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1831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docx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大全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一数学教案大全

数学不只在学习上很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学好数学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

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

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

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

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

3、2、0.5

、3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31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

巩固提高:

练习:

课本P5练习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

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课后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

大于0的数叫正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

搞清相反意义的量:

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有理数

1、有理数

(1)整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3)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

(1)定义: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

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

(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

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3、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10。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1、单项式:

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

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

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数的次数:

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4、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

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次数。

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最高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

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

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看符号:

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结合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

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要抓住三点:

1)未知数所在的式子是整式(方程是整式方程);

2)化简后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经整理后方程中未知数的次数是1.

3、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4、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注意:

运用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等号两边都要同时变;运用性质2时,一定要注意0这个数.

3.2、3.3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实际解方程的过程中,以下步骤不一定完全用上,有些步骤还需重复使用.因此在解方程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去分母:

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一个整体,去分母后应加上括号;去分母与分母化整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②去括号:

遵从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不要漏乘括号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③移项:

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符号)移项要变号;

④合并同类项:

不要丢项,解方程是同解变形,每一步都是一个方程,不能像计算或化简题那样写能连等的形式;

⑤系数化为1:

:

字母及其指数不变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

不要分子、分母搞颠倒。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概念梳理

⑴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审题,特别注意关键的字和词的意义,弄清相关数量关系;②设出未知数(注意单位);③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④解这个方程;⑤检验并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⑵一些固定模型中的等量关系及典型例题参照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专练学案。

二、思想方法(本单元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小结)

⑴建模思想:

通过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成数学模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

⑵方程思想: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就是方程思想.

⑶化归思想: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利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各种同解变形,不断地用新的更简单的方程来代替原来的方程,最后逐步把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⑷数形结合思想:

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借助于线段示意图和图表等来分析数量关系,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很直观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⑸分类思想:

在解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和含绝对值符号的方程过程中往往需要分类讨论,在解有关方案设计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也要注意分类思想在过程中的运用.

三、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1.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明确每一步过程都作什么变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寻找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要善于借助直观分析法,如表格法,直线分析法和图示分析法等.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检验包括两个方面:

⑴检验求得的结果是不是方程的解;

⑵是要判断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目中的实际意义.

四、应用(常见等量关系)

行程问题:

s=v×t

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盈亏问题:

利润=售价-成本

利率=利润÷成本×100%

售价=标价×折扣数×10%

储蓄利润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几何图形

1、几何图形:

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2、立体图形:

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3、平面图形:

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4、虽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5、三视图:

从左面看,从正面看,从上面看

6、展开图:

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7、⑴几何体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面面相交形成线;线线相交形成点;

⑵点无大小,线、面有曲直;

⑶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⑷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⑸点:

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4.2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公理: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即: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3、把一条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4、线段公理: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6、直线的表示方法:

如图的直线可记作直线AB或记作直线m.

(1)用几何语言描述右面的图形,我们可以说:

点P在直线AB外,点A、B都在直线AB上.

(2)如图,点O既在直线m上,又在直线n上,我们称直线

m、n相交,交点为O.

7、在直线上取点O,把直线分成两个部分,去掉一边的一个部分,保留点0和另一部分就得到一条射线,如图就是一条射线,记作射线OM或记作射线a.

注意:

射线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

8、在直线上取两个点A、B,把直线分成三个部分,去掉两边的部分,保留点A、B和中间的一部分就得到一条线段.如图就是一条线段,记作线段AB或记作线段a.

注意:

线段有两个端点.

4.3角

1.角的定义: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

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为角的两边。

如图,角的顶点是O,两边分别是射线OA、OB.

2、角有以下的表示方法:

①用三个大写字母及符号“∠”表示.三个大写字母分别是顶点和两边上的任意点,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上图的角,可以记作∠AOB或∠BOA.

②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这个字母就是顶点.如上图的角可记作∠O.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是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③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

处画一弧线,写上希腊字母或数字.如图的两个角,分别记作∠、∠1

2、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的。

1度=60分1分=60秒1周角=360度1平角=180度

3、角的平分线:

一般地,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4、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5、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6、方位角:

一般以正南正北为基准,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发髻()镶嵌()水藻()贮蓄()

澄清()绿萍()着落()薄雪()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贮蓄:

空灵:

二、自主探究

(一)任务一:

默读课文,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

1.用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

2.概括的说一说济南的山和水各有怎样的特点。

(二)任务二:

速度1、2段,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

3.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5.精读第3—5段

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

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

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1)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参考:

秀气。

(2)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

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

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

(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3)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

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

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多处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如:

把小山比作“小摇蓝,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的透露出作者的情怀。

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而且给人以美感,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组内合作交流,谈谈运用这些修辞的好处。

