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99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2006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

1.将下面的句子抄写在田字格内,要做到准确、规范、端正、整洁。

lǎo jì fúlì zhìzàiqiānlǐ

lièshì mùnián zhuàngxīnbùyǐ

2.默写。

①从今若许闲乘月, 。

(《游山西村》)

②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⑤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⑥我劝天公重抖擞, 。

(《已亥杂诗》)

3.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①《〈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与“思”之间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②《沁园春雪》中能够表明作者写作主旨和豪迈心情的句子是

, 。

4.在下面短文中横线上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向全世界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

国际 、国内

、两岸 是中国当前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目标与需要,来进行有计划的改革。

A.和平

和谐

和气

B.和平

和谐

和解

C.和平

和气

和解

D.和气

和谐

和解

5.请你写出课外所读名著中主要人物有代表性的话语,并以此分析其性格特征。

话语:

性格特征:

6.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①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 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 ”两

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

②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

二、文言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2.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黑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

一是 ,达到了

的程度;二是 ,达到了

的程度。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有人说:

“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三、现代文阅读

1.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

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

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 。

2.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

3.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

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

4.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写在横线上。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作者引用张鷟的话,既说明了赵州桥的 ,又突出了桥的 的特点。

2. ①在中国的大西北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胡杨3000年”:

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

l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

②在大西北那些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生长着虬曲苍劲的胡杨树。

放眼望去,有的似骆驼

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

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

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③任何生命要生存、要延续、要繁衍,都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和各种各样的威胁。

惟独胡杨林遇到的威胁是最残酷无情的。

干旱的荒漠,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十的盐碱地带,就是它生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家”。

它必须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

荒原漫漫,朔风浩浩,戈壁瀚海满目萧瑟。

一片一片饱经风霜、斜插横卧的胡杨林,凄凉中含有悲壮,孤寂中注满宏阔。

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胡杨,它的树干是优良的建材;它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牛羊的佳肴;甚至它的流出的“泪”,叫做“胡杨碱”的,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已濒临灭绝的野骆驼、黑鹳,世界上罕见的蜂鸟、珍稀名贵的新疆大头鱼全赖胡杨林的庇护而生存……千百年来,它置身荒野,迎战风沙,坚定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⑤面对胡杨林,使人想起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也使人想起那些正在大西北同恶劣环境抗争的建设者……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

环境的恶劣不算什么,命定的一切也是可以抵抗的,凭着最强大的忍耐力、最顽强的生命力,就可以成就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伟业。

1.阅读选文②③④段,然后填空。

文段②描写胡杨树的外形,展现了 的特征;文段③描写胡杨树的 ,点明了 的特点;文段④描写胡杨树的 ,突出了默默奉献的精神。

2.观察附图,从文段②中找出最能体现图中胡杨树外形及精神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文段①中“倒而不朽l000年”:

文段⑤中“千年不朽的伟业”:

4.选文赞美了胡杨树,更赞美了具有胡杨树精神的人,这种写作手法叫作

5.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

武侯①祠:

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②武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

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

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

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

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

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殿门前敞。

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

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 。

(A)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C)你会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

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

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

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

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

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1.文段②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 的氛围。

2.文段③既交待了武侯祠的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 之情。

3.结合已学过课文《出师表》的有关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 。

4.阅读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表。

5.文段①中“深深的遗憾”是指 。

(用文中原句回答)

6.赏析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

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

4.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

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

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

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

“卧倒!

”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

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轰鸣着驶过,孩子毫发未伤。

那个扳道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他惟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没迟到、早退或误工过一秒钟。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

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儿子:

“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①多角度提炼观点。

A. B. C. D.

②选取其中的一个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观点:

(只填序号)

论据:

四、作文题

1.门前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自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煤油灯成为古董,管道天然气进入厨房,电脑也挤进我们的生活,真诚和友谊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时尚的春风吹遍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变化?

