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96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x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

2-1汽车行驶轨迹有哪些特征?

道路平面线形有哪些要素组成?

解答:

1.轨迹是连续的,即轨道上任一点不出现折转和错位;

2.轨迹的曲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值;

3.轨迹的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意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率值。

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

2-2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

解答:

1.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直线难以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路基,破坏自然景观。

若长度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

2.过长的直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和急躁,易超速行驶,对安全行车不利。

3.所以在定线中直线的运用、长度的确定,应当慎重考虑,不宜采用过长的直线。

2-3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

分别在何情况下使用?

解答:

三种:

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使用的情况为:

1.极限最小半径:

是路线设计中的极限值,是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的,一般不轻易采用。

2.一般最小半径:

是在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

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的影响较小,路面摩阻力可保证汽车有足够的稳定性,这时可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2-4缓和曲线的作用是什么?

确定其长度应考虑哪些因素?

解答:

 作用:

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

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

3.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

4.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因素:

1.旅客感觉舒适;2.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

2-5参照课本p105-108

2-6参照课本p135-136

2-7参照课本p135-136

注:

2-7的所给的图形有问题

3-9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

(1)判断凸、凹性;

(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高程。

解答:

(1)ω=i2-i1=5%-0.8%=4.2%,凹曲线

(2)竖曲线要素

L=R⋅ω=5000×4.2%=210.00m

T=L/2=105.00m

E=T^2/2R=1.10m

(3)设计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

K25+460-T=K25+355.00

设计高程:

780.72-105×0.8%=779.88m

K25+400:

横距:

x=(K25+400)-(K25+355.00)=45m

竖距:

h=x^2/2R=0.20m

切线高程:

779.88+45×0.8%=780.2m

设计高程:

780.24+0.20=780.44m

K25+460:

变坡点处

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780.72+1.10=781.82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25+460+T=K25+565

设计高程:

780.72+105×5%=785.97m

K25+500:

两种方法1)从竖曲线起点开始计算横距:

x=(K25+500)-(K25+355.00)=145m

竖距:

h=x^2/2R=2.10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起点越过变坡点向前延伸):

779.88+145×0.8%=781.04m

设计高程:

781.04+2.10=783.14m

2)从竖曲线终点开始计算横距:

x=(K25+565)-(K25+500)=65m

竖距:

h=x^2/2R=0.42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终点反向计算):

785.97-65×5%=782.72m或从变坡点计算:

780.72+(105-65)×5%=782.72m

设计高程:

782.72+0.42=783.14m

两种方法结果相同

3-10某城市I级主干道,其纵坡分别为i1=-2.5%、i2=+1.5%,变坡点桩号为K1+520.00,标高为429.00m,由于受地下管线和地形限制,曲线中点处的标高要求不低于429.30m,且不高于429.40m,试确定竖曲线的半径,并计算K1+500.00、K1+520.00、K1+515.00点的设计标高。

解答:

ω=i2-i1=1.5%-(-2.5)%=4%,ω>0,故为凹曲线

由二次抛物线型竖曲线特性知:

切线长T:

T=L/2=Rω/2

外距E:

E=T^2/2R=Rω^2/8

竖曲线中点处的设计高程为变坡点高程加外距,则外距的取值范围为E=(429.30-429,429.40-429)=(0.30,0.40)

所以:

E=Rω^2/8=(0.30,0.40),半径的取值范围:

R=(1500,2000)

以R=1800.00为例:

L=Rω=1800×4%=72.00mT=L/2=36.00mE=Rω^2/8=1800×(4%)2/8=0.36m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K1+520.00-T=K1+520.00-36.00=K1+484.00竖曲线起点高程:

429.00+36×2.5%=429.90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1+520.00+T=K1+520.00+36.00=K1+556.00竖曲线终点高程:

429.00+36×1.5%=429.54m

K1+500.00处:

横距x1=(K1+500.00)-(K1+484.00)=16.00m

竖距h1=x1^2/2R=16^2/(2×1800)=0.07m

切线高程=429.90-2.5%×16=429.50m

设计高程=429.50+0.07=429.57m

K1+520.00处:

设计高程=429.00+0.36=429.36m

K1+515.00处:

横距x3=(K1+515.00)-(K1+484.00)=31.00m

竖距h3=x3^2/2R=31^2/(2×1800)=0.27m

切线高程=429.90-2.5%×31=429.125m

设计高程=429.125+0.27=429.39m

3-11某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有一处平曲线半径为250m,该段纵坡初定为5%,超高横坡为8%,请检查合成坡度,若不满足要求时,该曲线上允许的最大纵坡度为多少?

解答: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最大合成坡度值应取9.0%

>Imax

这是不满足要求的。

4.1解析:

已知:

JD=K7+086.42,=34°50′08″,R=150m,Ls=40m

平曲线要素计算:

主点桩号计算:

ZH=K7+019.23

HY=K7+059.23

QZ=K7+074.83

YH=K7+110.43

HZ=K7+150.43

对于三级公路超高过渡方式一般采用绕内边线旋转,加宽设为线性过渡,路基边缘为设计高程

查最大超高渐变率设计速度为30km/h时,p取1/75

有公式

可知

又知P>1/330固有

K7+030(处在第一段缓和曲线上):

=K7+030-K7+019.234=10.766m<

(处在双坡过程)

=0.074m

中线

内缘

K30+080(处在圆曲线上):

外缘

中线

内缘

K30+140(处在第二段缓和曲线上):

=K7+150.43-K7+140=10.43m<

(处在双坡过程)

=0.072m

中线

内缘

K30+160(处在直线段)

中线

外缘与内缘都为零

 

4.2解析:

停车视距ST=75m,超车视距SC=350m

=51º32ˊ48"=0.89966rad

轨迹半径:

Rs=R-B/2+1.5=125-7/2+1.5=123m

缓和曲线角:

β0=Ls/2R=50/250=0.2rad

偏移量:

e=125-123=2m

轨迹线圆曲线长:

L′=Rs×(α-2β)=123×(0.89966-0.2×2)=61.458m

轨迹线缓和曲线长:

l=Ls-e·β=50-2×0.2=49.6m

轨迹线曲线长:

L=L′+2l=61.458+2×49.6=160.658m

按停车视距控制时:

L>ST>L'

,满足要求。

按超车视距控制时:

L

=63.804m

清除距离△h=hmax–h=63.804-6.75=57.054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