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951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docx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

青岛地区建筑环境分析

《建筑环境学》课程论文

 

地理位置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

其中,市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等六区)为3293平方千米,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四市为7989平方千米。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

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

气候特点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

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海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气温年较差小,极端温度和缓。

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迟、夏凉、秋爽、冬长”。

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造成青岛雨热同期;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季风自欧亚大陆吹来,青岛在冷高压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干燥、温度偏低,显示出大陆性气候特点。

气温

据1898年以来100余年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极端高气温38.9℃(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1931年1月10日)。

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

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

绝对湿度

青岛累年年平均湿度为12.5毫巴,其中以8月的绝对湿度为最大,达到26.7毫巴;7月次之,为26.2毫巴;以一月份的绝对湿度最小,仅为3.9毫巴,青岛市全年相对湿度波动不大,基本保持在50%~100%范围内。

由于6-9月份夏季季风带来的强降水天气,因此这几个月湿度相对较大,8月份,湿度达到93%。

入秋后雨水减少,湿度在10月份达到低值。

冬季由于冷湿气团所带来的雨雪,使湿度有所回升。

风能

青岛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为全国风能资源的丰富区域之一。

青岛市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沿海、山区和海岛,被列入全国沿海风能开发区域范围内。

目前,已核准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20万千瓦,在建的风电装机容量9.9万千瓦,2010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的风电装机容量9.9万千瓦,目前已经运行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4万千瓦。

有效风能全年合计为1654千瓦小时/平方米;有效风能密度全年平均为254瓦/平方米;有效风速时数全年合计为6485小时;全年的有效风速频率为74%。

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

全年之中以四月份平均风速最大,为5.8m/s;以八月、九月两月的平均风速为最小,均系4.5m/s。

青岛风速最大季节,出现在3~5月份;7~9月是青岛风速最小的季节。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

青岛海雾多,年平均浓雾51.3天、轻雾108.2天。

降水量

海洋对青岛气候的调节主要源于城区距海较近和沿海山地走向与季风方向垂直。

从气候特点来看,青岛光热水配比协调同期,有效性大、可利用程度高,年平均无霜期203天。

境内大气候差异小,小气候差异大。

干旱(以春旱为主)为青岛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他则为偶尔发生的冰雹、大风、暴雨和雷电。

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

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毫米(1911年),日降水量最多为367.9毫米(1997年8月19日),年降水量最少为308.3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

全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6—8月份的降水量为377.2mm,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7%;其中8月份降水量最多为151.1mm;日最大降水量223.0mm,出现在1970年9月4日。

1月份降水量最少为11.3mm,有的月份无降水。

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巴。

太阳辐射量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的可持续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青岛市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持续供应能力受限,约束不断加剧,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前景好、潜力大。

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以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青岛市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全年太阳太阳辐射总量为118.1千卡/平方厘米。

累计全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485.0小时。

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10月份次之,以12月至来年2月为少。

青岛历史上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出现在1935年,全年日照时数达2880.4小时;日照时数最少的月份出现在1910年,全年日照时数仅为1841.0小时。

青岛累年全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7%。

其中以10月份最高,达72%;以7月份最低,仅有42%。

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其引起的城市热岛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区过密的人口、建筑物、巨大的能耗所引起的城区温度比周围高的现象。

.城市热力场格局和热岛效应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一个城市的建筑、自然环境、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青岛进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镇范围逐步扩大,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显著。

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并分析青岛市的“热岛效应”特征,总结出反映滨海丘陵城市特点的规律,就显得更为急迫。

受全球升温的影响,青岛城区和郊区气温也加速上升,增温明显,城区尤甚。

青岛地区城市热岛强度随着不同的季节也有明显的变化:

冬、秋季热岛强度最大,春季次之,夏季热岛强度最小。

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下垫面性质和结构、植被覆盖等有密切关系,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风、水面等自然因素也可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所以缓解“热岛效应”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建筑特点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了有着自己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住宅建筑,较之公共建筑,更多地反映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多数建筑在造型上为“三段式”处理,基座、中部主体、屋顶。

①基座,这部分多以不同色彩或材质与主体加以区别,一般做成一层篙,色彩较稳重深沉,给人以稳定坚实之感。

有的基座部分则不这样做,而只做勒脚,材质用蘑菇石或高级面砖,既实用又美观。

②中部主体,以实际功能为出发点,安排窗及阳台,阳台多数为封闭式,多数墙面上有放置空调的搁板。

窗四周常装饰有色框以表示窗套,墙面上装饰有色带或线角。

③屋顶,屋顶是青岛住宅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多为坡屋顶。

屋顶上镶有通风道、天窗,与建筑凸出部分的小坡顶相咬合,造型丰富。

面层材料多为瓦,色彩多样,以红色居多。

由于地形的起伏,使建筑屋顶外轮廓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青岛的住宅还特别注重细部设计,通过色带、构件、装饰材料、雕刻花纹等对建筑物勒脚、外装饰柱、窗套、单元人口、雨蓬、通风窗、屋面上人孔等细部进行多样化处理,令人赏心悦目。

建筑节能——被动屋

随着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建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作为稀缺资源,越来越不能承受工程项目对其的侵害,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

如果不能及时给与保护,那么,将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繁衍,因此,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建筑行为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生态建筑的建设观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如何探索出一条建筑与人类生活,建筑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工程建设之路,成为人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当今社会,在这个能源多元化时代,传统的主流能源资源(石油、煤炭等)尚未枯竭,新能源未完全替代;新能源的创新利用正百花齐放,并还在不断涌现。

但从世界范围看,还没有任何一种新能源达到与石油、煤炭相似的主流地位;多数所谓新能源仍只是让我们更加依赖天时、地利。

如南方多阳光、多生物能,北方多风能,山地多水能等,因而提倡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被动屋”技术起源于德国,通过建筑节能和保温技术开发,综合利用建筑物可获取的所有自然得热方式(包括太阳、照明、人体、电器散热等),实现维持室温20摄氏度以上并保持室内空间高舒适度,几乎不需要主动采暖或者制冷措施,是一种国际认可的集“超低能耗、超微排放、超高舒适度”于一体节能建筑技术。

落户于黄岛区中德生态园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又称被动屋)技术项目正式启动立项程序,标志着青岛市在国内率先示范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示范项目拟在中德生态园建设8.4万m2的“被动屋”培训学院以及6万m2的被动屋示范小区,后续将继续在园区0.5km2范围以及国际健康产业园3.7km2范围内进行被动屋建筑推广和应用。

青岛市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依托中德生态园引进落户该技术并结合国内气候特点不断进行创新改进。

通过推行被动式建筑节能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既可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居住舒适、健康的要求,又为新兴产业发展诸如新型墙材、保温隔热材料与制品、节能门窗、管材与系统等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减轻了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鼓励、倡导绿色建筑材料及材料的可持续使用对保护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做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社会形势下将建设低碳城市建设作为起点,统筹兼备,利用绿色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的生态型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