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随州市2006年高中(中专)招生/初中毕业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0分)
1.请你用钢笔或圆珠笔正确抄写下面的句子,力求美观漂亮。
(2分)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发酵(xiào)拮据(jù)言简意赅(gāi)
B.啜泣(zhuì)贮藏(zhù)同仇敌忾(gài)
C.弥漫(mí)诧异(chà)惟妙惟肖(xiào)
D.狭隘(ài)绮丽(yī)义愤填膺(yīn)
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清晨,我走在校园中,一阵阵的鸟鸣声,让我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
②刑警队员们表示,一定要把这个案子查个。
③在这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中,市工商局清查并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
④招聘会上,面对考官们略带挑剔的提问,王虹,对答如流。
A.清晰水落石出烧毁滔滔不绝
B.清脆山穷水尽烧毁胸有成竹
C.清晰山穷水尽销毁滔滔不绝
D.清脆水落石出销毁胸有成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洪山的溶洞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B.一时间,满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
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陈涉世家》——司马迁——西汉
B.《水浒传》——吴承恩——清代
C.《故乡》——鲁迅——现代
D.《龟虽寿》——曹操——三国
6.古诗词默写填空。
(6分)
①关关睢鸠,。
,君子好逑。
(《诗经》)
②,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③秋天总给人凄凉悲伤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
”表达出了高远爽朗的意境,毫无悲秋之意。
④毕业了,你和好友将天各一方。
这时,你会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
“,”祝福朋友。
7.下午第三节课,班上张伟同学肚子疼痛厉害,王明和李强连忙将他送到市中心医院。
经医生诊断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需立即动手术,手术费为2000元。
王明和李强商量先打电话通过张伟父母,然后再跟自己父母打电话。
请你根据以上情境,设计出两次电话的内容(称呼及部分内容已给出),要求语言简洁明了。
(4分)
①王明给张伟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
叔叔(阿姨),我是张伟的同学,(以下填写内容不超过30字)
②王明给自己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
爸爸(妈妈),(以下填写内容不超过15字)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回答8~13题。
(14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文者气()之所形也
②称()其气之小大
③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④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思之至深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甚矣,汝之不惠
10.结合文意翻译下面句子。
(2分)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句:
11.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作者在文中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养气”的两条途径,其中一条途径是,另一条途径是,并强调自己特别重视通过的途径来“养气”“治文”。
(2分)
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联系全文看,你认为他的目的能达到吗?
为什么?
(2分)
(二)阅读《你在谁的伞下》,回答14~20题。
(21分)
你在谁的伞下
李钢
⑴某个雷雨之夜我赶路回家,没带雨具,前面几步远的距离,一位姑娘持伞而行,那伞宛若一朵无雨的云。
⑵雷雨交加,街上行人稀少,那姑娘不时地回头望我,目光带着疑惑甚至惊恐,很显然,我的存在使她有后顾之忧。
这虽让人心寒,但也不能怪她,因此情此景颇像一些虽不高明却足以令人紧张的小说情节了:
深夜,一条汉子尾随一个年轻的女郎,在雨中。
⑶君子坦荡荡,为了她的安宁,我加速走到她前面去。
我只担心在经过她身边时,她别吓得尖叫起来。
电闪雷鸣之际再加上女人的尖叫声,会搞得这城市神经错乱的。
⑷我把背影留给她,这样便显得更纯洁些。
我哼着小调,步伐坚定从容,并竭力装出好人的样子——大概世界上再没有比好人假装好人更加狼狈的事了。
⑸雨至滂沱,我已浑身湿透,忽然发现她竟跟了上来,走在我身边,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有意无意地向我靠拢,慢慢地又将伞举到了我的头顶。
雨被截住了,拍着伞。
⑹我给了她安全感,她给我信任和帮助。
转眼之间,我们成为一柄伞下的同路人。
在城市,这是很动人的一刻。
人与人的心灵原是可以相通的,凭借着雨夜,伞是小小的道具。
⑺起初我挺拘谨,东张西望,有做坏事的心情,见四周一片茫茫,也就释然了。
我接过伞来举着,路过自己的住所也未停下,像个真正的保镖一样,把她护送到家门口。
她要我带走伞,我谢绝了,尔后我们像朋友似地道别。
⑻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然而时隔数日,我在街头再次遇见那姑娘,互相一愣,犹豫了一瞬,又像陌生人一般擦肩而过,连招呼也未打。
这是白天,没有雨,街上人涌如潮。
⑼这个破坏性的结果无疑令人失望。
我为此假设过多种结果,反过来看看,唯有它真实得不可动摇。
因为它绝对符合现代城市的性格。
⑽在日趋冷漠的城市里,人们习惯了隔膜与生疏,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挨得很近也无法连成陆地,孤独感使人对沟通和交流产生抗体,再没有什么比陌生更让人熟悉。
想一想,人真可算作一种自相矛盾的生物。
人类创造出现代文明来掩埋自身的情感,同时,又渴望着人性能够破土抽芽。
城市实在是司芬克斯一般的怪物,人建造了它,住在里面,它却把人变成难以解开的谜。
⑾今夜又是雨夜,乱雨敲窗,不知此刻路上的行人,谁又在谁的伞下?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7段故事内容。
(3分)
15.雨夜,我走在年轻女郎的后面,让她感到了,后来,“我把背影留给她”,这时,她的表现是。
她这样做是因为
。
(3分)
16.用“~~~~~”在文中标示出“这个破坏性的结果”所指代的内容。
(3分)
17.作者认为这个“结果”“破坏”了什么?