五、达标检测

1.填空题

①《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现代著名作家。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填空)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ù____立水zǎo____chéng____清宽chǎng____

3.解释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②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

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

5.“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塞外怀古

[1]没有到过河西走廊的人总以为河西走廊这个地方怎样的荒凉,怎样的寒苦。

到了河西走廊之后,便知道所谓荒凉寒苦并不如传闻之甚。

但到了河西走廊靠近西域的酒泉[①]以后,景象有点两样了,黄沙白草,风日惨淡,始有塞外之感。

往北一望,荒野大漠,遥天无际。

南天可不同了,祁连山像一道高墙,自东而西,连绵不断;不分冬夏,顶上常是积雪皑皑。

人说西王母的家就在那里。

远远望去,也真像有琼楼玉宇在其中隐约闪现。

沿着公路的南边,可以看见无数的土堆子,有的延长好几里,有的是一个大墩子旁边连上几个小墩子。

这种土堆子沿着酒泉以北的额济纳河往南,跟着疏勒河向西,以至于敦煌的南湖和西湖,几乎随处都是。

这就是汉唐时代的边城和烽燧的遗址,有名的汉唐西部长城,就在这些地方。

[2]我最近旅行戈壁的时候,曾在酒泉一座破败的墩子上了望。

已经傍晚了。

太阳在西边的地平线上还有簸箕那么大。

血红带黄的光芒四面放射,周围的云彩都映成了橙黄色。

一个人在墩子上朝着西面和北面遥远的天际看着看着,就随人冥想[注②]中去了。

俨然如在汉唐当年,墩子下面那些土堆子都是一座一座的房子,也许是人家,也许是戍边将士的营房,房顶上正炊烟袅袅。

放在外边的马群和羊群先后回来了。

鸡鸣犬吠以及小儿喧笑的声音,嚷成一片。

那座墩子也楼柱完好,雉堞无恙;几个烽哨正在上面聚精会神的望着西边和北边,希望有平安消息到来。

一天一天的过去,一年一年的过去。

这些人从少年转到中年,老年,也许就死在那里,埋在附近。

但是他们从来不颓丧,也从来不堕入幻想。

只凭着他们的结实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敌人和自然作生存的斗争。

敌人和自然败了,他们胜了,他们的西陲也固若金汤了。

两千年,一千年的历史,像电光石火般一转眼过去了。

这些人依然长埋地下,烽燧城堡也放弃了,荒废了;我也仍然清醒明白的站在废墩上面。

西边的太阳还有一半在地平线上。

但是这些废毁的烽燧城堡,照旧很英勇的迎着落日,放出黄色的光辉;西北风呼呼的怒吼,而它们依然静默无言,屹立不动。

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

注:

①酒泉:

与玉门、阳光、敦煌相邻,均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一带。

②冥想:

深沉的思考。

(1)第[2]段中,作者站在墩子上“看着看着,就堕入冥想中去了。

”作者“冥想”到了些什么?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作者“冥想”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2]段文末说,“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

”是什么引起作者如此深的感触而流下了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作这篇文章运用到了象征手法,作者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看到酒泉这地方“随处都是”汉唐时期的烽燧、废城等遗址时,有人突发奇想,觉得这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尤其是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古丝绸路上。

于是就在这里建起了酒泉汉唐历史文化遗址景区。

现在,请你依据《塞外怀古》一文中相关的材料,为新建景区写一份“景区简介”,以供景区对外宣传和游客参观用。

200-300字。

提示:

可以适当融合、补入文章以外的和你想象的相关内容。

12.《济南的冬天》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略

二、自主探究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5.

(1)参考:

秀气。

(2)要点:

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

其他略

四、拓展延伸略

五、达标检测

1.①老舍舒庆春舍予②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伫藻澄敞

3.①晴朗无云,阳光刺眼;②空幽神奇,透明无色

4.拟人拟人、比喻

5.考查的是古诗词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平时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有意的将它们进行归类。

写雨的诗句如:

小楼一夜听春雨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阑卧听风吹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6.第

(1)题:

戍边将士在边关的生活;戍边的情景;他们与敌人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其实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加以分类概括即可。

(2)题:

是戍边将士在保卫边疆中同敌人和自然作生存斗争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引起作者深深的感触而流下了眼泪。

此题揭示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精髓。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虑才能有所收获。

第(3)题:

作者用西北的土墩子抗击风沙、屹立不动的特征来象征守边军士具有的坚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献身精神。

(大意)象征手法常常是用一种事物来象征某类人或某种精神。

(4)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

答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方位介绍;②景物介绍;③原文中未提及的外在相关内容的补入。

对原文材料的再造运用是否充分、恰当给分,但不依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