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085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docx

义乌还能折腾多久

序言

 

  自从9月22日一天之内温州9个老板跑路,9月27日温州一鞋厂老板跳楼,一波波的消息冲击的我彻夜难眠。

经过几天的思考和整理,就温州发生的一些事情,所引申出来的问题,对义乌进行一次相对深刻些剖析和展望。

以下文字中,对于义乌的一些情况或许有些尖锐,要拍砖请随后,大义乌主义者请绕道。

本人不对本文进行辩解和争议,如有建议和意见请跟帖。

   温州商人的大面积溃败不仅仅是因为银根缩紧,民间借贷难的问题,更多的是折射出了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

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高,外贸利润越来越薄,国内的通货膨胀越来越恐怖,人工工资和原材料成本的增长,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内忧外患之下,逼得民企摇摇欲坠。

一边是国企吃香喝辣,一边的民企苟延残喘,直到崩败……

正文

前言

   从历史上看,浙江这个区域除了湖州、杭州、宁波一带是自古以来因为地方水土肥沃,桑蚕养殖经济发达,加上有发达的水系交通作为沟通贸易,都是富裕有足的。

而金衢盆地、丽水、温州这些地方,在农业时代因为人多地少,连最基本的生存、温饱都成问题,逼得当地的老百姓不得不想法子生存下去,所以义乌以鸡毛换糖的小贩、丽水青田的华侨为代表的,寻找出路、寻找生路的一批原始商贸运作开始了,而商贸的基因自此开始诞生,萌芽。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过后,因为某些政治原因,浙江、福建、广东一直都在战备一线。

国家对于浙江的经济政策、投资、扶持都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备,鼓励大量无限制的生育,加剧了浙江的人口负担。

这对于义乌不少上一辈来说,想办法找吃的,活下去,这种只求生存的记忆还犹如昨天。

所以义乌即使在当初计划经济,靠粮票、布票过日子的时候,就诞生了很多货担郎、拨浪鼓、鸡毛换糖。

       1979年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以鸡毛换糖为生的农民在县前街设摊经营小百货,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982年9月5日,义乌县委、县政府决定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

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

1986年9月26日,义乌小商品市场由新马路移址城中路边。

1992年,移址扩建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小商品市场。

1995年11月宾王市场建成开业。

2002年,福田市场一期投入使用……(摘自互动百科——义乌小商品城)

   从人口的角度而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正好是中国人口增长的第二次高峰期,因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好达到生育期,换句话说,也正值壮年期,人口红利充足。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义乌刚好迎合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敢为天下先的发展了当时被誉为下三滥的商品经济,但正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被称为下三滥的商品经济,让义乌打好了基础,有充裕的资金、物流、商品基础,可以在新世纪中国加入WTO的时候把握好了时机,外贸占义乌市场的比重从少量到70%,义乌的商贸迎来了二次腾飞。

大环境

2001年12月10日,中国加入WTO。

2002年起,中国外贸呈井喷式发展。

在义乌最大的感受就是从2002年起,老外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做。

2005年7月22日1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由8.27升值为8.111,开始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渐近升值过程,而此时的义乌还没什么感觉。

反而生意很好做,许多行业呈爆炸式的增长,如双童吸管、新光饰品就是在这时候突飞猛进的。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强力干预措施。

在暴风雨最强烈的2009年,义乌依旧朝气蓬勃的发展着,虽然有些老外跑路,但是对于义乌市场而言,九牛一毛而已。

此时的中国国内物价增长缓慢,人工工资、原材料成本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压力并不是那么大,反而因为迎合了市场规律,大部分企业安然度过。

 

   自从加入WTO过后,中国各地的地方政府纷纷开始以土地买卖来充盈地方财政,公民基本福利的住房被抛向市场,全国房价开始疯涨。

由于房屋大宗商品的价格疯狂上涨,抑制了国内其他消费需求的增长,义乌的内销始终停留在一个基础的数量级,虽有所增长,但是跟GDP增长率比起来,相距甚远。

 

   而外贸行业开始疯狂加速,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直到2005年1019亿美元(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25日公布数据),而此时,中国政府一方面面对强势的国际压力,一方面跨越式的思考,想要重新整合产业和层次。

