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1237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docx

化肥行业研究报告

2021年化肥行业研究报告

化肥行业信用风险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供需关系、产品及原材料价格以及成本转移能力、环保等行业政策。

化肥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2020年以来在播种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下降的同时,受益于肥料利用率的提升,粮食产量止跌回升。

行业复合肥逐步代替单质肥,复合化率不断提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关之年,化肥行业减量增效逐步推进,开工率有所回升,产量先减后增,但需求不足,主要化肥产品价格保持低位,行业内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经营业绩分化明显。

为保障化肥的稳定供应,加大粮食储备,我国完善储备政策和考核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化肥生产、流通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承储,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

另外,关税和增值税下调对行业出口及经营效益提升形成一定程度的利好,但由于我国化肥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且国外新增产能不断投产,后续出口增长可持续性较弱。

从化肥行业内已发债企业来看,发债企业主要为各省市内化肥龙头企业,区域地位稳固,市场份额较高。

2020年1-9月,化肥行业发行债券的主体4家,合计发行14支超短期融资券和1支中期票据,发行规模合计99亿元。

截至2020年9月末,化肥行业仍在存续期内的债券发行主体共计10个,存续债券规模168亿元。

2020年以来,化肥行业有2家发行主体信用等级上调。

主要化肥发债企业整体债务增幅有所上升,盈利能力及经营周转能力有所减弱,行业信用质量将比上年有所下降。

部分中小型或区域型化肥企业或将因为环保停产、库存压力等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或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展望2021年,化肥行业仍将以减量增效为总目标。

从需求端来看,农业作为化肥行业主要下游,受新冠疫情和国家涉农政策调整影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有所增加。

随着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农民的种植热情提高,对肥料的使用数量将会有所增加。

但在环保压力下,有机肥销售规模将继续放大,对化肥需求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

此外,由于我国化肥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加之国外新增产能投产,未来我国化肥产品将主要依靠国内内循环消化。

从供给端来看,化肥行业受环保施压,产量仍无法大幅释放,未来新增产能集中于氯化钾,以降低对外依存度。

短期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带动化肥价格走高。

目前主要化肥企业经营业绩分化较为明显,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随着中小企业的清退,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短期供需平衡关系将成为左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长期行业将通过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动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化肥行业未来资本性支出将主要围绕生产线技改和化工联产,中短期内或将维持一定规模的资本性支出需求。

一、行业基本面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化肥施用量完成“零增长”目标,化肥减量增效逐步推进,行业经过多年去产能,经营质量有所改善,开工率有所回升;虽然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下游需求低迷,化肥产品价格走低,但随着我国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行业恢复生产,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带动化肥价格企稳回升,但价格仍处于低位运行。

化肥行业主要下游为农业,其中粮食作物的化肥用量占比最高,具有一定的需求刚性,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

2016年以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入,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3.60千公顷,同比下降0.83%。

2020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6,17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81.60千公顷,下降0.70%。

在播种面积减少及国家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政策背景下,2019年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同比减少4.42%,为5,403.59万吨。

在化肥施用结构方面,复合肥施用量逐年上升,约占40%左右。

与此同时,单元化肥(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有所下降,占比分别约为36%、12%和10%。

在播种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下降的同时,受益于肥料利用率的提升,2019年粮食产量止跌回升,全年粮食产量66,384.34万吨,同比增长0.90%。

化肥行业经过多年淘汰落后产能,经营质量有所改善,2019年尿素、复合肥等产品开工率回升,推动化肥产量小幅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624.90万吨,同比增长3.6%。

但当年国内需求依然疲软,价格下滑,新增产量主要通过出口消化。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化肥行业开工率有所下降。

2020年1-10月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4,588.30万吨,同比减少3.00%。

进出口方面,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化肥进口1,110万吨,同比增长16.9%;出口2,655万吨,同比增长10.9%。

我国化肥进口以氯化钾和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为主,受矿资源等因素影响,我国钾肥产量仍处于偏低水平,进口依赖度较高。

我国化肥出口以氮肥和磷肥为主,受益于全面取消化肥出口关税政策,2019年化肥出口出现自2015年以来首次正增长。

2020年海外新冠疫情较为严重,进而影响产品的正常生产,我国化肥进口量减少。

2020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化肥量为896.9万吨,同比下降9.1%。

同期,我国化肥生产自3月起陆续复产,企业供给恢复稳定,国际订单需求良好,累计出口化肥339.7万吨,同比增长1.8%。

2019年以来,化肥产品价格指数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9年1-4月,在原料价格上涨及新增产能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化肥产品价格指数小幅上行;第二阶段为2019年4月-2020年2月,开工率回升带动产量增加,但在出口消化有限、国内减量增效背景下,需求疲软,化肥产品价格指数高位回落。

