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966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成语故事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故事大全.docx

《成语故事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大全.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语故事大全.docx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摘录)

1、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

"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

邵雍字尧夫。

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

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

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

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

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

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

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

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

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

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

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

"我们家的先生来了。

"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

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

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3、暗中摸索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

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

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

"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

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4、按图索骥

  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

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

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

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

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

"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

"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

"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5、鳌戴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

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有一大壑,其实是无底之谷,把它叫作归墟。

八方及中央的水、天河的水,都流入其中,而水无增减。

其中有五座山:

一座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州、五叫蓬莱。

这山高低周围达三万里,其山平顶达九千里。

五山相隔的空间有七万里广远,这样相与为邻居。

其山之上看到的都是金玉,山上的鸟都是白色。

像珠玉般光彩的树木丛生,花朵和果实都有滋味,吃了都不老不死。

所居住的人都是有道的仙人的后代,一早一晚飞来往去的仙人不可胜数。

而五座山的根没什么附着,经常随潮水的波涛上下波动,不能暂时停自动荡。

仙圣认为五山动荡不安是患害,告诉了天帝,天帝担心五山随波流往西极,仙人们失掉居所。

于是命令人面鸟身的禺强神,让海中的十五只大鳖抬头背负大山,一再轮换,六万年一替换,五座大山才停息不动。

  后遂以"鳌戴"比喻负荷重任,或以表示感恩戴德。

6、阿娇失宠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

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

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

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

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

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

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

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7、安步当车

  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

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

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

"蜀,过来!

"蜀站立不动,也叫道:

"王,过来,"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

"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

"蜀笑道:

"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

"颜蜀讲了一个例子:

"从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

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

进入宋国时又下令:

谁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

"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

颜蜀回答道:

"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

"意思是说:

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

现在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8、安然无恙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

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

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

"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

老百姓好吗?

齐王好吗?

"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

"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

"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

"不!

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

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9、安如泰山

  这个典故见于《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

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

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

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

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处。

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

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

书中说:

"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

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

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

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10、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

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

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

赵简子问史默:

"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史默回答:

"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

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

"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

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11、暗渡陈仓

  这个典故载于《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和汉中。

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

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

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

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

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

"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

"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

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

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

章邯被逼自杀。

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12、八斗才

  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

谢灵运以斗量才。

他说:

"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

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13、白龙鱼眼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

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

"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

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

\'白龙回答说:

\'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

\'天帝说:

\'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

\'因此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

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且也不会射他。

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起喝酒。

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

"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14、白首为郎

  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

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

武帝问他说:

"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

"回答说:

"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

"武帝问:

"为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

"回答说:

"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少,而我已老。

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

"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15、白驹过隙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

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

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

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

"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

"大将石守信赶忙问:

"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

"宋太祖说:

"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

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

"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

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

"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

"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6、白面书生

  这个典故出自《宋书.沈庆之传》。

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要举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动。

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

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

"皇上准备出兵北伐,而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举,事情怎么能办好呢?

"宋文帝由于没有听劝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17、白往黑归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下》。

杨布养了一只狗,只认识杨布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

有一次杨布穿白衣服外出。

天下雨,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

他的狗不认识而大叫。

杨布很生气,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

"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处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

  后以"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前后不一致。

18、白衣送酒

  典故见《续晋阳秋》、《宋书.陶潜传》。

东晋诗人陶渊明极好饮酒,因家贫常不能尽兴。

一次重阳节,虽篱下菊盛,却无酒助兴。

正怅惘间,忽闻江洲刺史王弘遗白业人载酒来,即在花前畅饮至大醉。

后人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

李郢《重阳日》诗有"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有"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句。

19、白眼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阮籍列传》。

晋朝才子阮籍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

他生性放荡不羁,不遵守礼仪法规,与人相处,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相迎;对讲究礼仪法规的,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对人轻视、反感。

20、白云亲舍

  这个典故载于《新唐书.狄仁杰传》。

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

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

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

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的人说:

"吾亲舍其下。

"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21、百发百中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

距离柳叶百步之外而射,百发百中。

左右围观的几千人,都说他善于射箭。

有一个男子站在他旁边说:

"好!

我可以教导你怎样来射!

"养由基很生气,放开弓握着剑,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

"男子回答:

"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

距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不趁着恰好时休止,一会儿气衰力倦,持弓不稳有摆动,箭易射偏了。

如果有一发射不着,以前百发百中的声誉就全抛弃,前功尽弃。

"

  后以"百发百中"比喻善于谋事。

22、百闻不如一见

  这个典故见于《汉书.赵充国传》。

西汉汉宣帝刘询时期,羌族人入侵汉朝的边境,烧杀掠夺。

汉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询问谁愿带兵前去杀敌。

这时在边疆和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去。

宣帝问:

"此去讨伐,需要多少兵马?