所以开始逐步调整汇率。

 

   从我的解读看来,中国政府的算盘是打得蛮好的。

一方面对外,可以宣称人民币升值了,可以降低和减少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一方面是可以通过汇率的逐步调整,整合和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中小企业。

从广东逐渐消失的中小型电镀厂就可以窃豹一斑。

每次汇率调整,都会有一批老化的、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中小企业被排挤掉,然后整合一下,养息一段时间,再来微调。

这样的确可以稳步的改造和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让中国从纯粹的世界加工厂逐渐升级。

如果单纯环境下,这个战略方案完全正确。

 

      2010年起,在2008-2009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对冲印刷的大量人民币开始凸现市场。

4万亿天量贷款几乎尽数播撒给了国企,而这些国企又是向来不缺钱的主,并没有把这些钱用在实业上。

而是纷纷投资转战房地产市场,企图用这些不用费力就能得来的钱再次圈钱。

于是乎,2010年房地产即使是在政府打压下,也在燃烧着最后一波疯狂。

而中国政府为了政权的稳定,开始拼命打压房地产市场,也在警告这些国企。

于是乎,国企们虽然纷纷表示撤离房地产市场,但这些钱同样也流向了市场。

这么多钱流向市场,最大的体现是什么?

对,你说对了,CPI的增长。

从2010年开始,CPI以每月5%的增长率在增长,直到现在。

为什么桥东街菜市场的猪肉在2009年还是11元一斤,而2011年9月就是18元一斤了,我们不考虑价格打压,单纯的列一个公式就知道了1*(1+5%)11=1.71,11*1.71=18.81。

对不对?

其实很多忽悠来,忽悠去的什么数据,我们自己算一下,比什么都清晰。

 

       2011年年初开始,美国上一次引发的危机虽然看起来好像度过了,但其实依旧暗潮汹涌。

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势必大量的印刷美元来对冲一些信贷,而印刷出来的美元依旧是全世界买单。

我们看看中国国内的通过膨胀就知道,大量的印刷钞票过后,物价势必上涨。

而美元所导致的则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加上人民币的升值,中国货物的竞争优势开始逐渐消失。

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商开始转战越南、印度、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现在看来,这些地方的人工成本更低,原材料呢?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巨头没有赚够,油价永远都是在涨的,单单是这个就足以剥掉中国货物一层皮了。

 

    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制造业开始走向困境,还来不及整合完毕,就已经有未老先衰的征兆,正如中国所面临的老龄化社会一样,未富先老。

中国国富民弱已经是既成事实了,当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世界第二大GDP的时候,中国居民储蓄是14万亿,而中国多少人口?

14亿多。

算下来人均居民储蓄是人均一万元,而且这个储蓄数字还是呈倒金字塔型。

社会越底层的人,储蓄越少;社会越高层的人,储蓄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一边是中国富豪们去国外疯狂采购LV,而中国一方面还有很多人赤贫(按照联合国的每人每天2美元的绝对贫穷标准计算,中国至少有4亿穷人。

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08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1196元每年,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

)。

中国的内需消费要么是被房地产给榨干了,要么都存起来,不敢消费。

在医疗、教育,甚至温饱这些最最基本的人权基础毫无保证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敢消费?

不敢消费就决定了内需不能指望。

 

    中国政府为了抑制恶性的通货膨胀,采取银行紧缩银根,限制甚至不放贷款的政策,逼得众多民营企业举步维艰,在销售业绩因人民币汇率升高,国内物价疯狂增长的前提下,利润越来越薄,唯有去民间借用高利贷来维系生存。

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温州开始的那一幕。

 

小环境

 

市场

 

    市场是义乌经济发展的核心,这是一直以来我对义乌的概念。

先是有了市场,市场逐步发展,才出现了大量的物流配套,再出现了依靠市场诞生、发展成长的各种企业,再出现了品牌。

而义乌发展和利益的真正核心,是市场,不是产业,更不是物流之类的。

 

