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180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24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2页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2页
亲,该文档总共1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docx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第4册数学教案

 

第四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特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的意识。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感受、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主动获取知识。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4、注重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允许算法多样化;

2)、设计开放性题目;

3)、教学要求富有弹性,体现在练习分三个层次。

5、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

6、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7、继续设立“丰收的果园”、“知识窗”等栏目。

二、本册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列内容:

一有余数除法、探索规律二混合运算三对称与方向四万以内数的认识五万以内书的加法和减法六解决问题七千克与克的认识八时、分、秒的认识九收集数据十数学百花园十一总复习

(二)、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

1、使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够正确解答“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提供操作、比较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建立“余数”的概念;体会、感悟“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引导学生把“有余数除法”纳入“除法”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第二单元: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环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在两级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两步解答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单元:

1、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对称现象,学会欣赏数学美。

2、使学生学会从三个方向观察模型,进一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使学生学会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体会其相对性。

4、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5、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对称”、“方向”的认识;

6、在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第四单元:

1、使学生感知生活中有许多比一百大的数,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能够一个一个地、一十一十地、一百一百地、一千一千地数万以内的数。

掌握万以内的数为顺序以及“百”与“千”、“千”与“万”之间的十进关系。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数能力。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认识“计数单位”与“数位”。

在比较、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掌握万以内的读法与写法。

通过估数、猜数的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

2、在数数以及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学生注意报纸杂志上有关的万以内的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五单元: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几千几百加、减整千或整百的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的数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的加、减法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使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

3、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竖式进行计算;在计算连加法时,发现用凑十的方法比较简单。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验算的意义。

使学生学会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5、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逐步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六单元: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会用两步计算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初步建立1千克质量和1克质量的观念,知道一千克等于1000克。

2、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八单元:

1、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初步掌握这些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2、使学生学会看钟面,能准确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并能说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3、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习惯。

第九单元: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初步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自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实力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十单元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按一定的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通过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推理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的阐述自己推理过程的数学表达能力。

第十一单元: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掌握本学期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对本年级的教学要求:

一、数与代数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一)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参见例2和例3]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参见例4]

  2.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关于乘法:

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

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关于除法:

不给出"第一种分法""第二种分法"等名称。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参见例5]

(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参见例1]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参见例2]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参见例3]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参见例4]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图形与变换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参见例5]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一)具体目标

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参见例1]

  (5)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6)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不确定现象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参见例2]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参见例3]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的含义,“倍”的含义,以及运用乘、除法的含义及“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记2~9的乘法口诀,运用2~9的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六、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含义,“倍”的概念和含义,以及解答用乘法、除法的实际问题,正确区别有关“倍”的乘、除法应用。

七、教学改进的方法:

1、教学中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2、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通过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的能力。

4、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的作用,体现教具和学具的直观性,让学生动起来。

5、组内定期交流教学方法,互相听评课。

找出优点互相学习,找出不足相互改进。

6、教师注意给学生留开放式的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

7、个人定期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真学习新课标,提高自身素质、授课能力。

八、加强训练的措施:

1、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2、加强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寻取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知识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讲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思维,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养学生计算能力

(1)加强口算训练,为提高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打好基础。

(2)结合教材补充一些必要的计算练习。

每天定时、定量、有计划的进行练习。

(3)合理利用同步练习册的巩固或综合性的练习,及时巩固学生的知识。

6、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导和训练学生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受益。

九、新旧知识衔接:

1、有余数除法是在6-9口诀学习的基础的拓展和延伸;

2、万以内书的认识和计算是建立在百以内数基础上。

3、统计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进行高一层次的学习。

十、培养培养何种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估计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5、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6、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十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较努力,成绩比较稳定,等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从开学就和家长沟通,定下目标,改变以往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帮助树立自信,打好基础,提高成绩。

十二、课时安排:

教学安排:

教学进度一览表

日期

教学内容

检测

安排

1、(3.2~3.6)

一、有余数的除法(4)探索规律

5

2、(3.9~3.13)

二、混合运算

1、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式题

(1)

2、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1)3、练习二

(2)

5

检测1

3、(3.16~3.20)

4、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1)

5、练习三

(2)6、加除、减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1)

5

4、(3.23~3.27)

7、练习四

(2)8、整理与复习

(2)三、对称与方向

5

检测2

5、(3.30~4.3)

三、对称与方向四、实践活动

(一)(1)

5

检测3

6、(4.6~4.10)

四、万以内数的认识(4)

5

7、(4.13~4.17)

