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68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答案不唯一!

第一章旅游地学概念体系、发展与研究任务

1、旅游地学概念与相关体系

旅游地学的定义:

1985年,第1届“旅游地学”研讨会给出第一个定义——“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知识,用以发现、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迹、遗址,探讨其成因、演变历史,为旅游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旅游地学相关体系:

旅游学——是基础,包括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等;地理学、地质学——两大主要地学支柱;其他相关学科——生物学、天文学、大气学即气象气候学、环境学、建筑学、堪舆学等。

2、旅游地学的发展历程

(一)孕育萌芽时期

(1)时间:

20C70S-20C80中

(2)主要事件:

1985年,“旅游地学”术语被提出,并给出了最早的定义;自1986年,我国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地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二)成长发展期

(1)时间:

1985年-至今

(2)主要事件:

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省级旅游地学研究会;进行了大量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和区旅游规划工作;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申报和预研究;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参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性规划;发表《长白山宣言》(1999年),确立可持续旅游的基本方略:

进一步完善发展旅游地学科学理论体系,坚持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加强旅游地学的学术队伍建设。

3、旅游地学主要研究课题

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自然旅游资源时空背景(地学背景);自然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人文旅游资源地学背景;地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地分类与规划管理;地学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地质公园的建立与分类;精美的地学珍品宝玉石;

旅游地形象设计;

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

1、地学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分类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系统

以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近地宇宙星空为对象

(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系统

固态文明:

城市、农村、古建筑、古工程、居住环境、宗教环境等

动态文明:

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等

2、地学旅游资源自然成因分类系统的确认

按自然资源成因分类,分类系统为三个级别(层面),第一级别——风景域、第二级别——风景类、第三级别——景观型。

(5种风景域——岩石圈风景域、水圈风景域、生物圈风景域、大气圈风景域、宇宙风景域;16种风景类——地质景观、地貌景观、洞穴景观、海洋景观、河流景观、湖泊景观、冰川景观、地下水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生态景观、气象景观、气候景观、空气环境、太空景观类、天文景观类;79种景观型)

3、地学旅游资源基本特征

(一)岩石圈风景域

1.地质景观风景类

(1)地层景观

♣岩层——具有层状结构的岩石

♣层型剖面——典型性的岩层模式剖面

♣标准剖面——大区域内具有典型性且可作为对比标准的剖面

♣古环境景观——岩层面上的古代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遗留下来的痕迹

(2)古生物景观

古植物化石、古动物化石

(3)内力地质构造景观

——由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等作用而形的风景景观

如:

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郯庐大断裂,等

(4)外力地质景观

太阳辐射、冰川作用、河流作用……

(5)矿产地质景观(矿田或矿山)

