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0440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docx

生物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

一、生物实验技术

(一)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

(1)目镜与物镜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是低长高短:

物镜是低短高长。

(2)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用来调节焦距。

粗调镜筒升降较大,常用来捕获图像;细调镜筒升降很小,用于调整图像使观察到的图像更清晰。

(3)光圈(或聚光器):

用来调节光线的明暗。

若光线太强,视野太亮时可调用较小光圈对光。

若光线暗,视野暗淡,可调用较大光圈对光。

(4)反光镜:

周围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对光,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对光。

(5)其它略

2、显微镜的成像

(1)成像原理:

由目镜和物镜构成成像系统;反光镜与聚光器构成照明系统。

标本在物镜下形成一个倒立的放大实像,目镜是将第一次放大的偈进一步放大,目镜成立的像为虚像,所以从目镜上看到的像是经二次放大的倒立虚像。

(2)物像放大的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且放大的是标本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3)视野与镜头的关系

A、视野亮度与放大倍数:

低亮高暗(成反比)

B、视野大小与放大倍数:

低大高小(成反比)

C、视野内细胞大小、数目与放大倍数:

低小而多;高大而少。

(4)看清物像时,物镜与玻片距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低倍距离大,高倍距离近。

(5)物像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

同向移动(即标本移动方向与物像存在位置方向一至)。

3、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

(1)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

(2)观察时要两眼睁开(3)略

例1、将制作的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细胞的透明度较大,为便于观察,应采取下列何种措施?

(A)

A、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B、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C、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D、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例2、同一标本,有的地方能看清,有的地方不能看清,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B)

A、反光镜未调节好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C、细调节器未调节好D、显微镜物镜损坏

例3、用显微镜观察根尖装片,为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下列哪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

(B)

A、目10X,物40XB、目5X,物10XC、目5X,物40XD、目10X,物10X

例4、在视野右下方发现一后期细胞,要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应将装片向何方向移动(D)

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

例5、在观察装片时,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物像大小,细胞数目和视野亮度的变化是(A)

A、变大变小变暗B变大变多变亮C变小变大变亮D变小变少变暗

例6、用低倍镜观察某装片时,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这异物可能在(A)

A、目镜上B、物镜上C、装片上D、反光镜上

例7、作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D)

例8、下图为光学显微镜的镜头,欲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①②③④

应选用哪种组合?

(②③)

(二)生物制片技术

生物制片一般分为装片、涂片、压片和切片。

(1)装片:

某些微小生物如水螅、草履虫、水绵等以及某些生物从其器官上取下一小部分不作特殊处理而直接制作而成的,如洋葱表皮装片。

注意:

放在载玻片中央水滴中的标本要展平,不能重叠;盖盖玻片时,先使盖玻片的一边完全接触水滴边缘后再轻而缓慢地放下盖玻片,这样才能使盖玻片下空气被水排挤掉,避免装片下产生气泡。

(2)涂片:

适用于血液、细菌、大便等液体或半液体材料。

是将这些材料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的一种制片方法。

A、一般涂片:

液滴涂(用针尖或牙签等将其涂匀)

B、特殊涂法:

为了更加匀而薄,可用另一玻片的短边接触液滴,两玻片的夹角约成30度--40度,向左迅速轻推玻片

(3)压片:

根尖、神精细胞、某些昆虫的唾液腺等,用轻小的压力将实验材料压碎在载玻片上使其成一薄层的制片方法。

(4)切片:

用刀把观察材料切成极薄的片以便用显微镜其结构的一种方法。

如叶的横切面的观察,茎横断面的观察等。

例9、下列是一组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的实验名称:

(1)血液涂片的制作

(2)洋葱根尖装片的制作(3)洋葱鳞片叶表皮装片的制作(4)果蝇幼虫唾液腺染色体装片的制作(5)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

在实验过程中依次用到的制片法是(C)

A、压片法装片法切片法装片法压片法B、装片法切片法压片法压片法涂片法

C、涂片法压片法装片法压片法涂片法D、涂片法装片法压片法压片法装片法

例10、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请回答: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D)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A)

