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98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docx

北京初三17区县一模散文阅读题汇总

01[2014东城一模]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5题。

(共15分)

槐花

季羡林

1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2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音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3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

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4“真好看呀!

这真是奇迹!

5“什么奇迹呀?

6“你们这样的花树。

7“这有什么了不起呢?

我们这里多得很。

8“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9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

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10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11“真好看呀!

简直神奇极了!

12“什么神奇?

13“这木棉花。

14“这有什么神奇呢?

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15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1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

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17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986年6月3日

13.本文三次写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

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4分)

看花的情形

对花的主要感受

第一次

在开花的季节,看到了常见的槐花。

1

第二次

2

3

第三次

4

亲切而充满了生气。

14.阅读第16段画线句,说说“这样一个经验”在文中体现在哪两件事上?

(4分)

15.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以第1段和第17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3.要点:

①看惯了,习以为常。

1分②印度朋友的惊奇和赞美,引起作者对槐花的注意。

1分③仿佛第一次见到,陌生又似曾相识,发现了新的东西。

1分④努力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尽情欣赏。

1分

14.要点:

①我看惯了槐花,就习以为常了。

2分②印度朋友习惯了看木棉花,就不感到神奇了。

2分

15.示例: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情感。

第1段运用了描写和联想,写出了槐花的清香、美丽和壮观,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熟悉和赞美。

第17段,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洋槐以情感,写出了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用描写表现山石树木,用展现色彩的词语写水写花,写出万物的生机和欢畅,抒发了作者用心感受,发现美的喜悦心情。

第1段分析3分,第17段分析3分,语言表达1分,共7分。

02[2014西城一模]

(一)阅读《饺子啊饺子》,完成第14-16题。

(共15分)

饺子啊饺子

白阿莹

①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携妻带儿回东郊我的父母家去,陪二老吃顿饺子。

②从懂事时起,我就爱吃母亲包的饺子。

小时候,吃饺子还是一家人过年时最憧憬的奢望,平时家里几乎是吃不到纯肉馅的饺子的。

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用猪油渣与蔬菜掺合了给我做出美味的饺子来。

我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每次都会吃得满嘴生津,直喊:

“香!

香!

”一到这时,母亲就会拍拍围裙上的面,眯着眼笑。

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饺子对我们的吸引力大大减弱了,宴请亲朋时只吃饺子,会被嘲笑成吝啬。

但母亲却依然固守着对饺子的嗜好,每周末都打电话提醒我早点儿回家来包饺子。

此时我已成家立业住到城里,回父母家去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主要是尽对年迈父母的孝道。

每次回家,一半是担心父母受累,一半是不想老吃饺子,我总给母亲建议,换个主食吧,吃米饭,蒸馒头,炒点菜。

母亲不吭声只皱眉看我一眼说,我现在老得想不出做啥好了,你看面都和好了,下礼拜吃米饭吧。

但是下一个周末又是饺子,只是饺子皮里边的馅会有些变化。

回回如此,日子久了,我也只好不再提了。

④近来一段时间,儿子进入青春期,开始爱抱怨了,时常嘟囔说:

“又是饺子。

”我们教训儿子,奶奶包的饺子不能说不好吃。

然而,我们的教训不起作用,几乎每次回他爷爷奶奶家,儿子都要闹些让我们不愉快的事。

然后常常是一出家门,我就会和儿子在楼外吵将起来,结果直到当天深夜,我的心情也舒缓不过来。

儿子对付我们的办法越来越多,后来干脆每次回家吃饺子,碗还没端就说吃过饭了,引得一屋人怏怏不快。

我实在烦得不行,忍不住又劝母亲换个花样,让儿孙们也有个期盼。

母亲听了并不吭声。

我再多说,她便嘟囔一句:

“想吃什么,你们自己回来做好了。

⑤于是,那个周末,我满怀“信心”地提了一大包在超市买好的蔬菜,带着妻儿兴冲冲地迈进父母家门——厨房内外又充盈着饺子馅的香气,客厅中央的茶几上支着一个面案,上边放着一碗面,面案周围一圈摆了五只小板凳:

看来母亲是早计划好了,这次要全家一起包饺子。

我不好再说什么,强装笑颜坐到母亲旁边,又坚决地示意儿子赶快坐下来擀饺子皮。

母亲好像忘了上周的话,只顾招呼大家围坐到面案旁来,一家人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忙忙碌碌的,却没多少说笑。