   义乌市政府对于市场努力很大,在上世纪百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的义乌县政府为了义乌的发展,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甚至掉脑袋的危险,为义乌的老百姓开拓了一个先河,更为义乌的未来做好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并且花大力气修建了小商品市场、宾王市场、福田市场、家具城,为义乌市场的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模式化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并且由国营的小商品城集团、商城集团为引领,带领义乌市场走向现代化。

 

   但是,义乌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却一直呈无序化竞争的发展,就像无人照料的田地。

稻谷在疯长,杂草也在疯长。

义乌的市场模式,产品集中化、多样化,决定了产品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商户的竞争也是必然的。

由于义乌商户文化层次的原因,义乌市场的竞争一开始就是走向白热化恶性竞争状态。

第一,拼价格。

以降低利润的方式来进行竞争,这是最常见的竞争方式。

这并无可厚非,因为正是有了这种竞争,才让义乌市场存在活力。

第二,拼欠账。

欠账并不是义乌特有的模式,在其他地方也有,但是没有哪一个地方像义乌这里欠账那么疯狂的。

之前不是有个说法么?

只要是老外,到中国来,到义乌来,不用花钱都可以拉很多货回去,然后发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

出现老外跑路的问题?

就是义乌商户们的这些恶性竞争习惯宠出来的。

照我的话来讲,拼价格是在小刀子放血,拼欠账就是在用大刀子在身上开口子。

 

   虽然义乌市政府及其属下的集团公司在使用各种招数,比如福田市场里的电子显示牌经常显示的风险预警。

但事实上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而义乌商户在竞争中,尤其是在利润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恶劣的态度,粗劣的产品也无形中破坏了义乌市场的形象。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进入市场的经营户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稀奇古怪的情况层出不穷也就自然了。

 

   如四期围巾市场,之前围巾市场在春江路附近的时候,许多商户的利润可以达到1-1.5元每条,而进驻四期围巾市场后,大量的桐庐、杭州围巾工厂直接进入,围巾的利润能保持在0.5-0.8元每条就值得偷笑了,这还不包括欠账的。

而欠账的跑过上千万的,上百万的都有。

记得有个朋友向我诉苦,有个老外欠了他三万多的货款,他去报案,接待报案的经警工作人员很无奈的告诉他,只要他把那老外人带来了,他们才能处理,因为经警他们手头上跑掉上百万的案子已经忙不过来了……

 

   市场的管理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放任这种病态竞争的成长、发展,完全没有起到一个市场管理者应有的职责。

而如何发展进入良性竞争呢?

在知识保护前提下,产品的革新和技术的发展性竞争,这才是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竞争。

义乌在北苑设立的科技创业园区、义乌工商学院设立的创意园,都是有这个发展趋势的。

但是成立几年来,没有看到适合市场的技术和成果拿出来,更谈不上参与市场竞争了。

2010年,中国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继续大幅度增长。

年度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百万件,达到122.2万件,授权量为81.5万件,《专利合作条约》(PCT)达到12337件,申请量跃居世界第四。

义乌有市场,有很多中小型企业,他们可以迅速的让这些专利、发明马上投入到实际市场中去检验,应用。

专利、发明的持有人不一定会有把他们专利发明市场化的条件,但是义乌有。

遗憾的是,没见到市场的管理者做过多少类似的工作,更没见到市场上产品更新式的竞争。

义乌依旧像十年前那样,相互抄袭,相互模仿。

新东西来不了,也不敢来。

 

   随着市场生意的兴旺,义乌市场的摊位炒作也开始兴起了。

不少义乌的老板在利润逐渐下降,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越做越累。

而摊位的租金也好,卖价也好,节节攀高。

所以不少义乌本土的商户退出市场,要么做起了摊位房东,要么就干脆参与到摊位的炒作里面。

 

   摊位的炒作,首先损伤的就是市场利益。

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摊位的不断增加,只会让认真做事的经营户日益艰难,利润更加薄,价格血拼更加白热化,欠账竞争导致的老外跑路,血本无归也越来越多。

而经营户的产品质量肯定会下降,作为再投资的热情也会下降,产业升级不过是个梦想。

每次遇到外汇汇率调整的时候都会死掉一批。

 

   而随着越多越多的义乌本土商户撤出市场经营,成为了摊位房东、参与炒作摊位。

大多数的缘由都类似,认认真真、辛辛苦苦的做一年,也就那么百八十万的利润,现在随便收收摊位、房租都有这么多,何必那么累?