A、2个B、4个C、16个D、32个

(3)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的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明此时应(D)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4)用高倍镜观察洋葱根尖的细胞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D)

A.多、大、亮B.少、小、暗C.多、小、暗D.少、大、暗

(5)某学生在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揩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植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片压住。

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2CM处停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调节器,缓缓上升镜筒。

请指子该生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

答案:

(5)用纱布揩镜头;未加盖玻片;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1cm~2cm处停止。

二、高中生物学实验材料及药品

(一)药品

1、鉴定用(呈色反应):

斐林试剂、班氏试剂、苏丹III、苏丹IV、双缩脲试剂、碘-碘化钾、二苯胺等。

2、染色用:

亚甲基蓝、醋酸洋红、龙胆紫等。

3、溶剂用:

酒精、丙酮、二甲苯、石油醚、汽油等

4、固定、杀死用:

无水酒精、醋酸、盐酸、高浓度溶液等。

5、培养基用:

蔗糖、米汤水、牛肉膏、琼脂等。

6、抗凝剂:

柠檬酸钠、草酸钠等。

7、缴素类:

奈已酸、吲哚已酸等

8、维持渗透压用:

0.9%的NaCI、任氏液等

9、诱变类:

秋水仙素、亚硝酸盐类、硫酸二已酯等

例1、(1997年上海高考)生物实验里有下列试剂供实验时选用:

A、10-10M的吲哚已酸B、10-4M秋水仙素C、0。

6%NaCID、醋酸洋红染液E、10%HCI溶液F、50%蔗糖溶液

(1)分别用上述6种试剂处理小麦幼苗根尖细胞30分钟后观察,经处理后细胞仍有生活力的试剂为

(2)欲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应选用试剂

(3)能促使插条生根的试剂是

(4)欲使单倍体水稻结实,应选用试剂

(5)在验证“细胞吸水原理”实验中,用试剂F处理洋葱表皮。

过一段时间后,用清水替代试剂F,镜检时发现。

答案:

(1)A、B、C

(2)D(3)A(4)B(5)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二)材料

例2、在许多生物实验中都需要活的细胞作实验材料,否则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下列处于活状态的细胞有(B)

(1)浸在30%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

(2)放在10%的HCI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的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3)放在0.1%的盐水中的人红细胞

(4)洋葱根尖浸在0。

01%的亚甲基蓝溶液中20分钟

A、

(1)

(2)B、

(1)(4)C、

(2)(4)D、

(2)(3)

例3、以下哪一组实验材料,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在生活状态下(C)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3)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交换吸附现象(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A、

(1)

(2)(3)B、

(2)(3)(4)C、

(2)(3)D、

(1)

(2)(4)

例4、请根据所给材料:

紫色洋葱头,梨,鸡蛋,鸡血,花生种子,回答如下问题:

①写出利用上述材料并运用显微镜操作的全部实验(课本上规定的).

②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使用方法的不同之处是:

答案:

)①脂肪的鉴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②斐林试剂使用时,先把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NaOH溶液摇匀后,再滴加CuSO4溶液。

例5、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有三次过滤:

(1)过滤用蒸馏水稀释过的鸡血细胞液

(2)过滤含粘稠物的0.14mol/LnaCI(3)过滤溶解有DNA的2mol/LNaCI以上三次过滤分别为了获得(A)

A、含核物质的滤液、纱布上的粘稠物、含DNA的滤液

B、含核物质的滤液、滤液中DNA粘稠物、含DNA的滤液

B、含核物质的滤液、滤液中DNA粘稠物、纱布中DNA

D、含较纯的DNA滤液、纱布上粘稠物、含DNA滤液

三、高中课本基本实验操作的扩展及分析

(一)有机物的鉴定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1)取材:

加石英砂是为了研磨充分;堑沙布为了过滤

(2)操作:

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颜色变化:

浅蓝→棕色→砖红

2、脂肪的鉴定:

(1)徙手切片的名称

(2)操作:

注意滴酒精时间不能过长,否则酒精溶解脂肪,效果不好。

3、蛋白质的鉴定:

(1)双缩脲:

两分子尿素加热放出一分子氨形成的化合物

(2)双缩尿与双缩尿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3)蛋白质含有肽分子结构,肽键结构与双缩尿结构相似,所以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也发生此反应。

思考:

还原性糖能不能仿照脂肪的鉴定方法进行?