"赵充国回答:

"带兵打仗这回事,不能凭空猜想,\'百闻不如一见\'。

我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划。

"宣帝同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

不久,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说了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理解的深刻。

23、包藏祸心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官职名)公子围同伍举去郑国访问,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族丰氏的女儿做夫人。

郑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

访问仪式举行之后,公子围想要带兵进城迎娶新娘。

郑国的令尹子子产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对他说:

"郑国的京城太小,容纳不下你们一块来的人,就在城外选个地方举行婚礼得了。

"公子围一听不太高兴,说:

"你们这样做,不仅不尊重郑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并且也是对我最大的委屈,郑国还是应当重新考虑这个决定。

"子羽听了这话,只得直率地说:

"郑国把女子嫁到楚国,主要是想依靠楚国安定我们的家园。

但眼下你却要带兵进入郑国京场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打郑国的主意吗?

"伍举从子羽的话里分析出郑国已有了戒备,就请求对方允许我们解除武装进城,郑国这才同意了。

于是公子围把丰氏的女儿从城里迎娶了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那些虽外表和善可亲,但内心却隐藏着害人心思的人。

24、抱薪救火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魏世家》。

魏国的安厘王就任后,并没有扭转秦国一直侵略魏国的局面。

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国就夺去了魏的两个城镇。

隔了一年,又夺去了三个城镇,并把军队进攻到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的城下,韩国派兵来救,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魏国只得割地求和,秦国才算了结。

但此后几年,秦国侵城占地的胃口越来越大,魏国的军队即使联合诸侯国的军队也打不过秦国。

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一位将领段干子建议魏王把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兵求和,安厘王害怕秦继续进攻,以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无危,就照他的意见办了。

苏代(苏秦的弟弟)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安厘王说:

"像你这样光割让土地来满足秦国的欲望,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天烧不完,火是一天扑不灭的。

"

  现一般用此典故来比喻人想消灾免祸,但由于所用方法不适当,反而促使灾祸更大、更危险了。

25、抱柱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燕策一》。

武安君苏秦从齐国来到燕国,可是燕王却不接待他了。

苏秦便对燕王说:

"我本来是东周的一个粗人,起初和你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为你立过一点功劳,但你竟然到郊外去迎接我,在朝廷上宣扬我的名声。

今天我为你到齐国做使者,把所占的十座城池要了回来,使处于危亡境地的燕国脱离了险恶。

但你却不听劝我的话了,这一定是有人在你面前说我的坏话了,如果我诚实守信就像尾生,廉洁耿直就像伯夷,孝敬父母就像曾参,这三位都是德行高尚的人,以此来侍奉你,行吗?

"燕王回答:

"行。

"苏秦说:

"有他们那样的德行,我也就不会侍奉你了。

你想想,孝敬父母就像曾参那样,一个晚上也不离开父母而睡在外面,你如何派他去齐国办事呢?

廉洁耿直就像伯夷那样,不听人家施舍给的饭食,玷污周武王的恩义而不给人家做臣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耿直到这个地步,怎么肯步行几千里来衰弱的燕国侍奉你这个处境危险的国君呢?

诚实守信就像尾生,跟一个姑娘在桥下约会,姑娘不来,他就抱着桥柱一直等下,水涨了也一动不动,最后被淹死了。

诚实守信到这副模样,他如何肯为燕国和秦国到齐国扬威,立下大功呢?

"燕王听了他的这一番开导,又对他热情相待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坚守信约。

26、班荆道故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时代,楚国大夫伍举和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

伍举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

有人说:

申公畏罪潜逃,是其女婿伍举送他走的。

伍举听说后,很害怕,因此躲避到邻近的郑国去,还准备从郑国逃到晋国去。

在郑国都城外,伍举恰好遇上途经郑国的好友声子。

好友相遇,异常高兴,由于郊外,两人便铺荆树条在地上当垫子,坐在上面一边吃一边谈起过去的事情。

后来声子和楚国的令尹谈起伍举蒙受的不白之冤,为伍举恢复了名誉和爵位。

  现在用这个典故比喻老朋友重逢,不拘客套和礼节而畅叙旧情。

27、班门弄斧

  这个典故见于《蓬轩别记》。

鲁班,又名公输般,春秋时代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斧头可以巧夺天工的制造出各种精致美妙的器具,木匠行里一向尊他为祖师爷。