整个义乌市场的经营主体人员逐渐转换为外地人,准确的说是温州人为主。

因为曾经有个温州的老板跟我吹牛的时候,很自豪的说,义乌市场上的摊位,有80%都是温州人在经营。

我们姑且不论温州人占市场经营人数的多少,但是市场经营户中义乌人的比例在拼命下降也是事实。

这是好事吗?

从某个角度而言,这的确是好事,义乌人已经可以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享受成绩了。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个危机信号。

特别是像今年义乌生意不好,如果持续下去,这些外来的经营户还会坚持吗?

如果他们大规模转战、撤退,义乌市场怎么办?

义乌的二代、三代,能支撑起这个市场吗?

严重质疑。

 

    义乌市场的诟病已经很深厚了,想要更正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引导。

市场的活性决定了义乌的发展活性,更决定了义乌的利益活性。

希望市场管理者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要继续躺在功劳簿上面睡大觉了。

 

   虽然现在来义乌莅临的官员很多,各地也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很多义乌商贸城、仿义乌商贸城,虽然精髓他们始终学不去,但是很难保证他们就永远不是义乌的对手。

 

产业

 

   义乌本土的产业其实很窄。

真正属于义乌本土优势的产业只有饰品、仿真花类、简易的塑料玩具、腰带、袜业、相框。

而其他产业,如五金、纺织、玩具、围巾、家纺、电子等等都有永康、柯桥、汕头、桐庐、南通、慈溪等专业生产区域和专业市场。

 

   在跟众多义乌本土企业老板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几乎都统一的谈到了不愿意深化管理、不愿意再投资发展、不愿意提升产品、不愿意提升产业。

因为现有的跑量就已经足够了。

而且加上近年来的人工和原材料上涨,利润日益摊薄。

这对实体企业而言,其实是致命的。

谁都知道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

义乌众多的实体企业掌门人都只愿意原地踏步,这未尝不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住房

 

   义乌开始有钱了,政府很努力的为改善义乌本地居民的住宅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四层半。

这是义乌人民喜闻乐见的,有天有地的独栋房。

但就正是因为这么多的四层半,占据了大量的地皮和空间。

一个个所谓的小区,因为是开放式的,大多数旧城改造的小区一层都被作为仓库或者店面房出租。

虽然给房东们带来了收益,但是同样也把整个小区搞得乌烟瘴气的。

治安不好、交通混乱这是义乌旧城改造后小区的通病。

虽然义乌花大力气,几乎在每个小区都安装了摄像头、监控,夜间都有巡逻车出现,但是这些都只能指标,不能治本。

像金村、樊村这些旧城改造的小区,一层基本上都当做仓库来使用了,大小货车都往里面挤,结果就是金村和樊村的道路破损严重,小区里只能用极度混乱来形容。

 

    就义乌已经旧城改造的受益者而言,得到了实惠,每年房租都有几十万,义乌政府也颜面有光,做了实事,老百姓也称赞。

但是就长远的眼光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就是义乌大量的这些旧城改造占据了大量实用性的土地,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

义乌长远的目标是想打造国际商贸主流城市,但是实际上我们从义乌任意一个高层看出去,都是密密麻麻呈排状的旧城改造。

空间利用率低下,城市化严重不足,绿化严重不足。

就这些小区出租的仓库来看,对于义乌整体的物流业发展和管理严重窒碍。

现在义乌环城线以外的二环路基本上已经建成,所有的货运物流赶出市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那么当这些物流都被赶到市区外进行规范化管理后,这些小区的一楼仓库拿来干嘛?

地下室拿来干嘛?

而且由于这些小区的房东基本上都是失地农民出身,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安全保障一点意识都没有。

前一段时间青口一地下室仓库起火燃烧,消防栓在哪儿?

基本的灭火器在哪儿?