⑥妻子与父亲找了些话题唠家常,聊着聊着又聊到母亲买菜包饺子的事上了,母亲便开始夸耀起她做饺子的诀窍,说着说着,忽然问我懂了吗。

我闻声抬头望了母亲一眼,但见母亲的眼睛正朝着这边盯着她的儿子。

噢,母亲苍老了许多,特别是她那原本清澈乌亮的眼睛,眼仁变成了棕色,眼白已有些泛黄,眼仁眼白间没了清晰的界限,眼睛便显得异常混浊。

我心里不由一酸,想说什么,却不知说什么好。

⑦母亲显然看出了我情绪上的波动,说了句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话。

她一边包饺子一边自言自语似地说:

“你爸你妈老了,也不想吃啥了,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

一家人围在一块儿多好啊,一边包一边聊,非要吃什么米饭,准备一两天,吃完你们嘴一抹走了,连句多的话都没有……”她叹一口气,眼窝湿了:

“你们也有这一天呢!

⑧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

天哪,我怎么就没想一想呢?

心灵手巧的母亲什么菜不会做?

何曾不想变个花样来款待她的儿孙?

但母亲太珍惜这个阖家团圆的周末了,她渴望用这种方式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气氛,品味生活的乐趣和悲苦,虽然仅仅是一会儿,可这段时光对于母亲和父亲来说,是多么难得啊……

⑨那天的饺子皮我擀得很慢很慢,一家人也包得很慢很慢,一个个饺子又周正又美丽,犹如一个个工艺品,围着那笼屉一圈一圈螺旋着向外扩展,让人不忍下锅。

那天的饺子,妻儿都说香,我却吃不出味道来。

儿子问我,爸你咋了?

我抬头看见镜子里自己的一双眼睛涌满了泪花,只能遮掩地说辣到了——谁又能理解,这小小的饺子承载了多少味道啊!

⑩我已不记得那天的饺子是什么馅的了,但我异常高兴,因为我清晰地记得母亲吃得很香,父亲也吃得很香。

(有删改)

14.本文叙述了长期以来“我”对饺子的难忘记忆与情感变化,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时间

有关记忆

情感变化

小时候

就是爱吃

成家立业之初

每周末回父母家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

近来一段时间

吃起来烦

那个周末

听母亲聊饺子懂得了她的心思

15.结合文章,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味道”的含义。

(4分)

16.就下面歌词与上文内容之间的相同点,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7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参考答案:

14.①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②不想老吃③和儿子因吃饺子闹不愉快④吃着高兴(4分。

每空1分)

15.示例:

①这“味道”指的是母爱的味道。

文中写“我”小时候,母亲想尽办法给“我”做肉味饺子,见“我”吃得香就会眯着眼笑,这饺子承载的就是母爱的味道。

②这“味道”指的是家人和睦团聚的味道。

文中最后写全家人一起慢慢包出来一个个周正又美丽的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的味道。

③这“味道”指的是儿子孝顺的味道。

文中写“我”每周末都携妻带儿回家陪父母吃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儿子孝心的味道。

④这“味道”指的是“我”内心感到愧疚的味道。

文中写母亲已变得衰老,“我”却没有注意到,母亲说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我”才猛然醒悟,这时饺子承载的就是“我”内心愧疚的味道。

(共4分。

答出两种“味道”即可,每个“味道”解释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

16.示例:

歌词与上文的相同点是,都强调了老人希望子女回家,只是为了全家人能其乐融融地团圆在一起,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

由此我更深地感悟到子女要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要懂得珍惜亲情,要一家人团圆和睦……)。

(共7分。

相同点4分,其中老人希望团圆2分,子女要常回家看看2分;谈感悟2分,语言1分)

03[2014海淀一模]

(一)阅读《汗血诗人》,完成第13-16题。

(共17分)

汗血诗人

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

他对诗歌的解读生动形象,内容鲜活,能把人一下子带回文学历史的“现场”。

牛汉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材高大的他,笑起来极天真,满脸的灿烂,简直就像个孩子。

②在一个天色晦暗的下午,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默诵着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想象着十八岁的牛汉,满怀青春的梦想,投身革命。

他被军警用枪托砸伤过头部,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他的《鄂尔多斯草原》却饱蘸青春的激情,让你分明感到,作为蒙古族后裔,他体内流淌的,是强悍野性、豪迈奔腾的血液。

③很凑巧,我毕业后,幸运地成了牛汉的同事,对他的人生遭际与诗歌创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文革一开始,牛汉就被关进了“牛棚”,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军代表看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干拉车运输等最繁重、最辛苦的活儿。

在阴冷的雨季,他佝偻着高大的身躯,拉着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艰难地挣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嶙峋的瘦骨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负担起压在身上的全部苦难。

三四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奉命返回了京城,牛汉与少数人却仍然被留下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是两条狗。

他陷入了精神苦闷中,几乎绝望。

万幸的是,久违的诗神,眷顾并拯救了他!