同时,2020年初突发新冠疫情,导致化肥库存高企,进一步推动化肥产品价格指数下滑;第三阶段为2020年3月起,随着我国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化肥企业逐步恢复生产,下游需求回暖,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带动化肥产品价格指数逐步回升。

但截至2020年11月末,化肥产品价格指数仍较2019年初下降10%左右。

(一)氮肥

氮元素是构成植物细胞蛋白质的主要原料,对茎叶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是与产量最密切的营养元素。

氮肥不但可以作为单一肥料,还可以与磷肥、钾肥混合制成复合肥料。

氮肥产品包括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等,其中尿素作为含氮量最高的中性速效氮肥,是我国目前用量最大的氮肥品种,约占70%。

目前尿素生产工艺根据原料不同可分为煤头工艺和气头工艺,原材料分别为煤炭和天然气。

通过煤炭或天然气生成合成气,再与氮气反应制成合成氨,进而与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下制成尿素。

而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导致我国煤头尿素产能约占77%,气头尿素约占23%。

煤头尿素主要集中于华北等富煤地区,气头尿素主要集中于西南天然气丰富地区。

其中煤头尿素又可分为固定床、气流床和流化床三类工艺,现阶段我国流化床技术发展较慢,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的不多,煤制尿素工艺多为固定床和气流床。

固定床工艺以无烟煤为原材料,由于其碳转化率低、用煤吨耗高,所面临的环保压力较大,逐步被气流床工艺所取代。

气流床工艺以烟煤、褐煤为原材料,多采用水煤浆技术和航天炉技术,具有较高的碳转化率和热效率,且洁净环保,是煤头尿素产业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氮肥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环保趋严背景下,加速出清过剩产能,先进技术逐步推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2016-2018年我国尿素总产能分别减少386万吨、380万吨和322万吨。

根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末全国尿素产能合计为6,668万吨,当年减少286万吨,其中以烟煤、褐煤为原料的先进技术占比36%,较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合成氨产能合计为6,619万吨,当年减少70万吨,其中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的产能为2,718万吨,占总产能的41.0%,较上年提升3.8个百分点。

目前产能100万吨以上的企业占比已达50%,行业集中度提升。

因产能缩减及开工率维持在低位,近年来氮肥年产量不断走低,供给过剩格局有所改善。

2019年受益于尿素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开工率有所回升。

根据隆众化工数据显示,2019年尿素行业平均开工率为62.08%,较2018年提升6.96个百分点。

当年尿素产量5,475万吨,同比增长5.2%。

进入2020年,我国尿素行业开工率进一步提升,2020年11月末行业平均开工率为69.68%。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尿素平均日产量为15.55万吨,较2019年同期增长9.43%。

从国内需求来看,尿素的需求分为农业和工业,其中农业约占65%。

农业需求主要体现在氮要素单质肥及复合肥。

2019年随着化肥利用率提升,氮要素单质肥及复合肥用尿素量占比分别为51.9%和13.97%,较上年分别下滑1.1%和1.2%。

工业方面,尿素主要用于工业板材、三聚氰胺、火电脱硝、车用尿素等,2019年占比分别为17.73%、8.43%、4.37%和2.1%,较上年均小幅增长,成为拉动尿素消费主要因素。

但三聚氰胺生产已处于盈亏平衡附近,未来生产规模将有所放缓。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测算,2019年氮肥表现消费量(折纯)3,412.3万吨,同比减少0.13%,其中尿素表观消费量4,998.8万吨,同比增长0.4%。

2020年1-9月我国氮肥表现消费量(折纯)2,720万吨,同比增长2.6%,其中尿素表现消费量4,031.7万吨,同比增长3.3%。

进出口方面,我国尿素以出口为主。

2019年受益于全面取消关税,化肥产品出口大幅增加。

据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出口尿素(实物量)494.5万吨,同比增加102.4%,累计出口金额14亿美元,同比增长81.5%。

我国尿素出口国主要为印度、韩国、墨西哥、孟加拉、智利等。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使得粮食安全被各国更为重视,尿素为我国化肥主要出口品种,2020年1-9月出口量293.06万吨,其中出口印度128.63万吨,占比43.89%。