这些都是安全隐患,但是从来就没人重视过。

 

   现在或许都觉得四层半好,都觉得有天有地好。

其实这是一种很短视的小农意识思维,缺乏长远的发展空间。

当这些旧城的改造全变成四层半以后,义乌还有多少市区及周边的土地可以用来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不一定都是高楼大厦,但城市化必然是规范式的小区和管理,而不是现在这样乱糟糟的场面。

我们试想一下,现在的这些旧城改造都不是四层半,而是八层至十层的小高层,那么这些小区将会有一半的地盘空出来,绿化也好,居住面积也好,都是一种变相的土地储备。

如果是二十层,那么利用率和土地储备就更夸张。

不过也很正常,一届政府能有十年就不错了,可能为义乌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过后考虑么?

 

   义乌的小区地下的给排水系统我们都不用去谈了,因为就连上海这样的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市都还做的很不好。

看看被小区内排水污染的鲇溪、赵宅那边那条臭河沟就知道了。

不知道义乌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们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

当法国人在巴黎的地下建造迷宫一样的给排水系统系统后,现代文明就开始了。

国际性的都市必然有国际性都市的面貌和标志。

不是有多少老外在这里做生意、生活,就决定了这个城市是不是国际性的。

如果某一天中国的外贸不那么好做了,这些老外还会在义乌么?

还会在中国么?

一些看不到的政绩虽然不一定会给官员带来提升的分量,但是会让一方百姓在百年之后还会记得,是谁给他们造福子孙后代的。

 

   义乌现在的人口组成是由70多万本地人口和140多万外来建设者组成的。

义乌市政府在2008年年底颁布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措施及住房优惠措施。

三年过去了,这个政策起到的作用只是在2010年左右,工商学院引进了两位高级人才,其他的好像鸦雀无声。

什么大学生公寓、外来人才公寓,一个看起来很美的饼始终高高的挂在天上,没有掉下来。

 

    义乌从一开始就不是靠土地财政来充斥政府荷包的城市。

这一点是中国所有县市里面比较罕见的。

但是义乌的房价却在一波接一波的炒作浪潮中节节攀高。

时代广场,2002年房价2700元左右,03年3500元左右,06年5000元左右,10年15000元左右,11年20000元左右。

东方大厦,03年3500元左右,06年5500元左右,10年16000元左右,11年21000元左右。

欧景名城,08年在8000元左右,10年在15000元左右,11年在21000元左右。

中央公馆开盘价45000元。

现代城土地价值72亿,折合下来楼面价必然在32000元以上。

义乌作为县级市天价地王频出……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很多外来者建设都、经营户表示愿意定居义乌,但是这么高的房价又有几个人能定的下来?

虽然这是市场行为,谁都知道义乌房价被推到高位,后面必然有温州炒房团的黑手,但是跟风的义乌本土炒作的人又少了么?

政府监管缺失,甚至很多公务员都参与到了炒作当中。

政府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不作为,更加助涨了炒房团的气焰。

虽然一小部分人是赚到钱了,但是却架空了义乌的发展,更透支了义乌的未来。

前几天,终于听到义乌政府推出了经济适用房了,468套。

我在义乌工作生活已经九年了,第一次听到。

但是根据内部消息得知,义乌的经济适用房20000元一平方。

 

   义乌的发展一直都有模仿深圳发展的痕迹。

但是深圳在房价还没有推高的时候,就已经让很多外来建设者定居了下来,并且成为了当地发展的核心。

而义乌呢?

这140多万人能有多少人能定居下来?

有大量的人才能来,能留下来,能定下来,这是每一个发展性城市必然经过的道路。

而义乌好像不太欢迎外来的建设者能在义乌定居。

让他们在义乌建设,在义乌发展,在义乌赚钱,然后通过房租、消费等等把这些钱又留在义乌……幻想是美好的。

我从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言谈中都听到过,他们来义乌只是为了赚钱,赚钱后回老家。

生活在义乌,工作在义乌,但是始终对义乌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感。

而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义乌人才流动性大,往往是在花大力气培养了一些行业人才、技术工、熟练工过后流失掉。

 

   看看宾王桥下那些小破屋里,公共卫生间旁边一个小房间这些居住的环卫工人,据说这些地方还要稍微有点关系,工作时日够长才能住到。

更多的环卫工人住在类似于难民营的地方,比如上一次宗塘后面拆迁的窝棚区,居住的要么是拾荒者,要么就是环卫工人。

这些外来的建设者为义乌做出了多少贡献,但是他们得到的报酬和结果就是像苍蝇一样被驱赶。

尊严?

