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095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

2018-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歌鉴赏

第一讲   诗歌形象的把握和鉴赏

1、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是一个年老色衰、委身商贾、寂寞孤独的艺伎形象。

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方法归纳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

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托物言志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

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

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

如赏析《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抓住“诗卷”“纶巾鹤氅”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

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步骤】

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景物形象

考点精析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命题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它们往往承载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如:

作品

景物形象

蕴含情感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羁鸟”

“旧林”

“池鱼”

“故渊”

“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

这些景物的选取表现了作者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声声慢》

(李清照)

“黄花”

“梧桐”

“细雨”

“黄昏”

词人以凄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

在词中,无论满地的黄花,还是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都是生愁、助愁的。

可以说是景景含愁,处处成愁。

【特别提醒】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景物,因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以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因此在鉴赏景物形象时,常常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方法归纳

1.缘景明情,探知诗人的感情

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

如赏析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材料《雨雪曲》只要抓住“寒”“暗”等词语,就能品味出诗中的凄凉。

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是诗词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探知诗人感情的重要途径。

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涵着不同的情感,现举几例予以说明:

风格

例句

情感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奇伟瑰丽的塞外风光衬出作者的博大胸怀。

 幽清明净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反映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

 沉郁孤寂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面对此景,诗人那羁旅惆怅、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纷至沓来,涌上心头。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二次创造。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概括氛围特点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概括时只需要关注一下修饰词,如数词、量词、颜色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解答,切忌仅套用术语,游离诗歌内容之外。

如组织答案时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一般可用的术语有: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之情等。

3、事物形象

考点精析

1.内涵

有些诗歌在描写形象时,将事物人格化,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又称物象。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如明朝诗人于谦借石灰这一常见的物品,表达了自己清白刚正、不畏邪恶、不怕牺牲的高尚节操。

2.目的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如赏析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中凤凰的形象就要结合凤凰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一诗中的“商风”就是秋风,它给人的就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感觉。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

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

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

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刘羽的《白鹭图》: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默读提供的诗歌材料,默读三遍后从以下几点入手答题:

1.三看一标:

看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看作者是否熟悉,再看注释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标出关键词句。

2.审读题目,看是简单概括还是结合诗句分析,一定弄懂题目要求,按要求答题。

3.注意引用原诗的关键词句。

答案要有条理,不要颠三倒四。

对点演练

(一)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

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注]暮。

心待足时名便足。

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注】瓜田:

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

请简要分析这首曲中的人物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直接考查学生对古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是:

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句,结合诗句简析形象的意义。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景物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

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③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

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

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

②五更钟:

亡国丧音。

③蝶化彩衣:

《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讲   诗歌语言鉴赏

1、炼字

考点精析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古往今来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往往一句诗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这样的字(或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整首词的

“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再如:

 诗句

 “诗眼”阐释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绿”,形容词作动词,“吹绿、染绿”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增添了动态美。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独”,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独”字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王国维赞之“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方法归纳

1.选准关键词(或“诗眼”)

把该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有哪些字词最为传神。

【特别提醒】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四种词语中,且每种词语因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用。

炼字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特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方法。

回答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

【答题步骤】

1.“炼字型”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

释义析理,字不离词。

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此时最忌讳只解释字典义而忽视语境义,要结合诗句解释其含

义;

第二步:

还原画面,词不离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再简要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一下;

第三步:

明确重心,句不离篇。

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有什么样的妙处。

这一步是重点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

2.“诗眼型”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

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

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

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答题模板】

解释+描述+作用

一般模式:

这个字的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景色),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

赏析炼句

考点精析

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话就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

赏析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

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

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如:

关键句

作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是全诗的情语,是点睛之笔,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和永不停息的壮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方法归纳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

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

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

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

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

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第四步,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答题模板】

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结构和主旨)

【特别提醒】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致、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

3、赏析语言风格

考点精析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常见的语言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语言风格

特点

例子

清新

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质朴

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绮丽

用华丽的辞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隽永

意在言外,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品味却意味深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自然

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方法归纳

1.品味整首诗。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

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具体诗句+作者情趣

一般模式:

本诗的语言具有()的特点,本诗通过()的描写(刻画、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写出了()(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口诀:

诗歌语言最凝练,鉴赏可要读百遍。

特殊用法绘景象,古人炼字胡须断。

看懂内容不容易,指出诗眼更困难。

表情达意关键字,结构主旨皆关联。

统领全篇是线索,评析比较看题干。

语言风格有术语,作品不同特色变。

临考叮嘱

1.要以诗人的眼光鉴赏诗歌的语言,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

2.拿不准哪个词是“诗眼”,不要急躁,可以标出几个重要的字词,反复比较。

也可以试着去换字词,哪个字不能替换,就是关键词。

3.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词语,如叠词、拟声词、意象名词罗列等,常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

可以联想到这些词在散文中的用法和作用。

对点演练

(一)炼字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空”字的表达作用属于炼字方面的技巧,应从描写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两方面思考作答。

(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却“雨”贯全篇,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该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

上阕“一声声”写雨稠密,“一更更”写雨下个不停,“窗外芭蕉”写雨打芭蕉,“此时无限情”情因雨生;下阕“梦难成,恨难平”雨夜难眠,“不道愁人不喜听”雨不解人意,“滴到明”彻夜不停。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炼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①紫陌:

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

②雨魄云魂:

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风格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讲表达技巧

考点透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鉴赏表达技巧

辨识诗歌中各种分析其本身评价其对表现

表达技巧的使用的艺术效果情感主旨的作用

方法归纳

一、掌握类型,熟记术语

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较严重的一类考题,相关鉴赏知识的匮乏是失分的直接原因。

因此,做好相关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的答题角度和术语应是解答这类题的前提和关键。

应认真归纳分类,熟悉掌握。

二、联系课文诗词,挖掘源头活水

1.夯实教材:

品读课内诗词,打基础

高考古诗鉴赏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

课内诗词列举

手法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直抒胸臆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孔雀东南飞》)

对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以动衬静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

比拟

此外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阕写大江,写乱石穿空、江山如画,旨在烘托突出下阕周瑜的建功立业),刘禹锡《石头城》中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

鉴赏时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2.内勾外连:

赏析课外诗词,求迁移

高考中的诗词阅读材料一般都是课外的,在鉴赏时我们如果联系教材中已有的表达技巧相同的篇目,赏析的难度就会降低了,方向也就明确了,准确率就大大提升了。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课内勾连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事半功倍。

三、探究高考设题题型,寻求答题启示

在高考中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如: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