现代矿山、古代矿山

2.地貌景观风景类

(1)构造地貌

——由构造运动起主导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有大、中、小等不同的尺度

(2)剥蚀地貌

——岩溶地貌、风蚀地貌、溶蚀地貌等

(3)风化地貌

——风化作用塑造的地形地貌

(4)溶蚀地貌

——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

(5)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冰碛、流水堆积等形成的地貌,如黄土地貌等

(6)其他地貌

——各种岩石类地貌景观,河流侵蚀地貌、冰川地貌、海蚀地貌

3.洞穴景观风景

(1)岩溶洞穴景观

岩溶洞穴——岩溶区地下水沿着岩层的层面和裂隙进行溶蚀和机械侵蚀而形成的地下空洞

(2)火山熔岩洞穴景观

熔岩洞穴——火山喷发时,熔岩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熔岩熔洞

(3)其他洞穴景观

滚石洞、砾石堆积洞、构造潜蚀洞、砂岩潜蚀洞、土洞、人工洞穴

(二)水圈风景域

1.海洋景观风景类

(1)滨海海滩景观

淤泥质海滩、砂质海滩、石砾质海滩、基岸海滩

(2)海岛景观

大陆岛、大洋岛、堆积岛

(3)珊瑚礁景观

珊瑚礁——由珊瑚虫活体的钙质骨架或珊瑚钙质遗体积聚而成的石灰质礁体

(4)浅海浪潮景观

潮汐、潮流、风暴潮

2.河流景观风景类

(1)三角洲景观

江河在入海口处由泥沙大量淤积形成的三角形平原

(2)峡谷景观

江河上游地段,河流下切作用显著区

(3)瀑布跌水景观

岩溶型瀑布、构造成岩层瀑布、火山熔岩型瀑布、山岳型瀑布、山崩-泥石流-冰川型瀑布

(4)湍急河溪景观

山地河流的上游段

(5)缓流溪涧景观

丘陵地带的河流小溪

3.湖泊景观风景类

(1)构造湖(断陷湖)景观

–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表凹陷积水面成

(2)泻湖(海成湖)景观

–与海岸地带的沙坝、沙嘴和海堤与海洋隔开而相对封闭的浅水湾

(3)河迹湖景观

–河流改道、截弯取直、淤积等使河道的一部分形成湖盆

(4)冰川湖景观

–冰蚀湖、冰碛湖

(5)风蚀湖景观

–风蚀洼地积水而成

(6)岩溶湖景观

–溶蚀洼地或漏斗积水而成

(7)堰塞湖景观

–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使河流受阻,水位抬升而成

(8)火山口湖景观

–死火山口洼地积水而成

(9)人工湖景观

–主要指水库

4.冰川景观风景类

(1)大陆冰川(大陆冰流或冰盖)景观

♠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

(2)山岳冰川(高山冰川)景观

♠山区范围内形成、流动和消亡的冰川

(3)高原冰川景观

♠高原地面达到雪线以上时而形成的连续冰流

5.地下水景观风景类

(1)泉水景观

按泉水涌出的水动力条件分:

上升泉、下降泉

按泉水涌出的地质环境综合条件分:

侵蚀泉、接触泉、溢出泉、悬挂泉、堤泉、断层泉、岩溶泉等

按泉水涌出的奇异特征和功能分:

间歇泉、多潮泉、喊泉、笑泉、羞泉、鱼泉、冰泉、乳泉、甘泉、苦泉、药泉、矿泉

(2)热气泉景观

指地球深部地热在特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下,以地下热水和热水蒸气喷出地表的现象

(3)地下河景观

(4)泥火山、泥泉景观

♣泥泉——指在特定地质构造条件下,在地下应力作用下,大量泥沙、岩石碎屑、气体及少量地下水喷出地表的自然现象

(5)泉华景观

♣泉华——指溶解有矿物质或矿物盐的地下水和蒸气在岩石洞隙或地表的化学沉积物

♣泉华类型:

钙华、硫华、硅华、盐华和金属矿华

(6)龙眼泉景观

♣龙眼泉——指在滨海、湖泊、河流底部地层中涌出的承压上升泉

(7)坎儿井景观

♣新疆特有的特殊灌溉系统

♣组成:

直井、地下渠道(地廊道)、地面渠道(明渠)及涝坝(沙坝)

(8)古井景观

(三)生物圈风景域

1.植物景观风景类

(1)森林景观与森林公园

(2)植物自然保护区

(3)古树名木

♦指树龄长、树种稀而古老的树木

(4)植物园景观

♦大型综合性植物园

♦专科性植物园

(5)花圃花卉景观(特色植物园)

♦梅、桃、牧丹等

(6)生态农业景观(专业性强的特色农业基地)

♦茶园、橡胶园、荷花园等

(7)果木园林景观

♦不同湿度带的水果基地或干果基地

2.动物景观风景类

(1)特殊动物群落景观

–主要指易群居的一些动物群落

(2)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主要指濒危动物

(3)养殖场动物景观

(4)其他动物群落与动物园

–专门性的动物参观地和动物园(综合性动物园、专门化动物园)

3.生态景观风景类

(1)自然生态保护区

♧海洋、湖泊、河流、沼泽、水库、森林、草源等

(2)海洋生态环境景观

♧滨海、浅海、深海和大洋生态景观

(3)草原生态环境景观

♧草甸草原

♧稀树草原

(4)苔原/冻原生态环境景观

♧极地附近或高山的无林沼泽型植被

(5)湿地生态景观

♧沼泽、泥炭地等狭义湿地

(四)大气圈风景域

1.气象景观风景类

(1)极光景观

极光——高纬度地区高空中由于太阳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磁场时,

受地球磁场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光电效应

(2)佛光景观

佛光——一种由雾气中的小水滴对光线折射或衍射而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

它一般出现在太阳相对方向处的动雾层之上,是围绕观测者影子的彩色光环

(3)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一种当空气各层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

下现蜃景:

幻景位于实物下方。

(空气层下疏上密)

上现蜃景:

幻景位于实物上方。

(空气层上疏下密)

(4)云雾景观

(5)雪霰景观

♣雪霰——指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水冰粒

♣景观类型:

雪景、雾凇、雪挂、冰挂

(6)云霞景观

(7)霏雨景观

♣霏雨——指弥漫的云气或蒙蒙细雨

(8)风成景观

♣海陆风、山谷风、峡谷风

♣风力发电站或风车景观

2.气候景观风景类

(1)避暑型气候

♥高山气候、高原气候、海滨气候带、森林地带

(2)避寒型气候

♥热带、亚热带气候带

(3)阳光

♥主要强调阳光的休闲、健身效应和疗养功能

(4)物候景观

♥物候——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

♥动物物候现象:

冬眠、复苏、迁徙

♥植物物候现象:

萌芽、开花、结果、落叶

♥非生物物候现象:

霜降、解冻

(5)极昼极夜景观

3.洁净空气风景类

(1)绝对洁净空气

♠人烟稀少的高原、极地

(2)相对洁净空气

♠人口稀少的高山、海滨

(3)森林洁净空气

♠森林公园、原始森林、人类干扰相对较少的次生林

(五)宇宙风景域

1.宇宙太空景观风景类

(1)太空景观

近地的宇宙天体和远地的星云

(2)星体景观

月球、金星、水星、火星等

2.天文景观风景类

(1)天文现象景观

日食、月食

(2)星外来客景观

陨石雨、流星、流星雨、彗星

(3)星(夜)空间观

中秋赏月、星相

第三章自然旅游资源时空背景

1、宇宙、银河系与太阳系的概念

(1)宇宙——指时空的总称。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2)银河系——是由直径8.5万光年银盘中1500多亿颗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的星系。

(3)太阳系——是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系统的总称。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运转中心。

2、地球及其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有关参数

•半径:

平均半径6371.1km,长半径6378.16km,短半径6356.755km

•面积:

总面积5.1×108km2,其中,陆地面积1.49×108km2,海洋面积3.62×108km2

•体积:

1.0833×1012km3

•质量:

5.976×1027g

•密度:

平均密度5.518g/cm3;大陆平均密度2.67g/cm3;地壳平均密度2.8g/cm3;

(二)地球的圈层分异

重力的作用与高温的影响,地球里面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使重者下沉,轻者上浮,出现了大规模的物质分异和迁移,形成了从里向外,物质密度从大到小的圈层结构。

铁和镍比较重,含量多,分离出来成为液态的金属向中心聚集-地核。

较轻的硅酸盐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幔之上的地壳。

气体和水等轻物质被吸引在固体球的外围

(三)大气圈

——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四)水圈

(五)生物圈

第四章自然旅游资源的地质环境

1、地层与地质历史演化

(一)地层概念格架

(1)岩层与地层

岩层:

是成层岩石的泛称

地层:

指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层状岩石

(2)地层的基本规律——地层层序律

地层叠覆律——指地球表面的岩层按时代先后层层沉积下来或依次叠覆,下面的地层较老,上面的地层较新(即下老上新)

(3)地层的接触关系类型及其地质含义

地壳下降引起沉积,上升则导致剥蚀,所遗留在岩层中的各种接触关系,是分析和阐明地壳运动的证据

①整合接触

概念——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

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意义: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②不整合接触

概念——地壳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

又称为“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

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4)地层体现的地学含义

时间含义:

根据地层层序律,可获知时间含义

空间含义:

地层占据一定的空间,在一定区域内展布

古地理含义:

根据岩石的岩性特征(沉积结构、构造、沉积物成分、特殊矿物标志等)和古生物化石,来识别古地理环境

事件含义:

特殊沉积构造往往反映出当时发生的一些地质事件

(二)地质历史概述

(1)地质年代表

(2)地球历史概述

①太古代Ar(ArchaeozoicEra)

时间:

46亿年-25亿年前,是地史中最漫长的一个代

地壳演化:

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运动与火山活动极其频繁强烈

生物:

无机物→简单有机物(氨基酸等碳氢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最原始的生物。

到太古代晚期,海洋里已出现了原始单细胞细菌和藻类生物

②元古代Pt(ProterozoicEra)

时间:

距今25-6亿年前

地壳演化:

陆壳逐渐增厚,稳定性加强,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震旦纪时,地球发生了第一次大冰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

生物:

藻类植物时代,藻类空前繁盛,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原始动物(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也开始出现,如海绵和腔肠动物

③早古生代Pz1(PalaeozoicEra)

时间:

距今6-3.85亿年前

地壳演化:

从早寒武纪开始,发生了世界性的广泛海侵;奥陶纪以后,发生广泛的海退;至志留纪末,发生了世界性的强烈的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

生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先锋植物开始登陆

④晚古生代Pz2(PalaeozoicEra)

时间:

距今3.85-2.3亿年前,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地壳演化:

四个巨型稳定的古陆,即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和冈瓦纳古陆,连结成统一的联合古陆,即泛大陆,使全球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地球北方形成广大的煤田;二叠纪是地球发展史上重要的成礁期

生物:

泥盆纪时生物界发生了从海洋征服大陆的巨变,从这一时期起,生物才开始从海洋向陆地发展;石炭纪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动物界出现两大飞跃发展——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出现原始鱼类(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从水到陆,由鱼类演变到可在陆地生活的两栖类,所以石炭、二叠纪又称为两栖类时代。

植物界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⑤中生代Mz(MesozoicEra)

时间:

距今2.3-0.7亿年前,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地壳演化:

三叠纪末开始,联合古陆解体;到白垩纪末,冈瓦纳古陆已解体成五大块(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南极洲),古地中海收缩关闭,太平洋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形成;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主要有三叠纪晚期的印支运动,以及侏罗纪、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或阿尔卑斯运动)

生物:

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

⑥新生代Kz(KainozoicEra)

时间:

7千万年前-至今,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组成

地壳演化:

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最后封闭,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大西洋和印度洋继续扩张,环太平洋褶皱山系和岛弧、海沟形成,各大陆相对漂移或靠拢,东半球和西半球大陆逐渐形成,最终形成现代全球海陆分布面貌。

第三纪末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生物:

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空前发展的时代,是现代海陆格局和地貌形势已经形成和继续发展的时代,是冰川广泛发育的时代,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代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能否两足直立行走作为人和猿分界的标志,能两足直立行走的高等灵长类即为分类上的人科

2、大地构造运动与地学旅游资源的形成

(1)中、新生代的大地构造运动对中国东部和西部旅游景观上具有很强影响

贺兰山-四川龙门山-横断山一线为界

以西:

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展布的山脉

以东:

主要呈现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的山脉(新华夏构造系)

(2)中、新生代的三次大区域性的地壳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直接显现出其控制作用

(3)新华夏构造系对中国东部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展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东部:

多花岗岩名山

第五章自然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

1、地质作用及类型

(一)地质作用

——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二)类型

(1)外力地质作用

•发生场所:

地球表面

•主要营力:

太阳辐射、风、流水、冰川、生物

•作用特点:

作用的能源来自地球外部;引发地球表层原有矿物、岩石不断破坏;具有削高填低,使地表形态趋平坦的总趋势。

(2)内力地质作用

•发生场所:

地球内部

•主要营力:

地热能、重力能、地球自转的动能

•作用特点:

促使岩石圈的某些区域发生水平位移和垂直方向的升降;可导致发生各种构造变动、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具有使地表形态高低不平的总趋势。

2、外力地质作用类型及其景观特征

按照地质营力的方式和介质条件分

(一)风化作用及其景观

(1)风化作用——在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地壳的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分解和破坏的现象

(2)风化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物理风化(机械破坏)——在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坏作用。

•作用特征:

岩石碎化,但成分未发生显著变化

•作用方式:

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作用、潮解作用、干湿膨胀或干裂

化学风化

•作用特征:

岩石被分解、破坏,产生某些新矿物

•作用方式:

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化作用

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的原岩破坏作用

•表现方式:

动物挖洞钻穴、植物根劈

(3)风化作用对景观的影响

•是形成各种形态和造型山石的主要外营国之一

•最终产物是形成土壤

(二)地面流水作用及景观

(1)地面流水——指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包括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河水、湖泊水等

(2)地面流水的运动状态

•层流:

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并呈近似平行状态的水流

•紊流:

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发生任意改变的水流

•环流:

水质点的运动方向常在垂直其流动方向呈螺旋状有规则变化的水流

(3)河流的侵蚀作用与造景机理

河流上游地带

•作用方式:

主要发生切割与剥蚀作用

•主要表现:

V形谷或峡谷、侵蚀沟、阶地

河流中下游地带

•作用方式:

主要发生侧蚀作用

•主要表现:

曲流、牛轭湖、宽阔河床面

岩石软硬差异带

•作用方式:

下切作用为主

•主要表现:

跌水、瀑布

(4)河流沉积作用与地貌景观、旅游功能

•沉积作用发生地带:

河流中下游特别是下游段的平原区、入海口、山麓地带

(5)河流作用的典型景观

•河谷、峡谷、瀑布、河流阶地、三角洲、河口沙坝与沙嘴、河口沙岛、河滩、牛轭湖等

•泥石流、山麓堆积、洪积扇、侵蚀沟

(三)地下水作用及其景观

(1)地下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

(2)地下水垂直分带

•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3)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及其造景机理

•机械潜蚀作用——地下水对岩石的冲刷破坏,形成孔洞

•化学潜蚀作用——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也称作岩溶作用或喀斯特作用,常形成溶洞

(4)地下水作用主要景观类型

•泉、井、地下河、溶洞

•天坑、泉华、沟谷、洞穴、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地下喀斯特地貌:

卷曲石、鹅管、石珊瑚、石水果、纯净的钙质、边石堤、石缸天窗(落水洞)、垂直溶洞、水平溶洞、西藏泉华、云南白水台、九寨沟华钙

(四)冰川作用及其景观

(1)冰川——在大陆上常年积雪区,积雪层在较长时间的压力等作用下,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自身重力和压力作用下,沿着斜坡或一定的谷道缓慢流动的现象

(2)分布地带:

中低纬度高山区、极地及其附近地区

(3)冰川类型:

大陆冰川

•分布:

高纬与极地地区

•特点:

雪线低、冰层厚、中厚边薄,由中心向四周流动

山岳冰川

•分布:

中低纬度高山地带

•特点:

雪线高、冰层薄、规模小、呈带状分布

(4)冰川的刨蚀作用

•概念——指冰川及其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床(即依托的山体岩石)产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主要表现:

挖掘、锉磨、冰劈

(5)冰川景观:

•冰川槽谷(U形谷)、冰峰、角峰、刃脊、冰斗

•羊背石、冰臼、终碛垄、鼓丘、冰碛扇、冰砾扇、冰碛丘陵、冰碛阶地、漂砾等

(五)风的作用及其景观

(1)风的作用表现形式

吹扬(风蚀)作用——指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

•景观表现:

风蚀洼地、戈壁

磨蚀作用——指在风砂流动过程中所携带的砂粒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擦及其使岩石发生破坏的作用

•作用地段:

山谷垭口、迎风面近地面处

(2)风蚀景观

•石窝和风蚀壁龛、风蚀穴、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城堡或魔鬼城)、风蚀雅丹(“陡壁的小丘”)、风蚀洼地、土林、风动石

(3)风的沉积作用和风积(风成)景观

•风积作用——指风沙搬运过程中,风速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包括植物或地表微小的起伏),以及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时,都能够发生砂粒等携带物从气流中脱离而堆积的过程。

•风积地貌景观:

沙漠

沙丘(新月形沙丘、复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横向沙丘;新月形沙垄(线形沙丘)、沙垄、复合沙垄——纵向沙丘;“金字塔形沙丘”、“星形沙丘”——多风向沙丘)

沙堆:

滑沙

(六)湖泊作用及其景观

(1)湖泊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内力作用形成的湖泊:

构造湖、火山湖

•外力作用形成的湖泊:

河成湖、冰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岩溶湖、人工湖

(2)湖泊景观

•湖泊景观类型

湖岸景观——指湖滨地带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景观

湖面景观——指湖泊水体及湖中岛屿景观

•湖泊景观的特点:

山水林有机结合与搭配,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搭配,天人结合。

(3)湖泊的旅游功能

•观赏功能:

龙船观光、划船观光、湖岸/滩风光观光

•休闲度假功能

•健身功能:

垂钓、习武、散步

•体育锻炼功能:

游泳、赛艇、赛龙舟、跳水

(4)沼泽景观

(七)海洋作用及其景观

(1)海洋环境分带

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带、深海带

•滨海带——指海陆交互作用地带,亦即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达上界之间的地带

•浅海带——从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0m之间地带

•半深海带——指水深200m-2000m之间的海域

(2)海浪作用为主的海岸带

•沙坝、泻湖

(3)潮汐作用为主的海岸带

(4)滨海带的旅游功能

•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疗养健身、观光游览、探险猎奇、游乐消夏

3、内力地质作用类型及其景观特征

(一)褶皱

•褶皱山、单斜山

(二)断裂

•断层、节理

(三)火山作用与岩浆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