他发现苦难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诗意。

他寻觅,为萧索的枯草中繁星般开放的野菊花;他狂奔,为日渐空茫的山林里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果子;他战栗,为那参天大树扭曲了的坚硬的树根;他激动,为蚯蚓的血液、云雀的飞翔……他又开始了创作,像一匹蒸腾出血气的汗血宝马,翻越雪封的山坡,冲击凝冻的云天。

诗人在苦难中“再生”!

在暴雨将临之际,牛汉听到天空传来鹰的叫声,写下了《鹰的诞生》:

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

可以听见雏鹰激越而悠长的歌声。

⑤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诗人和诗一起振奋和勇敢起来,诗带着他从政治压迫、精神屈辱,甚至失语状态之中超拔出来。

他郑重地以“汗血斋”未自己的陋室命名。

就在“汗血斋”里,他创作了几十首诗歌。

在那些最没有诗意的日子里,在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他却用生命在创作,在歌唱……

⑥在度过了战乱、流亡、迫害、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建房、养猪、拉车的劳改岁月之后,在苦难锤砧的击打下,他的人与诗,都日益成熟起来,愈加沉实而美丽。

八六年,牛汉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汗血马》。

该诗的最后一节这样描写汗血马: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白的花

⑦汗血马就是这样超越生命的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和辉煌的。

人如其诗,诗如其人。

对于牛汉来讲,被称为“汗血诗人”再恰当不过了。

⑧在以后共事的十多年间,我们保持着忘年之交。

在某个特殊时期,我曾陷入一场精神危机之中,极度颓唐、苦闷。

牛汉察觉了,每次见面,都关切地问我最近在干什么。

我回答:

“我在混……”他马上严肃起来,盯着我,认真地说:

“我可不混!

”我立刻感到羞愧,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睛。

我明白他是希望我振作起来,做有意义的事。

他的话,他的经历,不禁使我增添了振拔的勇气。

⑨九九年十月中旬,北京秋意渐深,我到牛汉的寓所去看他。

我对他说:

“我特喜欢您的那首《酷夏,一个人在北京自言自语》。

”他听了非常兴奋,马上从书架上取下《牛汉诗选》,翻开,大声朗读起来。

他的眼睛在那一瞬间明亮了起来,神情像个孩子。

这个经历了那么多生活摧折的诗人,仍然以这样激昂的姿态诠释着对诗歌、对生命的最质朴的热爱。

我也和他一起,放声诵读着。

读完,我们两个人快意地相视,开怀大笑。

⑩这,就是诗人牛汉,蒸腾着“汗血气”、被称为“汗血诗人”的牛汉!

(取材于王培元《汗血诗人》)

13.本文回忆了“我”所认识的诗人牛汉,梳理文章第①—⑧段的行文思路,填写下面表格。

(4分)

回忆的过程

对牛汉的认识

解读诗歌水平高,单纯率真

读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

深入了解牛汉的遭遇和创作

具有使人增添勇气的力量

14.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第⑧段的人物对话中两处标点的作用。

(4分)

(1)我在混……

(2)我可不混!

15.联系上文,说说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2分)

16.文章把“汗血诗人”牛汉的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请以第④段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示例:

①听牛汉演讲②具有强悍野性、豪迈激情③超越生命的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和辉煌④聆听牛汉严肃的教导(共4分。

共4小题,每小题1分)

14.答案示例:

(1)省略号表现了“我”难以言表的颓唐、苦闷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我”在牛汉面前不知如何说起的难堪。

(2)感叹号表现了牛汉对追寻有意义人生的坚定、执着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我”的劝诫和鼓励。

(共4分。

共2小题,每小题2分)

15.答案示例:

画线句形象地写出了牛汉朗诵诗歌时的兴奋快乐心情,表现出他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依然保有对诗歌、对生命质朴赤诚的热爱。

(共2分)

16.答案示例:

文段中“佝偻”“挣扎”的动作描写,以及“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牛汉拉车苦役的情形,表现了他的生活苦难;用“狂奔”“战栗”“激动”这些动作描写以及“汗血马”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牛汉在苦难生活中发现诗意以及用生命创作诗歌的激情。

这些描写比喻刻画出了于生活苦难中因诗歌而振拔的诗人形象。

(共7分。

形象理解,4分;赏析角度,2分;语言表达,1分)