尊重?

笑话而已。

 

   我以前就在帖子喷过义乌的某位局长。

在2010年春节期间,偶然看到义乌台的新闻播报,义乌的某位局长在会议上得意洋洋的说,义乌在2009年的房租收入都已经是10亿元左右,如何如何之类的……但是这位官员有没有意识到正是有了这么高的房租收益,所折射出来义乌的其他行业发展受困?

 

   一边是销售中高档产品的义乌家具市场门可罗雀,一边是销售中低档产品路的站前路红红火火;一边是销售中高档产品的银泰、解百销售业绩不尽人意,一边是质次价低的地摊夜市红红火火,夜市一个接一个的开。

是义乌的零售业上不去,是义乌没有消费意识么?

义乌的消费要么就是本地的有钱人去杭州、上海等大中型城市疯狂消费,而外来务工者在义乌不会消费,也不敢消费。

 

   因为住房问题,留不住人的问题在房东与众多租房客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是一直都不能得到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们的重视。

如何能吸引更多的中高层次人才、技术人才能来义乌,如何能留住他们,如何能让在义乌的外来建设者能把心留在义乌,定在义乌,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只有把这140多万人尽力的捆绑在义乌共同利益上来,才能让义乌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的跨越式突破。

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内忧外患的大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让工厂留得住人,让公司留得住人,仅仅是靠这些企业是远远不够的。

 

医疗和教育

 

   义乌的医疗一直被诟病颇深。

比较大型一些的医院麻烦事儿不断,公立的义乌中心医院好像麻烦一直就没少过,民营的稠州医院也是讳莫如深,都是一边在被拼命指责、咒骂的同时,一边拼命敛财。

义乌遍地开花的小诊所虽然也起到了负担义乌医疗的负担,但是由于管理松散,也成为了敛财的工具。

所以在义乌稍微有点条件的,不是重症疾病的,要么往杭州、上海方向跑,要么就是朝金华跑。

义乌医院最火爆的要数位于南门街的妇幼保健院,医德医风最好的要数义乌中医院,效率最高的要数江东卫生院,但是这些医院都不够大,都不足以满足义乌的基本医疗需求。

 

   我一直以来都很反感义乌的医疗。

一个医生不应让患者花太多的钱去做无谓的治疗,这一点是一个医疗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和素质。

但是很可惜,在义乌的大医院和小诊所,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挂盐水,打吊瓶。

我不是专业的医疗工作者,但我想仅以自己的经历做一个阐释。

同样的感冒,我在杭州或者上海,一般只需要100元以内就能解决,而在义乌,往往是3-5天,每天100元左右。

这是为什么?

很简单,往往是在身体体质能接受的情况下,用药量一次性给足就是了,但是在义乌往往给你拆分成5-7次,然后就是加一些无谓的盐水和葡萄糖。

但是正常人的一般感冒在5-7天内,基本上都会康复,那这花的钱是不是就是冤枉钱了呢?

是的,你被宰了。

 

   而且滥用抗生素在义乌也很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小诊所看到那些小孩子即使因为小感冒,微烧,就头上挂盐水,好让孩子的体温降下来,那是靠药物强制性降体温,对孩子的恢复没有积极的意义。

小孩子正值婴幼儿阶段的第一次发育期,手上的血管太小了,找不到,于是乎往头上扎,这么多抗生素进入大脑,会不会对小孩的大脑发育起到破坏性的影响?

我虽然不是医疗工作者,但是我从来没有在哪本医疗杂志或者医疗论文上看到小孩头上扎针、挂吊瓶有益的说法,更不论抗生素从头皮层血管输入会否对大脑产生影响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