明朝进士梅之涣凭吊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县)帝李白坟墓时,看见墓前能写字的地方,都被前代诗人留下并不优美的诗句辞赋,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他便挥笔题了一首诗:

"采石江边一捧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弄大斧。

"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的人,有时也用来形容自己谦虚。

28、班香宋艳

  战国楚宋玉和东汉班固都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辞赋家,后人以此称誉班固、宋玉的作品文辞美妙,风格清丽。

清孙尚任《桃花扇》中有"蚤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句

29、半部论语

  这个典故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地集.论语》。

杜甫诗中说:

"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

"认为《论语》是儿童的书。

赵普当宰相,人们议论赵普是山东人,所读的书只不过《论语》罢了,这也是依了杜甫的话。

宋太宗曾向赵普问起这件事,赵普一点也不隐讳,回答说:

"我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的内容,以前我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定天下,今后还想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定太平。

我作宰相应无愧于所学的《论语》,《论语》所言是天下至高无上的言论。

  原文意为夸大《论语》的效用,后或以"半部论语"讽刺人学识浅薄。

30、半途而废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子传》。

东汉时,一个叫乐羊子的读书人。

他的妻子聪明贤慧。

有一天,乐羊子在道上捡到一块金子带回到家中,其妻看见后说:

"捡到别人的东西而带回到自己的家中,这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行为。

"乐羊子一听顿时很羞愧,便把捡到的那块金子放回到原处。

不久乐羊子离家去远方求学,但是只过了一年他的就回来了,妻子问他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

乐羊子回答:

"走后我很想念你,因此就回来看看。

"妻子听完,拿了一把剪刀把他带到织布机前说:

"你瞧,这布的原料的蚕茧,然后用织布机一丝丝把它编织出来,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织出成寸、成尺、成丈的娟布。

假如现在用剪刀一下子把它剪断了,就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娟布也织不出来了。

你在外边求学也是这样,要持之以恒地用功攻读,假如半路就停下来不走了,那不是和用剪刀剪断丝线一样,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一听顿受启发和鼓舞,马上告别妻子又出外继续求学,一去就是七年。

为鼓励他求学上进,在此期间,其妻还省吃俭用资助乐羊子。

  现通常用这典故比喻做事情没有完成就终止了。

31、半面之交

  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应奉传》。

东汉时,有个叫应奉的人,是有名的学问家。

他小时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都能牢牢记住。

应奉在郡里担任官职的时候,曾去过四十多个县,记录了上百数千个囚犯的情况。

后来郡太守询问这些人的情况,他都能对答如流,甚至说出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轻重,这使太守等人很惊讶。

有一回,应奉去拜访彭城长官袁贺,袁贺不在家,应奉正要转身回去,袁贺家的车匠突然推开大门,从门缝露出半张面孔看了应奉一眼,而后又关上了大门,二十年过去后,一天应奉出门在路上偶然见到这个车匠,立刻认出他来,并同他打招呼,这个车匠很吃惊,经过交谈他才明白,原来以前和应奉见过半面。

车匠不由惊叹地说:

"应奉的记忆力真了不起啊!

"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只见过一面的人。

32、抱佛脚

  这个典故见唐朝诗人孟郊《读经》诗:

"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说:

"云南南面的一个国家,举国上下都崇尚佛教,有犯罪异地处死刑的人,赶往寺中,抱佛脚悔过,官府便可赦免他所犯的罪。

"

  现在人们常说:

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用这个典故比喻事先不作任何准备,临急才仓皇补救。

33、抱瓮灌畦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天地》。

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弟子,叫子贡,是卫国人,曾当过卫国和鲁国的宰相。

他走访过许多国家。

有一次,子贡访问楚国后,又准备去晋国,经过汉阴(汉水南岸)时,看见一位老人在浇灌田地。

老人沿一条通到井底的通道走下去,把水瓮装满水再抱到田里去浇灌庄稼。

来回走得很费力气和时间,一瓮水又浇不了多少地。

子贡问老人:

"您为什么不用汲水工具来浇灌田地呢?

那样一天能浇一百畦,既快又省力气。

"老人回答:

"我坚决抱一守白,不赶时髦。

如果改变方法,我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

我纯正素白的胸怀也要改变,那就可能走到歧路上去。

"

  古人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淳朴的生活,我们用来讽刺那种原始守旧,不思改进的落后思想。

34、暴虎冯河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述而》。

其中的冯读ping音(凭)。

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路虽然身强力壮,勇敢无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