04[2014朝阳一模]

(一)阅读《行走京城》,完成第14-16题。

(共15分)

行走京城

彭程

①自十七岁告别故乡求学京城,到今天的已届知天命,三十年仿佛弹指之间。

回顾其间历程,有三种画面,总是于脑海中反复浮现且互相叠印。

  ②步行,串联起了大学的四个寒暑。

除了坐332路到首都体育馆看比赛,乘103路到中国美术馆看画展和到王府井书店买书,那几年间的生活范围主要是以校园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所凭借的交通工具基本是两条腿。

脚步踏在地上,年轻的心脏有力地跳动着。

未名湖的湖光塔影,朗润园的林木蓊郁,都在脚步的挪移间,袒露美的极致。

最常去的,当数海淀镇的新华书店和中国书店,从学校西南门出发,穿过一纵一横两条狭窄胡同就到了。

  ③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一辆坚固的天津产飞鸽牌自行车,陪伴了我十多个年头。

单位位于南城,周边的古迹名胜,都是靠了骑自行车游览观赏的。

陶然亭公园的楼阁参差、亭台掩映,天坛公园的坛墙环绕、古木森森,都被我无数次地亲近。

去琉璃厂一条街,仰望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到前门大栅栏,感知商业繁华的遗风流韵。

更于千百条纵横交错的胡同巷陌之间,体验普通百姓的寻常日子,感受弥漫其间的老北京的韵味。

车轮辚辚中,生命也在扩展自身,告别青春余韵,平添了一份责任感,一种沉静和笃实。

④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和京城成千上万个家庭一样,我也拥有了自己的轿车。

油门轻轻一踏,胸间便升腾起翱翔的感觉,行走的半径便超越了城市。

东边,去通州的运河古渡口,遥想当年的帆影与渔歌;西边,到门头沟的明清古村落,自精美的石雕砖雕中体味民居建筑艺术的精湛;北边,在密云的深山里采摘新鲜果蔬,齿颊间萦绕一缕清香;南边,于永定河畔的森林小径上漫步,头顶枝叶间筛落斑驳的阳光……散步不外乎几条街道,骑车拘囿于有限区域,而驾驶则不管多远没有不到之处,纵横驰骋,以想象力为边界。

⑤时光之水流淌得多么迅疾!

国家腾飞的振翅之声,具体到一座城市,便是建筑物的规模急剧扩展,长高,变宽,其速度令人惊叹。

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在几年间降临,梦幻一般。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丰台园博园……它们都是恢弘的城市交响乐中,一个个响亮的乐章。

它们把城市装扮得日渐美丽,使城市的内在蕴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古老的北京,因为它们,继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⑥行走京城三十载,我熟知她的美丽和瑕疵,仿佛了解自己掌心的纹路。

我盼望着,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会把车载空气净化器撤除,一同消逝的还有雾霾等词汇;城市的道路会变得更加畅快,堵塞将成为媒体的当日新闻。

⑦偶尔,我也会考虑一下更远的退休后的日子。

出行时我会重新选择骑车或者步行。

那时,阳光正从蓝天和白云之间,瀑布一样倾泻下来,淹没了这座城市。

一份久违了的从容和悠闲,会再度降临到我的心上。

那时,我会避开通衢大道和繁华场所,更多流连于那些洋溢着历史文化情味的所在,一条饱经沧桑的胡同,一座幽静古朴的四合院,远近各处的公园,形形色色的博物馆……

⑧那时候,这个城市的一切,该是被调配得恰到好处。

  ⑨这样的想象让我迷醉。

⑩我相信,这不会仅仅是一个梦。

(有删改)

14.作者三十年间以不同方式“行走京城”。

阅读第①-④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5分)

行走时间

行走方式

行走区域

步行

参加工作十余年间

新世纪

京城周边的景点

15.阅读第⑤段画线句,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都是恢弘的城市交响乐中,一个个响亮的乐章”。

(5分)

1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⑧-⑩段的理解。

(不超过120字)(5分)

参考答案:

14.示例:

①大学四年②学校及周边的书店③骑车④南城的名胜古迹⑤驾车(共5分。

每空1分)

15.要点:

①装扮京城,使北京更加美丽。

②显示科技发展的成就,丰富北京的内涵。

③作者对北京的发展变化表示赞美。

(共5分。

要点①②各2分,要点③1分)

16.示例:

作者希望未来的北京,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既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又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情味。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快乐,作者对此充满了信心。

(共5分。

对未来北京的理解3分,情感2分)

05[2014丰台一模]

(一)阅读《戏霸》,完成第14-16题。

(共15分)