相较于出口,我国尿素进口量较小,以转口贸易为主。

2019年我国尿素进口量18.15万吨,同比增长11.0%,累计进口金额4,654万美元,同比增长2.4%。

2020年1-9月我国尿素进口量0.12万吨,同比增长3.38%。

2019年起尿素开工率回升,但在需求端减量增效政策背景下,国内农业用尿素需求趋弱,且出口消化规模有限,尿素价格有所回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尿素(小颗粒)平均市场价1,933.92元/吨,同比下跌6.38%。

尿素与无烟煤之间的价差有所收窄,2019年末为934.93元/吨。

2020年尿素价格在1,600-1,800元/吨区间低位运行,11月末为1,877.2元/吨,但受益于无烟煤价格走低,价差升至1,175.20元/吨。

近年来化肥行业投资多为煤基多联产装备,以丰富产品结构并增强经营灵活性。

尤其是尿素企业,与化工联合发展趋势明显。

由于煤基多联产装备合成的产品包括合成氨(尿素上游产品)、甲醇、乙二醇、丁醛、碳酸二甲酯、草酸、甲酸等。

尿素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相应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经营灵活度和经营质量。

总体看,2019年以来氮肥行业持续出清过剩产能,开工率有所回升;且受益于全面取消关税,出口量大幅增加。

但国内化肥需求低迷,出口消化产量有限,产品价格仍一路下行,行业盈利空间收窄。

未来我国氮肥行业发展将更多依赖于工业尿素市场增量需求以及煤基化工产品联产。

(二)磷肥

磷肥是以磷矿石为原料生产的含有作物营养元素磷的化肥,通常用有效五氧化二磷含量作为衡量磷肥质量的指标。

分解磷矿石的方法分为酸法工艺(亦称“湿法工艺”)和热法工艺。

酸法工艺通过硫酸分解磷矿,再将磷矿中的钙以硫酸钙的形式分离后,得到磷酸。

该工艺满足能耗和环保的要求,成本相对较低,但对磷矿石的品位有较高要求,且产成品杂质较多。

热法工艺是利用高温分解磷矿,进而制成可被作物吸收的磷酸盐。

该方法所制得的磷酸产品纯度高,可加工中低品位磷矿石,但能耗较高,无法满足环保要求。

环保高压下酸法是分解磷矿石的主流工艺。

我国磷肥行业成熟度高,是全球主要的磷肥产品生产、消费、出口大国,但产能利用率不足。

技术方面,针对我国磷矿品位低的特点,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先后研发料浆法磷铵技术、聚晶法和快速萃取法磷酸生产技术、低温转化生产硫酸钾复合肥技术、中低品位磷矿与难溶性钾矿生产熔融磷钾肥技术等,并逐步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

设备方面,我国磷肥装置国产化程度较高。

根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磷肥产能2,240万吨,产量1,610万吨,表观消费量1,097万吨,自给率147%,为历史最高。

近年来磷肥行业经历供给侧改革与环保整治,部分落后产能得以出清,但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仍仅为64%。

磷肥生产主要原料为磷矿石和硫磺,其中磷矿石占磷复肥生产成本30%左右。

我国磷矿资源储量相对丰富,达32.4亿吨,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摩洛哥。

但我国磷矿石资源分布不均衡,贵州、湖北、云南和四川的磷矿资源储量合计约占全国85%;且资源品位不高,已探明磷矿储量中,磷含量大于30%的富矿资源约10.9亿吨,约占总储量的8.2%,集中于云南及贵州。

我国磷矿石平均品位为17%,低品位磷矿石需经洗选富集后才能满足下游磷化工行业生产需求,加之磷矿资源普遍埋藏较深,开采难度大,采选成本高。

在环保限产和“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双重压力下,2019年我国磷矿产量为9,332.4万吨,同比下滑3.1%;2020年磷矿石继续减产,2020年1-9月我国磷矿产量为6,500.6万吨,同比减少0.9%。

2019年受下游需求疲弱、市场库存高位等因素影响,磷矿石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19年西南地区、华中地区磷矿石(30%)市场价(中间价)分别同比下跌10%和13.64%。

2020年磷矿石中间价未发生变化。

硫磺价格方面,2019年硫磺价格持续回落,截至2019年末,各地区硫磺市场价(中间价)降至330-545元/吨。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硫磺库存高企,价格继续探底,但已于3月起企稳回升,11月末各地硫磺市场价(中间价)升至610-890元/吨。

目前磷肥品种以磷酸铵类型为主,即磷酸与液氨反应生成磷酸一铵(MAP)和磷酸二铵(DAP),合计占比85%以上。

2019年国内磷酸一铵产量(实物量)为1,672.7万吨,表观消费量(实物量)为1,435.64万吨,自给率为116.51%;磷酸二铵产量为1,471.3万吨,表观消费量为823.81万吨,自给率为178.60%。

