的安全。

超前地质预报当使用作业台架、高空升降车等设备时,设备应安设牢固,操作人员应遵守高处作业的有关规定。

环水保要求

进行隧道地质预报时,必须先监测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时应加强通风,浓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后方可进入工作面。

采用钻探法预报时,产生的污水排至洞外必须经沉淀处理合格后,方可排放。

施工场地布置在水源保护地区内不得取土、弃土、破坏植被等,并不得堆放任何含有害物质的材料或废弃物。

第十九条地质雷达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黄冈至黄梅铁路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施工。

 

.作业准备

内业技术准备

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隧道施工图有关技术要求、问题,熟悉《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4-2015)及《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等文件有关超前地质预报相关内容。

依据《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结合现场施工作业条件,制定相应安全保证措施及应急预案。

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交底、安全交底,告知危险源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并进行岗前技术、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外业技术准备

做好地质雷达、红外探测器等超前地质预报器材及设备的进场验收合格。

3.技术要求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地层岩性,重点为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等。

地质构造,重点为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

不良地质,重点为溶洞、暗河、认为坑道、有害气体、高应力等发育情况。

地下水,重点为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针对不同地段地质情况和预报目的,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相互补充和印证,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探明断层的性质、产状、富水情况、在隧道中的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的规模、物质组成等,并分析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

测定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涌出量、瓦斯放散初速度等,评价隧道瓦斯严重程度及对工程的影响,提出技术措施建议等。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施工程序

地质预报→数据分析→地质情况及围岩级别判断→开挖及支护(预留搭接长度)→地质预报→数据分析→地质情况及围岩级别判断。

工艺流程

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见图1。

图1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工艺流程图

5.施工要求

长距离预报

长距离预报主要采用地质分析法,根据地面测绘和其它基础资料对隧道通过区的地质界线、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围岩级别、储水构造、富水规模、岩溶发育规律及特征、其它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发育情况进行长距离、宏观预测预报,预报距离一般在掌子面前方200m以上,并根据揭示的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正。

地质分析法,包括地质素描法、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法、地质作图法等。

中长距离预报

中长距离预报是在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TSP、深孔水平钻探等对掌子面前方30~20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作进一步的预报,如溶洞、暗河的位置、规模、充填情况等作较为详细的预报。

在复杂地段应增加TSP预报次数,TSP每次预报有效长度100m左右,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10m以上,以便前后两次重复地段对比分析,另随着预报距离的增大,地质异常带的位置和宽度误差也在增大。

短距离预报

短距离预报是在中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掌子面素描、红外探测、地质雷达和超前钻孔等方法进行预报,比如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有无水、在哪个方位有水、掌子面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岩溶发育情况等,对以上判断可能有突泥、突水和其它有害地质情况的地段进行钻孔验证。

地质雷达探测

⑴预报目的

作为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的补充,在可溶岩地段对TSP203+预报的异常点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补充探测,进一步确定异常体的规模、性质等;同时,在岩溶发育地段中,采用地质雷达对隧道底板进行隐伏岩溶探测。

⑵预报方法

掌子面超前探测:

作为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的补充。

探测的具体布置根据TSP203+的预报结果确定,测线主要布置在掌子面上,正洞每个掌子面布置四条测线,辅助坑道每个掌子面布置三条测线,每次测长15m。

隧底探测:

岩溶发育地段,在隧底布置3条平行测线。

隧道地质灾害分级

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以下四级,详细影响因素见表1。

存在重大地质灾害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破碎、富水、导水性良好的断层破碎带,特殊地质地段,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大型、特大型涌水涌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以及高地应力、瓦斯灾害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洞等。

中、小型涌水涌泥地段,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

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段,发生涌水涌泥的可能性较小。

非可溶岩地段、小型断层破碎带,发生涌水涌泥的可能性极小。

超前地质预报坚持隧道洞内探测与洞外地质勘探相结合、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相结合、多种物探方法相结合、地球物理方法与超前水平钻探相结合,辅助导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表1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分级影响因素

施工地质

分级

A

B

C

D

复杂

较复杂

中等复杂

简单

地质复杂程度(含物探异常)

岩溶发育程度

极强,厚层块状灰岩,大型溶洞、暗河,岩溶密度每平方公里>15个,最大泉流量>50L/s,钻孔岩溶率>10%。

强烈,中厚层灰岩夹白云岩,地表溶洞落水洞密集、地下以管道水为主,岩溶密度每平方公里5~15个,最大泉流量10~50L/s,钻孔岩溶率5~10%。

中等,中薄层灰岩,地表出现溶洞,岩溶密度每平方公里1~5个,最大泉流量5~10L/s,钻孔岩溶率2~5%。

微弱,不纯灰岩与碎屑岩互层,地表地下以溶隙为主,最大泉流量<5L/s,钻孔岩溶率<2%。

涌水涌泥程度

特大(日出水10万t以上)、大型突水(日出水1~10万t)、突泥,高水压。

中小型突水(日出水1000~1万t)、突泥。

小型涌水(日出水100~1000t)、涌泥。

日出水小于100t涌突水可能性极小。

断层稳定程度

大型断层破碎带、自稳能力差、富水,可能引起大型失稳坍塌。

中型断层带,软弱,中~弱富水,可能引起中型坍塌。

中小型断层,弱富水,可能引起小型坍塌。

中小型断层,无水,掉块。

地应力影响程度

高应力,严重岩爆(拉森斯判据<,即岩石点荷载强度与围岩最大切向应力的比值),大变形。

高应力,中等岩爆(拉森斯判据~),中~弱变形。

弱岩爆(拉森斯判据~),轻微变形。

无岩爆(拉森斯判据>),无变形。

瓦斯影响程度

瓦斯突出:

煤的破坏类型为Ⅲ(强烈破坏煤)、Ⅳ(粉碎煤)、Ⅴ(全粉煤)类,瓦斯放散初速度≥10,煤的坚固系数≤,瓦斯压力≥。

高瓦斯:

全工区的瓦斯涌出量≥min。

低瓦斯:

全工区的瓦斯涌出量<min。

无。

(地质因素)对隧道施工影响程度

危及施工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存在安全隐患。

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局部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诱发环境问题的程度

可能造成重大环境灾害。

施工、防治不当,可能诱发一般环境问题。

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一般环境问题。

无。

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方案

⑴严格按照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实施,科学组织,正确处理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