戏霸

刘建超

①老街戏园子不在繁华处,沿着老街往东,出丽景门,走上两里地,有一个桃园,桃园对面就是老街戏园子。

②去戏园子听戏,就成了老街人散心怡情的乐趣之一。

老街人爱听戏,对在老街发生的梨园趣事,过去了多少年,老街人也能如数家珍。

最让老街人津津乐道的是“戏霸”洛半城。

③说起洛半城,上点儿年纪的老街人都记忆犹新。

他嗓音洪亮,唱花脸能声穿半个洛阳城,便因此而得名。

洛半城原是开乐器铺子的,半路出家去唱戏,进老街戏班子时已是二十多岁。

开始他只是唱唱折子戏,后来就排全本的《铡美案》《霸王别姬》《西厢记》。

洛半城既可以扮花脸唱他最拿手的包拯,也能唱《卖马》里悲愤颓唐的老生秦琼,还能变身《西厢记》里尖音假嗓的小生张君瑞,更绝的是他竟能反串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

老街人把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洛半城称为“戏霸”。

④洛半城读过几年书,脑子特别好使,尤其是听戏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那年,从河北来了个戏班子,唱的是评剧《穆桂英大破洪州》。

老街人听得过瘾,洛半城就想把戏给留下来。

他买了厚礼去见戏班子的老板,人家把礼收了,就是不给剧本,说话也不中听。

同行是冤家不说,人家根本没把老街的小戏班子放在眼里,连个正儿八经的角儿都没有,别说不给,就是给了本子也怕被糟蹋了。

洛半城也不计较,连看了三个晚上的戏,把《穆桂英大破洪州》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

河北的戏班子在附近唱了半个月的戏,再回到老街,看到洛半城带着老街的戏班子在演《穆桂英大破洪州》,老街人听得如痴如醉。

惊得戏班老板连声道:

霸道,太霸道了。

⑤“戏霸”洛半城在他最红火的时候,忽然不再登台了,谁也不知道啥原因。

传得最广的是,他看上了小师妹梨花白,而住在怡心胡同的梨花白却不知为何要终身不嫁,洛半城因情所困,便不再登台。

老街人都感叹不已。

⑥洛半城不再登台唱戏,在老街八角楼旁开了一家小店,名叫半城水席园,门面不大,生意却是不闲。

老街人怀旧,来此吃饭多半是看看洛半城,期盼洛半城能再出江湖。

洛半城只是热情地招呼顾客,从不提唱戏之事。

老街人就说,谁要是能让洛半城给唱一出戏,那真是得有天大的面子。

⑦岁月把“戏霸”演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⑧九月天,秋高气爽。

半城水席园来了一桌客人,点的是最贵的菜,喝的是最好的酒,五六个健壮的光头小伙子,扬言要见老板洛半城,非要洛半城出来唱上一段,否则就砸了店的招牌。

⑨还没听说过有人在洛半城店里闹事的。

洛半城不但有当年“戏霸”的声誉,为人处世也是极其厚道,每年都要出资奖励老街考上大学的孩子,70岁以上的老街人来店里办寿宴一律免费,深得老街人赞誉。

⑩有人说,再闹就报警。

⑪报警,报吧。

哥几个天天来这里吃饭,你就天天报,哥几个奉陪。

⑫明眼人知道,这是被街上的小混混给缠上了。

老街人不怕别的,就怕难缠的小混混。

别的事情是可以用钱来摆平的,小混混要的是面子。

正僵持着,忽然听到一声吆喝:

圣旨到——

⑬众人诧异,却见洛半城身着朝服,手持一方锦缎大步走来。

他身后跟着个小厮,抱着一罐杜康贡酒。

洛半城走到年轻人桌前,展开锦缎,朗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时乃国泰民安,秋风送爽之日,朕闻众位爱卿在此雅聚,甚感欣慰。

望众位爱卿爱国守法,体恤民情,共建和谐之城。

特赐美酒一坛,佳肴免单。

钦此。

⑭片刻的沉默,接着便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和叫好声。

几个脸红脖子粗的年轻人也不好再说什么,接过酒坛,抱拳说,哥几个服了。

走人。

⑮店里安静下来,洛半城坐在二楼窗前,望着远处的怡心胡同出神。

(有删改)

14.“戏霸”与“戏”有关的事,给老街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戏霸”与“戏”有关的事

老街人的感受

学唱《穆桂英大破洪州》

感叹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加点词语“霸道”的理解。

(4分)

16.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戏霸”写得生动而让人难忘的。

(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4.(4分)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