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11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docx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

参考书目

1.秦亚青:

《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3.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

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一讲国际关系理论及其相关概念讨论

(一)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

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

这三个概念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二)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三)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

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

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

(四)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

包括:

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五)国际关系理论

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六)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

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

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

第二讲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演变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

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一)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

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

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

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

《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二)第二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948-1979)。

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

此书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

摩根索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

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

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

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

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三)第三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繁荣阶段与自由主义的复兴(1979-1992)。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科的繁荣时期,以现实主义危机和自由主义复兴为基本标志。

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

《权力与相互依赖》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它是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

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

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

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

基欧汉和奈认为,军事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能事先假定如此。

权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权力也可以来自相互依存,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对等的,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产生权力。

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

梳理起来,共有五种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自由主义、认知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

在诸多自由主义流派中,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化程度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基欧汉。

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兹和基欧汉都借鉴了徽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理性主义这个大范畴中进行研究。

1984年,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

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熟。

这一阶段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第三次论战,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来看,这次论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从冷战结束到冷战后时期国际关系深刻变化所作的理论探索,这次论战出现了两次交锋:

理性主义对反思主义和建构主义对解构主义.第三阶段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

其一,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的“英国学派”此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学派大致可以归为社会自由主义学派。

其二,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抨击日趋尖锐.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仍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另一方面,非主流理论也开始与主流理论正面交锋。

非主流理论的批判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大了第三阶段的争鸣力度,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第四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三足鼎立时期与建构主义兴起(1992—今)。

1992年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分野再显清晰的时期,标志是建构主义兴起并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

建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非常重要,只是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在第二时期形成话语霸权,并借助科学方法论的工具,加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自身没有形成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80年代末,奥努弗(Nicholas011uf)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正式引人到国际关系学,并出版著作《我们造就的世界》。

对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温特。

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

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可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

温特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根本性挑战,并逐步与后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

现实主义仍在发展。

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理论是所谓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它可被视为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自由主义的发展也仍在继续:

一是制度合作研究进一步深人;二是全球治理,与之相关的是软权力的概念;三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结合。

总之,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宏线是:

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成为战后西方国际政治思想发展宏线的第一个里程碑;新自由主义成为战后国际政治思想发展宏线的第二个里程碑;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第三讲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理想主义(IDEALISM)

又称政治理想主义。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以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观察和处理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思潮、流派。

核心思想是以道德标准和法理规范作为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原则。

兴起于20世纪初叶,被认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点。

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8-19世纪格劳秀斯和康德的思想。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思潮,但并未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说。

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威尔逊。

研究重点是战争与和平之类的重大国际问题,并试图寻求避免战祸,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上矛盾和冲突的饿办法。

主要观点有:

(1)人性本善,具有理性,趋于合作;

(2)道德和法理是拯救世界的关键;(3)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为了共同利益,要让渡部分主权给国际组织;(4)战争可以避免,战争的出现与人性无关;(5)制止战争的办法:

A实行民族自决;B废除秘密外交;C以集体安全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D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E诉诸国际公众舆论;F改变国内政治制度。

理想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受到现实主义学派的批评,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思潮。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宣告了理想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彻底破产。

(二)古典(传统)现实主义(REALISM)

现实主义学派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渐形成的。

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40年代,到50,60年代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思想先驱以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代表。

卡尔1939年出版的<<二十年危机>>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1948年汉斯。

摩根索发表<<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成熟,全面奠定了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

(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

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

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

(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

(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

(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

(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

(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均势。

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以权力界定利益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及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战以后,现实主义理论逐步成为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论。

现实主义的崛起,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现实主义学派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现实主义最大的理论困境是,它只能通过背离自身的理论假定来弥补自身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力量,忽视了国内因素的作用。

从立论基点和研究结论来看,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分歧具体表现在:

(1)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人性恶/人性善

(2)对国家关系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主张在道义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而现实主义则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的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和利益为轴心,理想主义的道义和民主说教在现实世界行不通。

(3)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强调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重要性,视之为维护国际关系秩序的唯一有效工具,认为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秩序代表了全人类的真正利益;现实主义认为,法律与政治相比并不是道德些,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体系也常常名存实亡。

(4)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强调研究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对客观世界抱盲目乐观态度;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强调人类应该面对争斗事实,不可陷入和谐的空想,.

(5)对未来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认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裁军和建立民主的世界政府,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束手无策,总之持一种乐观态度;现实主义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空想,历史的悲剧正是来自人的权欲与野心,未来的目标无论多么美好,由于受到这种利己主义的局限,只能部分的实现,总之持悲观态度。

(6)国家的目标不同.理想主义认为国家的目标很多,诸如安全,经济发展,人权,正义;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目标就是生存和安全。

(7)军事力量的作用不同.理想主义认为军事力量的作用有限,而现实主义认为非常重要。

(8)道德作用的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非常重要,而现实主义认为无关紧要。

(9)国家战略不同.理想主义是集体安全,现实主义是自助和结盟。

(10)关于系统变迁。

理想主义认为会逐渐摆脱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则认为系统变迁不会发生。

第一次论战后,现实主义开始确立起主导地位.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在国际关系学科内澄清了实然与应然的关系问题,划清了学术研究与道德伦理研究的范畴,为国际关系学科趋向"科学化"和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三)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Neorealism)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重大的修正:

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第三,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

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的目的。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

(1)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

(2)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单位;(3)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结构选择”。

  新现实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上面。

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续传统现实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上至今影响不衰。

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点。

新现实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修补、深化和发展。

它与现实主义的比较体现在:

1、新现实主义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

即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这是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

2、在国际关系的因果关系上,现实主义强调世界是由互动国家组成,原因是趋于一个方向。

而新现实主义强调,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的单位层次和结构层次上两个方向发生的。

3、关于对权力的解释,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标。

而新现实主义则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国家追求的目标是安全,这是对现实主义的重大修正。

同时对权力的追求是又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导致的。

4、与现实主义相比,新现实主义对国家安全竞争的看法要相对乐观一些,认为国际体系并不鼓励国家毫无节制的进行竞争,相反,无政府状态促使国家采取防范措施,使它们维持而不是打破现状。

5、现实主义忽视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而新现实主义加强了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并提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6、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冲突,淡化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忽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则主张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的结合,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重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

7、现实主义着重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新现实主义则着重研究全球国家间的权力分配,主张结构分析。

8、现实主义着眼于国家,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

新现实主义着眼于体系,认为世界包含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9、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现实主义着重归纳综合方法,新现实主义则偏重推断演绎方法。

(四)进攻性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是米尔斯海默,代表作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进攻性现实主义从两个源泉获得了灵感:

一是摩根索的权力论,二是华尔兹的结构论。

由此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

第一,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第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鼓动国家追逐霸权。

米尔斯海默还提出了五个基本假定: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3、国家永远无法确定其他国家的意图4、生存是国家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持悲观态度,认为国际体系仍然处于”人人为战”的霍布斯状态,国家之间互不信任,甚至互为敌人。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这就使安全成为稀缺品,安全的稀缺导致国家之间常常发生冲突,一国要想在冲突中处于主动,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必须采取进攻性策略,因而当一国认识到相对力量正变得强大起来时,就倾向于向外扩展政治利益和实施对国际环境的控制,以求先发制人,实现自助。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硬核是:

无政府状态导致大国追求权力最大化。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过了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也超过了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缺陷:

1、原创性甚少的理论,在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上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视角,缺乏原创性。

2、极端的理论,把现实主义关于国家追求权力的程度和关于国家权力扩张的方式发展到了极端。

3、反古的理论,完全不谈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暂时的倒退。

(五)防御性现实主义

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支,代表人物有斯奈德、沃尔特、格里科等。

与进攻性现实主义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看法要乐观一些,主要观点有:

1、虽然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安全常常是丰裕的而不是稀缺的,由于国家是有理性的,因而他们常常会通过权衡扩张行为的得失大小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为;2、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

也就是说,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行为;3、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在”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使同是追求安全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安全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

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安全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动员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

防御性现实主义有两个特点:

一是,与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寻求最大限度的安全的假设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坚持国家寻求最低限度的安全。

第二,沃尔兹等的新现实主义通常会将国内政治排除在外,而许多防御性现实主义者则经常使用国内政治来解释问题。

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缺陷在于无政府体系和对安全的追求无法有效地推出国家要采取防御行为。

从实践来看,它的适应面要更广一些,但无法解释二战中德、意、日等侵略国家的行为。

比较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

两者是现实主义范式中新出现的对应的两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共同点在于:

1、两者都是结构性现实主义,与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一脉相成,但同时继承了人性现实主义的假定:

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和物质主义本体论。

2、对于国家为什么追求权力和追求权力的根本逻辑的问题,两者的观点大体相同,即国家追求权力是为了生存,因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迫使国家不得不为生存而担忧。

区别在于:

1、无政府状态中的安全状态: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是稀缺的,而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是基本充足的;2、国家目标: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目标是权力(安全)最大化,尽量获得新的权力,成为地区霸权;防止竞争国的崛起,维持临近区域至少两个大国间的平衡。

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目标是,安全上奉行满意原则,拥有的权力要能维持已有的的权力位置,足够维持平衡危险对手即可,而不是权力最大化,权力过大会导致平衡联盟反而损害安全。

3、国家战略走向: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应采取进攻性战略,打破现状,都是修正主义国家,进攻是指增加领土控制。

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应采取防御性战略,维持现状,以平衡战略为主,安全困境导致进攻行为。

4、国家不计后果扩张的原因: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是体系层次原因,并非不理性。

防御性现实主义则认为是国内层次原因。

5、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基于对手的实力来发展自己的权力,而防御性现实主义是基于自己所受到的威胁而发展自己的权力。

(六)新古典现实主义

90年代中后期,美国一些学者认为,单元层次理论和体系结构理论都不尽人意,并开始尝试打破这两种层次理论的分野,谋求一种中庸模式,于是现实主义范式中出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分支。

新古典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有:

罗斯、扎卡里亚、施奈德等。

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新古典现实主义一方面坚持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的核心命题,另一方面则考虑了国家行为的另一个层面,将国家理论扩展到了国际国内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新古典现实主义具体观点有:

1、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尤其是其相对力量物质能力是对外政策的首要驱动因素。

2、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