随着国内需求饱和,出口成为化解磷肥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但2019年全球磷肥产能释放较多,且我国出口价格不具国际竞争优势,出口走弱。

2019年磷酸一铵出口量2,391.44万吨,同比减少3.94%;磷酸二胺出口量647.49万吨,同比减少13.30%。

2020年出口继续疲软,1-10月磷酸一铵出口量2128.43万吨,同比减少0.58%;磷酸二胺出口量476.30万吨,同比减少10.81%。

价格方面,2019年受原材料磷矿石及硫磺价格下跌及需求低迷影响,磷复肥价格持续下跌。

2019年末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现货价分别为1,890元/吨和2,350元/吨,较年初分别下跌19.92%和18.97%。

2020年磷复肥价格继续下滑,至9月下旬后随着全球需求复苏而触底反弹。

11月末,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现货价分别为2,160元/吨和2,480元/吨,较年初分别增长14.29%和5.53%。

2019年以来,随着落后产能进一步出清,国内磷肥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2019年前4大磷酸一铵生产商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26%,其中湖北洋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洋丰集团”)磷酸一铵产能占比9%,位居全国第一;磷酸二铵行业前10大企业产能占比超过90%,前4大企业产能占比66%。

其中,贵州磷化集团产能最大,占26%,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天化”)次之,占24%。

(三)钾肥

钾肥产品包括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硫酸钾镁等。

其中,我国氯化钾产量占比70%左右,硫酸钾占比20%左右,其他钾肥产品占比较小。

硫酸钾由于应用范围较氯化钾广,单位价格偏高,因此氯化钾凭借其养分浓度高且价格低廉而成为钾肥市场主导产品。

全球钾盐资源分布集中于加拿大和俄罗斯两国,我国钾盐资源较少且集中于青海察尔汗湖和新疆罗布泊湖。

我国钾肥产能较为稳定。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氯化钾产能约948万吨,主要集中于青海省,其中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盐湖股份”)氯化钾产能为550万吨,占比58%;硫酸钾产能约490万吨,其中59.59%分布在新疆、青海等西北地区,以水盐体系法为主,其中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年产160万吨硫酸钾生产能力。

目前我国钾肥自给率约为50%,是世界钾肥进口大国,进口钾肥产品主要为氯化钾。

2019年我国氯化钾进口量为908万吨,同比增长21.7%,主要系2018年钾肥进口大合同延至9月才完成签订,后续到货量使得2019年进口量激增所致;2020年1-10月我国氯化钾进口量为741万吨,同比减少8.7%,主要系2019年钾肥进口大合同没有签订所致。

2020年4月末我国以220美元/吨完成进口钾肥大合同签订,随着合同执行进度推进,氯化钾进口量有所增加。

出口方面,受益于2019年取消出口关税,我国钾肥出口量大增,主要是硫酸钾,2019年累计出口32.59万吨,较上年增加31.72万吨。

2019年国内钾肥市场库存处于高位,价格持续回落,产量下降。

根据Winds资讯数据显示,2019年钾肥周平均库存302.29万吨,较上年增长55.72%。

库存高企导致钾肥价格承压。

2019年国内钾肥现货价格从年初的2,450元/吨降至年末的2,100元/吨。

产量方面,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累计生产氯化钾(实物量)634.13万吨,同比减少4.66%;硫酸钾(实物量)287.07万吨,同比减少20.66%。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1-2月国内钾肥库存继续抬升,3月起库存得以逐步消化,但国内钾肥需求低迷,现货价格仍继续回落至8月底的1,700元/吨后,方企稳回升。

截至2020年11月末,钾肥现货价格为1,920元/吨。

由于氯化钾的生产受季节因素影响,冬季基本不开工,因此2020年新冠疫情对氯化钾产量基本未产生影响。

但硫酸钾受新冠疫情及环保影响产品有所减产。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2020年1-11月全国累计生产氯化钾(实物量)643.79万吨,已超过2019年全年产量;硫酸钾(实物量)253.58万吨,同比减少11.66%。

总体看,2019年受益于关税取消,钾肥出口大增,但尚不足以显著缓解行业产能过剩,尤其是主导产品的过剩局面,国内库存高企,价格承压,产量有所下降。

2020年钾肥库存有所消化,价格有所企稳,但需求依旧低迷,库存仍处高位。

预计2021年钾肥市场去库存压力仍较大,价格或继续低位运行。

(四)复合肥

复合肥是指含有两种及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主要原料为氮肥、磷肥和钾肥,原料成本约占复合肥成本的70%-85%。