(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及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1)选用藓类的叶的好处:

薄而小,叶绿体大。

(2)操作为何要保持有水的状态?

维持正常形态,并能悬浮于基质中便于观察

(3)叶绿体与光照有什么关系?

(4)低倍镜换用高倍镜时,怎样调节?

(5)观察细胞质流动时,为了提高细胞质的流动性,可以怎样处理材料?

A光照B、20-25℃C、切一小部分叶片。

(6)细胞质的流动:

环流(沿质膜进行,有利于物质交换)、穿梭流、布朗运动

(7)观察流动的最好部位:

靠近主脉的地方。

(三)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培养:

为何要经常换水?

保证有氧和矿质元素。

否则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及有微生物的生长等。

2、洋葱的选用:

用放一段时间的洋葱,不用新采的洋葱。

3、洋葱根尖取材:

时间:

部位:

4、解离:

HCI的作用:

溶解果胶使细胞分离;酒精作用:

固定杀死细胞。

解离时间过短细胞不分离,过长不便漂洗和染色。

4、漂洗的目的:

洗去多余的盐酸,便于染色。

因为染料为碱性,盐酸为酸性。

6、染色:

染色时染料浓度不可太高,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染色体与周围结构均被染色。

思考:

漂洗和染色的步骤可以调换吗?

7、压片加载玻片的原因:

(1)不压烂盖玻片

(2)压力均匀(3)避免盖玻片移动,细胞重叠等

8、思考: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看到的是哪个时期的最多?

可以看到一个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吗?

为什么?

一定可找全各个时期吗?

9、第一天上午10时左右,可观察到许多分裂细胞,但第二天在相同时间同一材料同样规范操作,却几乎找不到分裂细胞,原因是什么?

(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为何两次试管加入的量是一样的?

2、为什么要把肝脏制成研磨液?

(加大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

3、为什么要用新鲜肝脏?

(保证酶的活性,避免酶被腐生细菌的分解)

(五)、探索酶的专一性——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1、为什么要在60℃下恒温5分钟?

2、本实验能否先加斐林试剂再加酶?

(不能,碱性会影响酶的活性)

3、为什么要加热到100℃左右?

(在这温度下才能生成砖红色沉淀)

4、本实验所设计的对照属哪方面的对照?

(相互对照)

5、假如蔗糖试管也有少许红色沉淀,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

(六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单因子变量为什么变量?

3、为何要在热水、沸水、冰水中保温5钟?

(为了使3只试管内溶液的温度不同)

4、2、3两个步骤的顺序可调换吗?

5、加酸后,为何还要保温5分钟?

(六2)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表内设计第

(2)、(3)、(4)步有什么作用?

2、表中的(5)能否可以换成(3)?

3、实验中的第2步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不直接加热至沸腾呢?

4、能否加斐林试剂后再在60C0中恒温5分钟?

七、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叶绿素只能溶于丙酮吗?

能溶于水吗?

2、叶绿体中的色素为什么能在脂溶性层析液中分离?

3、为何要选取深绿的叶且要剪碎并去掉粗叶脉呢?

4、加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是什么?

(碳酸钙可中和研碎细胞过程中流出的有机酸,防止叶绿素被破坏)5、画滤液细线为何要重复画几次?

并要等干燥后再重画?

(能保证色素的量又防止色素带重叠)

6、能否用圆形滤纸上滴色素液待干后再滴几滴层析液的方法进行?

7、最高、最低、最宽、最整齐的色素整整带分别是什么?

8、观察色素提取液的颜色:

对着光源为绿色;背着光源为红色。

9、滤纸剪去两角的作用是什么?

八、质壁分离与复原

1、质壁为什么能发生分离?

2、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选用紫色洋葱?

一定要用紫色的吗?

若无色怎样调节显微镜才能观察?