请你设想一个不是“破坏性”的结果。
(3分)
18.说说第⑼段中“现代城市的性格”在文中的含义。
(3分)
“现代城市的性格”的含义是。
19.第⑻段中作者说“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想想看,故事真的到此为止,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有不同吗?
请简要分析。
(3分)
20.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夜又是雨夜,乱雨敲窗,不知此刻路上的行人,谁又在谁的伞下?
”作者以此问结尾,流露出对城市人们之间多些沟通与交流,多些友好互助的期盼。
B.文章以记叙为主,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达作者对现代城市性格的思索,对日趋冷漠的现代城市的不满。
C.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全文主旨虽然是在议论部分点明的,但前面的叙事中已多处留有伏笔。
如“这虽让人心寒”“在城市,这是很动人的一刻”等。
D.文章叙事具体生动,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请重视“弹性水库”》一文,回答21~25题。
(15分)
请重视“弹性水库”
陈良瑞
弹性水库,就是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树林。
树林,在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人估计过,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公顷可蓄水500~2000吨。
因而,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
比如说我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有20万公顷的森林土壤,如果按每公顷蓄水1000吨计算,则可蓄水2亿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森林水库是“弹性”的呢?
因为一棵树不但是一台“吸水器”,还是一台“降雨机”。
植物的体内,90%以上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去99%。
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就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旱情因而减轻。
它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需人工操纵。
山区有了森林,就可以贮存和过滤雨水,就有可能把将要泛滥成灾的降雨,分解为清清细流注入江河。
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作过比较仔细的研究。
比如,福建省惠安县有个村子,地处山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既易旱又易涝,十年九不收。
1954年,村民们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到1965年时树林已长到3米多高,且郁蔽成林,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控制。
过去只要降水量达到30毫米,山洪便泛滥成灾,水土直泻而下,农田大遭其殃,农田的抗旱能力不到7天。
现在,同样下这么多雨,山洪却不见了,代替的是涓涓细流,数周不绝,农田的抗旱能力达到了30天以上。
科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多都是森林贫乏的地区,如果把这些地区植起树来,使森林覆盖度均匀地提高到30%以上,旱季用水就可以增加5~8倍。
可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立起弹性水库,对于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改善小气候。
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
这里,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
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21.结合文意,仿照注释①解释下面词语。
(3分)
①“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②“降雨机”,。
③“弹性水库”。
2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主要说明它在和方面的功用。
(3分)
23.“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
”句中“甚至”一词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3分)
24.根据本文末段介绍的内容,完成下面比喻。
(3分)
树林还是。
25.如果给本文再加一段结束语,你打算写些什么?
(不超过50字)(3分)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26.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作家毕淑敏还说幸福需要提醒。
幸福是清闲无事,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攫取与占有,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出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题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1.略2.C3.D4.D5.B6.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②问渠那得清如许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①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正在市中心医院等待手术,需2000元钱。
②我班同学病了,我在照顾他。
二、
(一)8.①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
(意近即可)②相当,配合③显现,(表达)。
④无拘束。
9.B10.如不先养气,只是学作文,文章是写不好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
11.为文与养气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2.加强内在修养丰富外在阅历丰富外在阅历13.示例:
作者“求见”的目的能够达到。
因为文章能以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感情打动人,以卓越的见识、非凡的才华吸引人,以正当的理由、严密的推论说服人。
(二)14.雨夜“我”送陌生女郎回家。
(意近即可)15.惊恐、害怕、恐惧、不安等意近词语都可跟上来,将伞举到了我的头顶“我”给了她安全感,她就给“我”信任和帮助(或“她”信任“我”)16.从“时隔数日”到“连招呼也未打”17.破坏了人类生活中友好、互助、热情、信任等美好的东西示例:
微笑点头,或相互打声招呼,女郎表示谢意等18.冷漠,人们习惯了隔膜与生疏,没有什么比陌生更让人熟悉的。
19.会有不同。
若故事只到此为止,则文章重在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互助。
加上“破坏性”结果,则文章重在表达作者对日趋冷漠的现代城市的不满。
20.D
(三)21.②比喻树(林)具有(在天旱时)放出水分的特征。
③比喻树林具有雨季蓄水,旱季吐水(完全根据外界形势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22.树林蓄水抗旱(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或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23.不能去掉。
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说明树在干旱时放出水分的客观事实,因为能放出99%水分的只是特例,是极限值。
24.一部巨大的空调机。
25.略(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