四、万以内数的认识(5)

认识算盘

5

检测4

8、(4.20~4.24)

五、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5)

5

9、(4.27~4.30)

五、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5)

5

检测5

10

五、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4)

5

检测6

11、(5.4~5.8)

休息

5

5

13(5.18~5.22)

六、实际问题(3)

5

检测7

14、(5.25~5.29)

七、千克与克的认识(3) 九、实践活动

(二)(1)

5

15、(6.2~6.5)

八、时分秒的认识(3)

5

检测8

16(6.8~6.12)

九、收集数据十、数学百花园

5

17(6.15~6.19)

十一、总复习

5

18(6.22~6.26)

总复习

5

19、(6.29~7.3)

考试

5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够正确解答“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提供操作、比较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建立“余数”的概念;体会、感悟“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引导学生把“有余数除法”纳入“除法”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

2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的含义,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算式,理解意义。

3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试商的方法。

4引导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商与余数单位名称问题。

引导学生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第

(1)课时

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并建立“余数”的概念。

2、学习“有余数除法”横式的写法与读法。

3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意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建立“余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建立“余数”的概念。

教学具:

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怎样分是平均分?

二、新课

拿出10个圆片:

按照老师的要求分:

1、(师拿粉笔在黑板上画,让学生说明图的意思——每盘放2个,再提问:

根据这2个已知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并写在黑板上)

2、动手摆一摆

3、画一画

4、列式计算

第一、种分法——“10个梨,每盘放2个,可以放

5盘,正好分完”与“10个梨,每盘放5个,

可以放2盘,正好放完”。

(学过)

二、每盘里还可以放几个?

(同上面的步骤)

三、师:

要求学生每盘放3个

1、想一想

2、动手摆一摆

3、画一画

4、把分剩下的那起来给大家看看,给这个不能再分的数起个名字。

(板书:

余数)

5、列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横式的写法、读法及意义

第三种分法——“10个梨,每盘放3个,可以放3

盘,还剩1个”

问:

这“1个”为什么不再分了?

生:

认识余数:

“每盘3个”的条件,因为分剩下的

1个不够“3个”了,所以不能再放一盘,这个

“1”叫做“余数”。

学习横式的读法、写法:

10÷3=3……1—余数

读法:

10除以3商3余1

写法:

10÷3=3……1

四、学生自己动手试着完成书上第2页的第4个填空

第四种分法:

“10个梨,每盘放4个,放了2盘,还剩2个”

读法:

10除以4商2余2

写法:

10÷4=2……2

弄清:

“商2”与“余2”表达的意思不同,“商2”

表示分了2盘,“余2”表示还剩2个。

从这4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平均分东西,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

只要满足平均分的条件,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齐读关键句:

平均分东西,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

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三、练习结合动手

练一练1、

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块,还剩几块?

平均分给

4人呢?

(1)平均分给2人。

15÷2=□……□

余数是□

(2)平均分给4人。

15÷4=□……□

余数是□

练一练2、

(1)平均放在7个盒子里,每盒放几支,

还剩几支?

20÷7=□……□

(2)每盒放6支,可以放几盒,还剩几支?

20÷6=□……□

作业:

填书1、2页

板书设计:

一有余数的除法

平均分东西,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

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10÷3=3……1—余数

读作:

10除以3商3余1

10÷2=2……2—余数

读作:

10除以商2余2

教学小记: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法的含义。

2、学习解答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3、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与读法,理解算式的意思。

4初步学习试商的方法,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商与余数的单位各不相同。

教学具:

14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

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

二、新课

出示例2:

1、读题有14人,每条船坐4人,能坐满几条船,还剩几人?

2、怎样列式?

为什么?

用圆片摆一摆

14÷4=因为是平均分

3、计算并板书:

使学生感悟:

14、4、12、3、2在竖式中所表示的意义

14÷4=3(条)……2(人)

3

414

12

2—余数

4、提醒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不同的,答题与以前不同。

14÷4=3(条)……2(人)

答:

能坐满3条船,还剩2人。

5、感悟“14、4、12、3、2”在竖式中所表示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与试商的方法。

作业:

填书“练一练”的第1题

板书设计:

一有余数的除法

14÷4=3(条)……2(人)

3

414

12

2—余数

答:

能坐满3条船,还剩2人。

教学小记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法的含义。

2、学习解答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3、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与读法,理解算式的意思。

4、初步学习试商的方法,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共有35棵树,平均种5列,每列种几棵?

二、新课

出示例3的图

1、读题

一共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