4、液泡形态怎样变化?

细胞液的颜色与浓度呢?

5、死的细胞和动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吗?

6、使用试剂过浓或分离时间过长后,见不到复原,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7、使用KNO3或甘油等试剂做实验,有时会见到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为什么?

若用一定浓度的冰醋酸做实验,则见不到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为什么?

8、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是活细胞呢?

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观察植物细胞的膜?

九、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本实验要点:

二次加蒸馏水、三次过滤、五种试剂、六次搅拌。

2、二次所加的蒸馏水作用有什么不同吗?

3、三次过滤所堑的沙布层数一样多吗?

分别是为了获取什么滤物?

4、搅拌时为何只沿一个方向进行?

例1、与硫酸铜溶液在碱性环境中反应能显出紫色的物质是(C)

A、淀粉B、脂肪C、蛋白质D、核酸

例2、有下列实验材料

(1)苹果

(2)黄豆种子(3)梨(4)花生种子(5)鸡蛋白。

其中适于鉴定糖的是

(1)(3);适于鉴定脂肪的是(4)。

例3、在观察金鱼藻的细胞质流动时,为加速细胞质的流动速度。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例4、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块载玻片进行压片的目的不包括(B)A、使压力均匀B、防止压碎盖玻片C、防止盖玻片移动D、使细胞分散开

例5、在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D)

A、隔水煮沸用的开水,可提前煮至沸腾状态备用

B、实验用斐林试剂,需提前配制并充分混合均匀

C、用作对比实验的蔗糖液,最好提前配置好备用

D、实验前最好用斐林试剂检验一下蔗糖和淀粉的纯度。

例6、下列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改进措施,不影响或能提高实验效果的是(B)

A、用0.5g.mL-1的蔗糖溶液B、材料用具有鲜艳色彩的花瓣

C、用0.2g.ml-1的KNO3D、材料用洋葱根尖分生区

例7、除哪项外下列各项都可以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加以鉴定(D)

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B、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有伸缩性C、成熟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D、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吸水性依次递减

例8、对圆形滤纸中央点上的叶绿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圈色素环,排在最处圈的色素是(A)

A、橙黄色的胡萝卜素B、黄色的叶黄素C、蓝绿色的叶绿素aD、黄绿色的叶绿素b

例9、下列哪组试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经过加热(A)

A、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过程中

B、苏丹III和苏丹IV染液在鉴定动物组织中的脂肪时

C、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D、碘化钾溶液鉴定淀粉时

例10、依据“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临时装片时,应事先把材料放在光下或20℃-25℃水中培养,目的是

(2)为什么常以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作为观察的依据:

答案:

(1)提高温度,增强原生质的流动性

(2)叶绿体呈绿色,便于观察。

显微镜下可见其随细胞质流动的情况。

例11、能使洋葱根尖某细胞的分裂相固定在某时期的是(B)

A、10%HCI的处理B、0.01g/mL龙胆紫的处理C、清水的漂洗D、镊子的机械处理

例12、与解离不相符的描述是(D)

A、解离是用化学方法分离细胞

B、解离时间过长,会因盐酸的腐蚀而看不到完整的细胞结构

C、解离以后,细胞已经死亡,从而也起到固定细胞分裂相的作用,同进也能使正常生理状态之下难被细胞吸收的龙胆紫进入细胞内部。

D、解离以后,细胞并未死亡,因为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例13、“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在滤纸条上扩散最快的色素是胡萝卜素;经层析后,滤纸条上最窄的色素带的颜色是橙黄色滤纸条上呈现最宽的一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呈蓝绿色。

例14、研磨绿叶时要加入丙酮,其目的是(A)

A、使各种色素溶解在丙酮中B、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

C、补充研磨过程中减少的液体D、只为使叶绿素溶解其中

例15、在进行叶绿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C)

A、滤纸条上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匀而影响结果B、滤纸条上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使结果不明显D、滤纸条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

例16、0.3g/mI的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则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物质应是(D)A、空气B、水C、细胞液D、蔗糖溶液