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体裁不限,600字左右。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校)名和人名。

2006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将下面的句子抄写在田字格内,要做到准确、规范、端正、整洁。

lǎo jì fúlì zhìzàiqiānlǐ

lièshì mùnián zhuàngxīnbùyǐ

试题答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试题解析:

2.默写。

①从今若许闲乘月, 。

(《游山西村》)

②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⑤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⑥我劝天公重抖擞, 。

(《已亥杂诗》)

试题答案:

(1)拄杖无时夜扣门

(2)出淤泥而不染(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攻亲戚之所畔(6)不拘一格降人才。

试题解析:

3.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①《〈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与“思”之间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②《沁园春雪》中能够表明作者写作主旨和豪迈心情的句子是

, 。

试题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试题解析:

4.在下面短文中横线上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向全世界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

国际 、国内

、两岸 是中国当前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目标与需要,来进行有计划的改革。

A.和平 和谐 和气 B.和平 和谐 和解

C.和平 和气 和解 D.和气 和谐 和解试题答案:

B试题解析:

5.请你写出课外所读名著中主要人物有代表性的话语,并以此分析其性格特征。

话语:

性格特征:

试题答案:

能写出有代表性的、完整的句子即得2分,出自课本内容的不得分。

性格分析准确得1分。

试题解析:

6.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①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 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 ”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

②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

试题答案:

(1)知恩必报(或“士为知己者用”等)千秋。

(2)能从个人品格、聪明才智、民族气节、历史成就等方面,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

试题解析:

二、文言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试题答案:

(1)降职或远调

(2)不用说

(3)平民

(4)通“德”,感激。

试题解析:

2.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黑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

一是 ,达到了

的程度;二是 ,达到了

的程度。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有人说:

“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试题答案:

1、A

2、

(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好读书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示例:

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试题解析:

三、现代文阅读

1.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

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

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 。

2.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

3.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

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

4.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写在横线上。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作者引用张鷟的话,既说明了赵州桥的 ,又突出了桥的 的特点。

试题答案:

1.一个是独拱石桥,一个是联拱石桥。

2.

3.示例: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或“桥宽约

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4.水平和价值显示智慧和力量。

5.外形 形式优美试题解析:

2. ①在中国的大西北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胡杨3000年”:

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

l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

②在大西北那些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生长着虬曲苍劲的胡杨树。

放眼望去,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

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

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③任何生命要生存、要延续、要繁衍,都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和各种各样的威胁。

惟独胡杨林遇到的威胁是最残酷无情的。

干旱的荒漠,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十的盐碱地带,就是它生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家”。

它必须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

荒原漫漫,朔风浩浩,戈壁瀚海满目萧瑟。

一片一片饱经风霜、斜插横卧的胡杨林,凄凉中含有悲壮,孤寂中注满宏阔。

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胡杨,它的树干是优良的建材;它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牛羊的佳肴;甚至它的流出的“泪”,叫做“胡杨碱”的,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已濒临灭绝的野骆驼、黑鹳,世界上罕见的蜂鸟、珍稀名贵的新疆大头鱼全赖胡杨林的庇护而生存……千百年来,它置身荒野,迎战风沙,坚定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⑤面对胡杨林,使人想起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也使人想起那些正在大西北同恶劣环境抗争的建设者……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

环境的恶劣不算什么,命定的一切也是可以抵抗的,凭着最强大的忍耐力、最顽强的生命力,就可以成就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伟业。

1.阅读选文②③④段,然后填空。

文段②描写胡杨树的外形,展现了 的特征;文段③描写胡杨树的 ,点明了 的特点;文段④描写胡杨树的 ,突出了默默奉献的精神。

2.观察附图,从文段②中找出最能体现图中胡杨树外形及精神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文段①中“倒而不朽l000年”:

文段⑤中“千年不朽的伟业”:

4.选文赞美了胡杨树,更赞美了具有胡杨树精神的人,这种写作手法叫作

5.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答案:

1.虬曲苍劲 生存环境 残酷无情 作用(或价值)

2.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

3.不腐烂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4.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5.围绕其中一方面谈,言之有理得2分;如能结合两方面辩证地谈得3分。

试题解析:

3.

武侯①祠:

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②武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

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

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

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

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

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