根据下游农作物所需养料成分不同,复合肥企业生产不同元素含量的产品,包括硝基复合肥、尿基复合肥、氯基复合肥、硫基复合肥等。

复合肥价格波动趋势与单质肥基本一致,2017年下半年起,受原材料单质肥价格持续回升及环保督查趋严影响,复合肥生产企业开工率降低,价格持续上涨。

2019年以来单质肥价格普跌,复合肥价格承压。

2019年末,硫酸钾复合肥产品价格跌至2,405元/吨,较上年末下跌8.73%;2020年价格继续下行,至10月受原料价格上涨支撑,复合肥价格出现企稳,10月末,硫酸钾复合肥产品价格为2,290元/吨,较年初下降4.78%。

由于复合肥可以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并降低环境与土壤压力,国家大力推动以复合肥替代单质肥,复合肥需求增长。

但2019年以来下游农业需求整体疲软,复合肥需求相应也有所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农用复合肥施用折纯量2,230.67万吨,较上年减少1.68%。

复合肥领域的资金和技术门槛并不高,经过一轮产能扩张后,已出现产能过剩。

2019年我国复合肥产能已高达1.7亿吨,实际产量仅占产能的不到30%。

目前,除了传统的复合肥产品,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等高效环保新型肥料产品正迅速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投入能力的增强,技术含量较高的复合肥品种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提升,新型复合肥的研发创新是行业发展方向。

我国复合肥主要产区集中在华东、华中及西南区域,其中华东区域总产能占比约为50%,并形成了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史丹利”)、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鲁西化工”)等一系列复合肥龙头企业。

细分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效益分化严重,集中度提升,其中史丹利、鲁西化工等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且资源及规模优势明显,更易消化及传导成本上行压力。

中小型复合肥企业则在下游农产品行情低迷、上游单质肥价格波动背景下,盈利空间明显收窄。

中小型化肥生产企业普遍面临装置设备落后、环保达标投入能力不足等困难,未来随着化肥行业复合化率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复合肥市场容量的扩大,中小型复合肥生产企业将逐渐退出市场,市场份额将向龙头企业集中。

行业政策方面,化肥的稳定供应关乎粮食安全,我国政府通过完善化肥储备政策及考核方式,持续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

同时鼓励化肥出口,全面取消化肥产品出口关税并降低增值税,以缓解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但在环保压力下,各级政府大力鼓励有机肥施用,并给予政策补贴,有机肥销售规模增长则会对传统化肥的使用进一步挤出。

作为“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20年国内化肥需求基本完成零增长目标,行业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但主要化肥品种产能过剩问题依较突出。

近年来化肥价格波动较大且整体回落,经营及储备风险上升,经销商和农民储备肥料积极性不高。

另外,化肥主产地和消费地相距较远,运输需要一定时间,一旦春耕旺季化肥供应不足,将对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为保障和巩固粮食安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20年7月31日联合发布了《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整合春耕肥、救灾肥、钾肥三项储备,完善储备政策和考核方式,降低企业成本,保障化肥的稳定供应,同时减少钾肥资源的过度开采,支持化肥生产、流通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承储,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

税收方面,国家为缓解行业产能过剩压力、鼓励化肥出口,全面取消化肥产品出口关税,降低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出口关税方面,商务部自2019年1月1日起,暂停磷矿石、白银出口配额管理,调整为许可证管理。

同年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19年进出口暂定税率调整方案的通知》(税委会[2018]65号),对化肥、磷灰石、铁矿砂、矿渣、煤焦油、木浆等94项商品不再征收出口关税。

受益于化肥相关产品全面取消出口关税利好,2019年出口大幅增加。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矿物肥料及化肥累计出口2,655万吨,同比增长10.9%。

其中,氯化钾、硫酸钾、其他矿物钾肥及化学钾和三元复合肥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3.73%、3,645.98%、3,600%和84.15%。

2020年1-10月硫酸钾和其他矿物钾肥及化学钾出口分别为33.39万吨和1.82万吨,均超2019年全年出口量。

出口量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过剩产能压力,但上述品种出口量规模仍较小,影响有限。

在出口关税利好背景下,磷矿石出口量不升反降。

2019年我国磷矿石出口33.95万吨,同比减少21.74%,主要系磷矿石开采环节环保约束强化等因素影响所致。

2019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方案》,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处置,指导帮助不达标企业进行达标改造,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鼓励支持先进绿色产能,树立行业标杆。

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有效防治“三磷”污染,推动磷化工产业链绿色发展。

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磷矿石产量难以大幅增加。

2020年11月5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公告》(商务部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