例17、当洋葱表皮浸入1moL/L浓度的KNO3溶液中,能诱发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会自动复原,其原因是(A)

A、细胞膜主动运输K+、NO3-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加大

B、细胞膜主动运输水分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加大

C、植物细胞具有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能力

D、一段时间后这些细胞已死亡

四、实验考查的内容及完成实验设计的技巧

(一)、实验考查的内容

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化的实验结论。

2、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

(二)、独立完成实验能力的试题设计

1、根据目的或标题回答原理

解答此类题主要是理解实验的专有名词,实验目的主要指实验要做什么,要达到怎么样的结果等;实验原理主要是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所学的知识基础等。

例略。

2、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解释或推出结论(常见题型)

例1:

(广东高考题)为验证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1)操作步骤

a、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b、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值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c、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度恒温水浴;

d、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2)结果见表12-1。

请回答:

a、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度恒温?

b、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了什么?

c、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么样的调整?

d、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解答要领:

A:

要了解实验过程,认真分析实验步骤和结果,找出异同点和内在规律;B:

要弄清问题的指向,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如第一问它包含恒温和37度两层含义;C:

要紧扣实验目的等。

答案要点:

a、恒温可以排除温度因素的影响;37度是酶的最适温度。

b、淀粉已完全分解c、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d、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是6.8。

3、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实验控制条件

这个条件一般是以影响某种生理过程的因素或生物各种生化反应的原料或产物作为知识背景。

例2:

在研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中,当控制了某种条件后,发现叶肉细胞中的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

请问,控制的条件是:

(C)

A、突然停止光照B、突然降低温度C、突然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D、突然升高或降低PH值。

4、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

一般以已学知识背景作为设计题目的根据,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3:

在表12-3所列内容的实验中,试管内容物变成蓝色的是(D)

表12-3实验内容

试管号试管内容物条件检验

12mL浆糊+2ml纯唾液37℃10min3滴碘液

22mL浆糊+2ml清水37℃10min3滴碘液

32mL浆糊+2ml稀释10倍唾液37℃10min3滴碘液

42mL浆糊+2ml纯唾液95℃10min3滴碘液

52mL浆糊+2ml纯唾液+2滴浓HCl37℃10min3滴碘液

A.1、2、3B.2、3、4C.3、4、5D.2、4、5

5、综合类试题

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要求自己能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能对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解释等。

例4、(20分)以下是某同学关于酶特性的实验操作步骤,请根据要求回答:

步骤操作方法试管

ⅠⅡ

1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2注入蔗糖溶液-2mL

3注入斐林试剂2mL2mL

4注入新鲜的某种酶溶液2mL2mL

5立即用酒精灯隔水加热煮沸1分钟

6观察现象AB

(1)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作用的专一性,则步骤4可以选用或两种不

同类别的酶。

(2)如果按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分析A、B可能出现的现象及原因。

现象:

原因:

(3)该实验步骤存在明显的缺陷,请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

(注:

可直接用上表步骤中

的数字表示,需增加的步骤用文字叙述)。

答案:

(1)蔗糖酶;淀粉酶(或答唾液淀粉酶;—淀粉酶)

(2)现象:

可能A、B都不能形成砖红色沉淀

原因:

①先加入斐林试剂再加酶,斐林试剂可能对酶活性有影响

②加入酶溶液后,直接加热煮沸,即可能使酶不能充分催化反应,又可能使酶失去活性而无催化作用

(3)1→2→4适应温度条件下,保温5min→3→5→6。

例6、为了证实“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抑制剂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设计方案:

a.取2个玻璃缸分别编号,1号,2号;

b.在2个玻璃缸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水和新鲜水草,然后在每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10条发育状态不同的蝌蚪;c向1号缸投放含甲状腺试剂的饲料,2号缸投放含甲状腺抑制剂的饲料;d.每天分别向各缸中投放等量的饲料;e每隔一定时间观察一次,观察时用小网将蝌蚪捞出放在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放在坐标纸上(1mm×1mm),观察并且测量蝌蚪的体长变化(前肢和后肢的生长情况,尾的变化等)。

上述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一些明显的设计缺陷或不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